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背景
杜甫早年曾有“致君尧舜上, 再使风俗淳”的抱负,但他的仕 途坎坷,抱负无法施展。他写这 首诗时,安史之乱还未平息。目 睹国势艰危,生灵涂炭,而自身又 无路请缨,报国无门,因此对开创 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景仰.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十二月, 杜甫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 定居在浣花溪畔.上元元年(760) 春,他探访了诸葛武侯祠,写下了 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
诗人借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和丰 功伟绩,惋惜诸葛亮的壮志未酬, 抒发了自己功业未就的深沉感 慨。
感谢亲观看此幻灯片,此课件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谢谢配合!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生平
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出身 于富有文化教养的家庭,祖父杜审言是著名诗人。曾 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有《杜工部集》。
(3)以凝练的笔墨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和 才德。勾画了一个有为的政治家形象。
(4)这两句咏叹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的诗 是杜甫咏史诗中传诵千古的绝唱,这是为诸葛 亮发出的哀歌,也写尽了中华民族多少英雄壮 志未酬的悲愤心情。据说宋朝抗金名将宗泽死 前曾吟杜甫此两句诗,可谓 “千载而下,英 雄同泪”。
译诗
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 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碧草照映台阶呈现自然的春色, 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啭鸣唱。 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 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 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 长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
(1)本诗首联采用了怎样的表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