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说明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3
茶文化小知识
茶文化是中国的一种传统饮品文化,其涉及到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联、茶书、茶具、茶谱、茶诗、茶画、茶学、茶故事、茶艺等等。
茶文化的内涵其实就是中国文化的一种具体表现,它不仅是一种饮料,更是一种具有深刻内涵的文化现象。
在饮茶活动中,人们形成了一些习惯和礼仪,如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这些习惯和礼仪与中国文化内涵和礼仪相结合,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征的一种文化现象。
茶文化的精神内涵是通过品茗之道的实践来表现的,如追求清新、静谧、雅致、和谐等意境。
同时,中国不同的民族和地区也有着丰富的饮茶习俗和风俗。
例如,福建的功夫茶、湖南的擂茶、广东的早茶等等。
这些饮茶习俗不仅是一种生活习惯,也是一种社交活动,人们可以在饮茶的过程中交流情感、洽谈事务等。
除此之外,茶文化还包括了茶叶的种类、品质、制作工艺等方面的知识。
中国有着悠久的茶叶历史,茶叶的种类和品质非常丰富,每种茶叶都有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口感。
因此,了解茶叶的基本知识和品鉴技巧也是学习茶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总之,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一种饮料文化,更是一种具有深刻内涵和丰富内容的文化现象。
通过学习和了解茶文化,可以更好地认识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也可以更好地品味和享受中国茶的美妙之处。
中国茶文化简介茶文化产生之初是由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开始的。
两晋北朝时,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便提出以茶养廉,以对抗当时的奢侈之风。
魏晋以来,天下骚乱,文人无以匡世,渐兴清淡之风。
这些人终日高谈阔论,必有助兴之物,于是多兴饮宴,所以最初的清淡家多酒徒。
如:竹林七贤。
后来清淡之风开展到一般文人,但能豪饮终日不醉的毕竟是少数,而茶那么可长饮且始终保持清醒,于是清淡家们就转向好茶。
所以后期出现了许多茶人。
在我国的唐朝时期,疆域广阔,注重对外交往。
长安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国茶文化正是在这种大气候下形成的。
茶文化的形成还与当时佛教的开展,科举制度,诗风大盛,贡茶的兴起,禁酒有关。
唐朝陆羽自成一套的茶学、茶艺、茶道思想,及其所著《茶经》,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
《茶经》非仅述茶,而是把诸家精华及诗人的气质和艺术思想渗透其中,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理论根底。
唐朝是以僧人、道士、文人为主的茶文化,而宋朝那么进一步向上向下拓展。
宋朝人拓宽了茶文化的社会层面和文化形式,茶事十分兴旺,但茶艺走向繁复、琐碎、奢侈,失去了唐朝茶文化的思想精神。
元朝时,北方民族虽嗜茶,但对宋人繁琐的茶艺不耐烦。
文人也无心以茶事表现自己的风流倜傥,而希望在茶中表现自己的清节,磨练自己的意志。
在茶文化中这两种思潮却暗暗契合,即茶艺简约,返朴归真。
在由元到明朝中期的茶文化形式相近,一是茶艺简约化;二是茶文化精神与自然契合,以茶表现自己的苦节。
晚明到清初,精细的茶文化再次出现,制茶、烹饮虽未回到宋人的繁琐,但茶风趋向纤弱,不少茶人甚至终身生泡在茶里,出现了玩物丧志的倾向。
中国茶文化的起源中国历史上有很长的饮茶纪录,已经无法确切地查明到底是在什么年代了,但是大致的时代是有说法的。
并且也可以找到证据显示,确实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饮茶的习惯是从中国传过去的。
所以,很多人认为饮茶就是中国人首创的,世界上其它地方的饮茶习惯、种植茶叶的习惯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中国传过去的。
茶文化基础知识(一)茶的起源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渊源流长,博大精深,自古以来茶与人的精神生活就密切相关,留下了大量的茶文化资料。
目前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生活丰富多彩,品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中国茶文化”已经作为一门课程列入大学教材,专门论述茶文化的书也出版了很多种。
可以说是出现了“茶文化热”,主要是因为:一、茶文化是先进文化的一部分,茶文化的发展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为茶是群众生活的基本需求之一,茶对人体身心健康有极好的功能,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生活方式的不断丰富,饮茶文化已滲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各种层次,人们对茶文化的热情会越来越高涨。
茶艺作为茶文化的核心和载体,非常值得在社会和家庭中大力推广应用,茶艺走进千家万户,有利于提升人民的生活质量。
茶艺之道在于一个“和”字,它表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睦,人与茶、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弘扬茶文化也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符合党的发展先进文化的方针和政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二、茶文化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随着茶文化事业综合利用开发的进展,有愈来愈多的行业参与茶文化活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茶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独特作用会越来越明显。
这里只是根据国家茶艺师职业考评标准规定需要掌握的内容,简要地介绍一下茶的起源、饮茶的发展过程、饮茶方法的演变,以及中外茶俗,最后再讲讲茶文化精神。
一、茶的起源茶文化的载体是茶叶,茶叶主要是用茶树上的幼芽、嫩叶加工制成的,也有用茶树上较粗老的叶子制成的。
所以要了解茶文化,首先要了解茶叶和茶树的基本知识。
茶树的定义是“多年生、木本、常绿植物,山茶科、山茶属。
”我们说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文化起源的中心,指的是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
根据植物学家的研究,茶树最早出现于我国西南地区,至今有6000万--7000万年的历史了。
中国茶文化在国际上的地位-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中国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且深受人们喜爱。
中国茶不仅是一种饮料,更是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人文精神。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茶文化在国际上的地位,从中国茶文化的历史、种类和特点以及国际影响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旨在展示中国茶文化的重要性和发展前景,以及其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
部分的内容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文章结构部分将介绍本文的整体结构和组织方式。
首先,我们将阐述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包括其起源和发展过程。
其次,我们将介绍中国茶的种类和特点,包括不同种类茶叶的特点和饮用方式。
最后,我们将分析中国茶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和地位,包括中国茶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和国际社会对中国茶文化的认知程度。
通过这三个部分的论述,我们将全面地呈现中国茶文化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
1.3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中国茶文化在国际上的地位。
通过对中国茶文化的历史、种类和特点,以及在国际上的影响进行分析,展示中国茶文化在世界茶文化中的独特地位和重要作用。
同时,通过分析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前景,探讨中国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和未来发展方向,为中国茶文化的国际传播和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最终旨在凸显中国茶文化在世界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性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国茶文化在国际上的地位和知名度。
2.正文2.1 中国茶文化的历史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上千年前的古代中国。
据史书记载,在中国茶树最早的原产地,就是在中国的西南部。
中国的茶树品种非常丰富,有大叶种、小叶种、无芽种等,在中国南方各地都有栽培。
茶叶最早被用于药用,后来逐渐演变成了一种饮料。
中国人对茶的热爱可以追溯至唐宋时期,茶在这一时期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交方式和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饮品。
在宋代,茶叶的制作工艺逐渐成熟,茶文化也进一步得到了发扬。
此后,茶在中国社会中占据了重要地位,甚至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我国少数民族的茶文化茶俗我国少数民族的茶文化茶俗我国少数民族的茶文化茶俗壮族“甜茶”是壮族人民的传统饮品,有很多讲究的茶礼。
壮族男青年第一次到姑娘家相亲时,姑娘就给他敬一杯茶。
如果茶中放有糖,男青年饮“甜茶”,就表明姑娘同意了;如果没放糖,则表示不同意。
这种表达的方式,既特别又含蓄。
佤旗“苦茶”其煮法是在大砂罐中一次放500克茶叶,一直煮到罐中剩下三五口茶水为止。
然后等茶凉到一定温度,一口气喝下。
茶水苦涩难忍,但喝后顿觉清凉爽口,回味无穷。
回族“八宝茶”回族同胞常用此茶招待临门的贵宾。
这种茶掺有杏干、桂圆、荔枝、葡萄干等,喝起来香甜可口,有滋阴润肺,清咽利喉之奇效。
东乡族“盖碗黄茶”东乡族同胞用“盖碗黄茶”待客。
其做法是用铜壶(或瓦壶)将茶煮沸后,在盖碗里放一小块糖和一点具有松香味的黄茶,在客人吃饭或坐在炕上谈天时,即献上盖碗黄茶。
白族“烤茶”云南大理白族人常以“烤茶”招待贵宾。
有宾朋来访时,主人就把从山上采回的鲜茶放在砂罐里,边烤边摇,待茶叶烤到发出清香并泛黄时,便用沸水冲入砂罐里,再稍煮片刻。
茶煮成后便倒入瓷盅,双手举杯,敬给客人。
藏族“酥油茶”其做法:把茶砖切开捣碎,加适量的水煮沸后滤出茶渣,调入食用酥油,茶汁和酥油就混合成乳白色的“酥油茶”。
每有宾客来访,全家在帐蓬外恭候,待客人进帐坐定后,女主人即双手缓缓捧上酥油茶敬给来宾,使客人有宾至如归之感。
彝族“腌茶”这是云南山区的部分彝族同胞喜爱的一种“茶”。
将采下的鲜茶放入灰泥缸中,边放边压,直到压满,最后用重盖子压紧,数月后,即制成味道独特的“腌茶”。
俐侎人习俗和俐侎茶文化永德县境内风景优美的大山深处,居住着一支神秘的民族—俐侎族,俐侎族是彝族的一个分支,整个族群只有两万六千多人,是云南省独有的一个族群,长期居住在高山箐林的俐侎人,性格温婉含蓄有着独特的民族文化和别具一格的民族歌舞、祭祀、服装、饮食等传统习俗。
俐侎人祭茶:古代少数民族信奉茶树是人的祖先,崇拜、敬仰,膜拜茶他们的传统习俗,汉代以后许多少数民族陆续落籍,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祭茶传统,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俐侎人,居住在高山箐林中,与茶为邻,以茶作伴,有着十分悠久的种茶历史和丰富深厚的茶文化。
关于茶文化知识介绍关于茶文化知识介绍篇一:茶文化知识“茶”字的起,最早见于中国的《神农本草》一书,它是世界上最古的第一部药物书。
据茶史专家们考证,相传远在四千七百多年前的神农氏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发现茶的药用价值,即“神农尝百草”之说。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的国家,随着茶的开展,它渐渐演化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饮料,占据中国人生活的一部分。
茶文化知识远流长,那么茶文化知识有哪些呢?茶文化从广义上讲,分茶的自然科学和茶的人文科学两方面,是指人类社会历史理论过程中所创造的与茶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从狭义上讲,着重于茶的人文科学,主要指茶对精神和社会的功能。
由于茶的自然科学已形成独立的体系,因此,如今常讲的茶文化侧重于人文科学。
三国以前,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浸透至其别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
到魏晋南北朝时,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
直到唐代,茶文化开始形成,标志就是780年陆羽著的《茶经》。
至宋代,茶文化开始兴盛,明清时期,茶文化已经成为普及。
茶文化的开展,其实也是一门艺术的开展。
仔细翻阅古代的文学艺术作品,我们还可以看到,茶还是绘画家、音乐舞蹈家,乃至宗教文化中的永盛不衰的重要题材。
早在唐宋时代之前,茶已成为文人学者的描写对象,诸如借茶写人事,抒发感慨,坦露人生。
因此,今天我们不仅可以读到茶圣陆羽的名著《茶经》而且还可以读到如唐代杜甫,宋代苏东坡,元代耶律楚材,明代徐渭等著名诗词宗师们的咏茶佳什。
后来,明清小说的兴起,为茶文化的开展,又增添了新的一章。
今天,茶文化的开展又在原来的根底上更进了一步。
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个以宏扬茶文化为宗旨的社会团体--“茶人之家”。
1998年,中国国际和平茶文化交流馆建成。
如今,各地茶艺馆越办越多,特别是在南方地区,像是福建,浙江,云南等地。
这些活动与茶馆,正标志着茶文化在现代的兴盛与繁荣,茶文化知识的不断壮大。
篇二:红茶菌的历史渊红茶菌最早是起于渤海那一带,我国民间在很早时期就有开始制作红茶菌。
中国传统文化之茶文化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孕育出了中国传统文化这一历史瑰宝,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茶文化,更是可以称得上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
中国茶的发现和利用已有四五千年历史,且长盛不衰,传遍全球。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普及于明清之时。
中国茶文化糅合佛、儒、道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同时,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利用茶叶和栽培茶树的国家。
中国茶区辽阔,茶区划分采取3个级别,即一级茶区(以西南、江南地区为表),二级茶区(以西北、江北),三级茶区(以华南地区为代表)。
种茶、饮茶不等于有了茶文化,仅是茶文化形成的前提条件,还必须有文人的参与和文化的内涵。
茶文化产生之初是由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开始的。
两晋北朝时,一些有眼光的治家便提出”以茶养廉”,以对抗当时的奢侈之风。
魏晋以来,天下骚乱,文人无以匡世,渐兴清淡之风。
这些人终日高谈阔论,必有助兴之物,于是,多兴宴饮,所以最初的清淡家多酒徒。
如:竹林七贤。
后来清淡之风发展到一般文人,但能豪饮终日不醉的毕竟是少数,而茶则可长饮且始终保持清醒,于是清淡家们就转向好茶。
所以后期出现了许多茶人。
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在历史上吹响了中华茶文化的号角。
从此茶的精神渗透了宫廷和社会,深入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宗教、医学。
几千年来中国不但积累了大量关于茶叶种植、生产的物质文化、更积累了丰富的有关茶的精神文化,这就是中国特有的茶文化,属于文化学范畴。
茶文化的内涵其实就是中国文化的内涵的一种具体表现合中国汉文化而论之。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谓,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即是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习惯和中华的文化内涵和礼仪相结合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征的一种文化现象,也可以说是一种礼节现象。
礼在中国古代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汉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礼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和中国的一些生活中的习惯与形式相融合,形成了各类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
【茶文化的定义】茶叶是劳动生产物,是一种饮料。
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这包含和体现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茶文化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
兴于中国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
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
茶文化要遵循一定的法则。
唐代为克服九难,即造、别、器、火、水、炙、末、煮、饮。
宋代为三点与三不点品茶,“三点”为新茶、甘泉、洁器为一,天气好为一,风流儒雅、气味相投的佳客为一。
中国茶道的具体表现形式有两种:煎茶。
把茶末投入壶中和水一块煎煮。
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艺术品尝形式。
斗茶。
古代文人雅士各携带茶与水,通过比茶面汤花和品尝鉴赏茶汤以定优劣的一种品茶艺术。
斗茶又称为茗战,兴于唐代末,盛于宋代。
最先流行于福建建州一带。
斗茶是古代品茶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
工夫茶。
清代至今某些地区流行的工夫茶是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流风余韵。
清代工夫茶流行于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广东的潮州。
工夫茶讲究品饮工夫。
【茶文化的内涵】茶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科技教育、文化艺术、医学保健、历史考古、经济贸易、餐饮旅游和新闻出版等学科与行业,包含茶叶专著、茶叶期刊、茶与诗词、茶与歌舞、茶与小说、茶与美术、茶与婚礼、茶与祭祀、茶与禅教、茶与楹联、茶与谚语、茶事掌故、茶与故事、饮茶习俗、茶艺表演、陶瓷茶具、茶馆茶楼、冲泡技艺、茶食茶疗、茶事博览和茶事旅游等廿一个方面。
【茶文化体系】茶史学:茶的起源,发现和利用,茶文化形成、发展、演变、特点及表现形式;茶文化社会学:茶文化对社会各方面的影响,社会发展与进步对茶文化的作用和社会各阶层与茶文化关系;饮茶民俗学:历史和现代,各个地区和民族,城市和农村饮茶习俗;茶的美学:成品茶外形设计、名茶取名、茶包装设计及宣传广告等;茶文化交流学:国际国内研讨、茶文化展示、茶艺表演、少儿茶艺、茶叶历史文化博览及茶事旅游;茶文化功能学:茶文化资源、特性、历史茶文化和新时期茶文化、茶文化功能、茶文化对现代社会及精神文明建设作用等。
一、基本茶类1.绿茶杀青是形成绿茶品质的关键性技术措施。
其主要目的:一是彻底破坏鲜叶中酶的活性,制止多酚类化合物的酶促氧化,以获得绿茶应有的色、香、味;二是散发青草气,发展茶香;三是蒸发一部分水分,使之变为柔软,增强韧性,便于揉捻成形。
炒青绿茶因干燥方式采用炒干而得名。
按外形可分为长炒青、圆炒青和扁炒青三类。
蒸青是利用蒸汽量来破坏鲜叶中酶活性,形成千茶色泽深绿,茶汤浅绿和茶底青绿的:‘三绿”的品质特征,但香气较闷带青气,涩味也较重,不及锅炒杀青绿茶那样鲜爽。
烘青绿茶是用烘笼进行烘干的。
烘青毛茶经再加工精制后大部分作熏制花茶的茶坯,香气一般不及炒青高,少数烘青名茶品质特优。
晒青绿茶是用日光进行晒于的。
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
广东。
广西、四川,云南、贵州等省有少量生产。
晒青绿茶以云南大叶种的品质最好,称为“滇青”;其他如川青、黔青、桂青、鄂青等品质各有千秋,但不及滇青。
晒青绿茶是制紧压茶的原料。
如砖茶、沱茶等。
2. 白茶白茶的制作工艺,一般分为萎凋和干燥两道工序,而其关键是在于萎凋。
白茶制法的特点是既不破坏酶的活性,又不促进氧化作用,且保持毫香显现,汤味鲜爽。
主要品种有白牡丹、白毫银针白牡丹外形毫心肥壮,叶张肥嫩,呈波纹隆起,叶背遍布洁白茸毛,叶缘向叶背微卷,芽叶连枝。
汤色杏黄或橙黄清澈,叶底浅灰,叶脉微红,香味鲜醇。
3. 黄茶人们从炒青绿茶中发现,由于杀青揉捻后干燥不足或不及时,叶色即变黄,于是产生了新的品类——黄茶。
代表茶有蒙顶黄芽、霍山黄芽4.乌龙茶(青茶乌龙茶综合了绿茶和红茶的制法,其品质介于绿茶和红茶之间,既有红茶浓鲜味,又有绿茶清芬香并有“绿叶红镶边”的美誉5.红茶红茶是一种全发酵茶是以茶树的一芽二三叶为原料,经过萎凋、揉捻(切)、发酵、干燥等典型工艺过程精制而成。
因其干茶色泽和冲泡的茶汤以红色为主调,故名红茶。
我国红茶种类较多,产地较广,有我国特有的工夫红茶和小种红茶,也有与印度、斯里兰卡相类似的红碎茶。
中国茶文化基本的知识中国是茶的发祥地,被誉为“茶的祖国”。
茶,乃是中华民族的骄傲!那你们知道中国茶文化的基本知识吗?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中国茶文化基本的知识,希望对您有用。
中国茶文化基本的知识一、茶的起源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于神农,闻于肖瑶,兴于唐朝,盛于宋代,中国茶文化糅合佛、儒、道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茶也已成为全世界最大众化、最受欢迎、最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绿色饮料。
茶融天地人于一体,提倡“天下茶人是一家”。
(1)神农时期: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
而中国饮茶起源于神农的说法也因民间传说而衍生出不同的观点。
有人认为茶是神农在野外以釜锅煮水时,刚好有几片叶子飘进锅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黄,喝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脑,以神农过去尝百草的经验,判断它是一种药而发现的,这是有关中国饮茶起源最普遍的说法。
另有说法则是从语音上加以附会,说是神农有个水晶肚子,由外观可得见食物在胃肠中蠕动的情形,当他尝茶时,发现茶在肚内到处流动,查来查去,把肠胃洗涤得干干净净,因此神农称这种植物为“查”,再转成“茶”字,而成为茶的起源。
《神农本草》记载:“茶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
”唐代《本草拾遗》指出:“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
(2)商周时期:饮食茶叶的习惯得到继承和发展。
晋•常璩的《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
”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他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
《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时已经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
(3)春秋战国:食用。
《晏子春秋》:“婴相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茗菜而已”。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很早便有关于食茶的记载,而且随产地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
中国的茶早在西汉时便传到国外,汉武帝时曾派使者出使印度支那半岛,所带的物品中除黄金、锦帛外,还有茶叶。
茶文化的文化内涵是什么茶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内容十分丰富。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茶文化的文化内涵,一起来看看。
茶文化的文化内涵心态文化--人们在应用茶叶的过程中所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主观因素。
如人们在品饮茶汤时所追求的审美情趣,在茶艺操作过程中所追求的意境和韵味,以及由此生发的丰富联想;反映茶叶生产、茶区生活、饮茶情趣的文艺作品;将饮茶与人生处世哲学相结合,上升至哲理高度,形成所谓茶德、茶道等等。
这是茶文化的最高层次,也是茶文化的核心部分。
行为文化--人们在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通是以茶礼、茶俗以及茶艺等形式表现出来。
如宋代诗人杜来"寒夜客来茶当酒"的名句,说明客来敬茶是我国的传统礼节;千里寄茶表示对亲人的怀念;民间旧时行聘以茶为礼,称"茶礼",送"茶礼"叫"下茶",古时谚语曰"一女不吃两家茶",即女家受了"茶礼"便不再接受别家聘礼;还有以茶敬佛,以茶祭祀等等。
至于各地、各民族的饮茶习俗更是异彩纷呈,饮茶习俗更是异彩纷呈,各种饮茶方法和茶艺程式也如百花齐放,美不胜收。
制度文化--人们在从事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行为规范。
如随着茶叶生产的发展,历代统治者不断加强其管理措施,称之为"茶政",包括纳贡、税收、专卖、内销、外贸……等等。
据《华阳国志。
巴志》记载,早在周武王伐纣之时,巴蜀地区的"茶、蜜、灵龟……皆纳贡。
"至唐以后贡茶的份额越来越大,名目繁多。
从唐代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开始,对茶叶征收赋税:"税天下茶、漆、竹、木,十取一。
"(《旧唐书?食货志》)大和九年(公元835年)开始实行榷茶制,即实行茶叶专卖制(《旧唐书。
文宗本纪》)宋代蔡京立茶引制,商人领引时交税,然后才能到指定地点取茶。
茶文化茶礼仪的基本知识一、酒满敬人,茶满欺人因为酒是冷的,客人接手不会被烫到,而茶是热的,满了接手时茶杯很热,这就会让客人之手被烫,有时还会因受烫致茶杯掉下地打破了,给客人造成难堪,所以一般茶只倒八分满。
二、先尊后卑,先老后少到人家跟前说声请喝茶,对方回以莫拘礼、莫客气、谢谢。
如果是较多人的场合,杯不便收回,放在各人面前桌上。
在第一次斟茶时,要先尊老后卑幼,第二遍时就可按序斟上去。
在接受斟茶时,要有回敬反应:喝茶是长辈的,用中指在桌上轻弹两下,表示感谢;小辈平辈的用食、中指在桌面轻弹二次表示感谢。
三、先客后主,司炉最末在敬茶时除了论资排辈,还得先敬客人来宾然后自家人。
在场的人全都喝过茶之后,这个司炉的,俗称柜长(煮茶冲茶者)才可以饮喝,否则就对客人不敬,叫蛮主欺客、待人不恭。
四、强宾压主,响杯檫盘客人喝茶提盅时不能随意把盅脚在茶盘沿上檫,茶喝完放盅要轻手,不能让盅发出声响,否则是强宾压主或有意挑衅。
五、喝茶皱眉,表示弃嫌客人喝茶时不能皱眉,这是对主人示警动作,主人发现客人皱眉,就会认为人家嫌弃自己的茶不好,不合口味,会让主人尴尬,还显得不尊重。
六、头冲脚惜(闽南语脚气的意思),二冲茶叶主人冲茶时,头冲必须冲后倒掉不可喝。
因为早时做茶用脚踩,怕茶叶有脏不宜喝饮,本地有头冲脚惜,二冲茶叶之说,要是让客人喝头冲茶就是欺侮人家。
七、新客换茶宾主喝茶时,中间有新客到来,主人要表示欢迎,立即换茶,否则被认为慢客,待之不恭。
换茶叶之后的二冲茶要新客先饮,如新客一再推卸叫却之不恭。
八、暗下逐客令主人热情好客,每以浓茶待人,但有时因自己工作关系饮茶时间长会误工作或是客人的话不投机,客人夜访影响睡眠,主人故意不换茶叶,客人就要察觉到主人是暗下逐客令,抽身告辞,否则会惹主人没趣。
九、无茶色主人待茶,茶水从浓到淡,数冲之后便要更换茶叶,如不更换茶叶会被人认为无茶色。
无茶色其意有二,一是茶已无色还在冲,是对客人冷淡,不尽地主之谊;二是由于上一点引申对人不恭,办事不认真,效果不显著。
茶
中国饮茶起源
来源:北京茶文化网
神农有个水晶肚,达摩眼皮变茶树,中国饮茶起源众说纷纭:追溯中国人饮茶的起源,有的认为起于上古,有的认为起于周,起于秦汉、三国、南北朝、唐代的说法也都有,造成众说纷纭的主要原因是因唐代以前无“茶”字,而只有“荼”字的记载,直到茶经的作者陆羽,方将荼字减一画而写成“茶”,因此有茶起源于唐代的说法。
其它则尚有起源于神农、起源于秦汉等说法。
神农说:
根据陆羽茶经的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而中国饮茶起源于神农的说法也因民间传说而衍生出不同的观点。
有人认为茶是神农在野外以釜锅煮水时,刚好有几片叶子飘进锅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黄,喝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脑,以神农过去尝百草的经验,判断它是一种药而发现的,这是有关中国饮茶起源最普遍的说法。
另有说法则是从语音上加以附会,说是神农有个水晶肚子,由外观可得见食物在胃肠中蠕动的情形,当他尝茶时,发现茶在肚内到处流动,查来查去,把肠胃洗涤得干干净净,因此神农称这种植物为“查”,再转成“茶”字,而成为茶的起源。
秦汉说:
现存最早较可靠的茶学资料是在汉代,以王褒撰的僮约为主要依据。
此文撰于汉宣帝三年(公元前五十九年)正月十五日,是在茶经之前,茶学史上最重要的文献,其文内笔墨间说明了当时茶文化的发展状况,由文中可知,茶已成为当时社会饮食的一环,且为待客以礼的珍稀之物,由此可知茶在当时社会地位的重要。
六朝说:
中国饮茶起于六朝的说法,有人认为起于孙皓以茶代酒,有人认为系王肃提倡茗饮而始,日本、印度则流传饮茶系起于达摩禅定的说法:传说菩提达摩自印度东使中国,誓言以九年时间停止睡眠进行禅定,前三年达摩如愿成功,但后来渐不支终于熟睡,达摩醒来后羞愤交加,遂割下眼皮,掷于地上。
不久后掷眼皮处生出小树,枝叶扶疏,生意盎然。
此后五年,达摩相当清醒,然还差一年又遭睡魔侵入,达摩采食了身旁的树叶,食后立刻脑清目明,心志清楚,方得以完成九年禅定的誓言,达摩采食的树叶即为后代的茶,此乃饮茶起于六朝达摩的说法。
故事中掌握了茶的特性,并说明了茶素提神的效果,然因秦汉说具有史料证据确凿可考,因而削弱了六朝说的地位。
茶叶的种植
茶树是一种原产于中国西藏和印度北部的茶属常青灌木。
茶树有两个主要的类型。
被称作中国茶的小叶茶,生长在中国(中部)和日本寒冷的高山地带。
被称作苦茶的阔叶茶易于在潮湿、温热的热带气候中生长,常产于中国四川省和云南省以及印度北部地区。
茶树的叶子通常都是深绿色,小而有光泽的且叶片,带有白色的茶花。
基于以上提到的常见的两种茶的种类,慢慢衍生出很多适应不同环境的其他种类。
中国有句古话“好茶采自高山上”,高的海拔以及山上的薄雾可以帮助茶叶躲避强烈的阳光,以提供最合适的温度和湿度让茶叶缓慢的生长并始终保持新嫩。
如同好的葡萄酒,特定的质量和口感的茶叶也是受环境因素(土壤、气候和海拔)和种植者(决定何时如何采摘茶叶并且将其加工的人)的影响的。
大多数茶属植物都有的生长期和间歇期都在冬季。
间歇期通常在冬季。
采茶一般是在新叶子“发芽”的时候进行。
在热的带环境中,茶叶有多次发芽期,因此可以常年采摘。
在稍寒冷的高海拔地区有着截然不同的特有的收割季节。
在春季萌发的早期叶芽通常展现出最佳、品质、质量。
茶叶有四个主要类别:绿茶、红茶、乌龙茶和白茶。
所有类别的茶叶都是来自于同一种植物。
特定种类的茶树以及茶叶在采摘后的、生产程序过程的不同将直接决定茶叶的种类。
茶叶要主要生长在巨蟹星座和山羊座之间北回归线附近,最理想的要求是所需的年降水量要达到1000-1250mm,并且温度在10到30度之间。
茶叶的生长范围从海平面到海拔2400米的高度。
一株茶树通常会生产茶叶50-70 ,但是在大约50年之后,茶叶的产量就会减少。
在这个时候老茶树将会考虑被新茶树所替代。
茶叶的采摘一般是由气候决定的,新芽可以在生长旺季前的7~12天的时候采摘。
茶叶收割是消耗大量人力物力的,需要高精度的操作,彻底的全人工高精度(在两千到三千茶叶中将仅仅生产一公斤的未加工茶叶),这是一种极其需要考虑一定技术的。
采摘者会学习如何正确辨别、识别合适采摘叶芽的精确时刻,这一点对于制造叶芽最嫩的极品茶叶非常重要。
在采摘之后,茶叶立即将输送到工厂进行深加工。
因此工厂通常离茶园很近。
茶与健康
提神解乏:
茶叶中含有3-5%的咖啡碱,这种物质被人体吸收之后,能加强大脑皮层感觉中枢活动、使之对外界刺激的感受更为敏锐、振奋精神。
茶叶中的咖啡碱不同于普通纯咖啡碱,它与茶汤里的其它物质中和,形成一种混合物,这种混合物在胃内酸性条件下,失去了纯咖啡碱的活性和对胃的刺激性,当混合物进入小肠的非酸性环境中时,咖啡碱又能还原释放出来,被血液吸收,从而发挥它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解除疲劳的作用。
生津止渴、清热降火:
清凉饮料中唯有饮茶解热止渴效果最为明显。
这是因为茶汤中的化学成份如多酚类、糖类、果胶、氨基酸等能与口中涎液发生了化学反应,使口腔得以滋润,产生清凉的感觉,加上咖啡碱从内部控制体温中枢,调节体温,使新陈代谢取得新的平衡。
除脂解腻、促进消化:
咖啡碱能兴奋神经中桩系统,影响全身的生理机能,促进胃液的分泌和食物的消化,而且茶汤中的多种维生素物质以及化合物都有调节脂肪代谢的功能。
此外茶汤中还含有一些芳香族化合物,它们能够溶解油脂,帮助消化肉类和油类等食物。
补充营养、增强体质:
茶叶所含维生素包括维生素A、B1、B2,烟碱酸、泛酸、维生素C、P、K等。
其中维生素C能维持牙齿、骨胳、血管、肌肉的生理机能。
绿茶含维生素C最多,含量可与柠檬、菠菜相媲美,常饮绿茶,有利于防止齿龈出血、毛细血管脆弱、皮下出血以及坏血病。
茶叶中的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如铜、氟、镁、钼、铝等,对身体有一定的营养价值和药理作用。
杀菌消炎、预防传染病:
绿茶杀菌力强,红茶次之。
对于葡萄球菌,能在14小时内消灭,对于伤寒赤痢菌,8一11小时就能消灭,对霍乱菌则能在2小时内全部歼灭。
据医学调查,凡饮浓茶的人,良性传染性肝炎的发病率相对少一些。
预防龋齿、去除口臭:
茶叶中含有较丰富的氟,龋齿的主要原因是牙齿的钙质较差,氟离子与牙齿的钙质有很大的亲和力,它们结合之后,可以补充钙质,使抗龋齿能力明显增强。
利尿排毒:
咖啡碱能阻抑肾小管对水份的吸收,同时能扩张肾脏血管以畅通血液。
所以有利于毒质顺尿流排出尿道。
【注意事项】
适量饮茶,对人的身体有很大的益处,但也应注意喝茶的量和浓度。
胃寒的人,不宜过多饮茶,特别是绿茶,过量会引起肠胃不适;神经衰弱者和患失眠症的人,睡眠以前不宜饮茶,更不能饮浓茶,否则会加重失眠症;服药的人不应该用茶水送服,以免降低药效;正在哺乳的妇女也要少饮茶,因为茶对乳汁有收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