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 格式:doc
- 大小:716.51 KB
- 文档页数:63
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第6章一元一次方程教案6.1从实际问题到方程教学目的1.通过对多个实际问题的分析,使学生体会到一元一次方程作为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的作用。
2.使学生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题。
3.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某个方程的解。
重点、难点1.重点: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题。
2.难点:弄清题意,找出“相等关系”。
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小学里已经学过列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让我们回顾一下,如何列方程解应用题?例如:一本笔记本1.2元。
小红有6元钱,那么她最多能买到几本这样的笔记本呢?解:设小红能买到工本笔记本,那么根据题意,得1.2x =6因为1.2×5=6,所以小红能买到5本笔记本。
二、新授:我们再来看下面一个例子:问题1:某校初中一年级328名师生乘车外出春游,已有2辆校车可以乘坐64人,还需租用44座的客车多少辆?问: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有哪些方法?(让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再作讲评)算术法:(328-64)÷44=264÷44=6(辆)列方程解应用题:设需要租用x 辆客车,那么这些客车共可乘44x 人,加上乘坐校车的64人,就是全体师生328人,可得。
44x+64=328 (1)解这个方程,就能得到所求的结果。
问:你会解这个方程吗?试试看?(学生可能利用逆运算求解,教师加以肯定,同时指出本章里我们将要学习解方程的另一种方法。
) 问题2:在课外活动中,张老师发现同学们的年龄大多是13岁,就问同学:“我今年45岁,几年以后你们的年龄是我年龄的三分之一?”小敏同学很快说出了答案。
“三年”。
他是这样算的:1年后,老师46岁,同学们的年龄是14岁,不是老师的三分之一。
2年后,老师47岁,同学们的年龄是15岁,也不是老师的三分之一。
3年后,老师48岁,同学们的年龄是16岁,恰好是老师的三分之一。
你能否用方程的方法来解呢?通过分析,列出方程:13+x =31(45+x ) (2) 问:你会解这个方程吗?你能否从小敏同学的解法中得到启发?这个方程不像例l 中的方程(1)那样容易求出它的解,小敏同学的方法启发了我们,可以用尝试,检验的方法找出方程(2)的解。
最新华东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共155页)6.1从实际问题到方程知识技能:通过对多个实际问题的分析,使学生体会到一元一次方程作为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的作用。
过程方法: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探究,教师指导情感态度: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某个方程的解。
重点: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题。
教学流程复习提问:小学里已经学过列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让我们回顾一下,如何列方程解应用题?例如:一本笔记本1.2元。
小红有6元钱,那么她最多能买到几本这样的笔记本呢?我们再来看下面一个例子:问题1:某校初中一年级328名师生乘车外出春游,已有2辆校车可以乘坐64人,还需租用44座的客车多少辆?问题2:在课外活动中,张老师发现同学们的年龄大多是13岁,就问同学:“我今年45岁,几年以后你们的年龄是我年龄的三分之一?”教学内容1.教科书第3页练习1、2。
2.补充练习:检验下列各括号内的数是不是它前面方程的解。
(1)x-3(x+2)=6+x (x=3,x=-4)(2)2y(y-1)=3 (y=-1,y= 2)(3)5(x-1)(x-2)=0 (x=0,x=1,x=2)1、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怎样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2、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谈谈你的学习体会。
教科书第3页,习题6.1第1、3题。
6.2解一元一次方程教法学法设计方程的变形规则是什么?1、方程俩边都加上(或都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方程的解不变。
2、方程俩边都乘以(或都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方程的解不变。
导入预习展示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列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列出的方程有的我们不会解,我们知道解方程就是把方程变形成x=a形式,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如何将方程变形。
例1.解下列方程(1)x-5=2 (2) 4x=3x-4解题过程及结论这里的变形是:将方程中的某些项改变富豪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
像这样的变形叫移项。
以上两个例题都是对方程进行适当的变形,得到x=a的形式。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整式的乘除法则,能熟练进行整式的乘除运算。
2. 学会运用因式分解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掌握分式与分式方程的概念,能正确求解分式方程。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整式的乘除运算、因式分解、分式方程的求解。
难点:因式分解的技巧和方法、分式方程的求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练习本、草稿纸、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际情景引入,如购物时如何计算总价,引发学生对整式乘除运算的兴趣。
2. 教学内容与过程:3.1 整式的乘除:讲解乘除法则,举例说明,进行随堂练习。
3.2 因式分解:介绍提取公因式、平方差公式等方法,配合例题讲解,进行随堂练习。
3.3 分式与分式方程:讲解分式的定义和性质,介绍求解分式方程的方法,配合例题讲解,进行随堂练习。
六、板书设计1. 整式的乘除法则。
2. 因式分解的方法和技巧。
3. 分式方程的求解步骤。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7.2 因式分解:x^2 4。
7.3 求解分式方程:1 / (x1) 1 / (x+1) = 2 / (x^2 1)。
2. 答案:(课后提供)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整式乘除、因式分解和分式方程求解方面的掌握情况,针对问题进行个别指导。
2. 拓展延伸:引入更复杂的整式乘除题目,如多项式乘多项式;介绍更多的因式分解方法,如十字相乘法;探讨分式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行程问题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整式的乘除1. 乘除法则的理解与应用2. 多项式乘多项式的运算方法3. 乘除运算中的符号处理补充和说明:1. 乘除法则:在教学过程中,应强调相同底数幂相乘,指数相加;相同底数幂相除,指数相减的规则。
通过具体例题,如 (x^2) (x^3) = x^(2+3) = x^5,让学生直观理解法则。
2. 多项式乘多项式:这是整式乘法的难点,需要详细讲解并示范如何将每一项分别相乘,然后合并同类项。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详细内容: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相交线的性质,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与性质。
2. 第六章:平面几何图形详细内容:三角形的分类与性质,四边形的分类与性质,图形的相似与全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能够运用这些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 掌握三角形的分类与性质,四边形的分类与性质,以及图形的相似与全等的基本概念。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图形的相似与全等。
重点:三角形和四边形的性质,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直尺、圆规、三角板、平行四边形模型。
学具:练习本、铅笔、直尺、圆规、三角板。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校园内的相交线与平行线实例,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2. 例题讲解(15分钟)讲解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三角形的分类与性质,四边形的性质,图形的相似与全等。
3.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课堂小结(5分钟)5. 课后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课后作业,强调作业要求。
六、板书设计1.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 知识点:(1)相交线与平行线(2)三角形与四边形的性质(3)图形的相似与全等3. 例题与解答4. 课后作业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2)已知:在三角形ABC中,AB=AC,∠B=∠C。
求证:三角形ABC是等腰三角形。
(3)已知:在四边形ABCD中,AB//CD,AD//BC。
求证: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2. 答案:(1)正确,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相等。
(2)证明:根据等角对等边,可得AB=AC,再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得证。
(3)证明: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得∠BAD=∠BCD,∠ABD=∠ACD。
又因为对角线互相平分,得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程度,教学方法的适用性等。
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内容包括:1. 第一章实数1.1 无理数1.2 实数的运算2. 第二章代数式2.1 多项式2.2 合并同类项2.3 一元二次方程3. 第三章函数3.1 一次函数3.2 一次函数的图像3.3 一次函数的性质4. 第四章四边形4.1 矩形4.2 菱形4.3 正方形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实数、代数式、函数和四边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学会运用实数进行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无理数的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一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2. 教学重点:实数的运算、合并同类项、四边形的基本性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几何模型。
2. 学具:练习本、草稿纸、直尺、圆规。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无理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无理数、实数的运算、多项式、合并同类项、一元二次方程、一次函数、四边形等内容。
3. 例题讲解:针对每个知识点,选取典型例题进行讲解,分析解题思路和方法。
4.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及时给予反馈。
6.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适量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左侧:列出本节课的知识点,突出重点、难点。
2. 板书右侧:展示例题及解题步骤,方便学生理解。
3. 适当添加图表、模型等,提高视觉效果。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题:实数的加减乘除运算。
(2)填空题:合并同类项,求解一元二次方程。
(3)解答题:一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四边形的性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掌握程度,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一些拓展题目,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题技巧。
例如:研究实数的幂运算、一次函数的图像变换、四边形的特殊性质等。
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材,具体章节及内容如下:1. 第一章《整式的乘除》:1.1单项式乘单项式,1.2单项式乘多项式,1.3多项式乘多项式,1.4平方差公式与完全平方公式,1.5整式的除法。
2. 第二章《方程与不等式》:2.1一元一次方程,2.2一元一次不等式。
3. 第三章《函数》:3.1函数的概念,3.2正比例函数,3.3一次函数。
4. 第四章《几何图形》:4.1多边形,4.2平面图形的计数。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整式的乘除法则,平方差公式与完全平方公式,并能熟练运用。
2. 学会解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一次不等式,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
3. 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性质。
4. 认识多边形,了解平面图形的计数方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整式的乘除法则,平方差公式与完全平方公式,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函数的概念。
2. 教学重点:整式的乘除法则,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性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通过实际例子引入整式的乘除法则。
(2)通过实际问题的求解,引入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一次不等式。
(3)通过实际生活中的函数关系,引入函数的概念。
2. 例题讲解:(1)整式的乘除法则:通过典型例题,讲解单项式乘单项式,单项式乘多项式,多项式乘多项式。
(2)平方差公式与完全平方公式:通过例题,讲解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的应用。
(3)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一次不等式:通过例题,讲解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4)函数的概念:通过例题,讲解函数的概念及性质。
3. 随堂练习:(1)完成课本习题。
(2)针对难点和重点,设计相关练习题。
4.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整式的乘除法则。
2. 平方差公式与完全平方公式。
2024年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套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五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5.1 数据的收集5.2 数据的整理与表示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方法,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运用图表、统计图等工具展示数据,提高数据分析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合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数据的整理与表示方法,特别是复式条形图、折线图的绘制。
2. 教学重点:数据的收集方法、数据整理与表示的方法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教学课件、数据收集与整理案例。
2. 学具:直尺、圆规、铅笔、橡皮、统计图表模板。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某班级学生身高、体重的数据,引发学生思考如何进行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2. 讲解:a. 讲解数据的收集方法,如问卷调查、观察法等。
b. 讲解数据整理与表示的方法,如表格、条形图、折线图等。
3. 实践:a. 让学生分组,每组收集本班同学的身高、体重数据。
b. 各组整理数据,绘制条形图、折线图等。
4. 课堂讨论: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讨论各种数据整理与表示方法的优缺点。
5. 例题讲解:讲解如何利用统计图进行数据分析,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6.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数据收集与整理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数据收集与整理的意义、方法。
2. 条形图、折线图的绘制方法。
3. 例题及解答过程。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收集本班同学的年龄、性别、兴趣爱好等信息,制作统计表。
b. 根据收集到的数据,绘制复式条形图和折线图。
2. 答案:根据学生收集的数据,给出相应的统计表、条形图和折线图。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程度,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2. 拓展延伸:让学生尝试收集其他类型的数据,如家庭月收入、日常消费等,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整理与分析,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024年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详细内容如下:1. 整式的乘除:单项式乘以单项式,单项式乘以多项式,多项式乘以多项式,整式的除法。
2. 因式分解:提取公因式法,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十字相乘法。
3. 分式与分式方程:分式的概念与性质,分式的乘除法,分式的化简,分式方程的解法。
4. 数据与统计图:条形图,折线图,扇形图,频数与频率,加权平均数。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整式的乘除法则,能够熟练地进行计算。
2. 学会因式分解的各种方法,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因式分解问题。
3. 掌握分式的概念、性质与运算,能够解决分式方程问题。
4. 能够根据数据绘制并解读各种统计图,求解加权平均数。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整式的乘除运算,因式分解方法,分式的化简与方程求解。
2.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整式的乘除法则,灵活运用因式分解方法,解决分式方程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练习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整式的乘除、因式分解、分式方程等概念。
2. 例题讲解:详细讲解整式的乘除、因式分解、分式方程的解题步骤和技巧。
3.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并及时给予反馈。
4. 小组讨论:针对难点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合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整式的乘除法则、例题、练习题。
2. 因式分解方法、例题、练习题。
3. 分式的概念、性质、运算、例题、练习题。
4. 统计图的绘制与解读方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题:整式的乘除运算。
(2)分解题:因式分解。
(3)解答题:分式方程的求解。
2. 答案:详细解答每个题目的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自我评价,分析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2. 拓展延伸:(1)探索整式的乘除法则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1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6.1 从实际问题到方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如何设未知数。
2.掌握如何找等式来列方程。
3.了解尝试、代人法寻找方程的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节的教学,应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数学的价值。
【重点难点】重点:1、确定所有的已知量和确定“谁”是未知数x ;2、列方程。
难点:1、找出问题中的相等关系。
2、使用数学符号来表示相等关系。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流程设计教师指导学生活动1、开场白 1、进入学习状态2、进行教学 2、配合教师学习3、总结,布置预习和练习 3、记录相关内容和任务一、谁能解决这个问题:23四、试一试,找出方程的解。
五、本课小结本节主要是学习分析问题列方程的三个步骤:1、确定未知量;2、找相等关系;3、列方程。
还学习了通过尝试、代入寻找方程的解。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思想和方法,要记住如何尝试以及如何代入。
(2)看题目问什么,就设什么为未知数x 。
(3)找出相等关系。
(4)根据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5)试着求出方程的解。
华师七下6.2.1 方程的简单变形【教学内容】本小节的内容在教材第4-7页。
主要内容为:通过对方程变形的分析,探索求解简单方程的规律,学会通过变形求解简单方程。
4【教学目标】了解方程的基本变形:移项和化简未知数的系数为1. 了解未知数的基本变形在解方程中的作用。
知识与能力1.了解方程可以进行的基本变形,知道通过变形可以求出方程的解。
2.了解移项的定义,注意移项要变号。
3.了解未知数系数化为1的方法。
4.知道方程的解的形式是“x=a”,学会通过变形求解简单方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节的教学,应该达到使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的目的。
【重点难点】重点:1、方程的简单变形;2,简单变形的简单应用。
难点:1、移项和简单变形的关系。
2、移项要变号,为什么要变号。
3、简单变形和方程的解的关系。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流程设计教师指导学生活动1、课堂教学试验 1、观察试验,分析结果2、讲解移项知识 2、学习3、讲解未知数系数化1 3、学习 4、布置练习 4、练习56五、本课小结初步按照分步骤学习通过方程的基本变形来求解简单方程,主要是按照“移项-把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的思路来走,所得结果就是方程的解。
2024年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1. 第1章实数1.1 有理数的复习1.2 无理数1.3 实数的分类2. 第2章代数式2.1 代数式的概念2.2 代数式的运算2.3 代数式的化简3. 第3章方程与不等式3.1 一元一次方程3.2 一元一次不等式3.3 方程与不等式的应用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实数的概念及其分类,理解有理数和无理数的性质。
2. 培养学生熟练运用代数式进行运算和化简的能力。
3. 使学生掌握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并能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无理数的概念及其运算代数式的化简方程与不等式的应用2. 教学重点:实数的分类及性质代数式的运算与化简方法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教鞭等。
2. 学具:数学课本、练习本、铅笔、尺子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际情景,如购物、计算面积等,引出实数、代数式、方程与不等式的概念。
2. 新课导入:讲解实数的分类、性质,结合例题进行讲解。
演示代数式的运算和化简方法,让学生进行随堂练习。
介绍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并通过例题进行讲解。
3. 课堂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详细讲解每个知识点,注重讲解与实际应用的联系。
4. 课堂练习:设计不同难度的题目,让学生进行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实数的分类及性质2. 代数式的运算与化简方法3. 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4. 例题解答步骤5. 课堂练习题目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课本第1章、第2章、第3章练习题,每章选5题。
附加题目:根据课堂所学,编写一道实际应用题并解答。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学反思:分析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与策略。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探索实数的更多性质,如乘方、开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