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政府与城市化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5
中国式现代化的5个特点加速器,交响乐中国式现代化是指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独特的发展模式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特点。
以下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点加速器:1. 政府主导的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政府在推动现代化进程中的主导作用。
政府在制定发展战略、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构建基础设施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政府通过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来引导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向,并为企业和个人提供支持和帮助。
2. 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中国式现代化的另一个特点是通过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来推动经济发展。
中国通过加强科技创新、提高研发投入和培养人才等措施,加快了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以高科技产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新动力。
3. 城市化和城市发展: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化国家之一。
城市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点之一。
中国通过加快城市化进程,建设大量现代化城市,提供了更好的居住和工作条件,吸引了大量农民工和人口流入城市。
这进一步推动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4. 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加速器之一。
中国重视教育的发展和人才培养,加强了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建设。
通过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和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5. 文化传统与现代价值的融合:中国式现代化注重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同时吸收和融合国际先进文化,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文化。
中国通过开展文化创意产业、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交流合作等措施,推动了文化产业的繁荣和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交响乐作为一种兼具古典音乐与现代音乐特点的音乐形式,可以通过作曲家在音乐中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特点。
以下是一个可能的交响乐参考内容:标题:《现代之音》第一乐章:政府之舞这个乐章以雄壮的旋律开篇,表现政府主导的发展模式。
乐章中使用管弦乐器发出庄严的声音,象征着中国政府在引导经济社会发展方向的权威性和力量。
第二乐章:科技之奇迹这个乐章通过高亢激昂的乐音,表现中国在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方面的努力。
经济结构、城市结构与中国城市化发展一、经济结构与城市化发展——从传统产业到新经济随着中国城市化不断加速,经济结构也在不断调整。
传统的制造业、重工业逐渐衰退,而新经济如互联网、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更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不断涌现。
随着新经济的崛起,城市化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本文将从经济结构的角度出发,探讨新经济对于城市化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新经济城市化对城市结构的影响。
二、城市结构与城市化发展——从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到区域城市协同城市化发展已经成为当下中国的主要发展趋势。
然而,中国城市化发展成果不均,部分二三线城市发展缓慢,而中心城市却呈现出严重的城市病。
本文将从城市结构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实现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到区域城市协同的城市发展模式,并对不同城市规模的城市结构进行分析。
三、经济结构与城市化发展——从城市化到"乡村振兴"当前我国城市化发展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乡村振兴"。
本文将围绕乡村振兴与城市化发展的关系进行探讨,并探索在新经济时代下,乡村地区如何寻求新的发展模式,实现经济结构升级与可持续发展。
四、城市结构与城市化发展——从城市内部到城乡融合在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城市内部发展逐渐趋于同质化,城市内外界限逐渐模糊,城市与乡村的融合成为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本文将从城市结构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实现城市内部与城乡融合,推动现代化城市的建设。
五、经济结构与城市化发展——从红利期到转型期随着中国经济进入到新时代,城市化发展也进入到新的转型期。
本文将以经济结构为视角,探讨经济结构调整背景下,转型期的城市化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为中国城市化发展的新阶段指明方向。
案例分析一、深圳与"科技城"建设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开放窗口,一直在城市化发展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如今,深圳已经通过科技创新来推进绿色发展与转型升级。
在建设"科技城"的过程中,深圳不仅建设了大量的高科技企业,还创新性地提出"智慧城市"的构想,着重发展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产业。
中国城市化的历史与发展一、前言中国城市化是指一种人口和经济结构向城市集中的过程。
这一过程已经持续了几千年,但在20世纪,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城市化的历史和发展,以及它们如何塑造了现代中国。
二、古代城市化中国古代城市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
这些文化区域中出现了原始城镇。
在商朝时期,城市开始成为中国政治和经济的中心。
小城市出现在各个地方,为周边地区提供了商业和政府服务。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一些大规模城市,如楚国的襄阳城、齐国的臧、邹、临淄、燕国的邯郸和赵国的邯郸等也随之出现。
到了秦朝时期,始设荥阳、洛阳、成都等城市,后由汉朝完成对全国的城市布局。
唐朝时期,由于大规模的土地改革和人口增长,中国城市化开始发生剧烈变化。
长安和洛阳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到了明清时期,南方地区的发展促进了一些重要的港口城市的兴起。
特别是南京、杭州、苏州等等都成为了中国南方的经济、商业和文化中心。
三、现代城市化近代城市化主要是19世纪末和20世纪。
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遭遇了巨大的变革,包括农业、商业和工业的现代化。
城市化开始成为中国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之间,国民政府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工业化和城市化。
一些大规模的现代化城市,如上海、天津、重庆和广州等也随之出现。
1949年以后,全国建立了许多生产城市,新型城市的创立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如石家庄,新乡,咸阳等。
1958–1960年代,中国开始采取大型工程、大型工业、大型农村和大型城市的思想,进行经济调整,城市发展也在这一时期的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大规模的发展和建设。
199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高速发展时期。
全国各地都开始进行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
并涌现出一些新型城市,特别是珠三角、长江三角洲、京津冀等地区的城市快速崛起,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的亮点。
四、中西城市化中国对于城市化的看法和西方国家有很大的不同。
第1课时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和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最新考纲城市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
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考点一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布[知识整合]1.城市土地利用一般分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等不同类型。
2.城市功能分区(1)形成:因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相同,导致同一类活动在城市空间上集聚。
(2)城市主要功能区的特征及区位3.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1)含义: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城市地域结构。
(2)影响因素影响城市地域结构的因素有多种,主要有经济、社会、历史、行政四方面,它们的影响如下图所示:[深度思考]1.经济因素对城市功能分区影响经济因素:通过地租的高低影响城市功能分区。
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通达度和距市中心的远近。
(1)交通通达度:城市不同区域,交通的通达度不同,土地租金存在相应差异,因而形成不同的功能区。
(2)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对地租高低影响【误区警示】城市功能分区≠城市用地城市功能分区和城市用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比如商业用地不等同于商业区,商业用地是指商业活动占用的土地,而商业区中除了商业活动外,还有其他活动,即用地类型除了商业用地外,还有住宅用地、交通用地等。
2.城市功能区的合理布局方法3.常见地租曲线图的判读考查城市中地租变化的图像有坐标图、立体图、等值线图等,要在理解以上内容的基础上,运用正确的读图方法仔细分析,这往往成为题目解决的关键点所在,常见类型如下所示:(1)坐标图横坐标表示距离市中心的远近,纵坐标表示地租水平;曲线上的某点表示在某距离条件下,地租水平的数值。
(2)立体图(3)地租分布等值线图在判读这类图时,注意抓住距城市中心的距离和交通通达度这两个方面。
从综合付租能力和地租水平两方面看,一般在地租高峰处和次高峰处形成商业区,在地租较高的道路两侧形成住宅区,在地租较低的其他区域形成工业区。
城市化与城市化过程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地区迁徙至城市,形成城市中心地区的过程。
在现代社会中,城市化是一个普遍而重要的趋势。
本文将探讨城市化的定义、原因和影响,以及城市化过程中面临的挑战。
一、城市化的定义城市化是指人口由农村地区向城市转移,同时城市的面积和人口得到扩张。
这一过程主要由农村人口迁徙至城市,其中涉及到资源的重新配置、经济结构的变化、社会关系的转型等方面的变化。
二、城市化的原因1.经济机会:城市通常集聚了更多的经济机会,包括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工资水平。
这吸引了农村居民前往城市寻找更好的生活条件。
2.教育和医疗资源:城市通常拥有更好的教育和医疗资源,这成为农村居民选择迁往城市的原因之一。
3.社交和文化机会:城市生活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社交和文化机会,包括丰富的娱乐活动、艺术表演等,这让人们更加向往城市生活。
三、城市化的影响1.经济发展:城市化有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城市成为创新和发展的中心。
同时,城市化也推动了农村的现代化进程,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
2.社会变革:城市化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关系。
城市生活更加繁忙和快节奏,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也可能因此发生变化。
3.环境问题:城市化带来了诸多环境问题,包括空气污染、水资源短缺等。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城市需要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
4.资源分配不均衡:在城市化过程中,资源分配不均衡是一个重要问题。
城市通常会吸引农村居民前往,导致城市资源过度集中,而农村地区则可能面临资源匮乏的困境。
四、城市化过程中的挑战1.城市规划:城市化需要合理规划城市发展,包括城市的布局、交通系统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规划。
2.住房问题:随着人口的增加,城市面临着住房供应不足的问题,需要通过建设更多的住房来解决。
3.社会安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安全问题也成为一个挑战。
城市犯罪率的上升、社会利益的冲突等都需要得到妥善解决。
4.经济转型:城市化过程中,农业经济向城市化经济的转型是一个挑战。
未来十年中国城市化发展的趋势与挑战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发展,大量人口从农村流动到城市,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也在加速。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目前已有56.1%的人口生活在城市,而这个比例还在不断增长。
未来十年,中国城市化发展的趋势和挑战将日益复杂和深刻。
一、城市化发展的趋势1.新型城镇化将成为发展重点新型城镇化是中国城市化发展的新趋势,其主要特点是对人口、产业、环保、发展等方面进行全面协调和统筹。
新型城镇化将促进弱化区域经济和城乡差距,提高城乡一体化水平,推动城市和城市群发展,提高城市品质和公共服务质量。
2.大城市群将成为发展主阵地未来十年,大城市群将成为中国城市化发展的重要阵地和核心引擎。
建设较大规模的城市群能够更好地实现资源共享,推动经济发展,完善城市服务,满足民生需求。
3.城市规划不断创新未来十年,城市规划将不断创新,以顺应城市化发展的变革。
城市规划将加强当地产业布局、空间分配和人口管理,为城市化提供更加高效、便利的服务和资源。
二、城市化发展的挑战1.户籍制度问题在当前的户籍制度下,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待遇存在明显差异,城市居民能够享有更多的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而农村居民则不能享受到同等待遇。
这种不公平的社会制度使得农村居民更加不愿意流动到城市。
2.城市环境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了城市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随着城市的扩张和人口的增长,城市污染、环境污染和垃圾问题越来越严重。
因此,城市需要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环保政策,以提高城市环保水平。
3.资源问题随着城市人口和经济的不断增长,城市所需的资源也越来越多。
面对比较贵重的资源,政府需要合理安排资源的利用和再分配,提高城市的资源利用效率和节约能力。
4.公共服务问题未来十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公共服务需求将越来越高,公共服务质量也将受到更多关注。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的公共服务不同程度上滞后于城市化的速度和质量。
城市需要制订更加科学、完善的公共服务系统和政策,以逐步满足公共服务需求。
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与解决方案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化成为了当今社会的主要趋势。
然而,城市化也给环境带来了严重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空气污染城市化过程中,工业和交通的发展导致了大量的污染物排放,特别是大气污染。
汽车尾气、工厂排放和燃煤等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颗粒物等污染物,不仅污染了空气,还对人们的健康造成了威胁。
解决方案:1. 加强环保措施: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加大环保力度,制定更加严格的排放标准,并对不符合标准的企业进行处罚。
2. 推广清洁能源:发展清洁能源如风能、太阳能和水能等,减少对煤炭等化石能源的依赖。
3. 鼓励绿色出行:政府可以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市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自行车和步行等绿色出行方式。
二、水资源短缺城市化带来的人口增加和生活水平提高,对水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然而,由于城市建设占用了大量的土地,导致水源地的减少和水质的恶化,使得水资源供需失衡。
1.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改善供水系统以减少漏水和浪费,鼓励市民使用节水器具和合理用水。
2. 加大水资源保护力度:加强水源地保护,禁止乱倒垃圾、排污等行为,推动水环境治理工作。
3. 拓宽水资源渠道:开展水资源调配工程,建设水库和调水工程,提高城市的水资源供应能力。
三、垃圾处理问题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垃圾成为了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
过多的垃圾不仅占用土地资源,而且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
解决方案:1. 推行分类投放制度:设立垃圾分类投放点,让市民按照可回收、有害、厨余和其他垃圾分类投放,减少垃圾的总量。
2. 加强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建设更多的垃圾填埋场和焚烧厂,提高垃圾处理能力。
3. 提倡垃圾资源化利用:开展垃圾回收和再生利用工作,将可回收的垃圾进行资源化利用,减少对自然资源的开采。
四、生态破坏城市化过程中,大量的土地开发和建设导致了生态系统的破坏。
许多动植物物种因此失去了生存的栖息地,生物多样性遭到了破坏。
中国式现代化五个特点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点:1. 政府主导的发展模式。
在中国式现代化中,政府扮演着关键的角色,通过制定并实施五年计划等经济政策来指导国家发展。
政府会通过引导资金流向特定领域,推动经济结构升级,支持重点产业的发展,并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
政府的主导地位在中国式现代化中体现为权力高集中、行政效率高的特点。
2. 高速经济增长与社会不平等中国式现代化的第二个特点是高速经济增长与社会不平等问题并存。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经济成就,年均经济增速持续保持在两位数。
然而,随着经济发展,社会不平等问题也日益凸显。
城乡差距、收入分配不均、贫富差距等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3. 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问题中国式现代化的第三个特点是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问题。
中国政府十分重视技术创新,鼓励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培养高新技术人才,并支持自主创新。
然而,中国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也面临着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国内企业对外商知识产权的侵犯行为频发,这使得国外企业对中国市场持有一定的保留态度。
4. 环境污染与可持续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第四个特点是环境污染与可持续发展问题。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空气、水、土壤等各方面的污染给人民的健康和生存环境带来了巨大挑战。
政府开始着手应对环境问题,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环保政策和环境保护法规,加大了环境治理力度,并鼓励发展清洁能源和节能技术。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民主法治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第五个特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民主法治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强调以人民为中心,追求共同富裕,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的发展。
在中国式现代化中,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念贯穿于各个领域的发展。
同时,中国也逐步推进民主法治建设,加强法治保障,完善法律体系,增强人权保障,提高国家治理的法治化水平。
以上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点,其中政府主导的发展模式、高速经济增长与社会不平等、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问题、环境污染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民主法治建设,都是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中国取得成就和面临挑战的方面。
地理教案《城市化的利与弊》一、教学目标:1.理解城市化的定义和概念;3.了解城市化的影响和挑战。
二、教学重难点:2.城市化的影响和挑战。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首先引出城市化的概念和定义,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例如:“大家都知道城市是什么吗?城市和农村有什么区别?”等。
2.探究(25分钟)2.1城市化的利(10分钟)通过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城市化带来的利益,如就业机会增多、教育与医疗资源丰富、经济发展与文化交流等。
2.2城市化的弊(10分钟)再通过讨论,引导学生了解城市化可能带来的弊端,例如环境污染、资源紧张、人口压力等。
3.拓展(20分钟)3.1城市化的影响(10分钟)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城市化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并指导他们了解城市化的发展现状以及不同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差异。
3.2城市化的挑战(10分钟)通过观看城市化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的视频或图片资料,让学生了解城市化发展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如城市规划不合理、老旧小区改造等,并引导他们思考解决方法。
4.总结(10分钟)对前面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回顾和总结学到的知识,进而加深对城市化的理解。
五、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文章,阐述城市化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城市化可能带来的挑战及解决方法。
六、黑板设计:城市化的利与弊城市化的影响城市化的挑战作业:写一篇文章,阐述城市化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城市化可能带来的挑战及解决方法。
七、教学反思:通过此次教学活动,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城市化的利与弊,并深入思考和探讨城市化的影响和挑战,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讨论、案例分析和观察等,使学生更加主动参与,提高了课堂效果。
但在教学中,由于时间限制,只能涉及到城市化的一部分内容,而没有深入探讨特定城市化案例。
下次教学中,可以适当增加相关案例,以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
百强名校高考地理研讨群2012年高考地理试题分类汇编为了方便大家使用和共享我们重绘的2012年高考试题,本群负责人鲁爱华老师与群秘书长张明老师委托哈尔滨一中孙洪涛老师和银川九中杜改余老师,负责将本群重绘的2012年高考试题进行分类汇编。
我们在百强名校高考地理研讨群1群进行了参编人员的征集,得到了大家的积极响应,根据专题数目,我们确定了15名参编人员,覆盖10个省份,以本群重绘的2012年高考地理真题为蓝本,按照统一的编写体例和要求,进行重新组合。
感谢上述老师的辛勤劳动,通过合作我们加深了了解,促进了友谊,这也是本次活动的延伸收获!期待我们以后的深入合作!项目策划人:鲁爱华张明项目负责人:杜改余孙洪涛百强名校高考地理研讨群2012年7月3日2012年高考地理试题分类汇编之专题五人口、城市与城市化参与本专题的老师;〖2012年山东卷〗图4为1982年和200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统计图。
读图回答7~8题7.图中信息反映出A.1982~2009年人口出生率是上升趋势B.1982年的人口平均年龄比2009年的低C.1982的4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比2009年的高D.1982年的20~24岁年龄组人口数量比2009年的多 8.与1982年相比,20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A.显示人口的增长速度加快B.意味着社会养老负担加重C.不影响劳动人口的职业构成D.表明25~29岁劳动力资源数量下降 〖2012年江苏卷〗图12是2000~2010年我国人口变动情况分布示意图(不含港澳台数据)。
读图回答23 ~24题。
(双选)23.我国人口数量的变化特点有 A.直辖市的人口数量都增加B.东部省级行政区人口数量都增加C.中部大多数省级行政区人口数量减少D.西部人口数量减少的省级行政区最多 24.影响我国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有 A.人口增加的地区自然增长率都高 B.人口减少的地区人口迁出多于迁入 C.人口增加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都高 D.经济水平高的地区都吸引人口迁入图12老龄(65岁以上)人口数少儿(0-14岁) 人口数〖2012年广东卷〗3.老少比= ×100。
知识·巧学一、城市化1.概念城市化(Urbanization)又叫城镇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它包括三个密切联系的方面:一是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的人口城市化;二是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地域城市化;三是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误区警示城市化的三个过程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城市化的三个过程是紧密联系且不可分割的三个方面。
2.表现(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2)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3)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
城市化主要有三个标志,即城市人口增加、城市的用地规模和城市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其中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是最主要的标志,通常被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高低;而城市人口增加和用地规模则反映城市发展的合理性。
误区警示衡量城市化水平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不能只从表面上认为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的扩大是城市化最主要的标志。
方法点拨如何理解城市化的三个标志城市化的三个主要标志都是相对的,不能作为绝对标准,在认识一个国家城市化的水平时,还应结合城乡收入、劳动方式、人均收入、文化教育的差异性和价值观念的趋向性等各项指标,以衡量、综合分析城市化水平和合理程度。
3.城市化的意义城市化作为一种影响极其深广的社会现象,给人们不仅带来了聚落形态的变化,还带来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巨大变化,它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城市化使人口、产业结构、工业、科技、文化思想等都发生了转变,如表2-16所示。
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因为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会促进城市的发展。
城市化不仅包括物质形态上的变化,还包括居民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变化。
知识拓展乡村—城市转型乡村—城市转型强调的是在农村地区发生的城市化现象,包括景观的、社会的、经济的、人口的转变,实际上是农村经济结构功能的现代化转变,如表2-17所示。
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题型:填空题10题,每空1分,共10分单选题10题,每题1分,共10分多选题5题,每题2分,共10分名词解释题5题,每题3分,共15分简答题4题,每题9分,共36分论述题1题,共19分一、填空题与选择题精选:1. “社会学”一词最早是由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孔德(Comte)在1838年10月出版的《实证哲学教程》第4卷正式提出。
2.文化中最小而有意义的单位,称为文化特质3.社会化的社会主体有家庭、学校、工作单位、同龄群体和大众传播媒介等4.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或生理因素基础上的角色称为先赋角色(归属角色);通过个人努力获得的角色称为自致角色;5.社会学按照群体形成的基本缘由分类,将社会群体主要分为血缘群体、地缘群体、业缘群体和趣缘群体6.家庭的功能主要有:生育功能,教育功能,感情交流功能,经济功能,性规则,抚养与赡养功能,休息与娱乐功能等。
7.“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明同辈群体对个体社会化的必要性。
8.从地缘关系的角度来看,表现为地缘关系存在方式的是村社9.再社会化是指对越轨和犯罪者的社会化10.人们有意识地建立起来旨在达成特定目标的社会单元称为社会组织11.家庭成员、邻里、朋友是属于初级群体12.不同个人或群体为了获得同一目标而进行的互动方式是竞争13.核心家庭是一对夫妇与父母和未婚子女聚居生活的家庭14.提高社会结构开放程度是加强社会流动的前提15.相距45厘米到122厘米之间是个人距离16.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有规范、地位、角色、权威、正式成员17.在韦伯的三位一体分层模式中,三个重要因素是经济、声誉、权力18.社区的构成要素有人群和地域19.中国城市社区的特点是20.社会现代化的基本内容社会结构的日益分化和整合、理性化、科学技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经济持续而迅速的发展、城市化、人的现代化、全球化。
21.在中国,最早是严复把社会学翻译成“群学”,并在1903年出版《群学肄言》的序言中首次提出四、名词解释★社会学: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的具体社会科学。
中国式现代化对城市化与城市发展的影响在当今时代,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推进,这一进程对我国的城市化与城市发展产生了深远且多维度的影响。
首先,经济的快速增长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之一。
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和优化,从传统的农业为主导逐渐转向工业和服务业的蓬勃发展,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
城市成为了经济活动的核心区域,吸引了众多企业的集聚。
这种集聚效应进一步促进了城市经济的繁荣,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商业机遇。
例如,东部沿海地区的一些大城市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服务业等为主导的产业集群,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才和资源,从而加速了这些城市的发展和扩张。
其次,科技创新在中国式现代化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广泛应用,改变了城市的运行方式和居民的生活方式。
在交通领域,智能交通系统的出现有效缓解了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提高了交通运输效率;在公共服务方面,线上政务服务让居民办事更加便捷高效,节省了时间和精力。
同时,科技创新也催生了许多新的产业和业态,如电商、共享经济等,为城市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再者,政策的引导和支持对城市化与城市发展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城市化的政策,如户籍制度改革,使得更多农村人口能够在城市落户,享受城市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城市的吸引力和包容性。
同时,政府在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投入不断加大,建设了现代化的交通网络、能源供应系统和通信设施,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中国式现代化在推动城市化与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也带来了一些挑战。
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给城市资源和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
城市的土地资源有限,住房紧张成为了许多城市面临的突出问题。
同时,大量人口的涌入也给城市的水资源、能源供应带来了考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城市需要更加科学合理的规划和管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环境保护。
五星创建5项机制五星创建5项机制五星创建是指创建具有“五星”级别的现代化城市。
这一目标对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至关重要,可以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中国政府提出了五星创建5项机制,以推动城市化进程,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项机制:政策引导机制政策引导机制是指政府根据城市城乡规划发展要求,以环境保护、文化遗产保护等为主要目标,从内部激发和引导城市建设,对城市管理和服务逐步规范和强化。
政府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政策和法规,如重点城市建设规划,城市“绿化、美化、亮化”工程等,以鼓励企业和社会投资者参与城市建设。
第二项机制:市场导向机制市场导向机制是指在政府指导下发挥市场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
政府通过设定应用商业和市场力量的机制,以鼓励企业和社会投资者的投资和服务地方的需求,加速城市规划建设的深化进程,改变以地价作为城市建设主要收入来源的现状,改变以城市建设领导企业为主导的根本生产关系。
第三项机制:绩效评价机制绩效评价机制是评估城市建设规划和执行的效果和投入的机制。
通过建立定量和质量指标,并制定评价标准和评估程序,对城市建设规划的每一阶段进行绩效评估。
评估结果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提出改进和调整建设规划的建议。
第四项机制:社会参与机制社会参与机制是指政府、市民、企业和社会团体之间的相互合作和参与,共同推动城市建设。
政府可以通过开展城市建设活动,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和提升城市品位,引导广大市民、企业和团体积极参与城市建设中的各项工作。
第五项机制:技术支持机制技术支持机制是指为了促进城市科技和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发挥科技人才和信息技术的优势,加强科学技术和信息化领域的投入和支持。
政府可以通过引进技术先进的企业和人才,开展科学技术合作和信息技术应用,提高城市建设的精细化和智能化水平。
总之,五星创建5项机制是中国政府为加速城市化建设、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而引入的有效机制。
如果政府、市民、企业和社会团体之间能够积极参与其中,相互合作和共同推进,相信五星级现代化城市建设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微专题21城市化与城市区位因素考试内容考试要求节次考试内容必考要求加试要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1。
城市化城市化的含义和意义b分析城市环境问题的形成及解决措施2.城市化动力机制城市化的主要动力b3。
城市化特点(1)城市化特点的地域差异(2)现阶段中国城市化的特点bb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4.城市化与我们的生活城市化对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影响d5。
城市环境问题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及解决措施c6。
我国城市发展趋势我国城市发展趋势b城市区位7。
城市区位分析(1)影响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区位因素(2)城镇空间布局的特点cb分析影响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区位因素1.城市化(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城市化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表现出不同的进程.具体差异见下表:国家类型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起步时间早晚早(英国最早,从18世纪中叶开始)晚(20世纪中叶以来)原工业化早国家独立较晚,工及原因题原因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郊区基础设施完善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快,农村劳动力过剩(2)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①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②城市化对社会环境的不利影响产生的问题表现形式环境质量下降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光污染、辐射污染等城市交通问题交通堵塞,特别是上下班高峰期;交通事故频繁;公共交通发展缓慢;停车(位)场紧张等城市住宅问题居住环境差;住宅质量低劣,设备缺少,住房破损;房价昂贵,空房率上升;出现贫民窟等城市社会问题就业困难,失业现象严重;贫困问题,特别是失业者、技术过时者和缺乏充分教育的群体增加;老年人问题(人口老龄化);内城经济衰退等(3)城市化问题的解决措施2.城市区位因素b级方法技巧城市化进程和特点的分析①根据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变化来判断城市化速度;②根据城市面积、范围的变化来判断城市化速度;③根据不同区域类型(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判断城市化进程和特点;④根据产业结构特点及变化分析城市化特点;⑤根据城市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分析城市化特点。
城市化进程与城市发展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发展成为了当代社会的重要议题之一。
本文将探讨城市化进程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从经济、社会和环境角度进行分析和论述。
一、经济影响城市化进程对城市发展的经济影响不可忽视。
首先,城市化加速了人口向城市聚集,形成了庞大的消费市场。
城市人口的增加,带动了各类产业的发展与壮大,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其次,城市化进程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城市作为经济中心,吸引了大量的人才流入,劳动力资源丰富,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此外,城市化进程还推动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善。
随着城市不断扩大,交通、通信、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得到了进一步完善,提高了城市生活的便利度,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二、社会影响城市化进程对城市发展的社会影响也非常显著。
首先,城市化提供了更多的教育资源。
城市中的优质教育资源吸引了大量的学生和家庭前往城市就学,提高了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其次,城市化为居民提供了更多的文化娱乐选择。
城市中的博物馆、图书馆、剧院、电影院等文化设施丰富多样,满足了人们对于文化娱乐的需求,提升了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
此外,城市化进程还促进了社会发展的多元化。
城市中各种社会文化群体的交流和融合,带来了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流,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繁荣。
三、环境影响尽管城市化带来了很多好处,但同时也伴随着环境问题的加剧。
城市化进程对城市发展的环境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首先,大量的工业污染和交通排放导致城市空气质量下降,对居民的生活健康带来了一定影响。
其次,城市化进程加剧了土地资源的消耗。
过度的城市扩张和建设,使得农田、森林等生态环境逐渐被破坏和丧失,对生态系统稳定性带来了一定危害。
此外,城市化还带来了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污染。
城市的用水量大幅增加,同时,生活废水和工业废水的排放也增加了水资源的污染,给水环境带来了严重威胁。
结语综上所述,城市化进程对城市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促进经济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各种社会和环境问题。
五、政府与城市化
1. 个人与政府
母题:Some people say that it is the responsibility of individuals to save money for their own care after they retire. T o what extent do you agree or disagree? (070825)
同意
1 激发工作积极性-提升工作效率-加速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Inspire/stimulate working enthusiasm
Lead to productivity improvement
Accelerate economic growth
2 减轻政府压力- 资金用在其他重要领域
Reduce government pressure
Funds that should have been spent on it could be invested in other significant aspects ,especially education ,medical treatment and building of public infrastructure
不同意
1 穷人不可能存够钱- 剥夺了生存权- 引发社会问题
It is impossible for the poor to save enough money / have enough deposits Deprive their right to life
Trigger an array of serious social problems
2 人压力大- 损害身体和心理健康- 增加政府支出
People are under huge pressure
Cause physiological and psychological diseases
Increase the government expenditure
3 人为社会做贡献,当人失去工作能力的时候,政府理应负责。
People make contribution to the society
When people lost their working abilities, the government should take response 提示:关于政府与个人这类话题,肯定是政府和个人都应当分担责任。
子题:政府要不要为个人的医疗和健康买单?个人不要向国家缴税,你同意吗?公民除了纳税以外还有别的方法来尽社会责任吗?捐助是应该直接捐助给当地社区,还是给国家和国际性慈善组织?人们是否只应当关心当地和本国的人,而不是整个世界的人?
2. 政府应当投资吗?
母题:Some people say arts such as music and painting cannot direct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eople’s life, so the government should not put money on art such as music and painting, instead, they should spend more money on construction of public services. Do you agree or disagree? (040626, 041127, 070920, 110611) 同意:
1公共设施更应该获得政府的资助。
解释:公共设施,如水电供应water and electricity supply,学校,图书馆,道路,对人们的生活质量有直接的影响。
Have a direct impacts on their daily lives 反面:对大部分来书,雕塑sculptures,绘画,交响乐symphony是奢侈品luxury items
2艺术能产生很高的回报,没有理由在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imperfect的情况下把资金投在艺术上。
例:音乐,电影,喜剧从来都不缺乏赞助business sponsorship
不同意:
1 大众除了需要物质外也需要精神享受- 帮助人们放松身心-对心理健康有好处
The public need both material and spiritual pleasurement.
2 艺术是文化遗产legacy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艺术的保护对文化多样性cultural diversity有好处
例:中国的水墨画brush painting就能很好的表达出中国人抽象abstract,含蓄implied的文化特征cultural trait。
反:如果不加以保护,一种艺术形式art form和其包含的文化就会消失。
3 一些艺术形式激发spark了人们的想象力,给人们提供看世界的一种崭新的角度novel perspective to view the world ,能美化我们的建筑环境built environment 。
比如,由于文化和艺术形式不同,每个国家的建筑和园林设计都不相同d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landscaping 。
子题:政府不应当投资修建剧院、体育馆,而是医疗和教育,你同意吗?艺术家应该是政府资助,还是其他来源资助?政府应当资助本土电影吗?科学研究应该被政府而不是小公司来进行,你同意吗?体育队应该由政府还是非政府来源来赞助?个人健康是否应当由非营利性公司来运营?政府应当投资修建道路吗?举办奥运会的利与弊?
3. 城市化与城乡差别
母题:In some countries, governments are encouraging industries and businesses to move out of large cities and into regional areas. Do you think the advantages of this development outweigh its disadvantages? (080809)
好处:
1 城市居住环境得到改善- 促进心理生理健康- 减少政府医疗开支(同上)Improve the living environment in urban areas
2 交通不堵塞
Without traffic jams
坏处
1 上下班浪费时间
Long commuter time (最地道的表达,“较长的通勤时间”)
2 增加汽油的开支,污染环境。
Increase the expenditure on gasoline
Pollute the environment
子题:城市化会带来哪些问题,如何解决,是否要鼓励人们住在郊区?城市化会给年轻人带来什么问题,如何解决?是否只有政府才能解决住房短缺问题? 城市规划者把商店、学校、办公楼、居民区集中在一起,有何利弊?市中心的商店生意惨淡,人们开车去郊区的商店,有何利弊?城乡差别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如何缩小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