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牛支渠3#桥变更通知和投资对照表
- 格式:xls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我的第一个上级马烽去年夏天,我被分配到县防汛指挥部工作,农建局田副局长是我们的领导。
他走路总是低着头,背着手,慢慢地迈着八字步;讲话也是少气无力,好像什么事都不能使他激动。
我来的第九天夜里,山洪暴发了。
接到电话,我一口气跑到农建局,撞开田副局长的房门:“老田,永安河发洪水!安乐庄决口了!”他一只手支起半个身子问道:“安乐庄什么地方决口了?”我说:“在汽车路东。
”他听完,竟又躺下了,不紧不慢地说:“没甚要紧。
”我又急又气:“你知道有多么大流量?一百多个!”“那更没办法!”“三岔河也发洪了!”小秦急慌跑进来。
他的话音刚落,老田就像中了电似地“呼”一下坐了起来问道:“多大流量?”小秦说:“水漫到龙王庙背后了。
”老田说:“那至少有九十个。
”他一面急忙穿衣服,一面说:“赶快通知海门村、田家庄,全体上堤。
快!”我跑回办公室刚把电话打完,老田就大踏步跑进来,抓起电话:“马上接杜村,上舍……听着,把三支渠的闸拔开一孔……什么?已经全拔开了?我就怕你们来这么一手,马上闸住两孔……”他放下这个耳机,马上又抓起另一个,详细地指示:要防守哪段河堤,开哪个支渠闸,闭哪个支渠闸…….我忙把河流渠道图铺在他面前的桌子上。
他根本没看一眼,继续讲他的。
老田打完电话,回头对我说:“咱俩到海门去,恐怕那里南提要出问题。
”在车上,我问他,两条河都发了洪水,安乐庄还决了口,一点都不着急;而三岔河只有九十多个流量,为什么就急成那个样子?他说:“永安河坡度大,洪水来源少。
别看来势猛,顶多四个钟头水就退了;再说,汽车路东种的都是高秆作物,过一下水也淹不死。
三岔河不一样,洪水来源多,同时愈往下游坡度愈小。
你想想,水量大,泄洪慢,这不要命?”下了车,他走得飞快,我气喘吁吁地跟着他奔跑。
爬上南提的时候,只见河里的水已经漫到平台上来了。
走到了防汛指挥部。
老田扫了一眼说:“怎么老姜头没来?”“刚才觉得不要紧,就没叫他。
”老田生气地说:“不怕一万,只怕万一。
近代晋陕移民与“河套”内涵变迁◎刘勇摘要:近代以来,晋陕移民为主体的北方移民涌入内蒙古河套地区,并且在河套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开发活动,持续的农业移民和水利开发、土地开垦,逐渐改变了河套地区的经济、社会形态,使“河套”的内涵发生实质性改变:一是从偏重于地理学意义上的河套地区,变为偏重于社会学意义上的河套平原;二是从偏重于广义的“河套”变为偏重于狭义的“河套”即“后套”。
关键词:晋陕移民水利河套后套河套得名于黄河大拐弯,最初是一个地理学概念。
近代以前的河套以游牧为主要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
由于近代河套地区大量晋陕移民及其大规模水利开发,河套逐渐变为农业区,“河套”的内涵随之发生实质性改变。
近代以来的“河套”,一方面是从地理学概念变为社会学概念,即从偏重于单纯的地理区域变为偏重于农业经济和农业社会;另一方面,以引黄灌溉著称的后套地区,因为农业生产的成就而成为河套的代称,“河套”从偏重于广义的“河套”变为偏重于狭义的“河套”即“后套”。
一、晋陕移民在河套的水利开发近代以来河套地区的移民主要是指陕西、山西、甘肃、山东、河北等五省北方移民,因为地缘关系,其中又以晋陕西口移民为主体。
①这些移民在河套地区经历了一个从“雁行”到定居的过程,而他们在河套的水利开发则为其定居河套创造了最基本的经济社会条件。
清代至民国时期河套的水利开发,由地商出资组织,由移民出力挖渠,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即康乾时期、道咸时期、同光时期②以及第四个时期即民国初期。
其中道咸时期、同光时期和民国时期的时间范围主要在近代,这三个时期也是河套水利开发的主要时期。
从晚清至民国时期河套地区形成的十大干渠,就组织者地商的原籍而言,有山西和陕西籍的,也有其他各省的,但就挖渠的渠工籍贯而言,还是以晋陕移民为主体,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是晋陕移民开发了河套。
(-)道咸年间的河套水利开发道咸年间晋陕移民在河套的水利开发主要是缠金渠(永济渠)和刚目渠(刚济渠)。
(1)永济渠。
绵右渠:鲜为人知的太行第一渠绵右渠,位于中国河北省邢台市的南部,是中国古代大型灌溉工程,也是“拉屯济物,绵权渠治”的主要渠道之一。
绵右渠的历史悠久,它是中国泵式灌溉工程的代表,也是我国太行山区第一条引黄淤地水工程,被誉为“太行第一渠”,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作,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文化和工程价值。
绵右渠的修建历史可以追溯至东汉末年,因当时居民居住在山谷中,灌溉水源有限,引发严重的干旱。
为解决这一问题,当地士族汇集各方力量,修建了绵右渠,以解决山区的灌溉难题,使得人们能够享受到充足的水源,农业生产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也为太行山区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绵右渠整体呈“东高西低”的形状,渠道弯曲,适应了地势,将水源引向周边的田地。
整个渠道长约80多里,相当于现代的二三百公里左右,顺流而下斜坡陡峭,一路盘旋,途经数百个湾山沟,泵水的地点需牛抬水车,翻山越岭,而且修渠还用石块一块一块砌成护岸,非常艰辛。
绵右渠不仅在科技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渠道两岸遍植柳树、桑树,几十种果木交错成林带,有制桑养猪的养殖业,激活了山区的农业生产,也作为了当地人的精神家园和生态福地。
绵右渠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中的典范,不仅工程技术精湛,而且在保护水资源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其成功的运用和影响力仍在不断传承。
绵右渠在当地被誉为“太行第一渠”,并不仅仅代表的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出成就,更是代表了中国古代聪明智慧的结晶。
这不仅是一项工程,更是一种文化,一种智慧,一种勇气。
绵右渠的修建离不开当地人民的艰苦劳作和智慧。
在当代社会,绵右渠的历史价值、科技价值和文化价值已被人们所认可,它的地位和作用并没有因此而淡化。
如今,绵右渠已成为当地的一张名片,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和学习,也成为了当地的旅游资源。
绵右渠的历史价值、科技价值和文化价值不会因时间而流逝,而会在未来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为当地的发展和国家的水利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绵右渠,作为中国古代灌溉工程的杰出代表,代表了中国古代聪明智慧的结晶,它的价值不仅在于水利工程本身,更在于其所蕴含的文化和精神。
论都江堰水利枢纽都江堰水利枢纽工程,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原灌县县城,清代灌口镇)城西1.5km 处的岷江河床中。
枢纽工程以下的干渠、支渠、斗渠,脉走支分于成都平原和部分川中丘陵地,形成巨大的灌区,创造着巨大的水利经济效益。
都江堰水利工程创建于公元前256年,迄今已有2258年的历史,它是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也是当今正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发挥着巨大经济效益的水利工程。
二千多年前古代水利工程至今还在利用,而且发挥着远超往古的功能,在世界上“唯此一处”。
人们高度赞誉这一伟大的古代水利工程是:“世界水利史上的奇迹”、“永恒的工程”。
它所蕴藏的卓绝而丰富的科学思想,闪耀着人类智慧的光辉。
都江堰是中国的,也是世界人民共同的科学文化遗产。
2000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审议通过,将这个灿烂的中华文明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
1 枢纽工程设施布局与功能都江堰枢纽工程诸设施,分布在上自岷江上游干流在出山口与支流白沙河汇合处,下至内江宝瓶口止的3020m河床中。
枢纽工程(也称“渠首工程”、“渠首枢纽工程”)的现况是:主体工程包括,鱼嘴分水堤、飞沙堰坝、宝瓶口、外江节制闸、工业引水档水闸;辅助工程,百丈堤、二王庙顺水堤、人字堤等设施。
鱼嘴,主体工程最重要的设施。
它决定着取够灌渠用水,并含沙量较少。
当今鱼嘴是卵石水泥建筑物;它将岷江一分为二,外江(西)是岷江正流,内江(东)是成都平原灌渠的咽喉,故又称灌江。
内江取水口处宽150m,外江宽130m。
鱼嘴距上游白沙河口2050m,其间有靠东岸的“百丈堤”,是人工沙石工程,全长1950m,其功用是将洪水与所含泥沙逼向外江,并起到护岸、防止河槽摆动的作用。
百丈堤的设置、鱼嘴的位置,起到了“分四六,平源旱”的作用,确保内江取足用水而又避免灌区发生洪涝灾害。
飞沙堰,主体工程又一重要水工建筑物。
鱼嘴向南延伸为分水堤(又称金刚堤),是沙石垒筑的河心大堤,其堤两边有浆砌大卵石护堤工程,分隔着内、外江,下至710m 处为一缺口,宽240m,口处堰高2m。
红旗渠总干渠总干渠从山西省平顺县石城镇侯壁断下设坝引水,沿浊漳河右岸,经山西省石城镇和王家庄乡的崔家庄、石城、青草洼、老神郊、克昌、豆口、东庄、苇水、白杨坡、王家庄、马塔等村,到牛岭北坪沟的南平村入林县境;由河口到卢家拐村西穿越青年洞,经木家庄、盘阳等村蜿蜒向南,沿露水河左岸,过赵所、阳耳庄、棘针岭、杓铺、石贯、石界等村,在白家庄村西以空心坝穿越浊河,过南谷洞十孔渡槽横跨露水河,转向右岸北行,经尖庄村到回山角折向东南,经西坡、南丰、桑耳庄、清沙等村至分水岭,全长70.6公里。
下分为一、二、三干渠。
总干渠多为矩形砌石断面,渠底纵坡1/8000,渠底宽8米。
部分绝壁处和渡槽为1/3620,渠底宽6.2米。
渠墙高4.3米。
设计正常流量20立方米/秒(水深3.6米)。
加大流量23立方米/秒(水深4米)。
建成后实际最大过水量18.3立方米/秒。
原有隧洞41个,总长3913米,后因工程改造,隧洞实为39个,总长3701米,渡槽16个,总长621米,建防洪桥、路桥114座,泄洪闸、节制闸19座,涵洞89座。
主要建筑物有渠首引水枢纽工程、年洞、空心坝、南谷洞渡槽、分水岭分水闸等。
红旗渠第一干渠第一干渠自分水岭沿林虑山东侧向南,经水河、黑龙庙、田家沟、黄华、桃园、北小庄、温家掌等村到合涧镇西与英雄渠汇流,全长39.7公里。
渠底纵坡:分水岭至水河为1/4000,以下为1/5000。
渠首段底宽5米,渠深3.5米,设计加大流量14立方米/秒。
黄华以下底宽6米,渠深2.7米,设计加大流量10.3立方米/秒。
桃园渡槽以下渠底宽4.7米,渠深2.6米,设计加大流量6.8立方米/秒。
有泄洪闸5座;渡槽21座,总长1020米,涵洞9l座,隧洞2个,防洪、路桥105座,主要建筑物有黄华渡槽和桃园渡桥。
在一千渠27+186处桃园村分出桃园分干渠,下设13条支渠红英汇流以下为红英干渠,灌溉姚村、城关、城郊、合涧、原康、小店、东姚、采桑、横水9个乡(镇)35.2万亩耕地。
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项目设计方案1 综合说明1.1灌区概况港口抽黄灌区位于省关中平原东部的潼关县和华阴市境。
灌区东西长30.5km,南北宽12.1km,总面积369km2。
设计灌溉面积21万亩,抽水流量7.15m3/s。
灌区涉及潼关县7个乡镇、华阴市3个乡镇,共125个自然村,总人口14万余人,耕地面积30.6万亩。
灌区已成设施灌溉面积12.02万亩,共分4个灌溉系统,分别为2~5级抽水。
已建成抽水站共11座,安装水泵电动机组47台套,总装机容量2.60万kw,建设变电站10座,架设输电线路52.6km。
已建成干渠4条,总长15.39km,支渠分支渠8条,长50.34km,支渠以上渠系建筑物316座,渠首站建成排沙漏斗1座。
1.2项目区水资源平衡分析本次改造的南头支渠2.09km(桩号6+205~8+292)、南头低支渠7.00km,(桩号0+000~7+000)、代字营支2.88km(桩号0+000~0+830,1+050~3+100),均位于南头塬灌溉系统,控制灌溉面积2.56万亩,占南头塬总灌溉面积的45%,现状渠系水利用系数为0.45,现状年灌溉毛需水量3801万m3,现状供水能力1675万m3,缺水2126万m3。
根据测算,南头塬灌溉系统改造全部完成以后,渠系水利用系数可以达到0.60,由此推算出本次改造后,南头塬灌溉系统渠系水利用系数可以达到0.52,认为田间水利用系数和净灌溉定额不变,则本次改造后灌溉需水量为3289万m3,较改造前减少512万m3,但南头塬系统仍缺水1614万m3,还需继续改造。
本次西傲站更新14sh-6水泵,配套电机大修,项目实施造后,改造水泵的出水效率可由现在的65%提高到95%,西傲站4台水泵平均出水效率可由现在的65%提高到80%,按现状年运行142天计算,供水能力可由973万m3提高到1112万m3,增加引水量139万m3,本次改造后吴村塬系统还缺水5万m3。
黄河文物,是指人类生存发展过程中以黄河流域时空及其变迁为孕育土壤创造的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或史料价值的实物、史迹、代表性建筑等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
黄河文物是构建黄河文化的根基,凝结着黄河文化链的核心基因,是见证中华文明演进的物质载体和历史表征。
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物,就是守护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赖以滋养的根与魂,是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和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基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黄河文物保护传承应锚定“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1]为根本遵循和战略指导,赋予黄河文物保护传承弘扬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
黄河在宁夏境内由中卫市南长滩入,至石嘴山市麻黄沟出,是“天下黄河富宁夏”黄河文化的肇始之源。
保护传承弘扬宁夏黄河文物,是推进宁夏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和黄河文化彰显区[2]的历史抉择和时代要求。
本文选取黄河不可移动文物资源为调查研究对象,在调查梳理宁夏境内黄河不可移动文物资源构成的基础上,将黄河文物资源纳入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和黄河文化彰显区中统筹规划,充分发挥其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社会价值,探索富有宁夏地域特色的黄河文物保护利用及高质量发展路径。
一、宁夏境内黄河文物资源构成及其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摘要:宁夏位处黄河上游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华夏诸民族以黄河为发展碰撞和文明交流的要地。
域内积淀了厚重多彩的黄河文物资源,镌刻了以黄河为物质在宁夏的肇源表征,形成了开放包容、多元融合、独具一格、绵延不断的地域文化宁夏境内黄河文物资源构成及其历史文化价值的基础上,探析制约黄河文因素,并提出黄河文物资源的价值挖掘、保护传承和功能,以及可持续发挥,对宁夏建设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和黄河文化彰显区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黄河文物;历史文化价值;保护传承弘扬中图分类号:K8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584(2022)01-0012-10宁夏黄河文物保护传承弘扬路径研究杨丽华,马建军(宁夏文物保护中心,宁夏银川750001)基金项目:本文为宁夏哲学社会科学(艺术学)重点项目“黄河文化传承彰显区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NXY 鄄ACDH01)阶段性成果。
扬州市XXXXXX水利旅游项目综合影响评价报告业主单位(签章):扬州市XXXXXX水利风景区管理处编制单位(签章):2012年3月18日填写说明1.项目介绍:包括项目形式、内容、规模、特点、必要性、可行性、预期效果等。
2.水利风景资源情况:包括相关水域、水体及相关联的旅游资源。
3.在具有乙级资质单位编制完水利旅游项目综合影响评价报告后,水工程(或水资源)管理单位应组织专家对本报告进行评审,专家组成员应包括水利、生态、环境、旅游、法律等专业;专家组人数不得少于5人,全部应为中级以上职称,其中2/3以上应为高级职称。
报告中应附专家组签字名单或其复印件。
4.本报告一式四份,项目业主单位、编制单位、水工程(或水资源)管理单位和水行政主管部门各持一份。
5.本报告以A4纸打印,页面不够,可以加页。
水工程影响评价:XXX工程包括灌排控制建筑物7642座,其中灌溉系统建筑物4943座,排水系统建筑物1732 座,交通桥967座。
主要建筑物有:干渠引水闸1座。
支渠进水闸8座,干渠沿线地涵3座,支渠沿线渡槽4座,地涵18座。
节水工程的实施,改善水生态环境,提升了自身的形象。
景区的建设以水利工程为依托,充分利用现在水资源、园林式环境,开发周边区域的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开发时,重点考虑水质及水体的保护,本景区没有耗水型项目,景区所有垃圾、污水都采取措施景区,如污水接入市政管网排出,景区内设立垃圾箱集中收集,外运出景区。
总体来说,景区建设主要利用水利工程的水环境资源,进行周边的旅游开发资源,对工程结构本身不构成任何影响,水利功能如期发挥。
从运行管理角度上讲,还强化了管理运行职能, 对于安全管理运行无影响,确保工程发挥正常的防洪、排涝、改善水环境及旅游开发的综合效益。
水质水量影响评价:景区水资源丰富,水源来自京杭运河,因处于南水北调东线水源源头,没有污染,同时,空气清新,沉降雨水中的污染物也很少,不足以引起水质变异。
根据扬州市XXX水质监测站对景区水体取样检测,水质达到地表水HI类水标准。
三环路十陵立交桥改造工程南支三渠改造施工方案中国五冶三环路十陵立交桥改造工程项目经理部二〇一一年五月三十日一、编制依据及说明编制依据:1、四川西南交大土木工程设计有限公司设计《三环路十陵立交桥改造工程项目》施工图设计2、GB50268-2008《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质量验收规范》3、GB50204-2002《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4、GB50141-2008《给水排水构筑物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5、GB50108-2008《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二、工程概况1、工地地理位置:工程位于成都市三环路与双庆路、成洛路交叉口,介于成都市主城区西部成华区与龙泉驿区。
2、地层岩性:钻孔深度范围内揭露地层自上而下依次为全新统人工填土层,第四系中下更新统冰水层及白垩系上统灌口组K2g。
1)、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杂填土:色杂,主要由混凝土路面、砂卵石路基等硬质混少量粘性土组成,结构杂乱,松散。
素填土:灰色,主要出粘性土混约5%~20%左右砖瓦碎屑块、卵石等硬杂质组成2)第四系中下更新统冰水沉积层。
粘土:黄色、褐黄色;含铁、锰质氧化物及其斑痕,含铁锰质氧化物,充填灰白色粘土条带,局部夹全风化卵石,分布连续,厚度1.0~14.9m.3)白垩系上统灌口组泥岩:紫红色。
泥质结构,块状构造。
距其风化程度可划分为:全风化泥岩,强风化泥岩,中风化泥岩1,中风化泥岩2,微风化泥岩。
3、水文地质条件1)、地下水类型及含水量上层滞水呈透镜状分布于地表,赋存于粘土层之上,大气降水和附近居民生活用水为其主要补给源。
平水期水量小,且不稳定。
丰水期局部可能形成大量的上层滞水。
基岩裂隙水:区内基岩为白垩系灌口组紫红色泥岩,根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区内基岩裂隙水在底下50m范围左右,系地下水运动较强烈段落。
桥位区地下水赋水介质具有渗透性小、连通性差的特点。
本工程为成都市三环路立交桥改造工程位于成都市保和乡片区三环路与成洛路交叉口,介于成都市主城区西部成华区与龙泉驿区之间,项目北临城南立交(2.5公里)南接成渝立交(约1.8公里),西为成华区,东面为龙泉驿区,交通流量大,行车行人干扰大;南支三渠改造工程全长约760米,该渠道采用梯形断面,渠道底宽2M,河堤边坡1:1,设计水深1.4M,设计堤高2.0M,堤顶罩口宽6M,渠道设计纵坡为0.05%本方案采用浆砌石方案,河道护栏业主另行设计。
山西古蒲津渡黄河大铁牛古代黄河上的著名渡口--蒲津渡位于山西省永济市古蒲州城西门外黄河东岸,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黄河流域最大的一个古渡口。
蒲津桥是横跨在黄河上历史最早、跨度最长、规模最大的第一座曲浮桥。
史称“天下黄河第一桥”。
蒲津渡遗址出土文物黄河大铁牛(共四尊),为“天下黄河第一桥”蒲津桥的桥头地锚,铸造于唐开元十二年(724年),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每尊铁牛重约55~75吨,造型精美,栩栩如生,用铁量160多万斤,占当时全国年铁产量的五分之四。
铁牛旁各有一铁人牵引,分别代表维、蒙、藏、汉四个民族,为民族团结的象征。
蒲津渡铁牛是具有实际功能的艺术珍品,是实用技术同雕塑艺术有机结合的典范。
黄河蒲津渡遗址的发现展现了我国古代桥梁交通、黄河治理、冶金铸造科学技术等方面的科技成就,为历史地理、水文地质、黄河变迁、环境考古以及黄河治理等方面提供了珍贵资料。
元末桥毁,久置不用,故习称"镇河铁牛"。
因黄河变迁,逐渐为泥沙埋没。
20世纪40年代,河水沿蒲州西城墙外流过,据当地老人回忆,枯水季节,下水还可摸到铁牛牛角,行船还有被牛角挂伤船底的情况。
50年代后,三门峡库区蓄洪,河床淤积,再加上河水西移,到了六七十年代铁牛已被深埋于黄河水面下2米有余的河滩里了。
1988年,永济县博物馆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蒲津渡遗址上经过一年多的勘查发掘,1989年 8月,处于黄河古道东岸的四尊铁牛、四个铁人全部出土,同时出土的还有两座铁山、一组七星铁柱和三个土石夯堆。
按理说,浮桥两端各有4对铁牛铁人组合,山西这边挖掘出来了,黄河对面陕西那边还没发现铁牛踪迹。
目前,铁牛所在位置是他们的原址,但是就地抬升了12米。
四牛四人形态各异,大小基本相同。
铁牛头西尾东,面河横向两排。
铁牛每尊高约1.9米,长约3米,宽约1.3米。
牛造形生动,矫健强壮,伏卧,矫角、昂首,两眼圆睁,前腿作蹬状,后腿作蹲伏状,呈负重状,形象十分逼真。
1 综合说明1.1 绪言东干渠是宁夏青铜峡河东灌区四条干渠之一,承担着宁夏吴忠利通区、青铜峡市和银川灵武市13个乡镇、7个大中型国营农林场的农业灌溉,同时担负着盐环定扬水、扁担沟扬水等大中型扬水的供水任务。
在牛首山山麓有14条较大山洪沟,每当汛期,沟道洪水严重威胁东干渠的安全。
为了减轻和消除洪水危害,保护东干渠的安全,自1971年—1979年期间,先后在扁担沟、黄羊沟、涝池子、小洪沟和双吉沟上建成了5座拦洪库,其防洪标准均按照平原海滨区标准确定,校核洪水标准为30年一遇。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库区下游修建了多条公路,进驻了许多企业,拦洪库保护对象增加,拦洪库的重要性更加突出。
但拦洪库防洪标准较低,一旦发生超标准洪水,将会对下游防护对象造成很大损失。
因此,为了下游防护对象的安全,对拦洪库进行清淤,增大库容,抵御超标准洪水,是非常必要的。
2013年8月受秦汉渠管理处的委托,我院开始编制扁担沟、涝池子和小洪沟3座拦洪库清淤工程实施方案,参照相关规范、规程,于2013年9月完成实施方案编制任务。
2013年10月29日,水利厅组织相关专家对该实施方案进行了审查,并提出了修改意见,根据修改意见,我院对实施方案进行了修改,最后形成了本次上报的实施方案。
1.2水文河东灌区深居内陆,属干旱与半干旱气候过渡带,大陆性气候特征明显,干旱少雨,蒸发强烈,风大沙多。
年均降水量205mm,多集中在7、8、9三个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5%)。
年均蒸发量1283mm,相当于降水量的六倍,以5、6、7三个月蒸发量最大。
干旱指数 4.8~8.5,是典型的没有灌溉就没有农业生产的地区。
年均气温8.9℃,一月份平均气温-8.3℃,七月份平均气温23.8℃,最高气温41.4℃(1953年7月8日),最低气温-28(1954年12月28日)。
灌区气候干燥,多年平均相对湿度51~56%,年内以四月份最小,八月份最大,并呈现冬春干燥,夏秋稍湿的趋势。
海南省红岭灌区工程东干渠土建施工第Ⅰ标段施工控制网布设批准:审核:编制:中国水利水电第十一工程局有限公司红岭灌区工程东干I标施工项目部2016年2月28日一、工程概况东灌区系统的控灌面积为万亩,其中新增灌溉面积万亩,保灌面积万亩,改善灌溉面积万亩。
渠首由总干渠分水闸分水,设计流量为 s,加大流量 46 m3/s,灌溉定安、琼海、文昌和海口等 4 个市县的24 个镇与 8 个农场区域内的耕地。
渠首设计水位为,加大水位为,渠道底高程为。
东干渠设 3 条分干渠、20 条支渠、2 条水库补水渠、1 个水库补水口及 15条干斗等 42 个分(补)水口,分别设置相应的分水闸控制流量,干渠全长。
本工程第1标段为桩号 0+000~27+551 段是连接 1#渡槽首端至 16#渡槽渐变段首端的渠段,全长,设计流量为 40m3/s,加大流量 s。
本段渠系共布置有渡槽14座、倒虹吸1座、暗涵1座、隧洞1座、节制泄水闸3座、分水闸 2 座等渠系建筑物。
二、控制网布设原则平面控制网原则各级GPS网一般逐级布设,在保证精度、密度等技术要求时可跨级布设。
各级GPS网的布设应根据其布设目的、精度要求、卫星状况、接收机类型和数量、测区已有的资料、测区地形和交通状况以及作业效率等因素综合考虑,按照优化设计原则进行。
各级GPS网最简异步观测环或附合路线的边数应不大于表1的规定。
表1各级GPS网点位应均匀分布,相邻点间距离最大不宜超过该网平均点间距的2倍。
各级GPS网按观测方法可采用基于A级点、区域卫星连续运行基准站网、临时连续运行基准站网等的点观测模式,或以多个同步观测环为基本组成的网观测模式。
网观测模式中的同步环之间,应以边连接或点连接的方式进行网的构建。
高程联测原则、B级网应逐点联测高程,C级网应根据区域似大地水准面精化要求联测高程,D、E级网可依具体情况联测高程。
A、B级网点的高程联测精度应不低于二等水准测量精度,C级网点的高程联测精度应不低于三等水准测量精度,D、E级网点按四等水准测量或与其精度相当的方法进行高程联测。
1工程概述1.1青海省引大济湟西干渠工程(干渠部分)总体概况引大济湟工程在湟水一级支流大通河上游石头峡建库引水,经调水总干渠越大坂山入黑泉水库,解决湟水两岸山区和干流资源性缺水问题。
该工程分为三期实施,一期工程由黑拳水库和北干一期工程组成,其中黑拳水库已建成蓄水,北干一期工程正在建设中;二期工程由石头峡水利枢纽、调水总干渠和北干二期工程组成,其中石头峡水利枢纽、调水总干渠正在建设中;三期工程为西干渠。
西干渠工程的主要任务是供水和灌溉,并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创造条件,属III等中型水利工程,控制灌溉面积30.05万亩,其中农田灌溉面积25.06万亩,林地灌溉面积4.99万亩。
由引水口、一条干渠、29条支渠及田间工程组成。
干渠总长122.61km,其中暗涵长13.84km;隧洞64座,总长80.40km;渡槽52座,总长12.45km;倒虹吸8座,总长15.93km;其他渠系建筑物101 座。
支渠共29条,总长320.96km,其中明渠99.74km,管道段总长151.28km。
配建支渠主要建筑物159座。
1.2本工程项目和工作内容干渠3标段线路总长10.32km (桩号65+603.64〜75+926.78),设计引水流量为8.17m3 /s,加大引水流量为9.27 m3 /s。
合同工期:2017年5月15日至2021 年5月15日。
西干渠工程干渠3标建筑物统计表表12施工测量执行的相关规范与技术条款《国家三角测量规范》(GB/T17942-2000);《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91);《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8-91);《水电水利工程施工测量规范》(DL/T5173-2003);《水利水电工程测量规范》(SL197-97);《中短程光电测距规程》(GB16818-1997);《测绘技术总结编写规定》(CH1001-91);《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ZBA75002-89);3测量工作的主要内容依据青海省引大济湟西干渠工程第3标段招标文件规定的主要工程项目,根据地下工程洞室开挖和渠系建筑物工程施工的特点,主要的施工测量内容包括:3.1施工测量控制网的检测及加密;洞室开挖基本导线、施工导线控制测量;3.2洞室、渠系建筑物开挖和砼浇筑施工测量放样;3.3洞室、渠系建筑物开挖及砼浇筑施工部位检查验收测量;3.4建基面地形图、原始地形图、断面图测绘及工程量计算;3.5金属结构与机电设备埋件安装测量放样与验收;3.6竣工测量和竣工资料的整编。
汾西灌区:汾西灌区位于山西省临汾市境内,地处黄河最大支流汾河下游西侧。
北起霍州市辛置镇,南至襄汾县九垣山,东邻汾河岸,西靠吕梁山,南北长120公里,东西宽5-15公里。
是我市唯一一处集引、蓄、提、排、发电、供水、养殖等功能为一体的大型自流灌区。
灌区始建于1958年,其前身是古老的龙子祠灌区和通利渠灌区。
灌区设计面积70.26万亩,有效灌溉面积50万亩,灌溉面积分布在洪洞、尧都、襄汾三县(区)。
灌区包括三个水源,一个是尧都区境内的龙子祠泉,一个是霍州市境内的郭庄泉,第三个是汾河来水,是山西省水源比较丰沛的灌区之一。
据近三十年资料,水源可供的年平均水量为5.59亿m3,其中泉水占总数64%,年均引水量4亿m3。
灌区西高东低,阶梯式地形,地面坡度为1/50~1/100,中壤土质,靠近汾河沿岸为沙壤土质,气候温和,无霜期200天左右,平均气温12.1度,年降雨量400~500mm。
作物以小麦、棉花、玉米(复播)为主,还有少量稻田。
灌区水量充沛,土壤肥沃,气候温和,交通便利,是临汾市重要的粮棉生产基地。
渠首三个,一个是龙子祠渠首,位于临汾市西南15公里处,龙子祠泉属蜂窝状出流的岩容大泉,是山西省著名的泉源之一。
相传该泉出于晋永嘉年间(公元307年)。
该泉泉域面积为2250平方公里,主要由降水补充,泉源出流面积0.2平方公里,出水区高差10m,多年平均径流量5.5m3/s。
不仅有跃进渠、红旗渠、红卫渠、母子河、统一渠、反修渠六条干渠在此引水,控制灌溉面积13.4万亩,而且是临汾市城市居民生活用水和临汾钢铁公司工业用水的主要水源地。
二是通利渠首,始建于金朝兴定年间,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位于洪洞县好义村汾河右岸,从汾河有坝引水,引取汾河及七一渠李村水电站泄水。
是清洪两用渠,渠道全长15.65km,设计流量1.6m3/s,加大流量2.0m3/s,灌溉面积3.9万亩。
三是七一渠首,从汾河有坝引水,引取汾河及郭庄泉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