双重彩翼的语言使者--评王作良《诵古诗学汉语》
- 格式:pdf
- 大小:164.92 KB
- 文档页数:2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上包祭酒孟郊岳岳冠盖彦①,英英文字雄。
琼音独听时,尘韵固不同。
春云生纸上,秋涛起胸中。
时吟五君咏,再举七子风。
何幸松桂侣,见知勤苦功。
愿将黄鹤翅,一借飞云空。
【注】①彦,有才学的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前四句诗人夸赞包祭酒为官刚正,文气过人,他的文章不同凡俗、世所罕见。
B.第五到八句中诗人表现自己才华出众的同时,还赞美了包祭酒崇高的人格追求。
C.第九、十两句诗人既表达了内心的仰慕之情,也借此表现自己勤奋努力的品行。
D.整首诗将多种抒情手法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作者干谒之情表达得真诚而恳切。
2.同为干谒诗,本诗最后两句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在表达渴望被举荐的情感时有什么异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秋雨夜眠①唐·白居易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
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灰宿温瓶②火,香添暖被笼。
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
【注】①这首诗大约创作于832年(大和六年)秋,是白居易任河南尹时所作。
诗人已六十多岁,体衰多病,官务清闲。
①瓶:烤火用的烘瓶。
3.下面对诗歌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用“三秋”点明时序,意同《滕王阁序》中“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B.颔联雨声淅沥中,老翁仍能安然“睡美”,体现他心无所虑的闲适情怀。
C.取暖的燃料已化为灰烬,老翁却“香添暖被笼”,与“睡美”形成照应。
D.尾联与首句遥相呼应,直抒胸臆,突出秋霜的冷酷,表达愤懑无奈之情。
4.本诗中“老翁”的形象与诗人在《琵琶行》中塑造的“江州司马”的形象有何异同?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夜寄皇甫冉郑丰刘方平洛阳清夜白云归,城里长河列宿①稀。
秋后见飞千里雁,月中闻捣万家衣。
长怜西雍青门②道,久别东吴黄鹄矶。
借问客书何所寄,用心不啻两乡违。
【注】①列宿,指群星排列。
①青门,汉青门外有霸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
阶段测试三(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一、选择题(15分,每小题3分)1.(2024·温州九校高三联考)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当历史的尘埃落定,很多暄.(xuān)嚣一时的东西都会烟消云散,唯有优秀的文化会长留世间,给人以思想的启迪、心灵的温温煦精神的安慰(jiè)。
B.对于树,心中常生出一种怆.(chuànɡ)然欲涕的感觉,瞻.(zhān)仰它遗世独立的风姿时,既艳羡它的苍郁挺立,又怜悯它的孤高孤独。
C.我推窗而望,蓦.(mù)然发觉到处都涣然一新,朝气盎然。
我徜徉在古城阙上,倚.(yǐ)栏杆处,任那杨花柳絮纷纷扬扬随意拂面,静听春的旋律。
D.濒危语言是全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亟.(jí)待优先抢救与爱护的。
因为在语言丢失的同时,原来以这种语言为载.(zǎi)体的文化也必定随之丢失。
解析:B A项,暄—喧;C项,蓦(mù)—蓦(mò),涣然一新—面貌一新;D项,载(zǎi)体—载(zài)体。
故选B。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题。
同其他林木相比,竹子颇有一些独特之处,如虚心、有节、清拔凌云、不畏霜雪、随遇而安等等。
【甲】这些特点,很自然地与历史上某些审美趣味,伦理道德意识相契合..,进而被引入社会伦理美学范畴,成为君子贤人等志向人格的化身,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不仅春风得意的封建宠儿常常以竹来相互吹捧或以竹自诩..,那些落魄荒野的书生和隐居“南山”、沽名钓誉....的名士,也普遍寓情于竹、引竹自况。
在这种独特的文化氛围中,有关竹子的诗词歌赋层出不穷,画竹成为中国绘画艺术中一个重要门类,封建士大夫在私园、庭院中种竹以助风雅,亦成为普遍风气..。
【乙】最早给予竹以人的品行,把它引入社会伦理范畴的,唯恐要算《礼记》了。
【丙】《礼记·祀大器》中说:“……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
新高考八省联考2025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2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文学主题与历史主题、时代主题紧密相连。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当今中国的时代主题,也是新时代文学的主题。
心系民族复兴伟业,热忱描绘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宏气象,是当代作家的使命所在。
以脱贫攻坚为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摆脱贫困的广袤乡土正朝着乡村振兴的目标迈进。
相应地,在文学界涌现出赵德发《经山海》、陈毅达《海边春秋》、王松《暖夏》、季栋梁《西海固笔记》等以脱贫攻坚为主题的优秀作品。
这些作品虽然题材各异,形式风格不同,但从中我们能看到因地制宜的脱贫实践,看到扶贫干部、乡村群众、创业青年、支教老师等人物故事,感受到苦干实干的奋斗精神。
与此相似,生态文明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新命题,也拓宽着我们的思想视野,给文学创作提供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
作家们瞄准这些命题,以文学的方式记录时代步伐,描绘发展画卷。
新时代文学主题更加鲜明,源于当代作家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和更加自觉地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同时也离不开作家在文学创作上的锤炼打磨。
“登高使人心旷,临流使人意远。
”越来越多的作家意识到,只有深刻把握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以文学的方式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不断锤炼文学深入时代、表现时代的能力水平,新时代文学才能真正做到与时代同频共振。
深刻把握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是当代作家贯穿创作始终的功课。
这不仅意味着作家要带着历史视野穿透现实,认识时代主题的独特性与丰富性,书写时代主题所带来的重大社会变革以及蕴含其中的中国精神;还意味着要对文学手法进行探索打磨,更独到地切入主题,更艺术性地呈现主题,将主题高度真正转化成艺术高度。
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传统、现代因素相互交织,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彼此并存,既不同于以往的历史,也不同于经典作家已有的文学叙述。
专题四古代诗歌阅读文体1 古诗题组一1. [2023新课标Ⅰ卷,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答友人论学林希逸逐字笺来学转难①,逢人个个说曾颜②。
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
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
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③。
【注】①笺:注释。
这里指研读经典。
②曾颜:孔子的弟子曾参和颜回。
③鹤山:南宋学者魏了翁,号鹤山。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A. 诗的首联描述了当时人们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
B. 诗人认为,“皮毛”之下精要思想的获得,不能简单依靠口耳相传。
C. 颈联中使用“自”“亲”二字,以强调要获得真正学识必须亲自钻研。
D. 诗人采用类比等方法阐明他的治学主张,使其浅近明白、通俗易懂。
[解析]“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错,“学转难”表明用“逐字笺”的学习方法难以理解经典真谛,且“逢人个个说曾颜”也并非指努力学习圣人之道,而是讽刺当下人们对圣人之道的学习流于表面。
(2)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
”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6分)答:①卖花担上的桃李,虽然也缤纷绚烂,但活力已经不再。
②唯有回归本原,方能获得学问真谛,就如同在树头枝底欣赏桃李,方能体会到其活泼的精神。
【诗歌鉴赏】这是林希逸对友人关于治学论述的答复。
首联主要写诗人对治学方法的态度和认识。
首句中,“逐字笺”是研读经典的方法,“学转难”道出了诗人认为用“逐字笺”这种学习方法难以领悟经典真谛的观点。
次句写生活中的治学现象,即那些未掌握经典真谛的人,张口闭口都是曾参颜回,做学问流于表面。
这两句看似平铺叙事,实则流露出诗人的嘲讽之情。
颔联说的是“皮毛”之下的精要思想并不存在于人们口耳流传的话语中。
颈联以“参禅”“修仙”为例,以类比的方式阐述自己的治学观点。
诗人认为,求学需要“自参”“亲炼”,如此方可获得学问真谛。
2024~2025学年高三10月质量检测卷四川、河南、陕西、山西、云南、内蒙古、宁夏、青海(九省联考)语文2024.10.23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白居易有大量反映现实、表现民生疾苦的讽喻诗,但由于讽喻诗的创作旨在“为君、为臣、为事而作”,其“干政”的理性意义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故而闻一多认为它们只是“在朝居官任内写的一些宣扬政教的政治文献而已”,是有意的创作而非感情的自然流露,虽不乏尖锐深刻,却毕竟隔靴搔痒,总缺乏一种有血有肉的感人的力量。
而“孟郊并没有做过成套的‘新乐府’,他如果哭,还是为他自身的穷愁而哭的次数多,然而他的态度,沉着而有锋棱,却最合于一个伟大的理想的条件”。
如用白居易本人所拟的“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定义,其讽喻诗固以义见长,却终乏感同身受之情;而孟郊一生穷愁潦倒,历尽酸辛,他的诗歌却是穷愁生活的实录。
如《答友人赠炭》:“青山白屋有仁人,赠炭价重双乌锒。
驱却坐上千重寒,烧出炉中一片春。
吹霞弄日光不定,暖得曲身成直身。
”欧阳修评之曰:“非其身备尝之,不能道此句也。
”(《六一诗话》)极确。
又如《秋怀(其二)》:“秋月颜色冰,老客志气单。
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
席上印病文,肠中转愁盘。
疑虑无所凭,虚听多无端。
梧桐枯峥嵘,声响如哀弹。
”写自己毕生奔波仕途的失意遭遇和晚境的穷愁困苦,极为凄凉哀怨。
其他如“借车载家具,家具少于车”(《借车》),“秋至老更贫,破屋无门扉。
2020届高考语文小题天天练【38古代诗歌鉴赏二语言篇】及解析基础过关一、[2019·重庆诊断]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雨余小步王夫之莲花莲叶柳塘西,疏雨疏风斜照低。
竹箨①冠轻容雪鬓,桃枝杖滑困春泥。
垂虹疑饮双溪水,砌草新添一寸荑。
不拟孤山闲放鹤,鹁鸠恰恰向人啼。
【注】'①箨(tuò):竹笋上一片一片的皮。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句点明“小步”的地点,并描写出雨后柳塘的美丽景象。
两个“莲”字连用,具有音韵之美,也暗示出对美景的喜爱。
B.第二句点明“小步”的时间,并通过风轻雨疏、夕阳西斜的景象,渲染出春雨初霁之时明丽、清新的氛围。
C.尾联写诗人为鹁鸠动听的啼叫声打动,而不打算过孤山放鹤的隐逸生活,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对当下生活的喜爱之情。
D.诗歌紧扣“雨余”着笔,选取了“斜照”“垂虹”“砌草”等常见而富有特色的景物进行描写,细腻生动,情景交融。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C项,不是直抒胸臆。
2.本诗风格清新,其“清新”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诗歌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语言清爽。
用语不事雕琢,明白晓畅,如“莲花莲叶”“疏雨疏风”“垂虹疑饮双溪水”等。
②景物清新。
柳塘莲叶、彩虹饮水、砌草柔美等描绘出雨后景物的清新自然。
③情感轻松。
雨余小步,见美好春景,落寞中暂得轻松愉悦。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的能力。
[浅析王佐良的翻译观]王佐良翻译观2、王佐良的诗歌翻译思想2.1独特的选材观。
王佐良先生一生翻译过的很多著名诗篇都是经过他严格地挑选后才进行翻译的。
在选材上,他曾经说过,译者应该译与自己风格相近的作品,无所不译必然导致劣译。
他说,翻译是一个让译者适应他人风格的过程,也是一个往译作中施加自己个性的过程。
所以,他在翻译彭斯的诗歌时,感悟到了彭斯在诗里体现的情感:“他一生坎坷,但是他活得生龙活虎一般,不向权贵低头,对社会有理想,对爱人和友伴充满着热情,绝大多数的作品所表达的是这样热腾腾的生活感。
”(王佐良1997,80)这样他将这种对原诗作者的感情忠实地抒发在笔端,将一个活灵活现的不向权贵低头,有理想,充满着热情的彭斯就跃然纸上了。
2.2只有诗人才能把诗译好。
也就是说,诗歌翻译需要译者的诗才。
“通常一个译者只适宜于译某一类作品。
我认为他应该只译那一类,而不要什么都译。
翻译家兼诗人查良铮先生译出的《唐璜》非常有名,他也写出了《冬》这样著名的诗。
”因此,王佐良认为,如果一个诗歌译者没有全面地理解这些要素和在诗歌翻译中与其意义相关的其他一些因素,他就不能进行翻译。
2.3诗歌可译。
王佐良从事最多的是诗歌翻译,其翻译思想主要形成于几十年的诗歌翻译生涯。
王佐良认为:诗歌翻译是有所失,也有所得的。
诗的韵、行、词、字数、旬式和速度都有不少困惑,但总的来说是得大于失。
在译诗的方法上,王佐良走了一条最难走的路:以诗译诗。
他不喜复杂的理论,认为应该“尽可能顺译,必要时直译,任何好的译文都是顺译和直译的结合;一切照原作,雅俗如之,深浅如之,口气如之,文体如之。
”(王佐良1989:3)。
诗歌中常用方言,处理方言问题就成了一个难题。
他译彭斯(Robert Burns)诗六十几首。
彭斯的诗多用苏格兰方言写成,套用苏格兰传统的歌谣曲调,如广为吟唱的Auld Lang Syne,(《往昔的好时光》),是地道的苏格兰特色。
王佐良译彭斯诗时,坚持用普通话口语的词汇和句法翻译原诗,十分注意措辞和韵脚排列,如A Red,Red Rose,他将题目译作《一朵红红的玫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