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精妙的苗医方剂学

精妙的苗医方剂学

精妙的苗医方剂学
精妙的苗医方剂学

精妙的苗医方剂学

表面看来,民间苗医配方用药杂乱,似乎没有多大学问,但只要潜入深层,就可见到不少名老苗医之中有情深的苗医方剂学理论,正如麻粟场镇卫生院老苗医龙进生生前所说:“我们苗医用苗药配方,方法严格,灵活多变,对各种病症。可以文来文打,武来武敲。”苗医大师龙玉六对方剂学的学问则更为渊博。

三位一体的配方法则。花垣县苗族人民,素来对“三”特别崇尚,这与祖先阿濮濮憧的遗教“三条缺一不得生”有关。因此,苗医方剂的配制法则,也遵守三位一体的事物生成原理,把治疗主要病症的药称为各碑嘎(苗语),汉语译为领头药;把治疗次要病症及补助身体以协助领头药的药,称为各薄嘎(苗语),汉语译为铺底药;把缓解领头药、铺底药时劣性及消除其毒性的药,称为各管嘎(苗语),汉语译为监护药。把领头药、铺底药、监护药,按一定法度组合成为治病的药方,就是花垣苗医方剂学三位一体配方法则。

在方剂中,所用药物的数量及份量,也有特别的法度。其一,是配单不配双;其二,是不能等量用药,配单不配双,是苗医高师门的经验,认为配单疗效比配双好;不能等量用药,是被均衡的思想反映,认为药量平等了,疗效就会降低,就是所谓“太平药”,好人能吃,病人能吃,治不了大病。

针对病候的方剂分类学。龙玉六的《苗药质征歌》,把众多的疾病归纳为17种病候。他传授的药方,也根据病候分为17类。即冷疗方,热疗方、通火方,提火方,攻毒方,败毒方,赶毒方、通气方、止塞方,止痛方、止泻方、健胃方、帮交环方、补体方、表毒方、解危方、混杂方。这种方剂分类学,便于医师依据病情选方,因此适用性很强。

剂型改革的探索。早在70年代,道二公社合作医疗所,在苗药剂型改革方面,起到了带头作用,也取得良好效益。所出剂改产品有片剂,丸剂,浸膏,酊剂,散剂,软膏,药酒,外用药液等。如治疗热痢、冷痢、泻肚痛肠的蓼枫片,败毒止痛的庆六酒等,都为远近知晓,为当地苗民身体的健康,发挥了良好的作用。

(摘自《花垣苗族》)

毕业证丢了怎么办,学位证丢了怎么办,办大专毕业证,报到证丢了怎么办,英语四级证书, 电脑爱好者论

英语四级证书https://www.doczj.com/doc/0318160250.html,

报到证丢了怎么办https://www.doczj.com/doc/0318160250.html,

毕业证丢了怎么办https://www.doczj.com/doc/0318160250.html,

学位证丢了怎么办https://www.doczj.com/doc/0318160250.html,

办大专毕业证https://www.doczj.com/doc/0318160250.html,/

电脑爱好者论坛湘西电脑爱好者https://www.doczj.com/doc/0318160250.html,

中医基础理论气血津液

气 一、气的涵义:一是指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如饮食中的水谷之气,吸入之清气(即氧气)等,即所谓〞人之有生,金赖此气〞。二是指生命活动的动力,如脏腑之气。所以,气有物质和功能两种涵义。 二、气的来源与生成:气分是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先天之气也称为元气,禀受于父母,由先天之精化生而成;后天之气为由肺吸入之清气与脾胃运化水谷所产生的水谷精微之气结合而成。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合而称为真气或称正气。(内经)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就是气的来源与生成的概括。 三、气的分布及其功用:真气充遍全身,无时不有,无所不至,以营养机体,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所以真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内在动力。真气偏盛偏衰直接关系着人体的健康情况。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就是说明正气旺盛不易患病,正气虚衰容易患病的道理。由于气的分布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 (一)宗气:积于胸中,是饮食水谷所生化之气与吸入之清气结合而成,是一身之气的运行输布的出发点。它的功用:一是助肺司呼吸,凡言语、声音、呼吸强弱,均与宗气的盛衰有关;二是贯注心脉而行气血,凡气血的运行,以及肢体的寒暖和活动能力,多与宗气有关。 (二)营气:宗气贯入血脉里的营养之气,行于脉中,与血的关系密切,故有〞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的说法。可见营气与血的作用不可分割,共同发挥营养机体的功能。 (三)卫气:宗气宣发于脉外的叫卫气。其性刚悍,善走窜,达于体表,温润皮肤、肌肉、滋养腠理,司汗孔的开阖,以防御外邪,故叫〞卫气〞。例外邪侵入机体,卫气即起而抗邪,故发生恶寒、战栗、汗毛竖起等症状。卫气胜邪,则恶寒解,热退病除,反之,则寒热不消,疾病继续发展。 (四)五脏六腑之气:如心有心气,脾有脾气等等。心气不足,则出现心悸、气短等;脾气不足则有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可见各脏腑之气是维持其生理功能的动力。 以上各气,虽然名称不同,分布各异,但其功能可归结为三点:1气能生化万物,滋养人体的一切脏器组织。2由于气的动力作用,能使一切营养物质输布于全身。3有保护人体,防御外邪,调节内外环境统一的作用。 血 血是在脉中循环流动,运载精气,营养全身的液体。营气行于脉中,故营气为血液的组成部分,而循脉上下、营运全身的主要组成成分。营气和血的关系密切,可分而不可离。常合称为营血。

代表性苗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文玉忠

“千年苗医,万年苗药”走进贵州雷公山脚下的“代表性苗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文玉忠”,说“苗医苗药” 文玉忠,男,苗族,1972年出生,贵州省雷山县人,民族中医师。现任雷山县福源民族医院主诊医师;贵州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医药代表性传承人;贵州黔东南州民族医药学分会副秘书长;贵州雷山县苗医药学会会长;中国民族医药学会成员;贵州黔东南大健康产业发展协会成员。 文玉忠是黔东南文氏苗医第九代继承人,自幼跟随叔父学习祖传苗药知识,立志要成为苗医,继承祖传苗族医药,使人们免受疾病的折磨。于1987年的春天,15岁的文便开始遍访民间苗医,先后拜师求艺十年有余。在与苗医们的交流中,文医师总结诸家治疗疾病之经验,不断探索研究,医术渐长,1995年取得中草医行医许可证,开始独立挂牌行医。如今,以文玉忠医师为核心的雷山县福源民族医院,继承、结合先祖遗留医艺古籍,秘制了诸多有名苗族药方,治愈者不计其数,尤其在治疗直肠炎、结肠炎、阑尾炎,胃炎、胃溃疡、胃下垂、肠结核、克罗恩病、十二指肠溃疡、肝胆疾病、妇科、不孕不育及各种疑难杂症方面有独到的疗效。 ①1995年取得凯里市医疗机构《中草医行医许可证》。 ②2001年雷山县卫生局特许颁发《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③2001年回雷山创立玉忠草药康复中心。 ④2007年获得黔东南州特许颁发的《民族医医师证书》。 ⑤2008年经考试、考核通过,获得黔东南州卫生局颁发的《民族医医师执业证书》。 ⑥2009参加全国中医医师考试,获得全国《中医师资格证书》。 ⑦2009于第三届侗药学术研究会发表论文《苗药内服与外用治疗急性阑尾炎26例临床疗效观察》。 ⑧2010年编写雷山县苗学会《雷山县苗族医药》一书里“常用苗药”所有章节。 ⑨2012年创立雷山县福源诊所。 ⑩2012年被评为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州级《苗医药》代表性传承人。⑾2016年被评为国家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苗医药》代表性传承人。⑿2017年创立雷山福源民族医院 ⒀2017年雷山县非物质文化中心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苗医药*骨伤蛇伤疗法》主要传习所。 文玉忠出生于雷山县西江镇龙塘村。雷公山区是苗族第五次大迁徒的主要集结地。其中有"千户苗寨"之称的西江(有1250多户,5600多人)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苗族医药在这里有着广泛生存和发展有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广泛的群众基础上,文玉忠在发掘、整理、总结苗族医药的传承沿着苗族传统的方式传承着。苗族医药的继承与创新就能取得新的进展。 雷公山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苗族视为“母亲山”、“雷公脚下的山”,位于贵州省东南部,绵亘两三百里,是苗岭山地的主峰。它是许多古老生物的“避

中西医导论

中西医结合内涵: 中西医结合内涵: 内涵 1 中医药和西医药的有机结合 中西医结合的宗旨是吸收中西医学各自的优势、 特长,将其有机地进行结合,为我所用,解决 临床实际问题。 2 创造一门新的医药学 同于西医或中医:思路不一样, 方法不一样, 理论不一样, 内容不一样。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定义 “中西医结合医学是综合运用中、西医药学理论与方法 综合运用中、 综合运用中 西医药学理论与方法,以及在中、西医药学互相交叉、综合运用 中产生的新理论、新方法 新理论、 新理论 新方法,研究人体系统结构与功能、人体系统与环境系统(自然与社会)关系等, 探索并解决人类健康、疾病及生命问题的科学” 探索并解决人类健康、疾病及生命问题的科学” 。 中西医结合的三个层次 中西医结合的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初级阶段, (1)第一层次:初级阶段,互补关系 即“用中西医两法治疗” (包括诊断) ,是该层次的概括。 医生掌握中西医两种医学手段, 发挥中西医各自的特长诊断和治疗疾病; 或单用中医, 或单用西医, 或中西医并用,达到比掌握和运用中医或西医一种手段获得更好的诊疗效果。但从医学理论上来讲 中西医之间还是各管各的,中西医之间的联系只是应用上的密切配合和互补。 这个层次中西医之 间的联系主要是相互补充关系,简称互补关系。 第二层次:中级阶段, (2)第二层次:中级阶段,互渗关系 即中西医部分融会贯通层次。 运用西医西药的理论作指导来研究中医中药,并运用于临床以提高疗效;或运用中医中药的理论作 指导来研究西医西药,并运用于临床以提高疗效;或同时运用中西两种医药的理论作指导研究中西 医药,并运用于临床以提高疗效。 这三种情况都是分别以中西医双方各自之长,相互渗透,相互 吸收,使中西医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应用达到部分融会贯通,并逐步扩大。在这个层次中西医学之间的 在这个层次中西医学之间的 联系主要是相互渗透关系,简称互渗关系。 联系主要是相互渗透关系,简称互渗关系。 第三层次:高级阶段, (3)第三层次:高级阶段,融合关系 即中西医学融合层次。随着第二层次的深入,中西医共同语言的增多,由量变到质变,逐步达 到中西医学从基础理论和临床应用融会贯通,而兼备两者之长,形成一种新医学,即中西医结合医 学。 在这个层次,中西医学之间的关系是融合一体关系,简称融合关系。 中西医为什么要结合? 中西医为什么要结合? 1.社会发展的需要 1.社会发展的需要 社会的发展,人民对身体健康,对医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恩格斯: 社会一旦有技术需求,则这种需要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恩格斯: 社会一旦有技术需求,则这种需要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 ” 2.临床治疗需要 2.临床治疗需要 疾病谱的变化、医学模式的改变,对医学的要求越来越高,过去的一套很难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 3.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3.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人类科学发展历史规律: “综合-分化-新综合”螺旋式上升发展。 新旧交替,这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学科交叉,融合创新,这是现代科学发展的必然规律。 中西医能否结合? 中西医能否结合? 1.相似性:两门医学目的都是治病救人,提高人民身体健康,都是以人为对象。 2. 互补性:中医、西医两种医学是在不同的科学背景和社会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各有优缺点,各 有互补性,都不能独立完成防治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的全部任务,而且两种理论都存在着许多尚未 发现的问题。这就要求相互交叉渗透,相互结合,以利提高。故通过结合可促进医学的发展。 中西医如何结合? 中西医如何结合? (1)临床诊断、治疗方法的结合: 对同一患者运用中西医两种诊治方法,从而提高疗效,这个新的疗效就是中西医在临床上的结 合点。如肿瘤“化疗”引起的毒副反应,配合中药可以顺利完成疗程,减轻副反应。 (2)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精妙的苗医方剂学

精妙的苗医方剂学 表面看来,民间苗医配方用药杂乱,似乎没有多大学问,但只要潜入深层,就可见到不少名老苗医之中有情深的苗医方剂学理论,正如麻粟场镇卫生院老苗医龙进生生前所说:“我们苗医用苗药配方,方法严格,灵活多变,对各种病症。可以文来文打,武来武敲。”苗医大师龙玉六对方剂学的学问则更为渊博。 三位一体的配方法则。花垣县苗族人民,素来对“三”特别崇尚,这与祖先阿濮濮憧的遗教“三条缺一不得生”有关。因此,苗医方剂的配制法则,也遵守三位一体的事物生成原理,把治疗主要病症的药称为各碑嘎(苗语),汉语译为领头药;把治疗次要病症及补助身体以协助领头药的药,称为各薄嘎(苗语),汉语译为铺底药;把缓解领头药、铺底药时劣性及消除其毒性的药,称为各管嘎(苗语),汉语译为监护药。把领头药、铺底药、监护药,按一定法度组合成为治病的药方,就是花垣苗医方剂学三位一体配方法则。 在方剂中,所用药物的数量及份量,也有特别的法度。其一,是配单不配双;其二,是不能等量用药,配单不配双,是苗医高师门的经验,认为配单疗效比配双好;不能等量用药,是被均衡的思想反映,认为药量平等了,疗效就会降低,就是所谓“太平药”,好人能吃,病人能吃,治不了大病。 针对病候的方剂分类学。龙玉六的《苗药质征歌》,把众多的疾病归纳为17种病候。他传授的药方,也根据病候分为17类。即冷疗方,热疗方、通火方,提火方,攻毒方,败毒方,赶毒方、通气方、止塞方,止痛方、止泻方、健胃方、帮交环方、补体方、表毒方、解危方、混杂方。这种方剂分类学,便于医师依据病情选方,因此适用性很强。 剂型改革的探索。早在70年代,道二公社合作医疗所,在苗药剂型改革方面,起到了带头作用,也取得良好效益。所出剂改产品有片剂,丸剂,浸膏,酊剂,散剂,软膏,药酒,外用药液等。如治疗热痢、冷痢、泻肚痛肠的蓼枫片,败毒止痛的庆六酒等,都为远近知晓,为当地苗民身体的健康,发挥了良好的作用。 (摘自《花垣苗族》)

浅谈中西医文化差异

浅谈中西医文化差异 中西医比较是医学研究领域的边缘学科。从历史的角度进行两者的比较,应属于医学史的范畴。医学史是联系社会,政治,经济,哲学,科学和其他文化的关系来研究医学发展的过程和规律的科学。 中医理论起源于中国古代文化,从而使中医具有极其鲜明的人文医学特征。独特的地理环境早就了中国附带文化和欧洲文化有着明显的差异。古代中国。一面为大海所围,另一面被高山军峻岭,隔壁荒漠所隔,这一复杂的地理环境使得中国与其他文明古国相互隔绝,使中国传统文化歌学术思想既有一脉相承,独立完整,日臻成熟,内容积累极为丰富的一面,又具有相对封闭,创新能力较弱的一面。广义而言,从先秦时期的柱子败家乃至后世余绪,大多出自殷商时代的巫史文化,大都尊崇自然力,强调天人合一,顺其自然,不可违逆,各家学说又多崇尚权威,易于调和,推崇祖先慎重追远,重人伦礼乐而请自然事理,重思辨顿悟而拙于逻辑论证。此外,中国传统文化主张知行合一,注重实践,求实精神和实用主义倾向明显。中国传统文化的这些特点在中医学发展过程中有着充分的体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更成为了中医理论的灵魂。 希腊学术是西方医学之母,在希腊爱琴海地区,航海条件优越,公元前就与古埃及巴比伦等文明地区有着频繁的沟通,加之战争接连不断,民族的大批迁徙,杂居,使各民族文化处于经常性的交汇,融合和替代之中。这在客观上导致了西方医学的开放性特征,创新意识很强,更容易接受和吸收不同学科的成就,这些特征促进西方医学近百年来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自13世纪的罗杰尔·培根确立了实验精神和基本程序后,实验方法逐渐被广泛采用。哲学都给西医技术的发展打上了深刻的烙印。在近代西方医学中,原子论思想进一步演化成生物还原论,把宏观的机体活动还原为低级的物理化过程,并以后者阐释前者。另外,注重形态结构的特点导致西方医学始终把研究动物和人体的形态结构作为主要任务。从古希腊的希罗费罗,到罗马的盖伦直至文艺复兴时期的维萨廖氏等体现了上述思想发展的一贯性。广泛运用实验又是近代西医学取得一系列长足进步的关键。 我们都知道,中医的最基本的理论,就是阴阳理论,中医的最主要的功能就是调解身体的阴阳平衡。这种理论来源于《易经》,也可以说《易经》的阴阳平衡理论是中医学的基础。那好我们现在就来看看中国文化的源头《易经》是如何来认识世界的。《易经》认为:天为阳地为阴,天为动地为静,天为时间,地为空间,天地交合而生万物(注意:一定要交合)。所以从《易经》的观点来看,世界上的每个事物都是阴阳的结合体,人也是一样,所以在中医看来人体的阴阳一旦失衡就会生病,而中医的任务就是让这种失衡重新回归到平衡状态。 我们再来看看西方的文化思维方式,学过英语的人都知道,英国人要寄一封信给某人,其信的地址书写方式一定是这样的,即:某某号某某街某某城市。和中国人的书写方式恰恰相反。西方现代科学的产生也和这种思维方式分不开。即从某一单一的现象出发,向微观和宏观两个方向拓展。比如:现代科学发现物质是由分子组成之后,然后又研究分子是由什么组成的,质子是由什么组成的,电子是由什么组成的?分子怎么组成了各种物质,这些物质有什么特性,可以用于哪些方面等等,这种由微观到宏观的思维方式,很难真正的认识这个世界,这也是近代科学产生之后带来很多弊端的根本原因(哪些弊端后文有提及)。回过头来看看现代的医学,现代医学起源于15、16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是建立在现代解剖学的基础之上,所以这就决定了现代医学和其他的现代科学一样,带有了不可逾越的局限性,就是它同样犯了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毛病,忽视了生命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整体特征,忽视了生命同样是一个非常精妙的系统。一个失去生命的尸体可以告诉你人体的结构特征,但是

苗药发展探新路,苗医传承前景堪忧

苗药发展探新路,苗医传承前景堪忧 ——首届苗家物质文化遗产论坛在泸州召开苗家一直被人们成为神奇的族落,它因众多类型的草药和为人们所仰望的神奇医术而被世界熟知。8月27日,由泸州百草堂中药饮片有限公司苗家物质文化遗产论坛在泸州拉开序幕。这次苗家物质文化遗产主要针对的是苗药苗医的传承进行讨论,世代为医的著名苗医黎仲生、泸州百草堂中药饮片有限公司研发部负责人张林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参加了这次论坛。 苗家医术流失36%,如何传承已成问题 苗医黎仲生一直致力于苗家医书的研究和传承工作,会上他对当前苗族医学最新发展情况进行了一番阐述。“苗家人生活的环境山峦重叠、江河流经,大量植被在这里生长,理所当然的成为珍稀中药的出产地。”苗族人聚居在苗岭山脉、武陵山脉、乌蒙山脉、鄂西山地、大苗山脉等自然资源丰富的大山深处,这也是目前世界上为数不多的保留着原生态生活习惯的民族之一。在苗族人句句的地方人们辛勤耕耘,几千年的医术传承让这个民族一直保持着中药治病的传统,人们也个个长寿,平均每十个过百岁的老人中,有两位出自苗家。由此可见苗医之神奇功效。苗医也为新中国的建设事业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早在长征途中贺龙就多次强调要带苗医随军前行,救治伤员。 “但是过去苗族人没有文字,人们对药品、医术都是通过口耳相传,到现在并无苗医著作问世。这点是我们非常遗憾的。而且由于年轻人多数离开家园外出求学或者打工,已经融入大都市,这也让苗医的传承成了问题。这点让我非常痛心。”黎仲生说。据了解,目前苗家医术由于缺乏传承人一直在不断的流失,到现在为止已经有36%的医术失传。“这是我们苗家人几千年的宝贵财富,我不希望在我们这几代人的手里就此断送,我希望有更多的后代乐于传承我们的医术,并将它发扬光大。” 苗药赶黄草逆转困境进军保健品市场 苗族民间有“千年苗医,万年苗药”的说法,苗药相对苗医来说更古老,而且值得欣慰的是苗药的发展已经开始转型,找到了一些不断传承的新路子。泸州百草堂中药饮片有限公司作为以发展苗药著称的企业,研发部负责人张林代表众多家苗药生产厂家发言。

浅谈我对中西医结合的认识

浅谈我对中西医结合的认识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形成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它不是也不可能由某个人独立去建立,它的理论体系需要凝集所有中西医学家智慧的结晶才能够逐渐完善的。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到现在,中西医结合大体经历了3个阶段:①20世纪50年代的临床实验性描述阶段。这个阶段可以说是朴素的中西医结合阶段,主要以西医诊断,中医治疗或联合用药。按西医指标观察疗效。②60~70年代开始的临床研究与实验研究相结合阶段。在临床上主要采用辨证分型的方式分析疾病,并开展实验研究,已经出现一批如针刺麻醉、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和治疗急腹症等方面的研究成果。③80年代以后的机理探讨和理论创新阶段。初步运用动物模型和实验研究观察手段,把证和经络的研究推到一个更为深入的层次。 长期以来,人们对中西医结合的认识存在不同看法,这是很正常的现象。中西医结合学科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也在不断地探索科学思路、研究方法和结合的切入点。中西医结合的内涵,应该是通过比较中西两种医学体系在医疗实践中所采用的思维方式、认识手段和应对措施的异同,吸收各自的长处,逐步做到在理论体系上融会贯通,在临床实践中优势互补。现代科学可以帮助理解和阐明深奥复杂的中医理论,而中医药学对人体生命现象的独特认识和对疾病独到的治疗手段又能丰富和充实现代生命科学的内涵。 目前,中西医结合学科基础和临床方面存在的问题均值得我们关注。 在基础研究中应该正确处理分析和综合的辩证关系。中西医结合不是中医西医

化,不能用简单的还原论的方法来研究中医。如果用还原论的方法,就算你观察得再仔细、指标再先进,哪怕应用的都是分子生物学手段,也不能准确地阐明中医学理论的真谛。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中西医结合研究曾出现过一波又一波的“指标”热。从cAMP、cGMP,各种免疫球蛋白和淋巴细胞亚群,一氧化氮、内皮素、一氧化氮合酶,到现在的基因等,虽然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积累了大量的资料,但是又有几项真正在理论上获得了重大进展?更不要说是突破!不是说不需要分析的方法和手段,问题是必须与整体研究相结合,进行综合的研究。中医学是一门经验医学,但更是一门朴素的整体医学;而西医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主要是一门实验医学。医学的发展趋势以及医学模式的改变,要求我们的研究不仅建立在生物学个体的基础上,还要重视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强调个体差异,建立起立足于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上的新型整体医学,而中西医结合可以将现代科学微观化的优势和中医学整体化的理念有机地统一起来。一些有影响的中西医结合的重大成果,如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1],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奖“肾本质理论研究与临床应用”研究[2]等,都是将两者结合得比较好的典范。这种结合要求研究者不但要有扎实的现代科学的基础,更要具备较高水平的中医理论的造诣。所以必须强调中西医结合工作者认真学习中医理论和努力提高中医素养。 在临床实践中应该合理开展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特别是中西药物的合用。中西医联合治疗是体现中西医结合优势的重要方面,对于提高疗效,特别是对于提高一些难治性疾病的治疗效果以及保护人民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实践中已总结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如西医辨病、中医辨证、病证结合、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等等,但中西药的合用并不等同于中西医结合。泛泛的中西药物合用是否科学、是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集93828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集 绪论 第一章阴阳五行 第二章藏象 第三章气血津液 第四章经络 第五章病因与发病 第六章病机 第七章防治原则 绪论 一. 选择题: 1. 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时期是: A A. 先秦、秦、汉 B. 两晋、隋、唐 C. 宋、金、元 D. 明清 E. 近代 2. “寒凉派”的代表医家是: A A. 张元素 B. 刘完素 C. 张从正 D. 朱震亨 E. 李杲 3. 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医家是:D A. 张元素 B. 刘河间 C. 张子和 D. 朱震亨 E. 李杲 4. 提出“三因学说”的医家是:B A. 张从正 B. 陈无择 C. 张仲景 D. 巢元方 E. 孙思邈 二. 多项选择题: 1. 标志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代表性著作有:ABC A. 《黄帝内经》 B. 《难经》 C. 《伤寒杂病论》 D. 《针灸甲乙经》 E. 《千金要方》 2. 属于“金元四大家”的是: A. 张元素 B. 刘完素 C. 吴又可 D. 朱震亨 E. 李杲 第一章阴阳五行 一、选择题: 1. 昼夜之中,属于阴中之阳的时间是: A. 上午 B. 上半夜 C. 中午 D. 下午 E. 下半夜 2. “阴病治阳”适用于: A. 阴损及阳 B. 阳损及阴 C. 阴盛则阳病 D. 阳虚则阴盛 E. 阴盛则寒 3.“阴中求阳”、“阳中求阴”治法确立的理论依据是: A. 阴阳对立制约 B. 阴阳交感相错 C.阴阳互根互用 D. 阴阳相互消长 E. 阴阳相互转化 4. 按五行生克关系,肝为脾之: A. 母 B. 子 C. 所胜 D. 所不胜 E. 所克 5. 属于子玻郯母的是: A. 肺玻郯肾 B. 肝玻郯肾 C. 心玻郯肾 D. 脾玻郯肾 E. 肝玻郯脾 6. 根据五行相克规律,肺的所不胜是: A. 肝 B. 肾 C. 心 D. 脾 E. 胃 7. 情志与五行配属,思属于: A. 木 B. 土 C. 金 D. 水 E. 火 8. 下列各项中属于“实则泻其子”的是: A. 肝实泻肾 B. 肺实泻脾 C. 肝实泻肺 D. 肝实泻心 E. 心实泻肝 第二章藏象 一、单项选择题 1. 既属六腑之一,又属奇恒之腑的脏器是: A. 膀胱 B. 三焦 C. 胆 D. 脑 E. 女子胞 2. 气血生化之源是: A. 心 B. 肝 C. 脾 D. 肾 E. 肺 3. 称为全身阴阳之根本的脏是: A. 心 B. 肝 C.脾 D. 肾 E. 肺 4. 在体液代谢中起最主要作用的是: A. 心 B. 肝 C. 脾 D. 肾 E. 肺 5. 当人安静时,血主要归藏于: A. 心 B. 肝 C. 脾 D. 肾 E. 肺 6. 肾在液为: A. 泪 B. 涎 C. 汗 D. 唾 E. 涕 7. 心对血液的主要作用是: A. 化生血液 B. 推动血行 C. 固摄血液 D. 贮藏血液 E. 调节血量 8. “朝百脉”是何脏的功能: A. 心 B. 肝 C. 脾 D. 肾 E. 肺

中西医的优势与劣势

中西医的优势与劣势 中医和西医是近年来争论的一个热门话题,中医在我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但却渐渐的越来越被忽视,因此近年来中医开始努力发展,虽然与西医相比,中医的发展仍旧十分缓慢,但也有很大的提升。 中医和西医都能治疗疾病,但也有各自的优势与劣势。中医的优势有很多。中医学把人体内脏和体表各部的组织、器官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认为四时气候、地土方宜、周围环境等因素对人体的生理病理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既强调人体内部的统一性,又重视机体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这就是中医的整体观念。如感冒:老年、小孩、男人、女人治疗手段不一样。所以说中医看的是人,不是病。而西医很多时候看疾病的症状和体征,西医的研究是从局部出发针对结构,采取单方面拮抗性治疗。西医认为有器质性和功能性的不同,并且注重追查实际的病根。 中医认为人是变化的病也是变化的。如感冒在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小儿、大人是不一样的。刚感冒时的症状吃两服药后变化也是不一样的,所以治感冒开的药不要太长,尤其是小儿一两付就变化,大人最多开两三付。而西医的却是恒定的,解除不同疾病导致的相同的症状可以使用同一种药物。 中医有时候治疗疾病十分缓慢,就是因为中医治疗很曲折,而西医是直接的,比如胃痛就直通,中医是不行的,是不能治好病的。治病求本,发现问题就要找到发病的根本,从根本上去除疾病,从而使机体恢复正常状态。腹痛的患者一定要检查,有没有胃穿孔,有没有坏死性胰腺炎,所以不能单纯止痛,掩盖病情。 西医治病,诊断清楚,治疗明确,有时有很大的毒副作用。目前在医学上有很多慢性病,西医治疗无能为力,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这些病可以发挥中医的优势,使高血压、糖尿病和冠心病的病人不必终身服药,而且有很多患者可以治愈。 中医价格十分低廉,只有医生的挂号费、医药费。而西医还有各种辅助检查的费用等。正是因为中医的低廉,而使得许多中医院为了生存开始兼顾西医,还有的中医师转行去了西医,中医缺乏人才,也缺乏人员。但是国外对中医却越来越重视,各种待遇也比国内好,一些中医人才也流失到了国外。从药物治疗来看,西药的优势是方便,长于急救,中药的优势是处方加减灵活,长于调养。 无庸讳言,辨证施治虽有其特长,然而借鉴西医现代化的诊断设备,更能弥补中医辨证的不足。譬如中医碰上某些必须借助于西医现代化诊断手段的病例;实际上是同样毫无例外地采用透视、化验等方法的。如传统的诊脉,可以大致看出哪个脏腑有问题,虚证和实证能分得开。但要看血色素是多少,血压多高,只能从西医方面来说了。结合现代辅助检查设备,综合判断,分析透彻疾病的证型然后才可以处方治疗。所以中医治病,发现早、治疗彻底、对机体没有损伤或损伤小、预后稳定。 中医是一个需要经验积累的过程,需要一二十年的时间才能真正的成为中医师。而西医只需要几年就够了。西医对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有辨病明确、解释浅显易懂、用药对症显效快、用药方便等优势。但对疑难病和不能够解释的疾病,远期疗效差。 提到中医,就会想到中药,人们一想起它那苦涩的味道,就禁不住有些望而生畏。特别是一些老病号,长期喝中药都喝怕了,一提起中药就叫苦不迭。随着

草木方中医门诊

草木方中医门诊介绍 东莞市草木方中医门诊是深圳草木方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广东栩荣集团巨资倾力打造,现拥有国内知名度高的资深中医师团队,我们将为患者朋友提供无微不至的暖心服务。线上打造业内最专业化的医疗服务平台,解决寻医难、询医难、根治难的问题;线下在各大城市开设高端服务的中医门诊部,从源头根治颈肩腰腿等部位的骨质增生,劳损,腰椎间盘突出,膨出……等慢性疼痛骨病、乳腺增生等问题,同时致力于公益事业,免费为大众望闻问切。草木方以“为减少更多患者疼痛”为己任,秉承治疗安全,效果显著,服务暖心的理念,树造行业新标杆。草木方中医门诊部运用千年苗医的核心医技,不忘初心,为祖国的中医文化发展事业努力奋斗。 品牌故事 黔地深处有苗药雷公山上有王氏 走进贵州,山韵悠悠,雾气氤氲,浓郁迷人的民族风情,随处弥散着一股神秘的气息。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用金子都不换的气候”,赋予了苗族人们丰富的生物资源,同时也造就了“黔山出妙药、夜郎无闲草”的传奇。故此,贵州自古流传“千年苗医,万年苗药”之说。事实上,因地形复杂,生活在山里的苗族乡亲看病十分困难,苗医变成了他们的健康“守护人”。古稀之年的王氏,至今依然深居壮丽巍峨雷公山,恪守着“治病救人”的祖训,传承着民族的精粹,不忘一代苗医人的祖德和使命。 王氏出生在雷公山一个世代传承的苗医世家,受祖辈熏陶,对苗药的辨识非常灵敏。王氏自幼跟随父母上山采药,走家串户给乡亲治病,耳濡目染父母的医术,学习识别药材和药性。9岁时,王氏可以独当一面抓药,成为父母的得力臂膀,深谙草药之理。成年之时,王氏就能独自运用祖传药方,穿梭田间地头,奔走乡村小道,跋山涉水问病开药。 众所周知,苗族没有文字,苗医技艺全靠口口相传,很容易造成瑰宝的流失。经历了人生的风雨坎坷和特殊的年代,王氏艰辛地把祖辈药方传承下来。虽然在当地享有盛誉,但他并没有满足。他四处打听,谁有医书就登门拜访,听说哪里有老苗医就登门拜师,有时为了求得一棵中草药,甚至攀峭壁、入荒野,也在所不辞。 日积月累中,王氏逐渐掌握了自己独特的治病的本领,解决西医解决不了的慢性疾病,特别针对颈肩腰腿的慢性病,以及妇女的乳腺增生的治疗领域颇有建树。 本着“治病救人”的诚心,王氏在雷公山当地开办了门诊。虽然门诊位置偏僻,但每天前来求诊的患者络绎不绝,天天门庭若市。他的弟子曾粗略统计过,王氏一天能接待三四百名患者,而这些患者大都是在大医院没治好的慢性疾病。 门诊自开业近半个世纪以来,王氏治愈案例无以计数。门诊四壁挂满的红色锦旗,是对王氏医术认可的最好佐证,众星拱月般围着一块医行天下的匾额。用其弟子的话来说,近至方圆几十里乡亲邻里,远至全国各地的患者,纷纷慕名而来满意而归。 其实,让人钦佩的不仅仅是王氏的回春妙手,更是他那医者仁心。为了不让求诊的患者落空而归,尽管年事已高,王氏坚持亲自把脉开方、对症施治、制作膏药等。 如今,行医60载,七十高龄的王氏早已淡薄名利,别无所求。然而,他最大的心愿想要把苗医传承发扬下去,并且想在自己手中把祖祖辈辈的行医发扬光大,把自然赋予雷公山的草药资源制成膏药传到各地,给广大患者带来福音。

浅析苗医苗药对治疗股骨头坏死的应用

《浅析苗医苗药对治疗股骨头坏死的应用》 陈著荣 摘要: 苗族是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民族之一。苗医苗药作为该民族千百年来治疗各类疾病的主要手段,经历世代的口碑相传与传承发扬,日积月累已经构成了一套以中医理论为本但又独具一格的诊断医疗体系。 根据《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医药大系》介绍,包括苗、藏、蒙古、维吾尔、傣、壮、彝、铜、朝鲜、土家、瑶、畲、水、拉祜、回、哈萨克、基诺、普米、瓦、羌、土、裕固、东乡、景颇、布依、纳西、黎、白、毛南、仫佬、高山、锡伯、满、达斡尔、鄂伦春等35个少数民族的民族医药中,对于苗医苗药的研究与分析居于首位。而中国的苗医苗药又以贵州黔东南地区都匀市平塘县苗族先民在长期实践中所创立自己的医药尤为出类拔萃!在当地苗族的村寨及苗族的古歌中,常流传这样的歌谣:“千年苗医,万年苗药”,“一个药王,身在四方,三千苗药,八百单方”。贵州黔东南地区的苗族将药物分为冷药和热药两大类,认为甜、麻、香、辣属热药,用于治冷病,归冷经;酸、苦、涩属冷药,用于治热病,归热经。 由于贵州黔东南地区主要以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三种基本类型为主。其中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山间小盆地仅占7.5%。境内山脉众多,层峦叠嶂,绵延纵横,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土质独特,水分独特,使得当地所野生或人工种植的苗药植被均具有奇特功效和神速的疗效。苗药的药效显著,故近年来国家对于苗药方面的重视开发与临床应用取得了重大进展,随着对苗族医药的深入研究,相信不久的将来,苗族医药将会为人类的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正文: 陈著荣,贵州省平塘县陈氏苗药祖传第七代传人,世代从医,原为北海市某医院中医科副主任推拿医师,现为北海市著荣保健中心董事长,其掌握着专门治疗骨质增生、骨坏死等骨头类疾病的苗药配方及其他治疗高血压、脑瘫、胃穿孔、肝硬化等疑难杂症的独特治疗配方。 本人目前共发明了5个苗药配方,其中“一种治疗骨质疾病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用途”已取得专利授权,并在2014年广西第四届发明创造成果展览交易会上获得银奖,其他4个发明创造(一种治疗高血压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剂、治疗脑瘫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剂和制法、一种治疗胃穿孔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剂、一种治疗肝硬化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剂)均已申报专利,现处于专利实审阶段。 股骨头坏死的预防与治疗,是我中心尤为擅长调理的一个传承秘方项目。 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股骨头。股骨头位于人体大腿和髋骨之间,是髋关节的组成部分,外观显球状,因是股骨的“头部”,而被称为“股骨头”。经过100余年的研究,国内外学者一致公认:股骨头缺血是导致坏死的主要发病机理,股骨头坏死又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由于不同病因破坏了股骨头的血液供应,造成血供障碍,因缺血使得骨组织营养中断、骨细胞死亡,以不定区域的骨小梁和骨髓坏死为特征的骨科常见病。(见示意图)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笔记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笔记(1) 李本强 1.中医学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辩证论治。 2.证,也叫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3.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4.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5.“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6.“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就采取同一方法治疗。 7.人体是有机的整体。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等,并通过经络纵横广泛地分布,以贯通内外上下,运行气血津液,滋养并调节各组织器官的活动。 8.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阴和阳,既可以代表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和势力,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9. 阴阳的对立制约: 正常者如“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反常者,则如“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等。 10. 阴阳的互根互用: “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等。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笔记(2) 李本强 11. 阴阳的转化: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甚则热,热甚则寒”。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精气血津液之精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精气血津液之精 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发展史上,在气的概念的演变过程中,以《管子》为代表,将气范畴规定为精、精气,提出了精气说,认为精气是最细微而能变化的气,是最细微的物质存在,是世界的本原,是生命的来源。精、精气即是气,是形成天地万物和人类的精微物质,是最细微的物质存在。精气说是一种接近原子论的唯物主义思想。 精(精气)在中医学上,其义有五:一是精泛指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禀受于父母,充实于水谷之精,而归藏于肾者,谓之先天之精;由饮食物化生的精,称为水谷之精。水谷之精输布到五脏六腑等组织器官,便称为五脏六腑之精。泛指之精又称为广义之精。二是精指生殖之精,即先天之精。系禀受于父母,与生俱来,为生育繁殖,构成人体的原始物质。生殖之精又称为狭义之精。三是精指脏腑之精,即后天之精。脏腑之精来源于摄入的饮食物,通过脾胃的运化及脏腑的生理活动,化为精微,并转输到五脏六腑,故称为五脏六腑之精。四是精是指精、血、津、液的统称。五是精指人体正气。 人之精根源于先天而充养于后天,“人之始生,本乎精血之原;人之既生,由乎水谷之养。非精血,无以充形体之基;非水谷,无以成形体之壮”。 先天之精:人之始生,秉精血以成,借阴阳而赋命。父主阳施,犹天雨露;母主阴受,若地资生。男女媾精,胎孕乃成。父母生殖之

精结合,形成胚胎之时,便转化为胚胎自身之精,此既禀受于父母以构成脏腑组织的原始生命物质。 后天之精:胎儿月足离怀,出生之后,赖母乳以长气血,生精神,益智慧。脾胃为水谷之海,气血之父。“水谷之精气为营,悍气为卫,营卫丰盈,灌溉诸脏。为人身充皮毛,肥腠理者,气也;润皮肤,美颜色者,血也。以人之禀赋言,则先天强厚者多寿,先天薄弱者多夭。后天培养者寿者更寿,后天斫削者夭者更夭。 脾胃为人生后天之根本,人之既生赖水谷精微以养,脾胃强健,‘‘饮食增则津液旺,自能充血生精也”。脾胃运化水谷之精微,输布到五脏六腑而成为五脏六腑之精,以维持脏的生理活动,其盈者藏于肾中。人体之精主要藏于肾中,虽有先天和后天之分,但“命门得先天之气也,脾胃得后天之气也,是以水谷之精本赖先天为之主,而精血又必赖后天为之资”。 精的功能: 繁衍生殖:生殖之精与生俱来,为生命起源的原始物质,具有生殖以繁衍后代的作用。这种具有生殖能力的精称之为天癸。男子二八天癸至,精气溢泻;女子二七而天癸至,月事应时而下。精盈而天癸至,则具有生殖能力。男女媾精,阴阳和调,胎孕方成,故能有子而繁衍后代:俟至老年,精气衰微,天癸竭而地道不通,则丧失了生殖繁衍能力。由此可见,精是繁衍后代的物质基础,肾精充足,则生殖能力强;肾精不足,就会影响生殖能力。故补肾填精是临床上治疗不育、不孕等生殖机能低下的重要方法。

千年苗医 万年苗药

千年苗医万年苗药 一提起传统医药,很多人可能想到的就是中医药,其实在我国传统医药中还有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民族医药。藏、苗、蒙、维、傣、回……,在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有近20个拥有较为系统的医药文化,它们与中医药共同组成了我国民族医药的“百花园”,在保障各族人民健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藏、蒙、维、傣医药尤为突出,被称为四大民族医药。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现代人对民族医药非常陌生,很多民族的医药知识、特色疗法等都靠师带徒口头、手把手相传,广泛应用者甚少。 湖南湘西是我国苗医药文化保留较为完备的地方。为继承、传播民族医药文化,从本期起,本版将推出民族医药专栏,首先介绍苗医药文化。我们将选载湖南湘西自治州民族医药研究所原所长田华咏等编著的《中国苗医史》(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敬请关注。 起源 苗族医药的起源很早,苗族民间有“千年苗医,万年苗药”之说。苗族医药历史从传说时期医药知识的原始积累开始,就萌芽了医药理论。在经过巫与医的结合、神与药的联姻后,将苗族医药文化传接到了秦汉以来有文字记载的苗族医药时代。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重视民族医药的

继承与发展,使苗族医药得以快速发展。 神话传说时代的苗族医药是在九黎蚩尤、三苗、荆蛮三个不同时期而积累起来的早期苗族医药文化,也称为氏族部落医药文化。中国苗族医药到底是谁发明的?据传,早在5000多年前,炎帝神农氏“耕耘植五谷,训禽兽,尝百草,疗民族”开创了灿烂的华夏文明。关于“神农尝百草,始创医药”的文化背景,有学者认为,神农既是中国医药学的创始人,也是苗医学的创始人。“蚩尤传神药”、“祝融传按摩强身术”、“苗药祖师苗父”、“药王传医方”等早期神话传说时代的原始医药文化是苗族医药学之源。苗族在历史上没有文字,其历史文化由苗巫师、理老、歌师在诗词、古歌中传承下来。苗族医药文化也不例外。 在苗族民间,苗医们认为从古至今所用的苗药和药方都是“药王爷爷”相传下来的。那“药王爷爷”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民间传说中的“药王爷爷”是一个周身透明状如玻璃、长有翅、能在空中飞行的神人,他不畏艰难险阻为苗民寻找药方。据说他每找到一味药都要亲口尝,药气在体内或周身串行,气串在人体哪个部位就能治疗那个部位的疾病。在湘黔边境至今还流传着有关药王的歌谣:“药王药王,身如星亮,穿山越谷,行走如常,食果饮露,寻找药方”。 不管这个药王爷爷是谁,他都为苗族医学的创立立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基本治则之调和气血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基本治则之调和气血 调和气血:所谓调和气血,是根据气和血的不足及其各自功能的异常,以及气血互用的功能失常等病理变化,采取“有余泻之,不足补之”的原则,使气顺血和,气血协调。它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原则,适于气血失调之候。祖国医学认为,气具有温煦、气化、推动、防御和固摄之功。气之为用,无所不至,一有不调,则无所不病。气有不调之处,即病本所在之处。故治疗时必以调气为要,而调气之法众多,如《读医随笔·升降出入论》所言:“气之亢于上者,抑而降之;陷于下者,升而举之;散于外者,敛而固之;结于内者,流而散之”。推而广之,则寒之、热之,乃至按摩、针灸、饮食等均属于调气之列。气病之治则,概而言之,即:气虚则补,气滞则疏,气陷则升,气逆则降,气脱则固,气闭则开。气虚则补:气虚系指元气亏乏,脏腑功能衰退,抗病能力低下的病理变化。肺主一身之气,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补气主要是补脾肺之气,而尤以培补中气为重:先天之精气,依赖于肾藏精气的生理功能,才能充分发挥先天之精气的生理效应。故气虚之极,又要从补肾人手。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二者互根互用,故补气又常与补血相结合:气虚为阳虚之渐,阳虚为气虚之极,故在极度气虚时又当与补阳同用。补气药易于壅滞,一般情况下,痰湿内盛者,不宜使用,但必要时可补气与化痰、祛湿兼施。又有气虚不运而生胀满者,用塞因塞用之法,亦应稍佐理气之品。气滞则疏:气滞即气机郁滞不畅。多因情志失调,或痰湿食积、

瘀血等停聚于内,影响气的流通,导致局部或全身的气机不畅,从而引起某些脏腑,经络的功能障碍。故云:“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佛郁,诸病生焉。故人生诸病,多生于郁”(《丹溪心法》),因为人体的气机升降出入多与肝主疏泄、肺主宣降、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以及小肠大肠主泌别传导功能有关,故气滞多与肺、肝、脾、胃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若肝失条达,气机郁结,郁则气滞。所以,气滞之病又以肝气郁滞为先。治疗气滞,定当理气行气。所谓调气、舒气、理气、利气、行气,虽名称不同,轻重不一,但总以“疏气令调”为期。因气滞有或在形躯,或在脏腑,或因寒,或因热,或因虚,或因实之异,故不可一味破气、行气,应根据脏腑经络之寒热虚实而调之。用苦寒泄热而不损胃,用辛温理气而不破气,用滑润濡燥涩而不滋腻气机,用宣通而不揠苗助长。疏气药大多辛香而燥,大剂或久用能耗气、散气和消耗津液,对血虚、阴虚以及火旺等,均当慎用。气陷则升:气陷,即气虚升举无力,而反下陷,失于摄纳的一种病理变化。多因禀赋不足,或久病体虚,使脏器之维系、气液之统摄等受到损害,当升者不能升,当固者不能固,而导致各种气虚下陷之候。陷者举之,故气陷当用升气之法。升气之法主要用于中气下陷而见囟陷、胞睑下垂、脱肛、滑泄不止,以及冲任不固所至崩中漏下、带下、阴挺、胎动不安等。气逆则降:气逆是指气机升降失常,脏腑之气逆而上冲的病理变化。气逆多见于肺、胃、肝等脏腑。肺气逆则咳嗽胸闷;胃气逆则恶心嗳气;肝气逆则头痛而晕、胸胁胀满,甚则昏厥;肾气(冲气)逆则奔豚。气逆则降气,所谓“气逆于

苗族医药 源远流长

苗族医药源远流长 ——为庆祝贵阳苗医医院正式营业而作 李廷贵 我们伟大祖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有极为丰富的自然资源,也有光辉灿烂的文化品牌,故有文明古国的美称。在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中,同人的生命休戚相关、为人类健康长寿贡献卓著的医药事业,底蕴浑厚,奇妙无比。例如,中医中药,藏医藏药,蒙医蒙药,苗医苗药,傣医傣药等,源远流长,饮誉全球。 作为最古老的农业民族之一的苗族,在与自然的树木花草的接触中,汇集了无数的养生补品与治病良方,苗族的“祭祖词”和众多古籍文献都有记载。湘黔边界有药王爷爷的传说和诗歌:“药王药王,身明体亮,穿山越谷,行走如常,披星戴月,志在四方。”这些药王创作了“三千苗药,八百单方”。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的苗族《庆鼓坛》也有“全赖苗父尝百草,才有良药治百病”的祭祖敬神之词。汉文文献记述苗医苗药的文字就更多了,《山海经》曰:“有人有翼,名曰苗民”。药王爷爷就是一个有翅膀的苗民,西汉刘向著《世说新语·说苑辨物》云:“吾闻古之为医者曰苗父。苗父之为医也……以菅为席,以刍为狗,北面而祝,发十言耳。诸扶之而来者,举之而来者,皆平复如故。”苗父常年“行医于乡里。”“苗父”者谁?近人刘镜如在《中医史话》中说,这个苗父就是“苗黎族的巫师”。被称为“大泽”(泽兰)的苗药菖蒲,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献中经常出现,“苗族的楚国巫师就是常用苗药作为巫具”。(范文澜著《中国通史简编》说“楚国是苗族的楚国”。)楚国大诗人屈原在《离骚》中就直接用苗语记载白芷、川芎。长沙马王堆一、二号墓出土的《五十病方》中,就有用来治病的“答”,“答”即湘西苗语“豆类植物”。在《吴普本草》中,类似用苗语记录的药名有20多种,其他中草药手册用苗语记音的药名约占30%,用苗语意译记音的药名约占40%。这说明苗药早已被载入祖国医书药典。 唐代药王孙思邈在《备急千金方》中就吸收了西州、匈奴、蛮夷等少数民族的医药经验,文中的蛮夷包括了苗族。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了大量的苗药,该书菖蒲条引宋代苏颂的记载说:“黔蜀蛮人常将随行,以治卒患心痛,其生蛮谷中尤佳。人家移种者亦堪用,但干后辛香不及蛮人持来者,此皆医方所用石菖蒲也。”这说明苗医早就用菖蒲治疗“心病”(现代所称的冠心病)。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