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与控制的统一_德里达解构主义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379.85 KB
- 文档页数:4
On the Constructive Power of Derrida's Deconstructionism——An Interpretation from the Translatology Perspective
作者: 王军平[1];陈忠良[1]
作者机构: [1]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外国语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外国语学院山东威海山东威海
出版物刊名: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主题词: 翻译理论;德里达;解构主义;建构精神
摘要:以德里达为代表的解构主义,是西方后结构主义思潮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在对索绪尔创立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及其理论的反思和颠覆中建立起来的。
而源于德里达解构主义思想的翻译观,也闪烁着反叛甚至否定传统的犀利锋芒。
它的思想实质是反对二元对立,否定终极、超验的意义,挑战原作者与原作的权威地位,重塑译者的身份和译文相对于原文的平等性。
而在国内翻译理论界,对于德里达解构主义思想以及解构翻译观的解读,却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产生了诸多的误解和分歧。
不可否认,解构主义理论本身虽然有诸多的局限性,但其所蕴涵、倡导的解构精神,对于开拓研究视野、深入认识翻译的本质、建构更加科学理性的翻译理论体系,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浅谈解构翻译理论中译者的地位摘要:作为一项改革性的理论,解构主义颠覆了传统的西方哲学。
其影响下的解构翻译理论反对原文的绝对主导地位,大大提高了译文和译者的地位,并为翻译研究开辟了一片崭新的天地。
本文引用了雅克·德里达和其他一些翻译学家的观点,旨在从解构翻译理论的角度来分析译者的地位。
关键词:解构主义雅克·德里达译者地位雅克·德里达(1930-2004),法国著名哲学家,解构主义的代表人物。
20世纪60年代末期至70年代初期,德里达发表了一系列具有高度影响力的著作,包括《论文字学》、《声音与现象》、《书写与差异》,解构主义由此确立。
法国总统希拉克曾高度评价过德里达,“因为他,法国向世界传递了一种当代最伟大的哲学思想,他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公民’”。
一、解构主义及其翻译理论对于解构主义的定义,连德里达本人都说“没有一个简单公式化的答案”。
解构主义,又称为后结构主义,它的出现被视作是对传统结构主义的颠覆,旨在破除逻各斯中心主义。
“逻各斯”来源于希腊语,意思为“语言”和“定义”,代表着本质、真理和绝对。
德里达认为,在欧洲历史中,逻各斯中心主义广泛存在,直接体现于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如语言问题上的种族优越和语音中心观点。
德里达解构主义的核心就是反对逻各斯中心主义,反对形而上学的二元对立思维方法,反对绝对的非黑即白的理论。
解构主义最初发端于哲学,后逐步渗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包括翻译理论体系。
于是,解构翻译理论流派便应运而生了。
解构主义中最重要的术语就是延异(différance)。
延异,顾名思义,包含了两重含义:一为不同、相异;二为推迟、延期。
延异说明,意义在被解释时不断推迟到来,处于缺席状态,具有不确定性。
因而文本也是不确定的,是一个开放、不完整的体系,而不是封闭完整的系统。
解构主义更像是一种文本分析法,运用解构翻译理论分析文本的过程就像是剥洋葱。
把文本看做洋葱,一层层地剥开,得到文本所想表达的实质。
国内近20年译者主体性研究综述□王芳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摘要]本文对近20年来国内关于译者主体性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通过梳理中国知网(CNKI)的数据库,笔者将国内学者研究的内容分为五个方面,即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不同理论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体现、译者主体性的制约因素、如何发挥译者的主体性,旨在进一步阐释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以及在翻译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为译者主体性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一个方向。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6167(2021)12-0024-03自20世纪90年代,苏珊·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和安德烈·勒菲弗尔(AndréLefe-vere)在其合编的《翻译、历史与文化》(Translation,History and Culture)一书中提出“文化转向”的概念以来,翻译研究开始注重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地位及发挥的作用。
近20年来,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译者主体性进行了研究,包括阐释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不同理论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体现、译者主体性的制约因素、如何发挥译者的主体性等。
显然,译者主体性的地位不断得到重视。
1译者主体性译者是原文和译文、源语文化和译入语文化的中介,传统观念则认为翻译始终处于一种“被遮掩、被压制、被排斥的状态和仆人状态”。
袁莉(2002)指出,翻译活动过程中的“唯一的主体性要素”便是译者,认为“翻译的实质不是为了还原原作品的意义,而是译者对原文的一种理解过程,不仅是译者主体性的体现,也是译者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对自我本性的一种深度诠释。
”许钧(2003)认为,译者的主体性是一种“艺术人格自觉”,这种艺术通过译文体现,而译者独特的审美情趣和丰富的创造力是该艺术的核心。
查明建和田雨(2003)指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发挥了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具体表现为“译者自觉的文化意识、文化创造性和审美独特性”,因此,翻译的主体是译者。
从解构主义视角看林译《黑奴吁天录》中的译者主体性的开题报告解构主义是一种文献批评理论,强调文本的复杂性和不一致性,认为真相不存在,所有的语言和文字都是建构对话和解释的。
对于文献翻译来说,解构主义理论认为文献翻译不是直接的语言转换,而是对原始文献和目标文献之间的交互关系的一次解构和再建构。
因此,从解构主义角度看待林译《黑奴吁天录》的译者主体性,可以更清晰地了解这个翻译中的主体性作用和影响。
首先,翻译作为一种文本再创作过程,消除了原始文献与目标文献之间单纯的语言转换,而是在文化和历史背景的基础上进行的。
在《黑奴吁天录》的翻译中,林译者在理解原文时,考虑了原文的背景、上下文的呼应以及原文在当下社会的语言特点等,这个解读体现了译者主体性对目标文献的重建工作。
其次,解构主义反对固执的意识形态或文化固执的观点,而往往把人性和个人主义作为论点。
在林译的《黑奴吁天录》中,林译者深入体悟了作品中表现出的黑人奴役生活的痛苦和哀愁,针对作品中几个重要场景和重难点,林译者运用语言学和文学批评学中的一系列理论工具,而不是盲目地保留原文的语言,从而揭示了人性的真实面貌,呈现了作品背后的深刻寓意,展现了林译者对翻译主体性的浓厚关注。
最后,解构主义理论认为,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是不可回避和必须接受的事情,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总体。
在林译的《黑奴吁天录》中,林译者高度重视精神上的主体性,并不断扩大自己的思维边界,不断试探和探索,尝试借助梳理语境、寻找翻译的合理性等方式来探索和重塑原作背后的深远思想,为读者呈现出更加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文化背景,以此体现出林译者的个性和主体性。
总之,解构主义角度下的林译《黑奴吁天录》的译者主体性的探讨,可以清晰地阐述翻译中的主体性与目标文本的关系、提高翻译作者面对文献翻译时自身意识的重要性,以及影响翻译主体性运用的语言和文化背景对译者的影响等方面的问题。
阐释学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研究综述王瑞琼译者主体性研究近年来在翻译研究中反复提及,译者早已不再是诸多学者口中的“仆人”。
译者作为一个客观的存在,是原作与译本之间的“桥梁”,而这是一座会思考的桥梁。
译者选择翻译何种文本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这正与乔治·斯坦纳的翻译阐释学理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 引言译者主体性研究已成为中国译学界研究的新趋势,译者被认为是一部译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译者首先是一个人,每个人都会存在感情偏差,就会因为成长环境、文化背景以及心理构建等等因素对翻译的过程造成各种各样的影响,正是这样后来才出现了译者“创造性叛逆”的研究,是译者给了原作第二次生命。
研究译者主体性,其实就是在从心理学的角度去研究翻译。
2 何为译者主体性?2.1 译者主体性的定义译者主体性是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
(查明建,田雨2003)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仅仅要忠实原文本以正确传达原作者的意思,同时译者还需要承担另一个创作者的身份,结合自己的认知水平、情感体现来再现原文本的意思。
正是因为译者的能动性才会有“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的激烈争论,才有“创造性叛逆”的争论。
这也正是译者的主体性的有力体现。
主体性最根本的内容是人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简言之是人所特有的主观能动性。
(陈先达 1991:115)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有主动性的一面,就必然会有受动性的一面。
2.2 译者主体性研究的方法和视角2.2.1 译者主体性研究的方法译者主体性的研究方法采用穆雷(2010:13)的分类,可以分为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两种范式,也有学者会把两种研究方法结合起来应用。
翻译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具体的研究还是需要深入到实证的研究,再用理论研究作为支撑。
在译者主体性的实证研究中,个案研究方法较为普遍,且基本都是从微观角度来分析。
论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与制约【摘要】译者是翻译活动的主体,译者主体性贯穿于翻译过程始终。
但在译者主体性不能无限度地发挥,它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
译者只有清醒地认识到这些限制因素,才能最大限度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出优秀的文学译作。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发挥;制约;异化;归化1译者主体性理论的确立在传统译论中,作者中心论和原著中心论占据了绝对统治地位。
如“译者, 舌人也”,“译者是职业媒婆”,“译者是文化搬运工”等。
这体现了作为主体的译者在翻译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
20 世纪70 年代以来, 西方翻译界提出了翻译的“文化转向”问题,尤以苏珊·巴斯内特( Susan Bassinet ) 的《翻译、历史与文化》( Translation , History and Culture) 为代表。
之后,翻译研究从单纯的语言学角度进入到语境、历史、文化的宏观大环境中。
查明建和田雨把译者主体性界定为“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
[1]2译者主体性的发挥2.1选材过程中主体性的发挥译者主体性首先体现在译者选材的主体性上。
选材是创作的第一步。
译者选材时必须既了解自己又了解作品,不善说理的人不必译理论书,不会作诗的人千万不要译诗。
分析“五四”时期的文学翻译,很容易就可以看到译者选材的主体性:郭沫若之钟情于雪莱,徐志摩迷恋于拜伦,闻一多醉心于勃郎宁的十四行诗,梁实秋则竭尽心机把莎士比亚推荐给中国读者(陈福康,2000:285)[2]。
2.2翻译创作过程中主体性的发挥根据现代阐释学的观点, 文本的意义是不确定的。
一个文本完成之后, 其意义取决于读者对它的理解。
这与传统翻译研究中追求作者原意的思想大相径庭。
译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将作品内容传达给读者, 原作者的原意根本无处可寻, 那么译者努力忠实的便是作品本身, 而并不是原作者。
解构主义视角下译者的主体性摘要:随着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出现,译者主体性受到关注。
在这一过程中,解构主义作为一支理论力量异军突起,通过“延异”、“重组”、“改写”等概念,否定了意义的确定性,宣告了作者的死亡,从而赋予了译者绝对的阐释权,将译者的地位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本文通过对翻译家朱纯深几首宋词译文的分析,从解构主义的视角探讨其在翻译过程的主体性,旨在从解构主义的角度揭示翻译过程中译者的文化创造者身份及其翻译主体的地位。
关键词:解构主义译者主体性宋词英译1.引言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译者主体性受到西方学者的关注:bassnett(2004)指出“语际翻译过程必然有译者对原文创造性的解释”,从而译者主体性研究被纳入翻译研究范围。
venuti(2004)在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 一书中反对传统的通顺翻译,认为译文必须看得见译者。
其理论以解构主义的观点为理论基础,提倡译者就是创造者。
douglas robinson(2001)甚至直接将译者看为作者,充分肯定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扮演的积极和创造性角色。
伴随着这种趋势,解构主义翻译流派逐渐得以形成。
一方面,解构主义翻译流派认为原文取决于译文,没有译文原文将无法生存。
文本本身的意义是由译文而不是由原文决定的(李文革,2004:276)。
德里达等解构主义者甚至认为“翻译文本书写我们,而不是我们书写翻译文本”(gentzler,2004:146),一切文本都具有“互文性”,并且宣称作者和原文的死亡,认为译文是原文的来世,这样就否定了作者和原文的权威。
另一方面,解构主义提高了译者和译文的地位。
他们宣称译者是创造者,翻译文本是创造的新生语言;认为原文意义不可能固定不变,只是在上下文中暂时被确定下来。
正因为原文意义的不确定性,译者便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掘出能使原文存活的因素,利用语言间的转换,使原文得以发展并走向成熟,这样译文便是原文的一种创造性的“延异”(廖七一,2000:73)。
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美国兴起的女权运动对之后30年内的学术与文艺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女权主义思想在社会中的普及和蔓延,促进了语言的发展。
两者相互交织,相互促进。
也是在同一时期,翻译研究逐渐被接纳为文化研究的重要部分。
由此,文化间性别角色的差异在语言中的体现和表达,以及通过翻译将这些表达植入不同的文化背景等种种错综复杂的问题,成为翻译工作者、关注女性发展、研究女权运动的学者关注的焦点。
一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形成背景1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及理论渊源。
(1)女性主义又称女权主义。
20世纪,席卷欧美并波及世界其它地区的女性主义运动,使人们尤其是女性意识到这个世界的父权性质,发现了性别不平等的现实,进而要求性别平等和女性独立。
随后,女性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以性别作为文学批评和研究的切入点,强调女性的主体意识,并用女性的主体意识重新审视整个社会文化和历史传统,突破一系列传统范畴和价值尺度,致力于揭示女性在历史、社会、文化中从属的根源,以达到发掘女性话语、重建文化研究新理论的目标。
她们认为女性必须获得语言的解放,她们做了大量的工作,力求消除语言中的性别歧视。
在语言消除性别歧视之后,她们敏锐的视角很快延伸到翻译领域。
(2)女性与翻译隐喻2000多年来,中西文化中,女性形象一直被歪曲。
同样,在翻译理论与实践中,原作者、原文可比拟为男性、阳性、主动的;译者、译文都被比拟为女性、阴性、被动的。
翻译常被比喻为女性,而且比喻中常带有对女性的歧视。
德莱顿认为译者是原作者的奴隶,奴隶只能在别人的庄园里劳动,给葡萄追肥整枝,然而酿的酒却属于别人。
巴托认为译者处于从属地位,原作者是主人,译者只是仆人,只能紧跟原作者忠实地再现和反映原作的思想和风格,不能逾越仆人的身份进行创作,不能进行任何修改和删减。
法国的梅那日称一些不顾原文风格、随意增改原文的翻译为“不忠的美人”;随后贝尔特朗也说到,“翻译好比美人,美丽的不忠实,忠实的不美丽”。
59 版权所有 文责自负作者简介:庞学峰,助教,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研究发挥与控制的统一德里达解构主义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庞学峰(云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云南昆明 650031)摘 要:解构主义视角下译者的主体性得到了提升,翻译文本是一个独立的文本,译著延长了原著的生命。
但并不是意味着译者的主体性得到了无限地上升,译者能够随意摆布原著。
德里达论述翻译的著作更显示出他对翻译中他者的关注,译文必须应对他者的呼唤。
译者不能随意地摆布原著,翻译外在于算计,外在于预定的程序。
解构主义语境下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和控制是统一的,它们都是建立在德里达解构主义哲学和语言观上。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解构主义;补充;他者中图分类号:H 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38(2010)03-0059-041.引言在解构主义语境下,译者的主体性得到了很大的发挥。
在翻译中原著必然经历变化与更新,翻译文本延长了原著的生命,是原著后来的生命(afterlife)。
原著必须依赖译著才能延续自己的生命。
翻译文本是一个独立的文本,拥有一个属于它自己的历史,而并非一个附属品。
原著和译著之间是一种共生和互补的关系。
原文没有终极的意义,意义是能指之间差异的效果,不是独立于文本之外的超验所指(transcen dental s i gnified)。
这一切都使得译者的主体性得到了发挥,译者的主观能动性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
这些全新的观点也使很多人认为:解构主义关照下的翻译观使译者的主体性得到了无限的上升,以至于译者可以随意地摆布和操纵原著;更有不负责任的译者从解构主义那里为他们的胡译和乱译找到了依据。
事实上情况并非这样,德里达在论述翻译的著作中更显示出他对翻译中他者的关注。
解构主义语境下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和控制是统一的,它们都是建立在德里达解构主义哲学和语言观上。
2.译者主体性以及其在解构主义语境下的彰显2.1译者主体性的含义理解!译者主体性∀,应首先了解!主体性∀的含义。
On Derrida' s Destructuralist Viewpoints of
Translation
作者: 苏琪
作者机构: 枣庄学院外语系,山东枣庄277160
出版物刊名: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114-116页
主题词: 德里达;解构主义;翻译理论
摘要:解构主义领军人物德里达将其解构主义思想引入翻译理论,其激进的反传统观念如否定原文文本终极意义的存在,消解原作者至高无上、唯我独尊的权或性,废除作者与译者、原文与译文之分,宣称译者是创造主体无疑对传统翻译理论产生巨大的冲击,促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传统翻译理论对一些基本问题的固有认识。
然而,在承认解构主义给翻译研究提供了新视角的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解构主义自身的局限性及其给翻译研究带来的消极影响和负面效应。
译者主体性研究综述作者:高丽媛来源:《校园英语·下旬》2016年第02期翻译活动一直以来在不同民族间的文化和语言交流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传统的翻译理论注重作者和原文本,主张原作是最高权威,译作应该尽可能与原作相似;并且认为翻译的价值低于创作,翻译就是模仿,译作依赖于原作,缺乏创造性。
而译者作为翻译过程中最重要的参与者,其创造性长期受到压抑,一直处于被忽视的边缘地位。
在最近几十年,译者在翻译中的主体性地位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一、国外对于译者主体性的论述在漫长的翻译研究史上,西方的翻译研究主要关注翻译的技巧、翻译的标准等问题,即“直译”还是“意译”,“可译”还是“不可译”及“怎么译”等具体翻译行为,得出的立论大都是源自于翻译者自身翻译的实践体会。
传统译学坚持原作中心论,把翻译的标准界定为对原作的忠实,如泰特勒(Alexander Fraser Tytler)所提出的翻译三原则。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翻译研究开始出现了突破。
霍尔姆斯(James S. Holmes)《翻译学的名与实》(The Name and Nature of Translation Studies)奠定了西方翻译研究“文化学派”的基础。
勒菲弗尔(Andre Lefevere)和苏珊·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在《翻译、历史与文化》正式提出了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主张,强调译者的主导地位。
在20世纪80年代后,勒菲弗尔等人的研究凸现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作为主体的地位和作用。
20世纪90年代,后结构主义注重研究翻译的文化政治问题,从而突出了译者的主体性和译作的地位。
二、国内对于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在中国,译者主体性问题的提出,首先受到了当代西方译学的影响。
随着20世纪70年代西方哲学的语用学转向(the pragmatic turn)和90年代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the cultural turn),翻译研究的视野扩大了。
德里达解构主义阅读观研究德里达解构主义阅读观研究引言德里达(Jacques Derrida)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他的解构主义思想对于文化研究和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德里达以他对语言、文字和符号的批判性思考而著名,他的解构主义理论质疑了传统哲学和形式主义批评对于固定、正面和中心化的理解,并强调了多元性、差异性和边缘化的重要性。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德里达解构主义在阅读观中的应用,包括其对文本的理解和批评的贡献。
第一部分:解构主义的基本原理解构主义是一种反传统哲学思维的哲学流派,它批判性地对待理性主义的二元对立观念,以及中心化的思维方式。
德里达认为,语言和符号是构建思维和理解的基石,但它们本身却充满了内在的矛盾和自相矛盾。
通过解构主义的方法,德里达试图揭示并批评这些固定观念的简化方式,以及它们在构建社会和文化中所带来的不平等。
第二部分:解构主义在阅读观中的贡献解构主义在阅读观中的一个主要贡献是对于文本的解读和理解的重新思考。
德里达声称,传统的文本解读方法是基于一种中心化的理解,即文本有一个确定的意义和目的。
然而,德里达主张,文本的意义是多重的、不稳定的,并存在于不同的语境和解释中。
这意味着解构主义者要关注文本表面之下的潜在意义,并对其进行多维度的分析。
另一个贡献是解构主义对于二元对立概念的质疑。
德里达认为,传统的哲学和文学批评都基于二元对立,如意义/无意义、中心/边缘、自然/文化等。
然而,解构主义主张对于这些对立的思维方式进行批评,并强调差异和多元性的存在。
通过解构二元对立概念,德里达试图揭示其内在的不平等和隐含的权力关系。
第三部分:解构主义在文学批评中的应用解构主义在文学批评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德里达的观点对于对文学作品的批判和解释提供了新的视角。
例如,在解构主义的视野下,一本小说的意义不是固定和确定的,而是多样和不稳定的。
解构主义批评者会关注小说中的语言和符号的多义性,并探索不同的解释和解读的可能性。
浅析德里达解构主义翻译观摘要:德里达作为解构主义的代表人物,其解构主义理论在哲学、语言学、翻译学等多个领域影响深远。
本文基于德里达对“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拆解,深入了解”延异“”踪迹““撒播“”增替“等核心术语,并探究其解构主义翻译观的形成过程,以及其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
关键词:德里达;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前言: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1930—2004),当代法国解构主义大师、最重要亦最受争议的哲学家之一。
20 世纪60 年代法国社会的动荡不安,爆发大规模的反传统的、反权威、反对一切禁锢自由思想教条的政治运动并迅速席卷整个欧洲。
在这一大的社会背景下,基于索绪尔的理论为,德里达提出了“延异”的概念,另从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的“拆解”概念汲取灵感,提出“解构”概念,并通过后来所发表的一系列论文逐渐形成了德里达式“解构主义”思想。
在出版了《论书写学》、《书写与差异》和《言语与现象》后,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在哲学界奠定了根基。
随后,德里达去美国讲演,解构主义随之传播到整个欧美大陆。
德里达的解构思想打破了结构的封闭性和现有的单元化的秩序,主张多元性地看问题,以此颠覆西方哲学传统中的二元对立思想。
该理论涉及到了哲学、伦理学、语言学、文学、政治学、历史学等多个领域,对人们的思维方式、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解构主义的代表人物德里达等人将解构主义思想引入翻译学,试图打破形而上学的方法,宣传译者是创造者,翻译文本是创造的新生语言。
德里达一直认为哲学的中心问题是翻译概念问题。
翻译是哲学家和语言哲学家探讨的问题的手段,通过对翻译问题的研究来阐明他们的哲学思想。
这些学者将解构主义运用到翻译研究中,对传统的翻译理论提出质疑和挑战,形成了解构主义翻译理论。
一、摧毁逻各斯中心主义解构主义质疑理性、颠覆传统,是一种全开放性的理论,发起者是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旨在消解西方传统的逻各斯心主义(logocentr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