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赵本山小品的语言特色
- 格式:doc
- 大小:13.50 KB
- 文档页数:3
读书报告论文题目浅谈赵本山小品中方言的东北味儿姓名黄智奎学号 1011021103 所在学院外国语学院专业班级 10对外汉语班指导教师胡波莲老师、李莉老师日期2012-6-11浅谈赵本山小品中方言的东北味儿【摘要】方言词语是喜剧小品幽默语料的来源之一,它是实现小品语言生活化、乐音化、陌生化和个性化的重要手段。
赵本山小品语言具有典型的东北方言色彩,蕴含着浓浓的东北味儿。
赵本山小品中东北味十足的“忽悠”,足以夸张地表现东北地方词汇的喜剧色彩,给小品带来了五彩纷呈的语言艺术。
小品语言中透露出来的那股东北味儿,逗翻了大江南北的观众,那是从生活的沃土中提炼出来的语言精华,植根于东北方言,具有质朴、实在、粗犷、质感等特点,同时还诙谐、幽默、俏皮,使亿万观众领略到浓郁的原汁原味的东北乡土气息。
在他的小品中,我们很轻易的体会到他高超的语言表达技巧和丰富的地方语言词汇,具有典型的东北方言色彩。
赵本山以自己丰富的生活阅历和生动的生活语言借小品这种娱乐方式把东北方言推向全中国。
【关键词】赵本山小品语言东北方言【正文】近20多年来,赵本山的小品越来越火,作为当今最著名的电视喜剧小品演员,赵本山已经成为东北的一面招牌,他以一个个“憨厚而略带狡黠、木讷而有爆发式的灵敏,土俚而窥悉时尚、愿意向人申诉又乐于略作自嘲性格的形象”给无数观众带来无尽的欢笑。
从1990年首次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相亲》节目到2012年春晚因身体健康状况欠佳退出春晚,连续21年(1994年除外)赵本山以自己丰富的生活阅历和生动的生活语言借小品这种娱乐方式把东北方言推向全中国。
赵本山小品语言中透露出来的那股东北味儿,逗翻了大江南北的观众,那是从生活的沃土中提炼出来的语言精华,植根于东北方言,具有质朴、实在、粗犷、质感等特点,同时还诙谐、幽默、俏皮,使亿万观众领略到浓郁的原汁原味的东北乡土气息。
一、东北方言的形成及特征方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形成普通话的基础,在特定场合里具有独特的使用价值和文化价值。
从言语行为理论看赵本山小品中的幽默赵本山小品语言机智诙谐、灵活新颖,使得人们在观看其小品时,不由自主地被其幽默所逗乐。
赵本山小品的语言是一门艺术,不失为研究的对象。
这方面的研究确实很多,但大部分都只对其语言特色加以描述,而未对其幽默的真正原因加以分析。
基于上述原因,本文利用英国哲学家奥斯汀(JohnL.Austen)提出的言语行为理论对赵本山小品幽默的真正成因加以分析。
一、言语行为理论奥斯汀指出,人类交际的基本单位不是句子或其他表达手段,而是完成一定的行为,如“陈述”“请求”“提问”“命令”“感谢”“道歉”“祝贺”等。
言语行为的特点是说话人通过说一句话或若干句话来执行一个或若干个行为,这些行为的实现还可能给听话人带来某些后果。
为此,奥斯汀将言语行为中的“言有所述”(表述句)和“言有所为”(施为句)区分开来。
在施为理论的基础上,奥斯汀进一步提出“言语行为三分”说,即以言指事,以言行事和以言成事。
以言指事指的是说话人按照语言要求将要说的话说出来,而以言行事指的是说话人在说这句话时,总带有一定的用意。
当说话人完成言语行为后,会对听话人产生一定的效果,这时会“收言后之果”,即“以言成事”。
在这三种言语行为中,以言行事是奥斯汀的关注中心,因为它需要通过语境来正确理解说话人的用意。
在奥斯汀言语行为理论的基础上,塞尔(Searle)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即当说话人出于某种原因或意图不想直接使用施为动词,而采用间接的言语手段来实现某一言语行为。
塞尔指出,要理解间接言语行为,首先要了解“字面用意”,即句子本身所隐含的“言外之力”,然后从“字面用意”推断出其间接用意,即句子间接表达的“言外之力”。
二、言外之意的不当理解产生幽默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人们的一系列言语行为都属于间接言语行为,如只看说话人的字面意义,而不能结合语境理解说话人的真正用意,交际很难进行。
在赵本山的小品中,赵本山经常只是理解他人的字面意义,从而导致幽默的产生。
114赵本山喜剧小品中用词特点探析赵莹莹 渤海大学摘要:赵本山表演的小品中较多地使用了东北方言词语,小品主要使用了方言拟声词、儿化韵词以及AABB 式重叠词。
这些词语为小品增添了幽默搞笑的喜剧效果的同时也赢得了全国人民的喜爱。
关键词:赵本山喜剧小品;拟声词;儿化音;AABB 重叠式形容词众所周知,东北方言是我国七大方言之一,在方言中占据重要位置。
东北方言具有简洁生动、形象喜人、富有节奏感的特点,这些与东北人本身所具有的豪迈、幽默、直率、风趣等性格特点有很直接的关系。
而在赵本山的喜剧小品中较多地使用了大量的东北方言词语,其独特的词汇形式与其中镶嵌的文化背景相互映衬,展示了东北人独特的生命气息,同样也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我们共考察了赵本山往期小品十三部:《卖车》《相亲》《策划》《三鞭子》《拜年》《火炬手》《不差钱》《功夫》《说事》《钟点工》《卖拐》《小崔说事》和《捐助》。
除此之外,还参考了万菁的《赵本山春晚小品中东北方言运用刍议》、王莹雪的《试论东北方言小品中的言语幽默》、阮明慧的《从东北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错位角度看喜剧小品》等几篇论文,他们主要研究了赵本山喜剧小品台词中的语音和语法。
本文以赵本山喜剧小品为研究对象,收录方言拟声词、儿化韵词、以及AABB 重叠式形容词共263个,研究其小品中方言词使用的效果。
一、赵本山喜剧小品中方言拟声词的应用语言中以语音形式对自然界的声音进行模拟而形成的词为拟声词,而方言拟声词在赵本山喜剧小品中的应用极为常见,使小品更加形象生动,富于表现力、感染力,成为其小品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本文分别从《卖车》《相亲》《策划》《拜年》和《三鞭子》中选取了七个典型的拟声词进行分析探究,探析其所展现的效果,以便更好的研究赵本山喜剧小品中方言拟声词的使用。
例如:(1) 赵本山:“一个醉汉喝醉酒之后拿起这么大一块石头朝电视机砸去,只听‘咵嚓’(kua cha)一声,电视一点儿没坏,请问为什么呢?”( 《卖车》 )(2) 赵本山:“乡长你记着不?送你那天我是村里的代表嘛,记得那是七月份连雨天,那雨下得‘哗哗’(hua hua)的,就听‘咔嚓’(ka cha )一声大雷,范乡长诞生了!”( 《拜年》 )(3)宋小宝:“这个心啊,‘咣咣’(guang guang)地这个跳啊。
赵本山小品语言特色分析赵本山小品自1990年入春晚以来,十几年好评如潮,成了中国喜剧小品的王牌。
他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生动诙谐幽默的语言特色。
通过对赵本山小品语言特色的探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欣赏东北小品。
关键字小品这种即兴式的表演形式需要丰富的生活阅历和生动的生活语言。
赵本山,他来自社会最底层,6岁丧母,8岁离父生活颠沛流离,无所依托,他铲过地种过田唱过戏。
他深深地了解生活在最底层的人们的喜怒哀乐,那些从生活的沃土中提炼出来的语言,经过他的悟性,一张口就能产生极强的喜剧效应。
他的小品之所以让大家百看不厌,成为每年春节晚会的一个亮点,这与他独特的语言魅力有很大的关系。
这种语言包括口语和非口语两种形式,因为赵本山小品的成功仅靠口语是达不到的,他来需要非口语这种形式作为辅助。
如肢体语言、特殊的表演技巧、人物形象、化装道具等等。
只有这二者的有机结合才能称之为“赵本山小品”。
从口语这种语言形式来讲,它可以分为方言语言、生活语言、包袱语言、修辞语言四种。
一.方言语言。
赵本山小品最不能被忽视的就是这一点,没有东北独特的方言,赵本山小品就不会有这么大的艺术魅力,就不会赢得这么多的观众。
那东北方言是怎样成就赵本山的呢?1.东北方言更接近普通话。
东北普通话尽管有自己的方言地域性,但同北方其他地区相比,还是更接近与标准的普通话。
在字词的读音上与现在的汉语差别不大。
语言学家曾做过这样的调查比较,把官话方言八个次方言区个选一个城市为代表,即北京、哈尔滨、烟台、济南、洛阳、银川、成都、扬州。
比较结果显示,东北官话比较接近北京官话。
因此,东北人说的普通话更接近现代汉语普通话,那么东北普通话小品也就更能被大众所接受。
[1]2.东北方言有很强的包容性。
在东北广大的草原上世代居住着满、蒙、鄂伦春、锡伯、朝鲜等少数民族,他们主要以游猎为主,后来清兵入关后,才涌入了大量的汉人。
据历史记载,仅1920年到1930年间,移入东北的移民就多达600万,这些移民多是从河北、山东闯关东的难民。
赵本山的小品艺术赵本山,中国著名相声演员、小品表演艺术家,以其独特的演绎风格和幽默搞笑的表演技巧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和赞誉。
他的小品作品数量众多且风格多样,涵盖了生活、社会、人情等各个方面的主题。
赵本山的小品艺术以真实生活为基础,通过夸张、幽默、讽刺等手法,将平凡的人物和普通的事件娓娓道来,使得观众在欣赏笑声的同时,也能深入思考其中所蕴含的社会寓意。
例如,他的小品作品《卖拐》通过一个卖拐的残疾人的形象,揭示了社会底层人群的艰辛和无奈。
《卖兔子》则以一个卖兔子的人物为切入点,反映了人们对生活的渴望和追求。
赵本山的小品艺术在表演形式上也非常丰富多样。
他既可以独自出场进行相声表演,也可以与其他演员合作进行小品演出。
他擅长运用表演道具和音乐效果,能够通过简单的舞台布置和服装道具的运用,创造出丰富的视觉效果,使观众更加投入到小品的情节中。
赵本山的小品演出风格独特,他的表演语言简单明了,情节紧凑,观众笑点连连。
他善于运用口头语言和语言游戏,将普通的话语转化为笑料。
他会选择一些社会上普遍存在的现象和话题进行切入,以观众身边的故事为情节基础,逐渐引发观众的共鸣和笑声。
然而,赵本山的小品艺术也受到了一些争议和质疑。
有人认为他的表演过于夸张,不符合传统相声的规范;也有人认为他的小品内容过于低俗,缺乏深度和思考。
然而,无论是赞同还是批评,赵本山都将自己的艺术定位为为观众提供欢乐和解压的方式。
他的小品作品确实能够让观众在繁忙的生活中得到一丝轻松和愉快。
总之,赵本山作为中国相声演员和小品表演艺术家,凭借其独特的艺术表演风格和扎实的演技,创作出了众多经典小品作品。
他的小品艺术以真实生活为基础,通过夸张、幽默、讽刺等手法,深入揭示了生活中的人情世故和社会现象。
无论是赞同还是批评,赵本山的小品作品都能够给观众带来欢乐和思考,这也是他小品艺术的魅力所在。
他的艺术成就和影响力不仅是相声界的瑰宝,也是中国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浅探赵本山小品语言的喜剧性策略(一)作为当今著名的电视喜剧小品演员,赵本山已经成为一面招牌,他以一个个“憨厚而略带狡黠、木讷而有爆发式的灵敏,土俚而窥悉时尚、愿意向人申诉又乐于略作自嘲性格的形象”给无数观众带来无尽的欢笑。
赵本山的表演风格是独特而本色的,其小品强烈的喜剧色彩源于内在的机智活泼的情节设计与外在的诙谐幽默的语言表达。
仅就其语言而言,我们可以看到,赵本山小品采用了典型而丰富的喜剧性策略。
概而言之,大体有以下几种。
任何喜剧都是写人的,而一个正常的个体应该灵活舒展,富有弹性。
可是当这个有生命的正常的个体突然像一个不由自主的机械在运转,其表现就必然是可笑的。
所以柏格森说:“镶嵌在活的东西上面的机械的东西”,必然给人以滑稽可笑之感。
而且“人体的体态、姿势和动作的可笑程度和这个身体使我们联想起一个简单机械装置的程度恰恰相当。
”赵本山小品中随处可见故作机械的语言《钟点工》赵本山的定场白:“睡得腰生疼,吃得直反胃,脑袋直迷糊,瞅啥啥不对,追求了一辈子幸福,追到手明白了,幸福是什么,答:幸福就是遭罪。
”《昨天、今天、明天》赵本山的发言:“九八九八不得了,粮食大丰收,洪水被赶跑。
百姓安居乐业,齐夸党的领导。
尤其人民军队,更是天下难找。
国外比较乱套,成天勾心斗角。
今天内阁下台,明天首相被炒。
闹完金融危机,又要弹劾领。
综观世界风云,风景这边独好。
”这样的语言方式是赵本山从富有民间气息的二人转的“说口”中借鉴而来的,以其强烈的节奏感和琅琅上口的音乐性带给观众以轻松愉悦的审美快感。
它之所以是可笑的,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此时的人物像一只调好了发条的钟表一样,将设定好的语言程序释放出来。
《钟点工》中赵本山不自觉地对宋丹丹说:“那老太太长得比你还难看呢!”马上意识到说错话了,赶紧连连解释:“我是说啊,她没你难看,你比她难看。
”真是越描越黑。
此时的赵本山好像说什么话已不由自己掌控了,像个全自动机器在自行运转。
语言的机械性在《昨天、今天、明天》中赵本山和宋丹丹一人一句地自我介绍时表现得更加典型:“(宋)我是白云,(赵)我是黑土;(宋)我七十一,(赵)我七十五;(宋)我属鸡,(赵)我属虎;(宋)他是我老公,(赵)她是我老母。
语言设置技巧论文:浅谈赵本山小品的语言设置技巧【摘要】赵本山小品语言的风趣幽默特点,除了语言风格的因素外,还得益于对语言的巧妙设置。
本文将运用文体分析的方法从修辞方法应用、语言层面偏离两个方面来阐述赵本山小品的语言设置技巧,从而分析出赵本山小品语言能够广泛深植于大众心中的生命力所在。
【关键词】语言设置技巧修辞偏离1.语言设置技巧赵本山小品语言的风趣幽默特点,除了语言风格的因素外,还得益于对语言的巧妙设置。
其中大量使用了各种修辞格如押韵,比喻、反问、对偶、夸张、设问、讽刺等等,使语言生动化、形象化;运用了语言层面的各类偏离,如语音偏离、语体偏离、语义偏离等手法,利用人们对习惯思维的迷信,来惩处和捉弄他们;对语句的艺术处理,使得语言巧妙诙谐。
1.1修辞手法的应用文艺要刻画人物,语言形象化是最基本的要求,各种修辞格的运用无疑会加强作品的人物和主题思想的表达。
赵本山的小品中,经常用到各种修辞格,如:比喻、反问、对偶、夸张、设问、讽刺等等。
比喻:你咋不实话实说呢?你让大伙瞅瞅你那老脸长得跟鞋拔子似的我能上赶子追你呀?(《昨天今天明天》)反问:她心眼儿太实,你说当时放了五十只羊,你薅羊毛偏可一个薅,薅得这家伙像葛优似的谁看不出来呀?(《昨天今天明天》)夸张:宋丹丹:我不稀得说你那些事儿就拉倒了你,给你留着面子。
我不稀得说他!你说就他吧,就好给人出去唱歌,你这嗓子能唱吗?那天呢,就上俺们敬老院给人家唱去,拢共底下坐着七个老头儿,他“嗷”一嗓子喊出来,昏过去六个。
崔永元:那不还有一个吗?宋丹丹:还有一个是院长,拉着我手就不松开,那家伙可劲儿摇啊,“大姐呀,大哥这一嗓子太突然了,受不了哇,快让大哥回家吧,人家唱歌要钱,他唱歌要命啊!”(《说事儿》)交错配列:怕就是爱,爱就是怕(《小九老乐》)设问:睡的腰生疼,吃的直反胃,脑袋直迷糊,瞅啥啥不对。
追求了一辈子幸福,追到手明白了,幸福是什么?答:幸福就是遭罪!(《钟点工》)拟人:在《策划》中谈及下蛋公鸡时,大爷描述公鸡心理状态时说道:“当时这个鸡——心里特别矛盾,他一个公鸡,居然要下蛋,不是他的活我要干。
浅析赵本山小品的语言特色赵本山的小品故事新奇,语言精妙,字字珠玑,句句笙歌,是“警示语”,也是“开心果”。
比如,《策划》中“一、二”,“三,你省点力气吧,就拿这仨数吓唬我一辈子。
”“狗窝”“狗仔”“有蛋不下他憋得慌”,《拜年》中“你让潘长江去吻郑海霞——他根本就够不着嘴”,《牛大叔提干》中“扯蛋扯蛋就是搁这儿来的。
”“不认字呀。
”等等。
他的表演神态自如,动作滑稽,令人回味无穷,不失为“春晚”小品类节目中的经典之作。
赵本山的小品之所以成为经典,之所以让观众百看不厌,除了具备这些脍炙人口的语言特点之外,还缘于五大特色。
一、诙谐的生活化语言小品利用了很多形象化的比喻、歇后语、谜语、脑筋急转弯、智力测验等观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简洁的语言口语化、生活化、方言化,其最大的特点在于语气流畅,有排山倒海之势,有一气呵成之酣畅感。
二、故事内容有新奇感人人都有好奇心,人人都有探究心,在这种猎奇心理的支配下,人们往往喜欢听奇闻怪事,喜欢传轶闻趣谈。
听了,传了,就获得了一种心理上的满足,就觉得无比的兴奋。
2007“春晚”中的《策划》,一切入主题便是“公鸡下蛋”,一下子就把观众的好奇心给激了起来,紧接着是公鸡下蛋前的思想矛盾、心理上的压抑与焦虑,以及因下蛋而一夜成名的公鸡身价倍增,一个接一个的故事高潮把观众的好奇心也托上了云天,忽而上浮忽而下沉。
《卖车》《牛大叔提干》《卖拐》《卖轮椅》等小品,无一不是赢攫了观众的好奇心。
三、故事内容具真实性小品故事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实实在在的大众化艺术,而不是纯粹的为艺术而艺术,观众觉得亲切无比,就像发生在自己的身边、自己的身上一样,很多情节是人们生活中切身经历过、或者亲眼目睹过、或者亲耳听到过。
四、蕴含心理暗示作用赵本山的小品故事中蕴含着丰厚的心理学知识、兵法知识、以及“激励与赏识”等现代教育理念,如心理暗示、随机应变、欲擒故纵、激将法等等。
在心理暗示的作用下,一个正常的人,一步一步地变成了瘸子(《卖拐》),又变成了弱智进而又成了一个只能躺在担架上生活的人(《卖轮椅》)。
小品《不差钱》中语言的会话含义分析本文运用格莱斯的合作原则与会话含义理论对小品《不差钱》中的言语幽默进行分析。
总结了在违反数量准则、质量准则、关系准则、方式准则的情况下小品幽默产生的原因。
标签:《不差钱》幽默会话含义准则在2009年春节晚会上,赵本山、小沈阳等出演的小品《不差钱》以其独特的语言艺术魅力征服了数亿中国观众,赢得了无数观众的掌声。
其幽默效果的产生蕴含着许多语言学的理论。
本文主要运用合作原则与会话含义理论对其进行分析。
一、格莱斯的合作原则与会话含义理论美籍语言哲学家格莱斯于1976年在哈佛大学讲座上提出的会话含义学说,在语言学界引起了巨大反响。
他认为会话是双方相互合作的产物,在所有的言语交际中,为了达到特定的目标,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存在着一种默契,一种双方都应该遵守的原则,即会话的合作原则。
合作原则可以体现为四条准则,即:1.数量准则:所说的话应该包含当前所需要的信息;所说的话应不多于需要的信息。
也就是说话包含的信息应不多也不少。
2.质量准则:不要说自知是虚假的话;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
也就是所说的话要力求真实。
3.关系准则:说话要与话题有关。
也就是说出的话语要切题。
4.方式准则:话语要避免晦涩,避免歧义;话语还要简而有序。
也就是指说出的话要清楚明白,简洁而有条理。
如果严格遵守这些原则,人们就可以以最有效率的方式交际。
但这些准则只是几条约定俗成的规则,并不是绝对不可违反的。
格莱斯意识到,实际生活中人们不一定绝对遵守这些准则。
他同时指出,人们有时会因为各种原因而违反某一准则。
正是由于违反这些准则才产生了会话含义。
这些基于话语的语义内容和一般语言交往的合作本质所作的语用推理被格氏称为会话含义。
在具体语境中,对合作原则及各准则的违反都有可能产生会话含义。
二、小品《不差钱》中语言的会话含义说话人要直接表达自己的意图,就必须遵守合作原则的四个准则。
然而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常常会在不同程度上故意违反这些准则,这样会话含义就从中产生了。
浅谈赵本山的小品赵本山大师自《摔三弦》成名以来,三十来年,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小品。
小品是对某一事物进行品一品,评一评的意思。
过去有小品文,是一种短小,精悍的评论文章。
随着电视的普及,在银屏上出现了短小的,耐人寻味的,含义深,有针对性的短小节目,人们就把这类的节目命名为小品。
本山大师出演小品时,正是小品形成与成熟阶段,本山大师的表演为小品添上了艳丽和浓厚的色彩。
他的小品弘扬了正气,鞭笞了歪风邪气,宣传了大好的形式和国家所取得的成就,使得观众在娱乐欣赏中得到启迪。
他的小品艺术,是剧作家的精髓与他表演天才的结晶。
这些结晶越琢磨越耐人寻味,好像陈年的老酒,越品越香。
今天,我就把自己琢磨和品出的味道写出来,表达一下感受。
我认为本山大师小品的笑料新颖,又经他的天赋的口才来表达,善于造型的姿态来渲染,包袱抖得好,达到了艺术的高峰,吸引了观众。
他成了新的,超前的艺术巨星。
世界喜剧艺术大师卓别林,是用耍丑来赢得观众,形成的是他那个怪模样,怪姿态。
而本山大师是用语言加表演逗笑,是在法律和道德的范畴内逗笑,在宣传文明和传播大好形势的前提下逗笑。
赵本山和卓别林都是艺术大师,却比卓别林高的多。
观众看了本山大师的小品,提高了观赏的水平,抬高了口味,甚至看出了瘾。
所以本山大师的小品就成了春晚的一道不可缺少的大菜,这道菜不上来,宴席就不能结束。
春晚已经成了全国人民过春节的风俗,年年必须了,而本山大师的小品就成了这个风俗的点缀。
正如过年是风俗,过年贴对联是点缀,点缀不但渲染了过年的气氛,还道出了吉祥。
本山大师的小品就是起到了这样的作用。
下面,我就三个方面谈谈本山大师小品的艺术特色。
一、首先谈谈本山大师小品的笑料,他的笑料太丰富了,来源多,包袱构成的方式巧。
我就几个方面来谈。
1、由标点符号出笑料,这个笑料就很独特,而且效果很好,逗得观众哈哈大笑,热烈鼓掌。
在小品《儿子大了》里,有这样的台词,“我有个好儿子,大款,八百多万,破折号欠款!”当观众听到“破折号欠款”时,发出一片欢笑声和掌声,这就是破折号的作用。
浅析赵本山小品语言的语音变异美浅析赵本山小品语言的语音变异美—10级中文系对外汉语韩文利摘要在修辞学领域,变异是在遵循语言规范原则的基础上进行语言创新的重要手段。
变异修辞就是从变异的角度来探讨言语表达的修辞效果,是一种有意偏离语言某方面的规范而获得特殊艺术效果的修辞活动。
变异修辞学正是从变异入手,探讨言语表达是怎样通过对规范的“突破”来达到自己的修辞目的的。
在小品语言中,因题旨情境的需要而进行的语言变异使其达到比规范用法更加有效的修辞效果。
关键词赵本山小品语言变异修辞谐音变异韵律变异摹声变异变异性修辞是相对于规范性修辞而言的。
冯广艺的《变异修辞学》中指出,“语言规范和常规修辞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言语变异具有灵活性;语言规范和常规修辞具有规约性,言语变异具有创造性;语言规范和常规修辞具有全民性,言语变异具有独创性。
”与普通修辞学相比,变异修辞学的研究范围比较单一集中,主要从声响形态变异、简单符号变异、聚合单位变异等方面对变异性修辞现象进行研究,揭示它们的运行规律和修辞功能。
其中,声响形态变异就是声音形式上的变异手段。
从符号学观点看,它是利用声响形态因素的个别的临时的变异;从美学观点看,它是一种听觉感知的音响形象的变异。
小品是一种语言艺术,它通过多种变异修辞方法打破语言常规,产生幽默、机智、俏皮的效果,成为最受老百姓欢迎的艺术形式之一。
小品语言的变异修辞主要利用语言系统内的各要素和言语交际中各种手段之间的联系性和矛盾性而形成的。
赵本山小品是中国喜剧小品的代表,其特色化的语言使它在当今中国文艺舞台上独树一帜。
赵本山小品语言通过多种变异修辞手法出人意料地将现有的语言材料改头换面、重新组装,使语言在瞬间闪现出耀眼的火花,从而使观众在反差中享受难以言传的快感。
冯广艺在《变异修辞学》中提出了声响形态变异、简单符号变异、聚合单位变异等多种变异修辞现象,其中声响形态变异修辞手法更加突出鲜明地表现出赵本山小品语言的语音变异美。
浅探赵本山小品语言的喜剧性策略
赵本山是中国当代著名的相声演员和喜剧演员,他首创的小品形式深受观众喜爱,被誉为国内喜剧艺术的代表人物之一。
从他的小品语言中,我们不难发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喜剧性策略。
一、追求幽默感
赵本山在语言运用上,追求幽默感,并以此为主要目的塑造人物并表现情节。
他的小品语言大多采用口语化、方言化和俚语化的方式,让人感觉亲切,贴近生活。
在情节转折点和笑点处,他还会通过夸张和夸大手法,强化喜剧效果,增加观众的笑点。
例如,《卖花姑娘》这个小品中,赵本山饰演的车夫在与卖花姑娘相遇后,讲述了自己参加相亲的经历,引发了观众一阵阵的笑声。
他通过夸张拍胸脯,强调自己有朵姑娘的“情感负担”,表现出车夫沉迷于爱情的状态,进而引发观众的共鸣与笑声。
二、采用对比手法
赵本山的小品语言中,对比手法是其创造喜剧效果的重要策略之一。
通过与现实生活的对比,或是通过反转和颠覆传统观念,赵本山让观众感到新奇有趣,产生出不同寻常的喜剧效果。
例如,《卖拐》这个小品中,赵本山饰演的卖拐老头与另一个卖拐小伙子的对比,让观众可以从对比中看到年龄、性格、语言等方面的不同,从而引发出一连串的笑声。
三、戏谑和调侃
1。
浅谈赵本山小品中的修辞手法赵本山是中国小品界的巨星,他的作品广受观众喜爱,不仅因为他的幽默表演,还因为他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来增强小品的幽默效果。
本文将探讨赵本山小品中常用的修辞手法。
一、夸张赵本山在小品中经常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通过对人物形象、语言、行为的夸张描写,突出其性格特点,增强喜剧效果。
例如,在《昨天今天明天》中,他形容自己与范伟的关系:“我无时无刻地不在提醒他,吃饭时提醒他,睡觉时提醒他”,这种夸张的描述让观众忍俊不禁。
二、对比对比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对比两个或多个形象、语言、行为等方面的差异,产生强烈的对比效果,突出主题。
赵本山在小品中也经常运用这种手法。
例如,在《卖拐》中,他通过对比范伟与赵海燕的形象,突出了范伟的“弱小”形象和赵海燕的“强大”形象,从而增强了故事的幽默效果。
三、反语反语是一种通过使用与本意相反的语言表达方式来达到修辞目的的修辞手法。
赵本山在小品中常常使用反语,通过反语的运用,让观众从相反的角度理解事物,增强小品的幽默感。
例如,在《不差钱》中,他形容自己“长着副娃娃脸”,实际上却已经年过六旬,这种反语的运用让观众感到意外和幽默。
四、设问设问是一种通过提出问题来引导观众思考并得出结论的修辞手法。
赵本山在小品中常常使用设问的手法,通过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来引导观众思考并产生共鸣。
例如,在《说事》中,他问观众:“你们最不喜欢什么样的人”,然后自问自答:“我最不喜欢三种人”,这种设问的方式不仅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感,也让观众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产生了共鸣。
五、反复反复是一种通过重复某一词语或句子的修辞手法,以达到强调主题、增强印象的效果。
赵本山在小品中常常使用反复的手法,通过重复某一词语或句子来增强小品的喜剧效果。
例如,在《卖车》中,他反复使用“非常可乐”这个品牌名称,通过反复强调来达到幽默效果。
六、借代借代是一种通过借用与主题相关的其他事物来代替主题的修辞手法。
赵本山在小品中常常使用借代的手法,通过借用与主题相关的事物来增强小品的幽默效果。
浅探赵本山小品语言的喜剧性策略浅探赵本山小品语言的喜剧性策略作为当今着名的电视喜剧小品演员,赵本山已经成为一面招牌,他以一个个“憨厚而略带狡黠、木讷而有爆发式的灵敏,土俚而窥悉时尚、愿意向人申诉又乐于略作自嘲性格的形象”给无数观众带来无尽的欢笑。
赵本山的表演风格是独特而本色的,其小品强烈的喜剧色彩源于内在的机智活泼的情节设计与外在的诙谐幽默的语言表达。
仅就其语言而言,我们可以看到,赵本山小品采用了典型而丰富的喜剧性策略。
概而言之,大体有以下几种。
任何喜剧都是写人的,而一个正常的个体应该灵活舒展,富有弹性。
可是当这个有生命的正常的个体突然像一个不由自主的机械在运转,其表现就必然是可笑的。
所以柏格森说:“镶嵌在活的东西上面的机械的东西”,必然给人以滑稽可笑之感。
而且“人体的体态、姿势和动作的可笑程度和这个身体使我们联想起一个简单机械装置的程度恰恰相当。
”赵本山小品中随处可见故作机械的语言《钟点工》赵本山的定场白:“睡得腰生疼,吃得直反胃,脑袋直迷糊,瞅啥啥不对,追求了一辈子幸福,追到手明白了,幸福是什么,答:幸福就是遭罪。
”《昨天、今天、明天》赵本山的发言:“九八九八不得了,粮食大丰收,洪水被赶跑。
百姓安居乐业,齐夸党的领导。
尤其人民军队,更是天下难找。
国外比较乱套,成天勾心斗角。
今天内阁下台,明天首相被炒。
闹完金融危机,又要弹劾领。
综观世界风云,风景这边独好。
”这样的语言方式是赵本山从富有民间气息的二人转的“说口”中借鉴而来的,以其强烈的节奏感和琅琅上口的音乐性带给观众以轻松愉悦的审美快感。
它之所以是可笑的,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此时的人物像一只调好了发条的钟表一样,将设定好的语言程序释放出来。
《钟点工》中赵本山不自觉地对宋丹丹说:“那老太太长得比你还难看呢!”马上意识到说错话了,赶紧连连解释:“我是说啊,她没你难看,你比她难看。
”真是越描越黑。
此时的赵本山好像说什么话已不由自己掌控了,像个全自动机器在自行运转。
概述赵本山小品丰富的语言形式二十多年来的央视春晚,人们所热议的话题大多集中在赵本山的小品上,从年初的猜测直到大年夜的期盼,再到新年过后的议论,赵本山成为了大众饭后谈资中心,虽说其中褒贬不一,但是,毋庸置疑,喜剧笑星赵本山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获得国人最多笑声和掌声的小品演员,享有“土神”、“小品王”、“红笑星”、“中国笑星”等美誉,甚至有人把他称为“中国的卓别林”、“东方卓别林”、“搞笑亿万观众的艺术天使”,文艺评论家余秋雨也不能不承认“赵本山是个大艺术家”。
赵本山小品运用的语言形式都是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而且在每一个小品中往往是多种形式兼容并用,显得丰富多彩,运用灵活自如,成语、谜语、谚语、歇后语、方言俗语、顺口溜、口头禅、打油诗、俏皮话,甚至脑筋急转弯、智力测验等不一而足,这些语言形式来自民间,来自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与百姓不隔心、不隔音,既平易自然,又清新活泼,具有浓厚时代生活气息,集中体现了东北农民乐观、质朴、幽默、风趣的特点。
(1)顺口溜:《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民间流行的一种口头韵文,句子长短不齐,纯用口语,念起来很顺口”,又有人称作民谣,特点是易于上口,悦耳响亮,易说好记,幽默诙谐,生动形象。
正因为如此,传播快速、广泛。
大多数小品都会使用顺口溜这种语言形式,赵本山的小品也不例外,如《牛大叔提干》“……有的递烟,有的点头,有的哈腰,有一个女的长得挺漂亮个儿挺高,说啥也要给我当秘书兼保镖,说着话眼睛还冲我瞟,把我心瞟得乱七八糟”,这里“腰、高、镖、瞟、糟”用的是遥条辙,在谈笑中道出了某些人的种种丑态,极富喜剧效果;这些顺口溜合辙押韵,说来琅琅上口,听来顺畅悦耳,容易记忆,容易传诵,喜剧效果明显。
(2)歇后语:歇后语在结构上具有前语、后语两部分,后语可以省略;在修辞上多是特殊的比喻,用常见事物打比方,用以状物、抒情、说理;在功能上表现抽象事物现象和阐述深奥道理能深入浅出、便于理解,幽默活泼,利于表现人物乐观豁达的性格,同时具有很强的讽刺力、说服力、感染力。
赵本山小品语言表达手段略述赵本山小品语言表达手段略述赵本山是中国的一位著名小品演员,他的小品在不同年代都备受欢迎,其原因就在于他独特的语言表达手段。
下面就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一、夸张比喻赵本山的小品中经常出现夸张比喻的手法。
比如在《卖拐》中,他说:“我的拐卖得比卖馒头的都快,一天能卖100多只。
”这个比喻夸张了卖拐的数量,使得观众忍俊不禁,同时也加深了角色形象。
二、小人物生活赵本山的小品极度关注小人物的生活场景,通过这些情景并充分展现了小人物的独特魅力,同时,也呈现出社会的特征。
在《卖拐》中,赵本山塑造的拐杖老头就是一个非常生动的小人物形象。
三、口胡子赵本山在小品中往往使用口胡子的语言表达方式,这种方式可以让观众更好地理解角色人物的内心感受和情感状态。
例如,他在《小品》中就说:“南侠东邪西毒,讲究的是一个大小跌宕起落的感觉。
”这个语言风格也是赵本山一大特色。
四、多语言混搭赵本山的小品中可以听到汉语、英语、广东话以及各种方言的使用。
这种多语言混搭的手法可以让观众不仅仅是吸收幽默内容,同时也可以了解到地域文化的差异。
在小品中,这些语言多样性组合起来,让观众的笑声不断。
五、典故引用赵本山的小品中经常使用典故引用的方式,让故事情节具有更高的文化内涵。
例如他在《卖艺》中使用了《梁祝》故事,通过这个人物故事进行情感故事的呈现。
这种方式可以让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故事情节彰显的情感。
总体而言,赵本山小品的语言表达手段丰富多样,他的小品不仅仅是为了让观众大笑,更多的是让观众感受到生活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他塑造的角色都是有血有肉的,不会简单地停留在表面。
这些都使其成为中国小品艺术的代表。
浅谈赵本山小品的方言特色本文以赵本山历年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所有小品为研究对象,浅析了赵本山小品中的东北方言特色。
标签:赵本山小品;语言赵本山小品最为显著的特征是以东北方言为主要用语。
东北方言属于北方方言的华北-东北次方言,虽有其自身的发音特点,但依旧是北方方言,在语音上与普通话相差不大,其他方言区的人大体能够听得明白。
东北方言的使用使赵本山小品可以最大限度地凸顯东北地域特色,并散发出浓烈的、原汁原味的乡土气息,使得韵味诙谐,感染观众。
一、平翘舌混用在东北方言中平翘舌不分是东北方言在语音上的一大特色。
这种平翘舌不分,在东北方言区内,没有辨别词义的作用。
而赵本山在利用东北方言进行小品表演时,保留东北方言的这一特色,在用普通话表演时故意不分平翘舌,使得其小品既具有东北特色,又增加了语言的幽默感。
例如赵本山小品《不差钱》中赵本山回复小沈阳说:“不是,我不是大白条,不差钱,有钱。
给!”中的“差”字。
在普通话中“差”字声母为翘舌音[ t? ],赵本山的小品中则变为平舌音[ ts ]。
再比如2000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赵本山同搭档宋丹丹的小品《钟点工》中。
宋丹丹开场白:“有人花钱吃喝,有人花钱点歌、有人花钱美容,有人花钱按摩,今儿我雇个好活,有人花钱,雇我陪人儿唠嗑。
”这其中的“吃”和“容”都是平翘舌在赵本山小品混用的典型。
其中“吃”普通话中声母为翘舌音[ t? ],而在此则变为平舌音[ ts ]。
二、儿化音较重在东北方言中儿化音是赵本山运用在小品中的主要特点之一,从而使得小品语言朴实、生动、不做作。
众多赵本山小品中的昵称、名字都带有很重的儿化音,例:小辣椒儿、老牛头儿、徐老蔫儿、马丫儿。
《相亲》中,徐老蔫开场对白:“你说我儿子净整着格路事儿,让我这当爹的提他相媳妇儿。
你说现在都啥年代了。
我这当老人的跟着掺和啥劲儿?我说不来吧,他就跟我怄气儿。
俺这孩子哪点儿都好,旧是有点儿驴脾气儿。
这也不怪他,我也这味儿。
浅析赵本山小品的语言特色
作者:张志英陈安东
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7年第04期
赵本山的小品故事新奇,语言精妙,字字珠玑,句句笙歌,是“警示语”,也是“开心果”。
比如,《策划》中“一、二”,“三,你省点力气吧,就拿这仨数吓唬我一辈子。
”“狗窝”“狗仔”“有蛋不下他憋得慌”,《拜年》中“你让潘长江去吻郑海霞——他根本就够不着嘴”,《牛大叔提干》中“扯蛋扯蛋就是搁这儿来的。
”“不认字呀。
”等等。
他的表演神态自如,动作滑稽,令人回味无穷,不失为“春晚”小品类节目中的经典之作。
赵本山的小品之所以成为经典,之所以让观众百看不厌,除了具备这些脍炙人口的语言特点之外,还缘于五大特色。
一、诙谐的生活化语言
小品利用了很多形象化的比喻、歇后语、谜语、脑筋急转弯、智力测验等观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简洁的语言口语化、生活化、方言化,其最大的特点在于语气流畅,有排山倒海之势,有一气呵成之酣畅感。
二、故事内容有新奇感
人人都有好奇心,人人都有探究心,在这种猎奇心理的支配下,人们往往喜欢听奇闻怪事,喜欢传轶闻趣谈。
听了,传了,就获得了一种心理上的满足,就觉得无比的兴奋。
2007“春晚”中的《策划》,一切入主题便是“公鸡下蛋”,一下子就把观众的好奇心给激了起来,紧接着是公鸡下蛋前的思想矛盾、心理上的压抑与焦虑,以及因下蛋而一夜成名的公鸡身价倍增,一个接一个的故事高潮把观众的好奇心也托上了云天,忽而上浮忽而下沉。
《卖车》《牛大叔提干》《卖拐》《卖轮椅》等小品,无一不是赢攫了观众的好奇心。
三、故事内容具真实性
小品故事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实实在在的大众化艺术,而不是纯粹的为艺术而艺术,观众觉得亲切无比,就像发生在自己的身边、自己的身上一样,很多情节是人们生活中切身经历过、或者亲眼目睹过、或者亲耳听到过。
四、蕴含心理暗示作用
赵本山的小品故事中蕴含着丰厚的心理学知识、兵法知识、以及“激励与赏识”等现代教育理念,如心理暗示、随机应变、欲擒故纵、激将法等等。
在心理暗示的作用下,一个正常的人,一步一步地变成了瘸子(《卖拐》),又变成了弱智进而又成了一个只能躺在担架上生活的人(《卖轮椅》)。
由此可见心理暗示的魔法般的力量,可见赵本山小品中蕴含着丰厚的内涵。
现代消费心理学中所说的“引领时尚”“引导消费”,在赵本山小品中该属于艺术夸张的范畴,对消费者有着深刻的教育警示作用。
五、具有讽刺警示意义
赵本山的小品故事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点”或“面”的讽刺作用,真是入木三分,警示有余。
如《策划》中,假如对下蛋公鸡的宣传策划做成的话,那该是何种局面……
赵本山的小品对于有不实广告宣传的商家来说,是一副醒脑剂,比如《策划》;对于赶时髦“追广告族”的消费者来说是一剂清凉药,如《钟点工》;对于社会中的一些腐败现象来说,是一种讽刺,如《牛大叔提干》;对于百姓中贪图小利的人来说也是一种讽刺和警告,如“三卖(卖车、卖拐、卖轮椅)”;告诫人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用理智的思维来对待现实生活中的炒作及行骗现象。
细细品味赵本山小品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情景,会让人忍俊不禁,在捧腹大笑之余,体味到其中的精妙绝伦,感悟到生活的真谛,这也许是赵本山小品的艺术真谛。
(张志英陈安东,山东省沂源县职业教育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