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土试验
- 格式:docx
- 大小:68.45 KB
- 文档页数:17
新建深茂铁路江门至茂名段JMZQ-7标(DK290+200~DK318+800)改良土填筑试验段施工总结编制:复核:审核:中铁二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深茂铁路JMZQ-7标工程指挥部二〇一五年十月目录一、编制依据、编制范围及设计概况 (1)1.1编制依据 (1)1.2编制范围 (1)1.3设计概况 (1)二、工程概况 (2)三、试验目的 (3)四、施工总结 (4)4.1、人员配置 (4)4.2、机械配备 (5)4.3、施工工艺 (5)4.4、路基填筑施工 (6)4.4.1、改良土 (6)4.4.2、施工测量 (7)4.4.3、填料摊铺整形 (7)4.4.4、碾压及检测 (8)4.4.5、土工格栅 (11)4.4.6、沉降观测 (12)4.4.7、选定试验参数及工艺 (12)五、质量保证措施 (13)六、控制路基工后沉降及不均匀沉降采取的技术措施 (14)七、雨天施工防护措施 (15)八、安全保证措施 (15)8.1机械设备安全保证措施 (15)8.2特殊作业安全技术保证措施 (16)8.3施工用电的安全保证措施 (16)九、环保措施 (17)附件: (18)1、标准试验及土工试验报告 (18)2、进场材料报验单 (18)3、填层松铺测量记录 (18)4、填层压实测量记录 (18)改良土填筑试验段施工总结一、编制依据、编制范围及设计概况1.1编制依据1、《新建时速200公里客货共线铁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铁建设[2004]8号);2、《客货共线铁路路基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202-2008);3、《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评定标准》(TB10414-2003 /J285-2004);4、《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101-2009);5、《铁路路基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TB10302-2009);6、深茂铁路路基设计施工图有关基床以下路堤的施工技术要求;1.2编制范围新建深茂铁路JMZQ-7标段DK313+080~DK313+180段基床底层4~6层改良土填筑试验段施工。
砂卵石地层土压平衡盾构改良渣土渗透试验方案1 试验目的为测试土压平衡盾构机在砂卵石地层盾构施工过程中改良渣土的和易性和渗透性,拟采用塌落筒对不同配比改良渣土进行塌落度试验,通过模型试验对改良渣土进行不同压力条件下的常水头渗透试验,获得不同压力条件的渗透系数和产生渗透破坏的最大水压力,建立塌落度和渗透系数,最大破坏水压力的关系曲线。
然后和通过理论计算得出的防止螺旋‘输送机发生喷涌时的临界渗透系数和临界水压力进行对比分析,得到临界渗透系数对应的配合比及其塌落度,从而为土压平衡盾构机在砂卵石地层盾构施工过程中渣土改良提供最优配合比,同时塌落度测试也为现场渣土改良效果提供一个简单的检验方法,达到和易性好和防喷涌双优的效果。
2 试验方法采用无缝钢管加工制作制成如图1所示的试验桶,内径为31cm,外径32.6cm,高85cm。
将膨润土泥浆加入渣土配置不同配合比的改良渣土,测试其塌落度。
在试验桶内部距离底部5cm,放置透水钢板和滤网。
然后将渣土填入试验桶,放置上部滤网和透水钢板后,对试样进行饱和,通过千斤顶和反力架施加不同的压力,通过底部注水孔采用三轴伺服水泵进行注水加压,在保持水压力不变的情况下,测试其渗透系数。
每次加压实验结束后,卸除千斤顶压力,加大注水压力值至试样发生喷涌破坏,记录最大水压力。
图1 模型桶3 试验方案采用?%浓度膨润土,对体积或质量掺入比为???的改良砂卵石渣土进行常水头渗透试验。
(1)同一配比不同压力下改良砂卵石渣土的渗透试验对同一配比的改良砂卵石渣土施加一定土压力,采用常水头渗透实验测试其渗透系数,逐渐增大压力,得到不同压力条件下的渗透系数。
从而得到改良渣土在螺旋输送机不同位置即不同土压力条件下的渗透系数。
(2)同一配比,同一压力下不同水压改良砂卵石渣土的渗透试验对同一配比的改良砂卵石渣土施加一定土压力,采用不同水头压力进行渗透实验,测试其渗透系数,得到不同水头压力条件下的渗透系数。
改良土试验段总结新建深茂铁路江门至茂名段JMZQ-7标(DK290+200~DK318+800)改良土填筑试验段施工总结编制:复核:审核:中铁二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深茂铁路JMZQ-7标工程指挥部二〇一五年十月目录一、编制依据、编制范围及设计概况 (1)1.1编制依据 (1)1.2编制范围 (1)1.3设计概况 (1)二、工程概况 (2)三、试验目的 (3)四、施工总结 (4)4.1、人员配置 (4)4.2、机械配备 (5)4.3、施工工艺 (6)4.4、路基填筑施工 (6)4.4.1、改良土 (6)4.4.2、施工测量 (7)4.4.3、填料摊铺整形 (7)4.4.4、碾压及检测 (8)4.4.5、土工格栅 (11)4.4.6、沉降观测 (12)4.4.7、选定试验参数及工艺 (12)五、质量保证措施 (14)六、控制路基工后沉降及不均匀沉降采取的技术措施 (14)七、雨天施工防护措施 (15)八、安全保证措施 (15)8.1机械设备安全保证措施 (15)8.2特殊作业安全技术保证措施 (16)8.3施工用电的安全保证措施 (16)九、环保措施 (17)附件: (18)1、标准试验及土工试验报告 (18)2、进场材料报验单 (18)3、填层松铺测量记录 (18)4、填层压实测量记录 (18)改良土填筑试验段施工总结一、编制依据、编制范围及设计概况1.1编制依据1、《新建时速200公里客货共线铁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铁建设[2004]8号);2、《客货共线铁路路基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202-2008);3、《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评定标准》(TB10414-2003 /J285-2004);4、《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101-2009);5、《铁路路基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TB10302-2009);6、深茂铁路路基设计施工图有关基床以下路堤的施工技术要求;1.2编制范围新建深茂铁路JMZQ-7标段DK313+080~DK313+180段基床底层4~6层改良土填筑试验段施工。
高速铁路软岩改良土试验及施工工艺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高速铁路的建设是现代化交通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软岩地区的高速铁路工程施工面临着很大的困难。
软岩地区地质条件复杂,地层均匀性差,岩土结构松散,工程质量难以保证。
因此,对软岩地区的铁路工程建设开展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软岩改良土技术是目前广泛应用的地基加固技术之一。
它通过改良软岩基质的力学性质,提高地基承载力和变形性能,从而达到保证工程安全和提高建筑物使用寿命的目的。
因此,研究软岩改良土在高速铁路工程中的应用,可以有效地解决软岩地区高速铁路建设中的难题,保障工程施工和运行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方法和步骤1、文献调研和数据收集:对国内外已有的关于软岩改良土技术的研究成果和高速铁路工程建设相关文献进行调研和收集,了解国内外工程实践中的软岩改良土技术在铁路工程施工中的应用情况及其效果。
2、工程试验室试验:通过设计不同试验方案,选择不同添加剂对软岩进行改良,研究软岩改良前后的力学性质变化情况,考虑添加剂种类、用量和机理等因素,确定最优的改良剂配方及改良方法。
3、现场试验:通过在实际工程中布置试验区域,在现场进行软岩改良土试验,并对其进行监测和记录,分析试验结果,验证试验成果及其可行性和可靠性。
4、总结分析:通过对试验结果和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对软岩改良土技术在高速铁路工程中的应用进行评价,并提出可行的施工工艺。
三、研究内容和目标本研究主要针对软岩地区高速铁路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难题,以软岩改良土技术为研究对象,开展以下工作:1、对软岩改良土技术的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实验室试验研究不同添加剂对软岩的力学性能变化规律。
2、通过现场试验验证软岩改良土技术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总结经验,提出应用建议和改进方案。
3、针对软岩改良土技术在铁路工程建设中的应用,探索适用的施工工艺,岩土桩施工的关键技术和操作方法等,为软岩地区高速铁路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技术支持。
目录一、试验目的 (2)二、试验段位置的选择 (2)三、试验段施工时间 (2)四、试验段机械的选择、施工人员及检测仪器的配备 (2)五、试验段施工方法 (4)六、质量保证措施 (15)七、安全保证措施 (15)八、环境保护措施 (15)路基改良土试验段施工方案一、试验目的根据《新建时速200公里客货共线铁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及《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规定路基填筑前根据设计要求进行石灰改良土室内掺配比试验并得出掺配比,后选择试验段做摊铺压实工艺性试验,确定工艺参数,并报监理单位确认。
通过试验来确定不同机具压实经过石灰改良后的合格填料的最佳含水量、适宜的松铺厚度和相应的碾压遍数、最佳的机械组合来指导全线石灰改良土施工,并通过本试验段施工,收集相关数据,指导全线路基改良土施工并达到技术质量标准。
现结合作业工班的机械设备情况来制定如下施工方案。
二、试验段位置的选择DK67+800~DK68+100段为正线填方路段,长度为300m,地势平坦、平顺,断面具有代表性,填土高度约6米,基床以下路堤采用路拌法改良土施工,基床底层采用场拌法改良土施工,改良方法为石灰改良土。
土源来自于邵东站场DK67+400大挖方处。
三、试验段施工时间按照全线施工组织设计的施工计划,试验段施工时间为2013年3月7日至2013年4月25日。
四、试验段机械的选择、施工人员及检测仪器的配备人员配置表检测设备表五、试验段施工方法1.测量放样⑴对所施工段落的中桩及边桩进行施工测量。
每20m为一断面用全站仪和水准仪精确测量,并在边桩上标示出填高,精确定出填筑范围,再在桩边打入竹条或钢筋,绑扎好布条用于控制填筑厚度。
测量精度达到设计及施工规范要求。
⑵填土边线比设计要放宽0.5米,以确保路堤边缘的压实度。
⑶第一层填筑就要形成从中间往两边倾斜的横坡,以利于排水。
⑷修好便道,挖好排水沟。
⑸每层上土前都要划出方格网,每个方格内卸土方量根据每层松铺厚度来确定。
目录1.编制依据 (1)2.工艺试验段选择方案 (1)2.1.试验段选择 (1)2.2.试验段方案 (1)2.3.试验段施工进程 (1)3.试验段试验的目的、范围 (2)3.1.试验段试验目的 (2)3.2.试验范围 (2)3.3.拟选工艺参数 (2)4.施工人员机械及测量检测仪器设备投入情况 (2)4.1.参加施工人员进场情况 (2)4.2.投入试验段施工的机械设备 (3)4.3.投入试验段施工的机械设备 (4)5.配合比选择及施工准备 (4)5.1填料要求 (4)5.2填料配合比 (5)6.试验段施工 (5)6.1改良土施工工艺流程 (5)6.2施工工艺 (5)6.3试验检测 (5)7、压实数据分析和结论 (9)7.1.压实数据分析 (9)7.2.结论 (10)基床底层改良土填筑工艺性试验总结报告1.编制依据⑴《新建时速200公里客货共线铁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铁建设[2004]8号);⑵《客货共线铁路路基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202—2008);⑶《铁路桥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15—2003);⑷《铁路工程土工试验规程》(TB10102-2010);⑸《铁路路基设计规范》(TB2001-2014);⑹《新建深茂铁路路基工程设计大样图》及涵洞工点图;⑺新建深茂铁路JMZQ-7标段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
2.工艺试验段选择方案2.1.试验段选择根据本标段目前施工的实际情况以及征地拆迁、取土场、现场交通、水电情况、地基加固完成情况等综合分析比较,将改良土填筑试验段选为DK342+065~DK342+189,基床底层厚1.9米,采用改良土填筑,填筑段落全长124m。
其断面和结构形式在全线路基具有代表性。
2.2.试验段方案路基基床底层采用改良土填筑施工。
改良土松铺厚度按35cm、33cm 厚度分别填筑三层,根据检测结果确定最佳的松铺厚度。
碾压时先静压一遍,对出现的坑洼进行填补、平整,平整后弱震两遍,再进行两遍强震,第二遍强震后进行检测,不合格继续强震,合格后静压一遍报检,据此确定最佳碾压遍数。
石灰改良土试验段总结目录1、编制依据 (2)2、试验段工程概况 (2)3、试验目的 (2)4、施工人员及施工设备配置情况 (3)4.1主要施工人员 (3)4.2主要施工机械 (3)4.3主要仪器设备 (4)5、施工过程 (5)5.1工艺流程 (6)5.2取土场 (6)5.3施工准备 (6)5.4填筑 (7)6、数据总结 (8)6.1碾压遍数与压实系数对照表 (8)6.2K30、E Vd、E v2检测 (10)6.3松铺系数确认 (10)7、施工工艺参数确定 (11)&施工质量保证措施 (11)8.1原材料质量控制 (11)8.2施工过程控制 (11)沪宁城际铁路工程站前I标项目部八工区石灰改良土试验段总结1、编制依据(1)《客运专线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铁建设[2005]160 号);(2)《客运专线铁路路基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212-2005);(3)《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铁建设[2007]85 号);(4)《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216-2007)2、试验段工程概况试验段位置位于DK37+900~DK38+020全长120m该段路基位于路堑,以路堤形式通过,路基位于基床底层,基底换填20cm中粗砂+ 一层排水土工格栅+1.8m厚改良土,基底处理合格后,方可进行改良土试验段施工。
沉降观测点:该段路基范围内无基底沉降观测点。
填筑及压实标准:基床底层路堤压实系数不小于0.95,地基系数K30不小于110MPa/n,E d不小于35MPa E v2不小于60MPa3、试验目的确认最佳含水率、松铺系数、碾压遍数、石灰剂量、合理的施工工艺。
试验结果适用于沪宁城际铁路轨道交通工程站前I标项目部八队改良土填筑施工。
4、施工人员及施工设备配置情况4.1主要施工人员4.2主要施工机械表4-1主要施工机械一览表表4-2拌和机械性能一览表表4-3 碾压机械性能一览表4.3主要仪器设备表4-4 仪器设备表5、施工过程2009年1月15日~2009年4月7日,进行了石灰改良土试验,克服了1月、2月、3月雨季的影响,完成了改良土试验段施工,得出宝贵的数据。
29 改良土试验 一般规定
改良土是在土中掺入适量的水泥、石灰、粉煤灰等掺合料或其它固化剂,按最优含水率加水拌和,经压实及养生后,抗压强度满足工程要求的混合料。 本试验适用于土粒径小于40mm的水泥改良土、石灰改良土、水泥石灰改良土,水泥粉煤灰改良土、石灰粉煤灰改良土、水泥石灰粉煤灰改良土等各种混合料的击实、无测限抗压强度和水泥石灰的剂量试验。 本试验采样,可用下列方法: 1 四分法:将样品放在清洁、平整、坚硬的平面上,加清水使样品潮湿,用铲翻动使成圆锥体的料堆,再用铲翻动成一个新料堆,如此重复三次。形成新料堆时,每铲翻料都要放在锥顶,应使滑动边部的样品尽可能均匀,并保持锥体中心不移动。自最后形成的一料堆顶部用平头铲反复交错垂直插入使锥体顶部变平,每次插入提起铲时不要带有样品,最后将料堆等分成四份,将对角的两分铲到一边,剩余两份重复上述拌和方法缩分到达要求的样品数量为止。 2 分料器法:如果样品中含有小于5 mm颗粒的细料,材料应是表面干燥的。将材料充分拌和后通过分料器,保留一部分,另一部分再通过分料器,如此重复进行,直至达到要求的样品数量为止。 本试验含水率测定,依试样颗粒大小分别称取:细粒土约50克,准确至,粗粒土约500g,准确至克,碎石类土约2000g,准确至1g。再按本规程第4章第节进行测定;现场快速测定可按本规程第4章第节进行测定。 按预定干密度制成的各种改良土作无侧限抗压强度的试件,采用高径比为1的圆柱体。 重型击实试验 本试验应采用下列仪器设备: 1 击实仪:尺寸规格应符合本规程表的规定。 2 天平、台称、标准筛等应符合本规程第条的规定。 3 量筒:50ml、100ml、500ml。 4 其他:脱模器、刮平尺、拌和土用工具、切土刀、瓷盘、称量盒、烘箱。 试料准备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改良土的试料按本章第条取风干试样,如有结块、土团应用木锤捣碎(以不破坏土的单个颗粒为准),然后过筛。在现场将此过筛的试料用四分法缩分至最后取出细粒土不少于30 kg,粗粒土不少于35 kg,碎石类土不少于40 kg。 2 试料全部通过5 mm筛的细粒土,可选用甲法击实;当试样中有大于5 mm的颗粒时,应过20 mm筛,若全部通过,可选用甲法或乙法击实;当试样中有大于20 mm的颗粒时,应过40 mm筛,选用乙法击实。每次筛分后应记录筛上颗粒粒径及占总量百分率。 3 在击实试验的前一天,应按烘干法分别测定土、石灰、粉煤灰等试样的风干含水率,水泥含水率应为零。 4 改良土混合料应根据设计文件要求的配合比和实测各种风干试样的含水率进行配制。 试验操作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1 将准备好的风干试样分成5~6份。每份试样的干质量按颗粒大小称取:细粒土约 kg,粗粒土约 kg,碎石类土约 kg。 2 每份试样按预定的不同含水率,依次使相差约1%~2%,其中至少有两份小于和两份大于最优含水率。最优含水率可参照土的塑限按如下进行估计: 1)各份试样含水率控制:对砂砾土在最优含水率附近取相差1%,其余2%;对细粒土取相差2%,但对黏土取3%。 2)最优含水率的估计,对于细粒土一般最优含水率较土的塑限 约小3%~10%(砂性土接近3%,黏性土约6%~10%)。对于天然砂砾土,级配集料等的最优含水率与集料中细粒土含量和塑性指数有关,细土少的,IP为零的未筛分碎石的最优含水率接近5%;细土偏多,IP较大的砂砾土一般在10%左右。水泥改良土的最优含水率与土接近,石灰改良土的最优含水率较土约大1%~3%。 3 将每份风干改良土试样分别平铺于金属盘内,按公式计算各份试样预定含水率应加的水量。将应加的水量均匀喷洒在试样上,用拌和工具充分拌和使达到均匀状态。当试料是石灰改良土和水泥、石灰综合改良土,可先将石灰和试样一起拌匀,水泥应在临击实试验前拌和,但水泥应加的水量在计算时应予计入。然后装入密封器或塑料袋中浸润备用。
wwmwmmw010)01010101(cco0...
)01010100101010(cccooowwmwwm....
式中 mw——混合料中应加的水量(g); m0——混合料中风干土或集料的质量(g);
mc——混合料中风干石灰(或水泥)的质量(g);
w0——混合料中土或集料的风干含水率(%);
wc——混合料中石灰(或水泥)风干含水率(%);
w′——混合料要求达到的含水率(%)。
4 浸润时间为生石灰 不少于24 h;黏性土12~24h;粉性土6~8h;砂性土、砂砾土、红土砂砾、级配砂砾等约4h;含土很少的未筛分碎石、砂砾和砂约2h。 5 按配比所需水泥用量加入浸润后的试料中,用小铲或其他拌和
() 工具充分拌和均匀后,在1h内完成击实试验全过程,超过1h的试样应予作废(石灰和石灰粉煤灰改良土除外)。 6 将击实仪平稳放置于刚性基础上,使击实筒与底座联接好,装好护筒,在击实筒内壁均匀涂上薄层润滑油,取制备好的试样(重1、重2分五层击实,每层细粒土约 kg,粗粒土约 kg;轻1、轻2、重3分三层击实,每层约 kg)倒入击实筒内(其量应分别略高于筒高的1/5和1/3),平整表面,稍加压实后,按所需击数(见本规程表的规定)进行第1层击实(击锤 kg,落距457 mm,锤迹应均匀分布于试样面)。第1层击实后应检查该层高度是否合适,以便调整下一层试样用量。用刮刀将击实面拉毛,然后重复第1层的做法,进行其余各层试样的击实。最后一层试样击实后,试样超出试筒顶的高度应小于6 mm(超出高度过大的试件应作废)。 7 卸下护筒,用直刮刀修平试筒顶部的试样,拆除底板,再修平试样底部,擦净试筒外壁,称筒和试样的总质量,准确至5 g。 8 用推土器将试样从试筒内推出,从上到下取2个代表性试样,按本章第条的规定测定含水率。 本试验凡已用过的试样,均不得重复使用。 试验结果应按下列公式计算和绘图: 1 改良土密度和干密度:
Vmm12g
gdgw01.01
式中 g—改良土的密度(g/cm3),计算至 g/cm3; dg——改良土的干密度(g/cm3),计算至 g/cm3;
m1——击实筒的质量(g); m2——击实筒与试样总质量(g);
V——击实筒的容积(cm2);
wg——改良土试样的含水率(%);
2 以干密度为纵坐标,含水率为横坐标,在直角坐标纸上绘制干密度与含水率的关系曲线,曲线上峰值点的纵横坐标分别表示该改良土的最大干密度(ρg,dmax)和最优含水率(wg,opt)。ρg dmax准确至 g/cm3。wg,opt
大于12%时,准确至1%;在6%~12%时,准确至%;小于6%时准确至%。
当曲线不能给出正确的峰值点时,应进行补点。 3 超尺寸颗粒的校正: 试样中大于规定最大粒径的超尺寸颗粒的含量为5%~30%时,应按下列公式校正。超尺寸颗粒含量小于5%的可不进行校正。
ag,g,..).(P01090P0101'maxmaxdd ()
xg,optg,opt01.0)01.01(PwPww ()
式中 max'dg,——校正后最大干密度g/cm3,计算至 g/cm3; g,optw——校正后的最优含水率(%),计算精度同本条2款;
max,dg——试验所得最大干密度(g/cm3);
g,optw——试验所得最优含水率(%); P——试样中超尺寸颗粒的百分率(%); a——超尺寸颗粒的毛体积密度(g/cm3);
xw——超尺寸颗粒的吸着含水率(%)。 其中a、xw按本规程第条或第条的第2、3款计算。
本试验应进行平行试验,允许平行差值应符合表的规定。取算术平均值。 表 平行试验允许差值 土类 最大干密度允许平行差值 最优含水率允许平行差值 改良细粒土 不应超过 g/cm3 wg,opt<10%不应超过%
wg,opt>10%不应超过%
改良粗粒土 不应超过 g/cm
3
改良碎石类土 记录格式应符合表的要求。 表 改良土击实试验记录 试验编号: 试验方法 混合料名称: 混合料含水率 水泥、石灰剂量: 试验序号 1 2 3 4 5 6
干密度
应加水量(g) 试筒和湿试样的总质量(g) 试筒的质量(g) 湿试样质量(g) 湿密度(g/cm3) 干密度(g/cm3)
含水率
盒号 盒和湿试样的总质量(g) 盒和干试样的总质量(g) 盒的质量(g) 水的质量(g) 干试样质量(g) 含水率(%) 平均含水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