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基本理念解读与思考
- 格式:pdf
- 大小:199.57 KB
- 文档页数:3
悉心研读课标筑建高效课堂一、基本理念1.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小学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课程内容既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学科的特征,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思考与探索。
课程内容的组织要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直观与抽象的关系,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
3.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数学学习方法。
4.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
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
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二、关于第二学段(4-6年级)学段目标为了体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整体性,《标准》统筹考虑了课程内容。
同时,根据学生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将小学的学习时间划分为两个学段:第一学段(1~3年级)、第二学段(4~6年级)。
小学阶段总体目标是通过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1. 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2. 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了解数学的价值,激发好奇心,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与2001年版相比,《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到实施建议都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和全面。
具体变化如下:一、总体框架结构的变化2001年版分四个部分: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建议。
2011年版把其中的“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
前言部分由原来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改为课程基本性质、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三部分。
二、关于数学观的变化2001年版: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2011年版: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三、基本理念的变化:“三句”变“两句”、“6条”改“5条”2001年版“三句话”: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011年版“两句话”: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6条”改“5条”:在结构上由原来的6条改为5条,将2001年版的第2条关于对数学的认识整合到理念之前的文字之中,新增了对课程内容的认识,此外,将“数学教学”与“数学学习”合并为数学“教学活动”。
2001年版:数学课程——数学——数学学习——数学教学活动——评价——现代信息技术2011年版:数学课程——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学习评价——信息技术四、课程理念中新增加了一些提法要处理好四个关系;数学课程基本理念(两句话);数学教学活动的本质要求;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注重启发式;正确看待教师的主导作用;处理好评价中的几个关系;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
五、“双基”变“四基”2001年版的“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与2001年版相比,《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到实施建议都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和全面。
具体变化如下:一、总体框架结构的变化2001年版分四个部分: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建议。
2011年版把其中的“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
前言部分由原来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改为课程基本性质、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三部分。
二、关于数学观的变化2001年版: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2011年版: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三、基本理念的变化:“三句”变“两句”、“6条”改“5条”2001年版“三句话”: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011年版“两句话”: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6条”改“5条”:在结构上由原来的6条改为5条,将2001年版的第2条关于对数学的认识整合到理念之前的文字之中,新增了对课程内容的认识,此外,将“数学教学”与“数学学习”合并为数学“教学活动”。
2001年版:数学课程——数学——数学学习——数学教学活动——评价——现代信息技术2011年版:数学课程——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学习评价——信息技术主要变化1、体例与结构做了适当调整一是“前言”内容做了较大的调整。
在前言重点阐述了《标准》的指导思想、意义与功能——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
原文●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小学数学与2001年版相比,数学课程标准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到实施建议都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和全面。
具体变化如下:一、总体框架结构的变化2001年版分四个部分: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建议。
2011年版把其中的“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
前言部分由原来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改为课程基本性质、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三部分。
二、关于数学观的变化2001年版: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2011年版: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三、基本理念“三句”变“两句”,“6条”改“5条”2001年版“三句话”: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011年版“两句话”: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6条”改“5条”:在结构上由原来的6条改为5条,将2001年版的第2条关于对数学的认识整合到理念之前的文字之中,新增了对课程内容的认识,此外,将“数学教学”与“数学学习”合并为数学“教学活动”。
2001年版:数学课程——数学——数学学习——数学教学活动——评价——现代信息技术2011年版:数学课程——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学习评价——信息技术四、.理念中新增加了一些提法要处理好四个关系数学课程基本理念(两句话)数学教学活动的本质要求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注重启发式正确看待教师的主导作用处理好评价中的关系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五、“双基”变“四基”2001年版:“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2011年版“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的解读与思考引言:“轻轻的我(2001版)走了,正如我(2011版)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悄悄揭开自己神秘的面纱,呈现出精彩的内容(已正式公布印发了),阅后顿时心胸的熨帖,腋下似有风生的惬意,读完更坚定自己的教学追求。
其实大部分教师都在谈论修改后数学课标的变化,为了及时了解其变化,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解读、领悟新理念,做好相应的教育教学的调整,现结合自己的学习进行简要的解读,并结合我校数学教研组活动中部分教师的教学案例来谈谈对新课标新变化的理解和思考。
一、《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与《实验稿》2001版的主要变化1.课程基本理念的变化与分析变化一:“三句”变“两句”2001版: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011版: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分析:修订后与过去的提法相比:有更深的意义和更广的内涵,落脚点是数学教育而不是数学内容,有更强的时代精神和要求(公平的、优质的、均衡的、和谐的教育)。
这样改动让人觉得更加科学,易于理解。
因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和“人人获得必须的数学”让人有些迷茫,无法准确界定。
因为我们研究的数学到底就没有价值?哪些是必须的?哪些是不必须的?我们很难确定。
变化二:“6条”改“5条”2001版:数学课程——数学——数学学习——数学教学活动——评价——现代信息技术2011版:数学课程——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学习评价——信息技术分析:在结构上由原来的6条改为5条,将2001版的第2条关于对数学的认识整合到理念之前的文字之中,新增对课程内容的认识。
将“数学教学”与“数学学习”合并为数学“教学活动”。
整体上阐述数学教学活动的特征。
表述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基本理念解读与思考展开全文【说明:本文刊发在福建教育2012.3A,被人大复印资料《小学数学教与学》2012年第6期全文转载。
重温课标理念,反思课堂教学,敬请批评指正!《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基本理念解读与思考泉州师范学院苏明强2001年教育部颁布实施《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为《实验稿》),指导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数学课程的改革与实践,2005年教育部组织一批专家学者,成立了以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史宁中教授为首的课标修订组,在认真总结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的成效和问题的基础上,对《实验稿》进行全面的修订,经过多方征求意见,最后形成了《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
2011年12月,教育部下发文件决定正式印发《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为《2011年版》),并于2012年秋季开始执行。
《2011年版》全文分为“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四部分以及两个附录,附录1“课程目标的术语解释”,附录2“内容标准及教学建议中的案例”。
本文对《2011年版》的“前言”部分课程基本理念进行解读,供大家学习时讨论与参考。
《2011年版》在“前言”中从“数学课程”“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学习评价”和“信息技术”等五个方面阐述了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与《实验稿》相比较,《2011年版》在“数学课程”“课程内容”“教学活动”这三个方面的理念发生比较大的变化,直接关系到今后数学教学的导向问题,因此,本文就选取这三个方面进行解读,并从教学的角度谈谈相关的思考。
一、对于数学课程的认识教学是课程的实施过程,因此,对于数学课程的认识,有利于我们整体宏观把握数学教学。
《实验稿》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解读1 新的课程核心理念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2 新的理念表述数学课程——课程内容(新增)——教学活动(合并)——学习评价——信息技术3 新的数学教学观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4 新的教学要求“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5 新的知识结构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6新增加的提法▲要处理好四个关系: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关系、“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关系、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手段多样化的关系。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什么:有效的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的统一,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7用修订课标规范我们的课堂教学提纲挈领,领悟课标。
•理解课标理念•明确“四基”要求•正确处理“四个关系”•掌握四个领域内容调整•提高“四个问题“能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高分析问题、问题解决。
)•领悟10个核心关键词的内涵和外延。
8改变教学中的“十多十少“现象●课程理念知道多,理解落实比较少;●关注教学情景多,创设有效情景少;●关注教学形式多,关注教学实效少;●操作实践活动多,有效探究活动少;●师生互动废话多,启发引导语言少;●课堂无效活动多,学生必要练习少;●教学设计拼凑多,个性创新设计少;●现代媒体运用多,优化整合运用少;●关注表面知识多,领悟思想方法少;●学生参与活动多,积累活动经验少。
9数学教学实践活动策略▲“一个中心”就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简称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是课标理念的根基。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理念及总体目标)解读新课标大英县实验学校:吴长琼通过对《<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理念及总体目标》课程的学习,我深深感受到新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有着很大的不同,新课程标准无论是从理念上还是目标上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一、理解新课标基本理念,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先看《大纲》,教学大纲反映国家对教学工作做出的规定,主要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等方面做出相应的要求,使教师较为关注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近年的教学大纲已对学生的学习和培养个性方面给予了较多的关注,其出发点主要是着眼于改进教师的教学.再看《标准》,新课标指出,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整体在数学教育上有良好的发展,又要适应个性,让个体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要求我们在打好学生数学基础的同时,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和手段营造良好的数学教育氛围,在“三维”上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取他应该得到的发展。
《大纲》的课程目标是在它的教学目的中体现的,即以培养学生获取数学知识、技能和能力为首要目标,将发展思维能力作为能力培养的核心.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大纲也越来越重视对创新意识、良好个性品质、唯物辩证观点等方面的培养.新课标指出,课程内容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
课程要反映社会需要,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要贴近学生生活,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猜测、计算、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活动能力。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教学活动需是师生积极参与、交流互动的共同发展过程。
教师应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
要求我们必须精准的掌握教材的重难点,创新教学设计,分散难点,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从而使学生理解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也能获取更多的数学活动经验。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核心内容释义1. 数学是什么?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特别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 数学课程的作用是什么?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数学的抽象性、严谨性和应用广泛性,决定了数学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独特作用。
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是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重要基础。
数学课程有助于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助于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
3. 数学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什么?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4.数学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什么?通过数学学习,使学生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
通过数学学习,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能运用数学思考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数学学习,使学生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数学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
5. 围绕数学课程目标的具体内容有哪些?具体内容分四个方面: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知识与技能——经历数与代数的抽象、运算和建模的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经历图形的抽象、分类、性质探讨、运动、位置确定等过程,掌握图形与几何的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经历在实际问题中收集处理数据、利用数据分析问题获取信息的过程,掌握统计与概率的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参与综合与实践活动,积累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数学技能和数学方法,解决简单问题的数学活动经验。
201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解读201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解读课程标准是编写教材的依据,也是教师进行教学、评定学生成绩和评估教学质量的依据。
学习课程标准,可以明确教学的指导思想,明确教学的目的要求,领会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可以了解每一年级的教学要求,把握所教年级及其上下年级的具体要求,可以提高贯彻课程标准的自觉性、全面性、准确性。
2011年12月28日教育部正式发布义务教育19个学科包括数学学科2011版新课程标准,并于2012年秋季开始执行。
此次课标的修订,主要围绕着三个关键词展开:一、“德育”:新课标中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不仅在篇幅上超出以前,而且也提出了许多具体要求:一是各学科把落实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修订的指导思想,结合学科内容进行了有机渗透;二是进一步突出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数学建议将“九章算术”列为教材内容。
二、“创新”:一是进一步丰富了能力培养的基本内涵;二是进一步明确了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三是理科课程强化了实验要求。
三、“减负”:修订后的新课标,在课程容量控制上,大部分学科对授课内容进行了精选,减少了学科内容条目。
在课程容量控制上,有些学科直接删去了过难的内容;有些学科则降低了对部分知识点的学习要求。
如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由实验教材的10个单元改变成新教材的9个单元。
把数一数和比一比合并成一个单元,而比一比只认识比多少,实验教材的比高矮、比长短都被删去了。
第二单元“位置”是原来一年级下册教材的,移到了上册,但是只认识上下、前后、左右,而原来“位置”中“左右的相对性”以及“用第几行第几列确定物体的位置”则删去了。
还有平面、立体图形的认识分散编排,认识钟表只认识整时。
第六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增加了用图示法解决问题的内容。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由原来的10个单元改变成新教材的8个单元。
新教材删去了原教材的一单元“位置”、三单元“图形的拼组”、七单元“认识时间”,增加了一单元认识平面图形(增加认识平行四边形),把分类和统计合并成了三单元“分类和整理”。
学习2011年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认识与思考一、《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基本理念与目标二、课程内容的增减与调整三、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的转变体现在:四、实施《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建议一、《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基本理念与目标1.强调了数学的意义和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性质2.重新阐述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3.明确提出“四基”是数学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目标4.梳理了10个重要的核心概念1.强调了数学的意义和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性质❖关于数学的意义:《标准(2011年版)》强调了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数学在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关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性质:《标准(2011年版》表述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2.重新阐述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程标准(实验稿)的目标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标准(2011年版)》提出的要求是:人人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标准(实验稿)》中有6条基本理念,修订后将其中关于数学学习和数学教学的两条合并成一条,成为现在的5条基本理念。
1、教与学的总体要求:2、关于课程内容:强调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关于教学活动:强调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引导者与合整理。
4、关于评价:强调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
5、关于信息技术的应用:运强调要充分注重合理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使其在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质量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的解读与思考引言:“轻轻的我(2001版)走了,正如我(2011版)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悄悄揭开自己神秘的面纱,呈现出精彩的内容(已正式公布印发了),阅后顿时心胸的熨帖,腋下似有风生的惬意,读完更坚定自己的教学追求。
其实大部分教师都在谈论修改后数学课标的变化,为了及时了解其变化,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解读、领悟新理念,做好相应的教育教学的调整,现结合自己的学习进行简要的解读,并结合我校数学教研组活动中部分教师的教学案例来谈谈对新课标新变化的理解和思考。
一、《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与《实验稿》2001版的主要变化1.课程基本理念的变化与分析变化一:“三句”变“两句”2001版: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011版: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分析:修订后与过去的提法相比:有更深的意义和更广的内涵,落脚点是数学教育而不是数学内容,有更强的时代精神和要求(公平的、优质的、均衡的、和谐的教育)。
这样改动让人觉得更加科学,易于理解。
因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和“人人获得必须的数学”让人有些迷茫,无法准确界定。
因为我们研究的数学到底就没有价值?哪些是必须的?哪些是不必须的?我们很难确定。
变化二:“6条”改“5条”2001版:数学课程——数学——数学学习——数学教学活动——评价——现代信息技术2011版:数学课程——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学习评价——信息技术分析:在结构上由原来的6条改为5条,将2001版的第2条关于对数学的认识整合到理念之前的文字之中,新增对课程内容的认识。
将“数学教学”与“数学学习”合并为数学“教学活动”。
整体上阐述数学教学活动的特征。
表述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