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导论第3章—第4章
- 格式:ppt
- 大小:3.55 MB
- 文档页数:42
医学导论教学大纲教学目的:使医学生了解医学教育和卫生事业的发展和现状以及医学教育国际化的趋势,引导学生对医学及其相关学科有一个系统、完整的认识,提高学生学习基础医学的兴趣,使学生尽早了解医疗职业的社会、伦理和心理方面的性质与特点。
第一篇医学的起源与发展(9学时)一、目的和要求1 、了解医学的起源和发展及现代医学的特点及与自然科学发展的关系;2 、了解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及循证医学的概念。
二、讲授内容和要点1 、介绍古代医学的起源,中国古代医学的特点及对世界医学的贡献(3学时);2 、近代医学的发展、特点及启示(3学时):实验医学是近代医学的奠基石,学术争鸣促进了近代医学的发展,自然科学进步是近代医学发展的动力,学术交流是近代医学发展的桥梁3 、现代医学的形成与发展、特点及发展趋势(3学时):科学技术、药学及基础生物学技术对现代医学发展;现代医学的专门化、国际化、现代化、及医学学科间的渗透和交叉;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21世纪医学发展的趋势。
第二篇医学教育与学习(9学时)一、目的和要求1、认识和了解医学人才知识结构特点,医学人才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医学人才素质的要求。
2、解医学教育的基础知识,医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了解全球医学教育的基本要求。
二、认识和了解大学学习的特点,自学能力的培养,及医学学习的特点和方法。
三、讲授内容和要点1 、医学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3学时):介绍医学人才的知识结构是由自然科学知识人文科学知识和医学专业知识组成,医学人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动手能力、交往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医学人才职业道德素质身心素质的培养。
2 、医学教育概论和现代医学教育思想(3学时):我国的医学教育体系,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3 、学习的理论与医学学习(3):大学学习的特点,自学能力及习惯的培养,明确学习目标的设定及学习计划对学习效果的影响,医学学习的特点和方法介绍,医学知识记忆技巧和医学思维的训练,敢于创造性思维,突破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临床医学导论教学大纲(供七年制、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用)]中国医科大学二○一○年十月前言《临床医学导论》是我校实施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子项目中的一个成果,是为顺应世界高等医学教育课程改革趋势之一“早期接触临床”而开设的一门新兴课程。
《临床医学导论》课程分为三篇,即第一篇医学篇,第二篇医生篇,第三篇临床篇,共33章内容。
共讲授28学时,实习1周。
在五年制二年级学生第三学期以及七年制三年级第五学期开设此门课。
开设此课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医学历史与现状;了解病人与医生角色,怎样做一名好医生;引导学生认识疾病症状,初步了解诊断、治疗、康复与预防的知识,掌握正确临床思维的方法,特别是从症状学入手的诊断思维方法。
并通过1周的临床实践,使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接触病人、早期进入医生角色,树立终生为病人服务思想。
本门课程主要由内科教研室骨干教师、学校有关学科教师承担理论授课,实习由各临床学院组织实施。
本门课程为考试课。
其中理论课闭卷考试成绩占70%,实习成绩即要求学生写两份病志,其成绩占30%。
本门课程教学方法主要采用理论讲授与课间实习方式。
理论讲授结合临床典型病例,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式学习,课间实习接触病人、采集病史并作为考试成绩一部分。
在寒假期间,要求学生有1-2周时间去家乡医院及基层卫生机构进行社会调查,并写出社会调查报告或心得体会,由学校教务处、学生处汇编成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临床医学导论》教学时数分配第一篇医学篇第一章医学的起源与发展[目的要求]1.掌握医学发展史线索图,希波克拉底誓词。
2.熟悉文艺复兴后的近代医学。
3.了解古代奴隶社会西方医学,中世纪欧洲医学。
[教学内容]学习医学发展史,由经验到科学,由低级到高级发展,了解医学发展规律,汲取前人经验教训,拓宽知识面和科学思路,树立为医学献身的信念。
[教学方法]讲授[授课学时]2学时第二章医学专门分科与进展[目的要求]1.掌握影响医学发展的主要因素要点。
第一章医学的起源于发展1、什么是医学?什么是纸草文?什么是木乃伊?答:医学是旨在保护和加强人类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科学知识体系和实践活动。
所谓的纸草文就是书写在一片片草本植物根茎上的文字。
清除尸体内除心脏以外所有脏器,并用香料等药物涂抹在尸体里面,然后使尸体风干,即为“木乃伊”。
2、祖国医学的四大经典是什么?答:《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其中《黄帝内经》是我国第一部医学经典著作,分为《素问》和《灵枢》。
《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专著,后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书中收载了365种中药。
3.西方医学之父是什么人?答:古希腊医学代表人物——希波克拉底。
4、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印度、美索不达米亚、中国5、《阿输吠陀》被视为古印度的圣学之一,它首次将医学分为8科,阐述了一种关于健康与疾病的三体液学说。
6、三体液:气、胆、痰。
四体液:气、胆、痰、血液。
四元素:火、空气、水、土。
7、规定医生行医治病是应得的报酬及在医疗事故中应负的法律责任。
-----《古巴比伦法典》8、古印度医学可追溯到“吠陀”时期。
第二章近代医学1、近代临床医学之父是指何人?答:西登哈姆。
2.病理解剖学的创始人是谁?答:莫干尼。
3.近代医学发展有哪些特点?答:1.实验医学是近代医学的奠基石。
2.不同学派的争鸣促进了近代医学的发展。
3.自然科学进步是近代医学发展的动力。
4.医学交流架起了近代医学发展的桥梁。
4.国际红十字会成立于何时何地?答:1864年,成立于瑞士日内瓦。
5.什么是五苗防七病?答:疫苗预防第一针第二针第三针补射卡介苗结核病新生儿(0~28天)7岁————麻疹疫苗麻疹8月龄4岁————脊髓灰质炎疫苗脊髓灰质炎2月龄3月龄4月龄4岁百-白-破疫苗百日咳、白喉、破伤风3月龄4月龄月龄 1.5~2岁乙肝疫苗乙肝新生儿1月龄6月龄7岁(0-1-6注射)6、中世纪的鼠疫和麻风流行,在1370—1374年,意大利的米兰和威尼斯市在港口加强检疫,开创了世界“海港检疫”的先河。
《临床医学导论》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1020030课程名称:临床医学导论学分:1学分总学时:18学时理论课:18学时先修课程要求: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组织胚胎学、病理生理学等。
适应专业:临床医学五年制本科教材:1.孙宝志.临床医学导论.第4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01;参考教材1.内科学(第7版),陆再英、钟南山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诊断学(第7版),陈文彬、潘祥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一、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目的和任务通过《临床医学导论》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医学的起源与发展,熟悉病人和医生角色,掌握疾病的病因、症状体征、诊断技术、诊断思维、治疗原则、治疗方法及疾病预防与控制知识,为实践由医学生向医生角色转化打下基础。
二、课程基本要求熟悉病人和医生角色,掌握疾病的病因、症状体征、诊断技术、诊断思维、治疗原则、治疗方法及疾病预防与控制知识,为实践由医学生向医生角色转化打下基础。
四、考核考核方式:理论考试,笔试。
成绩构成:平时成绩10% ,作业(课程论文、社会调查报告)20%、笔试70%。
平时成绩构成及要求:(考勤、平时作业、调查报告等)。
五、课程基本内容第一篇医学篇第一章医学的起源和发展[目的要求]1.掌握医学发展史线索图;2.了解希波克拉底誓词,古代奴隶社会西方医学、中世纪欧洲医学;3.了解文艺复兴后的近代医学。
[讲课时数] 1学时。
[教学内容]1.史前医学、古代文明时期的医学(重点汉莫拉比法典)、古典文明时期的医学(重点希波克拉底、盖伦及其贡献);2.中世纪医学、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医学(重点维萨里、哈维及其贡献);3.明清时期中国医学(重点本草纲目)、对中世纪以后至20世纪世界医学的基本描述。
[教学方法]讲授法(配合启发式教学法)[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第三章医学模式、医学目的和责任[目的要求]1.掌握医学模式(神灵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学责任、医学目的的概念;2.熟悉医学模式的演变、医学模式的历史作用,新的医学模式产生的背景,及产生的条件、医学模式的特征。
《医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The Guidance of Medicine)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17224003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学分:1总学时:16 其中讲授学时:16,实验(上机)学时:0先修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后续课程:专业基础课程选用教材:医学导论(第四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必读书目:选读书目:二、课程教学目标:课程简介:医学导论是医学专业中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通过对这门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医学发展史,医学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以及医学教育体系,为今后学生从事临床医学工作和进行医学科研打下基础。
医学导论是临床医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包含临床工作中较常用和普遍性的基本理论,与其他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关系密切。
本课程目的在于要使学生了解医学的起源、形成和发展,了解医学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基本要求,了解医学教育体系和医学学习的策略与方法;学会医学人际交往和人际沟通技巧;掌握临床诊断和治疗原则;了解临床实践中的法律问题。
课程教学目标对应培养标准/毕业要求指标点1.了解医学的起源、形成和发展2.了解医学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基本要求3.了解医学教育体系和医学学习的策略与方法4.学会医学人际交往和人际沟通技巧5.掌握临床诊断和治疗原则6.了解临床实践中的法律问题三、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重难点)1.古代医学(1学时)教学要求:识记古代东方医学、西方医学的起源。
领会古代医学的特点。
教学内容:(1)原始医学的特点(2)古代东方医学的特点(3)西方医学的特点(4)✧古代医学的特点2.近代医学(1学时)教学要求:识记近代医学的发展。
领会近代医学的特点与启示教学内容:(1)近代医学的发展(2)✧近代医学的特点与启示(3)医学交流的作用(4)自然科学对医学发展的作用。
3.现代医学(1学时)教学要求:识记现代医学的形成与发展,现代医学的特点。
领会现代医学发展的启示及未来医学的发展趋势。
第一章医学的起源与发展●名词解释1.什么是医学?答:古今中外不少的哲学家、医学家及科学家给医学下过不同的定义。
其中我国的《科学技术辞典》指出:“医学是指保护和加强人类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科学知识体系和实践活动。
医学与自然科学(生物学、物理学、化学)和社会科学有着密切联系,因为医学所研究的是与自然和社会相互联系着的人。
2.纸草文答:所谓纸草文(papyrus)是指书写在一片片草本植物根茎上的文字。
现存的用纸草文书写的医书都是以发现者的名字来命名的。
3.三体液学说答:三体液学说认为气、胆、痰等三种体液必须均衡才能维持人体的健康。
它是《阿输吠陀》医学的根本基础。
4.四体液学说答:四体液学说是在三体液学说(气、胆、痰)的基础上增加了血液这一要素,但其基本理论没有改变。
●简答题●1.为什么说有了人类就有了医和药?答:原始医学起源于原始社会。
人类在以植物充饥的生活体验中,逐渐体会到可食植物的营养价值及某些植物的药用价值(如中国人发现大黄能泻下,麻黄能平喘止咳)和毒性。
人类还认识到熟食促进了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减少了消化道疾病的发生,并发现一些动物的内脏(如肝脏)、血液和骨髓可治疗某些疾病。
在狩猎和畜牧业的发展中,人类积累了一些简陋的创伤救护疗法;部落或氏族间的殴斗所造成的死伤也促进了创伤外科的救治水平的提高。
在治疗工具方面,基本上是生产与生活工具。
由此可见,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医和药。
2.简述宗教和僧侣在古代东方医学发展中的作用。
答:在古埃及,宗教与非宗教的医学经验常混杂在一起。
神庙不仅是祭祀的地方,也是哲学、医学活动中心。
僧侣兼管为人除灾去病。
他们用催吐、下泄、利尿、发汗等方法去驱除身体内的“鬼怪”,实际上起了治疗作用。
各地的神庙也设有医学校,较著名的是设在希利奥利斯的伊姆霍泰普神庙的医学校。
3.简述盖伦对古罗马医学的贡献。
答:盖伦(Galen)是古罗马时代的一位著名医学家。
他除了从事医疗工作外,还对解剖学和生理学做了许多研究,被誉为最早用实验方法研究动物生理机能的实验生理学大师。
第一章医学的起源于发展1、什么是医学?什么是纸草文?什么是木乃伊?答:医学是旨在保护和加强人类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科学知识体系和实践活动。
所谓的纸草文就是书写在一片片草本植物根茎上的文字。
清除尸体内除心脏以外所有脏器,并用香料等药物涂抹在尸体里面,然后使尸体风干,即为“木乃伊”。
2、祖国医学的四大经典是什么?答:《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其中《黄帝内经》是我国第一部医学经典著作,分为《素问》和《灵枢》。
《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专著,后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书中收载了365种中药。
3.西方医学之父是什么人?答:古希腊医学代表人物——希波克拉底。
第二章近代医学1、近代临床医学之父是指何人?答:西登哈姆。
2.病理解剖学的创始人是谁?答:莫干尼。
3.近代医学发展有哪些特点?答:1.实验医学是近代医学的奠基石。
2.不同学派的争鸣促进了近代医学的发展。
3.自然科学进步是近代医学发展的动力。
4.医学交流架起了近代医学发展的桥梁。
4.国际红十字会成立于何时何地?答:1864年,成立于瑞士日内瓦。
5.什么是五苗防七病?答:疫苗预防第一针第二针第三针补射卡介苗结核病新生儿(0~28天)7岁————麻疹疫苗麻疹 8月龄 4岁————脊髓灰质炎疫苗脊髓灰质炎 2月龄 3月龄 4月龄 4岁百-白-破疫苗百日咳、白喉、破伤风 3月龄 4月龄月龄 1.5~2岁乙肝疫苗乙肝新生儿 1月龄 6月龄 7岁(0-1-6注射)第三章现代医学1、20世纪以后传染病的发展有哪些新的动态?答:1.新的严重的传染病时有发生。
(HIV病毒,AIDS,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2.一些老的传染病又在全球呈发展势头。
(TB,即结核病)3.传染病菌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
4.一些人畜共患传染病严重威胁人类。
(BSE,疯牛病;莱姆病,即游走性红斑;禽流感)2.什么是预防医学?什么是健康?什么是医学模式?什么是老龄化国家?答:预防医学:它以人类群体为研究对象,应用生物医学、环境医学和社会医学的理论,研究疾病发生的分布规律以及影响健康的各种因素,制定预防措施和对策,以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