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鉴定学 第2章
- 格式:doc
- 大小:51.50 KB
- 文档页数:6
正保远程教育旗下品牌网站美国纽交所上市公司(NYSE:DL) 上医学教育网做成功医学人执业药师考试辅导《中药鉴定学》第二章讲义第二章中药鉴定学发展简史◆历代重要本草著作的书名、作者、收载药物总数和学术价值《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就记载有葛、苓、芍药、蒿、芩等50多种药用植物的产地、采集、性状等知识。
《神农本草经》为我国已知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著者不详,成书年代约在汉朝时期,它总结了汉代以前的药物知识。
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
《本草经集注》是梁代陶弘景以《神农本草经》和《名医别录》为基础编撰而成,载药730种。
全书以药物的自然属性分类,为后世依药物性质分类的导源。
《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是唐代苏敬、李(责力)等22人集体编撰,由官府颁行的,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由国家颁布的药典。
载药850种,新增药物114种,出现了图文鉴定的方法,为后世图文兼备的本草著作打下了基础。
《海药本草》收载外国输入的药物。
《嘉祐本草》和《图经本草》《图经本草》,共21卷,对药物的产地、形态、用途等均有说明,成为后世本草图说的范本。
该书首创版印墨线药图,绝大多数药图为实地写生图,图名大多冠以州县名,说明当时对药材质量的评价已十分重视药材的道地性。
《证类本草》是宋代最值得重视的本草。
成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本草,为研究古代药物最重要的典籍之一。
《本草纲目》是明代对药学贡献最大的本草著作。
李时珍编写成52卷,约200万字,载药1892种的巨著《本草纲目》。
本书以药物自然属性作为分类基础,为自然分类的先驱。
《本草纲目》的出版,对中外医药学和生物学科都有巨大影响。
17世纪初传到国外,曾译成多国文字,畅销世界各地,成为世界性的重要药学文献之一。
《本草纲目拾遗》是清代赵学敏编撰的,此书是为了拾遗补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而作,载药921种,其中新增药物716种,如冬虫夏草、西洋参、浙贝母、鸦胆子、银柴胡等均系初次记载,大大丰富了药学内容。
中药鉴定学第一章 中药鉴定学的定义和任务第二章 中药鉴定学的发展史第三章 中药的采收、加工与贮藏第四章 中药的鉴定第五章 根及根茎类中药第六章 茎木类中药第七章 皮类中药第八章 叶类中药1、定义:叶(Folium )类中药是指以植物的叶子或带叶子的嫩枝入药的中药。
2、分类3、叶的构造4、气孔轴式5、叶类中药鉴定时的几个参数及概念气孔指数:指单位面积上气孔数与表皮细胞数的比例有一定的范围,且较为恒定。
这种比例关系称为气孔指数(Stomatal Index)。
脉岛:指叶脉中最微细的叶脉所包围的叶肉单位。
脉岛数(vein-islet number ):指每1mm2面积中脉岛的数目。
大青叶【来源】为十字花科(Cruciferae )植物菘蓝Isatis indigotica Fert 的干燥叶。
【产地】主产于河北、陕西、江苏、安徽等省区,主要为栽培。
【采收】一年采叶2-3次,第一次在5月中旬,第二次在6月下旬,如果管理得当可在8月份采收一次。
【性状】多用基生叶。
①叶片极皱缩,或呈不规则团块状,有时破碎仅剩叶柄。
②外表暗灰绿色,完整的叶片呈长园形或长园状倒披针形,长5~20cm,宽2~6cm。
③全缘或微波状,先端钝圆,基部渐狭下延至叶柄成翼状,叶脉于背面较明显,叶柄长4-10cm,腹面略呈槽状,基部略膨大。
④叶质脆,易碎。
⑤气微,味微酸,苦、涩。
【显微】横切面:①上、下表皮:1列横向延长的细胞,外被角质层②叶肉:栅栏组织不显著,略呈长圆形。
③主脉:维管束3~7个,外韧型。
④主脉上下方可见厚角组织,叶肉的薄壁细胞中含芥子酶的分泌细胞,呈类圆形,较其周围薄壁细胞为小,直径10~40μm,内含棕黑色颗粒状物质。
叶表面制片:①上表皮:细胞垂周壁平直,表面被角质层。
②下表皮:细胞垂周壁弯曲,略呈念珠状增厚。
③气孔:不等式,副卫细胞3~4个,上下表皮均有。
粉末:绿褐色。
①靛蓝结晶:蓝色,于叶肉细胞中多见,呈细小颗粒状或片状,多聚集成堆。
金银花:清热解毒,凉散风热。
【来源】忍冬科植物忍冬的干燥花蕾或带初开的花。
【性状鉴别】忍冬花蕾呈小棒状,表面黄白色或绿白色,久贮色渐深,密被短柔毛,花萼绿色,开放者花冠筒状,先端二唇形;雄蕊5个,附于筒壁,子房无毛。
气清香,味淡、味苦。
【显微鉴别】忍冬粉末:浅黄色。
①腺毛有两种,一种头部呈倒圆锥形,顶端平坦,柄部2~5个细胞;另一种头部类圆形或扁圆形,腺柄2~4个细胞;②非腺毛为单细胞,有两种,一种长而弯曲,壁薄,有微细疣状突起;另一种非腺毛较短,壁稍厚,具壁疣,有的具单或双螺纹;③花粉粒黄色球形,外壁具细刺状突起,萌发孔3个;④薄壁细胞中含细小草酸钙簇晶。
【成分】黄酮类化合物。
菊花:散风清热,平肝明目【来源】菊科周菊花的干燥头状花序。
药材按产地和加工方法不同,分为“毫菊”、“滁菊”、“贡菊”、“杭菊”。
【性状鉴别】毫菊:呈倒圆锥形或圆筒形,有时稍压扁呈扇形,多离散。
总苞碟状,苞片卵形或椭圆形,花托半球形,管状花多数。
气清香,味甘、味苦。
滁菊:呈不规则球形或扁球形,舌状花类白色,不规则扭曲,内卷,边缘皱缩,有时可见淡褐色腺点;管状花多隐藏。
贡菊:呈扁球形或不规则球形,舌状花白色或类白色,斜升,上部反折,边缘内卷而皱缩,通常无腺点,管状花少,多外露。
杭菊:呈蝶形或扁球形,常数个相连成片,舌状花类白色或黄色,平展或微折叠,彼此粘连,通常无腺点,管状花多数,外露。
【显微鉴别】粉末:淡黄色。
①花粉粒黄色类球形;②无柄腺毛鞋底形。
【成分】绿原酸。
红花:活血通经,散瘀止痛。
【来源】菊科植物红花的干燥花。
【形状鉴别】为不带子房的管状花,表面红黄色或红色,花冠筒部细长,雄蕊5,花药黄白色,聚合成筒状;柱头微露出花药筒外,顶端微分叉。
花浸水中,谁染成金黄色。
【显微鉴别】粉末:橙红色。
①花各部均有呈长导管状分泌细胞,分泌细胞单列纵向排列;②花冠顶端表皮细胞分化成乳头状绒毛;③花粉粒圆球形、椭圆形或橄榄形,外壁有短刺及疣状雕纹。
中药鉴定学第一篇总论第一章中药鉴定学的定义和任务第二章中药鉴定学的发展史第三章中药资源的利用与保护(了解)第四章中药的采收、加工与贮藏第五章中药的鉴定第六章中药的质量标准第一章中药鉴定学的定义和任务1.中药鉴定学:是鉴定和研究中药的品种和质量,制定中药品质标准,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应用学科。
(也是一门研究中药的鉴定方法和质量标准的应用学科)2.中药包括:中药材、饮片、中成药。
3.中药鉴定学的任务:鉴定中药真伪和优劣——首要任务和基本任务继承和弘扬祖国药学遗产——历史任务研究和制定中药的质量标准——战略性任务保护与开发中药资源——长期任务4.引起中药品种混乱的因素:(中药品种的鉴定,指中药来源或基原的鉴定,即“正本清源”。
是解决中药真实性和质量的首要任务。
)a.一药多源(贯众6科35种);b. 形态相似,而误采、误收、误种、误用(白花蛇舌草-水线草)c. 正品短缺,以假充真(三七);d. 地区用药习惯(大青叶);e. 人为制假(广藿香)5.影响中药质量下降的因素:(中药的质量鉴定,指中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鉴定,是中药鉴定的基本任务。
)a. 野生与家种(牛膝)b. 道地与非道地(广藿香)c. 采收期、生长年限、加工方法(茵陈)d. 运输贮藏(细辛)e. 人为掺假或非药用部位(龙胆、柴胡)f. 提取过的残渣(丁香)6.中药新资源的开发途径:a. 利用民间药和民间秘方开发新药(穿心莲、沙棘)b. 从古本草中发掘(青蒿素)c. 根据亲缘关系开发同科属新药源(山麦冬)d. 以有效成分为线索开发新药(麝香、灰毡毛忍冬)e. 药理与临床研究结合开发新药(展枝唐松草)f. 开发老药新用途(五味子)g. 扩大药用部位(忍冬叶)第二章中药鉴定学的发展史1.本草:是我国古代记载药物知识的著作。
书名成书年代作者主要特征载药种类《诗经》植物药约50种《山海经》百余种《神农本草经》东汉末年我国已知最早的药365种,上、中、学专著下三品排列《新修本草》唐李勣、苏敬我国和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性质的本草850种《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宋唐慎微现存最早的完整本草1746种《神农本草经集注》梁陶弘景以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排列,始载火试法和对光透视法。
第二章中药鉴定学的发展历史学习要点:1.历代重要本草著作的书名、作者、成书年代、收载药物总数和在中药鉴定方面的学术价值。
2.近代中药鉴定学发展概况。
复习题【A型题】(在每小题给出的A、B、C、D、E5个备选答案中,只有1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我国十六世纪以前对药学贡献最大的著作是A.《本草图经》B.《本草纲目拾遗》C.《植物名实图考》D.《证类本草》E.《本草纲目》2.下列哪项不是宋代本草A.《开宝新详定本草》B.《证类本草》C.《图经本草》D.《经史证类备急本草》E.《本草纲目》3.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本草是A.《神农本草经》B.《新修本草》C.《经史证类备急本草》D.《本草经集注》E.《本草纲目》4.《神农本草经》收载药物总数是A.730种B.365种C.2290种D.850种E.1892种5.《神农本草经》的成书年代是A.宋代B.明代C.唐代D.西汉E.清代6.总结了汉代以前的药物知识的本草是A.《神农本草经》B.《本草纲目》C.《本草经集注》D.《新修本草》E.《证类本草》7.历代(1850以前)收集藏药最多的典籍是A.《神农本草经》B.《本草经集注》C.《海药本草》D.《图经本草》E.《晶珠本草》8.《晶珠本草》的成书年代是A.西汉B.明代C.清代D.唐代E.宋代9.《晶珠本草》收载药物总数是A.365种B.730种C.2294种D.850种E.1892种10.《晶珠本草》的作者是A.李?、苏敬等人B.蒂玛尔-丹增嘉措C.刘翰、马志等D.李?E.唐慎微11.主要收载青海、西藏东部、四川西部药物的本草是A.《晶珠本草》B.《本草经集注》C.《图经本草》D.《新修本草》E.《本草纲目拾遗》12.主要收载外国输入的药物的本草是A.《证类本草》B.《海药本草》C.《本草经集注》D.《开宝本草》E.《新修本草》13.《海药本草》的成书年代是A.西汉B.明代C.唐代D.清代E.宋代14.《海药本草》的作者是A.李?B.李?、苏敬等人C.刘翰、马志等D.赵学敏E.唐慎微15.我国已知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是A.《本草纲目》B.《本草经集注》C.《新修本草》D.《神农本草经》E.《证类本草》16.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收载中药的数目是A.1892种B.1000种C.890种D.365种E.700种【B型题】(备选答案在前,试题在后,每小题只能从中选择1个最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每个备选答案可重复选用,也可不选用)A.《证类本草》B.《植物名实图考》C.《新修本草》D.《本草经集注》E.《本草纲目》1.我国明代的药物本草著作是E2.相当于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家药典的本草是C3.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本草A4.考证药用植物的重要典籍是BA.李?B.陶弘景C.苏颂D.唐慎微E.刘翰、马志5.《海药本草》的作者是A6.《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的作者是D7.《图经本草》的作者是C8.《本草经集注》的作者是BA.1746种B.730种C.2294种D.850种E.1892种9.《新修本草》收载的药物总数是D10.《本草经集注》收载药物总数是B11.《证类本草》收载药物总数是A12.《本草纲目》收载的药物总数是EA.365种B.730种C.1714种D.921种E.247种13.《本草纲目拾遗》收载药物总数是D14.《植物名实图考》收载植物总数是C15.《神农本草经》收载药物总数是A16.《五十二病方》收载药物总数是EA.西汉B.明代C.唐代D.清代E.南北朝梁代17.《新修本草》的成书年代是C18.《本草纲目》的成书年代是B19.《植物名实图考》的成书年代是D20.《本草经集注》的成书年代是EA.宋代B.明代C.唐代D.清代E.西汉21.《证类本草》的成书年代是A22.《本草纲目拾遗》的成书年代是D23.《开宝本草》的成书年代是A24.《图经本草》的成书年代是AA.李时珍B.陶弘景C.苏颂D.苏敬E.唐慎微25.《开宝本草》的作者是C26.《新修本草》的作者是DA.《神农本草经》B.《本草纲目拾遗》C.《图经本草》D.《本草纲目》E.《证类本草》27.曾译有多国文字,成为世界性的重要药学文献之一的本草是D28.为了拾遗补正李时珍的本草而作的本草是B29.成为后世本草图说的范本的本草是CA.丁福保B.赵?、徐伯钧C.曹炳章D.叶三多E.楼之岑30.《生药学》上编的作者是B31.《生药学》下编的作者是D【X型题】(每题有5个选答案。
黄芪 Radix Astragali【来源】⾖科植物膜荚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或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 var. mongholicus(Bge.)Hsiao的⼲燥根。
【产地】膜荚黄芪主产于⿊龙江、内蒙古等地;蒙古黄芪主产于⼭西等地。
【化学成分】黄芪甲苷(astragaloside Ⅳ),黄芪皂苷Ⅰ~Ⅲ、Ⅴ~Ⅷ,⼄酰黄芪皂苷等。
含⽆机元素钾、钠、钙、镁、铁、锌、锰、铜等,含硒0.2~0.3µg/g。
【性状鉴别】1.膜荚黄芪根呈长条圆柱形,单枝,间有分枝,顺直,有的略扭曲,芦茎切⼝处正圆形,中央常有枯空,呈⿊褐⾊的洞,习称“空头”。
表⾯灰褐⾊,有不规则细底纹及稀疏须根痕。
质坚实,断⾯纤维性⽽有粉性,⽪部稍松,⽩⾊或淡黄⽩⾊,⽊部较紧结,黄⾊,菊花⼼明显,习称“⽪松⾁紧”。
⽓⾹,味甜,嚼之有“⾖腥”⽓。
2.蒙古黄芪根呈长条圆柱形,顶端带有稍扁⽽略岔开的根茎,根茎上有茎基残痕。
表⾯灰黄⾊或黄⽩⾊,较光滑。
质较柔软⽽韧,断⾯纤维性,略显松疏,⽪部松软,淡黄⽩⾊,⽊部黄⾊,“菊花⼼”明显。
味甜⽽有较浓的⽣⾖腥味。
【显微鉴别】1.组织特征⽊栓层为数列细胞,栓内层为3~5列厚⾓细胞,近栓内层处可见⽯细胞及管状⽊栓组织;韧⽪射线外侧弯曲,有裂隙。
形成层成环。
⽊质部导管单个散在或2~3个相聚,有⽊纤维束。
薄壁细胞含淀粉粒。
2.粉末特征(1)蒙古黄芪根:纤维初⽣壁与次⽣壁多少分离,纤维断端常纵裂成帚状,具缘纹孔导管,可见3~10个纹孔⼝连接成线状;淀粉粒较多,⽊栓细胞微黄绿⾊,⽯细胞稀少。
(2)膜荚黄芪根:纤维断端较平截;具缘纹孔导管橙黄⾊。
【理化鉴别】薄层⾊谱取本品粉末3g,加甲醇20ml,置⽔浴上加热回流1h,滤过,滤液加于已处理好的中性氧化铝柱(100~120⽬,5g,内径10~15mm)上,⽤40%甲醇100ml洗脱,收集洗脱液,置⽔浴上蒸⼲。
⽩芍 Radix Paeoniae Alba【来源】⽑茛科植物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的⼲燥根。
【产地】主产于浙江东阳、安徽亳州、四川等地。
【采收加⼯】夏、秋⼆季采挖种植3~4年植株的根,洗净,除去头尾及细根,置沸⽔中煮⾄透⼼,除去外⽪或去⽪后再煮,晒⼲。
【化学成分】芍药苷,芍药花苷,牡丹酚,⽩芍药苷,苯甲酰芍药苷等。
【性状鉴别】药材呈圆柱形,平直或略弯曲,两端平截。
表⾯浅棕⾊或类⽩⾊,全体光滑,隐约有纵皱纹、⽪孔及细根痕,偶有残存的外⽪。
质坚实,不易折断,断⾯较平坦,类⽩⾊或微红⾊,⾓质样,形成层环明显,⽊质部有放射状纹理(菊花⼼)。
【显微鉴别】粉末特征草酸钙簇晶较多,有的1个细胞含2⾄数个簇晶,也有含晶细胞纵列成⾏;具缘纹孔导管或纹、梯纹导管;⽊纤维主要为纤维管胞;薄壁细胞含糊化淀粉粒。
【理化鉴别】1.化学定性取本品横切⽚,加1%三氯化铁试液显蓝⾊。
取本品粉末5g,加⼄醚50ml,加热回流10min,滤过,取滤液10ml,置⽔浴上蒸⼲,加醋酐1ml与硫酸4~5滴,先显黄⾊,渐变成红⾊、紫⾊,最后呈绿⾊。
2.薄层⾊谱取本品粉末0.5g,加⼄醇10ml,振摇5min,滤过,滤液蒸⼲,残渣加⼄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
另取芍药苷对照品,加⼄醇制成每1ml含1mg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
吸取2种溶液各10µl,分别点于同⼀硅胶G薄层板上,以氯仿-醋酸⼄酯-甲醇-甲酸(40∶5∶10∶0.2)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喷5%⾹草醛硫酸溶液,热风吹⾄斑点显⾊清晰。
供试品⾊谱在与对照品相应的⾊谱位置上,显相同的蓝紫⾊斑点。
【含量测定】芍药苷的含量测定⾼效液相⾊谱法。
本品含芍药苷(C23H28O11)不得少于0.80%。
黄连 Rhizoma Coptidis【来源】⽑茛科植物黄连Coptis chinensis Franch.、三⾓叶黄连Coptis deltoidea C. Y. Cheng et Hsiao或云连Coptis teeta Wall.的⼲燥根茎,药材依次习称“味连”、“雅连”和“云连”。
第一章1中药鉴定学是鉴定和研究中药的品种和质量,制定中药品质标准,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应用学科。
2影响中药质量的因素品种:a品种b产地c采收、加工d包装、贮藏e运输3中药质量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4寻找和扩大药源⏹以亲缘关系为线索⏹以有效成分为线索⏹以药理和临床疗效为线索⏹扩大药用部位⏹老药新用⏹人工栽培、养殖:⏹人工合成,代用品研究:⏹组织培养、生物工程:5道地药材:将在同种药材中公认的具有明显地域性,品种良,质量优,疗效好的药材成为地道药材,有时又叫地道药材,即真资格的药材。
如:浙江:浙贝麦冬白术延胡索白芍温郁金玄参白芷蕲蛇乌梢蛇东北:人参鹿茸关木通关防风贯众五味子龙胆(关) 北细辛升麻东北铁线连(威灵仙)云南:三七坚龙胆云连炉贝木香熊胆天麻茯苓(云、安)猪苓(云、山)江苏:茅苍术薄荷四川:川芎川乌川黄柏厚朴黄连川贝五倍子川牛膝川木香金钱草麝香半夏大黄甘肃:当归大黄山西:党参。
海南:槟榔新疆:阿魏软紫草内蒙古:黄芪甘草紫草安徽:牡丹皮木瓜菊花宁夏:枸杞子。
湖南:朱砂。
湖北:石膏第二章最早的本草—《神农本草经》第一部药典—《新修本草》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药典古代药物巨著—《本草纲目》明代李时珍依自然属性,分16纲60类其他本草学著作⏹梁代:陶弘景神农本草经集注载药730种,将药物按其自然属性分类。
⏹宋代:唐慎微证类本草载药1746种,是宋代以前本草发展最完整的文献。
⏹清代: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载药921种,其中《本草纲目》中未收载的有716种。
⏹清代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植物名实图考长编》,是专论植物的著作,附图精细,考证详实,很有价值。
第三章中药的采收、加工与贮藏1一般采收原则a)根及根茎类药-在地上部分停止生长,初春发芽前。
b)叶类及全草类-植物生长旺盛时。
c)皮类-春夏之交。
d)花类-花开放时;花蕾入药的以花蕾期。
e)果实种子类-成熟时。
f)藻、菌、孢子类;动物类-按各自情况才收。
2发汗——药材在加工过程中用微火烘至半干或微煮、蒸后,堆置起来发热,使其内部水分往外溢,变软,变色,增加香味或减少刺激性,有利于干燥。
第二章中药鉴定学的发展史中药鉴定学是一门研究中药鉴别和质量检验的学科,其发展历史悠久,经历了从经验鉴定到科学化的过程。
本文将从古代到现代,共分为四个阶段来阐述中药鉴定学的发展史。
第一阶段:古代鉴定方法(公元前500年至公元500年)古代的中药鉴定主要依赖于经验和临床实践。
在中国古代的医药著作《黄帝内经》中,已经有了对中药材的鉴别和使用的记载。
例如,《本草纲目》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性的本草学著作,其中详细描述了各种中药的鉴别方法和特点。
第二阶段:鉴定方法的逐渐改进(公元500年至公元1850年)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药鉴定开始借鉴其他学科的方法,如化学、生物学等。
唐代的李时中通过比较不同种类中药的形态、气味、味道等特征,对中药进行了分类和鉴别。
明代的李时中对药材进行了系统的鉴别和检验,并提出了“形如羊肾者,乃羌活也”的经典鉴别方法。
第三阶段:现代科学化鉴定方法的出现(公元1850年至1950年)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中药鉴定学开始接受更多的科学方法。
在这一阶段,光学显微镜和化学分析方法被广泛应用于中药的鉴定和质量检验。
20世纪初,爱尔兰的麦克马洪等人使用显微镜观察药材的细胞结构,为药材的鉴别提供了客观的依据。
此外,色谱法和质谱法等化学分析方法的引入,也为中药鉴定提供了更准确的手段。
第四阶段:现代中药鉴定学的发展(1950年至今)近年来,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中药鉴定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随着基因测序技术和生物技术的进步,中药鉴定学的研究逐渐转向分子水平。
利用DNA条形码技术和核磁共振波谱等方法,可以对中药的成分进行快速、准确的鉴定。
此外,电子显微镜、红外光谱、高效液相色谱等现代科学仪器设备的应用,也使中药鉴定学从传统观察方式向定量化、自动化方向发展。
综上所述,中药鉴定学经历了从古代经验鉴定到现代科学化鉴定的演变过程。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中药鉴定学不断突破传统,拓展了研究手段和方法。
相信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中药鉴定学将在未来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第二章中药鉴定学发展简史一、最佳选择题1、明代对药学发展贡献最大的本草著作是A.《经史证类备急本草》B.《本草纲目》C.《神农本草经》D.《新修本草》E.《本草拾遗》【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本草纲目》是明代对药学贡献最大的本草著作。
【该题针对“鉴定学发展简史”知识点进行考核】2、以下哪部是考证药用植物的重要典籍A.《植物名实图考》B.《本草经集注》C.《本草纲目》D.《嘉佑本草》E.《图经本草》【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植物名实图考》和《植物名实图考长编》是清代吴其濬溶编撰的,是植物学方面科学价值较高的名著,也是考证药用植物的重要典籍。
《植物名实图考》收载植物1714种,对每种植物的形态、产地、性味、用途叙述颇详,并附有较精确的插图,其中很多植物均经著者亲自采访、观察,并重视其药用价值;《植物名实图考长编》一书摘录了大量古代文献资料,载有植物838种,给近代药用植物的考证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该题针对“鉴定学发展简史”知识点进行考核】3、以下本草中收集藏药最多的是A.《海药本草》B.《证类本草》C.《本草纲目》D.《本草蒙筌》E.《晶珠本草》【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晶珠本草》为清代德玛尔?旦增彭措编撰,共载西藏东部、青海、四川西部的药材2294种。
叙述了每种药的来源、生长环境、性味和功效等,是历代收集藏药最多的典籍。
【该题针对“鉴定学发展简史”知识点进行考核】4、我国已知最早的药物学专著A.《诗经》B.《神农本草经》C.《新修本草》D.《证类本草》E.《本草纲目》【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该题针对“鉴定学发展简史”知识点进行考核】5、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A.《诗经》B.《神农本草经》C.《新修本草》D.《证类本草》E.《本草纲目》【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该题针对“鉴定学发展简史”知识点进行考核】6、以药物的自然属性分类,为后世依药物性质分类的导源的是A.《神农本草经》B.《证类本草》C.《新修本草》D.《本草经集注》E.《本草纲目》【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该题针对“鉴定学发展简史”知识点进行考核】7、《中国药典》一部规定,用“干燥”表示A.不宜用较高温度烘干的B.烘干、晒干、阴干均可的C.烘干、晒干均不适宜的D.需短时间干燥的E.需及时干燥的【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干燥:干燥的目的是除去新鲜药材中大量水分,保证药材质量,利于贮藏。
凡烘干、晒干、阴干均可的,用“干燥”表示;不宜用较高温度烘干的,则用“晒干”或“低温干燥”表示(一般不超过60℃);烘干、晒干均不适宜的,用“阴干”或“晾干”表示;少数药材需短时间干燥,则用“曝晒”或“及时干燥”表示。
【该题针对“鉴定学发展简史”知识点进行考核】8、《本草纲目》载药A.844种B.365种C.730种D.921种E.1892种【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本草纲目》是明代对药学贡献最大的本草著作。
李时珍历经30年,编写成52卷,约200万字,载药1892种的巨著。
这部著作是我国16世纪以前医药成就的大总结。
本书以药物自然属性作为分类基础,为自然分类的先驱。
【该题针对“鉴定学发展简史”知识点进行考核】9、《本草纲目》的作者A.李勣等B.陶弘景C.赵学敏D.吴其漕E.李时珍【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本草纲目》是明代对药学贡献最大的本草著作。
李时珍历经30年,编写成52卷,约200万字,载药1892种的巨著。
这部著作是我国16世纪以前医药成就的大总结。
本书以药物自然属性作为分类基础,为自然分类的先驱。
【该题针对“鉴定学发展简史”知识点进行考核】10、《新修本草》载药A.1746种B.921种C.365种D.850种E.374种【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是唐代李责力、苏敬等集体编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由国家颁布的具有国家药典性质的本草。
载药850种,出现了图文鉴定的方法,为后世图文兼备的本草打下了基础。
【该题针对“鉴定学发展简史”知识点进行考核】11、《新修本草》作者是A.陶弘景B.李勣、苏敬等C.陈藏器等D.赵学敏等E.李时珍等【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是唐代李勣、苏敬等集体编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由国家颁布的具有国家药典性质的本草。
载药850种,出现了图文鉴定的方法,为后世图文兼备的本草打下了基础。
【该题针对“鉴定学发展简史”知识点进行考核】12、《神农本草经》将收载的药物分为A.上、中、下三品B.有毒、无毒两类C.动物、植物两类D.草本、木本两类E.生熟两类【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神农本草经》为我国已知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著者不详,成书约在西汉时期,它总结了汉代以前的药物知识。
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
【该题针对“鉴定学发展简史”知识点进行考核】13、《神农本草经》收载药A.844种B.365种C.921种D.838种E.1746种【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神农本草经》为我国已知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著者不详,成书约在西汉时期,它总结了汉代以前的药物知识。
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
【该题针对“鉴定学发展简史”知识点进行考核】二、配伍选择题1、A.总结了汉代以前的药物学知识B.宋代本草著作,载药1746种C.开创了我国本草著作图文对照的先例D.为清代赵学敏编著的重要本草著作E.集我国16世纪以前医药学之大成【正确答案】:【答案解析】:【该题针对“鉴定学发展简史”知识点进行考核】<1>、《新修本草》【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该题针对“鉴定学发展简史”知识点进行考核】<2>、《神农本草经》【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该题针对“鉴定学发展简史”知识点进行考核】<3>、《证类本草》【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该题针对“鉴定学发展简史”知识点进行考核】<4>、《本草纲目拾遗》【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该题针对“鉴定学发展简史”知识点进行考核】2、A.《神农本草经》B.《新修本草》C.《证类本草》D.《本草纲目》E.《植物名实图考》【正确答案】:【答案解析】:【该题针对“鉴定学发展简史”知识点进行考核】<1>、世界上最早的具有药典性质的本草是【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该题针对“鉴定学发展简史”知识点进行考核】<2>、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本草是【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该题针对“鉴定学发展简史”知识点进行考核】<3>、对国内外医药学和生物学科最具影响的本草是【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本题考查古代本草的特点。
除以配伍选择题出现外,还常以最佳选择题出现。
著名本草著作的特点是重点考点之一。
【该题针对“鉴定学发展简史”知识点进行考核】3、A. 《本草经集注》B. 《证类本草》C. 《本草纲目》D. 《本草纲目拾遗》E. 《新修本草》【正确答案】:【答案解析】:【该题针对“鉴定学发展简史”知识点进行考核】<1>、陶弘景【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本草经集注》是梁代陶弘景以《神农本草经》和《名医别录》为基础编撰而成,载药730种。
全书以药物的自然属性分类,为后世依药物性质分类的导源。
【该题针对“鉴定学发展简史”知识点进行考核】<2>、李勣、苏敬等【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是唐代李勣、苏敬等集体编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由国家颁布的具有国家药典性质的本草。
载药8 50种,出现了图文鉴定的方法,为后世图文兼备的本草打下了基础。
【该题针对“鉴定学发展简史”知识点进行考核】<3>、赵学敏【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本草纲目拾遗》是清代赵学敏编撰的,此书是为了拾遗补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而作,载药921种,其中新增药物716种,如冬虫夏草、西洋参、浙贝母、鸦胆子、银柴胡等均系初次记载,大大丰富了药学内容。
【该题针对“鉴定学发展简史”知识点进行考核】4、A. 《神农本草经》B. 《本草经集注》C. 《本草纲目》D. 《新修本草》E. 《证类本草》【正确答案】:【答案解析】:【该题针对“鉴定学发展简史”知识点进行考核】<1>、成书于西汉时期【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神农本草经》为我国已知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著者不详,成书约在西汉时期,它总结了汉代以前的药物知识。
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
【该题针对“鉴定学发展简史”知识点进行考核】<2>、成书于宋代【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证类本草》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本草。
北宋后期唐慎微将《嘉佑补注本草》和《图经本草》校订增补编成。
载药1746种,新增药物500余种。
【该题针对“鉴定学发展简史”知识点进行考核】<3>、成书于梁代【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本草经集注》是梁代陶弘景以《神农本草经》和《名医别录》为基础编撰而成,载药730种。
全书以药物的自然属性分类,为后世依药物性质分类的导源。
【该题针对“鉴定学发展简史”知识点进行考核】5、A.同名异物的药材B.同物异名的药材C.唐代的著名本草D.明代的著名本草E.粱代的著名本草【正确答案】:【答案解析】:【该题针对“鉴定学发展简史”知识点进行考核】<1>、《新修本草》是【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是唐代李责力、苏敬等集体编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由国家颁布的具有国家药典性质的本草。
载药850种,出现了图文鉴定的方法,为后世图文兼备的本草打下了基础。
【该题针对“鉴定学发展简史”知识点进行考核】<2>、《本草经集注》是【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本草经集注》是梁代陶弘景以《神农本草经》和《名医别录》为基础编撰而成,载药730种。
全书以药物的自然属性分类,为后世依药物性质分类的导源。
【该题针对“鉴定学发展简史”知识点进行考核】三、多项选择题1、成书于宋代的本草著作是A.《本草纲目》B.《证类本草》C.《本草纲目拾遗》D.《图经本草》E.《新修本草》【正确答案】:BD【答案解析】:【该题针对“鉴定学发展简史”知识点进行考核】2、成书于清代的本草著作是A.《本草纲目》B.《证类本草》C.《本草纲目拾遗》D.《植物名实图考》E.《晶珠本草》【正确答案】:CDE【答案解析】:【该题针对“鉴定学发展简史”知识点进行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