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数据的整理与表示》知识点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2
冀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数据的整理与表示》知识点知识点数据的整理:我们利用划记法整理数据,如下图所示,数据的描述:为了更直观地看出上表中的信息,我们还可以用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来描述数据。
全面调查:考察全体对象的调查方式叫做全面调查。
抽样调查:抽样调查是,一种非全面调查,它是从全部调查研究对象中,抽选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并据以对全部调查研究对象作出估计和推断的一种调查方法。
显然,抽样调查虽然是非全面调查,但它的目的却在于取得反映总体情况的信息资料,因而,也可起到全面调查的作用。
抽样调查分类:根据抽选样本的方法,抽样调查可以分为概率抽样和非概率抽样两类。
概率抽样是按照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原理从调查研究的总体中,根据随机原则来抽选样本,并从数量上对总体的某些特征作出估计推断,对推断出可能出现的误差可以从概率意义上加以控制。
习惯上将概率抽样称为抽样调查。
6.总体:要考察的全体对象称为总体。
7.个体:组成总体的每一个考察对象称为个体。
样本:被抽取的所有个体组成一个样本。
为了使样本能够正确反映总体情况,对总体要有明确的规定;总体内所有观察单位必须是同质的;在抽取样本的过程中,必须遵守随机化原则;样本的观察单位还要有足够的数量。
又称“子样”。
按照一定的抽样规则从总体中取出的一部分个体。
样本容量:样本中个体的数目称为样本容量。
0.频数:一般地,我们称落在不同小组中的数据个数为该组的频数。
也称次数。
在一组依大小顺序排列的测量值中,当按一定的组距将其分组时出现在各组内的测量值的数目,即落在各类别中的数据个数。
如有一组测量数据,数据的总个数N=148最小的测量值xin=0.03,最大的测量值xax=31.67,按组距为△x=3.000将148个数据分为11组,其中分布在15.05~18.05范围内的数据有26个,则称该数据组的频数为26。
课后练习。
冀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8.3《数据的整理与表示》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冀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8.3《数据的整理与表示》是本册教材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数据的整理与表示方法,学会运用图表等形式来表示数据,从而更好地分析和解决问题。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数据的收集、整理、表示以及图表的识别和运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数据整理与表示的基本方法,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八年级上学期已经学习了数据的收集与处理,对于数据的整理和表示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能对于如何选择合适的图表来表示数据,以及如何准确地描述和分析数据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引导学生掌握数据整理与表示的方法,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掌握数据整理与表示的基本方法,学会运用图表来表示数据,提高他们的数据处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他们能够自觉地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数据整理与表示的基本方法,图表的识别和运用。
2.教学难点:如何选择合适的图表来表示数据,以及如何准确地描述和分析数据。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了解数据的整理与表示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掌握数据整理与表示的方法,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提前准备相关的生活实例和数据,制作PPT课件,以便于课堂上进行展示和讲解。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提前复习上学期学习的数据处理知识,准备好笔记本,以便于课堂上记录重点内容。
冀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8.3《数据的整理与表示》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冀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8.3《数据的整理与表示》这一节主要让学生了解数据的整理方法,学会使用图表来表示数据,从而更好地理解数据的特点和规律。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数据、简单数据处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进一步培养学生数据处理能力的重要环节。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之前,已经掌握了收集数据、简单数据处理的方法,对数据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如何整理数据,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图表来表示数据,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掌握数据的整理方法和图表的选择方法。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掌握数据的整理方法,学会使用图表来表示数据。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培养数据处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培养对数据的敏感度,学会从数据中寻找规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数据的整理方法,图表的选择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根据数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图表来表示数据。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掌握数据的整理方法和图表的选择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数据整理和图表制作的过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据的整理方法和图表的选择方法。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发学生对数据整理和图表表示的兴趣。
2.讲解:讲解数据的整理方法,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图表来表示数据。
3.实践: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尝试整理数据,选择合适的图表来表示数据。
4.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其他学生和老师进行评价。
5.总结:总结数据的整理方法和图表的选择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到数据处理的重要性。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数据的整理方法和图表的选择方法两个部分。
数据的整理方法包括:排序、分类、筛选等;图表的选择方法包括:条形图、折线图、饼图等。
冀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8.3《数据的整理与表示》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冀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8.3《数据的整理与表示》是本册教材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数据的整理方法,学会利用图表表示数据,从而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数据的收集、整理、分类,以及利用图表表示数据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数据整理的重要性,掌握数据整理的方法,提高数据分析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八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数据的收集与处理,对数据有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对数据的整理方法及表示方法还不够熟悉,需要在本节课中加强训练。
此外,学生对图表的表示方法有一定的了解,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还需加以指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数据整理的方法,学会利用图表表示数据。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数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数据整理的方法,图表的表示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将实际问题与数据整理、图表表示相结合。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
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案例教学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据整理与表示的方法,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数据,如学生成绩、商品销售数据等。
2.准备数据整理与表示的图表模板,如条形图、折线图等。
3.准备投影仪、计算机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一个实际问题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如:“某班一次数学考试的成绩分布如何?”让学生认识到数据整理与表示的重要性。
2.呈现(10分钟)呈现案例数据,如学生成绩。
引导学生观察数据,发现数据中的规律。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数据整理,教会学生使用图表表示数据。
每组选择一种图表类型,如条形图、折线图等,将数据整理成图表。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解释所制作的图表,加深对数据整理与表示方法的理解。
冀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8.3《数据的整理与表示》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冀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8.3《数据的整理与表示》是数据统计部分的重要内容。
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如何对数据进行整理和表示,培养学生对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能力,为后续的统计学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方法,对数据的初步处理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数据的整理和表示方法可能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数据整理和表示的方法,能够运用这些方法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对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据的敏感度,使学生认识到数据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数据整理和表示的方法。
2.教学难点:对实际问题进行数据整理和表示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实际问题,用于引导学生进行数据整理和表示。
2.教学工具:准备投影仪和电脑,用于展示案例和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本节课的主题,例如:“某班有30名学生,现在要统计每个学生的身高,你会如何进行数据的整理和表示?”让学生思考如何对数据进行整理和表示。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一些数据整理和表示的案例,如条形图、折线图、饼图等,引导学生了解不同的数据表示方法。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选择合适的表示方法。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一个实际问题,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每组需要选择合适的数据整理和表示方法,并将结果展示给大家。
教师对每组的成果进行评价和指导。
4.巩固(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教师对学生的练习进行评价和指导。
《18.3数据的整理与表示》第一课时【知识与能力目标】1、在活动中了解整理数据的一般方法和步骤;2、 会画扇形统计图,会用统计图直观、有效地描述数据;3、理解折线统计图是表示数据的变化趋势或数据的波动情况的直观工具; 4、 能从较复杂的统计图中获取相关的信息。
【过程与方法目标】1、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与推测的全过程,渗透“运用数据进行推断”的思考方法;2、能设计统计活动,根据结果检验某些预测,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初步学会合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数学方法的实用价值;2、 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教学重点】初步掌握将原始数据进行分类和整理的方法,让每个学生经历学习与探究活动的全过程。
【教学难点】数据的收集与表示,统计图的制作与分析。
多媒体课件、教材视力状况统计表。
(一)复习引入1、提出问题:上节课我们介绍了数据的收集方法,并且知道收集到的数据是有用的,那么如何把数据直观地表示出来呢?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
2、本节课我们将学习用统计图表对数据进行表示、同时对数据进分析。
(二)新知讲解3、教材第11页材料讲解:某学校有3000名学生,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设计了如下的调查问卷表:使用调查问卷对100名学生的视力状况进行调查,结果如下:ABAAB BACBA BCAAA ABCAA ABACB CAABB AABBC CBAAB ABBAD BACABABCAA AABBA BACAD ABBAA ABCCA BAAAB CABCA BBAAA ABBCA AABBC(1)你想了解关于视力情况的哪些信息?如何整理数据以获得这些信息?(2)什么样的统计图可以直观地表示数据信息?<A>整理数据:<1>将上述的数据进行整理,填入下面的统计表:视力状况画“正”字计数人数/名百分比ABCD合计<2>根据上面统计的结果绘制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师生合作完成。
冀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数据的整理与
表示》知识点
2.数据的描述:为了更直观地看出上表中的信息,我们还可以用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来描述数据。
3.全面调查:考察全体对象的调查方式叫做全面调查。
4.抽样调查:抽样调查是,一种非全面调查,它是从全部调查研究对象中,抽选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并据以对全部调查研究对象作出估计和推断的一种调查方法。
显然,抽样调查虽然是非全面调查,但它的目的却在于取得反映总体情况的信息资料,因而,也可起到全面调查的作用。
5.抽样调查分类:根据抽选样本的方法,抽样调查可以分为概率抽样和非概率抽样两类。
概率抽样是按照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原理从调查研究的总体中,根据随机原则来抽选样本,并从数量上对总体的某些特征作出估计推断,对推断出可能出现的误差可以从概率意义上加以控制。
习惯上将概率抽样称为抽样调查。
6.总体:要考察的全体对象称为总体。
7.个体:组成总体的每一个考察对象称为个体。
8.样本:被抽取的所有个体组成一个样本。
为了使样本能够正
确反映总体情况,对总体要有明确的规定;总体内所有观察单位必须是同质的;在抽取样本的过程中,必须遵守随机化原则;样本的观察单位还要有足够的数量。
又称“子样”。
按照一定的抽样规则从总体中取出的一部分个体。
9.样本容量:样本中个体的数目称为样本容量。
10.频数:一般地,我们称落在不同小组中的数据个数为该组的频数。
也称次数。
在一组依大小顺序排列的测量值中,当按一定的组距将其分组时出现在各组内的测量值的数目,即落在各类别(分组)中的数据个数。
如有一组测量数据,数据的总个数N=148最小的测量值xmin=0.03,最大的测量值xmax=31.67,按组距为△x=3.000将148个数据分为11组,其中分布在15.05~18.05范围内的数据有26个,则称该数据组的频数为26。
课后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