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眼识“玉米”——[美国]麦克林托克(1902~1992年)
- 格式:pdf
- 大小:844.95 KB
- 文档页数:4
在康奈尔的玉米地里作者:王波来源:《视野》2010年第15期密苏里大学决定把助理教授芭芭拉·麦克林托克扫地出门。
在院长看来,这个38岁的未婚女人虽然在玉米遗传研究方面取得了极大的成就,却是个“制造麻烦的人”。
麦克林托克也明白,自己的行为举止有些疯狂:周末到办公室忘带钥匙,她爬上楼边的建筑物,从窗子里钻进去;学校明令禁止晚上11点后学生留在实验室,但她总鼓励学生继续干下去。
同事们也不大喜欢与她相处。
这个女人思路敏捷得让人跟不上,而她又缺乏耐心,不愿跟同事解释和争辩,这让周围的人觉得麦克林托克“自以为是”。
当然,更让校方难以接受的是,每当她认为学生到其他地方更有发展前途,就会鼓励他们离开密苏里大学。
这是1940年的夏天,院长希望麦克林托克离开。
一年前,这位助理教授刚刚当选美国遗传学会副主席,在生物学界名声显赫。
但作为一个女人,她只能在密苏里做一名助理教授,这还有赖于朋友的帮助。
院长一年后就对自己的决定追悔莫及。
他听说麦克林托克已被提名为美国科学院院士,就劝说她回来并承诺为其升职。
但为时已晚,麦克林托克去了冷泉港实验室。
那里被视为生命科学的圣地,她已经在那里种了一块玉米地。
传言在不久后就变成了现实。
1944年,麦克林托克不仅成为院士,还当选遗传学会的主席。
而她那身打扮,几乎不曾改变——宽松的衬衫和裤子——这身男人一样的打扮只是为了方便在地里观察玉米。
“我从来不能理解人们为什么要结婚,我根本就感觉不到自己有这种需求。
”晚年,她曾回忆道。
这个短发女人的全部需求,就是从事遗传研究。
1927年,25岁的麦克林托克在康奈尔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便留校进行玉米的遗传研究。
女儿“奇怪的”选择和行为,一度令父母非常犯愁。
几年后,忧愁的父母前往欧洲度假,在船上结识了英国遗传学家克鲁。
他们这才知道小女儿从康奈尔的玉米地里,收获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在此之后的十多年里,她更是成为遗传学界的中坚人物。
在女人被歧视的年代里,这可以给麦克林托克带来赞扬和尊敬,却不能带来一份稳定的工作。
介绍女科学家的英文作文英文回答:Women have made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to the field of science throughout history. Despite facing numerous challenges and barriers, their groundbreaking discoveries and inventions have revolutionized various scientific disciplines. Here are a few notable women scientists and their exceptional accomplishments:Marie Curie (1867-1934): A Polish and naturalized-French physicist and chemist, Curie was the first woman to win a Nobel Prize and the only person to win the Nobel Prize in two different scientific fields. She conducted pioneering research on radioactivity, coining the terms radioactivity and Curie in the process. Her contributions to the field of physics earned her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in 1903, which she shared with her husband, Pierre Curie, and Henri Becquerel. In 1911, she was awarded 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for her discovery of the elementspolonium and radium. Curie's unwavering dedication to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her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have made her an inspiration to generations of scientists.Rosalind Franklin (1920-1958): An English chemist and X-ray crystallographer, Franklin played a crucial role in the discovery of the structure of DNA. Her detailed X-ray diffraction images of DNA, known as "Photograph 51," provided essential insights into the molecule's doublehelix structure. Although her contributions were initially overlooked, Franklin's work was later recognized as pivotal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DNA, and she is now celebrated as one of the pioneers of molecular biology.Barbara McClintock (1902-1992): An American geneticist, McClintock conducted groundbreaking research on maize genetics. Her discovery of genetic transposition and transposons, or "jumping genes," challenged the prevailing understanding of genetics at the time. McClintock's work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modern molecular genetics and earned her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in 1983. She was the first woman to receive an unshared NobelPrize in a scientific field.Jane Goodall (1934-Present): An English primatologist, ethologist, and anthropologist, Goodall is renowned for her long-term study of wild chimpanzees in Tanzania's Gombe Stream National Park. Her groundbreaking research on chimpanzee behavior provided unprecedented insights into their social structure, communication, and tool use. Goodall's work has played a pivotal role in promoting the conservation of chimpanzees and their habitats, and she is widely regarded as one of the world's leading experts on these animals.Tiera Guinn (1982-Present): An American astrophysicist, Guinn is known for her research on the early universe and the formation of galaxies. As a NASA Hubble Fellow, she utilized the Hubble Space Telescope to study the evolution of galaxies over billions of years. Guinn's contributions to the field of astrophysics have deepened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cosmos and have helped to pave the way for future discoveries.These are just a few examples of the countless women who have made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to science. Their passion, perseverance, and ingenuity have broken down barriers and inspired generations to come.中文回答:玛丽·居里(1867-1934),居里是一位波兰籍法国物理学家和化学家,她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也是唯一一位在两个不同的科学领域获得诺贝尔奖的人。
基因,作为生命的密码,承载着遗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一直以来都是生物学研究的核心领域。
在基因研究的漫长历程中,断裂基因的发现无疑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它彻底颠覆了人们对于基因结构的传统认知,推动了分子生物学的飞速发展,为我们深入理解生命的奥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基因的传统观念认为,基因是一个连续的、线性的序列,从 DNA 分子的一端起始,一直延伸到另一端,编码着蛋白质的合成指令。
然而,这种观念在 20 世纪中叶开始受到挑战。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科学家们开始对基因的结构进行更深入的探索。
20 世纪 40 年代末期,美国科学家麦克林托克(Barbara McClintock)在对玉米的遗传学研究中,首先察觉到了基因结构的某些异常现象。
她发现玉米中存在着一些可以在不同位置跳跃的遗传因子,这些因子的行为与传统观念中的基因有所不同。
然而,由于当时的技术条件和研究观念的限制,麦克林托克的发现并没有引起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真正促使断裂基因概念得以确立的是一系列重要的实验研究。
20 世纪50 年代末期至 60 年代初期,英国科学家弗朗西斯·克里克(Francis Crick)、悉尼·布伦纳(Sydney Brenner)和马修·梅塞尔森(Matthew Meselson)等人在对噬菌体基因的研究中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噬菌体是一种专门感染细菌的病毒,其基因组相对较小,结构较为简单,便于研究。
克里克等人通过对噬菌体基因的测序和分析,发现噬菌体的基因并不是一个连续的序列,而是由一些不编码蛋白质的片段隔开的。
这些不编码蛋白质的片段被称为内含子(intron),而编码蛋白质的片段则被称为外显子(exon)。
这种基因结构被称为断裂基因结构。
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基因的转录产物——信使 RNA(mRNA)并不是直接从 DNA 模板上读取的完整序列,而是通过剪接(splicing)的过程,将内含子切除,只保留外显子序列,然后再翻译成蛋白质。
“转座子”先驱麦克林托克芭芭拉•麦克林托克81岁才获得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成为遗传学研究领域第一位独立获得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
她90岁去世,一生未婚,只对玉米情有独钟。
编译/温民能芭芭拉•麦克林托克(Barbara McClintock)于1902年6月16日出生于美国康涅狄格州的哈特福德。
在伊拉兹马修斯厅高中,麦克林托克喜欢上了回答科学问题,她解答问题的方法经常出乎教师的意料之外,而她则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享受快乐。
母亲担心上大学影响结婚,并不想让女孩子上大学,但父亲支持她读大学。
1919年,麦克林托克上了康奈尔大学农学院。
大学三年级时,她选修了哈钦森教授的遗传学课程和夏普教授的细胞学课程,学期末课程结束之后,哈钦森特别邀请她去听研究生遗传学课。
后来,夏普成了她的论文指导教师。
快毕业时,她打定主意在本校再继续攻读学位,钻研自己喜欢的遗传领域前沿课题。
1923年,她大学毕业,获得了理学学士学位。
读研究生一年级时,她给一位细胞学家担任助手,发明了一种鉴定玉米染色体的方法,将一条染色体与其他染色体区别开来,并在两三天之内就把这个方法熟练掌握了。
麦克林托克发现自己如此轻易就获得了成功,更加认定自己找到了发展方向,打算在这个领域接着研究下去。
玉米遗传研究的领头羊1925年,麦克林托克获得硕士学位,两年后获得了植物学博士学位。
她留校了,康奈尔大学聘她为讲师。
加州理工学院摩尔根领导的果蝇研究小组已经证实了果蝇基因位于特定的染色体上,康奈尔大学以埃默森为首的玉米遗传研究小组打算做同样的事,把玉米基因与特定的染色体联系起来。
印度彩色玉米的籽粒和叶片往往存在着许多色斑,颜色鲜艳易辨,色斑的大小或出现的早晚受到某些不稳定基因或“异变基因”的控制,图解式的表明了遗传的特征。
这个玉米研究小组包括从加州理工学院摩尔根果蝇研究小组过来读博士学位的罗兹,他带来了最前沿的知识,麦克林托克则是玉米小组里的骨干成员。
麦克林托克用一种刚由细胞学家约翰•贝林发明的重要的新染色技术成功地鉴定和描绘了玉米染色单体的长度、形状和模式。
世界上最著名十大女科学家排第一的两度获得诺贝尔奖10.阿达·洛芙莱斯(1815-1852年)英国著名数学家阿达·洛芙莱斯,被珍视为“第一位给计算机写程序的人”,计算机程序先驱者,为计算程序拟定“算法”,这是世界上首个算法,她的文章激发了艾伦·图灵对现代计算机的研究,美国国防部开发的编程语言是以她的名字命名的。
9.多萝西·霍奇金(1910-1994年)多萝西·霍奇金是化学界的重要人物,也是获得诺贝尔奖的第三位女性。
这位英国生物化学家是X光晶体学领域的先驱,能够找到并确认各种生物分子的结构,其中包括青霉素、胰岛素和维生素B12。
8.芭芭拉·麦克林托克(1902-1992年)芭芭拉·麦克林托克是遗传学上最有影响力的科学家之一,她以玉米遗传学的研究成果推动和促进了细胞遗传学这一遗传学分支学科的建立,首个做出玉米遗传图谱的人,真正使她名垂科学史册的却是她在玉米中对可移动基因——转座基因(俗称“跳跃基因”)的研究,在1983年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奖。
7.玛丽亚·戈珀特-梅耶(1906-1972年)女性德裔美国物理学家,是核物理学界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发展了解释原子核结构的数学模型,她还在二战期间参与了曼哈顿计划,1963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是第二位女性。
美国物理协会奖设立玛丽亚·戈珀特-梅耶奖,纪念这位科学家。
6.罗莎琳德·富兰克林(1920-1958)英国著名的物理化学家与晶体学家,专注于DNA、病毒、煤炭与石墨等物质的结构,制作了DNA的x射线衍射图,帮助沃森和克里克找到了DNA的双螺旋模型,此后她也领导了关于烟草花叶病毒与小儿麻痹病毒的研究,之后因支气管肺炎及卵巢癌逝世,只活了38岁。
5.格特鲁德B·埃利昂(1918-1998年)美国著名的药理学,1988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但她分享了成果,开发了一种用于治疗艾滋病的抗逆转录病毒药物AZ,还开发了治疗疟疾、白血病和疱疹的药物。
科技创新图书摘科技创新导报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15一、自然科学的重大理论突破,需要善于发现已有理论与实际的矛盾,需要勇于挑战传统理论的自信与勇气;重大理论的创建和形成,往往经历长时间的争论以至非难,在得到反复验证后才被公认。
案例1 狭义相对论的创建精心设计的迈克耳孙(A .A . M i c h e l s o n ,1852-1931)-莫雷(E .W.M o r l e y ,1838—1923)实验对传统的“以太”漂移学说给出了否定的结果,洛伦兹 (H.A.L o r e n t z ,1853—1928)的解释虽然起到了修补漏洞的作用,但仍囿于传统时空观。
爱因斯坦(A.Einstein,1879-1955〉革命性地提出了统一的时空观,带动了整个物理学的革命。
虽然爱因斯坦1921年因对数学物理做出的贡献和阐明光电效应规律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遗憾的是,他在1905年对狭义相对论和1915年对于广义相对论的贡献却没有作为获奖的主要理由,然而,这些正是20世纪物理学最伟大的理论成就。
案例2 量子论的提出基于麦克韦(J.C.Maxwell,1831—1879)经典电磁理论推演出的黑体辐射定律在长波区的实验中暴露出了矛盾,在原有理论框架下解释这一矛盾的努力均未获成功,普朗克(M·K·E·L·Pla n k,1858—1947)革命性地提出了能量的变化不是连续的,而是有一最小单元,引入了普朗克常数的概念,导致了量子论的诞生。
普朗克因此获19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案例3 高分子理论的创立德国化学家施陶丁格(H . Saudinger,1881—1965)针对当时许多科 学家都把高分子溶液视为肢体的情况,首先提出高分子化合物的概念,并提出高分子是由以共价键连接的长链分子所组成的理论,他不同意把橡肢、纤维等结构看作胶体小分子的物理缔合。
玉米百科知识
玉米(Zeamays),又名玉米谷子,是一种全球性最普遍的粮食作物,也是最重要的牧草作物。
玉米是杂交种,由古蒂玉米与蒂苔玉米杂交而成,通常会分为不同的品种。
玉米产地以美洲众多,从加勒比海到南美洲,从日本到非洲,玉米可以生长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
目前,美国是世界玉米第一大生产国,占世界玉米总产量的35%以上,其中以德克萨斯、俄亥俄州和印第安纳州为最大的生产地。
根据玉米的用途,玉米分为两类:一类是玉米食用类,它们的谷粒比较大,口感好,多用于人们的日常饮食;而另一类是玉米饲料类,它们的谷壳比较硬,不适合直接食用,而主要用于畜牧养殖业。
玉米的营养价值很高,它的营养成分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等。
玉米中的碳水化合物主要有可溶性糖和不溶性膳食纤维,它们能为肝脏提供能量,并改善大肠菌群,从而促进人体健康。
另外,玉米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1、维生素E和叶酸等多种维生素,能够帮助人体建立健康的免疫系统,促进肌肉和神经系统发育,并降低心脏病和高血压等疾病的发病率。
玉米广泛地应用于各种食品和饮料的加工,如玉米米饭、玉米粥、玉米面、玉米汁等等。
此外,玉米还被广泛应用于制造食用油以及热带水果汁、酒类、果酱、糖浆和果冻等食品中。
- 1 -。
慧眼识“玉米”1983年,一位身材娇小、精神矍铄的老太太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
对81岁高龄的她来说,这一科学界至高无上的荣誉迟到了30多年。
在经历了长期不被理解和受冷落的遭遇后,她的科研成果终于被人们接受了。
她说:“我觉得自己获得这种意外的奖赏似乎有些过分。
多少年来,我在对于玉米遗传的研究中已获得很多的快乐。
我不过是请求玉米帮助我解决一些特殊的问题,并倾听了她那奇妙的问答。
”这位语言朴素的老人,在玉米遗传学的园地中辛勤耕耘了一辈子,以其独特的天赋和方式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在遗传学界享有极高的威望。
她的名字就叫巴巴拉·麦克林托克。
情寄玉米1902年6月16日,麦克林托克在美国康涅狄格州的哈特福德出生。
她生性热爱自由,遇事喜欢独立思考。
学生时代,她就对自然科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尤其喜欢钻研让人头疼不已、退避三舍的难题。
她觉得解决难题的关键,就在于找到一个恰到好处的视角,而这不仅是对自己耐心和毅力的考验,更是对多角度思维能力的极好锻炼。
在解决难题的过程中,麦克林托克感受到了思考的莫大乐趣,也正是这种乐趣吸引着她一生埋头于科学研究,而没有丝毫功利的目的。
1/ 71919年,麦克林托克就读于康奈尔大学农学院。
当时,这个学校的绝大多数学生都热衷于农艺学,因为农艺学比较实用,这个专业毕业后可以找到一份好的工作。
但是,麦克林托克却对遗传学这门基础性学科有着强烈的兴趣。
在当时,遗传学界已认定染色体是遗传因子的载体,所以很多学者都极为重视对染色体的研究。
麦克林托克在选修遗传学课程的同时,也选修了植物学系开设的细胞学课程,学习染色体的结构,及其在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期间的行为。
本科毕业时,麦克林托克坚定地认准了继续深造的方向——细胞遗传学。
对于自己选择的道路,麦克林托克自始至终都是乐在其中,终其一生没有动摇过。
当时的康奈尔大学是玉米遗传学的中心,因此,麦克林托克是从研究玉米开始的。
由爱默生创立的玉米遗传学,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已取得了相当的成就。
芭芭拉·麦克林托克作者:来源:《发明与创新·小学生》2019年第01期在12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女性中,芭芭拉·麦克林托克是唯一独揽该奖的女性。
由于在玉米研究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她被人们称为“玉米夫人”。
麦克林托克出生在美国一个多子女的医生家庭。
有时,母亲不能陪伴她,便在地板上摆一个枕头或者给她一个玩具,然后忙自己的事情去了,她从来不哭,不吵着要东西,一个人自得其乐。
她1岁半被送到叔叔家寄养,5岁时被接到父母身边,幼年生活使她变得很独立,她常常一个人长时间思考问题。
她像男孩子一样爱好打垒球、踢足球和爬树等“野蛮”运动,为了行动方便,她不愿穿姑娘们喜欢的花裙子,总是身着裤装。
在那时这被认为是离经叛道的行为,而她的父母认为这正是她与众不同的地方,并鼓励她向大自然学习,使她得以自由发展自己的爱好,并树立极强的自信心和坚持到底的决心。
读高中时,麦克林托克喜欢上了科学,解答科学难题使她快乐,她说:“我解答问题的方法常出乎教师的意料……我请求教师允许我按自己的思路解题,看能不能找到标准答案……我找到了,那真是快乐无比!寻找答案的过程就是一种享受……”1919年,麦克林托克入读康奈尔大学农学院,1923年获得学士学位,4年后获得植物学博士学位,留校担任讲师。
她在康奈尔大学农学院的试驗地里种了一些玉米进行基因研究。
她没有结婚,和玉米终身相守。
在康奈尔大学,麦克林托克常常穿着缝有许多小布口袋的工作服冒着酷暑穿梭在玉米地里,细心观察幼苗、籽粒上的斑斑点点,并在显微境下检查其染色体行为。
而玉米对她的最好回报是向她倾诉了许多有关染色体以及基因的奥秘。
由于出色的工作业绩,1944年,麦克林托克成为美国国家科学院第三位女院士,次年被选为美国遗传学会第一位女会长。
在1944年至1950年这6年间,她在对玉米进行细致观察和研究后提出了“转座子”理论。
传统的遗传学理论认为基因在染色体里有一定的位置和排列顺序,它们的位置是固定不变的。
诺贝尔奖与生物学的发展一、诺贝尔化学奖与生物化学的发展——生物化学是研究生命的物质基础和阐明生命过程中化学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
科学家深入到生命体的深层结构,探明构成有机体的蛋白质(包括酶)与带有遗传信息的核酸的组成、结构以及它们在生命过程中的代谢作用。
现在,科学家们已可以从分子的水平上研究和解释生命现象。
毕希纳 (1860~1917) 德国生物化学家在发酵罐内,酶使麦芽等发酵,生产出啤酒1897年发现引起发酵的物质是酶,从而把酵母细胞的生命活力与酶的化学作用联系起来,建立了酶化学。
于1907年获奖。
萨姆纳 (1887~1955) 诺思罗普 (1891~1987) 显微镜下的胰蛋白酶美国生物化学家美国生物化学家萨姆纳1926年首次提纯了酶,诺斯罗普1929年分离和提纯了胃蛋白酶、胰蛋白酶、胰凝乳蛋白酶等,他们证明了酶是一种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
于1946年获奖。
托德 (1907~1997) 酶是由数千个原子组成的非常复杂的化学物质。
英国生物化学家图为一个溶菌酶分子的模型。
首先发现并合成了核苷酸单体,证实其具有遗传特性,他还发现了核苷酸辅酶的结构。
于 1957 年获奖。
他的研究为揭开生命起源之谜开辟了道路。
康福思(1917~)澳大利亚裔英国化学家60年代证明酶是一种催化效能很高的生物催化剂,某一种酶只能对某一类化学反应起催化作用,于1975年获奖。
他为发展立体化学和阐明生物体内许多复杂的化学变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斯科 (1918~ ) 沃克 (1941~ ) 博耶 (1918~ )丹麦生物化学家英国化学家美国生物化学家1957 年斯科发现了钠+、钾+-腺苷三磷酸酶; 1964至1981年博耶、沃克先后发现并阐明了腺苷三磷酸酶合成的基本酶学机制。
这一成果发现了人体细胞内负责贮藏和转输能量的“离子传输酶”,从而揭开生命过程中能量转换的奥秘。
三人于1997年获奖。
蛋白质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物质。
美国化学家鲍林40年代中期以后提出纤维状蛋白质的螺旋结构,及蛋白质图为电子显微镜下的蛋白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