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 生命的延续和发展 健康地生活
- 格式:doc
- 大小:79.00 KB
- 文档页数:3
生物圈中生命延续和发展单元备课在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是一个极其复杂且精妙的过程,它涉及到许多生物学要素和原理。
在本文中,我将会对生命延续和发展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的评估和探讨,以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这一主题。
1. 生命的起源让我们从生命的起源开始谈起。
生命的起源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许多科学家和哲学家对此都有各种不同的观点。
然而,根据现代生物学的研究和进展,我们可以得知生命的起源可能与地球上的原始有机物和适宜的环境条件密不可分。
在原始地球上,氨基酸、核苷酸等有机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可能发生了聚合反应,最终形成了简单的有机分子,这些有机分子可能是生命起源的基础。
生命的起源需要适宜的环境条件和基础有机物质的存在。
2. 遗传物质的传递在生物的延续和发展过程中,遗传物质的传递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遗传物质可以通过DNA和RNA来传递,这是生物界中非常普遍的现象。
通过遗传物质的传递,生物可以将自己的基因信息传递给下一代,从而实现生命的延续。
遗传物质的传递也会带来个体间遗传信息的差异,这是生物多样性的基础。
3. 繁殖与进化繁殖是生命延续和发展的关键步骤。
生物繁殖的方式多种多样,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是其中最主要的两种方式。
有性繁殖通过两个个体的配对和基因的重组,产生具有遗传多样性的后代,从而有利于种群的进化和适应性的提高。
而无性繁殖则是通过单个个体自身完成,虽然能够快速产生大量的后代,但其遗传信息较为单一,不利于适应环境的变化。
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生物通过繁殖不断积累适应环境的有利特征,从而更好地延续和发展自身。
4. 环境适应与种群动态在生物圈中,环境适应和种群动态是生命延续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生物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会经历选择、竞争和适应等过程,从而实现对环境的适应和生存能力的提高。
种群动态则涉及到种群密度、生态位的分布、种群大小的变化等因素,这些因素对种群的延续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生命的延续和发展是一个极其复杂和精妙的过程,它涉及到许多生物学要素和原理,需要我们全面的理解和掌握。
九年级自然科学生命的延续和进化;人、健康、环境的关系某某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1、绿色植物的生殖方式;2、人的生殖和发育;3、生物的遗传和变异;4、生物的进化;5、人体的免疫;6、健康的生活方式;7、常见的传染病和非传染病;8、环境毒物和急救措施;9、人口过度增长和生态平衡;二、教学重点、难点1、生命的延续和进化。
2、人、健康、环境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一)绿色植物的生殖方式1、绿色植物的无性生殖:①孢子生殖如蕨类、藻类、苔藓类植物。
②营养生殖:用被子植物的营养器官(根、茎、叶)进行繁殖。
营养生殖的方式有分根、扦插、压条、嫁接。
营养生殖的优点是既能保持植物的优良性状,又能快速繁殖。
嫁接成活的关键是接穗和砧木的形成层紧密贴合。
③组织培养:在人工培养基上,离体培养植物的器官、组织、细胞和原生质体,并使其生长、增殖、分化以及再生植株的技术。
2、绿色植物的有性生殖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果实的形成)过程:开花→传粉→受精→结果。
花的结构:花的最主要部分:花蕊的结构植物受精后子房的变化:果实、果皮、种子、胚、种皮的由来分别为子房、子房壁、胚珠、受精卵、珠被。
芽的发育:芽是未发育的茎、叶或花。
根据其着生的部位不同可分为顶芽和侧芽。
顶芽着生于茎的顶端。
顶芽的生长会使茎增长,侧芽的生长会形成侧枝。
顶芽和侧芽的关系:顶芽发育较快,往往抑制侧芽的发育。
摘除顶芽,可促使侧芽发育,多长侧枝。
植物的传粉方式有异花传粉(一朵花的花粉落在另一朵花的柱头上)和自花传粉(花粉落在同一朵花内的柱头上)。
根据异花传粉的途径可将花分为风媒花和虫媒花。
虫媒花的特点:有花色鲜艳,气味芳香,花蜜甜美;风媒花的特点:有花粉,多而轻,柱头分叉或成羽毛状,并且伸出花瓣外。
传粉以后,花粉受到柱头分泌的粘液的刺激,萌发形成花粉管。
花粉管沿着花柱向子房生长。
花粉管内产生2粒精子。
一个胚珠只能接受一粒花粉的精子,一个胚珠只能发育成一粒种子。
一朵雌花或两性花只有一个子房,一个子房中有的只有一个胚珠,则发育成的果实中只有一粒种子(如桃子,李子、荔枝、桂圆、芒果)。
2021年初中生物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点整理初中生物,知识点相对较少,难度也较小,所以,所学的生物知识基本上都能在课堂上消化,下面是小偏整理的2021年初中生物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考点整理,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2021年初中生物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点整理1、植物的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1)有性生殖:有两性生殖细胞结合成受精卵,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2)无性生殖: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3)无性生殖常见的方式有扦插和嫁接:甘薯、葡萄、菊、月季的哉培,常用扦插的方法:苹果、梨、桃等很多果树都是利用嫁接来繁育优良品种;(嫁接时应当使接穗与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
嫁接时,接上去的芽或枝叫做接穗,被接的植物叫做砧木。
(4)组织培养:是利用无性繁殖原理,使植物组织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通过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快速发育成新植株的高新技术手段。
(利用茎尖、根尖、花药、花粉等)2、昆虫的生殖和发育(1)变态发育:在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中,昆虫的幼体和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具有一定的差异。
(2)完全变态:家蚕、蜜蜂、菜粉蝶、蝇、蚊等昆虫的发育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
(3)不完全变态:蝗虫、蟋蟀、蝼蛄、螳螂的发育过程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
3、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1)青蛙生殖发育过程:雄蛙鸣叫→雌雄蛙抱对→蛙的卵块(体外受精)→蝌蚪→青蛙(2)青蛙发育的四个时期: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
(3)青蛙的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生活在陆地,也能生活在水中,用肺呼吸,兼用皮肤辅助呼吸。
4、鸟类的生殖和发育过程(1)卵壳:保护作用、和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卵壳膜:保护作用卵白:保护作用,提供水分卵黄:提供主要的营养物质胚盘:内有细胞核,最终发育成雏鸡。
受精卵的色浓而略大。
卵黄、卵黄膜、胚盘是一个卵细胞。
(2)鸟类的生殖和发育过程的行为:求偶、交配、筑巢、产卵、孵卵、育雏。
5、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1)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变异是指亲子间和子代间的差异。
中考生物复习提纲: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一、植物的生殖1.有性生殖: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例如:种子繁殖(通过开花、传粉并结出果实,由果实中的种子来繁殖后代。
)(胚珠中的卵细胞与花粉中的精子结合成受精卵→胚→种子)2.无性生殖: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
例:扦插,嫁接,压条,组织培养3.嫁接的关键:接穗与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以确保成活.二昆虫的生殖和发育1.完全变态: 在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中, 幼虫与成体的结构和生活习性差异很大,这种发育过程叫变态发育. 卵→幼虫→蛹→成虫。
举例:家蚕、蜜蜂、蝶、蛾、蝇、蚊2.不完全变态:卵→若虫→成虫。
举例:蝗虫、蝉、蟋蟀、蝼蛄、螳螂三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1.变态发育:卵→蝌蚪→幼蛙→成蛙2.特点:卵生,体外受精。
四、鸟的生殖和发育1.过程:筑巢、求偶、交配、产卵、孵卵、育雏几个阶段。
2.特点:卵生体内受精3.鸟卵的结构:一个卵黄就是一个卵细胞。
胚盘里面含有细胞核。
卵壳和壳膜——保护作用,卵白——营养和保护作用,卵黄——营养作用。
胚盘——胚胎发育的场所。
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
•变异:是指子代和亲代个体间的差异。
一、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1 生物的性状:生物的形态结构特征、生理特征、行为方式.2 相对性状:同一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
3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例:转基因超级鼠和小鼠。
4 生物遗传下来的是基因而不是性状。
二、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1.基因:是染色体上具有控制生物性状的DNA 片段。
2.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呈双螺旋结构。
3.染色体:细胞核内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
4.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传递。
精子和卵细胞是基因在亲子间传递的“桥梁”。
•每一种生物细胞内的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都是一定的。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分别位于成对的染色体上。
•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的细胞分裂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
生命的延续与传承生命是宇宙中最神奇的存在,承载着不可思议的奥秘和无尽的可能。
生命的延续与传承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涉及到生物学、文化、意义等多个领域。
无论是人类还是其他物种,都在不断探索着生命的延续与传承的奥秘,以此维持物种的繁衍和文明的发展。
一、生物学角度的生命传承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生命的传承主要通过繁殖和遗传来实现。
无论是植物还是动物,都拥有独特的生殖和繁殖机制。
植物通过花粉和卵子的结合,形成种子并通过风、水、昆虫等方式传播,实现了延续。
而动物则通过交配和生育后代的方式,将遗传信息传递给下一代。
这种生命的延续,保证了物种能够在地球上存续并适应环境的变化。
二、文化角度的生命传承生命的传承不仅仅局限于生物学层面,还包含了文化传承的重要内容。
人类是具有高度文明的生物,我们通过语言、艺术、宗教、习俗等方式,将文化传承给下一代,从而实现了生命的延续。
语言是最重要的文化传承媒介之一,我们通过语言交流,传递知识、价值观念和经验。
艺术则是情感和理念的表达方式,通过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将情感和思想传递给后人。
宗教和习俗则是社会规范和道德价值的继承和传承。
这些文化传承的方式,使得人类文明能够代代相传,不断发展壮大。
三、意义角度的生命传承生命的延续与传承背后蕴含着非常深刻的意义。
首先,对于个体来说,生命的传承是一种使命和责任。
在人类社会中,子女是传承和延续个体生命的重要方式,也是对于前辈智慧和贡献的最好回报。
其次,生命的传承使得人类能够积累和传递知识,不断进步。
每一代人都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和创新,将经验和智慧传递给下一代,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最后,生命的传承也具有精神层面的意义,它延续了情感、友谊、爱和希望。
每一个家庭都是爱的结晶,通过传递爱和情感,我们可以在生命的延续中找到无限的力量和动力。
生命的延续与传承是宇宙中最伟大的奇迹之一,涉及到生物学、文化和意义等多个方面。
通过繁殖和遗传,生物实现了延续和适应环境的能力;通过语言、艺术、宗教和习俗,人类将文化传递给下一代;通过积累知识和传递智慧,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
一、教学目标1. 掌握七年级下册生物第七单元生命的延续和发展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能够分析常见生物的生殖发育特点,理解生物的生殖方式。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提高对生物生殖发育问题的解决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生物的生殖方式: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
2. 生物的发育过程: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
3.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基因的传递和基因突变。
4. 人类生殖发育特点:受精过程、胚胎发育、分娩过程。
5. 常见生物的生殖发育特点:昆虫、鸟类、哺乳类的生殖发育特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生物的生殖方式、发育过程、遗传和变异。
2. 教学难点:生物的生殖发育特点,人类生殖发育过程。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生物的生殖发育问题。
2. 使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常见生物的生殖发育特点。
3. 利用图表和动画,直观展示生物的生殖发育过程。
4. 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单元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生物的生殖方式:介绍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概念,举例说明两种生殖方式的差异。
3. 分析生物的发育过程:讲解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的概念,通过案例分析不同生物的发育过程。
4. 讲解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介绍基因的传递和基因突变的概念,解释遗传和变异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5. 分析人类生殖发育特点:讲解受精过程、胚胎发育、分娩过程,通过案例分析人类生殖发育的特点。
6. 分析常见生物的生殖发育特点:分别分析昆虫、鸟类、哺乳类的生殖发育特点,总结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7.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8.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9. 课后反思:对课堂教学进行总结,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10. 辅导与答疑:在课后提供辅导服务,解答学生关于本节课内容的疑问。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检查学生对七年级下册生物第七单元生命的延续和发展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七年级下册生物第七单元生命的延续和发展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生命的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性。
2. 掌握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的基本概念。
3. 能够分析不同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特点。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生命的延续和发展的意义。
2. 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的概念。
3. 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区别。
4. 人类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5. 胚胎发育的过程。
三、教学重点:1. 生命的延续和发展的意义。
2. 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的概念。
3. 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区别。
4. 人类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四、教学难点:1. 生命的延续和发展的意义。
2. 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的概念。
3. 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区别。
4. 人类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五、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延续和发展的意义。
2. 使用多媒体演示,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生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3.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4. 进行课堂提问和练习,及时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环节】1. 导入:通过问题导入,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延续和发展的意义。
2. 知识讲解:讲解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的概念,解释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区别。
3. 实例分析:分析人类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展示胚胎发育的过程。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不同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特点,分享讨论结果。
5. 课堂提问和练习:进行课堂提问和练习,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评估:1. 通过课堂提问和练习,评估学生对生命的延续和发展的理解程度。
2.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合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3. 分析学生的练习答案,评估他们对生物的生殖和发育概念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有效地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延续和发展的意义。
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是否有必要进行调整。
3.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全面,是否有遗漏或需要进一步讲解的知识点。
专题5 生命的延续和发展健康地生活
范例1.右表是“板蓝根冲剂说明书”部分内容,请仔细阅
读并回答问题:
(1)对于购买“板蓝根冲剂”,小方和小兰有不同的看
法。
小方说:“没有医师的处方,不能乱买。
”小兰说:“这是
非处方药,可以自己购买。
”她俩谁的说法有道理?。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
(2)小军不小心擦破了皮肤,回家后立即泡了一包板
蓝根冲剂并喝了下去,他的做法有何不妥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李听人说:“中药无副作用”。
为了预防感冒,他每天都喝板蓝根冲剂。
这种做法是否科学?___________。
请说出你的理由。
范例2.1990年10月,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正式启动,主要由美、日、德、法、英等国的科学家共同参与。
1999年9月,中国积极加入这一计划,成为参与这一研究的唯一发展中国家。
2000年6月26日,六国科学家联合公布了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这是人类基因组研究的重大成果,被誉为人类“生命天书”的破译,以揭示生命和各种遗传现象的奥秘。
科学家们将男人、女人体细胞内的染色体进行整理,形成了下列的排序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中可以看出,在人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存在的。
染色体的化学成分是__________和蛋白质。
(2)根据染色体组成可以判断,为女性的染色体组成。
(3)甲产生的生殖细胞称为,其中含有___ _ _条染色体。
(4)对先天性愚型患者进行染色体检查,可以看到患者比正常人多了一条21号染色体。
遗传学上把这种现象叫做。
(5)若甲、乙是一对夫妇,第一胎生的是女孩,假如他们再生第二胎,生男孩的可能性约为。
(6)有人提出“吃基因补基因”,你是否赞成这种观点,试简要说明理由。
专题检测
1.人体内残存了在其他哺乳动物体内相当发达的阑尾,这一生物进化中的证据属于()A.化石证据 B.比较解剖学证据C.胚胎学证据 D.分子生物学证据2.化石证明有许多生物种类只存活了相当短暂的时间就逐渐灭绝了。
最能解释这一现象的是()A.缺乏能适应环境变化的可遗传变异B.外界环境条件变化非常剧烈
C.人类利用遗传学知识改造了这些生物D.繁殖能力太低而逐渐灭绝了
3.自然选择学说正确地解释了生物界的哪一自然现象?()
A.生物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 B.遗传与变异的相互关系
C.生物个体越来越高大 D.自然界生物的多样性与适应性
4.近年来,克隆技术飞速发展,已经有许多种生物被克隆成功。
但是许多国家都立法禁止对人类进行克隆。
因为克隆人涉及的主要问题是()
A.人类的克隆技术太复杂 B.人类的伦理道德问题C.会对现有医疗产生冲击 D.会影响基因的多样性
5.中国等六国科学家实施的“人类基因组计划”要对人类全部染色体的基因进行测位。
请你结合学过的知识,指出该计划要测定的人类染色体数应该是()
A.46条 B.23条 C.24条 D.22条
6.米勒的实验为下列哪一项事实提供了证据?()
A.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和硫化氢B.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氨
C.原始地球条件下可产生氨基酸 D.原始海洋是原始生命诞生的摇篮
7.人类学家认为,人猿分界的重要标准是()
A.直立行走 B.使用语言 C.使用工具 D.脑量增加
8.马达加斯加群岛与非洲大陆只相隔狭窄的海峡,但两地生物种类有许多不同。
造成该现象的原因()A.人工选择的结果 B.自然选择的方向不同C.变异的方向不同 D.岛上的生物都不进化9.有一种沙漠蜥蜴,在体温28℃时体色灰绿,随着体温的升高而逐渐变蓝和鲜亮,体温超过35℃时则呈现艳丽的黄色。
这一事实表明()
A.蜥蜴的体色调节体温
B.蜥蜴的体温能改变体内的基因从而表现出不同的性状
C.生物体表现出来的性状是基因与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D.生物体表现出来的性状是显性、隐性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10.科学家将普通辣椒萌发的种子放到宇宙飞船的玻璃舱里,在太空中飞行一周后返回地面,种植下去以后,所结的辣椒有的果大而甜、有的果小而特别辣。
引起这种变异的原因可能是()A.种子中的基因结构发生改变 B.种子中的营养成分发生改变
C.种子中的显性基因发生改变 D.种子中的隐性基因发生改变
11.结晶牛胰岛素的人工合成是生命科学上的重要成果,它为生命起源的哪个阶段提供了有力的证据?()A.无机小分子物质→有机小分子物质B.有机小分子物质→有机高分子物质
C.有机高分子物质→多分子体系D.多分子体系→原始生命
12.在北京培育出优质甘蓝品种,叶球最大的只有3.5kg,当引种到拉萨后,由于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叶球可重达7kg左右,但再引种回北京后,叶球又只有3.5kg,从甘蓝引种过程看出()A.甘蓝具有遗传性,而不具有变异性 B.仅由环境条件引起的变异不遗传
C.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可遗传的变异 D.甘蓝的形态发生变化不属于变异
13.肺鱼在夏季如遇干涸,常藏于泥中进行夏眠,直到雨季来临时才“复苏”。
下列对这种现象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这是对不良环境的适应 B.这是长期人工选择的结果
C.是一种生存斗争的表现 D.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14.下列叙述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是()
A.伦敦桦尺蠖黑化现象是受煤烟熏黑的结果
B.野兔的保护色和鹰锐利的视觉是它们相互选择的结果
C.北极熊为适应冰天雪地的环境,毛色产生了白色变异
D.长颈鹿经常努力伸长颈和前肢去吃高处的树叶,因而颈和前肢都
15.人类预防遗传病发生的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是()
A.禁止近亲结婚 B.进行遗传咨询C.提倡适龄生育 D.进行产前诊断
16.在XY型的性别决定中,决定后代性别的时期是()
A.精子形成过程中 B.卵细胞形成过程中C.受精作用发生时 D.受精卵分裂过程中 17.假如一个性状总是从父亲直接传给儿子,由儿子直接传给孙子。
那么控制这个性状的基因最可能位于()
A.常染色体 B.X染色体 C.Y染色体 D.任一染色体上
18.右图是某男性体细胞内染色体图谱,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体细胞内有23对染色体
B.染色体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C.该图谱说明染色体在体细胞内是成对存在的
D.男性体细胞内的染色体组成可以表示为44+XX
19.豌豆子叶的颜色有黄色和绿色,黄色是显性,其基因用A表示,
绿色是隐性,其基因用a表示,子叶黄色的基因组成是()
A.AA B. Aa C.AA或Aa D.Aa或aa
20.2002年4月,杭州华大基因研究中心和浙江大学生物信息学研究中心成功破译了水稻基因组信息。
下列有关水稻遗传物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A.水稻DNA分子含有许多基因
B.水稻基因实质上是水稻DNA分子上起遗传效应的一些片段
C.水稻抗病、抗倒伏、高产等一系列可遗传的性状均由基因决定
D.水稻、鸟类等生物体内的基因、DNA、染色体等不会发生变化
21.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各种基因工程技术的深入开展,人们对基因有了更多的了解。
下列有关基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人体的每一个细胞内有一个基因B.只有高等生物细胞内才有基因
C.基因主要位于细胞内的染色体上D.不同生物具有相同数目的基因
22.日常生活中,我们会接触到一些病菌、病毒,但一般不会患病。
这主要依赖于() A.皮肤的屏障作用 B.免疫器官的免疫作用
C.唾液的杀菌作用 D.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23.艾滋病被称为“人类杀手”,它是由艾滋病病毒引起并主要通过血液进行传播,至今人类还没有找到根治该病的办法。
从理论上讲,研制疫苗并进行预防接种是根除该病的最好对策,该对策的作用在于()A.控制传染源 B.保护易感者 C.切断传播途径 D.探究病毒结构
24.酒后驾车而发生重大车祸,造成伤亡事件,其主要原因是()
A.发生了慢性的酒精中毒B.酒精增加了肝脏负担
C.酒精使心脏血管受损D.酒精影响了大脑的控制能力,导致行为失控
25.现有红、蓝、紫、绿、黄等颜色的小纸片100张,放在一块黄布上,经过“捕食者”及代捕食后,剩下的小纸片的颜色绝大部分是() A.红色 B.黄色 C.蓝色 D.绿色
26.在“模拟保护色形成过程”活动中,取红、蓝、绿、黄等颜色的小纸片各25张,放在一块黄布上,实
验者先背对着黄布,然后转身快速拿取,经过若干次后,最后剩下的小纸片数量最多的应该是()
A.红色的
B.绿色的
C.蓝色的
D.黄色的
27. 科学家做过如下实验,将深色桦尺蛾和浅色桦尺蛾分别进行标记,然后放养于不同的地点,一段时间后,将所释放的桦尺蛾尽量收回,统计其数目,结果如下表
(1)桦尺蛾的体色(深色、浅色)在生物学上称为_____________.
其体色有深浅之分,这是一种现象(填“遗传”或“变
异”)。
假设深色由显性基因控制(用B表示),浅色由隐性基因控制(用
b表示),那么深色蛾的基因组成可能是或。
(2)从表中可以看出,在不同环境中生活着的桦尺蛾,保护色是
不同的。
根据达尔文理论,保护色的形成是( )的结果。
A.长期烟熏B.长期捕食这种颜色的食物C.长期自然选择
(3)工业污染区____(填“深”或“浅”)色桦尺蛾所占比例高,非工业污染区_____(填“深”或“浅”)色桦尺蛾所占比例高
(4)桦尺蛾的幼虫对桦树的危害很大,用方法控制这种林业害虫,既经济又环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