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病人的心理护理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4
门诊手术病人的心理状态调查及护理【摘要】目的了解患者在手术期间的心理情况,便于开展针对性的心理干预。
方法对进行门诊手术的患者随机抽取100例,以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情况。
结果即将进行手术的100例患者术前一般有紧张和焦虑,或者有恐惧心理。
结论了解了患者的心理状态之后,在手术前,手术中和手术后进行合理的心理干预和心理护理,保持患者的平稳情绪,有利于手术顺利进行,也利于患者恢复。
【关键词】心理护理;手术;护理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440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763-02门诊手术一般情况下都是一些小手术,但是患者是在完全的清醒状态下接受手术,患者表现出紧张的情况属于正常现象。
有的患者手术接收后离开手术室,出现一些不良反应,比如晕厥或者摔倒等[1]。
为研究患者心理特点,随机调查了100例即将接受门诊手术,通过填写心理状态的问卷咨询调查,便于有针对性开展心理的护理,确保手术取得预想效果。
1 临床资料对在我院接受门诊小手术的100例患者进行心理状态的问卷咨询调查。
其中男性50例,女性50例;年龄在6-80岁;初次手术患者62例,再次手术患者38例,详细结果,见表1和表2。
根据图表情况分析,在手术前不紧张的患者只占到29%,28为再次手术患者例患者,其余的都会有紧张的感觉,只是程度不同,但是所有患者都有担心并伴有恐惧。
2 护理2.1 做好手术的前的心理疏导一旦病人接受做手术,多数患者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担心,产生恐惧感等不良心理。
表现出来就是紧张或者焦虑和恐惧。
这就需要首先对这种心理的状态进行护理,消除病人的心理负担。
把手术的大小,基本情况,是否打麻药,以及需要配合的地方介绍清楚,手术就会非常顺利,并且提醒患者之前手术都很顺利,以此来减轻患者负担,让患者放松。
还要注意发放手术须知,比如哪些情况不适宜做手势,让患者心理有底,更好的配合工作,同时也为临床降低了风险。
病人心理护理论文优秀范文做好心理护理工作,有助于手术患者处于良好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推荐的病人心理护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病人心理护理论文范文篇一:《浅谈急诊病人心理护理》[摘要] 目的对院前急诊病人的心理特点进行探讨,并探寻有效的心理护理方法和策略。
方法分析我院2009年11月-2010年7月接诊的602例院前急诊病人的临床资料,对其心理特点进行探讨总结,根据其心理特点采用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法和策略。
结果602例院前急诊病人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急躁易怒、紧张恐惧和悲观绝望三种心理。
结论根据不同类型的急诊病人的心理特点采取不同的护理方法和措施,在急救工作顺利进行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急诊患者心理护理目前,心理护理在急诊科病人的护理上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大多数急诊病人的病情紧急并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病人和家属的角色转换较慢,对医院的心理依赖性较强。
因此,医护人员需要充分地掌握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状态,及时地采取有效心理护理措施对急诊病人进行护理。
这对加强院前急诊病人的心理护理工作,减少医疗纠纷,改善医患关系和提高救治效果上有着重大意义。
1资料自2009年11月到2010年7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急诊病人一共有602例。
其中男362例,女240例,年龄12-63岁,平均36.5岁。
其中,病因分类:自然灾害致伤23人(3.8%),服药自杀24人(4%),打架斗殴致伤72人(12%)人,醉酒82人(13.6%),慢性疾病急性发作144人(23.9%),车祸伤257人(42.7%)。
2方法由急诊高年资护士和具有心理学知识的专职人员对急诊患者进行临床观察,以患者的典型行为和语言为根据,对急诊患者的心理状态分类:第一,急躁易怒型。
急躁易怒型的典型表现是高声吵闹难以平静,情绪激动极易激怒且行动具有攻击性。
第二,紧张恐惧型。
紧张恐惧型的急诊患者的典型表现是言语慌乱、情绪激动、坐立不安,严重的甚至会出现发抖蜷缩身体和试图躲藏等行为。
妇科门诊病人的心理特点及护理【摘要】目的分析妇科门诊患者的心理特点进行心理护理。
方法通过接诊门诊患者,了解患者的一般状况及心理变化。
结果在妇科门诊工作中,患者存在急躁不安、情绪不稳定、抑郁恐惧、焦虑失助、紧张羞怯、自卑心理。
结论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掌握病人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做好健康宣教工作,解除患者的思想顾虑,取得患者的充分信任,提高医疗和护理质量。
1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生物医学模式从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不断转变,现实医疗行业对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理方式由单纯的躯体护理向着整体护理转变,也就是说,护士对病人的护理不仅仅包括躯体护理,也包括心理上的护理。
而且现在心理护理越来越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妇科门诊作为一个特殊的诊室,病人涉及的是生殖系统和性等问题,往往和夫妻感情密切相关,辨认心理起伏较大,要求护理人员能够完整的看待病人,掌握病人心理变化的特点,更好的服务于妇科门诊患者。
2了解患者的一般状况通过和病人的交谈获得的患者的基本信息状况,包括患者的生活方式、家庭情况、对疾病的认识、情绪的变化,以及患者最迫切想要改变和解决的问题,其次间接地与病人沟通疾病给病人和亲属带来的影响。
且在病例中获取患者就诊的形式,是否为急诊;患者的年龄;性病和流产的患者比例等。
通过护士的分析整理,了解患者主要存在的心理问题。
3妇科门诊患者的心理特点3.1急躁不安通过数据分析可以知道72.3%的患者存在就诊早和治疗早的迫切心情,希望得到优先就诊和医护人员的关注,常表现为,自己对自己的并且存在担心和害怕的心态,觉得自己病的很重;在就诊的时候不停的询问自己的就诊时间、不断的百度相关症状可能出现的疾病,过分的关心其他同类疾病的病人情况。
3.2自卑多疑通过数据可以得知,就诊的青壮年人有50%以上,这类的病人考虑的问题比较多,比如自己的疾病会不会带来经济的负担,会不会影响夫妻感情,会不会影响工作和照顾子女等。
但是这个时期确实是很多妇科疾病的多发年龄。
【tips】本文由王教授精心编辑整理,学知识,要抓紧!
急诊病人心理护理要点介绍
急诊病人心理护理要点介绍:
(1)有急有缓:根据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首先处理紧急的、严重危害身心健康的心理反应我们`搜集整理。
(2)沉着冷静:在患者面前医护人员必须沉着、稳重、严肃,有条不紊地进行抢救护理工作,以稳定病人的情绪。
医护人员娴熟的医疗操作技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不仅是使病人转危为安的保证,也是对病人最大的支持和鼓舞。
(3)有的放矢:积极寻找导致病人不良心理反应的原因,有的放矢地进行心理护理。
如对疾病错误的认识而导致的焦虑,应首先对病人进行有关医学知识的解释和教育。
(4)与抢救同步:情况允许时,心理护理可与抢救同步进行。
护士可边观察,边了解患者的心理反应,或边实施操作边说明意图,以消除患者疑虑更好地配合治疗护理工作。
(5)心理换位:护理人员应处处从病人角度考虑,谅解病人及家属的过激行为,更不能对病人进行训斥、嘲讽。
及时医治或积极预防病人的心理创伤,想方设法使其在心理上尽快适应急诊情况。
(6)社会支持系统:急诊病人多由亲友或同事陪送。
护士应从言谈举止上给其以适当安慰和必要的心理指导,支持和鼓励病人使其配合医疗护理工作。
少数预后不良的危重病人,应预先告之家属,使其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对救治无效死亡的病人,应和家属一道做好善后工作。
门诊病人的心理护理作者:刘春玲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年第01期【摘要】门诊是为不住院患者诊疗的场所,是患者对医院的“第一印像”随着现代护理模式的转变,护理服务的对象日趋扩大,要做到让每位病人都满意很难,但是病人一旦对服务的某一方面不满,可能导致他们对医疗过程甚至整个医院工作的全盘否定。
所以,门诊作为医院的窗口,意义相当重大【关键词】门诊病人;心理特点;心理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157-01我院是以所三级甲等医院,日门诊量5000以上。
门诊是病人集中就诊的场所。
病人因疾病因素、个人素质、经济状况、个体心理特征不同,存在明显差异①。
门诊医护人员在对患者疾病护理的同时,还应应根据其心理特征、不同的心理需要,给病人以理解、尊重、同情关心。
做好门诊病人的心理护理是提高门诊医护质量的最好体现。
1门诊病人的心理特征1.1刚进入病人角色,行为退化,感情幼稚,依赖心理强,自我控制力下降,表现为恐惧、紧张、焦虑、抑郁等。
随着社会的转型经济的发展,医院的就医条件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但门诊患者特别是首次就诊的患者,环境不熟悉,就诊程序不了解,对医生护士的业务水平持怀疑的态度,加上对自己的疾病能否治好的担心会产生惧怕心理1.2希望得到医术高的医生诊治。
门诊患者一般都有求治心切尽快办理就诊手续尽早明确诊断的心理②。
如多次往返,焦急烦燥甚至情绪失控,极易引发医患间的冲突。
1.3迫切体验到治疗效果。
大多数患者希望医生的诊疗及时准确立即见效;对护士打针输液希望“一针见血”;对所有检查总希望一次就有明确诊断1.4心存疑虑的心态。
近些年,由于部分医务工作者在诊疗活动中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不良行为,导致病人对医务人员的信任度有所下降。
有些患者就诊时希望得到医生的治疗,又对医生的能力心存疑虑。
期望医生为其进行全面检查,并给予正确诊疗,对自己患病经过的叙述总担心有遗漏,而误导了医生的诊断,若医生不耐心倾听,便会产生自责和不安心理1.5消费心理。
门诊病人的心理护理
【摘要】门诊是为不住院患者诊疗的场所,是患者对医院的“第一印像”随着现代护理模式的转变,护理服务的对象日趋扩大,要做到让每位病人都满意很难,但是病人一旦对服务的某一方面不满,可能导致他们对医疗过程甚至整个医院工作的全盘否定。
所以,门诊作为医院的窗口,意义相当重大
【关键词】门诊病人;心理特点;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157-01
我院是以所三级甲等医院,日门诊量5000以上。
门诊是病人集中就诊的场所。
病人因疾病因素、个人素质、经济状况、个体心理特征不同,存在明显差异①。
门诊医护人员在对患者疾病护理的同时,还应应根据其心理特征、不同的心理需要,给病人以理解、尊重、同情关心。
做好门诊病人的心理护理是提高门诊医护质量的最好体现。
1 门诊病人的心理特征
1.1 刚进入病人角色,行为退化,感情幼稚,依赖心理强,自我控制力下降,表现为恐惧、紧张、焦虑、抑郁等。
随着社会的转型经济的发展,医院的就医条件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但门诊患者特别是首次就诊的患者,环境不熟悉,就诊程序不了解,对医生护士的业务水平持怀疑的态度,加上对自己的疾病能否治好的担心会产生惧怕心理
1.2 希望得到医术高的医生诊治。
门诊患者一般都有求治心切尽快办理就诊手续尽早明确诊断的心理②。
如多次往返,焦急烦燥甚至情绪失控,极易引发医患间的冲突。
1.3 迫切体验到治疗效果。
大多数患者希望医生的诊疗及时准确立即见效;对护士打针输液希望“一针见血”;对所有检查总希望一次就有明确诊断
1.4 心存疑虑的心态。
近些年,由于部分医务工作者在诊疗活动中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不良行为,导致病人对医务人员的信任度有所下降。
有些患者就诊时希望得到医生的治疗,又对医生的能力心存疑虑。
期望医生为其进行全面检查,并给予正确诊疗,对自己患病经过的叙述总担心有遗漏,而误导了医生的诊断,若医生不耐心倾听,便会产生自责和不安心理
1.5 消费心理。
每个患者经济收入、消费观念、文化素质的差异,对医生诊疗水平、服务质量要求各不相同。
有些病人既希望医术高明的医生为自己诊治,但对医生开具的检查和药物不理解,总担心自己被“宰”;
2 门诊病人的心理护理
2.1 诊前护理(1)营造温馨舒适的就诊空间。
做好开诊准备,组织就诊秩序,为老年人、体弱者、病情加重者开辟优先就诊通道。
(2)做好分诊工作。
主动了解病情,准确分诊,协助就诊,态度和蔼,以消除病人陌生感而产生茫然不知所措的心理。
(3)设置询问处,指导病人就诊,护士导医应有百问不烦、沉着冷静的应
对能力,尊老爱幼,热情称呼,赢得病人信任,消除焦虑不安的情绪③使病人在医院中随时都能感受到导医护士的关心、照顾,(4)做好诊前物品准备,节约医生诊病时间,消除病人候诊的焦急心理。
(5)保持诊室、候诊室清洁、整齐、安静舒适,使病人对医院产生安全感和信任感。
2.2 就诊时病人的心理护理(1)医护人员对人热情,工作态度认真负责,问诊详细,最大程度地满足病人需求④(2)查体时神态严肃稳定,不可粗枝大叶或漫不经心闲谈与病情无关的事情。
(3)需要做辅助检查时,要讲明检查的目的、意义,并指明去向,消除病人恐惧和疑虑。
(4)检查结果出来后,对病人做恰如其分的解释,使病人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的疾病,积极配合治疗。
2.3 就诊后的心理护理(1)普通病人了解病情,经过适宜治疗,身体很快康复,呈现情绪稳定,心情愉快。
(2)慢性病人病程长、治疗效果差,表现焦虑、忧郁、烦躁不安。
(3)疑难病人病情较重,诊断、治疗难度较大,表现忧心忡忡。
(4)癌症病人心理受到打击最大,表现极度悲观。
护理人员应根据病人不同的心理反应,分别给予相应的心理安慰、鼓励、支持、暗示、疏导,使病人面对现实,保持乐观的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力量。
总之,门诊护理人员要善于发现病人心理特征及规律,满足病人心理需要,使病人心情愉快,获得最佳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辛静.门诊患者的心理护理[j]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3.3(8):763-764.
[2] 邹咏王梅.门诊治疗患者的心理护理[j]中华医学实践杂志 2003.2(8):682-683.
[3] 王秀菊,刘雪松我院强化门诊服务质量管理的实践与体会[j]中华护理杂志,2003(8):87.
[4] 李晓滢,王渭莲门诊患者需求的调查分析与对策[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