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唐西市博物馆简介

大唐西市博物馆简介

大唐西市博物馆简介
大唐西市博物馆简介

(一)大唐繁华留胜迹

——西市遗址

西市遗址位于唐长安城中部偏西,在今西安城西南一公里多的糜家桥与东桃园村之间。遗址发现于20世纪50年代,经1959年、1960和2006年三次考古发掘,目前已大致廓清其基本情形。

西市约占唐代城坊的两坊之地,合今1600亩。市内有四条主要街道,还有两条与西市东侧永安渠通连的水渠及多条排水支渠。考古发掘证实:唐代西市建筑密集,人口众多,水陆交通便利。

遗址一:西市东北“十字街”遗址

西市遗址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1,031米、东西广927米,埋藏于现今地表下1.8-2.5米处。市内有南北向与东西向的平行街道各两条,由此形成西市的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四街交叉成“井字”形,街道宽约16米。四条纵横交错的街道,将整个市内划成九个长方形版块,每个版块四面临街,街面遍布店铺,商家数以千计。

遗址二:东北“十字街”北侧石板桥遗迹

2006年,曾对西市东北的“十字街”进行过较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在街之北侧发掘出一处桥梁遗迹:此桥东西长 5.5米、南北宽1.75米,是为“十字街”北侧东西向路沟上部供行人通行之用的“石板桥”,亦为此处之过水涵洞。石板桥的石板间用铁卡固定,下部有石条或石板支撑。其做工考究,结构牢实。

遗址三:排水沟道遗址

在西市考古发掘中,发现有土筑和砖砌两类排水沟道。土筑水沟

时代较早,沟宽0.3米,沟壁贴有木板,板外竖有立柱,以防沟壁坍塌。砖砌水沟时代较晚,系早期沟道改造或移位而建,沟底约1.1米,沟口残存1.2米,沟深0.65米。唐长安城八水环绕,引水入西市,既通水运,又解决了供水问题,这是西市繁荣的基本条件之一。

遗址四:古井遗址

在2006年的考古工作中,发现唐代永安渠流经西市东部,当系西市用水之主要来源。在大部分坊址中,多发现水井遗迹,分吃水与窖水两类。井深4-6米,直径约1米,砖砌井壁。另发现有楔形石构件,应是石质井台构件。

遗址五:道路与车辙遗迹

在西市南大街东端路南发现上中下三层路面。第三层路面距地表1.8-2.7米,属盛唐时期。路基填石子后经夯打,极为坚硬,路宽16-18米,车马道宽14米。路两侧各有一条宽30厘米的明沟,其外侧又有1米宽的人行道。在路面上发现若干条车辙遗迹,宽度约为1.3米。发掘的道路如此坚实,车辙如此明显,足见当时西市交通繁忙的盛况。焦木:

唐代末年,社会动乱、群雄纷起,长安城不断遭到火灾和战乱的破坏,公元904年,朱温劫持唐昭宗东行时,拆毁长安的建筑,将木料投入黄河送往洛阳,一个世界性的大都市从此灰飞烟灭,西市也未能幸免于难。您看到的这些焦木便是西市经受火灾之后遗留下来的。大石臼

具体用法是将稻谷放入臼中,用石杵不断捶捣把稻谷外壳去除,

经过加工的稻米做出的饭食,不但口感细腻,而且利于人体吸收。西市的一些手工业加工也需要捣碎原料,像染料、药材、末茶等。这也正是西市出有很多小石臼的原因。还有石磨石碾也是粮食加工工具,主要用来碾磨面粉。西市有不少的食店卖的各种炊饼,就是用这种粮食加工工具磨制成的面粉制成的。

陀罗尼石经幢

经幢是刻有佛的名字或者经咒的石柱,这一石经幢,为八棱柱形,是在2009年夏季,大唐西市项目施工建设时,于西市遗址附近出土。上刻文字12行,每行51字,从经幢的铭文来看,是唐宪宗李纯元和十四年间的遗物。此时佛教信仰在社会上极为普遍,信众广泛,西市附近出土石经幢,证明它是社会公众活动的重要场所,周围有佛教寺院。

白石莲花座

莲花图案的意义一是代表建筑等级高,二是可能与佛教有关,总之不是一般人随便使用的;莲花台座上面原可能用于安放佛像,也可能是房屋木柱的柱础。

石宝珠顶:

宝珠在佛教里代表光明和智慧,很多佛教法器上都有它的造型。这件石宝珠顶很可能是石灯的顶部。

(二)万里丝路由此启

——西市概况

段首文字:

矗立在关中平原的长安城,自西汉建都后,先后被七个王朝沿用为都城,几经兵燹,残破不堪。隋文帝于此修建大兴城,始定宫城、皇城与外廓城,并建街坊及东、西两市。唐承隋制,保留了两市格局。

西市自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开市,至唐代末年遭到破坏,维持了320年的繁盛。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西市作为丝绸之路东端的源头,起到了货物中心集散地之重要作用。

10 .西市模型根据考古资料和史料记载复原西市模型,西市的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1031米、东西宽927米,占地1600亩。市内有南北向的和东西向的平行街道各两条,街道的宽度均为16米。四条街纵横交叉,将整个市内划成九个长方形,每方的四面都临街,当时的店铺就设在各方的周围。西市除陆路交通之外,还有比较发达的水运系统。模型中展示的水渠即是贯通西市的漕渠和永安渠。西市行肆众多约有220行,绢行、茶阁、金店、卜肆等。其中一些行肆的经营模式为前店后厂,即店铺的后面为作坊。当时西市中外商贾云集、尤其以西域胡商居多,是名副其实的东西方文化经济交流中心。

11 .建筑材料一组

西市遗址出土了很多带字砖和手印砖,意义重大。这种做法从战国时期就有了,反映了当时的生产责任制:即在制成的砖背后刻字或压手印。这块砖一旦有了质量问题,刻名字或按手印的人就要承担责任。由于这种责任制简单明了,所以在制作时谁也不敢马虎大意,使制成的砖质量很高。

西市遗址发现的瓦当,多为莲花纹样,完整的瓦当其实是个筒状,套在建筑物的椽子头上,起保护椽子和美化建筑的作用。

兽面砖上面印有兽面,取吉祥如意和辟邪的用意,寄托了人们希望建筑长久平安的愿望。

12.胡俑一组

这些骑马俑、背货俑多为胡人形象,生动地再现了当年不畏险阻长途跋涉,

奔波于丝绸之路的各国商旅身影。丝路遗存、文化交流都是双向的,正是通过丝绸之路上的这些胡人,中国的丝绸、瓷器、纸张传向西方,西域的音乐、中亚的舞蹈、罗马帝国的琉璃、非洲的象牙和香料也纷纷传入唐朝。

13.骨器

2006年考古发掘发现,西市西大街中部偏南的东侧不远处,不仅出土了一些精美的骨器,还发现有相关加工骨器的遗址等。专家推断,此处可能是西市一处加工、制造和出售骨器的店铺遗址。这里展出的有骨梳、骨簪、骨饰原料等。

14.西市交易时间管理

开市鼓、闭市钲

中国传统观念认为商业属阴,故“日中为市”,据说这是商代即有的习俗。唐代西市沿此,史料记载西市每天中午12点击鼓三百声表示开市,日落前一个时辰击钲三百声表示散市。展出的这两件鼓和钲分别就是代表西市开市的鼓和闭市的钲。

15.度量衡管理

铜尺

唐(618-907)

长:31cm 宽:2cm

度器。一共两枚,整体呈窄长方形。铜质坚硬,上有刻度,錾金刻花,此尺为研究唐代度量衡制度的重要实物资料。

铜秤

唐(618-907)

直径:17.6cm,盘高:4.7cm,杆长:43.4cm

衡器。称体呈浅盘型,平底,三兽蹄形短足,盘口沿上置三个均与分布的铜环。细长圆柱形秤杆,无星码,其间铸一圆环,与三条索状链条相接,链末端有钩,正好勾在盘口的三环之上。此秤为研究唐代的衡制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尺和秤是市场管理中重要的尺度,凡在市场交易中使用的度量衡器,都要符合官方定制并且要按时校对,经官府用印之后,才可以使用。不合规定的要负法律责任,而对私自制造度量衡器者也要严格处罚。展线上展出的斗、升、石权等

都是唐代市场贸易所使用的度量衡器。展出的两枚铜尺,长31cm,宽2cm,上面錾金刻花,是研究唐代度量衡制度的重要实物资料。铜秤的盘直径17.6cm,高4.7cm,盘的口沿上有三个均匀分布的铜环。秤杆长43.4cm,但是没有星码,其间铸有圆环,与三条索状链条相接,在链条的末端有挂钩,正好勾在盘口的三环之上。这杆秤为研究唐代的度量衡制度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实物资料。

16. 釉陶算珠

2006年唐代西市遗址清理过程中,采集到一些釉陶丸,陶丸共计60枚,仅有几枚残破,大部分完好。色彩有两种:一种是黄釉、一种是绿釉;规格也有两种,一种直径2.5cm;一种直径1.2cm。陶丸中空,胎和釉层均较薄,在釉下依稀可见散乱分布的涡纹状的装饰,它与弹球游戏使用的实心弹丸不同,腔内中空,摇动时可以感觉内装有硬核。我们认为它是一种珠算工具:算珠。

中国古代一直使用筹算,一般认为珠算萌芽于宋元,至明代才取代筹算而成为主要的计算方法。西市出土的这些唐代釉陶算珠是一重大发现。它不仅为汉末徐岳所著《数术记遗》一书中提到的“珠算”提供了实物资料,而且为数学史界有关唐代可能已有“珠算”的推断提供了有力的实物证据。

唐中叶以后长安城西市商业日盛,计算日繁,传统的算筹携带不便,室外计算尤为麻烦,为便利商业计算,珠算应运而生是很自然的。珠算这一在当时被认为是“先进”的计算工具在西市出现,是当时西市商业极为繁盛的重要标志。

17.西市金融

开元通宝钱

西市的商业活动离不开货币流通。当时的流通货币是开元通宝,唐高祖李渊武德四年,废五铢而改铸“开元通宝”钱。开元通宝制作规范,十枚重一两,革新了秦汉以来二十四铢为两的旧制,从此中国的衡制多了一个单位,即一两的10分之一两叫做一“钱”,也就是一枚开元通宝的重量;又由于每枚开元钱圆径八分,十枚排成一排为唐小尺一尺,十二枚半为一大尺,因此开元钱还可以当尺子用。此外,革新了钱币的名称,唐以前的钱币,多以重量命名,如秦时叫半两和汉时叫五铢,都是重量。而自开元通宝开始,首次将“宝”字铸入钱文,并冠以当时的年号,说明这时的货币已经成为国家的经济支柱,以及唐人眼里的家中之宝。这是古人在钱币认识方面的一大变化。开元通宝在唐代流通近三百年,存世

数量较多。

18.外国货币

随着中西方交往的频繁,彼此间的商贸往来空前繁盛。由于来华经商的波斯商人和东罗马商人增多,波斯钱币和东罗马钱币流入中国。这枚七世纪波斯萨珊王朝时期的银币,应当是随着丝绸之路贸易而传入中国的。在长安外国货币只作为玩赏或随葬,并不流通。在这里我们还可以看到来自其他国家的金银货币。

19.和同开珎

日本的“和同开珎”形制与“开元通宝”如出一辙。唐代,东瀛日本曾先后多次派遣唐使到唐长安,学习中华文化,同时也把铸造开元通宝的技术带回了日本。公元708年日本发现铜矿,这对资源贫乏的日本是一件大事,因此日本在次年改元“和同”以示庆祝,“和”是日本的意思,而“同”与铜相通,“和同开珎”仿照唐代的铸钱技术和工艺,是极为罕见的珍贵货币,目前,这种货币在日本已经不存。

20.陶扑满

类似于我们今天的储钱罐,本身具有满则扑之的特点,即钱满时将扑满扑倒,并凿孔取钱,因此扑满很少有完整保留的,也很少用作殉葬品,各地博物馆收藏的扑满较少,故这件扑满显得十分珍贵。

21.西市水运

郭均墓志

此墓志为正方形,边长87厘米,四周刻有十二生肖。墓志主人为隋朝大将郭均,太原祁县人。墓志铭文中有“开皇四年,领开漕渠总监,同当时之发卒,三月既成”的字样,可见隋代已开漕渠。据史料记载,唐代曾多次重修漕渠,和西市有关的是天宝二年(743)京兆尹韩朝宗,在渭水上开槽渠,引水至西市,并造潭于西市西街以贮木材。杜甫的《饮中八仙歌》中“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也说明了西市通水道,可行船。

(三)百业兴旺铸金市

——西市行肆

段首文字:

唐代商铺一般称为“店”、“肆”,堆放商货的货栈称为“邸”,而产销同类货物商品的店铺集中一处,则称为“行”;据统计,西市至少有一百二十行。商业的系统化与规模化,是西市的一大特点。

西市行肆众多,百业勃兴,有如食店、油靛店、法烛店、中药店、衣肆、帛肆、酒肆、凶肆、米行、麸行、绢行、大衣行、鞦辔行、秤行以及柜坊等等,一应俱全,可谓唐代商品社会的一个典例。

22.对格利芬织锦

团窠内饰背对背的两个格利芬,格利芬是古希腊传说中的神兽。它拥有狮子的身体及鹰的头、喙和翅膀。因为狮子和鹰分别称雄于陆地和天空,被视为非常有神力的动物,因此以格利芬为装饰题材比较广泛地运用于古代世界。这件织锦上的格利芬形象为鸟首,立耳,狮身,卷尾,带翼。相间的色块突出了神兽的动感,也表现了绵延千年的神话动物的无比神力。团窠外填饰卷草花纹,具有波斯风格。通过丝绸图案,可以看出隋唐时期,出现了原本流行于中亚、西亚的狮、象及佛教艺术的莲花等装饰纹样。

23.玉蚕

我国是世界上养蚕、缫丝和织丝最早的国家。“嫘祖养蚕”、“蚕神献丝”的传说说明其历史悠久,无怪希腊和罗马人称中国为“塞里斯”即“丝国”。这里陈列的玉蚕和丝绸则是中国养蚕缫丝、织丝的实物例证。展品中的玉蚕,白皙圆润呈螺旋状,端部钻孔,以便穿系之用。可见当时人们对丝绸及丝绸的源泉—蚕这种小生灵的由衷喜爱。

24.红地联珠双人捧莲纹锦

长、宽均40cm,织锦红底,联珠纹团窠中有左右对称的裸身女子,头后倾,面朝上,披发垂髫,带环形耳珰,下肢弯曲,双手向上,合捧一莲花。两窠间饰古粟特文字和联珠,外饰弯月及吉祥符号的图形。具有多元的文化特征。长安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唐代丝绸品种繁多,有织锦、绫、刺绣、纱罗等,并通过丝绸之路大量输往西方。由于广泛吸收外来文化,丝织物的结构、纹样、用料、用色,

以及工艺技艺都有了突破性进步。这段有西域风格的锦可用于外销出口,但它新奇的图案也会受到长安市民的欢迎。

25

唐代铜镜是我国铜镜发展史上的第三个高峰,除了以往的圆形以外,新出现了菱花形、葵花形、方形等镜式。用途上除了传统的用法还用作礼品与表达情感的信物。装饰手法更有镶嵌、贴金、贴银、螺钿等新工艺。主题纹饰也发生了变化,有很多充满生活气息的内容。在西市铜镜的制作与销售也是一项热门生意,透过这组铜镜,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唐代发达的制镜工艺,也能真切地感受到当时缤纷绚丽的文化时尚。

打马球纹镜:马球是由波斯传入的一项体育活动。唐代由于统治者的提倡,马球运动十分盛行,唐代21位皇帝中就有15人参加过马球比赛。唐代铜镜也因此出现了打马球题材。这件铜镜为菱花形,主体纹饰为打马球题材,镜背铸有四名骑士,一位高举球杖,作击球状,其余球手或球杖半举,或俯身向下做抡击状,气氛活跃,马球运动的场面,跃然在镜背之上。

26 镶绿松石螺钿鹦鹉纹镜

唐代的螺钿镜被誉为“中国最美的铜镜”,为唐代特种工艺镜之一。所谓“螺钿”工艺,是指用螺壳与海贝磨制成薄片,根据画面需要而镶嵌在器物表面的装饰工艺的总称。螺钿用来作装饰的历史非常悠久,起源于商代,至唐代,此工艺已成熟,铜镜漆背螺钿,是这一工艺的代表作品。其做法是镜背涂漆,漆未干时嵌上螺钿,等漆干燥后将凸起的漆层磨平,这样,最后的成品摸上去是平滑的,但却黑白分明,凹凸感明显。这件镶绿松石螺钿鹦鹉纹镜就是其中的代表,镜面图案为螺钿雕刻的鹦鹉和折枝宝相花,鹦鹉宛如在花间飞舞,生动活泼,中间空隙还镶嵌有绿松石。在展出的铜镜中还有一面镶嵌绿松石螺钿折枝花镜,也是采用了螺钿工艺,均为难得一见的唐代螺钿镜。

27 海兽葡萄镜

又称瑞兽葡萄镜。此镜背面图案由高浮雕式的若干瑞兽和葡萄枝蔓组成,形态各异的瑞兽穿梭嬉戏在葡萄藤间,充满了生气。瑞兽是以狮子为原形,经过艺术再创作的特别形象。葡萄经丝绸之路传入长安,它茂密的果实象征着“多子和富贵”。将葡萄、瑞兽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这

枚铜镜又被誉为“凝结亚欧大陆文明之镜”。

28 彩绘持镜女立俑

这件女俑头梳乌蛮髻,身穿嫩绿色长袖衫,灰白色曳地长裙。面庞丰腴的她手中持一带柄铜镜,侧着头,好似要对镜梳妆。带柄铜镜比较少见。

29. 石坩埚

坩埚是用极耐火的材料所制的器皿或熔化罐,如粘土、石墨、瓷土、石英或较难熔化的金属铁等,是炼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工具。考古工作者在西市遗址中发掘出土了炼铜坩埚,说明西市有冶炼和制作青铜器的作坊。

30 .鎏金银碗一组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绚丽光彩的看似纯金的器皿,是古人在银制品上采用鎏金的工艺产生的效果。鎏金工艺是先将金和水银合成金汞剂,均匀涂沫在器物表面,然后烘烤加热,使水银蒸发,金膜就附着在器物表面,再经玉棒压磨使之平整,使原本单纯的器皿变得光彩绚丽、富贵大气。

31 .狩猎纹高足银杯

高足杯不是中国传统器形,公元一世纪的罗马帝国时代已出现并被广泛使用,七世纪前半叶流行于中亚地区,并传入中国。到了唐代,银高足杯风靡一时,中国和世界各地博物馆收藏的唐代银高足杯约有30多件。这件银高足杯以狩猎场面作为装饰题材。狩猎是唐代封建统治阶级喜爱的体育活动。以这些活动场面作为装饰题材比较常见,除了用于装饰酒器、铜镜、壁画等外,其他日常生活器皿上也多有表现。这件狩猎纹高足银杯上的人物与动物刻画准确生动再现了狩猎者弯弓射猎的刹那情景。

32 . 乐舞人物纹白玉带銙

带銙是皮腰带上的一种装饰品。兼有实用价值,专用于系佩刀、剑、磨刀石等物。这种北方民族所特有携带生活物品的方式,大约在两晋南北朝时期传入中原,以后还形成了制度,无论文武官员均系这种腰带。腰带上什物多达七种,名为“蹀躞七事”。从唐代起,以带銙的质料、形状、数量、纹饰等辨别等级。从《新唐书·车服志》记载可知:一至三品用金玉带銙,四、五品用金,六、七品用银,并有用数多少的差别。展出的这副带銙应是最高等级的配享。

33. 琉璃器一组

琉璃器是西市的重要商品之一,被誉为中国金银、玉翠、琉璃、陶瓷、青铜五大名器之一和佛家七宝之一,到了明代已基本失传,只在传说与神怪小说里有记载,《西游记》中的沙僧就是因为打破一只琉璃盏而被贬下天廷的。琉璃为一种不透明或颜色暗淡、半透明的彩色玻璃制品。这一组带有波斯风格的琉璃器色彩碧绿,保存完整。第一件尖嘴带流,圆形直腹,一侧带执柄,圈足;第二件敞口,长颈,菱形圆腹,一侧带较宽的执柄,圈底;第三件与第二件相近,唯不带柄。五只琉璃瓶大小不一,是较少见的唐代琉璃器皿,应为丝路使者带来的珍贵器物。

34 . 陶瓷三彩

唐代不仅陆上丝绸之路繁荣,同时由于丝绸和瓷器也经海路西运,因此人们又称中西交通的海路为“丝瓷之路”或“陶瓷之路”。唐代的陶瓷和三彩制造业十分发达,在西市有许多行业皆以陶瓷器为售卖工具,如餐饮、茶楼、药行等,还有专门制售陶瓷器的店铺,西市出土文物中,陶瓷器数量最大。

醴泉坊三彩窑址

1999年3月,在西市附近基建工地中发现了一些陶俑、三彩残片,并且发现了考古界寻找多年的位于“西市”以北醴泉坊的唐三彩窑遗址,被评为陕西省1999年考古十大发现之一。

醴泉坊既是官窑又是民窑,这也就说明无论是皇宫内使用的三彩还是西市内的三彩市场都可以就近供应,而不单纯依靠从外地进货。考古工作者在西市遗址发现的三彩文物,对我们了解三彩文化以及了解西市商贸文化有非常大的帮助。

35 . 陶模残块

这个陶模残块是醴泉坊出土的唯一一件带字文物,属于红陶俑镇墓兽的一部分。上面的天宝四载即公元745年。这个时期,唐三彩作为冥器的一种,已经在京畿地区悄然退出。从这个时期窑址中出土的唐三彩种类来看,日用器皿占绝大多数,同时也扩展到宗教造像等方面,表明唐三彩的用途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成为盛唐后期物质文化面貌上的一个特点。

36 .白瓷童戏俑

这两件均为西市出土。一俑两手撑地,双膝跪地,身穿半臂衫,腰系带,抬头前视,表情生动,似在向前爬行;一俑下半身残,头梳高髻,脸圆润,细眉长

眼,高鼻小嘴,右手上举,左手曲于胸前。两件童俑制作小巧,形象生动,将两个正在嬉戏的孩童刻画得淋漓尽致。

37. 三彩三花马

唐代良马的标志是马鬃剪花,这是由西域传来的习俗。李白诗中有“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的名句,而眼前是一匹三花马,将马鬃精心修剪出三缕堞垛状鬃毛,所以称“三花”马,此马品级很高,只有三品大官以上才能骑乘,这是唐代宫廷和贵族间流行的时尚,也是良马和等级的体现。

38 .三彩马一组

唐代养马业发达,据资料记载高宗麟德年间,仅官方养马就达七十余万匹,这是古代世界国家养马的最高数字。广大的西北地区被开辟为牧场,引进和培育出许多优良品种的马如:吉尔吉斯马、阿拉伯马、蒙古马、伊犁马等,这时的马不仅用于军事、交通运输贸易,而且还用于皇家娱乐生活。西市的鞦辔行就是专门为马配制装具的店肆。不仅如此,西市还有以租赁牛马车为业的运输车坊、买卖宝马良驹的马行以及供车马住宿的大车店、为马提供饲料的麸行等。

39.白瓷双龙瓶

这两件双龙瓶,胎体厚重坚硬,釉色莹润,以华丽的双龙形把手作为装饰。壶、瓶为波斯萨珊王朝的常见器物,多为金属制品。隋唐时期,随着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频繁交往,很多器物的造型和装饰均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呈现出独具特色的造型。

40. 三彩女骑俑

在唐代,妇女出门除乘车、轿的方式还有骑马出游的风尚。唐朝文献中有很多关于妇女骑马的记载,有诗为证:“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骑马入宫门”,就描写了杨贵妃的姐姐虢国夫人就经常骑马入宫。不仅如此,她还喜欢骑快马,“景阳楼上钟初罢,一骑嘶过凤阙前”。考古发掘中出土的骑马女俑形象,是唐代女性自由生活的真实写照。

41.胡姬酒肆中的李白醉吟场景

杜甫的《饮中八仙歌》记载了唐代八位嗜酒者的轶事。太子宾客贺知章既爱诗又爱酒,常常喝的“骑马似乘船”。号称“草圣”的大书法家张旭,在写草书之前,经常先喝的酩酊大醉,然后脱帽露顶狂跑大喊,或者高唱竹枝曲,反复几

次,最后才持笔疾书,所写草书极为精彩。还有汝阳王李琎、左相李适之、美少年崔宗之、素食主义者苏晋、诗仙李白、辩论高手焦遂等八人醉态各有特点,充分表现了他们嗜酒如命、放浪不羁的性格,生动地再现了盛世文人士大夫乐观、放达的精神风貌。关于李白的描写,早已为众口传颂。“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场景展现的就是李白在胡姬酒肆中醉酒吟诗的精彩瞬间。唐代长安有几个酒类生产中心,以出产美酒闻名全国。西市是长安城中一个著名酒类集散地,唐代十三种名酒之一的“西市腔”即出于此。“西市腔”质量高,价格贵,称誉全国,成为长安一大招牌性名酒。西市胡姬酒肆还有另外几种名酒,像高昌即今新疆吐鲁番东的“葡萄酒”、琼浆流溢的波斯“三勒浆”、乌黑亮丽的土耳其“龙膏酒”,都是从西域传入的名酒。

42 .白瓷带盖执壶

唐代制瓷业迅速发展,以浙江越窑为代表的青瓷和以河北邢窑为代表的白瓷,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除此之外,还出现了大量搅胎、黑釉、黄釉、酱釉和绿釉等瓷器,为后世瓷器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43.三彩小罐

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铅釉彩陶,器物表面多以黄、绿、赭三种颜色为基色,后人便称之为“唐三彩”。制作工艺采用二次烧制方法。第一次1150摄氏度下素烧,上釉后又在900摄氏度的温度下二次烧制。由于釉料中含铅,铅的熔点比较低,所以在这个温度之内釉色会下滑,互相渗透浸润,产生出五彩斑斓、千变万化的装饰效果。

44.三彩鸳鸯酒卮

“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渡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这是唐朝大诗人李白著名的诗咏《少年行》,记述了一个侠少年步入长安胡姬酒肆的景象。众所周知,唐代来自西域等地的胡商,在西市除做珠宝杂货生意外,经营酒肆也是主要行业。这些酒肆用西域来的姑娘侍酒,极富异域特色,被称为“胡姬酒肆”。胡姬酒肆是唐代社会一道靓丽的风景,见证了长安饮食业的发展。这件三彩鸳鸯酒卮整体为鸳鸯浮游状,圆眼扁嘴,神态真切可爱,釉色斑斓鲜丽,实为三彩器中之妙品。

45. 雕版印刷

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公元7—8世纪初唐时出现雕版印刷术。雕版印刷术,应该是由印章盖印和碑刻拓印两种方法结合逐步形成的。纸的发明应用,使印章的用途更加广泛。东汉时出现刻字石碑,从而使从石碑上拓印文字成为可能。拓字的方法是将湿润的纸铺在石碑上,将纸捶进碑上的字中,再在纸上拓墨,成品为黑底白字。这两种方法的结合产生了雕版印刷,也就是在木板上将文章刻成阳文,再将文章印出来。唐代后期雕版印刷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用这种方法印制的印刷品已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历书、佛经、诗文等无处不在。在唐代西市已经有了兼营刻书和卖书的经济实体“坊肆”。众多坊肆的出现,成为印刷术在推广应用和初步发展时期的重要标志。目前国内现存最早的印刷品是四川成都唐墓出土的晚唐《陀罗尼经咒》。雕版印刷加大了文化的普及和传播,为后来的活字印刷奠定了基础。活字印刷,顾名思义即为一个个单体的活字集在一起,构成印刷的内容。活字印刷成为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雕版印刷在此功不可没。

46.山峦形灰陶砚

唐代西市遗址出土,此砚池周围环绕着高低错落的两层山峰,砚中间的山峰间嵌一水盂,下有一半蹲的力士承托。从保存下来的砚足看亦为半蹲的力士承托。出土时陶砚已残损,后经修复,部分复原。估计两山峰间嵌的水盂与承托力士的身体间可能有细小的水道相通,以便使水盂中的水流入砚池里。史料记载“李后主买一砚山,径长才逾尺,前耸三十六峰,大犹手指,左右引两阜坡陀,中凿为砚。及江南国破,砚为米芾所得。”关于这方砚山的记载各代不绝。但至1957年,人们才见到出土的山峦形灰陶砚真正的实物,并称为“十二陶峰砚”,但关于它的制作时代争论不休。西市遗址出土的这两方陶峰砚,证实了它们是唐代遗物。

47.丧葬服务

天王俑一组

唐代镇墓俑一般为天王、力士两种形象。天王原是佛教中护法神,但脚踏小鬼则是民间的演化;力士是武士的变形,唐代置于墓中镇墓压邪,确保墓主亡灵平安。这件三彩天王俑的形象就是按照传说中的天神塑造的,不但天王昂首挺胸、

怒目圆睁,连小鬼也有一种不服输的精神。运用烘托的手法通过高矮强弱的鲜明对比,表达出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主题。

48 .生肖俑一组

古人“事死如事生”,十分重视丧葬。但是平民百姓不像贵族官僚那样可以从朝廷获得赙赠与丧具,所需葬具只能到市场去买。唐代长安有专门出售丧葬用品的店铺—“凶肆”,即为经营丧葬用品之店铺,并可为死者家庭提供治丧安陵的服务。这10件生肖俑为陪葬品,头部是鼠、牛、虎、龙、蛇、马、羊、猴、狗﹑猪十种生肖形象,但身体却为人形,均着敞领宽袖袍服,他们双手拱于胸前,样子既文雅可爱还带几分滑稽。十二生肖是古代占星象用的十二种动物,用来记星象、记日和记年;同时还用来表示人的生肖,据目前的考古发现,北魏时已经有了十二生肖俑随葬的风俗,一般从鼠开始,以猪为终,按顺时针方向,每个方向各三个,置于墓室的四角。这里展出的生肖俑中缺少了鸡和兔,推测鸡、兔可能是墓主人夫妇的生肖,所以只有其它十件。

49.彩绘镇墓兽

这件镇墓兽两腿前撑、抬头挺胸、双翼张开,全身毛发呈放射状竖起,突出表现了镇墓兽的狞厉与威猛。镇墓兽源于古代的方相神,被认为是山川之精怪,有驱除邪恶的法力,后来演变成这种人面兽身和兽面兽身的凶猛怪兽。

50 .白瓷罐

西市出土的白瓷小罐器型较小,就实用性来讲,可能是当时装药材的器皿。陕西是我国著名的中医药之乡,秦岭的最高峰太白山上就有许多名贵的中药材,如天麻、太白手儿参等。另外,中国古代四大名医扁鹊、华佗、孙思邈、李时珍都在秦川大地留下了足迹;在唐代,有许多中亚及波斯地区的国家向唐贡献过“异药”、“秘方奇药”。西市也为长安医行提供了大量药材,并出现了誉满长安的大药材商。

51 .《唐鲁谦墓志》

墓志记载鲁谦家住长安西市,“年七岁,好读书,旰食忘寝,勤学不辍。师喻以文义。皆记之心腑”,不到十五岁,即已读过《孝经》、《论语》、《尚书》、《尔雅》、《周易》等书。他既善于写文章,又喜欢书法。他的父亲名叫鲁璠,以专门给人看病为生,时称“医人”,在长安城中享有盛名。于大中十一年(857)四月

十日终于西市。在父亲去世不久,鲁谦因过度伤悲,不久之后也离开了人世,当时他年仅十八岁。这通墓志是他的叔父鲁球在鲁谦死后亲自为他镌刻的,鲁球是当时西市著名的刻字匠,一直专门为人镌刻碑石墓志。从鲁谦墓志可知,当时长安西市虽然商业气味浓厚,但读书习文,依然受到重视。并且从墓志也可知在长安西市已开设有碑刻铺。

(四)十字井街汇东西

——文化交融

段首文字:

丝绸之路宛若一条充满财富的通天商路,令无数商胡为之魂驰梦想,而西市,正是他们的淘金及圆梦之地。这些外商在带来西方文明良种的同时,也携去了东方文明的菁华,异地之花,交相盛开在异地。

域外传来的奇装异服、奇食异味、奇乐异舞、奇珍异物,令喜好新鲜事物的唐人为之倾心,而大唐的万种风情,也征服了异域来宾。此时此刻,西市舟车辐辏,商旅接踵,笙歌曼舞,盛极一时。

52. 彩绘戴帷帽骑马女俑

上身内穿紧袖绿色长衫,外穿圆领半臂,下着红色条纹长裙,足穿尖头鞋,骑着一匹红斑纹黄马,正勒缰前视,神情悠然,端庄贤淑,显得十分高贵文雅。女子胡服骑乘再现了盛唐胡风流行的状态。而且骑马还可以反映出唐朝是一个宽松、开放和自由的时代,妇女摆脱礼教的羁绊,思想开放,大胆吸收外来服饰文化来装饰和美化自己。

53 .绿釉持物男立俑

隋唐时期的着装受西域风格的影响,所以生活习俗具有开放性,服装式样也呈现多样化。通过这些陶俑的服饰,我们可以对唐朝胡化的服饰有进一步的了解,显示了唐代从达官贵人到平民百姓在衣着上好穿胡服胡帽的风气。这件绿釉持物

男立俑头戴黑色幞头,面目俊秀,身穿翻领窄袖胡服,腰系蹀躞带,左边配有盘囊,足穿尖头紧腿靴。双手握于胸前似执一物,斯文含蓄。衣衫施绿釉,间有黄色斑点,当为俑中精品。

54.焚香料具

五足熏炉

中国香料的使用源远流长,主要是植物香料。汉代开通丝绸之路以后,固体、液体香料与焚香器具逐渐传入,至唐时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和一种时尚。西市外来香料贸易十分红火,而与它同派用场的焚香器具也随之发展,越发精巧可人。这件熏炉由三部分组成,下层为圆盘状炉身,有五个兽蹄形足,五足之间分别置五环相套的链条;中层是束腰形炉身;上层为炉盖,盖面镂刻出三层如意云纹。中层与下层合口处焊接有三朵如意卷云形卡口,起固定作用。熏炉整体造型舒展大方,风格凝重典雅,是观赏性很强的一件室内熏香用的银器。

55 .一组银制片形发饰:唐代是一个开放、浪漫、生活多样化的社会,贵族妇女中流行云鬟高髻,讲究发髻的造型,为此还作出各种各样的义髻即假发插戴在头上。头部装饰则有梳、钗、簪等,这些装饰的质地有金、银、玉,造型也各不相同。展线上展出的这一组银制片形发饰多是镂空的薄片,类似剪纸的效果。纹饰既有中国传统风格,也有西方传来的神话形象。种类丰富,形象生动,充满健康活泼的艺术魅力,洋溢着唐代特有的时代风采。它们插在精心梳理的高髻上,不仅华贵美观,而且是一种身份等级的象征。至今,我们从传世的唐代著名人物画画家张萱的《捣练图》,及唐代壁画中还可以领略到其迷人的风采。

56. 胡服四件套

这里展出了唐代男女胡服各两件。胡服是对中国古代西方和北方各民族的服装的统称,胡服最初流行于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到了开元前后男子着胡服已司空见惯。它们的特征是翻领、对襟、窄袖。唐代妇女所穿的“胡服”,领子、袖口和衣襟等部位多缘以一道宽阔的锦边。

57.异域宗教

铜佛头

唐代社会海纳百川、政治开明。除了本土道教备受尊宠外,外来宗教同样享

有自由传教的权利,如佛教、景教、摩尼教、祆教等在长安城祠寺众多,信众广泛。佛像、经幢、法器等宗教用品拥有极大的市场,以此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伴随而生的雕塑、绘画,则是留给后世的艺术瑰宝。

佛教于公元前6世纪产生于古印度,大约在西汉时期,由中亚经过丝绸之路传入我国新疆地区,东汉末年进入长安。由于魏晋以来的封建割据和民族纷争,使得中国社会动荡不安,居于正统地位的儒家思想不能适应统治者的需要,于是佛教作为一种能够与中国文化传统相结合的外来文化因素,迅速成为当时社会上的重要思想潮流,在唐代发展到了高峰。佛头面相丰满,神情和善。塑造准确、技法娴熟。

58.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拓片

此碑现藏碑林博物馆,是碑林里国际知名度最高的碑石。唐代长安城内除佛教之外还有新传入的景教、祆教、摩尼教,称为“三夷教”。这块石碑上说的是唐太宗贞观年间,有一个从古波斯来的传教士叫阿罗本,到京师长安拜谒唐太宗,要求在中国传播景教的过程。景教当时称为“大秦景教”或“大秦教”。大秦,是唐朝人对罗马帝国的称呼,一般认为“景”有大、昭著、光明的意思;景教系基督教的支派,又称东方基督教。此后唐太宗降旨准许他们传教,景教开始在长安等地传播起来。而当时的西市是外国人聚居最多的地方,所以也是景教传播最广泛的地方,不过景教在武宗会昌灭佛时,因是外域异教,连同佛教一同被禁止。此后,也就逐渐衰落了。

59.骆驼俑一组

骆驼及胡人俑的大量出现,与唐朝对外贸易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据史料记载,唐王朝曾与300多个国家和地区相互交往。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骆驼成为当时最得力的行旅坐骑和运输工具。此外,骆驼作为土贡、战利品及商品,也不断地进入唐朝境内。回鹘、吐蕃、于阗等地均向唐朝中央政府进贡过骆驼。唐代大诗人杜甫有诗云“东来橐驼满旧都”,“羌女胡儿制骆驼”。这是对骆驼和驭驼胡人在唐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的生动概括。这一组骆驼俑则体现了丝绸之路上胡商提缰启程、运输繁忙的景象。

60.汉白玉力士像

西市遗址出土,通高40CM,站立的力士,身体微微前倾,身穿盔甲,头戴虎

头冠,双目圆瞪,张口怒吼,右臂弯曲紧握拳,威风凛凛。虽然左臂和双腿残失,但肌肉的线条依然清晰有力表现了力士的威严勇猛,堪称中国维纳斯。

61.小沙弥

这两件小沙弥头像平均高16CM。面目丰满而偏方,五官端正,嘴微张,一个憨态可掬,一个面带微笑。小沙弥是佛教中对年龄不足20岁,或其他初级出家男子的称呼,沙弥是梵语,其地位低于比丘。相应的女性出家人称为沙弥尼。

62 . 彩绘人物戏狮纹釉陶扁壶

西市遗址出土,此器身两面纹饰相同,以浮雕的手法展现,主图案为胡人戏双狮纹样。双狮蹲坐在莲花台之上,头仰起,双耳向脑后舒展,给人一种即畏惧又可爱的神情。戏狮人身材魁梧,腰系短裙,赤裸上身,肚脐外露地站在两狮之间,右腿微抬,双手高举放在了狮子张开的血盆大口之中,泰然若定,充分体现了戏狮人勇敢无畏的精神。这种西域生活文化与中国陶器制作的结合充分体现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63.三彩胡旋舞鸡首壶

鸡首壶的形制应该是仿波斯铜壶而作,三彩形制的鸡首壶比较少见。此壶腹部主体纹饰为一胡人舞伎左腿盘于右腿之上,右腿微屈,立于舞毯之上似跳胡旋舞,天宝年间, 人人欲学胡旋转, 此舞风靡一时。唐代跳胡旋舞最为出名的当数杨贵妃以及善于察言观色的安禄山。据说,安禄山虽然体重三百多斤,腹垂过膝,但跳起胡旋舞来却捷如旋风、恍若浮云。

64 .异域饮食

唐花式点心五件

隋唐是中国文化与国势强盛时期,使得各民族在饮食文化上进一步交流融合。展出的点心就是一些饼食的代表,即用面以花模印成漂亮的形状及花样。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纳唐代墓葬发现有许多精美的花式点心,造型各异,有蝴蝶式、四角形、麻花形等,它为我们认识唐代点心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同时反映了新疆地区也受中原饮食的影响。

65.胡乐胡舞

琵琶

唐朝胡乐乐器流行, 最流行的当数琵琶。唐代琵琶名家辈出, 高手如云,其

中还有一个典故:有一年长安大旱,皇帝命人在东西两市中祈雨,东西两市成“斗音”之势,东市请胡人康昆仑奏一曲《绿腰》,西市请僧人善本, 装成女人的模样, 与康昆仑比试。善本弹的也是《绿腰》,但是他的弹奏非常让人入神,善本的琵琶绝技连康昆仑都感到很惊骇,于是就拜善本为师。可见汉人的琵琶技艺也是很高超的,而东西两市祈雨, 以琵琶相斗, 也可见当时人们对琵琶的喜爱程度。

66. 吹排箫女俑

这件女俑手中紧握、放置嘴边吹奏的乐器为排箫。排箫是我国古老的编管乐器,形制美观,富有民族风格。它同编钟、编磬一样,是非常受欢迎的乐器。1956年8月,全国第一届音乐周在北京举行时,经过广泛征求意见,文化部和中国音乐家协会,确定以排箫的图案,作为中国的音乐标志—乐徽,用以代表我国悠久的文化和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艺术。此后,在我国音乐界向外国友人赠送的纪念章和礼物上,就常印有排箫的图案。

67.黄釉舞伎俑

唐代西域的音乐与舞蹈风行长安。士大夫宴乐, 往往以跳胡舞助兴,民间也广为流行。长安街头,“奏胡乐”、“跳胡舞”成为一种时尚。这两件黄釉舞伎俑头梳双髻,蛾眉杏目,面带微笑。身着圆领半臂,下着曳地长裙,左肩披帛,系于右侧腰际,身体左倾,左臂抬起,长袖飘拂,舞姿优美。唐代乐舞盛行,官僚贵族府中常供养歌舞伎。这对舞俑可能是对墓主人生前享乐生活的写照。

68. 彩绘陶埙

西市遗址出土。陶埙是我国最早的吹腔乐器之一,陶埙的声音悠远空灵,非常好听。这件埙为女子头状,内腔空,头顶和两颊处有三个小孔。在埙的正面刻画出一古代女子的面部形象,头发中分,柳眉杏目,面带微笑,造型写实,形象逼真。

69燕乐舞俑

唐太宗贞观年间乐舞分“立部伎”和“坐部伎”,同属宫廷乐舞。“坐部伎”在堂上即室内演出,特点是规模小、人数少,舞蹈比较精致,表演者的水平较高。“立部伎”大多在堂下演出,规模大、人数多,讲究排场,气势雄伟。从这组乐舞的情况看,应是和“坐部伎”类似的小型乐舞。

揭西县大北山革命历史纪念馆解说词分析

揭西县大北山革命历史纪念馆解说词 重要地理位置及光辉革命历史: 地处大北山区的揭西是革命老区,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 大北山属莲花山脉的中段,位于韩江上游的梅江、琴江之南,处在揭阳、丰顺、兴宁、五华、陆丰的边界。纵横约60公里,西北方向和梅县的九龙嶂、铜鼓嶂连绵相接,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早在1922年彭湃在海陆丰开展农民运动,对揭西地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中共广东区委、军委书记周恩来带领东征军在这里播下革命火种; 土地革命时期,中共五华县委书记古大存在中共东江特委领导下到大北山开辟革命根据地,创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和建立农会,组织赤卫队,建立苏维埃政权;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潮汕地下组织在这里建立广泛的秘密活动据点,是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韩江纵队活动基地; 解放战争时期,潮汕地委把大北山作为潮汕军事斗争的中心战略据点,以大南山、凤凰山为战略支点,以南阳山、五房山为转动点,建立梅花形革命根据地,潮汕人民抗征队司令部、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纵队二支队司令部、潮揭丰行委、潮梅行委(辖揭阳、南山局、潮安、汕头、梅县等地十七个县市局)、中共潮汕地委、中共揭阳县委、揭阳人民行委会等党政军机关都设在揭西地域,领导人民开展革命斗争,为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也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汕头地委机关报《汕头日报》的前身《团结报》社在大北山创刊,后方医院等机关也都设在大北山。 布局: 大北山革命历史纪念馆根据场地和资料实际需要划分为四大篇章: 第一篇章:昔日大北山;(分布在第1~8展厅) 领导、揭西籍将军、名人题词(分布在第9展厅) 第二篇章:今日揭西;(分布在第10、11展厅) 第三篇章:翰墨雅韵颂北山。(分布在第13、14展厅) 第四篇章:廉洁揭西(分布在第12展厅) 第一展厅起: 昔日大北山:主要展出自辛亥革命以来有关大北山的辉煌革命历史。 按时间分四个时期: 1、大革命时期(1919.5——1927.7); 2、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8——1937.7); 3、抗日战争时期(1937.7—1945.8); 4、解放战争时期(1945.9—1949.9)及解放后

陕西历史博物馆导游词修订稿

陕西历史博物馆导游词 Coca-cola standardization office【ZZ5AB-ZZSYT-ZZ2C-ZZ682T-ZZT18】

陕西历史博物馆导游词 陕西历史博物馆是国家级现代化大型博物馆,是一组雄伟壮观的仿唐建筑群,占地约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万多平方米。它汇集了陕西文化精华,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鉴于陕西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国家共投资亿元人民币,兴建了陕西历史博物馆,于1991年6月建成开放。 博物馆建筑古朴典雅,别具特色。它将中国古典宫殿建筑和庭院建筑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色彩协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建筑风格,同时具有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 博物馆珍藏了陕西出土的文物精品万件(组)展室面积达1100平方米,分史前、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七大部分,形象系统地展现出自115万年以前至公元1840年的陕西历史。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有11个朝代在陕西建都,历时1000多年,是我国建都王朝最多,建都时间最长的地区,因此,从某种角度来说,陕西古代史是中国历史的浓缩。 ●特点:陕西省博物馆融中国古代宫殿与庭院建筑风格于一体,典雅凝重,古朴大方,布局协调,气势宏伟,体现了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馆内设有中央空调、多功能照明系统,采用计算机管理系统和中央控制系统。设有现代化文物库房和具备多种语言同声传译功能的报告厅。镶金玉镯 ●陕西历史博物馆建筑造型继承唐代博大雄浑、典雅凝重的风格,借鉴我国传统宫殿“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 四隅崇楼”的布局形式,同时运用现代先进技术,把我国盛唐时期古典建筑风格与现代博物馆功能要求有机地结合为一体,既保持了古老风貌,又有现代化的特点。屋顶采用唐代盛行的灰绿色琉璃瓦,显得华贵庄重,古朴大方,墙面材料为仿石棉砖,门窗则采用大块茶色玻璃和铝合金框架,馆内配备可控制温湿度的全封闭中央空调系统,多功能的照明系统,自动防火防盗系统,计算机控制管理系统;设有文物保护科技中心,具有先进的化验、测试技术和文物保护修复手段。为加强中外文化交流,建有电脑控制并拥有30万册藏书的图书馆和6国语言同声传译的国际学术报告厅。此外,还有设施完善的文物库、资料室、购物中心等。

陕西历史博物馆英文讲解词

Introduction of Shaanxi History Museum Hello, ladies and gentlemen, welcome to Shaanxi History Museum. First, I want to give you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is museum. Shaanxi History Museum is a sizable national museum with a wide range of artifacts, about 375,000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relics, which were all excavated in Shaanxi Province. It covers an area of 70,000 square meters, with a floor space of over 50,000 square meters. Shaanxi Province had been the cradle of the ancient Chinese civilization. And people often say that the ancient history of Shaanxi is a microcosm of Chinese history. The museum shows a great deal of elegance and originality in style. It was designed by Zhang Jinqiu, a very famous female architect in China, and assumes the architectural features of ancient Chinese palaces and courtyards of Tang Dynasty. PREFACE HALL Now we are in the hall. The giant stone walking lion was originally erected in front of Shunling Mausoleum, the tomb of Empress Wu Zetian’s mother of the Tang Dynasty. With its exquisite craftsmanship and imposing appearance, the lion is believed to rank the first in Asia. Since lion and their carving skills were introduced to China from Afghanistan through the Silk Road in ancient times, so this lion also represents the 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 THE MAP OF SHAANXI PROVINCE Lying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and in the eastern part of the northwest region of China, Shaanxi Province serves as the gateway to the northwest of the country, and offers a link of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Southwest, Northwest and East China. Shaanxi Province covers the area of about 205,800 square kilometer, and has the total population of 37 million. Topographically, Shaanxi Province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natural regions. The top part is the Loess Plateau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Shaanxi Province. The middle part is Guanzhong Plain, and here is Xi’an city where 13 dynasties set their capitals during 1,100 years in Chinese history.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Shaanxi Province is mainly about some mountainous regions. This is Qingling mountainous region, which is not only the natural boundary in separating the northern and the southern part of China but also the watershed of the two greatest water systems in China—the Yellow River system and the Yangtze River system. THE PREHISTORIC AGE

大唐西市博物馆讲解1

大唐西市博物馆讲解词 (一)大唐繁华留胜迹 ??西市遗址 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大唐西市博物馆参观游览。 "大唐西市博物馆"是在唐代长安城西市遗址上建设而成的中国首座民营遗址类博 物馆,占地15亩,建筑面览2.06万平方米,展览面积0.8万平方米,其中遗址保护 面积2500平方米,藏品达到20000余件,游戏是出土的文物和馆藏文物两大部分构 成。 (展陈总体介绍) 我馆陈列由基本陈列、专题陈列、临时展览和特别展览四部分构成。专题展览为 丝路百工体验展,临时展览为不定期展览,特别展览为个人藏品。基本陈列以西识别出 土和馆藏文物为主,再现唐代西市的繁荣风貌和隋唐盛世的商业道德风范,使我们在 了解西市历史的基础上勒戒丝绸文化和唐代的商德遗韵。 现在占线我们眼前的是一楼遗址大厅,他被誉为"西安国际客厅",此后各种历 史、艺术、民俗、藏友收藏类的临时展览、特别展览将会在此轮换展出,常看长新。 一、唐长安城坊结构图 在我们前方的地板上看到的是唐代长安城的城坊结构图。唐长安城是在隋大兴城 的基础上而建,面积83.1平方公里,是我国古代,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隋唐坊制 度是将贸易区和居住区分开,然后实行统一管理。长安城从一开始就规划了巨大的市场, 分别在朱雀大街的两侧,这就是东西两市。其中红色区域就是我们所在的大唐西市。西市 南北长1031米,东西宽927米,约今天的1600亩。相当于两个半天安门广场。西市市内 有东西向和南北向的大街各两条,平行交叉成"井"字型,将西市分成九个区域, 俗称九宫格。西市街宽约16米左右。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一楼遗址大厅的宽度。因西市 连通着西去丝绸之路的金光门和开远门,除了为百姓提供日常所需外,周围聚居着来自丝绸 之路的胡商,更有酒肆、邸店等场所,成为了当时的国际货物贸易交流集散地。 (从上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先后于1959、1960、2006 年对西市遗址进行了三次重点考古发掘,获得重要发现。这对了解唐长安城商业和手工业, 对探索唐长安城都市生活面貌有很大意义。2007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被正式补充到丝路 各国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名单之中。陕西佳鑫集团出巨资支持了考古发掘,并舍弃 商业利益,投资2.1亿元建设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为民营资本从事古遗址保护树立了典范。) 二、丝绸之路地形图 在大厅的有墙壁上方我们看到的是目前国内文化信息量最大的丝绸之路地形图。 首先,"丝绸之路"是以运送丝绸为主的商路,这是它命名的主要理由。据专家考证, 早在2000年前,罗马贵族就偏爱来自东方中国比黄金还珍贵的丝绸服饰,直到汉代,丝绸 都只有中国出产,这大大刺激了丝绸之路的发展,欧洲的黄金源源不断的沿着这条路流入中 国的汉地,汉朝因此也迎来了中国历史上早有企及的黄金时代,丝绸成了那时世界上最有影 响力的商品,听到这里,您可能会明白,将一条商路以丝绸命名而不是其他商品的缘由和 基本而牢固的内涵。 "丝绸之路"有几条大致的路线,张骞两次凿空西域,形成了丝绸之路的基本走向。 这幅示意图上主干线的中路即为张骞当年行走的路线。从长安也就是现在的西安跨过黄河到 甘肃武威,进入河西走廊,再沿上千公里的河西走廊到达敦煌,这是河西走廊的西端。也是 丝绸之路中国段一个重要的节点。说它是节点,是因为在敦煌大路被分成两条,向西北方向, 出鼎鼎大名的玉门关进入新疆境内,沿天山山麓也就是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北沿,到高昌即 今天的吐鲁番,再到龟兹即今天的库车,然后到疏勒即今天的喀什,越过帕米尔高原,到

张闻天陈列馆讲解词(简版)

张闻天陈列馆讲解词(简版) 尊敬的各位来宾,你们好!欢迎各位参观张闻天陈列馆。 首先请允许我为大家简单介绍这座张闻天陈列馆。1985年,中央宣传部批准在我校设立“张闻天生平陈列室”。1995年,经由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及刘英同志首肯,在中国革命博物馆举行的“张闻天生平图片展”全部展板赠母校。2015年集其精粹建成新馆。 映入大家眼帘的是张闻天先生的半身铜像,其后是邓小平同志题写的“回忆张闻天”五个大字。在我的左手边,是张闻天的生平年表和他早期的文摘目录。而在我的右手边,大家请看,是中央的重要领导人为张闻天的题词。张闻天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理论家、忠诚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1917年至1919年期间,张闻天求学于我校前身河海工程专门学校,这里是其伟大一生的光辉起点。我将以时间为线索,带大家领略张闻天伟大而精彩的一生。 首先我们来到第一个部分,这里介绍了张闻天同志从出生到踏入革命道路的阶段。张闻天1900年出生于江苏省南汇县,取名“应皋”字“闻天”,寓意“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这是他的故居照片)。他小时很有天分,六岁入私塾,十岁时就能写文章,十一岁进入南汇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接受当时先进的新式小学教育。一九一五年考入江苏省立水产学校。一九一七年,年仅十七岁的张闻天,因觉得自己的身体不适合海上作业且所学知识浅显而离开该校,以同等学历考入了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河海”是我国第一所水利高等学校,将养成

“高尚之人格”、“勤勉耐劳之习惯”、“切实应用之知识”作为办学方针,刻意培养学生注重实证的习惯和科学理性的精神,对张闻天追求真理、求真务实的一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河海”重视国文和英文的教学也为张闻天日后学习马克思原著和进行文学翻译、创作打下了基础。在这里,他认识了他的学长沈泽民并成为挚友,这对他走向革命道路影响较大。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成为南京地区革命运动的重要发源地和中坚力量之一。年仅十九岁的张闻天同志,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到“五四”运动的滚滚洪流。《南京学生联合会日刊》创刊,张闻天同志是编辑科的成员、重要撰稿人,在近三分之一的“日刊”上有张闻天同志的文章。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八月十九日至二十一日在《南京学生联合会日刊》上连载的《社会问题》一文,提出按“马克思唯物的历史观”观察社会的变迁,是南京地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这与我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几乎同时。 这时,一个刚刚诞生的进步青年组织强烈的吸引着张闻天同志,这就是李大钊、王光祈等人发起组织的“少年中国学会”。1919年11月1日,“少年中国学会”南京分会成立,张闻天同志的挚友、“河海”的高班同学沈泽民是最早的会员和南京分会负责人之一。经左舜生、黄仲苏等人介绍,张闻天同志加入了“少年中国学会”。同期加入的还有毛泽东同志。 1920年至1924年,张闻天先后到日本东京、美国旧金山学习和

陕西历史博物馆导游词范文

陕西历史博物馆导游词范文 陕西历史博物馆位于西安大雁塔的西北侧,陕西历史博物馆可以看待古代人们生活的模样和文化。下面是学识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陕西历史博物馆导游词,欢迎参考! 陕西历史博物馆导游词范文篇一 各位游客朋友大家好,欢迎来到古城西安参观游览,我是你们的导游员XX。有一句话这么说,“秦中自古帝王都,陕西文物甲天下”。今天就由我来带领大家参观具有“古都名珠,华夏宝库”之称的陕西历史博物馆。 陕西历史博物馆位于西安市南郊,大雁塔的西北侧,是中国第一座大型现代化国家级博物馆,于1991年6月正式建成并对外开放,它是遵照周恩来总理的遗愿作为国家715重点工程而建,由张锦秋女士设计,是一座仿唐建筑,再现了大唐时期恢弘大气的时代特征。在建筑布局上,体现了“中央殿堂、四隅重楼、中轴对称、主从有序”的特点,整体给人以古朴凝重、典雅大气之美。 陕西历史博物馆分为基本陈列、专题陈列、临时陈列三大部分。馆藏各类文物37万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859件,国宝级文物18组,主要有青铜器、历代陶俑、唐金银器、唐墓壁画四大主题。 我们今日参观的是它的基本陈列。基本陈列以时间为序分为史前、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七个展段。系统地展示了陕西自蓝田猿人到鸦片战争的发展历程。

进入序言大厅,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尊唐代的走狮和一组黄河、黄土高原的巨型雕塑。眼前这座走狮,既有东方的雄浑厚重,又有西方的瑰丽神奇之美,堪称东方第一狮。衬托狮子背景的是奔腾不息的黄河和绵亘无垠的黄土高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而黄土高原则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它们是陕西人和陕西文化赖以生存的土壤。这个序言大厅以无言之序实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现在我们就来到了陕西古代史陈列的第一个展段—史前史。我们首先看到的就是蓝田猿人头骨化石。它是1964年科学工作者在蓝田公主岭的考古发掘中发现的,距今约有115万年,蓝田猿人是亚洲北部最早的直立人,人类就是由此蹒跚站立起来,书写了属于人类的文明。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距今约50006000年,人类进入了仰韶文化时期,属于母系氏族的繁荣时期。半坡遗址是仰韶文化遗址中最为典型和较完整的一处遗址,半坡遗址出土的众多文物中,最具特色的是彩陶器,这些器皿的形状、色彩和用途各异,著名的有人面鱼纹盆、尖底瓶等。人面鱼纹盆是半坡彩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史前史展段的参观到这里就结束了。 接下来我们参观的是以农兴国、以礼定邦的周文化展段,这里的周包括周民族、周方国和西周王朝。 周人的先祖姓姬,名弃,他曾在关中大地上教民稼穑,数艺五谷,开创了中国的原始农业。公元1046年,西周定都陕西,由此开创了陕西作为中国14个王朝都城的序幕。周人依托富饶的关中平原和改良的政治制度创造了奴隶社会最鼎盛的时代。琳琅满目的青铜器是这

关于陕西的导游词范文6篇

关于陕西的导游词范文6篇On the model of tour guide words in Shaanxi 编订:JinTai College

关于陕西的导游词范文6篇 前言:导游词是导游人员引导游客观光游览时的讲解词,是导游员同游客交流思想,向游客传播文化知识的工具,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本文档根据导游词内容要求和针对旅游地点是陕西的特点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调整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关于陕西的导游词范文 2、篇章2:陕西天台山的导游词范文 3、篇章3:陕西天台山的导游词范文 4、篇章4:陕西天台山的导游词范文 5、篇章5:陕西天台山的导游词范文 6、篇章6:陕西天台山的导游词范文 篇章1:关于陕西的导游词范文 陕西的导游词无从下笔?先看看小泰为你们准备的范文吧,是关于陕西的导游词哦,欢迎阅读观赏。

西安碑林导游词 西安碑林创建于公元1087年,是收藏我国古代碑石时间 最早、数目最大的一座艺术宝库,陈列有从汉到清的各代碑石、墓志共一千多块。这里碑石如林,故名碑林。 西安碑林内容丰富,它既是我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宝库, 又汇集了古代的文献典籍和石刻图案;记述了我国文化发展的 部分成就,反映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实,因而驰名中外。西安碑林是在保存唐代石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唐代人所称的石经,包括公元745年唐玄宗李隆基书写的>和公元837年刻成的>。 碑林第一陈列室前是专为陈列>修盖的碑亭。>是碑林最 大的石碑,刻于公元745年,是唐玄宗李隆基亲自书写的。孝经是孔子的学生曾参编篡,专门讲孝道的。前面一部分是李隆基为孝经作的序。玄宗为孝经写序的目的是表示自己要以孝”治理天下。后面是孝经原文。小字是玄宗为孝经作的注释。底座由3层石台组成,上刻有生动的线刻画,有蔓草、狮子花等,是唐中期比较有代表性的。上面是浮雕卷云瑞兽。此碑由4块石头组成,底下有石台,因而称石台孝经”。

大唐西市博物馆简介

(一)大唐繁华留胜迹 ——西市遗址 西市遗址位于唐长安城中部偏西,在今西安城西南一公里多的糜家桥与东桃园村之间。遗址发现于20世纪50年代,经1959年、1960和2006年三次考古发掘,目前已大致廓清其基本情形。 西市约占唐代城坊的两坊之地,合今1600亩。市内有四条主要街道,还有两条与西市东侧永安渠通连的水渠及多条排水支渠。考古发掘证实:唐代西市建筑密集,人口众多,水陆交通便利。 遗址一:西市东北“十字街”遗址 西市遗址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1,031米、东西广927米,埋藏于现今地表下1.8-2.5米处。市内有南北向与东西向的平行街道各两条,由此形成西市的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四街交叉成“井字”形,街道宽约16米。四条纵横交错的街道,将整个市内划成九个长方形版块,每个版块四面临街,街面遍布店铺,商家数以千计。 遗址二:东北“十字街”北侧石板桥遗迹 2006年,曾对西市东北的“十字街”进行过较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在街之北侧发掘出一处桥梁遗迹:此桥东西长 5.5米、南北宽1.75米,是为“十字街”北侧东西向路沟上部供行人通行之用的“石板桥”,亦为此处之过水涵洞。石板桥的石板间用铁卡固定,下部有石条或石板支撑。其做工考究,结构牢实。 遗址三:排水沟道遗址 在西市考古发掘中,发现有土筑和砖砌两类排水沟道。土筑水沟

时代较早,沟宽0.3米,沟壁贴有木板,板外竖有立柱,以防沟壁坍塌。砖砌水沟时代较晚,系早期沟道改造或移位而建,沟底约1.1米,沟口残存1.2米,沟深0.65米。唐长安城八水环绕,引水入西市,既通水运,又解决了供水问题,这是西市繁荣的基本条件之一。 遗址四:古井遗址 在2006年的考古工作中,发现唐代永安渠流经西市东部,当系西市用水之主要来源。在大部分坊址中,多发现水井遗迹,分吃水与窖水两类。井深4-6米,直径约1米,砖砌井壁。另发现有楔形石构件,应是石质井台构件。 遗址五:道路与车辙遗迹 在西市南大街东端路南发现上中下三层路面。第三层路面距地表1.8-2.7米,属盛唐时期。路基填石子后经夯打,极为坚硬,路宽16-18米,车马道宽14米。路两侧各有一条宽30厘米的明沟,其外侧又有1米宽的人行道。在路面上发现若干条车辙遗迹,宽度约为1.3米。发掘的道路如此坚实,车辙如此明显,足见当时西市交通繁忙的盛况。焦木: 唐代末年,社会动乱、群雄纷起,长安城不断遭到火灾和战乱的破坏,公元904年,朱温劫持唐昭宗东行时,拆毁长安的建筑,将木料投入黄河送往洛阳,一个世界性的大都市从此灰飞烟灭,西市也未能幸免于难。您看到的这些焦木便是西市经受火灾之后遗留下来的。大石臼 具体用法是将稻谷放入臼中,用石杵不断捶捣把稻谷外壳去除,

陕西历史博物馆导游词--精选.doc

陕西历史博物馆导游词精选 被誉为"古都明珠,华夏宝库"的陕西历史博物馆是展示陕西历史文化和中国古代文明的艺术殿堂。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到陕西历史博物馆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陕西历史博物馆导游词,欢迎参考! 陕西历史博物馆导游词1 陕西历史博物馆是位于陕西西安市内的一座国家级综合性历史类 大型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座拥有现代化的设施的大型国家级博物馆。被誉为"古都明珠,华夏宝库"的陕西历史博物馆是展示陕西历史文化和中国古代文明的艺术殿堂。 陕西历史博物馆建成后,集中珍藏陕西地区出土的珍贵文物37万余件。大多为汉唐文物,对于看惯了明清文物的爱好者来说,是一大特色。比较典型的藏品有以下八大类:青铜器、唐代墓葬壁画、历代陶俑、历代陶瓷器、历代建材、汉唐铜镜、金银玉器、历代货币。 西安自古帝王都,历史上先后有周、秦、汉、唐等十三个封建王朝在此建都,地上地下文物非常丰富。形成了陕西独特的历史文化风貌。陕西历史博物馆建成后,集中珍藏陕西地区出土的珍贵文物37万余件五祀卫鼎。比较典型的藏品有以下八大类: 青铜器 已登录注册的有3900多件。藏品时代上起商周,下止秦汉。种类有礼器、乐器、兵器、车马器、生活用品和生产工具。其中最为典型的商

周青铜器,许多器物(如多友鼎、师献鼎等)上铸有史料价值很高的铭文。造型较为典型的有先周凤柱受、西周牛尊、它较、战国鸟盖部壶和汉彩绘雁鱼灯等。 唐代墓葬壁画 400多幅,画面面积1000多平方米。是1952年至1989年先后从陕西关中地区25座唐墓里揭取的。墓主均系唐代三品以上的皇亲国戚和朝廷重臣。画面内容有四神、仪卫、建筑、狩猎、生活及唐与四邻的友好来往等。是反映唐代社会的重要形象资料。 历代陶俑 已注册的有20xx多件。藏品时代包括秦、汉、北朝、隋、唐和宋、元、明、清。质地有陶、彩绘陶、釉陶和三彩。艺术形象有文武官员、甲士侍卫、男仆女侍、西域胡人,以及天王、镇墓兽和马、骆驼等各种动物。 历代陶瓷器 已注册的有5000多件。有史前仰韶文化彩陶、西周原始青瓷、汉代釉陶、唐三彩、古玻璃、琉璃、唐秘色瓷和宋耀窑青瓷等。器物种类包括生活用品、文具和殉葬明器等。 历代建材 已注册的有1000多件。藏品时代上起两周秦汉,下至唐宋明清。器物种类有陶制的瓦、瓦当、砖、昭尾、水道和石刻建材,以及金属建筑构件。 竹节熏炉汉唐铜镜 已注册的有800多件。造形多样,图案精美。有些还铸刻着吉祥语

西安碑林博物馆导游词

西安碑林博物馆导游词 各位游客,中国有四大碑林,而陕西省的西安碑林博物馆,以碑石之多、价值之高,名列四大碑林之首。它始建于北宋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历经9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收藏碑石最早最多的艺术宝库。该馆藏石3000余方,现展出的仅是藏石的三分之一,下面,请大家尽情地欣赏一番碑林的艺术精华吧。 碑林博物馆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庙宇式建筑群。它的前半部分是由孔庙改建而成,至今仍处处可见孔庙的痕迹。自古孔庙无南门,礼门仪路两边开。所以孔庙的门开在东西两侧,西门称礼门,东门称仪路。走进去之后映如我们眼帘得是高大而不失精巧的太和元气坊,它是在明万历年间有皇族资助400两黄金建造而成。北边有两个半圆形的水池,是孔庙特有的建筑。叫泮池。泮池以北的石牌坊也是孔庙特有的建筑,叫棂星门。中门刻有文庙东门刻着德配天地西门道冠古今。在当时,进棂星门有严格的规定,祭孔活动时,只有主祭最高官员才能由中门出入。门内有4根华表相向而立,在第2道门戢门的东侧的钟亭里陈列的是景云钟。它铸造于唐睿宗景云年间而得名。它用青铜制成,上面有唐睿宗书写的铭文。不说不知道,一说吓一跳,我们在除夕之夜,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的新年钟声就是以景云钟录制的。与钟亭位置对应的马亭里有另一文化瑰宝——大夏石马。大家看这匹马的腿部下方刻有大夏真兴6年。。大将军等字样,它和景云钟都属于国宝级文物。 大家抬头远远可以看见正前方的碑亭上方刻有碑林两个大字的烫金匾额,匾额出自清代爱国志士林则徐之手,是他在鸦片战争之后,被革职戍边新疆伊利时,路径西安时所写的。 接下来我们看见的这块石碑是博物馆内形制最大、最华丽的《石台孝经》。《孝经》是孔子的学生曾参编撰的讲的是孝道,提倡事君如事父唐玄宗李隆基亲自为此碑作释作序并书写,目的就是想表示自己是以孝来治理天下。此碑高近6米,碑身、背座、碑首由35块巨石组成。所以此碑显的是顶天立地气度不凡,因此也有迎客第一碑之称。 下来请大家跟我到碑林的第一陈列室参观,这里展示的是《开成石经》。开成是因刻成于唐文宗开成年号,经是中国古代儒家的经典著作。(包括孝经,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粱传,论语,尔雅,孟子)这些书都是古代文人学士必读之书,由于古代印刷术不发达,所以将经文刻到石头上作为范本供人们校对。《开成石经》由114块碑石双面组成,共计288面,650152字,最初只有12部经书,清代又补刻了《孟子》一书,合称13经。中国历史上曾组织过7次经籍石刻,只有这一部保存得最完整,加上时代又早,史料价值极高,于是,人们称其为世界上最厚最重的书籍。 参观完了开成石经之后,我们就来到了第二展室,这个展室主要向大家展示的是一些唐代名碑。以及和书法毫无关系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这通碑是唐朝波澜壮阔的中外交流史的一个见证,。大秦是中国古代对罗马帝国的泛称。景教是基督教中斯脱里派的中国称呼。此碑记载了景教的教规,教义,教旨。更难能可贵的是用古叙利亚文记载了景教徒再中国的活动和一些教徒的名字。为研究中国古代同欧洲,中亚交流提供了珍贵资料。在它的拓片传入国外后引起了国际上的广泛关注,据说现在已经有了好几块景教碑的复制品,但真品还是在我们的西安碑林博物馆。

西安北京博物馆建筑调研报告

实习报告 实习性质:毕业设计实习调研 实习地点:西安,北京 院(系):建筑学院 专业班级:建筑学1105班 姓名: 学号: 1101105 指导教师:王健麟 2016年 4月 5日

建筑学专业2011级毕业设计 “陕西省引汉济渭工程博物馆”建筑设计实习调研 1 调研背景 博物馆建筑 博物馆建筑是供收集、保管、研究和陈列、展览有关自然、历史、文化、艺术、科学、技术方面的实物或标本之用的公共建筑。 博物馆建筑的组成内容因馆的性质、规模不同而有差异。根据博物馆的共性,建筑组成可划分为 4个功能分区:①陈列、展览、教育与服务分区;②藏品库分区;③技术工作分区;④行政与研究办公分区。在建筑布局上各个功能分区应该是互有联系的,为了安全保卫和管理方便,建筑物的平面与空间布局设计,必须把观众参观路线与内部工作人员行经路线、藏品运送路线明确分开。 第一分区系博物馆对外开放的区域,由门厅、基本陈列室、临时(专题)展览厅、教室、讲演厅、视听室、休息室、餐厅等组成。门厅是博物馆观众集散枢纽,是组织引导观众或供观众游览休息的必要空间。现代博物馆的门厅还常用做社交活动。第二分区为藏品库区,由库前区和藏品库两大部分组成。库前区用房包括卸落台、开箱室、登录室、清理室、消毒室、编目与目录室等组成。根据博物馆规模,大型博物馆的各种用房配备齐全,小型博物馆常将性质接近的工作室合拼。第三分区为技术工作区,各种用房的组成视博物馆的性质、规模而异。第四分区为行政与研究办公区。行政管理用房有办公室、接待室、会议室、物资贮存库房、保安监控室、职工食堂、设备机房等组成;研究工作用房由研究室和图书资料室组成。 本次设计属于工程博物馆。工程博物馆符合博物馆的一般特征,其独特点在于:①拥有若干大型展品,②主题性明确。 工程简介 陕西工业用水水资源总量不足,时空分布不均,缺水是制约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因素。尤其是关中和陕北地区,水资源紧缺已成为当前乃至今后一

大别山革命历史纪念馆讲解词

大别山革命历史纪念馆(皖西烈士陵园)解说词 导游指南:概况介绍,旅游线路:大别山革命历史纪念园——大别山革命文化馆——辉煌历史——将军摇蓝——浩气长存——红韵流长。 各位来宾,欢迎你们来六安参观考察,在进入大别山革命历史纪念馆之前,请允许我将纪念馆所在地——大别山革命历史纪念园作一简单介绍。大别山革命历史纪念园总面积为135000平方米,其中陆地面积约90000平方米,水面面积约45000平方米。陆地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北侧的30000平方米地均为六安市人民政府旧址,经改造后建为人民广场;南侧的60000平方米地块为原皖西纪念馆区,现已改造成集纪念、休闲、健身功能为一体的开放式公园。公园分为纪念活动区和休闲区两个功能区。纪念活动区包括大别山革命烈士纪念馆、纪念广场和纪念像(许继慎)广场;休闲区包括环园道路、景观道路及12个小广场,园内绿化覆盖率达85.5%。如今,大别山革命历史纪念园已成为我市城市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每逢节假日,游人如织;处处欢歌笑语,尽展兴兴向荣之气象。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来到的就是国家AAA级景区——大别山革命历史纪念馆(前身为皖西烈士陵园)。大别山革命历史纪念馆位于六安市中心风光旖旎的九墩塘畔,是大别山革命历史纪念园的核心景点。始建于1952年,是安徽省建国后兴建的第一所陈列全省各地著名烈士褒扬场所。陵园占地108亩(水面40亩),三面环水,风景秀丽。原建有烈士纪念

塔,烈士铜像,烈士纪念馆,皖西籍108位将军事迹陈列馆,悼念广场,纪念亭等设施。建国后征集、收藏有大量的革命文物和史料。中央领导和国际友人,国内名流也曾先后在此瞻仰和题词。1989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烈士纪念馆建筑物重点保护单位。1991年以来,先后被民政部、安徽省人民政府、南京军区政治部、总参合肥炮兵学院、武警安徽省总队、皖西学院等单位树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3年,被中央列为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每年接待游客约30万人次以上。 大别山革命历史纪念馆50多年来为“三个文明”建设,发挥了很好的作用。由于陈列馆年久失修已成危房,2004年,六安市委、市政府把纪念馆改造扩建列为城市重点工程,改造扩建后面积达208亩。拆除旧馆、新建综合纪念馆,采用多媒体、声、光、电高科技现代化的展示手段布置大别山革命简史、烈士事迹和将军事迹展览。修缮了纪念塔及护栏花墙、悼念广场等纪念性设施,新建了8处纪念亭、阁、长廊和万余平方米的将军广场。在广场三面建设三座凸现大别山红色旅游主题“千里跃进、将军故乡”大型雕塑。即一座高10米,长30米汉白玉材质浮雕。内容是大别山革命根据地走出去徐海东、王树生、许世友、洪学智、陈锡联、李德生等14位大将、上将全身像,皮定均等39位中将半身像及96位少将头像镌刻姓名,分四层排列其中。两座纪念雕塑,各长20米,高5米。第一座主题《八月桂花遍地开》具体内容为大别山三大起义。黄麻起义成立的红11军31师,立夏起义成立的红11军32师,六霍起义成立的红11军33师。军旗各一面,军旗下显示各大起义场景。第二座主题是“千里跃进大别山”场面缩影。兴建纪念碑林,主要内容是将中央领导人邓小平、刘伯承等题词,洪学智等将军墨宝,朱蕴山、

陕西历史博物馆英文导游词

陕西历史博物馆 Hello, ladies and gentlemen, welcome to Shaanxi History Museum. First, I want to give you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is museum. Shaanxi History Museum is a sizable national museum with a wide range of artifacts. The museum shows a great deal of elegance and originality in style. It was designed by Zhang Jinqiu, a very famous female architect in China. Now we are in the Preface Hall. Here we can see a giant lion and three big pictures. The giant stone walking lion was originally erected in front of Shunling Mausoleum. It represents the 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 The massive picture shows the surging and roaring Yellow River and the vast Loess Plateau, the habit of Shanxi residents and the candle of their ancient civilization. //序言大厅 Ok, we are going to rhe first gallery. The first section focuses on the history of the Prehistoric Age. Here is the Liantian Ape-man, the fossil of a human skull in Liantian. It was the earliest known Homo erectus in North Asia. And this is the painted pottery. There are a lot of symbols on the edge of it.//史前时代 Ok, we are going to the Zhou Dynasty which was a slave society. The bronze casting technology was in the high period, so we also call it the Bronze Age in Chinese history. The “ding” or tripo d, which is a cooking utensilof ancient times, is the symbol of power and rank (and were things used by royal family members). Divination had to be practiced for all major activities at that time. A record of the divination results was carved onto the tortoise-shell or animal bone, which formed China’s earliest written script, known as “oracle bone inscription”.Here we can also see some other artifacts, like the Chime Bell, wine vessels.//周代 And next, let’s come to the Qin Dynasty. Agriculture was integral to the economy of the Qin state. The iron implements unearthed from the site indecate that iron wares widely used instead of bronze wares. Here we see a tiger tally(虎符). The body of it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halves. The left was held by the general while the right was held by the Emperor. When both pieces were matched together, the general was allowed to move the army. We can also see a bronze sword which retains its sharpness and glitter without a sign of rust after being buried for 2000 years. Well, then, we come to the Han Dynasty. This is a very important historical stage in China’s history. The Han nationality was officially formed during this period. So did the languages. The Han city of chang’an was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metroplis in Chinese history. The Han Dynasty also paid great attentions to agriculture and animal husbandry. Here, we can see a national treasure- a Jade Seal(皇后玉玺). This one belonged to a queen in Han Dynasty. Called LuZhi, she was a very powerful woman at that time. And the gold and silver censer is another national treasure. Well, This lamp was very famous in Han Dynasty. At that time people lit an oil light on the round part. The smoke would collect in the stem and then would be filtered in the water filled body.//秦汉时代Next, we come to the Wei, the Jin, the South and North Dynasties. It was the most turbulent period in ancirnt times. There were wars of unification and national dividion.

陕西历史博物馆讲解词

陕西历史博物馆讲解词 --------------------------可以编辑的精品文档,你值得拥有,下载后想怎么改就怎么改--------------------------- ========================================================== ====================================== 陕西历史博物馆讲解词 各位游客,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一组雄伟壮观、古朴典雅的仿唐建筑群就是陕西历史博物馆了,他是国家级现代的大型博物馆,占地约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万多平方米汇集了陕西文化精华,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鉴于陕西历史博物馆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国家共投资1.44亿元人民币,兴建了这座博物馆,于1991年建成开放。陕西历史博物馆是由著名建筑设计师张锦秋女士设计的,在建筑造型上继承了唐代的建筑风格,借鉴我国传统宫殿“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楼”的布局形式,同时运用现代先进技术,把我国盛唐时期古典建筑风格与现代博物馆的功能要求有机结合为一体,既保持了古老风貌,又有现代化的特点。馆内珍藏了陕西出土的文物精品11.3万件(组),展示面积达11000平方米,分为陕西古代史陈列,专题展览和临时展览三大部分。我们主要参观的陕西古代史陈列部分,在这里我们可以欣赏到3000多件自115万年前到公元1840年见的陕西历史文物珍品,按历史顺序分为:史前、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七部分。参观完陕西古代史陈列这部分展览大约需要走1.5公里的路程,那么现在请大家走好准备随我一起出发吧~ 我们现在所在的地方是序言大厅,墙上的巨幅照片展示的是奔腾咆哮的黄河和广阔的黄土高原,这是陕西人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黄土高原孕育了中国最早的华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