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简介
- 格式:ppt
- 大小:6.21 MB
- 文档页数:25
《河西走廊》解说词摘要:一、河西走廊地理位置与历史背景1.地理位置介绍2.历史背景概述二、河西走廊的自然风光1.地理环境特点2.主要景点介绍三、河西走廊的历史文化1.河西走廊在古代的重要性2.河西走廊的历史变迁3.河西走廊的文化遗产四、河西走廊的经济现状与未来发展1.经济发展成就2.区域合作与一带一路倡议3.未来发展前景正文:河西走廊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是一条连接中原与西域的重要通道,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
在这片土地上,既有壮丽的自然风光,也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一、河西走廊地理位置与历史背景河西走廊位于中国甘肃省,东起乌鞘岭,西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星星峡,全长约1,000 公里,宽数公里至近百公里不等。
河西走廊自古以来就是连接中原与西域的重要通道,在古代具有极高的战略地位。
二、河西走廊的自然风光河西走廊的地理环境独特,有沙漠、戈壁、草原、河流等多种地貌。
其中,最著名的景点当属鸣沙山月牙泉,这里沙水共生,被誉为“沙漠奇观”。
此外,还有著名的张掖丹霞地貌、雅丹魔鬼城等自然景观。
三、河西走廊的历史文化河西走廊在古代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
自汉朝以来,河西走廊便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了东西方的交流。
在此过程中,河西走廊地区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色,如敦煌莫高窟的壁画艺术、阳关、玉门关等历史遗址。
四、河西走廊的经济现状与未来发展河西走廊地区在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成就,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旅游业、农业、矿业等多个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此外,河西走廊地区还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加强区域合作,为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河西走廊编辑[hé xī zǒu láng]中国内地通往新疆的要道。
东起乌鞘岭,西至古玉门关,南北介于南山(祁连山和阿尔金山)和北山(马鬃山、合黎山和龙首山)间,长约900公里,宽数公里至近百公里,为西北—东南走向的狭长平地,形如走廊,称甘肃走廊。
因位于黄河以西,又称河西走廊。
目录1简介2现状3范围1 3.1 由来1 3.2 景点1 3.3 地位1 3.4 民族1 3.5 地质4气候5土壤1 5.1 农业1 5.2 矿产1简介河西走廊(19张)中国甘肃省西北部狭长高平地,在祁连山以北,合黎山以南,乌鞘岭以西,甘肃新疆边界以东。
两汉魏晋时的河西走廊因位于黄河以西,为两山夹峙,故名。
又因在甘肃境内,也称甘肃走廊。
东西长约1,000公里,南北宽百余公里,海拔1,500公尺左右。
大部分为山前倾斜平原。
走廊分为三个独立的内流盆地︰玉门、瓜州、敦煌平原,属疏勒河水系;张掖、高台、酒泉平原,大部分属黑河水系,小部分属北大河水系;武威、民勤、永昌平原,属石羊河水系。
在整个走廊地区,以祁连山冰雪融水所灌溉的绿洲农业较盛。
走廊自古就是沟通西域的要道,著名的丝绸之路就从这里经过。
敦煌莫高窟和阳关均位于走廊西部,兰新铁路也由此通过。
2现状被称为“西北粮仓”的河西走廊,位于甘肃省西北部,自古就河西走廊是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和战略要地,是著名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里水草丰美,物产丰富,是靠祁连山积雪和冰川的融水滋养、灌溉而“造就”。
一旦祁连山出现问题,对于本来就危机四伏的河西走廊生态无疑是釜底抽薪。
2008年全国“两会”期间,来自甘肃的人大代表安国锋和政协委员郝树声,在互不知情的情况下,不约而同地提出以“加强祁连山生态保护”为主题的提案,提到作为整个河西走廊“母亲山”的祁连山,最近几年出现了严重的雪线上移、冰川退缩、草原退化、林木减少等现象。
2007年全国“两会”期间,在参加甘肃代表团审议时,温家宝总理谈了他惦记甘肃的四件事情:民勤治沙,敦煌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祁连山冰川保护,黑河、石羊河沙化盐碱化治理。
河西走廊主要内容摘抄
河西走廊是中国西北地区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地带,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地理位置:河西走廊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是从甘肃省武威市一直延伸到新疆地区的一条狭长的地带,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2.历史沿革:河西走廊是古代中原文明和西域文明交汇的地区,历史上曾为西域诸国和汉朝的重要交通要道,也曾是唐朝的西北重镇。
随着历史的演进,河西走廊逐渐成为了官道、商道、佛教圣地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区域。
3.自然环境:河西走廊地处西北干旱带,气候干燥,降水稀少,地貌多为沙丘、戈壁和荒漠。
但是,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下,河西走廊却孕育出了丰富多彩的生态系统和人文景观。
4.文化遗产:河西走廊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这里有着众多的文化遗产,如敦煌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玉门关等。
这些文化遗产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珍贵财富。
5.现代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河西走廊逐渐成为了现代工业和农业发展的重要区域。
在这里,人们秉承着传统文化,将先进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融入到当地的生产生活中,推动了河西走廊的现代化进程。
- 1 -。
《河西走廊》解说词
【实用版】
目录
1.河西走廊的地理位置与历史背景
2.河西走廊的重要战略地位
3.河西走廊的文化遗产与旅游资源
4.河西走廊的现代发展与挑战
正文
河西走廊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是一条连接中原与西域的通道。
它东起乌鞘岭,西至玉门关,南北介于祁连山和阿尔金山之间,是一条狭长的天然走廊。
自古以来,河西走廊就是中原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对于我国历史和文化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河西走廊的重要战略地位源于其地理位置。
它不仅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还是我国古代对外交通的主要通道之一。
因此,河西走廊在历史上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
从汉朝到清朝,河西走廊见证了我国历史上许多重要战争和政治变革。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河西走廊在历史上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如敦煌莫高窟、张掖丹霞地貌等。
河西走廊的文化遗产与旅游资源丰富多样,吸引了大量游客。
其中,敦煌莫高窟是我国著名的佛教艺术宝库,窟内保存了大量的佛教壁画和彩塑。
张掖丹霞地貌则是一处集雄、险、奇、幽、美于一身的自然景观,被誉为“中国丹霞第一园”。
除此之外,河西走廊还有许多其他旅游资源,如嘉峪关、西夏王陵等,都是游客必游之地。
随着时代的发展,河西走廊的现代发展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
如何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河西走廊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实现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了摆在河西走廊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此外,如何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河西走廊丰富的文化遗产,也是河西走
廊未来发展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
总之,河西走廊是我国历史和文化的瑰宝,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丰富的旅游资源。
《河西走廊》解说词摘要:一、河西走廊地理位置及历史背景二、河西走廊的自然风光三、河西走廊的历史文化四、河西走廊的经济现状与未来发展正文:河西走廊位于中国甘肃省,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
它北倚蒙古高原,南邻青藏高原,西接新疆,东临黄土高原,地理位置独特。
自古以来,河西走廊就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一、河西走廊地理位置及历史背景河西走廊自古以来就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在古代,它连接了中原与西域,成为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河西走廊也是民族融合的走廊,历史上曾居住过多个民族,如匈奴、鲜卑、突厥、回纥、吐蕃等。
二、河西走廊的自然风光河西走廊地形复杂多样,自然风光独特。
这里有广袤的戈壁滩、高耸的祁连山、壮美的张掖丹霞地貌、碧波荡漾的敦煌西湖等。
此外,河西走廊气候干旱,沙漠和戈壁地貌占据主导地位,但也因此孕育出了独特的绿洲农业文化。
三、河西走廊的历史文化河西走廊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众多名胜古迹。
如敦煌莫高窟,是世界上最大的佛教艺术宝库,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
此外,还有著名的嘉峪关、阳关、玉门关等古代关隘,以及张掖的马蹄寺、武威的雷台汉墓等。
河西走廊的历史文化见证了古代中西文化交流的繁荣。
四、河西走廊的经济现状与未来发展随着现代交通的发展,河西走廊的交通地位逐渐减弱。
然而,这里依然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业成为当地经济的重要支柱。
此外,河西走廊的矿产资源丰富,如金、银、铜、铁等,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
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河西走廊有望重新焕发活力,成为连接亚欧大陆的重要通道。
总的来说,河西走廊是一个地理位置独特、自然风光优美、历史文化底蕴丰厚的地方。
《河西走廊》解说词摘要:一、河西走廊地理位置及历史背景1.地理位置介绍2.历史背景简述二、河西走廊在中国古代的战略地位1.天然屏障2.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三、河西走廊的文化与历史遗迹1.张掖丹霞地貌2.马蹄寺石窟3.敦煌莫高窟四、河西走廊的民族融合与经济发展1.多民族文化交融2.农业与商业发展五、河西走廊的未来展望1.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2.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发展机遇正文:河西走廊位于我国甘肃省,是一条长约一千公里,宽约数十公里的狭长地带。
这里地理位置独特,自古以来就是连接中原与西域的咽喉要道。
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河西走廊在中国古代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它西接新疆,北邻蒙古高原,南濒青藏高原,东邻黄土高原。
作为一个天然屏障,河西走廊在历史上多次阻止了外敌的侵入。
同时,河西走廊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中西文化交流的要道。
河西走廊拥有丰富的文化与历史遗迹。
张掖丹霞地貌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色彩斑斓、形态各异的地貌令人叹为观止。
马蹄寺石窟是中国佛教石窟艺术的代表之一,窟内精美的壁画和生动的佛像见证了古代佛教的繁荣。
敦煌莫高窟更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千佛洞内的壁画和佛像展示了古代艺术家们的才华与信仰。
河西走廊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汉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等多个民族在这里交融发展。
各民族独特的文化在这里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
此外,河西走廊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和商业发达的地区,为我国古代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新时代背景下,河西走廊面临着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同时,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节点,河西走廊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产业结构和保护生态环境,河西走廊有望成为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窗口。
总的来看,河西走廊是一个地理位置独特、历史文化底蕴丰厚、民族交融的地区。
地理河西走廊知识点地理河西走廊简介•地理河西走廊是我国北部一个重要的地理区域,横跨甘肃、宁夏、新疆三省区。
地理位置•位于新疆北部、甘肃东北部和宁夏中南部,东起甘肃省临泽县,西至新疆准噶尔盆地,南隔祁连山与青海高原相连,北临腾格里沙漠。
主要河流•河西走廊地区主要由黄河及其支流、石羊河、塔里木河、苏公塔木河等组成。
•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流经河西走廊的宁夏、甘肃两省,是河西走廊地区的母亲河。
•石羊河流经宁夏和甘肃,是黄河重要的支流之一。
•塔里木河是我国仅次于新疆北部著名的额尔齐斯河的最大河流,发源于帕米尔高原,流经地理河西走廊的南部。
•苏公塔木河是地理河西走廊的河流,发源于天山南麓,向西南流入准噶尔盆地。
地貌特点•河西走廊地区地势基本平坦,平均海拔约在1000米左右。
•地势逐渐由南向北递降,形成“两山夹一河,两河夹一丘”的特殊地貌。
•西部的库鲁木山、天山南麓和祁连山是河西走廊的主要山脉,西北部则是腾格里沙漠,形成了特殊的地理格局。
气候条件•河西走廊地区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干燥少雨,年平均降水量很低。
•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昼夜温差较大。
冬季风沙较为严重。
经济发展•河西走廊地区地处内陆,交通相对不便,尤其是新疆北部。
•主要以农业为主导,以种植小麦、玉米、棉花和水果等作物为主。
•近年来,随着河西走廊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开放政策的影响,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也在逐渐推进。
人文历史•河西走廊地区曾是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是中亚和西亚与中国东部地区、中原地区之间的桥梁。
•过去,这一地区曾是多个古代王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产和文化遗迹。
•如敦煌莫高窟、鸣沙山、酒泉嘉峪关等古代建筑和景观,吸引了众多游客。
以上是对地理河西走廊的简要介绍和相关知识点的详解。
该地区以其特殊的地势、河流、气候和人文历史等特点,对于地理和文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河西走廊好词好句摘要:1.河西走廊简介2.河西走廊的历史地位3.河西走廊的旅游资源4.河西走廊的文化特色5.总结正文:河西走廊,位于我国甘肃省境内,狭长的走廊地带连接着新疆、青海、宁夏和内蒙古等地,自古以来就是交通要道、战略要地。
河西走廊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是中国西部地区的一颗璀璨明珠。
一、河西走廊简介河西走廊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的交汇处,地势险要,气候多样。
走廊东西长约1000公里,宽度不等,总面积约27万平方公里。
河西走廊资源丰富,有矿产、农业、旅游等多方面的优势。
二、河西走廊的历史地位自古以来,河西走廊就是中原王朝与西域诸国交流的重要通道,素有“西域门户”之称。
在我国古代史上,河西走廊曾设立过郡、州、县等行政单位,历经汉、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统治,见证了多个民族的发展与融合。
三、河西走廊的旅游资源河西走廊旅游资源丰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景点众多。
其中,张掖丹霞地貌、敦煌莫高窟、嘉峪关长城等景点早已闻名遐迩。
此外,还有肃北油田、金塔胡杨林、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等特色景点,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四、河西走廊的文化特色河西走廊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汉、匈奴、鲜卑、突厥、回纥、吐蕃等民族在此交融,形成了独特的河西文化。
河西走廊的文化特色体现在文学、艺术、建筑、宗教等多个方面,如敦煌壁画、反弹琵琶、魏晋风度等,都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五、总结河西走廊,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地区,自古以来就扮演着我国西部地区交通、文化、经济交流的重要角色。
今天的河西走廊,依然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不仅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基地,还是国内外游客向往的旅游胜地。
河西走廊历史知识点河西走廊是中国境内重要的历史地区之一,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是连接中国内地和西亚、中亚的重要通道。
在河西走廊的历史上,发生了许多重要的事件和变迁,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迹。
以下是河西走廊历史的几个重要知识点。
1. 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河西走廊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中国内地和西亚、中亚的交通要道。
从汉代开始,丝绸之路成为了中国与西方国家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通过河西走廊,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被运往西方,而西方的香料、珠宝、马匹等商品则进入中国。
2. 西域各民族的聚居地河西走廊是中国境内西域各民族的聚居地,这些民族包括回族、维吾尔族、塔吉克族、哈萨克族等。
他们在河西走廊上定居繁衍,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
这些民族在宗教、语言、服饰、建筑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为河西走廊增添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
3. 北魏时期的都城河西走廊在北魏时期(公元386年-534年)成为了北魏的重要都城。
当时北魏的首都洛阳频繁受到南方势力的攻击,于是北魏皇帝拓跋珪决定将都城迁至河西走廊,以加强对西方地区的控制。
北魏在河西走廊上修筑了许多宫殿、城墙和道路,使河西走廊成为了北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4. 吐蕃王朝的建立河西走廊也是吐蕃王朝的发源地和重要势力范围。
吐蕃王朝是西藏历史上最重要的王朝之一,公元7世纪中叶在河西走廊建立起来。
吐蕃王朝在河西走廊上修筑了许多寺庙、堡垒和道路,同时也积极开展与中原王朝的交流和贸易活动,对河西走廊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5. 清朝时期的军事重镇清朝时期,河西走廊成为了清朝的军事重镇。
清朝在河西走廊上修筑了许多军事要塞,以防范来自西方的入侵。
同时,清朝还在河西走廊上驻军,加强对西部边疆的控制。
这些军事设施和驻军,为河西走廊的安全和稳定提供了保障。
总结起来,河西走廊是中国境内重要的历史地区之一,具有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文化景观。
它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连接了中国内地和西亚、中亚。
河西走廊知识点总结地理特征河西走廊位于中国的西北部,东起黄河,西至西域,是中国最重要的地理通道之一。
它是丝绸之路南北走向的一部分,也是中国东西方之间的重要贸易通道。
全长约1600公里,宽约40-170公里。
地势北高南低,东部多沙漠,西部多盆地、丘陵和山脉,由于地势和气候的差异,河西走廊上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地理景观。
历史发展河西走廊地处中国的边疆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之地。
最早在春秋时期,当时的西周国在这里设有参司,至春秋末期,西周分裂成各诸侯国,河西走廊就成了其中争夺的焦点。
到了秦汉时期,河西走廊成为了统一中国版图的必争之地,也是中国和外域交流的重要通道。
在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打开了中国和西域交流的先河,也标志着丝绸之路的开启。
唐代时期,河西走廊成为了唐帝国向西扩张的主要途径,也是中国汉族文化向西域传播的重要道路。
直到现代,河西走廊依然是中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交流的中心。
文化遗产河西走廊上有着许多重要的文化遗产,如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嘉峪关等。
敦煌莫高窟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也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石窟之一,是中国佛教艺术宝库之一。
麦积山石窟位于甘肃天水市麦积山上,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被誉为中国最大的岩石雕塑艺术宝库。
嘉峪关又称“雄关”,是长城的要塞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军事建筑的典范,被誉为“万里长城第一雄关”。
这些文化遗产见证了河西走廊的繁荣和辉煌,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遗产。
民族风情河西走廊上有着多民族聚居的特点,主要民族有回、藏、汉等,各民族在这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和风俗。
河西走廊是回族的发源地之一,也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
回族是中国汉族以外人口最多的族群,而藏族是中国西藏的主体民族,他们的风情和文化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经济发展河西走廊是中国西部地区的重要经济枢纽,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和西域贸易的重要通道,也是中亚和东南亚等地区与中国贸易的重要通道。
河西走廊地区资源丰富,特产有黄河水果、麦积山蜜瓜、祁连山鲜花等等,同时河西走廊地区农业、牧业、矿产等资源也十分丰富,是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河西走廊简介
河西走廊,位于中国甘肃省的西北部,是一道自然与文化交相辉映的独特景观。
以下是对河西走廊的详细介绍:
河西走廊的地理位置独特,东起乌鞘岭,西至敦煌市,全长约1000公里。
这片狭长的地域被祁连山和北山所夹持,形成了一条宽约数公里至数十公里的狭长地带。
因其位于黄河以西,故得名“河西走廊”。
在气候方面,河西走廊属于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夏季炎热干燥,冬季寒冷。
祁连山的积雪和冰川为河西走廊提供了重要的水源,使得这里的水资源十分丰富。
这些水资源在河西走廊的农业发展上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在文化方面,河西走廊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
这里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节点。
历史上,许多著名的商旅、僧侣和探险家都曾穿越这里,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故事。
这里还有众多的古迹,如嘉峪关、莫高窟等,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代表。
在自然景观方面,河西走廊的地貌丰富多样。
这里有广阔的沙漠、草原,也有雄伟的山脉、峡谷。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祁连山和它的冰川、雪峰。
每到夏季,祁连山的积雪融化成水流经峡谷,形成了壮丽的瀑布和河流。
这些自然景观的美丽与壮观吸引了无数的游客前来欣赏。
河西走廊对于中国的历史、文化和地理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也是现今中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经济、文化和旅游中心。
今天,河西走廊的发展依然充满了活力,未来的前景也十分广阔。
中国内地通往新疆的要道。
东起乌鞘岭,西至古玉门关,南北介于南山(祁连山和阿尔金山)和北山(马鬃山、合黎山和龙首山)间,长约900公里,宽数公里至近百公里,为西北—东南走向的狭长平地,形如走廊,称甘肃走廊。
因位于黄河以西,又称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历代均为中国东部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
汉唐以来,成为“丝绸之路”一部分。
15世纪以后,渐次衰落。
目前亦为沟通中国东部和新疆的干道,为西北边防重地位于中国甘肃省西北部祁连山脉以北、合黎山和龙首山以南、乌鞘岭以西。
又称甘肃走廊。
因在黄河以西故名。
东西长约1000千米,南北宽窄各处不等,由几十千米到几百千米,最宽300千米。
面积8.9万平方千米。
海拔一般1100~1500米。
大部为祁连山北麓冲积-洪积扇构成的山前倾斜平原。
扇形地上部多由砾石组成,多砂碛、戈壁,很少利用。
扇形地中下部,地面物质较细,大多为黄土状物质,便于引用河水灌溉,形成绿洲农业区。
走廊的河流全属于发源于祁连山地的内陆水系,51条大小河流汇合为石羊河、弱水(即黑河)和疏勒河三大水系。
属温带干旱荒漠气候。
年均温约6~11℃。
走廊是西伯利亚气流南下的通道,故冬季达半年之久。
1月均温多在- 8~- 12℃之间,极端最低温超过-30℃。
7 月均温多在20~26℃之间,极端最高温高于40℃。
年降水量30~160毫米,而大部地区蒸发量2000~3000毫米,年日照一般在3000小时以上,无霜期约160~230天左右。
绿洲农业发达,是中国大西北的粮棉基地之一。
自古是东西交通必经的通道,古代的丝绸之路即通过这里。
兰新铁路经此。
河西走廊位于甘肃省西北部祁连山和北山之间,又叫甘肃走廊。
东西长约1200千米,南北宽约100~200千米,因为位置在黄河以西,所以叫“河西走廊”。
地域上包括甘肃省的河西五市:武威、张掖、金昌、酒泉和嘉峪关。
河西走廊深居内陆腹地,自成一个内部体系完整的地理区位。
从地缘上看,它处于我国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的交汇地带,同时也是我国农耕与游牧文化的交汇和分界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