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膏剂的制作
- 格式:pdf
- 大小:155.55 KB
- 文档页数:2
中成药颗粒熬制膏方的方法
制作中成药颗粒膏方需要遵循以下步骤:
1. 备料:根据处方准备相应品种、剂量的中药配方颗粒、辅料(糖、蜂蜜、阿胶等)。
将中药配方颗粒放置瓷锅或不锈钢锅中混匀。
2. 浸泡:在冷水中浸泡1~2个小时,最少20分钟以上,通过充分的浸泡可以使药物药效充分发挥出来。
3. 煎药:使用自来水,水量要没过药材表面1~3厘米,也可以根据药材的
吸水量适当增加。
先用大火煮沸,再用文火慢煎。
4. 浓缩:将煎好的药液进行过滤,然后进行浓缩。
具体方法是将药液倒入锅中,用小火慢慢加热,同时用铲子不断搅拌,防止药液粘锅。
当药液变得粘稠时,可以逐渐减少水量,直到药液变成膏状。
5. 调味:根据个人口味,加入适量的辅料,如糖、蜂蜜、阿胶等,搅拌均匀。
6. 装瓶:将熬制好的膏方装入干净、干燥的容器中,密封保存。
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制作方法和步骤可能因不同的处方和要求而有所不同。
因此,在制作膏方前应仔细阅读说明书或咨询专业医生,并严格按照规定的步骤进行操作。
此外,制作膏方的用料和制作过程也需注意卫生和质量,以确保膏方的质量和安全性。
煎膏剂名词解释
煎膏剂是指经过煎熬而制成的药物,是传统中药制剂的一种,也被称为“煎熬剂”或“熬膏”。
药物和药熬料(如根、药材等)经过多次制备过程后,形成“煎膏剂”,其质地、成分及服用方法均有所不同。
煎膏剂是中药制剂中最常用的一种,它通过制备过程来调节药效和改善药性,其含有的中药成分可以增强其功效,使药物的作用更加明显,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制备煎膏剂的工艺,首先将药物和药熬料以一定比例混合,然后加入水和炼制剂,并按特定加热温度加热一段时间,形成糊状物,经过凝固、切块处理后即成为煎膏剂,或称煎膏体。
煎膏剂表面的膜状润滑物,可使药物的吸收更容易,更易于溶解,令其在动脉血液中更快溶解,从而加快药物的吸收速度。
煎膏剂的使用也很方便,直接口服或外用,通常采用每日1次或每日2次,一次量多少应按医师指示,传统规定每次量应不超过20克。
综上所述,煎膏剂是一种常用的传统中药制剂,制备过程及其使用方法都十分简便,可调节药效和改善药性,并且可增强功效,是常用药物的必备制剂方式之一。
煎膏剂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唐朝,随着中药学的发展,煎膏剂的制作方法也不断改进,今天,煎膏剂在临床药物应用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煎膏剂有利于加快药物的吸收和溶解,特别是对对药物吸收不好的患者尤其有效。
但是,由于煎膏剂较厚重,不易吞服,服药者应认真遵守用药说明,认真服用,并在更换疗程前向医生确认用药具体细节,以免误服。
总之,煎膏剂是传统中药制剂中最常用的一种,它具有独特的质地和成分,其制备工艺和使用方法也与其他制剂有着较大区别。
煎膏剂制备有许多注意事项,在使用上也应当严格按照用药说明和医生的指示,方可获得最佳疗效。
中药熬膏的正确方法熬膏是一种常见的中药煎剂方法,它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治疗中。
正确的熬膏方法需要遵循一定的步骤和原则,下面我将详细介绍中药熬膏的正确方法。
首先,我们需要准备齐全的材料和器具。
熬膏所需的材料主要包括中药饮片、蜂蜜或炖膏剂、清水等,器具有煎药壶、筷子、铁勺或塑料勺、蜂蜜瓶等。
在选择中药饮片时,应确保其质量可靠,最好是经过正规生产和鉴定的。
而炖膏剂和蜂蜜则可以根据需要采购。
第二步是将适量的中药饮片粉碎。
一般来说,中药饮片在煎煮前需要粉碎,这样有利于有效提取药物成分。
粉碎的方式有很多,可以用研磨机或者绞肉机碾磨,也可以用研磨杵和研钵研磨。
粉碎后的中药饮片颗粒大小要均匀,不能过粗或过细,以便后续步骤中的药物煎煮。
第三步是加水煮药。
将粉碎的中药饮片加入煎药壶中,然后加入适量的水,水的用量通常以药材的性质和煎剂要求为准。
水的加热可以使用电、气、火等方式,但不同的加热方式会影响到煮药的温度和效果。
一般来说,电煮方式温度稳定可控,适合煮一些温性药物;气煮方式煎药温度高,适合煮一些寒性药物;而火煮方式温度相对较低,适合煮一些辛温类药物。
第四步是煮药的时间掌握。
中药熬膏的时间一般要根据药材的煎剂要求来确定,不同的药材和煎剂需要的时间长短是不同的。
一般来说,药材加水后煮沸时会有大部分的有效成分溶出,此时需要将药材煮沸一段时间,以保证药材的有效成分能够充分提取出来。
然后控制火候,继续煮煎至浓糊状。
煮药过程中应掌握火候,避免煮沸的时间过长或过短,过长可能会导致药性或药效丧失,过短则可能使药物有效成分提取不充分。
第五步是准备蜂蜜或炖膏剂。
当中药煎煮至浓糊状时,可以将其从火上拿下,稍作冷却。
此时可以根据需要将蜂蜜直接倒入中药糊中,或将熔化的炖膏剂倒入中药糊中。
蜂蜜可以增加中药的口感和稠度,而炖膏剂则可以增加中药的黏附性和粘度。
最后一步是倒入容器保存。
熬膏时,我们可以使用铁勺或塑料勺将煎煮好的中药膏从煎药壶中舀出,然后倒入事先准备好的容器中。
中药熬膏方制作过程
中药熬膏方是一种传统的中药制剂,常用于治疗风寒感冒、咳嗽、肺热咳喘和消化不良等疾病。
下面是中药熬膏方的制作过程:
材料:
-中草药
-纯净水
-砂锅(或不锈钢锅)
-滤网
-蜂蜜(或冰糖)
步骤:
1. 将需要的中草药按比例配好,洗净后用清水浸泡30分钟至1小时。
2. 将浸泡好的中草药放入砂锅内,加入足够的纯净水,水量大约是中药的3-4倍。
3. 开火将砂锅内的药材煮沸后,调小火煨熬2-3小时,期间需要不时搅拌,防止药材粘在锅底或者煮干。
水分逐渐减少,煮到剩下原来的1/3到1/2左右即可,具体看药方。
4. 待药液变得浓稠时,关火,并让药液冷却至温热状态。
5. 使用滤网将药渣过滤出来,取出汁液。
6. 将汁液倒回砂锅中,开小火慢慢加热,期间不断搅拌,直到液体变得黏稠,但不粘锅底即可。
7. 最后加入适量的蜂蜜或冰糖进行调味,搅拌均匀后可以熬制成糊状或者浓稠的膏剂。
注意事项:
1. 在制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火候的掌握,避免煮沸过久或者煮干,影响药效。
2. 熬制过程中要时刻注意搅拌,防止药材粘底或者煮干。
3. 中草药的选择和比例也非常重要,需要根据具体的病情和药方搭配合理。
在进行制作前最好请教医生或者中药师。
4. 制作好的熬膏方需要密封保存,避免受潮、污染或者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
0183 煎膏剂(膏滋)
煎膏剂系指饮片用水煎煮,取煎煮液浓缩,加炼蜜或糖(或转化糖)制成的半流体制剂。
煎膏剂在生产与贮藏期间应符合下列有关规定。
一、饮片按各品种项下规定的方法煎煮,滤过,滤液浓缩至规定的相对密度,即得清膏。
二、如需加入饮片原粉,除另有规定外,一般应加入细粉。
三、清膏按规定量加入炼蜜或糖(或转化糖)收膏;若需加饮片细粉,待冷却后加入,搅拌混匀。
除另有规定外,加炼蜜或糖(或转化糖)的量,一般不超过清膏量的3倍。
四、煎膏剂应无焦臭、异味,无糖的结晶析出。
五、除另有规定外,煎膏剂应密封,置阴凉处贮存。
除另有规定外,煎膏剂应进行以下相应检查。
【相对密度】除另有规定外,取供试品适量,精密称定,加水约2倍,精密称定,混匀,作为供试品溶液。
照相对密度测定法(通则0601)测定,按下式计算,应符合各品种项下的有关规定。
式中W1为比重瓶内供试品溶液的重量,g;
W2为比重瓶内水的重量,g;
凡加饮片细粉的煎膏剂,不检查相对密度。
【不溶物】取供试品5g,加热水200ml,搅拌使溶化,放置3分钟后观察,不得有焦屑等异物。
加饮片细粉的煎膏剂,应在未加入细粉前检查,符合规定后方可加入细粉。
加入药粉后不再检查不溶物。
【装量】照最低装量检查法(通则0942)检查,应符合规定。
【微生物限度】照非无菌产品微生物限度检查:微生物计数法(通则1105)和控制菌检查法(通则1106)及非无菌药品微生物限度标准(通则1107)检查,应符合规定。
- 1 -。
制作膏药秘方--熬膏药技巧1 1.准备油丹 桐油和黄丹(香油也可,如果用现在巿场上卖的精炼油熬膏药,有可能遇到不粘的情况, 我就遇到过一次连熬了三锅,都不粘,后来还是用桐油才熬好。)十六两称比例是油丹16:7, 现在我一般是一斤香油四至五兩丹,冬嫩(四)些夏老(五)些。我一般每次熬两斤油。 2.炼油 把油放入干净的锅内,我一般会在炼油的时候加入些药共煎。比如加入马钱子、川草乌啊 之类的,待其煎焦再捞起。再继续用武火煎热至用竹筷点油滴入凉水上,成珠不散,则炼油已毕。 3.下丹 油已炼成,这时改用文火。把准备好了的黄丹缓缓倒入沸油内,用桑木棍.不断顺时针搅拌, 油会上溢气泡,冒出浓烟,待烟气稍尽,则急用竹筷点油滴到凉水上三四滴.稍成珠不散,拿珠擦净水. 用干手试捏,以粘手而离手时不腻手为度.急住火,或把锅抬离火炉。继续搅拌候其凉。(若不加药粉 这步就可以让膏药慢慢冷却。待冷却后再加入清水漂二三天,以去其火毒。用时到锅里刮下膏药 摊开就可。临用时再加入药粉贴上。) 注意:万万不可用铁器搅拌,此时铁器与锅底相碰,一锅膏药起火而毁. 个人体会;火上下丹比之离火下丹则较易去除丹中毒性.膏药不痒. 4.加药粉 离火待油稍凉.药面则缓缓加入其中.急用木棍搅拌.侯其油平.则再加贵细药面, 注意;热油加凉药面,必有溢起,勿怕.需一点点加入药面,急搅拌则无事,不然一锅膏药溢出而废. 5.摊膏药 急把尚未冷凉的膏药.用竹筷团起,随布大小,以竹筷点布之中心.作顺时针摊一周, 则为膏药已成。 6.贴膏药 贴前需用生姜切片檫洗皮肤.遇高度过敏者,膏药上撒点薄荷冰.放酒精灯上烤软,既可摊贴。 可惜我不会做无铅膏药。听说要用到松香,石蜡之类的。请有这方面的经验的同行说来见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