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乌素沙漠
- 格式:ppt
- 大小:11.18 MB
- 文档页数:35
毛乌素措施引言毛乌素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是中国最大的沙漠之一。
由于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毛乌素沙漠的沙化速度加快,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为了保护毛乌素的生态环境,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治理和恢复该地区的生态环境。
本文将介绍这些措施。
1. 退耕还林还草退耕还林还草是指将农田退耕并进行生态恢复,种植树木和草地,以防止土地沙化。
毛乌素地区实施了大规模的退耕还林还草措施,通过植被的恢复和保护,减少了沙漠扩张的速度,保护了地下水资源和生物多样性。
2. 沙漠固沙工程为了阻止沙漠的进一步扩张,毛乌素地区进行了沙漠固沙工程。
这些工程包括植树造林、筑坝截沙、固沙护林等。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阻止风沙对农田的侵蚀,减缓土地沙化的速度,并且为地区的农业发展提供了土壤保护。
3. 水资源管理由于毛乌素地区地下水资源丰富,灌溉用水需求大。
为了合理利用水资源并降低地下水位下降的风险,毛乌素地区实施了水资源管理措施。
这些措施包括提高灌溉效率,加强水资源监测和管理,推广节水灌溉技术等。
通过这些措施,可有效减少地下水的开采量,保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 生态旅游开发为了促进毛乌素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该地区开展了生态旅游的开发。
通过规划和开发生态旅游景点,毛乌素地区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从而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同时,生态旅游开发还推动了保护地方生物多样性的工作,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5. 教育和宣传为了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毛乌素地区进行了广泛的教育和宣传活动。
这些活动包括开展环境保护知识的普及教育,举办环保讲座和活动,制作和播放宣传片等。
通过这些教育和宣传活动,可以提高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增强社会对毛乌素措施的支持。
结论毛乌素地区的治理措施的实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退耕还林还草、沙漠固沙工程、水资源管理、生态旅游开发以及教育和宣传等措施的综合作用下,毛乌素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恢复。
关于毛乌素沙漠的作文The Maowusu Desert, also known as Maowusu Sandland, is located in the heart of the Ordos Plateau, in western Inner Mongolia, China. 毛乌素沙漠,又称毛乌素沙地,位于中国内蒙古西部鄂尔多斯高原的中心地带。
Stretching for approximately 42,200 square kilometers, the Maowusu Desert is characterized by its shifting sand dunes, sparse vegetation, and extreme temperatures. Covering parts of Ordos, Bayan Nur, and Alxa League, the desert is a prominent feature of the region. It is a challenging environment for life to thrive in, and yet it still manages to support a variety of species that have adapted to its harsh conditions. 大约涵盖了42,200平方公里的区域,毛乌素沙漠以其移动的沙丘、稀疏的植被和极端的温度而著称。
覆盖了鄂尔多斯、巴彦淖尔和阿拉善盟的部分地区,这片沙漠是该地区的一大特色。
这是一个对生命来说是极具挑战性的环境,然而它仍然成功地支持了许多适应了它严酷条件的物种。
From an ecological perspective, the Maowusu Desert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the functioning of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Despite its arid and inhospitable nature, the desert is home to a variety of floraand fauna, many of which are well-adapted to the harsh conditions. The unique adaptations of the plants and animals in the desert reflect the resilience and creativity of life in the face of adversity. 从生态学的角度看,毛乌素沙漠在周围环境的运作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毛乌素沙漠作文素材
1. 毛乌素沙漠曾经可是个大麻烦呀!就像一只张牙舞爪的怪兽,不断吞噬着土地。
你能想象以前那里风沙漫天的景象吗?简直让人没法生活!但现在可不一样啦,经过大家的努力,它慢慢变绿啦!
2. 想想看,以前的毛乌素沙漠,那风一吹,沙子跟疯了似的乱跑,多可怕呀!这不就和捣蛋的小孩子一样吗?而如今,它乖乖听话了,绿树长起来了,这变化多惊人啊!
3. 哎呀,毛乌素沙漠以前真的好“凶”啊!那沙尘暴,就跟发脾气似的。
可是人们没怕它呀,硬是把它给制服了!这不就是一场人和沙漠的大较量吗!
4. 你知道吗?毛乌素沙漠曾经是一片荒芜,简直就是一片绝望之地。
但现在呢,就像变魔术一样,变得充满生机,这是多么了不起啊!
5. 毛乌素沙漠曾经就像一块怎么也洗不干净的脏抹布,可如今看看,多像一块美丽的绿宝石呀!这可都是大家努力的结果呢!
6. 说真的,以前提到毛乌素沙漠,大家都直摇头,那简直是灾难呀!可现在再去看看,哇,这变化不得让你竖起大拇指呀!
7. 以前毛乌素沙漠就是个“恶霸”,谁都拿它没办法,可咱人类就是有办法呀!现在它不也得乖乖的,这多有意思呀!
8. 毛乌素沙漠呀,它从让人头疼的“混世魔王”变成了如今的美丽模样,这就是奇迹!这就是我们努力的见证!我们能把沙漠变绿洲,还有什么做不到的呢!。
世界最强沙漠暴雨中心——毛乌素沙地秦为胜毛乌素沙漠亦称鄂尔多斯沙地,位于陕西省榆林地区和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之间,面积达4.22万平方公里,与科尔沁沙地、浑善达克沙地、呼伦贝尔沙地,并称为中国四大沙地,它包括内蒙古自治区的鄂尔多斯南部、陕西省榆林市的北部风沙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东北部,万里长城从东北到西南穿过毛乌素沙漠南缘,为古代农牧业交错地带。
它在中国的十二大沙漠中名列第五位,也是中国纬度最低的沙漠,中国降水量最多的沙漠,也是世界最强沙漠暴雨中心。
与我国其它沙漠相比,这里降水量多达250∼440毫米之间,由于降水较多,有利草类植物生长,过去曾是畜牧业比较发达地区,由于固定和半固定沙丘的面积较大,降水较多,对我国沙漠治理比较有利。
毛乌素沙区主要位于鄂尔多斯高原与黄土高原之间的湖积冲积平原凹地上。
这里地形较平坦,起伏不大,海拔多在1100-1300米,地势西北部稍高、东南略低,西北部海拔达1400-1500米,个别地区可达1600米左右;东南部河谷低至950米。
毛乌素沙地距海较远,位于季风区边缘,夏季风不稳定性,导致这里降水较少,季节、年际变化大,气候大陆性强,冬冷夏热、气温年较差大,1月均温-9.5至-12℃,7月均温22-24℃,年降水量在250-440毫米之间,且集中于夏季7-9月,夏雨率达60-75%,尤以8月最多。
降水年际差异大,多雨年为少雨年2-4倍,常发生旱灾和涝灾,且旱多于涝。
夏季常降暴雨,又多雹灾,最大日降水量可达100-200毫米。
沙地降水由东南向西北递减,东南部年降水量多达400-440毫米,西北部降水量为250-300毫米。
毛乌素沙漠在世界沙漠中的降雨量名列前茅。
科学家通过对毛乌素沙漠区内20个气象台(站)30多年的统计资料进行分析,得出这样的结论:毛乌素沙漠区多年来的暴雨日数、日最大降水量、月最大降水量以及年平均降水量,均高于中国其他沙漠。
由此可见,在中国的沙漠中,毛乌素沙漠是降雨最多的。
《毛乌素沙地荒漠化时空演变及预测分析》篇一一、引言毛乌素沙地位于中国西北内陆地区,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使其成为荒漠化现象的典型代表。
荒漠化不仅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还对区域经济、社会及可持续发展带来挑战。
本文将基于现有研究资料和实地调查数据,对毛乌素沙地荒漠化的时空演变过程进行分析,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二、毛乌素沙地荒漠化的时空演变1. 历史演变毛乌素沙地荒漠化的历史演变可追溯至数百年前。
在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下,沙地荒漠化呈现出由南向北、由东向西扩展的趋势。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由于过度开垦、过度放牧、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等人类活动,导致土地退化、植被破坏,进而加剧了荒漠化的进程。
2. 空间分布毛乌素沙地荒漠化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
沙地主要分布在河流下游及湖泊周边地区,这些地区的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及人类活动等因素共同促进了荒漠化的形成。
此外,沙地的扩展还受到风力、水力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的空间分布特征。
三、毛乌素沙地荒漠化的预测分析1. 影响因素分析毛乌素沙地荒漠化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
自然因素如气候变迁、地形地貌等难以人为干预,而人类活动如过度开垦、过度放牧等则可通过政策引导和法规约束加以控制。
因此,要减缓荒漠化的进程,必须从控制人类活动入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
2. 预测模型构建为了对毛乌素沙地荒漠化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需要构建预测模型。
本文采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手段,结合历史数据和实地调查数据,构建荒漠化预测模型。
通过模型分析,可以预测未来一定时期内荒漠化的扩展趋势和空间分布特征。
3. 预测结果分析根据预测模型的分析结果,毛乌素沙地荒漠化在未来仍将呈现扩展趋势。
然而,通过政策引导和法规约束等措施,可以减缓荒漠化的进程。
预测结果显示,在政策引导和法规约束的作用下,荒漠化的扩展速度将得到控制,并在一定时期内实现荒漠化的逆转。
中国沙漠变森林案例
你知道吗?在中国还真有把沙漠变森林的超酷案例呢,就说毛乌素沙漠吧。
以前的毛乌素那可是一片大沙漠啊,沙子多得像永远也数不清的小怪兽,到处肆虐。
但是呢,咱中国人可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儿。
政府开始带头,想出各种办法来治理。
首先就是种树,这可不是简单地种几棵树就完事儿了。
那是大批的人,从当地的居民到全国各地赶来的志愿者,大家齐心协力。
刚开始种树可难了,那小树苗刚种下去,一阵风沙吹来,就被吹得东倒西歪,好像在说“这地方我可待不住”。
可是人们没有放弃啊,就像照顾小宝宝一样照顾这些树苗。
而且啊,为了让树能活下去,人们还想出了好多巧妙的办法。
比如说弄那种草方格沙障,你可以想象成给沙子弄了一个个小格子的牢房,把沙子困住,这样风就不能轻易把沙子吹跑了,给小树苗营造了一个安稳的家。
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现在的毛乌素沙漠那可是大变样了。
以前满眼都是沙子,现在呢,到处都是绿油油的树,就像给沙漠穿上了一件绿色的大外套。
森林里还有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像小兔子、小鸟之类的都跑来安家了。
这毛乌素沙漠啊,从一个让人头疼的大沙漠,变成了一片充满生机的森林,简直就是一个超级励志的故事,也让全世界都看到了咱们中国人改造大自然的厉害本事呢。
毛乌素沙漠演讲稿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主题是毛乌素沙漠。
毛乌素沙漠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是中国第七大沙漠,也是世界上最年轻的沙漠之一。
它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气候干旱和人类活动导致的草原退化,是一个典型的人工沙漠。
毛乌素沙漠的面积约为4.3万平方公里,沙漠地形多样,包括沙丘、沙漠草原、荒漠等。
毛乌素沙漠的生态环境问题备受关注,我们有责任保护好这片美丽的土地。
首先,毛乌素沙漠的沙丘是其最具代表性的地貌之一。
沙丘是由风吹积累而成,其形态各异,有的高耸入云,有的平坦广阔,给人以无限遐想。
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能体会到生命的顽强。
然而,由于人类的过度开发和破坏,沙漠化的速度越来越快,沙丘的生态平衡受到了严重威胁。
其次,毛乌素沙漠的荒漠化问题也是亟待解决的。
荒漠是指植被稀少或缺乏植被的干旱地区,是一种极端的生态环境。
毛乌素沙漠的荒漠化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生态平衡和人民的生活。
为了改善这一状况,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比如植树造林、水土保持、荒漠化防治等,来恢复沙漠的生态环境,保护当地的生态平衡。
最后,毛乌素沙漠的生态环境保护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参与和努力。
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的家园。
我们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比如节约用水、减少能源消耗、垃圾分类等,都是保护毛乌素沙漠的实际行动。
同时,也可以通过宣传教育的方式,增强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让更多的人加入到保护毛乌素沙漠的行列中来。
总而言之,毛乌素沙漠是我们生态环境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保护好它。
希望通过我们每个人的努力,毛乌素沙漠能够重现昔日的绿洲风光,成为人们休闲旅游、观光度假的胜地,也成为我们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部分。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呵护毛乌素沙漠,共建美丽家园。
谢谢大家!。
《毛乌素沙地湿地植被特征与生态功能》篇一一、引言毛乌素沙地,位于我国内蒙古自治区的西部,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之一。
该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了丰富的湿地植被,这些植被不仅为当地生态系统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同时也具有显著的生态功能。
本文将详细探讨毛乌素沙地湿地植被的特征及其生态功能。
二、毛乌素沙地湿地植被特征1. 植被类型毛乌素沙地湿地植被主要包括沼泽、湖泊、河流沿岸等湿地类型,这些湿地区域分布着大量的水生植物和沼泽植物。
这些植物类型多样,包括芦苇、香蒲、灯芯草等,其中又以耐旱耐寒的禾本科、菊科植物为主。
2. 生长特点毛乌素沙地湿地植被在生长过程中表现出较强的耐旱性、耐寒性等特点。
这些植物在生长过程中能够适应土壤贫瘠、水分缺乏等恶劣环境,通过根系发达、地下茎繁衍等方式,保持了湿地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3. 分布规律毛乌素沙地湿地植被的分布受到气候、地形、土壤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一般来说,植被在河流沿岸、湖泊周边等水分较为充足的地方分布较为密集,而在沙丘等干旱区域则分布较少。
此外,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部分区域的植被分布也发生了变化。
三、毛乌素沙地湿地植被的生态功能1. 维持生物多样性毛乌素沙地湿地植被为众多野生动植物提供了栖息地和食物来源,从而维持了该地区的生物多样性。
这些动植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食物链的组成部分、生态环境的维护者等。
2. 调节气候湿地植被通过吸收和储存水分,对气候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在干旱季节,湿地植被能够减缓地表水分的蒸发,提高空气湿度;在雨季,则能够吸收和储存大量的雨水,减轻洪涝灾害的发生。
此外,湿地植被还能够通过光合作用等过程,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有助于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速度。
3. 保护土壤和水源毛乌素沙地湿地植被通过其发达的根系和地下茎等结构,有效地固定了沙土,防止了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的发生。
同时,湿地植被还能够吸收和净化雨水中的污染物,保护了地下水源的清洁。
此外,湿地植被还能够减缓地表径流的速度,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毛乌素沙地概况1、地理位置毛乌素沙地位于鄂尔多斯高原向陕北高原过渡地带, 纬度为37°30′~39°20′N、经度为107°20′~111°30′E,沙地面积约4万km2 ,在行政区划上包括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南部(乌审旗、伊金霍洛旗的全部、鄂托克旗东南部、鄂托克前旗东部、杭锦旗东南部、准格尔旗的西南部),陕西省的榆林地区北部(神木县、榆林市、横山县、靖边县、定边县、佳县),以及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的东北部等13 个县(市、旗)。
其中内蒙古大约占有其面积的80%,陕西大约占有其面积的15%,宁夏大约占5%毛乌素沙地大部分地区属于鄂尔多斯高平原向陕北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区。
毛乌素沙地所在区域示意图2、地貌特征毛乌素沙地自西北向东南倾斜。
西北部包括从鄂尔多斯中西部高地向东南延伸出来的一些梁地, 这些梁地梁面平坦, 由于遭受割切, 梁间形成若干谷地, 自西北向东南为倾斜的平行湖积冲积平原, 当地称为滩地, 这样构成了“梁”、“滩”平行排列的相间地貌。
其梁地主要由白垩纪紫红色和侏罗纪灰绿色砂岩层所构成, 这些砂岩固结程度很差, 极易风化, 风化物再经搬运, 使得本区各种第四纪沉积物含沙量较大, 成为沙地形成的沙物质来源。
毛乌素沙地区域地形地貌示意图3、气候特征毛乌素沙区是一个草原气候条件下的沙地,处于荒漠草原-草原-森林草原的过渡地带,就气候地带而言, 毛乌素沙地大部属温带, 位于我国季风区的西陲, 年平均温度6.10~8.15℃, 多年平均降水量在沙区东南部为400~ 440mm , 向西逐渐递减, 仍达250mm 左右, 7~ 9 月集中全年降水量的60%~ 70% , 降水强度较大, 常以暴雨形式出现, 年变率大, 一般多雨年可为少雨年的2~ 3 倍。
近30年来毛乌素沙地平均降水量为348. 9 mm ,降水平均递减率为0. 305 mm/ 年 ,具有干旱化趋势;降水量呈波动性变化,最大降水量(1985 年465 mm) 是最小降水量(2000 年227 mm) 的2 倍以上,且集中在夏季。
【作文365】探寻千年沙漠变绿洲的秘密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毛乌素沙漠位于陕西榆林与内蒙古鄂尔多斯的交界处,占地面积 4.22万平方公里,早在南北朝时期(5世纪),毛乌素水草丰茂,是天然牧场,也是匈奴人的政治经济中心;到了唐朝,由于不恰当的利用,毛乌素开始有了积沙;到了清朝,毛乌素已经形成了广阔的沙海。
因为毛乌素沙漠,陕西榆林素来有“沙漠之都”的称号。
1959年以来,政府领导当地人民大力兴建防风林带,引水拉沙,引洪淤地,开展了改造沙漠的巨大工程。
经过几十年的治理,植被扎根,沙土巩固,气候很快得到改善。
如今,毛乌素沙漠绿化面积达80%,黄河的年输沙量足足减少了四亿吨。
毛乌素沙漠的“沙漠”二字即将成为历史。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命题方向自主发展:勤于反思、乐学善学科学精神:理性思维、勇于探究实践创新:问题解决、劳动意识责任担当:社会责任审题限制性1.内容限制。
材料作文看似开放,其实限制严格,可谓戴着锁链的舞蹈。
本题目由两段材料组成,第一段介绍了毛乌素沙漠的形成过程和原因;第二段介绍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政府领导人民治理毛乌素沙漠的成就。
题目明确了写作内容的指向:“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因此必须综合阅读,读懂材料内容,悟透材料背后的含义,不能断章取义。
本材料看似写治理沙漠的丰功伟绩,实则让考生思考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以及当今的生态文明观,其与党的十八大以来倡导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高度契合。
因此考生写作时,应该紧紧围绕人如何与自然相处展开写作。
2.立意限制。
题目先列出现象,毛乌素本来是水草丰茂之地,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逐渐变成沙漠。
考生应该抓住关键信息“不恰当的利用”,思考这种自然开发行为的背后是怎样的生态理念。
其次介绍毛乌素现状,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带领人民用几十年时间让沙漠变成“绿洲”,生态环境好转。
《毛乌素沙地荒漠化时空演变及预测分析》篇一一、引言毛乌素沙地位于中国西北部的内蒙古自治区与宁夏回族自治区,其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是我国面临的重要课题。
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以及人为活动的影响,毛乌素沙地荒漠化问题日益严重,对当地生态环境和人类生产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分析毛乌素沙地荒漠化的时空演变特征,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分析,以期为荒漠化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二、毛乌素沙地荒漠化的时空演变1. 时间演变从历史角度观察,毛乌素沙地荒漠化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早期由于气候的变化和自然因素的影响,沙地开始逐渐扩大。
近年来,由于过度开垦、过度放牧等人为因素的叠加,使得荒漠化速度加剧。
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历史资料,可以清晰地看出毛乌素沙地荒漠化的时间演变过程。
2. 空间演变空间上,毛乌素沙地荒漠化呈现出由中心向四周扩散的趋势。
中心区域由于长期的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荒漠化程度最为严重。
随着风力的作用,荒漠化区域逐渐向四周扩散,对周边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影响。
三、毛乌素沙地荒漠化的成因分析毛乌素沙地荒漠化的成因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如气候变迁、风力作用等,为荒漠化提供了基础条件。
而人为因素如过度开垦、过度放牧等,则加剧了荒漠化的速度和程度。
此外,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植被破坏等因素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四、毛乌素沙地荒漠化预测分析通过对历史资料的整理和分析,结合气候预测模型,可以对毛乌素沙地荒漠化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预测结果表明,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毛乌素沙地荒漠化的趋势仍将延续,且有可能进一步加剧。
因此,加强荒漠化治理,采取有效的措施减缓荒漠化的速度和程度,已成为当务之急。
五、荒漠化治理措施建议针对毛乌素沙地荒漠化问题,提出以下治理措施建议:1. 严格控制人为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如合理规划农业生产活动、控制放牧数量等;2. 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和利用,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3. 植树造林,恢复植被,提高土地的固沙能力;4. 开展生态移民工程,减少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压力;5. 建立健全的生态补偿机制,对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进行经济补偿。
毛乌素沙地生物情况毛乌素沙地面积为3.98万平方公里,是中国较大的沙地之一,生物种类却很少。
因为毛乌素沙地干旱、昼夜温差大,所以生物种类很少,而且在生理构造和生活习性方面,具有特殊的适应方式,能够忍受酷热和久旱。
沙漠植物稀疏、矮小;因食物来源缺乏,动物种类较少。
这些动物体表具有外骨骼或鳞片以减少水分的散失,且尿量很少。
鸟类、昆虫和念齿类动物能排出固体的尿酸或浓尿,以减少对水分的需求;蜥蜴和蛇白天埋在沙中或躲在洞穴内,以避免干旱和高温。
骆驼在沙漠中往返,顶著炙热的太阳,运载人们和商品。
他们的身体机能非常独特,可以连续好几天不喝水。
为了保留水分,骆驼开始流汗前,体温会提高很多,以减少汗量。
骆驼以粗糙坚韧的沙漠植物为食,靠著储存在驼峰里的脂肪能存活相当长的时间。
沙漠的降雨量少,绝大多数植物无法在此生长,不过在沙漠四周的半沙漠地带,仙人掌类的植物则可生沙漠生物类群长,并栖息著以这些植物为食的草食动物及以草食动物为食的肉食动物。
沙漠地区可以说是草原的另一种特殊形态。
毛乌素沙地地区非常干燥,日夜温差相当大;因此,生活在此间的动物,必须具有长时间不喝水亦可继续活动的耐旱或者是栖居于凉爽的洞穴中夜间再出来活动,亦即必须各自具备适应此特殊环境的生存能力。
由于沙漠地区水量不足,动物通常需从植物中摄取水分,或藉著所摄取的食物,在体内制造所需的水分,如夹袋小鼠(Dipodomys deserti)等,有些动物体内甚至有储存水分的再造,沙漠中的骆驼即是。
在沙漠地区,大多数动物的体毛颜色与沙土相同。
沙土般的颜色不易吸热,能更增加在沙地中的活动力,同时也有保护色的作用,不易被天敌发现、易于觅食。
此外,在毛乌素沙地中还可以看到一些大耳朵的动物。
大耳朵除了帮助体温快速发散之外,还具有探察声音动向的功能。
在缺乏食物和水分的沙漠中,动物为了生存,往往必须长途跋涉到远方寻求补给品。
因此,他们大多具有发大的四肢,这也是沙漠动物的特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