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菜菌核病毒病知识共40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4.18 MB
- 文档页数:40
油菜菌核病的症状及防治
各位农民朋友大家好,我又来给大家普及植物病虫害的防治方法了。
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是种植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对提高产量有着重要意义。
下面就和青瓜我一起来了解一下吧!油菜菌核病是由核盘菌侵染所造成的,其病原菌主要以菌核方式混在土壤与种子中越夏、越冬,绝大多数菌核在第二年的3-4月萌生,发作子囊盘,其内含的子囊孢子成熟后弹出,借气流传播侵染。
该病最早损害近地上的叶柄,然后为害叶片。
油菜开花时,病菌损害花瓣,花瓣凋谢和叶片腐烂时搭附在茎杆上引起茎杆发病,湿度大时病部软腐。
枯燥后,病部表层决裂呈麻丝状,心里腐烂成空心,并生有白霉和黑色鼠粪状菌核。
严重时致病部以上茎枝悉数枯死。
油菜菌核病多在田间湿度大,中下层通气不良的油菜田发作。
预防措施:油菜移栽前筑高畦,移栽时宽窄行栽植,施肥中增施磷、钾肥,恰当操控氮肥的使用,能有用操控菌核病的开展。
药剂防治:主要在3月上中旬进行,在菌核萌生初期,可选用农药有38%“恶霜菌酯”加水800倍,或30%“甲霜恶霉灵”加水2000倍,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加水1500倍,搅匀后对油菜均匀喷洒即可。
以上就是青瓜我整理的油菜菌核病的防治方法,让对大家有所助力,大家在平时要多注意观察,以做到早发现早防治,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更多农药使用技术、病虫害防治方法,可以到进行咨询!。
油菜菌核病的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措施油菜菌核病是一种常见于油菜、小白菜、芜菁等十字花科作物的病害,也是影响产量和品质的主要病害之一。
本文将介绍油菜菌核病的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措施。
一、油菜菌核病的发病原因(一)环境因素1. 湿度:油菜菌核病是一种传播快、发病快的病害,高湿环境是它的主要感染因素。
油菜菌核病菌体在较高湿度(相对湿度大于90%)的环境下易于繁殖和传播,当气温在15℃~20℃时,病害发生的可能性也较大。
2. 低温:低温会导致作物生长缓慢,降低其抵御病害的能力,也会导致菌核病的发生。
3. 土壤酸碱度和土质:较高的酸碱度和大量含有酸性物质的土壤较易导致病害的发生。
(二)生物因素1. 油菜菌核病菌:油菜菌核病的病原菌主要是青霉菌属的Sclerotinia sclerotiorum,它传播快速,繁殖迅速。
在潮湿环境下,病原菌侵染油菜根颈,形成大小不一的黑色坚硬菌核,然后侵入油菜茎、叶和花蕾中繁殖,最终导致整个作物枯死。
2. 害虫:某些寄生于油菜等作物的害虫,如菜青虫、芜菁夜蛾、桃小食心虫等,会将油菜叶片咬掉一部分后,破坏了油菜的防御机制,使其更易受到病害的侵染。
3. 过度密植:过密的种植不利于空气流通和干燥,也容易导致菌核病的发生。
二、综合防治措施(一)生态防治1. 基地消毒:在种植前,先对田块进行消毒,清除残余的病菌和孢子,减少病害的发生。
2. 换茬和轮作:油菜菌核病菌的菌核具有较高的耐养分性,因此需要通过换茬和轮作来减少病原菌的数量和繁殖率。
3. 节间管理:通过适当的节间调控和通风通气方法,保持作物株形修剪和以下的透风,减少潮湿环境的形成,从而预防病害的发生。
(二)化学防治1. 避开发病高峰期:在病害高峰期,采取及时治疗。
在油菜开花期和油菜生长前期,病害发生率较高,及时采取预防措施可以防止病害发生,避免油菜受到极大损失。
2. 防治湿度高:对感染中的油菜,可以使用化学药剂进行治疗。
一般采用药粉或药水喷洒油菜,防治菌核病的同时,可以预防菌核病、灰霉病等一系列病害。
油菜菌核病发生与防治方法
油菜菌核病,俗称白杆、空杆、烂杆、霉蔸等,是一种真菌性病害,在油菜各生育期各部位均能为害,以茎部受害最重,严重影响菜籽的产量和质量。
一、危害症状
苗期病斑多在地面根茎相接处发生,形成红褐色斑点,后扩大转为枯白色,组织湿腐,上面长出白色絮状菌丝。
病班绕茎后,造成茎腐,幼苗死亡,病组织外部形成许多黑色菌核。
成株期叶片发病,初呈圆形或不规则形水渍状病斑,病斑中心部灰褐色或黄褐色,边缘暗青色,略有轮纹,病斑边缘褪绿,外缘具黄晕,干燥时病斑破裂穿孔,在潮湿情况下则迅速扩展,全叶腐烂,上面长出白色菌丝。
茎部发病先出现梭形浅褐色水渍状病斑,略为凹陷,中部白色,边缘有褐色轮纹。
在潮湿条件下病斑发展非常迅速,上面长出白色菌丝,至病害晚期,茎表皮破损,维管束外露呈丝状,髓部中空,易倒伏,茎内形成许多似黑色鼠粪状菌核。
严重时全株枯死,轻病株部分枯死或提早枯熟,种子不饱满。
花瓣感病后呈苍黄色,后转为白色。
角果感病后产生不规则形白斑,角果内、外部可形成小而圆的小菌核。
种子感病后,表面粗糙,灰白色,无光泽或变成不规则的秕粒。
二、防治措施
1、农业防治。
培育和选用耐病性较强的品种。
一是实行水旱轮作。
1。
油菜菌核病Rape Sclerotinia Rot油菜菌核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欧洲春油菜发病较重,一般损失5%~10%,严重时可达50%。
我国所有油菜产区均有发生,以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地区最为严重,发病率为10%~80%,产量损失5%~30%。
症状苗期:接近地面的根颈与叶柄上,形成红褐色斑点,后转为白色。
病组织变软腐烂,长出大量白色棉絮状菌丝,后期长出黑色菌核。
重者可致苗死亡。
成株期:茎、叶、花、角果及种子均可感病。
叶发病后,初为暗青色水渍状斑块,后扩展为圆形或半圆形斑,有2~3种不同颜色轮层,中央黄褐或灰褐色,中层暗青色,外围淡黄色。
潮湿时病斑迅速扩展,全叶腐烂;干燥时病斑破裂穿孔。
茎与分枝发病,初为淡褐色长椭圆形、棱形、长条形绕茎大斑,稍凹陷,有同心轮纹,水浸状。
后变为灰白色,边缘深褐色。
组织腐烂,髓部消解,皮层碎裂,维管束外露呈纤维状,病部长有白色菌丝,故称“白秆”、“霉秆”等,后期转变为黑色菌核。
花瓣感病产生水浸状暗褐色无光泽小点,后整个花瓣为暗黄色,水浸状。
潮湿时可长出白色菌丝。
角果发病,形水浸状成褐色斑,后变白色,边缘褐色。
潮湿时全果变白腐烂,长有白色菌丝,后形成黑色菌核。
种子发病,表面粗糙,无光泽,灰白色。
病原病原为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Lib.〉de Bary,属子囊菌亚门核盘菌属。
菌核黑色,鼠粪状或球形、不规则形,成熟菌核外皮黑色,髓部粉色至米黄色,为疏丝组织组成。
菌核萌发可产生1至数个柄,柄褐色,顶部膨大形成子囊盘。
子囊盘黄褐色,子实层由子囊与侧丝栅状排列组成。
子囊长圆形,顶部钝圆,内生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无色透明,椭圆形。
在老熟的营养菌丝上或菌核的子囊盘原基突破表皮萌发时,可产生小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圆形,无色,成链状,有人认为起精子作用。
此菌能寄生于64科225属的383种植物上,其中以十字花科、菊科、豆科、茄科、伞形科和蔷薇科植物为主,我国发现36科199种植物被侵染,其中重要的经济作物除油菜外,还有向日葵、大豆、花生等。
油菜病害*我国已报道的油菜病害有17种,较重要的有油菜菌核病、油菜病毒病、油菜霜霉病、被称为油菜三大病害。
一、油菜菌核病Rape sclerotiniose•菌核病在世界油菜生产国家和地区均有分布。
在我国各油菜产区也均有发生,尤以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地区最为普遍和严重,一般发病率为10%~30%,严重者达80%以上,可导致减产10%~70%,含油量锐减,严重影响油菜的产量和品质。
一、症状苗期受害茎与叶柄初生红褐色斑点,后扩大并变为白色,组织湿腐,上面长出白色菌丝。
病斑绕茎后幼苗死亡,病部形成黑色菌核。
成株期叶片发病多自植株下部的衰老叶片开始,初生暗青色水渍状斑块,后扩展成圆形或不规则形大斑。
病斑灰褐色或黄褐色,有同心轮纹,外围暗青色,外缘具黄色晕圈。
干燥时病斑破裂穿孔,潮湿时则迅速扩展,全叶腐烂,上面长出白色菌丝。
茎部病斑多自主茎中、下部开始发生,初呈水渍状,浅褐色,椭圆形,后发展成长椭圆形、棱形至长条状绕茎大斑,略凹陷,中部白色,有同心轮纹,边缘褐色,病健交界明显。
在潮湿条件下,病斑扩展迅速,上面长出白色絮状菌丝。
病害发展后期,茎髓被蚀空,皮层纵裂,维管束外露如麻,极易折断,茎内形成黑色鼠粪状菌核。
花瓣极易感染,产生水渍状斑,易脱落。
潮湿时,病花瓣迅速腐烂。
掉落在植株其他部位的病花瓣可引起新的病斑。
角果感病后产生不规则白色病斑,内、外部均可形成菌核,但较茎内菌核小。
病角果内的种子多成瘪粒,少数种子表面也裹有菌丝。
油菜菌核病病叶症状病茎剖面(菌核)病茎症状二、病原*病原物为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子囊菌亚门核盘菌属。
1.形态菌核不规则形,鼠粪状,表面黑色,内部粉红色,全部由菌丝组成,萌发时先产生针状肉质的子囊盘柄,其后柄的顶端膨大并逐渐形成子囊盘。
每个菌核抽生子囊盘的数目大多为1~4个,少数可多达10个以上。
子囊盘肉质,浅肉色至褐色,初呈杯状,展开后呈盘状,表面为由子囊和生于子囊间的侧丝所构成的子实层;子囊棍棒状或圆柱形,顶部纯圆,无色,内生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单胞,无色,椭圆形,萌发时产生芽管,长成菌丝,菌核有时也可萌发直接产生菌丝。
油菜菌核病的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措施
油菜菌核病是由菌核病菌(Leptosphaeria maculans)和菌核病菌(Leptosphaeria biglobosa)引起的一种病害。
油菜菌核病主要发生在油菜的茎和叶片上,严重影响油菜的生长和产量。
油菜菌核病的发病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病原菌的侵入:病原菌通过种子、残根、含病菌的病叶和病茎等方式侵入油菜植株,造成病害的发生。
2. 气候因素:气温和湿度是油菜菌核病的主要影响因素。
病原菌在湿润和温暖的环境中繁殖速度较快,有利于病害的发生。
3. 缺乏抗病力:油菜品种抗病力的差异也是导致油菜菌核病发生的重要原因。
抗病力强的品种能够减少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1. 良好的田间管理:及时清除田间的病菌源,如残根、病茎等。
使用无病种子进行播种,以减少病原菌的侵入。
加强田间管理,控制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2. 病害轮作:适时进行病害轮作,将油菜与其他作物进行交替种植,从而减少病原菌的积累和传播。
3. 种植抗病品种:选择抗病力强的油菜品种进行种植,提高油菜的免疫力,减少病害的发生。
4. 化学防治: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采取适度的化学防治措施,如使用抗菌剂进行喷洒。
但是使用化学药物要注意剂量和频次,避免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5.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和微生物等生物防治剂来控制油菜菌核病的发生。
应用对油菜菌核病具有一定控制作用的生物有益微生物,如磷溶解菌、拮抗菌等。
综合上述措施,可以有效地控制油菜菌核病的发生和传播,提高油菜的产量和品质。
油菜菌核病的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措施油菜菌核病是油菜的一种重要病害,严重影响了油菜的产量和质量。
油菜菌核病的发病原因主要包括病原菌、环境因素和油菜的抗逆性等多方面因素。
综合防治措施包括引进抗性品种、合理施肥、合理间作等方法,以及农药喷施和病害调控措施。
通过综合防治,可以有效减少油菜菌核病的发病率,保障油菜的生长和产量。
一、油菜菌核病的发病原因1. 病原菌:油菜菌核病的病原菌是菌核锈菌,主要通过种子、菌核等途径传播,并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迅速繁殖,导致油菜菌核病的发病。
2. 环境因素:油菜菌核病的发病受到气候、土壤、湿度等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
温湿条件是菌核锈菌生长繁殖的适宜环境,而过高或过低的温度、湿度都会影响病原菌的生长繁殖,从而影响油菜菌核病的发病。
3. 油菜的抗逆性:油菜自身的抗逆性也会影响油菜菌核病的发病。
一些抗病品种或对环境适应能力较弱的品种容易受到病害的侵害,导致病害的发展和扩散。
二、综合防治措施1. 引进抗性品种:选择抗病力强的油菜品种是预防和控制油菜菌核病的有效途径。
培育和引进具有抗性基因的油菜品种,可以有效降低油菜菌核病的发病率,保障油菜的生长和产量。
2. 合理施肥:合理施肥是预防油菜菌核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充足的氮、磷、钾等营养元素能够增强油菜的抗逆性,提高油菜的抗病能力,降低油菜菌核病的发病率。
3. 合理间作:合理的间作作物有助于有效降低病害的发生。
通过与其他作物合理搭配种植,可以减少土壤中病原菌的数量,有效控制油菜菌核病的发病。
4. 农药喷施:适当的农药喷施是控制油菜菌核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选择合适的农药,按照防治期间和病情的严重程度进行喷施,可以有效控制油菜菌核病的发病,保证油菜的产量和质量。
5. 病害调控措施:采取病害调控措施也是防治油菜菌核病的有效途径。
包括及时清理病残体、病虫菌驱除、保持适宜的通风和湿度等。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降低菌核锈菌的数量,控制病害的发病。
三、结语综合防治是预防和控制油菜菌核病的重要手段。
油菜常见病虫害有哪些如何防治在油菜种植过程中,常会受到病虫害的危害。
因此,科学防控油菜病虫害的发生,是确保油菜正常生长,达到稳产、高产的重要措施。
那么,油菜常见病虫害有哪些?如何防治油菜病虫害呢?一起来看看吧!油菜常见病虫害防治方法1、菌核病菌核病在油菜出苗至成熟时皆可发病感染,尤其是在花期时发病率较高,菌核病的危害大、范围广。
发病时会危害油菜茎杆、花叶等部位,发病时发病部位会出现浅褐色的病斑,随着病情发展变为灰白色,如果田间湿度较高,病斑还会出现溃烂现象,而溃烂出也会长出白色状霉菌层。
防治方法:在油菜花期时要中耕培土2-3次,这样能促进油菜根系生长,还能预防菌核病,在雨后要及时排水,降低田间湿度,合理的控制肥料的比例,在花期喷洒多菌灵又有效防治菌核病。
2、霜霉病霜霉病主要发生在长期阴雨等天气造成田间湿度较高的情况下,主要危害油菜的叶片部位。
叶片发病时叶片正面会出现灰白色或浅黄的不规则病斑,一旦出现病斑,会接种出现多个病斑,而且还会有相互连接的情况,在病情后期,叶片会大面积的枯死状况。
防治方法:霜霉病防治方法和菌核病类似,加强田间管理,增施磷钾肥,增强抗病力,在雨后要及时排水,防止病菌扩散,在病情初期可喷洒安克锰锌防治。
3、蚜虫蚜虫是危害油菜的主要虫害之一,它遍布我国油菜的主要生产地,在冬季干燥环境或缺失水分的土壤中较为泛滥。
蚜虫会啃食油菜的幼嫩组织,除了会对叶片造成损失外,它还会留下自身的分泌物,对植株生长造成巨大影响。
而且蚜虫还是多种病害的传播者,危害极大。
防治方法:蚜虫防治要结合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首先要做好中耕处理,在开花前要中耕培土,合理密植,确保田间的通透性。
而当蚜虫数量较多时,可以喷洒抗蚜威水粉散粒剂防治,每隔一周一次,连续2-3,效果较好。
4、青虫青虫主要以幼虫危害,啃食程度视生长龄不同而不同,三龄的青虫会在短时间内会将全株啃食干净,危害极大,如果不及时防治,对油菜损失极大。
和蚜虫有些类似,它的粪便也会对油菜生长造成影响,危害植株的生长健康。
油菜菌核病如何防治和治疗引言油菜菌核病是油菜作物中的一种常见病害,它会对油菜的生长和产量造成严重的影响。
为了有效防治和治疗油菜菌核病,我们需要了解该病害的病因、症状以及相应的防治和治疗方法。
本文将详细介绍油菜菌核病的防治和治疗措施。
一、油菜菌核病病因油菜菌核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一种病害,主要是由新低层的潜伏孢子感染引起的。
病原真菌主要包括黑褐病菌和核块腐菌,它们在潜伏期内侵染油菜根部,并引起症状。
二、油菜菌核病症状油菜菌核病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叶片变黄、萎缩和死亡。
初期,潜伏孢子在根部引起细胞壁的破坏,导致叶片的颜色变黄,并逐渐向上扩展。
随着病害的发展,叶片逐渐萎缩和死亡,严重影响产量。
三、防治措施1. 选择抗病品种选择耐病性强的油菜品种是预防油菜菌核病的重要措施。
合理选择抗病品种可有效减少油菜菌核病的发生。
2. 土壤管理合理的土壤管理对于预防油菜菌核病至关重要。
首先,要加强精细管理,提高土壤肥力,保持适宜的土壤湿度。
其次,要加强病源处理,对油菜菌核病病源进行清除和处理。
3. 旋作与轮作旋作与轮作是防治油菜菌核病的有效手段之一。
通过合理安排油菜的种植顺序,可以降低病害的发生。
旋作可以将作物的固定病原体较低,从而减少油菜菌核病的发生。
4. 杂草清除杂草是油菜菌核病的潜在病源之一,因此及时清除田间的杂草是防治油菜菌核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定期进行除草,保持田间干净整洁。
5. 合理施肥合理施肥对于预防油菜菌核病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过量施肥会导致土壤养分失衡,增加油菜受病害侵害的可能性。
因此,要根据土壤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施肥。
6.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一种环保和有效的防治措施。
通过引入天敌和有益微生物,可以增加土壤的抗病能力,减少油菜菌核病的发生。
四、治疗方法1. 药物防治药物防治是治疗油菜菌核病的常见方法之一。
选择适合的药剂进行喷洒处理,可以有效抑制病害的发展,减轻病害对油菜的影响。
药物防治应在病害初期进行,以提高治愈效果。
油菜菌核病知识点总结一、病原油菜菌核病是由真菌类病原体白粉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Lib.) de Bary)引起的一种病害。
该病害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在亚洲、美国、欧洲等地均有发生。
白粉菌是一种世界性的植物病原真菌,在其白粉孢子侵染寄主时,往往通过子实体(菌丝块)和子实体释放的子实层破碎碎片感染植物,此时的病原性是最高的。
白粉菌能侵染近500余种植物,其中包括蔬菜作物、豆类植物和油料作物等。
因此,白粉菌是一种经济意义很大的植物病原真菌。
二、寄主油菜菌核病的寄主主要是油菜以及其它十字花科植物,如萝卜、芸薹、芥菜等。
三、症状1. 植株发病初期,病斑为淡黄色的散在斑点,随着发病的发展,病斑逐渐扩展,形成不规则形状的浅黄色或浅褐色病斑,叶片上也会形成白色的风干菌丝块。
2. 油菜病叶的病变以交叉位置的扩大和融合为主要特点。
在十字花科植物上,病叶的病变特点是出现许多洁白的鳞片状的子实体,形成了典型的菌核。
3. 油菜菌核病还会导致植株凋萎、死亡,同时也会影响植株的开花结果和产量。
四、危害1. 白粉菌寄生在油菜叶片上形成的病斑,会导致叶片凋萎、生长迟缓,从而影响植株的光合作用和养分吸收,降低植株的抗逆能力。
2. 油菜菌核病还会造成叶面积减小,降低光合效率,从而对植株的生长和发育造成严重影响。
3. 如果油菜菌核病发生严重的话,还会导致植株凋萎死亡,降低产量,造成经济损失。
五、发病条件1. 湿度:白粉菌对高湿环境的适应性较强,湿润的环境有利于白粉菌侵染寄主植物。
2. 温度:白粉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0℃-25℃,高温和低温都会影响病原菌的侵染能力。
3. 酸碱度:白粉菌在pH为5.6-7.0的环境中生长最为适宜。
4. 土壤:土壤中的残留菌核和菌丝体可通过种子、病株残体和土壤波播侵染油菜。
六、防治措施1. 合理灌溉:油菜的生长期间,要适度控制灌溉水量,避免过度湿润的环境促进白粉菌的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