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A版】《孟子》二则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3
孟子全文及译文《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孟子全文及译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梁惠王章句上【原文】孟子见梁惠王①。
王曰:“叟②!不员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③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 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土庶人④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⑤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⑥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⑦。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⑧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⑨。
未有仁而遗⑩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注释】①梁惠王:就是魏惠王(前400-前319),惠是他的谥号。
公元前370年继他父亲魏武侯即位,即位后九年由旧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北)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所以又叫梁惠王。
②叟:老人。
③亦:这里是“只”的意思。
④土庶人:土和庶人。
庶人即老百姓。
⑤交征:互相争夺。
征,取。
⑥弑:下杀上,卑杀尊,臣杀君叫弑。
⑦万乘、千乘、百乘:古代用四匹马拉的一辆兵车叫一乘,诸侯国的大小以兵车的多少来衡量。
据刘向《战国策。
序》说,战国末期的万乘之国有韩、赵、魏(梁)、燕、齐、楚、秦七国,千乘之国有宋、卫、中山以及东周、西周。
至于千乘、百乘之家的“家”,则是指拥有封邑的公卿大夫,公卿封邑大,有兵车千乘;大夫封邑小,有兵车百乘。
⑧苟:如果。
⑨餍(yan):满足。
遗:遗弃,抛弃。
【译文】孟子拜见梁惠王。
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麽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
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
《孟子》原文及译文,《孟子两则》翻译及原文《孟子两则》翻译及原文《孟子两则》原文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白话译文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任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任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任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任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这个人,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使他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受尽贫困之苦,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用来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原来没有的才能。
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
(如果)一个国家,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
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了。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白话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不如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孟子二则原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二则》的赏析如下:第一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论述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重要性。
作者从战争和守卫的角度出发,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
无论是在战争中取得胜利,还是在守卫城池时能够抵御敌人的进攻,关键都在于“人和”。
只有上下一心、团结一致,才能够取得成功。
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则是这个道理的最好诠释。
一个君主如果施行仁政、爱护百姓,就会得到更多人的支持和帮助;相反,如果残暴无道、欺压百姓,则会失去民心和帮助。
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个人和团队。
只有拥有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才能够得到更多人的支持和帮助;相反,则会失去信任和支持。
第二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则强调了人只有在困境中才能够成长和进步。
作者列举了历史上一些著名人物的成功经历和成长过程,说明了这些人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因为他们经历了各种磨难和挫折。
正是这些磨难和挫折让他们变得更加坚强和聪明。
同样地,一个国家如果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也会走向衰败。
只有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才能够保持繁荣和进步。
《孟子》二则原文
原文、
1.《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
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2.《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
初中文言文孟子1. 《孟子》二则初中古文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尽心上》)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尽心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sù)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shùn)发于畎(quǎn)亩之中,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胶鬲(gé)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kòng)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bì)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 八年级下册语文书《孟子》二篇,古文《孟子》二章一梁惠王①曰:“晋国②,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
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溽;壮者暇日修其孝梯忠信,人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溽以养其父母。
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
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以王敌?故曰:‘仁者无敌。
’王请勿疑!”二孟子见梁襄王③,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孟子》二章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5篇)孟子二章教案篇一1、积累文言词语,扩充文言词汇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朗读全文,借助注释,疏通文意,把握论证思路3、反复诵读,品味语言4、正确认识理解得道多助的现实意义学习目标1、2、3正确认识理解得道多助的现实意义一、导入前些天,我们学习了孟子的文章《鱼我所欲也》,了解了孟子舍生取义的崇高精神,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近孟子,进一步了解主张仁政王道的孟子。
二|导学过程(一)、初读文章,把握字音,读出节奏(初读字音和节奏)1、教师范读文章,要读出气势(可找名家的朗读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听读,注意字音和节奏2、学生自由朗读(大声),读准字音和节奏3、学生试读(可先齐读,后指名读,要找2-3名学生,重点看字音和节奏)(二)、译读全文,读出内容(再读读出内容)1、教师指导分段译读全文。
(可根据内容把文章分段,降低文章的难度。
可分为第一句,三里之城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深也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结尾)学生结合注释,自行翻译课文,并标出疑难词句2、学生质疑、解答,学生边读边翻译,教师点拨重点词语: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人和: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山下团结郭:外城环:围池:护城河是:这委:放弃去:离开域:限制固:使巩固畔:通叛,背叛亲戚;亲戚朋友,包括父母兄弟重点句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力3、理思路①、教师点拨: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②、学生思考讨论: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述的学生交流教师交流时边归纳: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进攻一方天时不如地利防御一方地利不如人和(战争需要人和)域民固国(治国需要人和)威天下孟子二章教案篇二1.理解文章的观点及作者的论证思路。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发:于:畎亩:举:
翻译: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故:降:任:于:是:苦:
劳:饿:拂:乱:所以:
动:忍:曾:益:
翻译: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恒:过:然后:衡:作:
征:喻:入:拂:亡:翻译: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知:
翻译: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岂:诚:熄:
翻译: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
是:焉得:
翻译: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丈夫之冠:命:往:戒1:
女:戒2:以...为:正:
翻译: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居1:居2:行:道:
翻译: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得:由:
翻译: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淫:移:屈:此之谓:
翻译:。
一、《孟子·离娄上》原文: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翻译:孟子说:“君子有三种快乐,而成为天下之王并不包含在其中。
父母都健在,兄弟间没有过错,这是第一种快乐;抬头无愧于天,低头无愧于人,这是第二种快乐;得到天下英才并加以教育,这是第三种快乐。
君子有三种快乐,而成为天下之王并不包含在其中。
”解读:这段话阐述了孟子对于君子快乐的看法。
他认为,真正的快乐不在于成为天下的王者,而在于家庭和睦、个人品德高尚以及能够教育英才。
这反映了孟子倡导的道德伦理观念,即君子应当注重内心的修养和家庭的和谐。
二、《庄子·逍遥游》原文:庄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翻译:庄子说:“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
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这是危险的!已经这样做了却还追求知识的人,更是危险的!做好事不要追求名声,做坏事不要接近刑罚,遵循中道作为准则,可以保全自己的身体,可以保全自己的生命,可以照顾好父母,可以尽享天年。
”解读:这段话表达了庄子对于人生和知识的看法。
他认为,人生有限,知识无限,过分追求知识会导致危险。
因此,他主张顺应自然,遵循中道,不要过分追求名利,也不要做坏事,这样才能保全自己的身体和生命,照顾好家人,享受人生。
总结:这两则文言文都富含深刻的哲理,通过对它们的翻译和解读,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圣贤的思想和智慧。
孟子强调道德修养和家庭和谐,庄子则倡导顺应自然和遵循中道。
这些思想对于今天的我们仍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提醒我们在追求知识和事业的同时,也要关注内心的修养和家庭的幸福。
《孟子两章》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作品简介:《孟子两章》是《孟子》中选入初中语文教科书的两篇文章。
《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儒家经典之一。
《孟子》长于言辞,其文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古文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作品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sù)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作品注释:(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标题是编者加的。
《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儒家经典之一。
(2)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人和:作战时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3)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城:内城。
(4)郭:外城。
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5)环而攻之而不胜: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6)必:一定。
(7)然而:这样却。
(8)是:这。
(9)城:城墙。
池:护城河。
(10)兵革非不坚利也:武器装备不是不坚硬锐利。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兵器。
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坚利:坚硬,锐利。
(11)委而去之:意思是弃城而逃。
委,放弃。
去:离开。
(1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
域,这里是限制的意思。
以:凭借。
(13)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固:巩固(14)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威:震慑。
兵革之利:武器装备的锐利,这里意思延伸为武力。
(15)寡助之至:得到的帮助少到了极点(16)亲戚:身边的人。
26.《孟子》二则
鱼我所欲也
,舍鱼而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
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
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
..
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
..
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
1.解释文中加点词
2翻译
(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2)非独贤者由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勿丧.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3.阅读理解
(1)从论证方法的角度看,本文除了“举例论证”外,主要运用
(4)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富贵不能淫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