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中地理 2.1 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城市的空间结构第一课时 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123.00 KB
- 文档页数:2
总56-62(应届)第二章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1)第一课时课标要求:1、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的原因。
2、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教学目标:1.理解城市地域形态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熟悉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类型,结合实例分析各功能区的形成、发展过程以及它们的区位特征。
3.分析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行政因素等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一般规律。
教学重点:城市的地域形态;城市地域结构特点;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城市地域形态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中心。
目前,世界上有近50%的人口居住、生活在城市里。
从城市个体来看,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外部形态,而且在每个城市内部不同部位都有不同的作用,以及各具特色的内部空间结构。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
一、城市形态1.概念:在大比例尺地图上,我们看到的每个城市特定的外部轮廓形状。
2.城市形态的形成与它所处的地理环境的关系:城市用地较为规整,形成集中发展的城市形态——平原地区;分散发展的城市形态——山区或丘陵地区(因为城市用地比较破碎)。
3.类型划分:过渡:城市不仅有一定的形态,其内部还因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形成不同的功能区。
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不同类型。
2.功能分区(1)形成:不同的城市土地利用方式有着各自的特点,而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往往是相同的,这就会导致同一类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
而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市里的集中,就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区形成功能区。
(2)功能分区的特点①功能区之间无明确的界线②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2018高中地理
2.1 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城市的空间结构第一课时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及形成的原因。
2.运用实例分析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并解释其形成的原因。
【重点难点】
1.城市各功能区的空间分布规律和特点。
2.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因素。
【自主学习】
一、城市的空间结构
1、定义:构成城市各要素在空间上的位置及其组合状况;城市中不同功能小区有规律的结合。
住宅
地租:距离城市越近,地租
【合作学习】
讨论:分析西宁市城市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形成的原因。
【展示提升】小组选代表发表见解
【当堂达标】
1、在城市各种功能区中,最基本的职能分区是( )
A、商业区
B、工业区
C、住宅区
D、行政区
2、城市中经济活动最为繁忙的地方是()
A、金融贸易区
B、中心商务区
C、工业区
D、出口加工区
3、城市中最为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是()
A、商业用地
B、工业用地
C、住宅用地
D、公共用地
4、城市地域结构是指()
A、提供城市不同职能的地区
B、城市人口生活和工作的区域
C、不相同功能得小区有规律的结合
D、由交通线路分隔出的各类区域
【知识扩展】
读“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回答问题:
(1)图中A为区,对应付租能力线,原因是。
(2)B为区,对应付租能力线,原因是。
(3)C为区,对应付租能力线,因是。
(4)上图说明直接影响地租的高低,在竞争的环境下,每块土地用于哪种活动,取决于各种活动。
(5)图中功能分区有一明显错误,请改正。
【本节收获】
在这节课中,你学会了哪些知识?试着总结一下吧!
)还需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