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1和SN2反应机制复习进程
- 格式:ppt
- 大小:1.21 MB
- 文档页数:19
化学有机化学反应机制总结有机化学是研究碳基化合物及其反应的科学,反应机制是了解有机化学反应中原子和电子的变化过程的核心。
本文将对常见的有机化学反应机制进行总结。
一、取代反应机制取代反应是有机化学中最常见的反应之一。
在取代反应中,一个原子或官能团从一个化合物中取代另一个原子或官能团。
常见的取代反应机制有SN1和SN2两种。
1. SN1 (亲核取代,单分子解离)机制SN1反应中,最先发生的是一个离子型中间体的生成。
反应的速率由于受瓶颈步骤的影响而受原料物质浓度和温度的影响较小。
亲核试剂首先与原料物质发生解离,生成一个稳定的离子型中间体。
然后,中间体经历脱离原来官能团的过程,形成最终的产物。
2. SN2 (亲核取代,双分子反应)机制SN2反应中,反应物的一个部分被亲核试剂攻击,同时另一个部分离去。
这种反应机制发生在一个步骤中,因此速率受原料物质浓度和温度的影响较大。
SN2反应常发生在较低的溶解度和较低的浓度下,因为过高的浓度会增加反应物质间的碰撞,从而影响反应速率。
二、加成反应机制加成反应是指两个或多个分子结合成新的分子的反应。
常见的加成反应机制有Markovnikov加成和反Markovnikov加成。
1. Markovnikov加成机制Markovnikov加成指在加成反应中,负电性较强的部分与不饱和化合物结合时优先连接到碳上。
这种选择性基于烯烃上可用的π电子或质子的相对丰度。
2. 反Markovnikov加成机制反Markovnikov加成是指在加成反应中,负电性较强的部分与不饱和化合物结合时优先连接到碳的相邻位置。
这种反应机制常出现在氢气存在的情况下,其中氢气与不饱和化合物发生加成反应。
三、消除反应机制消除反应是指从一个化合物中去除一个或多个部分,形成双键或三键的过程。
最常见的消除反应机制有E1和E2两种。
1. E1消除机制E1消除反应表示亲核攻击和离去部分分别在两个不同的过程中进行。
首先,离去部分离去,生成一个稳定的离子型中间体。
卤代烃的sn1、sn2反应
SN1和SN2反应是有机化学中最基本的反应,是构建有机分子的基本操作,被广泛应用于生产有机化合物和药物的合成中。
它们研究的是卤代烃
及其衍生物的活化反应。
SN1反应也叫不同类型活性中间体交换反应,是通过卤代物活化分子与另一种不同氯代烃分子发生替代反应,从而形成新的键和分子结构的反应。
SN1反应的机理是,分子氯代物在能层外的高能量空间里面发生分离而形成高能的中间物,然后活化物和反应物以不同的模式发生反应,最终生成新
的键和分子结构。
SN2反应是一种双重替代反应,也就是说,有两种物质发生反应生成另一种物质,它们都可以进行替代反应。
这是一种多步反应,主要机理是,
首先卤代物和活性氯代烃分子在受能层内发生原子级别的反应,分子间发
生双重替代反应,形成一个新的有机物。
由于两种反应形成的有机结构不同,因此,这两种反应的应用也有所
不同。
SN1反应由于速率的比较快,更适用于制备活性中间体,如甲烷脱氢
生成烷氯,具有芳烃偶联、烷基偶联加成,不对称叶绿素催化、膦脱作用等,它们都是不可缺少的中间体,可以在药物合成上发挥作用;而SN2反应则
可用于合成激素等高分子分子的合成,可以用来制备不同的有机化合物。
SN1和SN2反应都是活化反应,是有机化学的重要概念,他们都是添加键的活性部署的关键环节,卤代烃的SN1、SN2反应是有机分子合成的基础,在有机分子合成和药物合成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亲核取代反应,或称亲核性取代反应,通常发生在带有正电或部份正电荷的碳上,碳原子被带有负电或部份负电的亲核试剂(Nu:−)进攻而取代。
常分为两种反应机构:单分子亲核取代反应(S N1)双分子亲核取代反应(S N2)单分子亲核取代反应S N1 亲核取代反应机理如下:第一步是原化合物的解离生成碳正离子和离去基团,然后亲核试剂与碳正离子结合。
由于速控步为第一步,只涉及一种分子,故称 S N1 反应。
常发生于:碳上取代基较多(如:(CH3)3CX),使得相应碳正离子的能量更低,更加稳定。
同时位阻效应也限制 S N2 机理中亲核试剂的进攻。
对碳阳离子生成有利条件:碳>1级碳),一级碳几乎低的分子。
S N 1 亲核取代反应特点: 反应速率决定步骤在于离解反应,反应物。
从立体化学观点来看,该反应在碳阳离子形成时,整个分攻击,形成新分子。
故理论亲核剂倾向由反侧攻击形成 该反应适合在高极性稍有质稳定碳正离子,稍有质子性应平衡往产物移动。
S N 2机理(双分子亲核取代)S N 2 亲核取代反应机理如下: 较强亲核试剂直接由背面进攻碳原完成取代反应。
条件:有许多释电子基团帮助稳定碳阳离子的正碳几乎不能够单独存在,而会立刻和周遭发生化于离解一步(第一步),所以根据动力学理论推,该反应的反应物若为光学异构物之一,则产物反整个分子略呈现平面三角形,亲核体可以由平面故理论上反转机率为50%,但因原先脱离的阴离击形成反转的产物。
稍有质子性溶剂中进行,高极性有助于利用本身质子性溶剂提供质子与较强亲核剂(通常是被脱攻碳原子,并形成不稳定的一碳五键的过渡态子的正电荷(3级碳>2级发生化学反应而形成内能更理论推断该反应为一级速率产物反转机率略大于50%。
由平面三角形上下两侧进行的阴离子影响碳阳离子,故用本身极性带有的部份负电是被脱离的)化合有助于反渡态,随后离去基团离去,常发生于:碳原子取代较少(如:CH3X),可较容易使 S N2 反应发生。
Sn11.全称:单分子亲核取代反应机理(1表示单分子;N(nucleophilic的字首)表示亲核的;S(substitution的字首)表示取代。
)2.定义:只有反应物(与亲核试剂浓度无关)参与了反应速率控制步骤的亲核取代反应。
3.实例:下面以叔丁基溴在碱性水溶液中的水解为例子。
叔丁基溴的水解速率只与叔丁基溴的浓度都成正比(CH3)3C-Br+OH-→(CH3)3C-OH+Br-v=k[(CH3)3CBr]首先,叔丁基溴在溶剂中水解为叔丁基正离子、Brˉ。
过程为C-Br键逐渐伸长,电子云偏向Brˉ,并使得中心碳原子上的负电荷逐渐增加,达到过渡态,再继续解离为离子。
解离所需的能量由生成的离子发生的容溶剂化补偿;接着,OHˉ进攻中心碳原子,并经过过渡态,最后生成产物。
4.性质:Sn1导致产物外消旋化;这是因为OHˉ可以从碳正离子的两面进攻,而生成两个构型相反的化合物。
但其外消旋化产物大多数并非1:1生成,这可以从反应机理进行解释。
有科学家认为,其机理应介于Sn1与Sn2之间。
Sn1会导致产物的重排。
这是因为碳正离子发生了向更稳定的碳正离子重排。
5.、.反应机理:以(CH3)3CBr的碱性水解为例:由此可见,这是一个动力学一级反应,其反应速率只于叔丁基溴的浓度有关。
6、影响SN反应活性的因素有:烃基的结构、离去基的种类、亲核试剂的亲核性、溶剂的极性等。
(1)、不同烃基反应活性:叔>仲>伯。
其中烯丙型和苄基型的卤代烃都有较高的活性。
(2)、离去基团越易离去发生反应的活性越高。
其中I>Br>Cl。
(3)、试剂亲核性对SN1反应无太大影响,他影响SN2反应。
(4)、极性试剂有利于SN1反应Sn21.全称:双分子亲核取代反应机理(2表示双分子;N(nucleophilic 的字首)表示亲核的;S(substitution的字首)表示取代。
)2.定义:反应物与亲核试剂两者都参与了反应速率控制步骤的亲核取代反应3.实例:下面以溴甲烷在碱性水溶液中的水解为例子。
有机反应机理反应机理(又称反应历程)是研究反应的实际过程,哪个键先断裂、哪个键先形成、键断裂和形成的顺序、每步的相对速率、原子或基团在反应过程中的键合情况及空间位置变化等-12~10-14 s 内完成,目前还没有能直接观察在这样短的时等。
由于分子的振动和碰撞是在10间内分子和原于运动情况的手段或仪器,而只能根据反应中观察的现象推测反应可能经历的过程。
因此,日前关于反应机理的描述都是根据实验的结果和观察到的现象进行间接推理或假设。
20 世纪80 年代末,ZewailA H 研究成功了—种激光脉冲式的超高速闪光照相机,它的脉-15s),可以让人们通过超高速照相机拍摄的“慢动作”观察化冲时间只有几十个飞秒(f s=10学反应过程中原子与分子的化学键形成和断裂的转变形态,跟踪显示化学反应的全过程。
为研究反应机理和预测化学反应提供了一种新方法,这一成果最先用于研究简单气态分子的化学反应,现在已推广到液态和固态的化学变化,并由此诞生了一门称之为“飞秒化学”的新学科,zewnil 也因其卓越贡献荣获1999 年诺贝尔化学奖。
此外,量子化学的不断发展和超高速大容量计算机的飞速换代也为计算化学反应的全过程提供了可能。
虽然目前用计算机计算和描述化学反应的全过程还比较遥远,但已有了成功的苗头。
1、有机反应分类有机反应的数目和范围十分庞大,根据反应中键的断裂及形成方式可将有机反应分为:自由基反应、离子反应和分子反应。
有机反应也有按照原料和产物之间的关系进行分类,把几乎所有的有机反应分成六类,分别是取代反应、消去反应、加成反应、重排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及几种反应类型的结合。
2、有机反应中试剂分类在有机反应试剂中,除双自由基外绝大部分具有偶数电子的试剂属于离子试剂;另一部分具有奇数电子的试剂则称为自由基试剂。
离子试剂又可进一步分为亲电试剂和亲核试剂。
亲电试剂:在反应过程中接受电子或共享电子(这个电子原属于另一个反应物分子)的试剂称为亲电试剂;亲核试剂:在反应过程中供给电子进攻反应物中带部分正电荷原子的试剂称为亲核试剂。
简述S N1反应与S N2反应的异同一、S N1反应S N1是指单分子亲核取代反应。
定义:只有反应物(与亲核试剂浓度无关)参与了反应速率控制步骤的亲核取代反应。
下面以叔丁基溴在碱性水溶液中的水解为例:叔丁基溴的水解速率只与叔丁基溴的浓度都成正比首先,叔丁基溴在溶剂中水解为叔丁基正离子、Brˉ。
过程为C-Br 键逐渐伸长,电子云偏向Brˉ,并使得中心碳原子上的负电荷逐渐增加(是减少吧?),达到过渡态,再继续解离为离子。
解离所需的能量由生成的离子发生的容溶剂化补偿;接着,OHˉ进攻中心碳原子,并经过过渡态,最后生成产物。
反应过程如图1图1S N1反应机制是分步进行的,反应物首先离解为碳正离子与带负电荷的离去基团,这个过程需要能量,是控制反应速率的一步,也是慢的一步。
当分子离过渡态旋化;4、此类反应与亲核试剂的亲核能力无关;5、生成等量的外消旋体。
二、S N2反应S N2指双分子亲核取代反应机理。
定义:反应物与亲核试剂两者都参与了反应速率控制步骤的亲核取代反应。
下面以一溴甲烷在碱性溶液中的水解为例:溴甲烷的水解速率与溴甲烷、OHˉ的浓度都成正比v=k[CH3Br][OHˉ]因此认为离去基团Brˉ离开中心碳原子的同时,亲核试剂OHˉ也同时与中心碳原子发生部分键和,即C-Br键的断裂与C-O形成是同时进行的。
开始键断裂所需能量部分由键形成所提供,接着两者处于“均势”,即体系能量最高状态(过渡态);最后,C-Br键完全断裂,C-OH键完全生成,生成产物。
反应原理如图2图2S N 2 反应是同步过程,即亲核试剂 OH - 从反应物离去基团 Br - 的背面,向与它相连的碳原子进攻,先与碳原子形成比较弱的键,同时离去基团 Br - 与碳原子的键有一定减弱,两者与碳原子成一直线形,碳原子上另外三个键逐渐由伞形变为平面,这需要能量,即活化能。
当反应进行达到能量最高状态即过度态后,碳原子与离去基团Br -之间的键断裂,碳原子上三个键由平面向另一边偏转,整个过程犹如大风将雨伞由里向外翻转一样,这时就要释放能量,形成产物。
单分子亲核取代反应(sn1)机理
单分子亲核取代反应(SN1)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学反应,其机理涉及了几个关键步骤。
首先,SN1反应发生在三次碳原子上,通常是由于受核试剂的攻击而导致的亲核取代。
其机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解离步骤,在SN1反应中,最初发生的是基团离去,这导致了生成一个离子中间体。
这一步骤通常是由于受热或溶剂的影响而发生的。
在这一步骤中,离去基团离开了分子,形成了一个带正电荷的离子中间体。
2. 离子中间体的形成,在解离步骤之后,生成了一个带正电荷的离子中间体。
这个离子中间体是不稳定的,因为它的电子结构发生了改变。
在这个阶段,溶剂分子通常会与离子中间体发生作用,以稳定这个中间体。
3. 亲核试剂的攻击,一旦形成了稳定的离子中间体,亲核试剂(通常是一个带有负电荷的离子或是一个亲核分子)会与离子中间体发生反应。
亲核试剂的攻击会导致产生新的化合物,同时也会还原离子中间体的电荷。
总的来说,SN1反应的机理涉及了解离、离子中间体的形成以及亲核试剂的攻击这几个关键步骤。
这种反应通常发生在较稳定的离子中间体上,因此通常发生在较好的离去基团离开的情况下,也受溶剂和温度的影响。
希望这个回答能够帮助你理解SN1反应的机理。
SNX反应机理SNX反应机理是指亲核取代反应的机理,其中亲核试剂攻击底物上的离去基团,导致底物上的离去基团离开并被亲核试剂取代。
SNX反应机理有两种类型:SN1反应和SN2反应。
SN1反应SN1反应是一种两步反应,其中底物首先发生异裂解,产生碳正离子,然后碳正离子与亲核试剂发生反应,生成取代产物。
SN1反应的机理如下:1. 异裂解:底物发生异裂解,产生碳正离子和离去基团。
异裂解的速率与底物的稳定性有关,底物越稳定,异裂解的速率越慢。
2. 亲核取代:碳正离子与亲核试剂发生亲核取代反应,生成取代产物。
亲核取代反应的速率与亲核试剂的亲核性有关,亲核试剂的亲核性越强,亲核取代反应的速率越快。
SN1反应的典型例子是叔丁醇与氢溴酸的反应。
在该反应中,叔丁醇首先发生异裂解,产生叔丁基碳正离子和水。
然后,叔丁基碳正离子与溴离子发生亲核取代反应,生成溴代叔丁烷。
SN2反应SN2反应是一种一步反应,其中亲核试剂直接攻击底物上的离去基团,导致离去基团离开并被亲核试剂取代。
SN2反应的机理如下:1. 攻击:亲核试剂直接攻击底物上的离去基团,形成过渡态。
2. 离去:离去基团离开底物,生成取代产物。
SN2反应的速率与亲核试剂的亲核性、底物的离去基团的离去能力以及底物的位阻有关。
亲核试剂的亲核性越强,底物的离去基团的离去能力越强,底物的位阻越小,SN2反应的速率越快。
SN2反应的典型例子是甲基溴与氢氧化钠的反应。
在该反应中,甲基溴首先与氢氧化钠发生亲核取代反应,生成甲醇和溴化钠。
SN1和SN2反应的比较SN1和SN2反应是两种不同的亲核取代反应机理。
SN1反应是两步反应,其中底物首先发生异裂解,产生碳正离子,然后碳正离子与亲核试剂发生反应,生成取代产物。
SN2反应是一步反应,其中亲核试剂直接攻击底物上的离去基团,导致离去基团离开并被亲核试剂取代。
卤代烃的sn1反应SN1反应是一种亲核取代反应,其中一个碳原子上的卤素会被一个亲核试剂取代。
这种反应通常发生在具有较低亲核试剂浓度的溶液中,并且速度是由卤素离子解离形成的碳正离子的生成速率决定的。
SN1反应的步骤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解离:在溶液中,卤代烃分子与溶剂分子发生相互作用,使卤素离子脱离卤代烃分子,形成一个离子对。
2. 离子对解离:离子对进一步解离,生成一个碳正离子和一个卤素离子。
3. 亲核试剂的进攻:亲核试剂中的亲核试剂离子与碳正离子发生反应,形成一个新的化合物。
4. 消去:在反应完成后,可能会发生一个消去反应,其中一个邻近的氢离子与碳正离子发生反应,生成一个烯烃。
SN1反应的速度往往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1. 卤素离子的离解能力:卤素离子的离解能力越强,SN1反应速度越快。
2. 溶液中的溶剂:溶剂对反应速度有很大的影响。
极性溶剂往往能促进离子对的形成和离解,从而加速反应速度。
3. 碳正离子的稳定性:碳正离子的稳定性越高,SN1反应速度越快。
这是因为稳定的离子会更容易形成,并且更容易被亲核试剂进攻。
需要注意的是,SN1反应通常发生在三级卤代烃上,因为三级卤代烃的碳正离子比较稳定。
而一级和二级卤代烃通常更容易发生SN2反应,其中亲核试剂直接进攻卤素离子。
SN1反应也受到温度的影响。
较高的温度会加快反应速度,因为它可以提供更多的能量来克服反应的活化能。
然而,过高的温度可能导致竞争性的消除反应发生。
SN1反应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学反应,它可以用于合成和转化有机化合物。
通过理解反应机制和影响因素,我们可以更好地控制和优化这种反应,为有机合成提供有力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