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泊船瓜洲》优秀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77.00 KB
- 文档页数:10
《泊船瓜洲》教案《泊船瓜洲》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泊船瓜洲》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泊船瓜洲》教案篇1学习目标:1.自选方法学习古诗,“读读、背背、议议、画画、写写”。
2.运用查阅资料的方法自学,培养运用资料解决问题、处理信息的能力。
3.了解丰富多彩的祖国文化,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评:依据新课程标准,突出语文实践活动,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目标】教学过程:一、导入1.准备上课。
回忆已学的与月相关的古诗,《古朗月行》、《静夜思》、《枫桥夜泊》……2.认识课题。
师: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也是一首与月有关的诗,大家首先一起来研究一下“泊”字。
(教师板书课题。
出示字典中“泊”字的两个音节(bó pó)及其不同的意义,选择正确的读音。
齐读课题。
)师:谁能根据课前的资料搜集说说“瓜洲”在什么地方?生:“瓜洲”现在扬州的一小镇,位于长江北岸。
师:“泊船瓜洲”的意思是说把船停靠在瓜洲岸边。
课前你们搜集了哪些关于这首诗的背景资料,我们来共同交流一下。
生:王安石,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诗人。
生:……3.商定学习步骤和方法。
师:我们已经学过好多古诗了,你打算怎样学习这首诗呢?生:学古诗要先背诵。
师:先要生:读熟,还要懂得意思。
生:还要求默写。
……(教师归纳学生的发言,板书“读、议、背、写”)师:我们就按这顺序和方法学习。
【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这“主体”地位怎样才能得到落实?教师有意识地将学生推进学习的实践活动中。
背诵古诗,唤起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创造平等的交流机会。
让学生制定学习程序与方法,使而后的学习变成学生自己的事。
】二、读诗1.试读。
师:按同学们讨论的方法步骤,先读诗。
请自由轻声读诗,注意读准字音。
(学生自由试读)2.正音。
《泊船瓜洲》优秀教案设计《泊船瓜洲》优秀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的】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默写古诗。
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人思念家乡的真挚感情。
【重难点】引导学生感受诗歌表达的思念家乡的真挚感情。
【教具】课件、录音。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整体把握1、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新诗──《泊船瓜洲》,通过预习大家知道了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北宋诗人王安石)2、简介王安石:王安石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也是一个知识渊博的学者,还是一位著名的诗人。
宋神宗时,任宰相,推行新法,公务非常繁忙,经常东奔西走实行变革。
这首诗是他有一回坐着船沿着长江向西行驶的旅途中写的。
3、释题:从诗题中,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指点学生说说诗题的意思。
)二、初读古诗,把握主旨1、王安石泊船瓜洲时写下了怎样一首诗呢?读古诗三遍,注意读音。
2、指名读诗,互相正音:注:“间”应读“jiàn”。
3、正音后齐读全诗,想想诗中哪一个字最能表达诗人想回家的这一念头:(“还”字;点明:“还”字就是回家的意思。
)三、小组学习,扣住“还”字,披文入情,理解诗意(在学生交流回答的基础上,教师适时点拨,并作必要的讲解。
)哪一小组读懂了哪句?教师相机指点:1、学生交流一、二句:⑴ 找出地名,(点击出示:京口、瓜洲、钟山)搞清三者位置。
⑵ 重点理解:“间”和“数”。
京口和瓜洲一个在长江的南岸,一个在长江的北岸,被一条长江间隔开了,所以这儿应该读“ jiàn”。
例如:“间断”,还有“间隔、隔开”,在这儿就是“间隔”的意思。
⑶ “钟山只隔数重山。
”“数:几”;“只:说明离家近。
”既然离家这样近,就应该回家去看看。
(板书:离家近──应该还)⑷ 指导朗读。
2、交流三、四句:⑴ 提示“绿”字的解释(吹绿、染绿)。
⑵ 从“又”字你能知道什么,体会到诗人什么样的感情?(离家时间很久了,特别想回家去看看。
)(引导学生合作板书:离家久──更该还)⑶ 在第4句的解释时,引导学生尝试加上语气词“啊”,把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表达出来。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泊船瓜洲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泊船瓜洲教案【第1篇】[设计理念]打破串讲串问的传统古诗教学模式,力避逐字逐句讲析的呆板做法。
紧扣诗眼“还”字,引导学生披文入情,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运用比较法品味欣赏“绿”字在本诗中的作用,学习、体验诗人苦心推敲字词的写作态度。
[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默写。
2、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人思念家乡的真挚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品味欣赏“绿”字在本诗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整体把握,初步感知诗人思乡之情1、今天我们学习第15课《古诗二首》中的第一首《泊船瓜洲》(板课题),这是北宋诗人王安石(板书)在旅途中写下的一首思念家乡的诗。
2、把你收集到的有关王安石的资料向大家做一个介绍。
3、教师范读(注意听清楚每个字音)4、出示课件,自由读诗,判断六个多音字和一个变音字在诗中的正确读音。
5、指名判断读音后齐读。
6、自由读诗,并从诗中找出能集中表达诗人想回家的一个字。
(“还”字)7、你知道诗人是在什么地方写下这首诗的吗?你是怎么知道的?(解题,板画)(过渡:诗人停船瓜洲,想念着离自己不远的家乡,于是写下了这首诗,诗人的家乡在哪里?诗人又是怎样通过短短的四句诗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呢?)下面我们就通过理解诗句来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二、紧扣“还”字,披文入情,深入体会诗人思乡之情1、自由读诗,根据注释,四人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2、自由汇报:你学懂了什么?3、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引导学习:若A:学生汇报一、二句的诗意,师引导生从这两句诗句中找出有关的地名,并弄清它们的位置关系,指名一生上台在原有的长江图上贴画,并看着图示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问:从这两句诗句中你还体会到什么?(可提示:从“一水间”、“只”、“数重山”等词去体会)(板书:靠家近——很想还)若B:学生尝试解释第三句,并从“又”字体会诗人的感情。
《泊船瓜洲》教案设计《泊船瓜洲》教案设计(精选13篇)《泊船瓜洲》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的:1.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人思念家乡的真挚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泊船瓜洲》,并会默写。
教学重点: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诗歌的意思。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描绘的意境,品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教学准备:诗人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
一提起母亲,一提起家乡,我们倍感亲切。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吟诵母亲和家乡的诗句。
二、整体感知,重点品析。
(一)一读,初读全诗,了解诗意。
1.出示诗题,简介作者。
通过预习,你知道《泊船瓜洲》的作者是谁吗?(1)这道诗的作者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
(2)简介王安石的资料。
王安石:(10211086)宋代人,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
21岁中进士,当过十多年地方官,后来两次担任宰相推行变法改革,是有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2.再读全诗,读清字音,标画出生字。
3.指名读诗,纠正字音。
数重山(shù chóng),照我还(huán)4.引导学生了解全诗的大意。
(1)知诗人:宋,王安石。
(2)解诗题:分析泊的含义。
(3)感知诗意:诗人船泊瓜洲,离钟山近在咫尺,却回不去,于是感叹吟诗,写他在月光下眺望江南,怀念家乡金陵。
5.小结学习方法:初读知诗意。
(二)二读,细读全诗,理解诗句。
1.诗人泊船瓜洲时,看到了怎样的景象?他是怎样描写的?请读全诗,用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用xxx画出寓有深情的词语。
2.抓住质疑处,运用多种方法解疑。
间(jiàn):隔开,间隔。
只:仅仅。
数重:几层。
绿:吹绿了。
还:归。
3.理解本诗的特色。
前两行看是写眼前景象,但在诗中却饱含深情。
所乘之船就在瓜洲停靠,却不能回金陵去,可见诗人怀念家乡的感情是十分浓厚的。
4.小结学习方法:细读品诗句。
(三)三读,精读全诗,想象意境。
1.夜深人静,星光灿烂,诗人在月光下眺望江南会产生哪些联想和想像?心中会有哪些感受?2.学生扮演诗人,讲述想象到的情景。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泊船瓜洲教案(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泊船瓜洲教案第【1】篇〗学习目标:1.自选方法学习古诗,“读读、背背、议议、画画、写写”。
2.运用查阅资料的方法自学,培养运用资料解决问题、处理信息的能力。
3.了解丰富多彩的祖国文化,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一、导入。
师:同学们以前我们已学过了许多古诗,回忆与月相关的古诗?生:《静夜思》、《枫桥夜泊》等。
师: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这一首古诗也是跟月有关的,这首诗的题目我写在黑板上了,谁愿意大声地念给大家听呢?好,请你来读吧(微笑地请一学生)。
生1:(大声地)泊船瓜洲。
师:可以,谁再来?声音要大一点,你来(请学生)。
生2:(大声地)泊船瓜洲。
师:非常好。
再来(请学生)生3:泊船瓜洲。
师:第一个字是多音字,在这里读什么?全班:(大声地)bǒ。
师:连着题目一起读,一、二全班:泊船瓜洲。
师:这是一首很著名的古诗,是宋代著名的诗人王安石写的。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古诗。
这节课我们要把这首诗学好,请同学们想一想,你们打算怎样来学习这首古诗呢?要完成哪些任务呢?生1:要了解这首诗的时代背景。
生2:要懂得题目的意思。
生3:要抓住重点词来理解诗的意思。
生4:还要了解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5:要先读。
生6:还要背诵。
师:好,我们就初定三个任务。
(读、理解、背诵)(反思:“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这“主体”地位怎样才能得到落实?我有意识地将学生推进学习的实践活动中。
背诵古诗,唤起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创造平等的交流机会。
让学生确定学习任务,使而后的学习变成学生自已的事。
)二、读诗。
师:我们先说说怎样读,分小组读,一个一个地读,其他的听,看看有没有读错的志地方。
读错的马上帮助他纠正。
清楚了吗?生:清楚了。
师:(课件出示配乐诗句。
老师巡查、指导。
)师:(充分朗读后)好,刚才在小组学习的'时候,有没有得到其他同学的帮助?告诉老师好吗?生:有。
生1:京口瓜洲一水间的“间”我读成jiān,同学告诉我“间”在这里是间隔的意思应读jian。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泊船瓜洲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泊船瓜洲教案第【1】篇〗学习目标:1.自读中识记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感悟中学习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3.朗读中体会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课前预习: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收集、背诵以前学过的他写的古诗2.了解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阅读他们的作品。
教学过程一、导游介绍,激趣导入(出示地图标明“瓜洲”“京口”的大略位置。
)1.谈话:今天,老师给你们当导游,好不好?A“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镇头。
”这首传唱了千年的歌谣向我们介绍的是——(生答:瓜洲)川流不息的长江水见证了瓜洲的兴衰,瓜洲曾经是“江北重镇、千年古渡”。
B而“京口”不仅是东汉吴国第一古都,更是文气洋溢的灵秀地。
许多诗人在此流下千古绝唱的诗句: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宋代苏东坡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课件展示诗句)而其中最为人们传诵的就是——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2.板书诗题,读题。
3.过渡:为什么人们最喜欢这首诗呢?先去读一读吧。
二、整体感知,直扑重点1.用自己的方式读古诗。
2.指名读,正字音。
尤其注意:“一水间(jiàn)、数(shù)重(chóng)山、照我还(huán)”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学生多读。
4.指名答。
(我觉得它写得很美、我觉得写出了诗人想念家乡的感情)5.你最欣赏诗中哪句呢?三、赏析诗句,感悟诗境1.刚刚同学说的最多的就是这句,(课件出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我们一块儿来读一读吧。
齐读。
2.能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句诗吗?指名答。
3.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美丽的景色。
那就和你的同桌再互相读一读,说一说:在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一派景色呢?想到什么说什么。
4.同桌之间互相读与练说。
5.指数名说。
6.小结:你们的回答很精彩!原来短短一句诗可以在人的头脑中出现这么多不同的画面,文字的魅力真是无法想象。
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泊船瓜洲》教案部编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泊船瓜洲》,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泊船瓜洲》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在瓜洲泊船时,遥望家乡,感慨万千,写下这首诗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 诗歌结构:全诗共四句,每句七个字,采用了平仄对仗的手法,韵律优美。
3. 诗歌内容:诗中描绘了瓜洲的美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全诗。
2.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把握诗歌的意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词,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3. 合作交流: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 诗歌解析:教师引导学生解析诗句,分析诗歌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5. 朗读与背诵: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并组织背诵比赛。
6. 拓展延伸:介绍王安石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了解其文学成就。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审美价值。
六、板书设计1. 课题:《泊船瓜洲》2. 诗歌背景:王安石,北宋文学家,瓜洲泊船时作此诗。
3. 诗歌结构:七言绝句,平仄对仗,韵律优美。
4. 诗歌内容:瓜洲美景,思乡之情。
5.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背诵全诗。
6.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情感,把握诗歌意境。
七、作业设计1. 背诵并默写《泊船瓜洲》。
新人教部编版教材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泊船瓜洲》优质课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的有关知识。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采用借助注释、抓住重点词句、利用插图、发挥想象等方法理解诗意。
4.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表达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诗题1.谈话导入。
导语:“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离开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之一。
今天,我们一起品读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体会诗人深深的思乡情怀。
2.出示诗题,齐读诗题,释题。
预设:学生结合注释可以弄明白“瓜洲”其实是一个地名,理解诗题的难点在“泊”字上。
“泊”是一个多音字,在这里是动词,是“停泊”的意思,应读“bó”。
(课件出示)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了解作者。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
宋代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今存《临川先生文集》等。
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注意多音字的读音。
3.引导学生把古诗读通顺,留意节奏。
节奏示例: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4.指名读,齐读。
预设:读古诗,我们不仅要把它读得准确、有节奏,还要读出感情来。
5.引导学生说说诗句的意思。
明确:京口和瓜洲隔着长江相对,钟山也只在数重山外。
春风吹过,江岸上的草又变绿了,那日复一日的明月什么时候能照着我返乡呢?三、研读诗句,感悟诗情1.学习“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课件出示)(1)结合诗意弄清楚“京口”“瓜洲”“钟山”这三个地点的位置关系。
预设:引导学生弄清楚“京口”“瓜洲”“钟山”这三个地点的位置关系有利于学生理解古诗、揣摩情感。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纸上画一画,这样更容易弄清楚三地的位置关系。
(2)这两句诗哪一句是写诗人所见?诗人看见了什么?明确:“京口瓜洲一水间”写的是远眺所见,诗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江南,看到“京口”与“瓜洲”这么近,中间只隔一条江。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泊船瓜洲》【教课目的】1.能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诵课文,并会背诵。
2.认识诗歌粗心,感觉诗人思念家乡的诚挚感情。
3.经过本课学习,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古诗的兴趣,培育学生采集资料的习惯。
【教课要点】理解诗句意思,领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课难点】品尝赏识“绿”字在本诗中的作用。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采集诗人相关资料【教课课时】1课时【教课过程】一、导入新课,整体掌握,初步感知诗人思乡之情1.导语:祖国的文化广博精湛,而古诗更以它境界深远、含义深刻、琅琅上口的独到艺术魅力遇到人们喜爱,你们喜爱古诗吗?(学生:喜爱)哪位同学能背背你最喜爱的一首古诗。
(请学生背背)看到同学们背得那么起劲,老师也想背一背自己喜爱的一首诗,欢迎我吗?(老师背诵《泊船瓜洲》)揭题:方才老师背的就是今日我们一同学习的这首诗《泊船瓜洲》2.谁能把你采集到的相关王安石的平生简单介绍一下?3.教师范读(注意听清楚每个字音)4.出示课件,自由读诗,判断六个多音字和一个变音字在诗中的正确读音。
5.指名判断读音 (课件出示正确读音)并齐读全诗。
6.自由读诗,并从诗中找出能集中表达诗人想回家的一个字。
(“还”字)7.你知道诗人是在什么地方写下这首诗的吗?你是怎么知道的?(解题,板画)过渡:诗人停船瓜洲,思念着离自己不远的家乡,于是写下了这首诗,诗人的家乡在哪里?诗人又是如何通太短短的四句诗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呢?下边我们就经过理解诗句来领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二、紧扣“还”字,披文入情,深入领会诗人思乡之情1.自由读诗,根听说明,四人小组议论诗句的意思并从中领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2.自由报告:你学懂了什么?3.依据学生的报告,相机指引学习:如(1):学生报告一、二句的诗意,师指引生从这两句诗句中找出相关的地名,并弄清它们的地点关系,指名一世登台在方才板画的长江图上贴画,并看着图示再谈谈诗句的意思。
问:从这两句诗句中你还领会到什么?(可提示:从“一水间”“只”“数重山”等词去领会)(板书:靠家近——很想还)如(2):学生试试解说第三句,指引学生从“又”字领会诗人的感情。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泊船瓜洲教案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泊船瓜洲教案第【1】篇〗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通过自学,大体理解诗意;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3.使学生受到热爱家乡的教育。
4.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2.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应放在品位诗句,背诵、积累语言上。
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诗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一、设景激情:1.师导:同学们,课前老师做了一项小调查,发现我们班的同学真了不起,XX同学,现在已经能背?首古诗,能背几首以上的同学有?个。
古人曾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相信大家只要坚持下去,也会成为一个个小诗人的。
2.(过渡)今天老师要同大家共同来学习一首新诗------《泊船瓜洲》。
(板书课题)齐读诗题。
3.解题:谁能来说说“泊船瓜洲”是什么意思?(注意:泊是什么意思)。
4.介绍作者:师问:这首诗的作者是谁?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大家收集有关资料,现在谁来简单介绍一下王安石?(师过渡)看来同学们都准备得很充分,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
《泊船瓜洲》一诗,据说是诗人被罢官后回到故乡钟山,应召再次赴京任翰林学士,途径瓜洲泊船时而作。
5.同桌互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读给同桌听,注意读准多音字、诗句读通顺。
6.指名读:谁愿意来读一读这首诗?(你预习得真充分。
诗中的多音字,你都读对了。
第一句诗中“一水间”的“间”很容易读错,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多音字注音)7.真好,谁再来读一读《泊船瓜洲》。
其他同学听,特别注意听词句的中间,她是怎么停顿的,读得是不是有节奏听清楚吗好,开始。
(教师适当讲评)8.!同学们,读诗,我们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
当然要读得好,必须要先理解古诗的意思、蕴含的感情。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泊船瓜洲教案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泊船瓜洲教案第【1】篇〗【设计理念】这首诗的教学设计,从语言文字入手,紧抓重点词句,反复咀嚼,反复品味,反复诵读,引导学生把握诗词意象,提升感悟内涵。
通过吟诵,体会情感,融入情感,升华情感。
【教学目的】学习有感情诵读,在吟唱中感受诗歌意境,积累诗句。
【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地诵读诗句,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情感。
2.学会吟唱古诗,在吟唱中感受诗歌意境。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知题意1.师:今天与大家一起学一首诗,请大家在书法纸上,跟着我一起书写课题,看一看谁写得比老师的好。
(认真书写课题:泊船瓜洲)2.师:我们一起读一读课题。
(生齐读)请问,谁知道泊船瓜洲是什么意思吗?(预设:把船停泊在瓜洲码头。
)(师以简笔画画地图,标明瓜洲在长江北岸。
)二、朗读古诗,明诗意1.师:这是五年级一篇课文,我们四年级的学生来学,有信心学好吗?(有)真是一群好学的孩子。
请自己练习读一读,读准字音,对照下面的注释,想一想诗里的故事。
(出示诗歌,生自由练习。
)2.师:哪位同学来读一读?(点一生读。
相机正音。
)3.师:看来同学们都能读准每一个字音,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三、诵读古诗,悟诗情1.师:除了同学们读的这种方法,其实还有有一种更有趣的读法(出示含平仄符号的诗句)你们知道这些符号的含义吗?学习平仄。
(分别指平、仄、入,相机小结,平长仄短入促高。
)2.点一生读,相机纠正学生诵读时的音的长短变化。
师:你真聪明,一学就会,老师奖励你当小老师,带着同学们读一遍,你读一句,同学们读一句。
(生带读。
)3.师:还有哪位同学想当当小老师的。
(再点一生当小老师带读。
)4.师:一起诵读吧!(全班齐读)同学们读得真好听,可是,老师不知道是男同学读得好,还是女同学读得好。
这样吧,男女同学分别读一读。
女士优先,女同学先读吧。
(分男女生朗读。
)5.师:听你们读了这么多,老师也想读一读,可以给我这个机会吗?如果老师读得好,就给老师掌声,如果老师读得特别好,就给老师热烈的掌声,好吗?(师诵读,体现长短、高低、快慢变化。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泊船瓜洲教案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泊船瓜洲教案第【1】篇〗设计理念:基于人文教学思想,本课设计坚持了“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追求古诗学习的人文性、个性化。
打破传统的串讲古诗的教学模式,力避逐字逐词逐句讲析的呆板做法。
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利,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自读感悟。
设计特色:激发主体情趣,自读感悟,入境悟情。
设计目标:1、通过正确流利朗读诗文,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人思乡之情。
2、引导学生品词析句,通过想象进入诗歌描述的意境。
3、感情朗读背诵,体会诗歌表达的真挚情感。
设计流程及设计意图:一、背诵比赛,激趣导入。
1、我们从课文中,从《诗文赏读》中已学会了很多古诗,现在我们每组推荐一名代表来次古诗背诵擂台赛。
看谁一下子背得多,背得熟,他就是今天擂台赛冠军。
2、今天我们学习第15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泊船瓜洲》,谁预习了,已知道了什么?(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调动学生积累,通过创设情境让平时喜爱诗文的同学有一个展示亮相的机会,唤起他们的成就感,激发他们乐于自觉背诵古诗文的兴趣。
)二、自由朗读,初解诗意。
1、揭题讨论:⑴你知道“泊船”的意思吗?“瓜洲”在这里指什么?⑵你了解这首诗的作者吗?谁来介绍一下。
⑶师相机介绍王安石。
2、正确、流利朗读诗歌。
自由读→指名读→范读→齐读3、结合插图、注释,自解诗意看看插图,可以用简笔画表示诗意,也可根据注释说说诗意。
同桌可相互交流。
(设计意图:自读诗句,观察画面,感悟诗意。
既可以以画表示诗意,也可说说诗意,使古诗教学改变了传统的串讲教学模式,而为愉悦的自学自悟活动。
以学生自己对诗歌内容的领悟代替教师讲解、分析,以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取代统一答案,以学生自己的感性体验取代整齐划一的理解指导。
)三、品词析句,体会感情。
1、你喜欢这首诗中的哪句话?为什么喜欢这句?重点品析“春风又绿江南岸”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诗歌讲了些什么?再引导学生描述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情境。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泊船瓜洲》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泊船瓜洲》,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泊船瓜洲》,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古诗的韵味和美感,培养他们对古典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泊船瓜洲》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描绘了瓜洲夜景的美丽画面,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 诗歌结构:本诗共四句,每句七字,采用了平仄对仗、押韵工整的格律,体现了古诗的韵律美。
3. 诗歌意境:通过描绘瓜洲夜景的宁静、美丽,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无尽的思念。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泊船瓜洲》,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把握诗歌的意境,体会古典文化的韵味和美感,培养对古典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或讲解相关背景知识,引起学生对《泊船瓜洲》的兴趣。
2. 朗读:教师带领学生朗读《泊船瓜洲》,注意语音、语调、节奏的把握,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3. 解读:逐句解读诗句,分析诗句的含义,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4. 背诵:教师带领学生背诵《泊船瓜洲》,要求学生熟记诗句,培养记忆力。
5. 讨论:分组讨论《泊船瓜洲》的意境和美感,分享彼此的理解和感受。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1. 课题:《泊船瓜洲》2. 诗歌背景:唐代诗人王之涣,瓜洲夜景,思念故乡3. 诗歌结构:七言绝句,平仄对仗,押韵工整4. 诗歌意境:宁静、美丽,深深眷恋,无尽思念七、作业设计1. 背诵《泊船瓜洲》。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泊船瓜洲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泊船瓜洲教学设计第【1】篇〗《泊船瓜洲》教学设计【诗文简析】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以“泊船瓜洲”为题,点明诗人的立足点。
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园的深切感情。
诗中通过“京口”、“瓜洲”、“钟山”几个地点的转换及想象,特别是借诗中的“绿”字所赋予的新绿的景物变化,用疑问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还”的画面,进一步表现诗人思念家园的心情。
同时在字里行间也寓着他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强烈欲望。
【学习目标】1.会读、写“间、数、重”等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这首古诗,默写《泊船瓜洲》。
3.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说出诗词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4.通过对这首古诗的学习,体会作者对家乡思恋、挚爱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品味语言,积累并内化诗句,体会作者怀乡思亲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通过对比体会三首诗词在表情达意上的异同,感受思乡诗词的一般特点。
【学习方法】借用注释,查阅资料、工具书,质疑问难,自读感悟,朗读涵咏,讨论交流。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1.播放歌曲《故乡的云》。
师:家乡,在游子的心里,永远是最温馨、最难以割舍、最让人魂牵梦萦的地方。
从今天起,我们将一起走进第二组课文,去感受一下游子的情怀吧。
请大家打开课本,翻到20页,自由的读一读单元导读,想想单元导读中对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2、生读后指名回答。
师:思乡是一种平凡而又高尚的情怀,她像血液一样,流淌在我们民族的历史中。
由古至今,从未间断。
今天我们再来读三首思乡的诗词。
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诗。
(板书课题“古诗词三首”,诗词题目“泊船瓜洲”。
)二、预习检测1、指名朗读,正音。
2、交流这首古诗的大意从京口到瓜洲只隔着一道长江水,从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
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
3、小结过渡。
师:这首诗的意思已经初步理解了。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 6《泊船瓜洲》(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古诗的韵味。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品味古诗的意境,提高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对古诗的热爱。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泊船瓜洲》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描绘了作者在瓜洲泊船时,眺望家乡的情景。
2. 诗歌结构:七言绝句,共四句。
3. 诗歌意境:通过对江南美景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情感。
2. 教学难点:把握古诗的节奏和韵律,品味诗歌的意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朗读诗歌:学生自读、齐读、指名读,注意把握古诗的节奏和韵律。
3. 理解诗意:教师讲解诗句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4. 品味意境:通过多媒体展示江南美景,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意境。
5. 体会情感:讨论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体会情感。
6. 总结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泊船瓜洲》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七、作业设计1. 抄写并背诵《泊船瓜洲》。
2. 模仿《泊船瓜洲》的格式,创作一首描写家乡美景的诗歌。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帮助学生理解了诗句的含义,感受了古诗的意境。
在品味诗歌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体会到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但在教学过程中,对诗歌背景的讲解还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
此外,对于学生的作业设计,可以尝试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创作一首描写家乡美景的诗歌,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综上所述,本节课在诗歌教学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需在诗歌背景讲解和作业设计方面进行改进。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泊船瓜洲教学设计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泊船瓜洲教学设计第【1】篇〗泊船瓜洲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3.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复习背诵宋朝诗人范仲淹的《江上渔者》。
2.在中国璀璨的历史长河中,古代诗人多如繁星,而北宋王安石就是耀眼的一颗星,谁知道他的相关事迹(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发起过历史上有名的“王安石变法”。
主要作品有《元日》《泊船瓜洲》《梅花》等。
)今天我们共同走进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板书课题)二、初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初读,读准字音。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下列词语的读音:一水间(jiàn) 数(shù)重(chóng)山照我还(huán)2.教师范读。
3.让学生结成小组,利用三到五分钟理解诗句意思。
4.教师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字词。
泊船:停船。
泊,停泊,指停泊靠岸。
瓜洲:在长江北岸,扬州南面。
京口:今江苏镇江。
间:隔开。
钟山:今南京市紫金山。
绿:这里用作动词,“吹绿”的意思。
还:回到家乡。
三、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1.出示古诗,看图读诗,想想:诗人的家乡在哪儿呢画出古诗中表示地点的名词,大胆猜一猜。
(1)“京口”“瓜洲”“钟山”,结合注释思考这三个地点的地理位置是怎么样的。
师生合作简笔画板书。
(2)王安石出生于临川,小时候跟在南京做地方官的父亲长大,在钟山,他度过了天真烂漫的童年时代和风华正茂的青年时代,所以此地又被诗人看作是魂牵梦萦的第二故乡。
2.引导学生了解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之情。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学习前两句。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钟山就隐没在几座山峦的后面。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6《泊船瓜洲》(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泊船瓜洲》。
(2)理解并掌握诗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能够用自己的话复述诗中的内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探究等方式,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2)学会通过诗歌的描写,感受诗人的情感,培养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培养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泊船瓜洲》全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2)掌握诗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
(2)如何让学生通过诗歌的描写,感受诗人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播放古典音乐,让学生初步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诗词,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朗读诗歌:(1)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
(2)学生自由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 理解诗意:(1)学生自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2)教师讲解诗意,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4. 体会情感:(1)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重点词语,体会诗人的情感。
(2)教师通过诗歌的描写,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
5.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2)小组代表发言,全班交流。
6. 总结提升:(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学生谈收获,教师给予鼓励和评价。
六、板书设计1. 课题:《泊船瓜洲》2. 诗人:王安石3. 诗意:描绘了瓜洲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4. 情感:对家乡的思念之情5. 重点词语:泊船、瓜洲、江南、明月、乡关、故人6. 句式特点:对仗工整,韵律和谐七、作业设计1. 背诵《泊船瓜洲》。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泊船瓜洲》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会背诵。
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人思念家乡的真挚感情。
3.通过本课学习,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古诗的兴趣,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品味欣赏“绿”字在本诗中的作用。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诗人有关资料【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整体把握,初步感知诗人思乡之情1.导语:祖国的文化博大精深,而古诗更以它意境深远、含义深刻、琅琅上口的独特艺术魅力受到人们喜爱,你们喜欢古诗吗?(学生:喜欢)哪位同学能背背你最喜欢的一首古诗。
(请学生背背)看到同学们背得那么起劲,老师也想背一背自己喜欢的一首诗,欢迎我吗?(老师背诵《泊船瓜洲》)揭题:刚才老师背的就是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的这首诗《泊船瓜洲》2.谁能把你收集到的有关王安石的生平简单介绍一下?3.教师范读(注意听清楚每个字音)4.出示课件,自由读诗,判断六个多音字和一个变音字在诗中的正确读音。
5.指名判断读音(课件出示正确读音)并齐读全诗。
6.自由读诗,并从诗中找出能集中表达诗人想回家的一个字。
(“还”字)7.你知道诗人是在什么地方写下这首诗的吗?你是怎么知道的?(解题,板画)过渡:诗人停船瓜洲,想念着离自己不远的家乡,于是写下了这首诗,诗人的家乡在哪里?诗人又是怎样通过短短的四句诗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呢?下面我们就通过理解诗句来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二、紧扣“还”字,披文入情,深入体会诗人思乡之情1.自由读诗,根据注释,四人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2.自由汇报:你学懂了什么?3.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引导学习:如(1):学生汇报一、二句的诗意,师引导生从这两句诗句中找出有关的地名,并弄清它们的位置关系,指名一生上台在刚才板画的长江图上贴画,并看着图示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问:从这两句诗句中你还体会到什么?(可提示:从“一水间”“只”“数重山”等词去体会)(板书:靠家近——很想还)如(2):学生尝试解释第三句,引导学生从“又”字体会诗人的感情。
(板书:离家久——早想还)师引导想象:假如你来到江边,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对岸,而对岸的不远处就是你离开很久、思念很久的家乡,此时你有何感想?(生展开联想回答)诗人此时有何感想呢?生汇报学习第四句。
引导:谁能加上语气词(啊、呢)把第四句的诗意及作者强烈的思乡情表达出来呢?问:谁能用三个字概括诗人此时这种强烈的思乡之情?(板书:思家切)问:诗人思家切,可他能还吗?你认为后面应该补上怎样的板书?(引导生板书:不能还)4.课文学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生可能提出以下问题:诗人为什么不能还?)讨论、升华诗情:既然诗人已经离家很近了,而且他又这么渴望回到家乡去,那他为什么不回去看看呢?(让生先猜测有几种可能,师再简介当时的时代背景:因为诗人是宋朝著名的政治家,他当时肩负着宰相重任,正在全国上下进行一系列的改革。
为了改革大计,为了国家大事,他是虽到家门却不能回啊!因此从内心发出了“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感慨,表达了他强烈的思乡之情。
)5.有感情朗读全诗(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6.同桌互说诗意。
三、品味“绿”字,咬文嚼字,体会诗人用词之精妙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这首诗中有两句诗因某个字用得特别妙而成为千古绝句,有谁知道是哪两句诗、哪一个字吗?(------绿------。
)2.师:对,据说王安石为了这个“绿”字,推敲了很久,进行了十多次修改,最后才决定用“绿”字,请同学们想象一下,诗人可能用过哪些字?(到、过、入、满……)你能放到诗中读一读吗?为什么最后用了“绿”字呢?它好在哪里?(师生共同体会“绿”字的妙用:(1)春风有色,它染绿了江南,给人一种鲜明的形象感、色彩感和生机感;(2)“绿”字和“还”字有一种内在的联系,明媚的春光更引发诗人想回家看看的念头。
)(师归纳:这个“绿”字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把江南的风景写活了,其他字只写了春天的到来,而“绿”字用在这里仿佛是在人们面前展现了一幅春风吹过江南一下变绿的画面,尽情地表达了作者对江南家乡的热爱和家乡美景的思念。
)3.教师总结:一个“绿”字,表达了眼前一片景,胸中无限情;一个“绿”字,使《泊船瓜洲》成了千古绝句;一个“绿”字,使王安石改字成了千古佳话。
现在我们也来当一回王安石,推敲一下以下的句子该用什么字好。
四、选字练习,学习运用,体会“推敲”的妙处1.选择最恰当的字填入括号内,并说说理由。
旺、浓、闹红杏枝头春意()。
{注:“闹”字不仅形容出红杏的众多和纷繁,而且,它把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全都点染出来了。
“闹”字不仅有色,而且似乎有声。
}起、动、翻、皱、拂风乍起,吹()一池春水。
{注:“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是这首词的头一句,也是全词最精彩的一句。
作者用一个“皱”字,将春风吹拂而过,在水面上荡漾起细微波纹,使静景成为动景,把生活中常见的景色写活了。
}2.自由填字:春风吹()了树梢,吹()了小草,吹()了河水,吹()了花苞。
五、总结延伸1.思乡是人类恒古不变的情怀,许多诗人的诗中都表达了这种情思,《泊船瓜洲》就是一篇思乡名诗。
2.你还知道哪首思乡诗,背给大家听听。
六、布置作业1.背诵《泊船瓜洲》。
2.用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学《游子吟》。
附板书:泊船瓜洲王安石(宋)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靠家近—>很想还春风又绿江南岸,-}离家久—>早想还明月何时照我还。
-}思家切—>不能还附: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人称半山居士。
汉族江右民系。
封舒国公,后又改封荆国公,宋徽宗时追封为舒王。
故世人又称王荆公、舒王。
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书法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善于用典故,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也有情韵深婉的作品。
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现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著名散文《游褒禅山记》。
二、选择题2.忧伤的国歌房向东①那天,我们先去了格林尼治天文台,回来路上,弯到一家叫“金筷子”的中餐馆吃午饭。
②“全筷子”是一个女老板,三十五六岁模样,脸不大,眼睛却特别大,那眼睛弥漫着伦墩的雾,有点儿迷惘,有点儿忧伤。
她先是为我们上了茶,接着上饭上菜。
③边吃饭边聊天。
这时,女老板凑过来问:“你们几个,什么团呀?”我们告诉她,我们是出版方面的。
她“哦”了一声,她似乎对我们是搞出版的来了兴趣,话稍多了几句,淡淡地说:“我是在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大院里长大……我的继父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当美编。
他叫李某某。
”这时,我仔细瞧了她一眼,她说不上漂亮,然而有一种气质,有点冷,有点无奈,仿佛还有点渴求。
④这时,突然响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声。
我们几个全都抬起了头,先是对视一眼,接着就寻找声音发自何处。
在伦教,还能听到我们的国歌?原来,是从女老板的口袋里发出的声音—是她的手机响了。
她的手机铃声设置为我们的国歌声!⑤她到一旁接电话了。
⑥在国内,每天听这支歌,可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具有如此特殊的震撼力。
这音乐,强烈地撞击着我的心灵。
一时间,我们几个都沉默不语了。
⑦接完电话,她过来又为我们每人加了一小碗汤。
我们问,你的手机怎么会有国歌声呢?她说:“想家。
特地灌进去的。
”③我们似乎也没有太多的话说。
不知道别人在想什么,我在心中品味着她的“想家”二字。
我还品味着“金筷子”这个店名,筷子,是中国才有的,“筷子”却是“金”的!中国的筷子,在她心中有多大的分量啊!④过了会儿,我问:“最近有没有回到国内看看?”她说:“去年春节回北京了。
我什么人也没有找,在宾馆住了三天,这三天都打着车在街上转……”她的声音很低。
听到她的声音,我被她的伤感所感染。
她说了,她想家。
北京,是她长大的地方,有同学,有亲人,至少,有熟人,她却谁也没有见。
她有一个继父,她母亲还在吗?她与母亲说不上话?或者母亲待她不好,所以她出国了?也许,她的爱遗失在北京的某个公园,遗失在依然款款而流的水中?无家可归?还是有家不想回?她在北京转了三天,她在寻我感觉还是寻找梦?总之,我觉得她瘦弱的身躯里装了很多心事,很多理不清的情感。
①我们走了。
女老板把我们送到门外,神情恋恋的,又把我们送到了停车场,起风了。
我们要上车了,请她回去。
她说:“一路上小心啊,过马路要小心啊……”她的语气,像母亲送孩子上学,像妻子送爱人远行……我们点着头,却什么也没说。
我们用眼神和笑容向她告别。
我们上车了。
这时,她的手机又响了,她右手接着电话,左手上举着,晃动着,目送着我们远去,远去……①所有的中国人都远去了,只有她留在伦敦的风中。
这时,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她那手机里发出的国歌声,有那么点儿,忧伤……1.请你梳理文章的情节,理清文章的思路。
吃饭时遇到女老板——()——惊闻国歌——()——送别叮咛——()2.文中画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3.文章哪些地方体现了女老板“想家”的情感?4.古人说人生有四大喜事,其中之一便是“他乡遇故知”。
请你结合本文,谈谈对这一喜事的理解。
1.聊天中得知女老板的身世,听女老板诉乡思,感受到手机里国歌的忧伤。
2.语言描写。
表现出了女老板对我们离去的不舍,体现了她对祖国和国人的思念与热爱。
3.①在手机里灌装国歌。
②回国在大街上转悠。
③为店取名“金筷子”。
④为“我们”送行。
4.文章中在伦敦开餐馆的女老板,遇见我们几个“国人”态度非常热情,和我们相聊甚欢,在“我们”告别之时非常依依不舍,这正应了古人之语:他乡遇故知。
在他乡久居或旅游之时,因为和家乡不同的环境等因素,难免会感到孤独和忧伤,当遇到家乡人时难免会感到亲切和欣赏,所以这是人生四大喜事之一。
(结合本文言之有理即可。
)3.一棵树,三堂课查一路儿时家门前有棵桃树,我最初对事物的认识是从那里开始的。
桃树每年开花结果,诱惑就悬挂在我头顶,很长一段时间,我垂诞三尺地抬头望。
可是一直不敢爬上去。
我家的门前住着一个瘸子,我父亲就拿他来恐吓我,说瘸子就是儿时爬桃树摔的。
直到某一天,一种突如其来的力量结束了我在树下观望的窘况,我爬了上去。
作为回报,我尝到了自己亲手摘到的桃子。
而且此后没有一次空手而返。
这时,我才明白,在成功之前,失败是事物的全部可能,而在成功之后,失败已没有可能。
桃树并不难上,难的是对未知的恐惧、心理权衡时产生的矛盾和别人施加的影响。
在桃子成熟的季节,父亲让我看管桃树,这是我的口福和我们全家的部分口粮。
看桃的日子,总让我无端地心惊肉跳,天空中向这边飞来一只鸟,路边行人的脚步声,夜晚毫无先兆的一场暴风雨,只要有点儿妹丝马迹,我的心都会为桃树牵挂,为此常常从梦中惊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