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复习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484.00 KB
- 文档页数:14
9、春朱自清一、应掌握的词语朗润rùn 买弄 nòng 婉wǎn转嘹liáo亮烘托抖擞dǒusǒu 黄晕yùn) 水涨zhǎng 酝酿yùn niàng 应和hâ薄bó烟捉迷藏cáng 披蓑(suō)戴笠lì筑巢(cháo)繁花胳膊静默欣欣然花枝招展呼朋引伴二、掌握下列词语的意思欣欣然:欢欢喜喜的样子。
朗润:明亮润泽。
婉转:形容声音抑扬动听。
烘托:衬托,陪衬。
黄晕(yùn):昏黄不明。
买弄:有意显示、炫耀。
舒活:舒展活动。
呼朋引伴:呼唤朋友,招引同伴酝酿::这里是说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花枝招展:花枝迎风摇动,婀娜多姿。
形容妇女打扮得十分艳丽。
三、应掌握的文学常识。
朱自清(1898—1948)现代散文家、语文教育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字佩弦,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这时还写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优美散文朱自清的高风亮节,赢得了人民的敬仰,赢得了毛泽东同志的高度评价。
他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写到:“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
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朱自清是毛泽东同志称颂的“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爱国知识分子”。
四、名句及与课文有关的古诗1、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一生之计在于勤。
2、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了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3、描写春天的古诗春游湖徐俯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风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荫来。
大林寺桃花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如此中来。
题都城南庄崔护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1 春一、作者简介朱自清,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是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
他留下来的著名作品有: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
二、字音字词散(sǎn)在草丛散(sàn)会酝酿(yùn niàng)黄晕(yùn)窠(kē)应和(hè)蓑笠(suō lì)抖擞(dǒu sǒu)三、研究课文第一部分(1 段):盼春——写出盼春的心情,总领全文,引出下文。
第二部分(2-7 段):绘春——描绘了大地回春、万物苏醒、生机勃勃、草木花卉竞相争荣、春雨如丝、老老少少抖擞精神的春日图景。
第三部分(8-10 段):赞春——赞美春天蓬勃的生命力,强调春天“新”“美”“力”。
1.赏析“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的表达效果?【解析】运用了反复、拟人的手法,将春天拟人化,表达了人们盼望春天的急切心情,也奠定了全文清新愉悦的感情基调。
2.分析“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的妙处?【解析】运用了拟人和排比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景象。
3.分析“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了,嫩嫩的,绿绿的”中“偷偷地”和“钻”这两个词好在哪里。
【解析】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小草拟人化,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小草的调皮可爱,表现出春草萌发的生机和活力,表达了作者不经意间发现春草时的惊喜之情。
4.“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三个颜色能否调换顺序?【解析】不能,这三种颜色分别与前文的“桃树、杏树、梨树”相对应,不能调换。
5.分析“花下成百上千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中“闹”字的妙处。
【解析】“闹”是动态描写,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蜜蜂鸣叫的声响,表现出一派喧闹沸腾的景象,侧面表现出春花的繁茂、香艳。
6.分析“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花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呀”的表达效果。
【解析】运用了拟人、比喻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野花种类繁多和遍地都是,表现出春花遍地的美丽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春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春》朱自清本文选自《朱自清全集》,作者朱自清,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等。
整体感知1、盼春(1-2)----绘春(3-7)----赞春(8-10)2、绘春: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盼春(1-2):1.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盼望着,盼望着:反复,强调了作者盼望春天早日到来的急切心情。
脚步近了:拟人,照应“盼”字,准确地表达出春天还没有到来,以及作者因春天即将到来的喜悦心情。
内容:盼春作用:开篇点题,总领全文。
2.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刚:照应上文的“近”,“近”是未到,“刚”是已到。
全句: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情景,表达了作者的喜悦心情。
3.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全句:排比,拟人。
体现了山色明朗、冰雪融化、春日融融的景象,表达作者喜悦心情。
绘春(3-7)春草图:(抓住质地软、色泽绿、长势旺盛的特点)1.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偷偷地、钻:拟人,把春草人格化了,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小草破土而出的样子,表现它顽强的生命力。
嫩嫩的,绿绿的:前者指质地,后者指颜色,突出春草之“新”。
2. 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写出了春草长势旺盛,突出它的生机勃勃。
3. 坐着,趟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侧面描写,“坐、趟、打、踢、跑、捉”写出了孩子们在草地上嬉戏,从侧面写出了春草给人们带来了欢乐。
4. 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全句:以风的轻衬托出草的软,突出春草的可爱,表达作者对春草的喜爱之情。
春花图:(从色味、虚实、动静几个方面来写)(品种多,花色艳,花味香)1.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百花争春,百花争艳的情景。
“你,我”指的是桃树,杏树,梨树。
复习巩固《春》
首先明确复习课的课时目标:
1.巩固强化所学过的知识
2.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和写作
能力
复习课上关注的内容:
1.基础知识
2.阅读理解
3.语言应用(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基础知识学生自主复习巩固,通过反馈来引导学生重点把
握。
二、阅读理解通过学生的朗读和一些关键性问题的设计来引导
学生整体把握。
(一)作者为什么要加入一幅迎春图?
(二)结尾三个句子各有什么含义?它们的顺序能否调换?
三、重点引导学生灵活应用语言,学习作者丰富的修辞手法。
文章结尾把春天比作娃娃、小姑娘和青年,你能不能也运
用三个比喻句来写写秋天?。
《春》复习资料一、理解文章内容1、课文第3段描绘“春草图”,从哪些角度来写?运用到了人的哪些感官?写出了春草的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从春草的情态(从土里钻出来)、质地(嫩嫩的)、色泽(绿绿的)、长势(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的角度来写;运用了视觉与触觉的感官;写出了春草生命力强、嫩、绿、多、软绵(草软绵绵的)的特点;表达对春草的喜爱、赞美之情。
2、课文第3段写人的活动和感受,有什么作用?人在草地上的活动和感受属于侧面描写,起烘托作用,写出了春草软绵的特点,进一步突出了春草的可爱。
3、课文第4段描绘“春花图”,从哪些角度来写?运用到了人的哪些感官?运用了哪些修辞?写出了春花的什么特点?按照怎样的写景顺序来写的?从春花的形态(赶趟儿)、颜色(红、粉、白)、味道(甜味儿)的角度来写;运用了人视觉、嗅觉、味觉的感官;运用了拟人、比喻、排比的修辞;写出了春花繁多、艳丽、芳香的特点。
按照由高到低的写景顺序来写。
4、课文第4段运用的写作手法有哪些?①虚实结合:“桃树、杏树、梨树,都开满了花”、“花里带着甜味”为实,“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为虚。
②动静结合:花是静止的,“蜜蜂稳稳地闹着”、“蝴蝶飞来飞去”为动。
③侧面描写:“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属于侧面描写(起烘托作用,写出了春花繁多、艳丽、芳香的特点)。
④正面描写:“野花遍地是”属于正面描写(写出了花的繁多)。
5、课文第5段描绘“春风图”,运用到了人的哪些感官?运用了哪些修辞?写出了春风的什么特点?运用了触觉、嗅觉、听觉的感官;运用了引用、比喻、拟人的修辞;写出了春风温暖、芳香、悦耳的特点。
6、课文第6段描绘“春雨图”,运用到了哪些修辞?写出了春雨的什么特点?按照怎样的写景顺序来写的?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写出了春雨细密、柔长、闪亮的特点。
按照由近到远的写景顺序来写的。
7、课文第8-9运用到了什么修辞?写出了春天的什么特点?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写出了春天新、美、健壮有力的特点,形象地写出了春天的成长过程;按照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顺序来写。
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1.《春》朱自清一、作者介绍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号秋实,后改名自清,是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代表作诗文集《踪迹》,散文集有《背影》《欧游杂记》《你我》,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绿》《背影》等。
二、词语积累嗡(wēng)朗润(lǎng rùn)酝酿(yùn niàng)卖弄(màinòng)喉咙(hóu lóng)应和(yìng hè)嘹亮(liáo liàng)烘托(hōng tuō)静默(jìng mò)风筝(fēng zhēng)抖擞(dǒu sǒu)健壮(jiàn zhuàng)宛转(wǎn zhuǎn)蓑(suō)笠( lì ) 繁花嫩叶(fán huā nèn yè)黄晕(yùn)呼朋引伴(hū péng yǐn bàn)花枝招展(huā zhī zhāo zhǎn)三、文本研读1、理清文章思路:第一部分(1)盼春(反复和拟人的修辞)第二部分(2-7)绘春(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第三部分(8-10)赞春(三个比喻)新、美、力2、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第一段的作用是什么?用了什么修辞?开篇点题,总领全文,奠定了全文清新活泼的感情基调。
运用了反复和拟人的修辞,表现了对春天到来的急切盼望和喜悦之情。
3、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拟人。
总写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情景。
4、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偷偷地”“钻”写出了小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写出不经意之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的惊喜之感。
“嫩嫩的”写质地,“绿绿的”写颜色,准确地写出了春草“新”的特点。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 春1. [2022周口期末]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冬末春初,万物酝酿着生机。
冰雪消 ① ,眨眼间,湖水涨满,鸟儿从窠巢中飞出,卖弄着清脆的喉咙,相互应和,• •唱出一支支 ② 亮的迎春曲。
“一年之计在于春”,老老小小都出来舒活筋骨。
“春雨贵如油”,在黄晕的灯光下,•农人依然披蓑 ③ 笠,在田间劳作。
(1)依次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zhǎng hé yūnB.zhàng hè yùnC.zhàng hé yūnD.zhǎng hè yùn1.(1)D 涨满(zhǎng),应和(hè),黄晕(yùn)。
• • •(2)D 作答本题,需要结合词义和语境。
“熔”指熔化,多指固体加热到一定温度变为液体; “融”指融化,多指(冰、雪等)变成水。
第①空形容冰雪变成水,故选 “融”。
“嘹亮”指(声音)清晰响亮; “瞭”指瞭望。
第②空形容鸟儿的 声音清晰响亮,故选 “嘹”。
“带”指随身拿着,携带; “戴”指把东西放在头、 面、颈、胸、臂等处。
第③空形容 农人把斗笠放在头上,故选 “戴”。
(2)在语段横线处填入汉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①熔B.①融C.①熔D.①融③戴③带③带③戴②瞭②瞭②嘹②嘹2.C “大相径庭”表示彼此相差很远或矛盾很大,“截然不同”形容两种事物没有一点共同之处。
根据后面的 “一面 ……;一面 ……”可知阅读与不阅读会形成两种没有一点共同之处的生活方式或人生方式。
故第一空应填 “截然不 同”。
第二空,根据后面的 “鸿沟”可知,该空所填词语也应是一种形象化的说法。
故 “屏障”比 “篱笆”更恰当。
“草长莺飞”形容江南春天的美丽景色,“花枝招展”形容女子打扮得十分艳丽。
根据第三空后的 “繁花似锦”可知该空应填 “草长莺飞”。
《春》复习资料姓名:班级:1.《春》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
作者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江南)的春天特有的景象,抒发了(对春天的热爱、赞美)之情。
2、文章写了哪几幅春景图?(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3、全文的中心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描绘了江南春天生机勃勃的美好景象,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和热爱)之情,并号召人们抓紧时间,积极进取,投入到有意义的生活中去。
)文段阅读一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地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1、“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表达了作者急切盼望春天到来,及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
)2、“山朗润起来了”一句中,朗润一词如何理解?(写积雪消融、阳光照耀、嫩草新绿,显得格外明朗和润泽。
)3、“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一句中,“偷偷地”和“钻”好在哪里吗?(“偷偷地”和“钻”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写出了不经意之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
同时,这样写使无意识、无情感的小草也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
)4.“嫩嫩的,绿绿的”本该用在“小草”前面,为什么放在句末?(放在句末,主要是为了强调,突出小草嫩绿的特点;同时,这样写,也使句子变得生动活泼,富有生气。
)文段阅读二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写出了春花什么特点?(写出了春花繁多,竞相开放的热闹景象。
《春》复习知识点一、文学常识《春》是现代散文家朱自清的作品。
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自称“我是扬州人”。
1916 年中学毕业并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
1919 年开始发表诗歌。
1928 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
二、字词积累1、字音“酝酿(yùn niàng)”“窠巢(kē cháo)”“黄晕(yùn)”“抖擞(dǒusǒu)”“嘹亮(liáo)”“应和(yìng hè)”“烘托(hōng tuō)”“静默(mò)”“风筝(zhēng)”“喉咙(hóu lóng)”“健壮(jiàn zhuàng)”2、字形“朗润”“卖弄”“喉咙”“呼朋引伴”“花枝招展”“烘托”“静默”“风筝”“健壮”“抖擞”“繁花嫩叶”3、词义(1)朗润:明亮滋润。
(2)卖弄:炫耀。
(3)宛转:形容声音抑扬动听。
(4)呼朋引伴: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5)花枝招展:形容女子打扮得十分艳丽。
文中比喻姿态优美。
三、文章结构《春》一文围绕“春”依次描绘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五幅图画,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1、盼春(第 1 段)开篇点题,总领全文,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期盼之情。
2、绘春(第 2 7 段)(1)春草图(第 3 段)描绘了春草的嫩、绿、多、软的特点,表现了春草的生机与活力。
(2)春花图(第 4 段)描写了春花的多、艳、甜,突出了春花的繁茂与艳丽。
(3)春风图(第 5 段)从触觉、嗅觉、听觉等方面描写春风的和煦、温暖、轻柔,展现了春风的独特魅力。
(4)春雨图(第 6 段)描绘了春雨的细密、轻盈、绵长,烘托出安静而和平的氛围。
(5)迎春图(第 7 段)通过人们迎春的情景,展现了春天到来时人们的喜悦和充满希望的精神状态。
一三.春1.背诵全文2.课文选自《》。
作者,是我国、。
代表作:《匆匆》、《背影》、《河塘月色》。
3.欣欣然:欢欢喜喜的样子。
4.朗润(run):明朗润泽。
5.赶趟儿:各种果实争先恐后地开花。
6.水涨(zhang)起来了嫩(nen)嫩的7.吹面不寒杨柳风:南宋志南和尚《绝句》中的诗。
全诗是:“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国桥东。
沾衣浴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8.()(yun niang):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一样,越来越浓。
9.卖()(nong):炫耀。
10.()(wan zhuan):形容声音圆润柔媚。
11.()(hong)托:衬托。
12.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的打算在于春天。
13.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
(造句)14.披着()(suo)衣()(dai)着( )(li)15.健壮 ( )(liao)亮 ( )(dou sou)3.《春》的主题思想:这篇散文以诗的笔调描绘了花草争荣、生机勃勃的春之图画,赞美春的创造力以及春天带给人们的无限希望,从而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辛勤劳作、奋然向前。
4.本文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野花的闪耀明艳,逗人喜爱的感情。
背诵以下句子。
比喻:“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拟人: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排比: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5.《春》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
全文可分为盼春、寻春、绘春、颂春这四部分(或者分为盼春、绘春、颂春这三部分)6.“吹面不寒杨柳风”是南宋的志南和尚《绝句》中的诗句,句中的“杨柳风”是指春风。
8.“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是一个比喻句,“像牛毛”写出了雨多的特征;“像花针”写出了雨细的特征;“像细丝”写出了雨密的特征。
9.“密密地斜织着”中的“斜织”在文中的意思是雨丝在柔和春风吹拂中倾斜着,互相交错着飘落下来的样子;“全笼着一层薄烟”中的“笼”字在描写景物中的作用是表明透过雨雾还可以隐约看见人家的屋顶,写出了春雨濛濛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