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尔巴特教育思想PPT
- 格式:ppt
- 大小:2.09 MB
- 文档页数:37
赫尔巴特的学前教育思想课件 (一)赫尔巴特是19世纪晚期英国著名的教育家和哲学家,他的教育思想对现代学前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赫尔巴特的学前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由发展原则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独立自主的个性,他主张尊重儿童的个性特点,充分发挥儿童的主动性,以自由的方式去探索和创造。
他认为,儿童天生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应该为他们提供各种自由发展的机会和环境,让儿童自由地探索和实践,从而获得自己的经验和知识。
二、玩耍的重要性赫尔巴特认为,玩耍是儿童自然的行为,也是儿童学习的最佳途径。
他主张教师应该为儿童创造各种有意义的玩耍环境,让儿童在玩耍中学习,学习中玩耍,从而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三、感性教育的重要性赫尔巴特主张,在幼儿阶段,要注重儿童的感性教育,尤其是在语言、语音、形体及社交礼仪方面。
他认为,感性经验是儿童增长知识和认知社会的重要手段,由此而产生的认知是深入生活的,也比较牢固、持久。
教师应该注重儿童的情感需求,从而充分调动儿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平等对话和合作共生赫尔巴特主张,在幼儿阶段,要营造一种平等的对话和合作共生的氛围。
教师应该与儿童进行平等的对话和交流,注意倾听儿童的想法和意见,从而让儿童感受到被尊重和重视。
同时,儿童之间也要互相尊重和协作,共同建立一种和谐的学习环境。
以上就是赫尔巴特的主要学前教育思想。
这些思想为现代学前教育教师提供了很好的指导,帮助教师更好地发挥儿童天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创造有意义的学习环境,从而培养独立自主、批判思维的个性化儿童。
第十章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教学目标:学习本章应在了解赫尔巴恃的生平活动、心理学和伦理学思想的基础上,着重掌握其教育思想体系中的教育目的、儿童管理、教育性教学、课程体系、教学的形式阶段和道德训练等问题,并给予实事求是的分析、评价,进而了解赫尔巴特在建立科学教育学进程中的贡献。
教学时数:6学时考研大纲:赫尔巴特伦理学的主要内容;赫尔巴特心理学的主要内容;赫尔巴特的道德教育理论;赫尔巴特的课程理论;赫尔巴特的教学理论一、生平与事业约翰〃菲力德力赫〃赫尔巴特(Johann Friederich Herbart,1776—1841)是德国的著名教育家。
赫尔巴特出生于德国的奥登堡,父亲是当地的律师兼议员,他幼年受过母亲良好的教育,12岁时进古典文科中学读书,18岁时入当时德国哲学革命的中心——耶拿大学习法律和哲学,读了不少斐希特、谢林、莱布尼兹和康德的著作。
在他们思想的影响下,赫尔巴特在哲学、伦理学、美学等方面都有较高的造诣,为其以后在心理学、教育学方面取得的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797年,赫尔巴特大学毕业后,赴瑞士担任贵族斯泰格三个儿子的家庭教师。
在这里,他根据心理学原理对三个年龄不同,性格各异的儿童进行教育,使教育更符合于他们的实际。
赫尔巴特认为,这个时期他虽然只是三个儿童的家庭教师,但已创造了“自己的学校”,取得了教育经验,从此,他开始研究教育学上的心理学问题。
1799年,赫尔巴特辞去家庭教师的职务,回到德国继续深造,研究哲学和教育学。
同年,他到布格多夫访问裴斯塔洛齐,对裴斯塔洛齐在“教育心理学化”的实验中所取得的巨大成绩极为敬佩,对之进行了分析研究,明确心理学是教育科学的起点,立志建立科学教育学。
1802—1808年,赫尔巴特任哥廷根大学教授,讲授哲学、伦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种课程,与此同时,还积极从事研究和著述。
1802年,他发表了《裴斯塔洛齐直观教学ABC》,1804年,当此书再版时,他写了《论世界的道德或美的启示为教育的主要工作》附录于后。
第十七讲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本讲内容索引:导学概述教材重点练习答案图片▇导学(返回索引)学习本章应在了解赫尔巴恃的生平活动、心理学和伦理学思想的基础上,着重掌握其教育思想体系中的教育目的、儿童管理、教育性教学、课程体系、教学的形式阶段和道德训练等问题,并给予实事求是的分析、评价,进而了解赫尔巴特在建立科学教育学进程中的贡献。
▇概述(返回索引)赫尔巴特是19世纪上半期德国著名教育家,他的教育代表作是《普通教育学》。
赫尔巴特的哲学思想是唯心主义的,政治思想有着明显的保守和妥协性,但教育思想中却包含着不少合理的、积极的因素。
他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和教育学、心理学的研究,努力寻求教育规律,力图建立科学的教育学,为此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赫尔巴特将教育目的分为“可能的(选择的)目的”和“必要的目的”两部分。
前者是指培养和发展儿童多方面的能力和兴趣,以便他们将来选择职业;后者是指道德的目的,要求培养五种道德观念,这是教育最必要的、最高的目的,可见赫尔巴特非常重视德育。
所谓五种道德观念是指“内心自由”、“完善”、”善意”、“正义”、“报偿”的观念。
关于德育的途径,赫尔巴特强调首先是教学,教学是形成道德观念、培养道德品质的最基本的手段,因此他提出了著名的“教育性教学”的观点,要求任何教学都必须有教育性,而教育则不能离开教学。
赫尔巴特把教育与教学两者辩证统一起来,表明他对寓教育于教学之中这条规律已经有了认识,这种观点的提出不但在教育史上有页献,而且已为现代教育学所承认,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赫尔巴特认为,进行德育还需要道德训练,所谓道德训练就是教育直接作用于儿童的情感,使道德愿望变为行动,使道德力量更持久。
训练的方法包括陶冶、赞许和谴责,良好的健康状况和教师的人格也对训练效果有较大的影响。
在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方面,赫尔巴特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以学生的多方面兴趣为依据,主张设置多方面的课程,包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在内的门类广泛的课程体系,虽然其中仍保留了神学,并注重古典学科,但在当时已是一大进步,为现代普通教育的课程设置奠定了基础。
第十章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一、生平经历·赫尔巴特(1776-1841)19世纪德国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1794年进入耶拿大学学习法律,但他对法学并不感兴趣,广泛阅读康德、费希特和莱布尼茨的哲学著作,受莱布尼茨的“单子论”和康德的不可知论的影响较深。
二、教育思想发展阶段·在瑞士贵族斯泰戈尔家里当家庭教师,拜访佩斯特洛奇的教育实验·哥廷根大学当教师,研究佩斯特洛奇的教育理论。
1806年发表《普通教育学》,提出了科学教育学的学说·从事系统的心理学研究,创办了教育研究班及附属实验学校,1835年出版《教育学讲授纲要》从理论上把教育学的体系科学化三、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教育作为一门科学,是以伦理学与心理学为基础的。
前者指明目的,后者指明途径、手段。
”·伦理学——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心理学——教育的途径和手段。
(一)伦理学基础·五种道德观念: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公平;·批评康德的先验论;·强调知识或者认识在德行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二)心理学基础·教育的首要科学基础就是心理学,第一次明确宣称心理学是一门科学,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应该建立在形而上学的基础上。
赫尔巴特心理学思想来源:1、英国联想主意心理学:人的认识来源于经验,通过观念之间的联结形成认识;人的认识是一种被动的接受;2、莱布尼茨和康德的思想:强调人的观念的主体能动性;3、洛克的白板说;统觉、意识阈概念:·统觉是在原有的经验基础上形成新观念的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感知引起旧观念的活动;(2)新旧观念的斗争或者联合;(3)统觉团的形成——形成新知识;(4)新知识的强化;·统觉理念的核心是观念之间的相互作用;·意识阈:意识和无意识区分的分界线;·说明新旧知识是如何能够相互结合的;·第一次提到了无意识的问题;科学教育学体系三个部分:·管理(首要条件):培养学生遵守秩序的精神,保证教育教学的顺利进行;性恶论——克服儿童的“烈性”与“冲动”,采取威吓、监督、命令——惩罚,权威和爱作为辅助手段;·教学(中心问题):通过提供观念塑造儿童的心灵,培养道德观念;·训育(主导):在儿童情感上发生作用,促使道德观念变成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