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亚当斯的事故因果连锁.
- 格式:docx
- 大小:138.26 KB
- 文档页数:17
运用安全事故致因理论对事故进行分析前言——偶然中的必然,看似天灾人祸,其中却隐藏着巨大的危机。
很多时候表面现象给人的往往只是假象,我们只有深入到事故的背后,循序追踪,了解每一个细节和分析每一个可能的因素,才能发现事实的真相。
每个事故都是多种因素的集合体,但这些因素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而是如多米若骨牌,环环相扣,因果循环。
我们发现并分析这些因素,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形成相关的安全管理理论或者体系,为预防事故的发生提供依据和指导。
事故简介——2001年1月6日2130,江苏省盐城市新光集团有限公司所有、射阳海运公司经营的“苏射18”轮,在江苏省射阳港搁浅沉没,船上12名船员,1人获救,9人死亡,2人下落不明,直接经济损失270多万元。
亚当斯事故因果连锁理论——五个主要论点:管理体系、管理失误、现场失误、事故、伤害或损坏亚当斯理论的核心:在于对现场失误的背后原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操作者的不安全行为及生产作业中的不安全状态等现场失误是由于企业领导者及安全工作人员的管理失误造成的。
管理人员在管理工作中的差错或疏忽、企业领导人决策错误或没有作出决策等失误对企业经营管理及安全工作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结合上述理论对事故进行分析——管理体系船公司安全管理体系:船公司应建立和完善船舶安全管理模式和有效机制,公司的上级部门要加强经常性的监督检查。
港口管理体系:理顺港口航道、航标管理体制,加大对射阳港港口通航环境的、治理力度,确保船舶进出港安全。
海事部门管理船员考证体系:加强对船员的培训教育,在高级船员考试中增加有关安全意识、心里素质、航海应变能力、遇险自救能力等方面内容的训练和测试。
管理失误领导者决策失误:船长失误——分析:根据适航证书所描述,该船舶适航近海Ⅲ类海区(射阳港—连云港—日照),限5级风以下航行。
船长在获悉风力可能达7~8级的情况下仍然下令开航,就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缺乏沉着思考,违背了适航原则。
并且在遭遇突发事故时,又未及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和做出英明的领导决策,致使船舶两次搁浅,大量海水涌进船舱,最终沉没。
职业事故致因理论occupational Accident Causation Model review•从大量事故案例中寻找导致事故的贡献变量•早期:控制这些变量的措施控制事故发生。
•后期:变量预测事故的发生概率和后果严重度1.1 事故频发倾向理论accident proneness1919年,英国的格林伍德(Greenwood)和伍兹(woods)、法默和查姆勃、纽伯尔德1)原因:事故频发倾向者导致事故的发生。
2)频发倾向者特征:感情冲动;容易兴奋;喜怒无常;脾气暴躁;没有耐心;缺乏自制力。
动作生硬,工作效率低;理解力低,判断力差。
3)应用控制事故就是不雇佣这些工人。
4)评价:过于简单。
夸大了人的性格特质对事故的贡献。
1.2 事故遭遇理论Mintz M.L.B因素:工作条件(噪声)、个人特质(自觉性差、男子汉作风、老年职工)、经验技能(临时工、新职工、缺乏指导)1.3 因果链理论:链的创建1.3.1 Heinrich Domino Model:操作者和物的故障1931 industry accident prevention海因里希借助于多米诺骨牌形象地描述了事故的因果连锁关系。
伤亡事故是突然发生的,但发生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一连串事件按一定顺序互为因果依次发生的结果。
如一枚骨牌倒下,引起连锁反应,使后面的骨牌依次倒下。
每一个原因是一枚骨牌。
人员伤亡的发生是事故的结果;事故的发生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是由于人的缺点造成的;人的缺点是由于不良环境诱发的,或者是由先天的遗传因素造成的。
•人的血统因素ancestry:可能使人具有鲁莽、固执、粗心等不良性格;•成长的社会环境social environment:可能妨碍教育,助长不良性格的发展•个人缺点fault of person:包括不良性格、缺乏安全生产知识和技能等后天的不足。
•不安全动作unsafe act 88%•物的不安全状态unsafe mechanical and physical 10%•这两个因素是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被称为危险源Hazard•人身伤害injure:事故后果。
隋鹏程系列讲座之九---连锁论亚当斯事故因果连锁论亚当斯事故因果连锁论的核心在于对现场失误的背后原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操的不安全行为及生产作业中的不安全状态等现场失误,是由于企业领导者及事故预防工作人员的管理失误造成的。
管理人员在管理工作中的差错或疏忽,企业领导人决策错误或没有做出决策等失误,对企业经营管理及事故预防工作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管理失误反映企业管理系统中的问题,它涉及到管理体制,即如何有组织地进行管理工作,确定怎样的管理目标,如何计划、实现确定的目标等方面的问题。
管理体制反映作为决策中心的领导人的信念、目标及规范,它决定各级管理人员安排工作的轻重缓急,工作基准及指导方针等重大问题。
对事故的理解亚当斯修改的Bird模型有多种具有争论性的学说涉及到事故原因,Frank Bird(弗兰克·伯德1974)最早提出的模型具有特别价值,它提出了一个适用于许多管理施行的模拟理论。
Bird把导致损伤或破坏的过程比作站在边缘的一排多米诺骨牌。
当任何一张牌倒下时,就牵动了其他的牌,造成一系列的倒塌,直至最后一张,这就相当于损伤的发生。
按照这个模型理论,如果骨牌系列中任何一张牌被排除,或者被加固到足以承受前面的冲击,那么事件链便被阻断,就不会再发生损伤或破坏。
〔见图①〕无论目前有很多新模型出现,但此方法仍然有价值,因为它清楚地验证了在事故过程中实施干预的概念,以及推广安全方案在阻断损伤过程与预防损伤中的有效作用。
能量观点的事故因果连锁调查伤亡事故原因发现,大多数伤亡事故都是因为过量的能量,或干扰人体与外界正常能量交换的危险物质的意外释放引起的,几乎毫无例外地,这种过量能量或危险物质的释放都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造成。
即,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使得能量或危险物质失去了控制,是能量或危险物质释放的导火线。
美国矿山局的札别塔基斯〔Michael Zabetakis〕依据能量意外释放理论,建立了新的事故因果连锁模型〔见图②〕1.事故事故是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意外释放,是伤害的直接原因。
论述事故致因理论的基本内容一、事故频发倾向论1、事故频发倾向事故频发倾向是指个别人容易发生事故的、稳定的、个人的内在倾向。
2、事故遭遇倾向事故遭遇倾向是指某些人员在某些生产作业条件下容易发生事故的倾向。
理解:事故频发倾向侧重于容易发生事故的个人;事故遭遇倾向在关注到个人在事故中的定位的同时,也认为事故与生产作业条件有关。
事故频发倾向的优点是在事故的预防中能从人出发,但同时这也是它的局限性,它忽略了人与生产环境的统一;事故遭遇倾向就注意到了这点,但是,许多研究结果表明,事故频发倾向者并不存在,因此,事故频发倾向论事实上已被排除在事故致因理论当代论坛之外。
但是在生活中,有的人的性格品行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工作的责任心和细心程度,个别粗心乃至工作态度随便的人,还是容易在工作时发生事故。
所以,我觉得这一理论有一定的科学性。
二、事故因果论1、因果继承原则事故现象的发生与其原因存在着必然的因果关系。
“因”与“果”有继承性,因果是多层次相继发生。
事故原因有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
直接原因有物与人的原因。
间接原因有技术、教育、精神、管理、社会及历史原因。
2、事故因果类型(1)集中型:几个原因各自独立共同导致某一事故发生,即多种原因在同一时序共同造成一个事故后果(2)连锁型:某一原因要素促成下一个要素发生,下一要素再形成更下一要素发生,因果相继发生的事故(3)复合型:某些因果连锁,又有一系列原因集中、复合组成伤亡后果3、起因物和施害物起因物:造成事故现象起源的机械、装置、天然或人工物件、环境物等施害物:直接造成事故而加害于人的物质4、事故因果连锁论伤害事故的发生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尽管伤害的发生可能发生的某个瞬间,却是一系列互为因果的原因事件相继发生的结果。
在事故因果连锁论中,以事故为中心,事故的结果是伤害,事故的原因包括三个层次:直接原因、间接原因、基本原因。
海因里希把工业事故的发生、发展过程描述为具有一定因果关系的事件的连锁,即:①人员伤亡的发生是事故的结果;②事故的发生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③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是由于人的缺点造成的;④人的缺点是由于不良环境诱发的,或者是由先天的遗传因素造成的。
1、事故频发倾向论:事故频发倾向论包括事故频发倾向与事故遭遇倾向,事故频发倾向是指个别人容易发生事故的,稳定的,个人的内在倾向。
事故遭遇倾向是指某些人员在某些生产作业条件下容易发生事故的倾向,事故遭遇倾向不是把事故的责任简单的说成是人的疏忽,而更注重机械,物质的危险性质,在事故致因中的重要地位是事故频发倾向的修正。
2、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理论:海因里希是最早提出事故因果连锁理论的,他用该理论阐明导致伤亡事故的各种因素之间,以及这些因素与伤害之间的关系。
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伤亡事故不是一个鼓励的事件而是一系列原因事件相继发生的结果。
即伤害与各原因相互之间具有连锁关系,包括5个因素:遗传及社会环境、人的缺点、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事故、伤害。
3、博德事故因果连锁理论:博德在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的基础上反映现代安全观点的事故因果连锁理论,该理论阐明导致伤亡事故的各种因素之间,以及这些因素与伤害之间的关系。
该理论认为,尽管遗传及社会环境对人员有一定的影响,却不是主要因素,在企业中如果管理者能充分发挥管理机能中的控制机能,则可有效的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
有五种因素:A本质原因—管理缺陷B基本原因—个人及工作条件C直接原因-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状态D事故E损失4、亚当斯事故因果连锁理论:亚当斯提出了与博德的事故因果连锁理论相似的模型,该理论阐明导致伤亡事故的各种因素之间,以及这些因素与伤害之间的关系。
其核心思想在于对现场失误的背后原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它清楚的验证了在事故过程中实施干预的概念以及推行安全方案在阻断损伤过程与预防损伤中的有效作用。
包括5种因素:管理体制、管理失误、现场失误、事故、损失或伤害。
5、北川彻三事故因果连锁理论:北川彻三在海因里希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事故因果连锁理论,该理论阐明导致伤亡事故的各种因素之间,以及这些因素与伤害之间的关系。
其理论包括五个因素:A基本原因-管理原因、学校教育原因、社会或历史原因B间接原因-技术原因、教育原因身体原因、精神原因C直接原因-不安全行为、不安全状态D事故E伤害。
亚当斯的事故因果连锁目录• 概述概述回目录亚当斯(Edward Adams)提出了一种与博德事故因果连锁理论类似的因果连锁模型,在该理论中,事故和损失因素与博德理论相似。
这里把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称做现场失误,其目的在于提醒人们注意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状态的性质。
该模型以表格的形式给出:在该因果连锁理论中,第四、五个因素基本上与博德的事故因果连锁理论相似。
这里把事故的直接原因,人的不安全行为及物的不安全状态称作现场失误。
本来,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状态是操作者在生产过程中的错误行为及生产条件方面的问题,采用现场失误这一术语,其主要目的在于提醒人们注意不安全行为及不安全状态的性质。
该理论的核心在于对现场失误的背后原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操作者的不安全行为及生产作业中的不安全状态等现场失误,是由于企业领导者及事故预防工作人员的管理失误造成的。
管理人员在管理工作中的差错或疏忽,企业领导人决策错误或没有做出决策等失误,对企业经营管理及事故预防工作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管理失误反映企业管理系统中的问题,它涉及到管理体制,即有组织地进行管理工作,确定怎样的管理目标,如何计划、实现确定的目标等方面的问题。
管理体制反映作为决策中心的领导人的信念、目标及规范,它决定各级管理人员安排工作的轻重缓急,工作基准及指导方针等重大问题。
海因里希因果连锁论同义词:海因里希模型、多米诺骨牌理论、简介海因里希因果连锁论又称海因里希模型或多米诺骨牌理论,该理论由海因里希首先提出了,用以阐明导致伤亡事故的各种原因及与事故间的关系。
该理论认为,伤亡事故的发生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尽管伤害可能在某瞬间突然发生,却是一系列事件相继发生的结果。
海因里希把工业伤害事故的发生、发展过程描述为具有一定因果关系的事件的连锁发生过程,即:1、人员伤亡的发生是事故的结果。
2、事故的发生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
3、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是由于人的缺点造成的。
4、人的缺点是由于不良环境诱发的,或者是由先天的遗传因素造成的。
在该理论中,海因里希借助于多米诺骨牌形象地描述了事故的因果连锁关系,即事故的发生是一连串事件按一定顺序互为因果依次发生的结果。
如一块骨牌实例下,则将发生连锁反应,使后面的骨牌依次倒下(图1)。
海因里希模型海因里希模型这5块骨牌依次是:1、遗传及社会环境(M)。
遗传及社会环境是造成人的缺点的原因。
遗传因素可能使人具有鲁莽、固执、粗心等不良性格;社会环境可能妨碍教育,助长不良性格的发展。
这是事故因果链上最基本的因素。
2、人的缺点(P)。
人的缺点是由遗传和社会环境因素所造成,是使人产生不安全行为或使物产生不安全状态的主要原因。
这些缺点既包括各类不良性格,也包括缺乏安全生产知识和技能等后天的不足。
3、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H)。
所谓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是指那些曾经引起过事故,或可能引起事故的人的行为,或机械、物质的状态,它们是造成事故的直接原因。
例如,在起重机的吊荷下停留、不发信号就启动机器、工作时间打闹或拆除安全防护装置等都属于人的不安全行为;没有防护的传动齿轮、裸露的带电体、或照明不良等属于物的不安全状态。
4、事故(D)。
即由物体、物质或放射线等对人体发生作用受到伤害的、出乎意料的、失去控制的事件。
例如,坠落、物体打击等使人员受到伤害的事件是典型的事故。
5、伤害(A)。
直接由于事故而产生的人身伤害。
人们用多米诺骨牌来形象地描述这种事故因果连锁关系,得到图中那样的多米诺骨牌系列。
在多米诺骨牌系列中,一颗骨牌被碰倒了,则将发生连锁反应,其余的几颗骨牌相继被碰倒。
如果移去连锁中的一颗骨牌,则连锁被破坏,事故过程被中止。
海因里希认为,企业安全工作的中心就是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消除机械的或物质的不安全状态,中断事故连锁的进程而避免事故的发生。
评价该理论的积极意义在于,如果移去因果连锁中的任一块骨牌,则连锁被破坏,事故过程即被中止,达到控制事故的目的。
海因里希还强调指出,企业安全工作的中心就是要移去中间的骨牌,即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从而中断事故的进程,避免伤害的发生。
当然,通过改善社会环境,使人具有更为良好的安全意识,加强培训,使人具有较好的安全技能,或者加强应急抢救措施,也都能在不同程度上移去事故连锁中的某一骨牌改增加该骨牌的稳定性,使事故得到预防和控制。
当然,海因里希理论也有明显的不足,它对事故致因连锁关系描述过于简单化、绝对化,也过多地考虑了人的因素。
但尽管如此,由于其的形象化和其在事故致因研究中的先导作用,使其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
后来,博德(Frank BLrd)、亚当斯(Edward Adams)等人都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形成了博德事故因果连锁理论、亚当斯事故因果连锁理论、北川彻三事故因果连锁理论等,使因果连锁的思想得以进一步发扬光大,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北川彻三事故因果连锁理论概述之前几种事故因果连锁理论(海因里希因果连锁论、博德事故因果连锁理论、亚当斯的事故因果连锁)把考察的范围局限在企业内部。
日本的北川彻三认为,工业伤害事故发生的原因是很复杂的,企业是社会的一部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发展水平等诸多社会因素,对企业内部伤害事故的发生和预防有着重要的影响。
日本人北川彻三正是基于这种考虑,对海因里希的理论进行了一定的修正,提出了另一种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该模型以表格的形式给出,则为:北川彻三事故因果连锁理论认为:事故的间接原因包括技术、教育、身体、精神上的原因。
技术原因指机械、装置、设施的设计、建造、维护有缺陷;教育原因指因教育培训不充分而导致人员缺乏安全知识及操作经验;身体原因指人员的身体状况不佳;精神原因指人员的不良态度、不良性格、不稳定情绪。
而事故的根本原因是管理、学校教育、社会和历史的原因。
管理原因指领导者不重视,作业标准不明,制度有缺陷,人员安排不当;学校教育原因指教育机构的教育不充分;社会和历史的原因指安全观念落后,法规不全,监管不力。
在北川彻三的因果连锁理论中,基本原因中的各个因素,已经超出了企业安全工作的范围。
但是,充分认识这些基本原因因素,对综合利用可能的科学技术、管理手段来改善间接原因因素,达到预防伤害事故发生的目的,是十分重要的。
博德事故因果连锁理论概述博德(Frank Bird)在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现代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博德事故因果连锁理论认为:事故的直接原因是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间接原因包括个人因素及与工作有关的因素。
根本原因是管理的缺陷,即管理上存在的问题或缺陷是导致间接原因存在的原因,间接原因的存在又导致直接原因存在,最终导致事故发生。
过程博德的事故因果连锁过程同样为五个因素,但每个因素的含义与海因里希的都有所不同。
第一,管理缺陷。
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由于各种原因,完全依靠工程技术措施预防事故既不经济也不现实,只能通过完善安全管理工作,经过较大的努力,才能防止事故的发生。
企业管理者必须认识到,只要生产没有实现本质安全化,就有发生事故及伤害的可能性,因此,安全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一环。
安全管理系统要随着生产的发展变化而不断调整完善,十全十美的管理系统不可能存在。
由于安全管理上的缺陷,致使能够造成事故的其他原因出现。
第二,个人及工作条件的原因。
这方面的原因是由于管理缺陷造成的。
个人原因包括缺乏安全知识或技能,行为动机不正确,生理或心理有问题等;工作条件原因包括安全操作规程不健全,设备、材料不合适,以及存在温度、湿度、粉尘、气体、噪声、照明、工作场地状况(如打滑的地面、障碍物、不可靠支撑物)等有害作业环境因素。
只有找出并控制这些原因,才能有效地防止后续原因的发生,从而防止事故的发生。
第三,直接原因。
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是事故的直接原因。
这种原因是安全管理中必须重点加以追究的原因。
但是,直接原因只是一种表面现象,是深层次原因的表征。
在实际工作中,不能停留在这种表面现象上,而要追究其背后隐藏的管理上的缺陷原因,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从根本上杜绝事故的发生。
第四,事故。
这里的事故被看做是人体或物体与超过其承受阈值的能量接触,或人体与妨碍正常生理活动的物质的接触。
因此,防止事故就是防止接触。
可以通过对装置、材料、工艺等的改进来防止能量的释放,或者操作者提高识别和回避危险的能力,佩带个人防护用具等来防止接触。
第五,损失。
人员伤害及财物损坏统称为损失。
人员伤害包括工伤、职业病、精神创伤等。
在许多情况下,可以采取恰当的措施使事故造成的损失最大限度地减小。
例如,对受伤人员进行迅速正确地抢救,对设备进行抢修以及平时对有关人员进行应急训练等。
变化-失误理论概述变化-失误理论是由约翰逊在对管理疏忽与危险树(MORT)的研究中提出并贯彻其理论之中的。
其主要观点是:运行系统中与能量和失误相对应的变化是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
没有变化就没有事故。
人们能感觉到变化的存在,也能采用一些基本的反馈方法去探测那些有可能引起事故的变化。
而且对变化的敏感程度,也是衡量各级企业领导和专业安全人员的安全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
当然,必须指出的是,并非所有的变化均能导致事故。
在众多的变化中,只有极少数的变化会引起人的失误,而众多的变化引起的人的失误中,又只有极少数的一部分失误会导致事故的发生。
其模型如图1所示:变化—失误—事故的关系而另一方面,并非所有主观上有着良好动机而人为造成的变化都会产生较好的效果。
如果不断地调整管理体制和机构,使人难以适应新的变化进而产生失误,必将会事与愿违,事倍功半,甚至造成重大损失。
延伸方法在变化-失误理论的基础上,约翰逊提出了变化分析的方法。
即以现有的、已知的系统为基础,研究所有计划中和实际存在的变化的性质,分析每个变化单独地和若干个变化结合地对系统产生的影响,并据此提出相应的防止不良变化的措施。
例如我们可对某化工厂压力容器爆炸事故进行如下变化分析。
·变化1,引进了一套更大、效率更高的设备。
·变化2,老设备停用,部分被拆除。
·变化3,新生设备运转及效率起初达不到要求。
·变化4,对该厂产品的需求量与日剧增,·变化5,重新启用老设备。
·变化6,要求尽可能快地恢复老设备的操作控制并投产。
·失误1,没有做全面的危险分析和充分的准备工作。
·变化7,某些冗余安全控制装置没有马上启用。
·结果:设备爆炸,6人死亡。
应用变化分析方法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当观察到系统发生的变化时,探求这种变化是否会产生不良后果。
如果是,则寻找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进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图2所示。
观察到变化时的变化分析过程另一种情况则是当观察到某些不良后果后,先探求是哪些变化导致了这种后果的产生,进而寻找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图3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