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生物学理论
概念:以生物学的方法探索心理过程和心身相关的规律 研究历史: 二十世纪20年代,美国生理学家Cannon WB(1871-1945)有关情绪生理学研究。 二十世纪30年代,加拿大生理学家Selye H.(1907-1982)创立应激学说。 二十世纪40年代, Hess W首先利用电刺激方法研究猫的情绪反应,发现“情绪中枢” 二十世纪40年代, 美国心理医生Wolff研究精神因素对胃瘘患者胃液分泌的影响
饥饿 (S’)
动作1 压杠杆(R)
动作2 乱窜 (R1)
动作3 乱咬 (R2)
食物奖励(S)
+
操作条件反射的类型
正强化:行为的结果导致积极刺激增加,则该行为增强 负强化:行为的结果导致消极刺激减少,则该行为增强 消退:行为的结果使积极刺激减少,从而使行为减弱。 惩罚:行为的结果使消极刺激增加,从而使行为减弱。
医学心理学主要理论
医学心理学主要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 行为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理论 认知理论 心理生物学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
意识层次理论 人格理论 本能理论
意识层次理论
意识(conscious) 潜意识(unconscious) 前意识(preconscious)
是人能认识自己和认识环境的心理部分,在人的注意集中点上的心理过程都属于意识层次。如人对时间、地点、人物的定向力和对外界各种刺激的感知力等。
认知理论
认知的概念:是个体对“感觉信号的接受、检测、转换、简约、合成、编码、储存、提取、重建、概念形成、判断和问题解决等信息加工的过程”。 认知科学的兴起: 1967年,Neisser U 出版《认知心理学》,标志着心理学领域又增添了一个分支。
艾利斯的ABC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