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线照片质量及影响因素.
- 格式:ppt
- 大小:2.28 MB
- 文档页数:43
X线影像质量及评价医学影像技术
1.解剖结构的可见程度:优质的X线影像应该能够清晰地显示出解剖结构,使医生能够准确地判断器官和组织的位置、形态和大小。
如果X线影像模糊或者出现伪影,将会给医生带来困扰,影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2.对比度:X线影像的对比度是指影像中不同部位之间的灰度差异程度。
高对比度的影像能够清晰地显示组织和器官的边界,使医生更容易地识别病变和异常。
而低对比度的影像则会模糊不清,影响医生对病情的判断。
3.曝光量:X线影像的曝光量直接影响到影像的清晰度和细节展示。
曝光过度会导致影像过亮,影响医生对细小结构的观察;曝光不足则会使影像过暗,细节不清晰,影响诊断的准确性。
4.噪声:X线影像中的噪声会干扰医生对影像的解读。
噪声可能由于放射线源、检查参数设置不正确、设备故障等原因导致。
要获得清晰的影像,医学影像技术人员需要通过优化设备、设置适当的参数,减少噪声的干扰。
5.分辨率:X线影像的分辨率决定了其能够显示的最小细节。
高分辨率的影像能够清晰地显示组织和器官的微小结构,有助于医生对病变的诊断和判断。
低分辨率的影像则会模糊不清,影响医生的诊断准确性。
总的来说,高质量的X线影像不仅对医生准确诊断疾病至关重要,还能减少病患接受X线检查的辐射剂量,降低患者的健康风险。
医学影像技术人员需要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保证X线影像的质量达到最佳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X线照片质量等级标准
(一).甲级片标准:
1、位置正确:包括投照肢体位置和X线中心准确,照片上下、左右边缘对称,胶片尺寸使用得当。
2、照片对比度清晰度良好。
包括密度、对比度好,无明显的斑点感觉,肢体解剖结构显示清晰,失真度小;可制板。
3、无污染划损:包括照片上无污汁、划痕,无体外异物影及其他弊病。
4、被检者资料齐全、准确、整齐无误,照片标志与被照肢体无重叠: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片号、左右等。
5、造影片造影剂涂抹均匀、充盈满意,充分显示解剖形态及结构,能提供满意的诊断标准。
(二).乙级片标准:
以上1~5项一项不符,但不影响诊断则定为乙级片。
(三).丙级片标准:
以上1~5项两项不符,但不影响诊断则定为丙级片。
(四).废片:
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照片无法诊断则定为废片。
产生废片必须登记片号和废片现象,及时分析产生废片的原因,及时整改。
X线摄影检查技术及质量控制要点X线摄影检查技术是医学影像学中常用的一种诊断方法,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和无创性,因此在临床应用中广泛使用。
为了保证X线摄影检查的质量,需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
下面将介绍X线摄影检查技术及质量控制的要点。
一、X线摄影检查技术要点1.准备工作在进行X线摄影检查之前,应对患者进行询问、解释和征得同意,明确检查部位和目的。
同时需要确认患者是否有可能怀孕,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2.机器设备使用的X线设备应符合相关的国家和地区的技术标准,具有良好的性能和稳定性。
同时需要定期进行设备的维护和检修,保证设备的正常工作。
3.技术操作(1)检查姿势:根据检查部位和目的,选择合适的检查姿势,保证患者的舒适度和检查效果。
(2)曝光因素:选择合适的曝光参数,如管电压、电流、曝光时间等,保证图像的对比度和清晰度。
(3)技术安全:在进行X线摄影检查时,需要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如防护衣、手套和保护屏等,保护操作人员和患者的安全。
4.图像处理获取到的图像需要进行适当的处理和调整,如调整亮度、对比度、锐度等,以提高图像的质量和准确性。
1.定期校准X线设备需要定期进行校准,包括曝光量和图像质量的校准。
校准的目的是保证设备的准确性和稳定性,提高图像的质量和准确性。
2.定期质量评估定期对进行X线摄影检查的设备进行质量评估,包括评估图像的对比度、清晰度、噪声等指标。
评估的结果能够及时发现设备的问题和不足,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修复和改进。
3.定期设备维护定期对X线设备进行维护,包括清洁设备表面、检查设备的机械部分是否正常运转、检查连接线是否松动等。
定期的维护能够保持设备的正常工作状态,减少故障和异常情况的发生。
4.人员培训和持续教育总结起来,X线摄影检查技术及质量控制的要点包括准备工作的规范、机器设备的选用和维护、技术操作的正确性和安全性、图像处理的合理性以及质量控制的定期校准、质量评估、设备维护和人员培训。
通过严格的质量控制,能够提高X线摄影检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临床诊断提供更精准的参考。
浅谈影响X线照片影象清晰度的因素X线照片清晰度,是指在X线照片上被显示的组织结构或细微细节的影响边缘的锐利程度。
清晰度的好坏可直接影响对组织的观察和疾病的诊断,为了确保为X线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笔者就有关影响X线照片影象的清晰度的因素做如下分析。
1 几何学因素1.1X线管有效焦点的大小割据几何学原理,焦点的大小是影响照片清晰度的主要因素。
当焦—片距和物—片距一定时,如果焦点是点光源,其物体在有胶片上的投影边缘无半影,影象是清晰的;焦点是面光源时,物体投影到胶片上,由于半影的存在,而使影象边缘模糊不清。
焦点面积越大,产生的半影越大,物体影象的边缘也就越模糊。
1.2焦—片距从X线管发出的射线照射到物体时,焦—片距越远,射线越趋于平行,物体投影在焦片上产生的半影就越小,影象的清晰度就越好;反之,焦—片距越近,半影就越大,影响的清晰度也就越差。
2 运动因素X线暴光过程中,X线管、被照体和胶片三者之间其中有一者发生移动,都可造成影象模糊,从而使照片的清晰度降低。
常发生的原因有:(1)X线管移动:一般是由于管球固定不好所致。
(2)被照体移动:是三者中的主要的影响因素。
其移动方式可氛围自主和不自主两种,前者由于暴光过长,患者坚持不了或配合不好造成人为的移动;后者由于心脏和大血管的搏动,胃肠道的蠕动所致。
(3)胶片的震动或移动;多由于活动滤线期运动过大所致。
3 物体本身因素被投照的物体本身因素主要是指物体的吸收模糊。
当X线通过被照物体的边缘时,其各部分组织对X线量的吸收是逐渐减少的,也就是说通过物体边缘的X线强度逐渐增加,这是由于被照物体的某些组织没有很好的锐利边缘所致造成。
如果不同的组织之间界限明显,密度差异大,射线对比好,那么照片的清晰度就可以相应地增加。
4 照像因素4.1 X线胶片的选择我们知道X线胶片感光乳胶膜中的银盐颗粒是形成X线照片象素的最小单位,银盐颗粒的大小,乳胶层的厚薄均与影象清晰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X线照片影像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一、X线照片影像的形成1. X线照片影像的特性X线透过被照体时,由于被照体对X线的吸收、散射而减弱,透射线仁按原方向前进(散射线不形成影像),作用于屏-片体系,经显影加工后,则形成了密度不等的X线照片影像。
X线照片影像的形成,是利用了X线具有得穿透、荧光、感光等特性,以及被照体对X线吸收差异的存在。
2. X线相片的影像构成X线相片影像是X线诊断的依据,医生通过对照片的观察,对构成这幅影像的点、线赋予一定的内容,并理解其中的含义,这就是诊断。
对此重要的是,什么样的点和线可以在X线照片上显示出来,并能为人肉眼所识别,这就是医生最关心的影像细节的微小变化。
因为它是疾病早期诊断得征象,X线照片影像的质量问题,实质上指的就是微小细节的信息传递问题。
概括的讲,影像细节的表现主要取决于构成相片影像得四大要素:密度、对比度、锐利度及失真度。
前三者为构成相片影像的物理因素,后者为构成相片的几何因素。
二、X线相片影像的密度(一)定义密度为胶片乳剂膜在光的作用下致黑的程度。
已曝光胶片经冲洗后,还原的银颗粒沉积在胶片上,这种银颗粒对光起吸收和阻挡作用。
银颗粒越多,阻挡的光线越多,透过的光线就越少,照片越黑。
反之,银颗粒越少胶片越透明。
因此,密度可以根据透光率和阻光率来测量。
密度通常以D表示,入射光强度为I,透射光强度为I。
透光率为I / I。
,阻光率为透光率的倒数,即I。
/ I。
所谓密度(也称黑化度、浓度),就是阻光率以10为底数的对数。
D=IgI。
/ I 如透光率为1/10阻光率为10,密度则为1。
透光率为1/100,阻光率为100,密度则为2.。
照片密度可以通过光学密度计来测量,一般地说,适合诊断的密度范围在0.25~2.0之间,借助强光灯可以提高识别最高密度得能力。
(二)密度与感光效应的关系感光效应是X线对胶片得感光作用,而密度是胶片对感光效应的记录。
与感光效应有关的因素如下。
X射线的因素:管电压(Vp)、管电流(A)、照射时间(t)、焦-片距(D。
【影像】影响X线⽚影像质量的因素【影像】影响X线⽚影像质量的因素2016-03-10 1200次阅读兽医X线摄影的⽬的是应⽤X线的穿透性、荧光作⽤和感光作⽤等特性,将动物机体内部结构和器官状况⽤X线影像尽可能真实地反映出来,⽤以诊断疾病。
X线⽚上的影像是机体各种组织结构的平⾯投影,⼀张好的X线⽚必须要充分表现出机体内部结构的差异,其影像质量直接关系到X线诊断的准确性。
为此,必须正确理解和掌握评价X线⽚质量的各项指标,了解影响X线⽚质量的各项因素,以便合理评价X线⽚质量,并以此正确调整X线摄影技术。
⼀、评价X线⽚影像质量的指标对X线⽚质量的评价要有以下⼏个⽅⾯的内容:能表现影像的适当密度;能分辨机体对X线吸收差异的各种对⽐度;能分辨各部细节的层次;能反映各部细节的清晰度;X线影像具有最⼩的失真度。
1.照⽚密度照⽚的密度即照⽚的⿊化度,是指X线胶⽚经过曝光后,通过显影等处理在胶⽚上形成的⿊化程度。
将X线照⽚置于观⽚灯上,可以看到不同照⽚密度的影像:组织密度⾼的部位,X线胶⽚感光少,经冲洗后银原⼦堆积少,照⽚显⽰⽩⾊;组织密度低的部位,X线胶⽚感光多,经冲洗后银原⼦堆积多,照⽚显⽰⿊⾊。
照⽚密度是观察X线⽚影像的先决条件,构成照⽚影像的密度必须适当,才能符合影像诊断的要求。
2.X线照⽚对⽐度对⽐度是X线摄影学中⼗分重要的概念,是形成X线影像的基础,其中涉及4个基本概念,即肢体对⽐度、X线对⽐度、胶⽚对⽐度和照⽚对⽐度。
肢体对⽐度是受检体所固有的,是形成X线对⽐度的基础。
X线到达受检体之前不具有任何医学信号,它是强弱分布均匀的⼀束射线。
当X 线透过受检体时,由于受检体对X线的吸收、散射⽽减弱,透过受检体的X线则形成了强度不均的分布差异,这种强度的差异称为X线对⽐度。
此时即形成了X线信息影像。
X线对⽐度所表⽰的X线信息影像不能为⾁眼所识别,只能通过某种介质的转换才能形成可见影像,如X线照⽚影像。
X线胶⽚对X线对⽐度的放⼤能⼒称为胶⽚对⽐度。
X线照片影像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一、X线照片影像的形成1. X线照片影像的特性X线透过被照体时,由于被照体对X线的吸收、散射而减弱,透射线仁按原方向前进(散射线不形成影像),作用于屏-片体系,经显影加工后,则形成了密度不等的X线照片影像。
X线照片影像的形成,是利用了X线具有得穿透、荧光、感光等特性,以及被照体对X线吸收差异的存在。
2. X线相片的影像构成X线相片影像是X线诊断的依据,医生通过对照片的观察,对构成这幅影像的点、线赋予一定的内容,并理解其中的含义,这就是诊断。
对此重要的是,什么样的点和线可以在X线照片上显示出来,并能为人肉眼所识别,这就是医生最关心的影像细节的微小变化。
因为它是疾病早期诊断得征象,X线照片影像的质量问题,实质上指的就是微小细节的信息传递问题。
概括的讲,影像细节的表现主要取决于构成相片影像得四大要素:密度、对比度、锐利度及失真度。
前三者为构成相片影像的物理因素,后者为构成相片的几何因素。
二、X线相片影像的密度(一)定义密度为胶片乳剂膜在光的作用下致黑的程度。
已曝光胶片经冲洗后,还原的银颗粒沉积在胶片上,这种银颗粒对光起吸收和阻挡作用。
银颗粒越多,阻挡的光线越多,透过的光线就越少,照片越黑。
反之,银颗粒越少胶片越透明。
因此,密度可以根据透光率和阻光率来测量。
密度通常以D表示,入射光强度为I,透射光强度为I。
透光率为I / I。
,阻光率为透光率的倒数,即I。
/ I。
所谓密度(也称黑化度、浓度),就是阻光率以10为底数的对数。
D=IgI。
/ I 如透光率为1/10阻光率为10,密度则为1。
透光率为1/100,阻光率为100,密度则为2.。
照片密度可以通过光学密度计来测量,一般地说,适合诊断的密度范围在0.25~2.0之间,借助强光灯可以提高识别最高密度得能力。
(二)密度与感光效应的关系感光效应是X线对胶片得感光作用,而密度是胶片对感光效应的记录。
与感光效应有关的因素如下。
X射线的因素:管电压(Vp)、管电流(A)、照射时间(t)、焦-片距(D。
照片伪影及缺点形成的原因X线照片的影像质量不仅取决于摄影条件,而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暗室的加工技术处理。
因此,了解和分析照片上的缺点及其形成的原因,对于避免类似弊病的产生,提高照片的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照片上形成伪影及缺点的原因,主要有下列几个方面。
1 暗室操作因素1.1贮存和保管胶片的贮存和保管对照片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
胶片过期或由于保存在高温、潮湿、存在有害气体或放射性物质的环境中,会导致胶片产生灰雾,影响影像的对比度。
胶片的叠放重压会形成静电而造成黑色树枝样阴影。
启封的胶片要严密放置,以防由于暗室漏光、红灯不安全而造成灰雾[1]。
1.2胶片的拿取和装卸拿取胶片时要注意手的清洁,手上油渍、汗渍和水渍均会在胶片上留有手印造成的污染。
拿取胶片的动作要轻,勿碰金属物和其他质硬的物体,避免摩擦产生树枝状静电斑。
胶片装入暗盒前,要认真检查暗盒是否清洁,有无异物,防止由于异物的遮挡造成照片上局部密度减低,产生伪影。
2 摄影条件因素2.1曝光不足曝光不足时,胶片的感光乳剂层内,显影中心数量少,不能形成应有的潜影。
此时,若按正常显影条件处理则细微结构显示不充分,照片的密度低,层次少[2]。
2.2曝光过度曝光过度时,形成的显影中心过多,显影后影像密度过高,灰雾度增加,照片对比度差,缺乏应有的层次。
2.3X线穿透力不足 X线的穿透力,主要取决于曝光时选择的管电压高低。
管电压低则产生的X线穿透力差,在胶片上不能形成足够的层次。
结果照片的影像密度和清晰度均偏低。
2.4X线穿透性过强 X线穿透性过强,将显著降低照片对比度,同时影像的结构和影调也不能充分显示,影像的清晰度差,灰暗且缺乏层次,尤其在不使用滤线器的情况下,散射线使灰雾度加重,影像对比度更低。
3 显影因素3.1显影不足随着显影时间的增加,胶片上受光照射多和照射少的部分密度差也会逐渐加大。
由于显影不足,则不能形成适当的密度和对比度,缺乏层次[3]。
3.2显影过度显影过度时,照片的密度太高,本应透亮的部分也变黑,照片上影像的反差降低,整个照片灰雾增高。
X线片常见异常原因分析一.X线片太黑1. 千伏或毫安秒太大引起的曝光过度2. 显影液中放置时间太长或显影液温度过高引起的显影过度3. 检查部位测量过厚而引起的曝光过度4. 机器(直尺和定时器)不符合标准5. 使用滤线栅后没有调整射线源与胶片之间距离二. X线片太亮1. 千伏或毫安秒不够引起的曝光不足2. 使用滤线栅而没增加曝光量3. 显影液温度过低、显影时间减少或显影液被稀释导致的显影不足4. X线管故障5. 屏片组合错误(增感屏和所用X线胶片不匹配)6. 机器中定时器不符合标准7. 入射的线电压下降8. 装入两张X线胶片三.X线片对比度差1. 千伏太大2. 意外X线曝光3. 暗室中光源泄漏4. 储片环境太热或太湿5. 化学制剂使用时间太长、温度过高或显影时间过长引起的化学灰雾6. 胶片过期7. 高千伏时未使用滤线栅8. 两次曝光9. 暗室中安全灯功率过大10. 滤线栅不正确四.细节缺失1. 动物机体至胶片距离增加2. 屏片组合不牢造成影像位移3. 被检物体移动造成影像位移4. X线管移动造成影像位移5. X线中心未对准胶片中心造成影像变形6. 两次曝光五.X线片变黄1. 洗片前定影剂溅污在胶片上2. 定影不充分3. 定影过程中胶片粘连一起,冲洗不完全导致残留的定影剂氧化成黄色粉末破坏X线影像六.X线片中出现网格线1. 了在焦点范围之外2. 滤线栅未对准X线中心束3. 滤线栅颠倒4. 滤线栅受损5. 胶片卡在自动洗片机中使X线片中出现滚轴印七.X线片密度不均1. 原射线束未对准2. 滤线器托盘与原X线束未对准3. 片盒与滤线器托盘未对牢4. 片盒中漏光5. 靶极受损(正极有凹痕)6. 屏片连接不均(两个压锁只锁上一个)八.污点(局限性)1. 胶片卷曲或折叠2. 洗片时两张片子粘贴在一起3. 静电4. 洗片前显影剂滴在胶片上5. 装片或卸片时由于手上有显影剂使X线片中出现指印九.X线片中出现亮区(局限性白色印记)1. 片盒中有毛发2. 胶片上感光乳剂中有划痕3. 荧光屏表面有划痕4. 片盒或工作台上有造影剂5. 洗片过程中胶片上有气泡6. 人工洗片时胶片与洗片桶粘在一起7. 受污染的手持片时造成的指印。
X线照片影像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首先,X射线的发射与质量是影响X线照片影像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X射线的电压和电流的选择对于照片的影像质量有很大影响。
较高的电压能够产生更具穿透力的X射线,但过高的电压会导致图像过曝或烧伤,而较低的电压则会导致图像欠曝。
适当的电流控制可以确保X射线的稳定发射,以防止出现曝光不均匀或曝光不足的情况。
其次,影像质量还与成像设备的性能有关。
包括X射线源的稳定性、成像仪的成像灵敏度以及成像分辨率等。
X射线源的稳定性直接影响到X射线的发射量和发射质量的稳定性,而成像仪的灵敏度决定了对X射线的接收能力,分辨率则决定了图像的清晰度。
此外,体内组织结构的异常情况也会对X线照片影像产生影响。
例如,骨骼密度的变化、肿瘤的存在、身体内部的金属植入物等,都会引起X射线的衰减和散射,从而产生图像上的结构改变。
这就需要医生和技师在拍摄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相应调整,以获取更准确的诊断信息。
此外,放射影像质量还受到射线与物体之间的距离和角度的影响。
较短的拍摄距离使得X射线更集中,从而产生更高的解剖细节,而较长的拍摄距离有助于减少散射辐射。
角度的选择也会影响到图像的可视化效果,如胸部摄影时,选择不同的拍摄角度可以更好地展示肺部的阴影。
另外,曝光参数的选择也对图像质量有重要影响。
包括曝光时间、曝光系数和对比度的选择等。
适当的曝光时间可以保证图像的清晰度,而曝光系数的选择可以影响图像上不同组织结构的灰度值分布。
对比度的选择可以使得图像上的不同组织结构更为清晰可见。
总结来说,X线照片影像的形成受到X射线的发射与质量、成像设备的性能、体内组织结构的异常情况、射线与物体之间的距离和角度、曝光参数的选择等多个因素的影响。
正确调整这些因素可以获得更清晰、更准确的医学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