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七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文言文所有重点课文点击(含答案)复习进程
- 格式:doc
- 大小:74.00 KB
- 文档页数:12
沪教版七年级上册古词文整理小儿垂钓【唐】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一个头发蓬乱、面孔稚嫩的小孩在河边学钓鱼,侧着身子坐在草丛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影。
路人想问路,小儿向路人招招手,生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路人。
垂纶:钓鱼。
纶:钓鱼用的丝线。
小松【唐】杜荀[xún]鹤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松树小的时候长在很深很深的草中,埋没看不出来,到现在才发现已经比那些野草(蓬蒿)高出了许多。
那些人当时不识得可以高耸入云的树木,直到它高耸入云,人们才说它高。
杂诗(其二)【唐】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著花:著(zhu),开放;著花,开花。
你从故乡来, 该知道故乡的事. 请告诉我,你来时, 我窗前的梅树, 是否已经开花?描写的是诗人遇到了来自家乡的旧友,勾起了思念的情绪.向游人询问家中寒梅花是否开了.自己的一片思乡之情就这么含蓄地表达了出来.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是谁家的庭院,飞出幽隐的玉笛声?融入春风,飘满洛阳古城。
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乐曲,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又呈吴郎【唐】杜甫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来堂前打枣我从不阻拦任随西邻,因为她是一个五食无儿的老妇人。
若不是由于穷困怎会做这样的事?正因她心存恐惧反更该与她相亲。
见你来就防着你虽然是多此一举,但你一来就插上篱笆却甚像是真。
她说官府征租逼税已经一贫如洗,想起时局兵荒马乱不禁涕泪满巾。
任:放任、不拘束。
宁:岂,怎么。
亲:亲善。
征求:指税赋征敛[liǎn]。
敛:收拢,聚集。
登岳阳楼【唐】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上海市七年级上学期期末文言文、古诗文复习题集《核舟记》一、课文相关文学常识 1. 作者:明朝魏学洢。
2.作品:选自*《虞初新志》,我们学过的课文《口技》也选自其中。
二、课文分析1.主旨:这是一篇说明文,通过介绍核舟的形象、结构、主题等,表现了雕刻者的精巧技艺和巧妙构思,反映出我国古代工艺的高超成就。
2.内容分析:①第一部分:总述王叔远技艺奇巧,引出核舟。
②第二部分:按空间顺序,围绕“奇巧”的特点,先总后分地描述了船舱、船头、船尾、船背等各个部分。
③第三部分:总述核舟体积小、容量大,赞美雕刻者“技亦灵怪矣哉”,与开头相呼应。
3.写作特色:①对比的手法。
核舟形体之小和雕刻的人、物之多、之精细形成对比,突出了核舟的精巧。
②说明中穿插描写。
对核舟中人物的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富有神韵与情感。
三、习题A套阅读《核舟记》,完成练习1.是一篇性的文章,选自清代张潮编选的《》。
(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语的含义。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3.下列对文章理解恰当的一项是..A.全文结构可以概括为先总后分,先总述王叔远技艺奇巧,再细致描述核舟各个部分的特点。
B.第二段中写到“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照应了前文“盖大苏泛赤壁云”一句。
C.“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采用了举例子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地写出了核舟的体积之小。
D.作者在介绍核舟时,按照从上至下的空间顺序,先后介绍了核舟的船舱、船头、船尾、船背等各个部分。
【答案】1.说明;虞初新志。
2.那个人眼睛正视着,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3.B B套阅读《核舟记》,完成练习1.文中“神情与苏黄不属”中“苏黄”分别是指和。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3分)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3.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记”是古代散文的一种文体。
以叙事为主,也可以抒情和议论。
B.描述了用桃核刻成的小舟,表现了我国古代工艺的高超成就和劳动人民的智慧。
课内古诗文复习※《诫子书》(一)课文与注释诫子书君子之行,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摒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目的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明确志向明,明确、坚定达到远大目标增长才干达成,成就放纵懈怠振奋精神轻薄浮躁与“宁静”相对修养性情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
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
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又怎么来得及。
(二)作品及作者简介与写作背景1.作者简介: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
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
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
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他躬耕陇亩时“苟全姓名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但注意结交名士,研读古籍,留心时政,常以管仲、乐毅自励。
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做军师之后就提出著名的《隆中对》,策动孙、刘联盟,大破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
蜀汉建立,拜为丞相。
为完成统一中原,兴复汉室的大业,他效忠先主,辅佐后主,外联东吴,内修政理,南征平叛,北抗强魏,先后五次北伐魏国,终因积劳成疾而逝世,享年54岁,临终遗嘱“掘棺材之地,穿平常服饰,不配器物”,留给子孙的财产只有桑800株,薄田15公顷。
他以自身言行感染激励自己的子孙,“善政嘉事”,“美声溢誉”,其子诸葛瞻、诸葛尚均义无返顾,为国捐躯,一家三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深为后人传诵。
2.写作背景:本文写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元234年),《诫子书》是诸葛亮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当年诸葛亮出兵武功,其间写信给诸葛谨,称“诸葛瞻如今已经八岁,十分聪明可爱,只是怕他过早成熟,将来成不了大器”。
小石潭记1.柳宗元曾参与政治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到荒远的永州(今湖南省永州市)。
被贬期间,心情抑郁苦闷,齐力的永州山水便成为他精神上的慰藉。
他搜奇探胜,寄情山水,借以开拓胸襟,排遣苦闷,写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是其中的第四篇。
2.文章第一段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和小石潭的概貌。
由小丘到篁竹,到闻水声,在由水声寻到小潭,既讲述了发现小潭的经过,同时也充满了探奇的情趣。
潭水的清,石头的奇,周围景致的幽,表现出小潭的美妙和作者的淡淡喜悦。
第二段写潭中游鱼。
“影布石上,佁然不动”,写鱼的静态,烘托出小石潭的幽寂;在转为动态描写,“俶尔远逝,往来翕忽”,潭中游鱼动静相宜。
“似与友者相乐”,游鱼的怡然自得,给作者带来了一丝的快乐。
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来侧面描写潭水的清澈。
整段没有一个字正面写到水,但又无处不在写水。
第三段写小石潭曲折的岸势。
运用了比喻的手法,用北斗七星的曲折和蛇的爬行来形容小溪的形状,用狗的牙齿来形容小溪的岸势,形象逼真。
第四段写潭的气氛和作者的感受。
坐着突出了一个“静”字,并把环境的寂静深入到心神中去,情景交融,写出一种凄苦孤寂的心境。
这无疑是作者被贬后心情的曲折反映。
第五段交代同游者。
3.想要寄情山水的作者在山水间确实也找到了乐趣:“如鸣佩环”的悦耳水声,使他“心乐之”,潭水的清澈,游鱼的活泼,“似与友者相乐”,更让作者陶醉于自然美景。
但这种快乐只是暂时的,小石潭“寂寥无人”的幽深凄清的氛围,又使作者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至“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而匆匆离去,可见他内心深处的抑郁凄苦。
作者时而欢悦,时而忧伤,思想感情随境而变,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含蓄地抒发了自己被贬之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
4.全文按作者游踪的先后来写: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氛围——离开小潭。
发现小潭——“心乐之(愉悦的心情)”,观鱼时——“似与游者相乐”(愉悦的心情),观鱼后——“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抑郁忧伤的心情),可以看出作者借山水求解脱而又最终无法解脱的痛苦。
伤仲永原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pān)仲永环谒(yè)于邑(yì)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mǐn)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译文金溪县的平民方仲永,家里世代从事农业生产。
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认识写字的工具(笔、墨、纸、砚),(有一天)他忽然哭着要这些写字的工具。
父亲对此感到诧异,从邻居家借来给他。
(仲永)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亲自在诗后写上了他自己的名字。
这首诗把奉养父母、团结同族人作为诗的内容,父亲把这首诗传给全乡学识优秀的士人观赏。
从这时开始,有人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同乡的人对此感到惊奇,渐渐地用对宾客的礼节款待他的父亲;有的人用钱财讨取仲永的诗作。
仲永的父亲认为这样是有利可图的,(于是)每天强拉着仲永到处拜访同乡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
明道年间,我跟随父亲回家,在舅舅家里见到了他,他十二三岁了。
我让(他)作诗,他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传闻相符。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到舅舅家,问起他,(舅舅)回答说:“他的才能已经消失,成为普通人了。
”王安石说:“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天赋予的。
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像他那样天资聪颖,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词解1.伤:为……感到哀伤,意动用法。
七年级上古词文整理1、伤仲永[宋]王安石选自《临川先生文集》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yì]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pān]仲永环谒[yè]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mǐn]然众人矣”。
【词释】①伤:哀伤,叹息。
金溪:地名,现在江西金溪。
民:平民百姓。
世:世代。
隶:属于。
②耕:耕田。
生:生长到。
年:岁。
未:不;没有。
尝:曾经。
识:认识。
③书具:书写的工具(笔、墨、纸、砚等)。
忽:忽然。
啼:出声地哭。
求:要。
④异:对……感到诧异(意动用法)。
焉:他,代指仲永。
借旁近:就近借来。
旁近,附近,这里指邻居。
⑤与:给。
即:立即,立刻。
书:书写,写。
并:并且。
自:自己。
为:题写。
名:名字。
⑥其:这。
以:把。
养:奉养,赡养。
收族:团结宗族。
收:聚,团结。
为:当做,作为。
⑦意:主旨(中心,或文章大意)。
传:传送。
一:全。
观:观看。
自:从。
是:此。
⑧指:指定。
作:写作。
立:立刻。
就:完成。
其:代词,代指这首诗。
文:文采。
⑨理:道理。
皆:都。
可:值得。
观:观赏。
者:……的地方(方面)。
邑人:同(乡)县的人。
⑩奇:对……感到惊奇(奇怪)(意动用法)。
之:代指仲永的才华。
稍稍:渐渐。
11宾客:这里是以宾客之礼相待的意思,宾,本文的意思是状语(名词作动词)。
12其:他的,代仲永的。
或:有的人。
以:用。
乞:求取。
之:它,代仲永的诗。
13利其然:认为这样是有利可图的。
利,认为……有利可图。
其,这。
然,这样。
日:每天。
14扳:通“攀”,牵引,拉扯,这里有强要的意思。
环:四处,到处。
谒[yè]:拜访。
使:让。
王安石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世代)隶(属于)耕(从事农业生产)。
仲永生五年,未尝(曾经)识(认识)书具(工具),忽啼(放声哭)求(要)之(它,代书写工具);父异(感到奇怪)焉(指这件事),借旁近与(给)之。
即(马上)书(写)诗四句,并自(自己)为(题写)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团结同族的人)为(作为)意(内容),传一(全)乡秀才观(看)之。
自(从)是(这)指物作诗,立(立刻)就(完成),其文理(文采和道理)皆有可观(值得一看)者。
邑人奇之(对这件事感到奇怪),稍稍(渐渐地)宾客(用宾客的礼节款待)其父;或(有人)以(用)钱币乞(讨取)之(代仲永的诗作)。
父利(以…为利)其然也,日(每天)扳(强要)仲永环谒(到处拜访)于(到)邑人(乡人),不使(让)学。
余闻(他说)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在)舅家见(看见)之,十二三矣。
令(让)作诗,不能称(相称)前时之闻(传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代仲永的情况)。
曰:“泯然(消失的样子)众人(普通人)矣!”中心思想:课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宋朝政治家、文学家。
文章记叙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以反面的事例来证明后天教育的重要性,提醒人们要重视后天教育,勤奋努力地学习。
方仲永从幼年时金溪县平民方仲永,世代从事耕田为业。
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认识笔、墨、纸、砚,(有一天)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
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仲永)马上写了四句诗,并且在诗后署上自己的名字。
这首诗以奉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作为内容,(他父亲把诗)传给全乡的学识优秀的士人观赏。
从此,(有人)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观赏的地方。
同县的人对仲永感到非常惊奇,渐渐用宾客的礼节来款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还)花钱讨取仲永的诗作。
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王安石)听到这件事很久了。
七上背诵(暑假)1、《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3、《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5、课外古诗词①《秋词》(其一)(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②《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③《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④《潼关》(谭嗣同)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⑤《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⑥《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⑦《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⑧《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6、《论语》十二章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⑤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⑥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⑦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沪教版初一文言文阅读技巧及练习你是否每次看到文言文就发慌?看到“之、乎、者、也”就不知道到底都是什么意思?实词、虚词傻傻搞不清楚?文言文阅读6-15分总是得分稀疏?实际上文言试题也是有方法和规律可循的。
方法小贴士:1. 课内文言文考试的范围是初中教读篇目。
复习时一要抓好重点。
根据考纲的考查范围和要求以及自身的熟悉程度对复习内容进行取舍、侧重。
2.一般考查常见的文言虚词、实词的含义和用法。
实词则常常考查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的词语;对句子的考查则侧重于关键句子的句式和句意;对内容考查就与现代文基本相似。
从字、词、句到文学常识以至思想感情、表现手法等,都要拎出要点,总结规律。
二要选好篇目。
选取教读篇目中那些文质兼美的文章,它们往往也是文言文中最典型的、知识的覆盖面最广的文章,这样复习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近两年的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大多选择故事型的文段。
内容比较浅显,考察内容基本与课内部分相似。
做题时一定要注意与课内学过的课文或知识点相联系,注重由课内向课外的迁移运用。
4.文言文阅读题主要分为两类。
一是翻译类:此类题解答思路是:(1)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倾向性。
(2)详知译句上下文的含义,并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
注意翻译时应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这些字词往往是得分点。
(3)还可由现代词、成语推导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4)另外还要注意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偏义复词等特殊现象。
(5)若直译不通,则用意译。
须根据上下文推导,不拘泥于原文结构,联系生活实际大胆推想。
二是启示类:解答这类题目时要注意思想倾向,抓住作者基本的感情立场,联系文章主要情节及主要人物,抓住评论性的语句从多角度、多侧面思考作答。
文言文阅读比较晦涩枯燥,建议可以每天阅读一篇文言文,并带着问题去练习。
(一)敏慧1.黄琬巧对黄琬幼而慧。
祖父琼,为魏郡太守。
建和元年正月日食。
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
太后诏问所食多少。
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练习沪教版七年级上册七年级文言文练习E姓名班级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溪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苦:__________(2)所以:__________(3)恒过:__________(4)行:__________(5)喻:__________(6)入:__________(7)忍:__________(8)曾:__________2.翻译下面的句子。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全文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全文看,作者着重强调或议论的重心应是其中的“______”。
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和□□□□。
(用课文词语回答)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作者名,时期著名家、家。
5.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被举用,被选拔B.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增加。
C.衡于虑,而后作作:发作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出:在外面,指国外。
6.选出“于”字在句式用法与其他不同的一句()A、舜发于畎亩之中B、管夷吾举于士C、征于色,发于声D、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7.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因此要增长才干,必须先经受艰苦磨炼。
口技一、本文选自《》,这本书是朝的编选的一部笔记小说集。
本文的作者是朝的。
三、解释加点的词。
1、京中有善.口技者()2、施.八尺屏障()3、众妙毕.备()4、会.宾客大宴()5、众宾团.坐()6、夫叱.大儿声()7、宾客意.少舒()8、虽.人有百手()9、妇抚儿乳.()10、奋.袖出臂() 11、但.闻屏障() 12、其夫呓语..()六、用现代汉语说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2、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3、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
4、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
5、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6、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8、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七、思考并回答下列各题。
1、《口技》一文中“众妙毕备”一语中的“毕”字和下列词语中的“毕”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毕业典礼B.毕生精力C.丑态毕露2、“不能名其一处”中的“名”和下列词语中的“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莫名其妙B.至理名言C.有名无实6、文章开头和结尾一再强调道具的简单,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一、回答下列问题:⑴文章第三节中“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这几句话的作用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由“遥闻”至“以为妙绝”,写出声音由远而近、由外而内、由大而小、疏而密、由少而多的过程,作者抓住哪些词语的变化分层展现这一情景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⑶文章第四节运用了_____和______相结合的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①写出两个与“不能名其一处也”的“名”字用法一致的成语。
________________②写出一个与“几欲先走”的“走”字用法一致的成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⑸辨析下列表示时间的词语,将它们分别填在横线上。
(小心哟!)A.少顷B.既而C.是时D.一时E.未几F.忽G.俄而H.忽然①表示突然发生:_____、_____②表示同时发生:_____③表示相继发生:_____④表示在特定的时间内发生:_____⑤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_____、_____、_____⑹课文依次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三个情景,目的在于____,即是紧扣“京中有善口技者”中的一个“____”字。
⑺选文第1段交待了哪些事?在全文中有何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⑻第1段中用4个“一”列举道具,有何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⑼统领全文的关键字眼是____________,作者是通过______________描写和______________描写来体现的。
⑽“满坐寂然,无敢哗者”体现了观众怎样的心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⑾第2段描写口技人表演的声响,其顺序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⑿选文中最能体现口技人摹拟效果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⒀众宾客听了表演后都“以为妙绝”,请问“妙”在何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⒁“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表现了听众听表演的哪些内心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小石谭记一、词语解释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灭:2.日光下彻.,影布石上彻:3.隶而从.者从:小惠未遍,民弗从.也从:4.全.石以为底全:5.苟全.性命于乱世全:6.潭中鱼可百许.头许:遂许.先帝以驱逐许:7.全石以.为底以:以.其境过清以:二、解释句子1.闻水声,如鸣佩环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3.皆若空游无所依4.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三、内容理解1.与“伐竹取道”前后呼应的句子是:(1)(2)2.表现潭水的清澈,既有正面描述,如“”,又有侧面描写,如:(1)(2)3.既能高度概括小石潭记的气氛,有含蓄表达出作者悲凉、凄苦心境的句子是4.作者是站在小石潭记的东岸观赏景物的,依据的是以下句子:(1)(2)5.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愉快感情的句子是;此时,作者已把自己的心情与景物交融在一起,暂时排遣了自己被贬后的郁闷之感。
6.小石潭记的气氛是(用自己的话概括)的。
作者借景抒情,含蓄地抒发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四、常识填空1.《小石潭记》选自《》,作者是朝著名文学家字。
他和同一朝代的另一位著名文学家并称“韩柳”提倡导了古文运动。
他们两人和宋朝、、、、、被后世称为“”。
2.柳宗元在被贬永州期间写下了《小石潭记》等八篇山水游记,被公认为山水游记众的佳作,合称《》。
卖油翁一、词语解释1、有卖油翁_释担而立释:2、汝亦_知射乎知:以我酌油_知之知:3、乃_取一葫芦置于地取:必虑人逼_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取:伐竹_取道,下见小潭取:4、康肃笑而_谴之遣:二、句子解释1、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我亦无他,唯手熟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内容理解1、“公亦以此自矜”表现了陈尧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性格特点;他所依恃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后两空用原文回答)2、写出文中能反映陈尧咨不同态度的两个句子。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乃取一葫芦置于地……而钱不湿”这几句,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突出了卖油翁_________________,形象说明了 _______________ 的道理。
(用一空用四字成语回答)4、上文写了两件事,为什么详写老翁酌油而略写陈尧咨射箭?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常识填空《卖油翁》选自《》一书,作者是北宋著名文学家__________;他和唐朝的韩愈、____________,宋朝的__________等合称“唐宋八大家”。
伤仲永一、词语解释1. 伤仲永生.五年生:君将哀而生.之乎生:虽有生下易生.之物也生:2.未尝识书具.具: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具: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具:3.忽啼求.之之:不求.闻达于诸侯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之:4. 父异.焉异:水土异.也异:曰“姑俟异.日观”云尔异:5.并自为.其名为:何为.者也为:为.宫室、器皿、鸟兽、木石为:是以众议举宠为.督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为:6.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作:一鼓作.气,再而哀,三而竭作:7.其文理皆有可观.者观: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观:8.不使.学使: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使:9.泯然众.人矣众:起做而喧哗者,众.宾欢也众:是以众.议举宠为督众:10. 并自为其.名其: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其:稍稍宾客其.父其:父利其.然也其:11. “之”常用来作代词,指代各种人、事、物,请说出下列“之”指代的具体内容。
A.忽啼求之.之:B.借旁近智者之.之:C.邑人奇之.之:D.或以钱币乞之.之:二、句子解释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2.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3.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皆有可观者。
4.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三、内容理解1.“即书诗四句---------其文皆有可观者”,表现了而后文的“这几句,则从侧面同样表现了这一点。
2.第二段以时间为序,写出了仲永的才能的过程,而造成这种情况的根由,可用文中“”一句来概括。
3.神童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作者因此产生的情感,并以这个故事告诫人们。
四、常识填空本文的作者是朝代)的文学家、政治家(人名),积极推进运动,与唐朝的柳宗元、同朝的苏轼等合称“”。
周处一、词语解释1.并皆暴犯.百姓犯:2.或.说处杀虎斩蛟或:蛟或.浮或没或:3...处与之俱.俱:4.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更:5.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云:6.为.乡里所患为:义兴人谓为.三横为:终为.忠臣为:7.竟杀蛟而.出而:而.处尤剧而:8.实冀三横唯余其.一其:9.何.忧令名不彰邪何:二、句子解释1.并皆暴犯百姓,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