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安全查对制度流程
- 格式:docx
- 大小:13.29 KB
- 文档页数:10
输血安全查对制度输血安全查对制度是指在进行输血操作前,通过一系列的核对步骤来确保输血过程的安全性。
这一制度的目的是避免患者接受不适合的血液或输血发生错误,从而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输血安全查对制度通常包括以下步骤:1. 确认患者身份:在进行输血前,医务人员需要核对患者的身份信息,确保将血液输给正确的患者。
这一步骤可以通过查看患者的住院号、姓名、年龄、性别等信息来确认。
2. 核对医嘱:医务人员需要核对输血医嘱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包括输血的血型、血液成分、输血速度等。
如果医嘱有任何疑问或不完整的地方,应立即与医生沟通,并等待医生的确认。
3. 核对血袋标签:医务人员需要核对患者的个人信息,如住院号、姓名、血型等,与输血袋上的标签进行匹配。
如果发现任何不匹配或标签有损坏的情况,应立即停止输血,并进行进一步的核对和确认。
4. 核对采血样本:医务人员需要核对采集的血样和患者的身份信息,确保血样与患者的血型和血液相匹配。
这一步骤可以通过医嘱和实际血样的对比进行确认。
5. 核对输血设备:医务人员需要核对输血设备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包括输血针头、输血管、输血器、输血包装等。
如果发现任何问题,应立即更换或修理设备,并进行重新核对。
6. 核对输血过程:在输血过程中,医务人员需要监测患者的病情和血液反应,并记录相关的观察结果。
同时,医务人员还需要核对输血的速度、时间和血液剂量与医嘱是否相符。
输血安全查对制度的实施可以有效地避免输血中出现的错误和意外情况,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然而,要想实现真正的输血安全,不仅需要制定和执行严格的查对步骤,还需要全面提升医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工作质量。
以下是几点建议:1. 加强医务人员培训:医务人员需要接受系统的输血安全培训,了解和掌握输血安全查对制度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培训包括血液相关知识、输血操作流程、医疗风险的认识等。
2. 建立质量控制机制:医疗机构应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制定相关的标准和操作规范,对输血安全查对制度进行监督和评估。
输血查对制度
是指在进行输血过程中,医务人员在接受血液制品和进行输血操作前后开展一系列核对工作,确保输血过程中的安全性和正确性。
该制度的目的是避免输血错误、混淆或交叉感染等风险,保证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输血查对制度一般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 患者核对:在进行输血前,医务人员需要核对患者的身份信息,确保血液制品的接受者与患者身份相符。
2. 血液制品核对:医务人员需要核对血液制品的标签、血型、有效期等信息,确保所使用的血液制品正确无误。
3. 核对血型:在输血前,医务人员需要核对患者的血型与所使用的血液制品血型是否匹配,避免发生血型不合符的输血事故。
4. 核对配血单:配血单是指医务人员根据患者的血型、抗体筛查结果等,确定所需血液制品种类和血袋编号的清单。
在进行输血前,医务人员需要核对配血单的详细信息,确保无误。
5. 输血签名:在输血过程中,医务人员需要确保患者和医务人员进行签名,确认患者的知情同意和接受输血的决定。
6. 输血监测:在输血过程中,医务人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输血反应的情况,及时处理输血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
通过输血查对制度,可以有效防止输血错误和感染风险,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
同时,医务人员在执行输血查对制度时也需要严格遵守操作规范,确保操作准确无误。
输血查对制度
1.根据医嘱抽取患者标本时,需将贴好标签的试管连同临床输血申请单携至患者处,当面核对床号、姓名、性别、年龄、血型、标本联号、输血史,无误后才能采血。
2.血液标本应由医务人员送检,并于血库进行交接、查对、登记等手续。
3.取血时护士先做好三查八对:三查即血液的有效期、血液的质量、输血的装置是否完好。
八对即对床号、姓名、住院号、血袋号、血型(含RH因子)交叉实验结果、血液的种类和剂量。
在血库签字后方可取血。
4.取回后必须两人再次三查八对,确认无误后签名,双人携血袋致患者床旁。
5.在床旁再次核对确认患者身份和输血史,复查患者与供血者的交叉配血报告结果,输血前询问患者血型,确认无误后方可输入,并悬挂血型标记牌。
有两人以上输血时,应分次输入。
6.以上查对内容须经二人交叉核对无误后签全名,执行时间。
7.开始输血时速度宜慢。
观察15分钟后,如无不良反应,根据病情调节滴速。
8.输血完毕,应保留血袋24小时必要时检查。
输血的查对制度步骤:
1.采集血标本时,护理人员应认真核对受血者身份,确保样本与申
请单信息一致。
同时,采集的血标本应立即送往实验室进行交叉配血试验,不得在室温下放置过长时间,以免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2.在取血时,护理人员应核对血液成分、血型、有效期等信息,并
确认供血者和受血者身份,防止出现差错。
3.在进行交叉配血试验时,实验室技术人员应核对供血者和受血者
的血液样本,并按照相关规定进行交叉配血试验。
试验结果应及时准确记录,以便后续核对。
4.在输血前,护理人员应再次核对供血者和受血者身份、血液成分、
血型等信息,确保与交叉配血试验结果一致。
如有异常情况,应及时报告医生并采取相应措施。
5.输血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受血者反应,如有异常情况应
及时处理。
同时,应定期检查输血装置是否完好,确保输血过程的安全性。
6.输血结束后,护理人员应将输血记录与交叉配血试验结果进行核
对,确保一致性。
同时,应将相关信息及时录入医院信息系统,以便后续查询和管理。
输血查对制度
1.根据医嘱·输血及血制品的申请单,须经二人核对病人姓名·床号·住院号·血型(含Rh因子)·血量,并与病人核实后方可抽血配型。
2.取血时应和血库发血者共同“三查八对”,确定无误后方可取回。
三查:查血液的有效期·血液的质量及输血装置是否完好。
八对:对姓名·床号·住院号·瓶(袋)号·血型·交叉配血试验结果·血液种类及剂量。
3.输血前两人按“三查八对”复查一遍,无误后方可执行。
输血时需注意观察,保证安全。
4.输血完毕,血瓶(袋)放入医疗垃圾袋内送往输血科。
输血安全查对制度
,是指在进行输血操作之前,进行一系列的查对和确认措施,以确保输血的安全性和正确性的一项制度。
其主要目的是防止输血过程中发生错误或混淆,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输血安全查对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身份核对:医务人员要仔细核对患者的身份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出生日期等,与患者的身份证件进行比对,确保将血制品输送给正确的人。
2. 输血前反应评估:医务人员在输血前要仔细询问患者是否存在过敏史、输血史、血型不合反应等情况,以评估患者对输血的适应性。
3. 血样标本核对:医务人员要仔细核对患者的葡萄糖酸钠注射液、血样采集日期、血样编号等信息,确保血样的准确性和与血制品的匹配性。
4. 血型鉴定和配对:医务人员要进行血型鉴定,检验患者和供血者的血型是否相互匹配,以避免发生血型不合反应。
5. 输血前查对治疗指令:医务人员要核对输血医嘱,在执行输血前的操作之前,确认治疗指令的准确性和合法性。
6. 输血操作查对:在输血操作中,医务人员要确保血制品的标签信息与患者的身份信息相符,核对血液单位的有效期、血型、Rh血型、血清学试验结果等信息,确保输血的正确性。
7. 输血后观察和记录:输血后,医务人员要对患者进行观察,以发现和及时处理输血反应和不良事件,同时详细记录输血过程和观察结果。
通过严格执行输血安全查对制度,可以有效降低输血操作的风险,提高输血的安全性和准确性,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
输血安全查对制度
是指在输血过程中,为保障患者的安全而采取的一系列查对措施和管理制度。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身份核对:在执行输血前,医务人员需与患者核对身份信息,确保将血制品输给正确的患者。
2. 输血卡核对:每名患者在进行输血前都需要有一张个人的输血卡,医务人员需按照该卡上的信息进行核对,确保输血过程的准确性。
3. 血袋核对:对于每个要输给患者的血袋,医务人员需核对血袋的标签、血型、RH因子等信息与患者的信息是否匹配。
4. 输血确认:在开始输血前,医务人员需再次与患者确认输血的血型、RH因子、输血速度、输血时间等相关信息,确保患者了解并答应进行输血。
5. 输血记录:医务人员需详细记录每次输血的相关信息,如输血开始时间、血袋编号、输血量、输血速度等,以备后期查阅和追溯。
6. 原血袋保存:为确保输血安全,每次输血后,原血袋需保存一定时间,以备后续可能的查验或验证。
7. 不良反应处理:在输血过程中,如果出现不良反应,医务人员需立即停止输血,采取相应救治措施,并记录详细信息,以便后续分析原因和改善措施。
输血安全查对制度的实施可以有效降低输血错误和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同时,医务人员在执行这些制度时也需要严格遵守相关规定和操作流程,确保操作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输血安全查对制度1抽血交叉配血查对制度1.1根据医嘱认真核对交叉配血单、血型检验单、患者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
1.2抽血时____名护士(一名护士值班时,应有值班医师协助),一人抽血,一人核对,与患者核实无误后方可抽血配型。
1.3抽血后须在采血管上写上病区(号)、床号、病人的姓名,字迹必须清晰无误,同时将采血管号码条贴在化验单上,便于进行核对工作。
2取血查对制度2.1取血时,取血者应与发血者一起进行查对,要求做到血袋无破损,袋口包封严密,血型无误,血液无溶血,凝块和污染情况;2.2应认真核对血袋上的姓名、性别、床号、血袋号、血型、输血数量、血液有效期、交叉配血报告、有无凝集,准确无误后将血袋放入清洁容器内送至病区。
2.3血液自血库取出后勿振荡,勿加温,勿放入冰箱速冻,在室温放置时间不宜过长。
3输血查对制度3.1输血前查对:须由____名医护人员严格执行输血“三查、十一对”制度;三查:查血液有效期;输血装置是否完整;血液质量(有无凝血块、溶血,血袋包装有无裂痕)。
十一对:受血者姓名、性别、腕带、床号、住院号、血瓶(袋)号、血型交叉配血实验结果、血液种类、剂量、采血日期、有效期。
3.2输血时,两名医护人员到床旁共同核对床号、患者姓名、性别、年龄、查看床头卡,询问血型,以确认受血者。
3.3输血前、后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管道,连续输血用不同供血者的血液时,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器,再继续输注另外血袋。
输血期间,密切巡视病人有无输血反应。
3.4输血开始应先慢后快,根据病情、年龄调整滴速,应观察____分钟再离开。
输血过程须严密观察有无输血反应。
当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时,应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液装置,用生理盐水维持通道,按照“输血反应应急预案”进行治疗抢救。
3.5输血完毕,再次进行核对,确认无误后签名。
如实填写输血安全记录单,将输血记录单(交叉配血报告单)及输血安全护理记录单夹在病历中。
输血查对制度、输血反应应急预案
一填空题
1.护士输血前查对制度--三查:血的有效期、血的质量及输血装置是否完好;八对:姓名、床号、住院号、瓶(袋)号、血型、交叉配血试验结果、血液种类及剂量。
在确定无误后方可取回。
2.输血前必须经二人核对无误后方可执行(如果是再次输血,要查对受血者的第一次交叉合血单的血型记录),并在医嘱单、交叉合血单、输血单上签全名。
3.输血过程中注意输血反应、输血完毕应保留血袋12—24小时,以备必要时查对。
将血袋上的条形码粘贴于交叉配血报告单上,入病历保存。
二名词解释
1 输血反应
输血反应,是输血或某些血液制品引起的不良反应。
由于供、受者间血细胞表面同种异型抗原型别不同所致,常见于红细胞ABO血型不符导致的溶血反应。
除了溶血性反应还有非溶血性反应。
2 溶血反应
溶血反应是指供血者的红细胞或受血者的红细胞发生异常破坏或溶解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为输血最严重的反应。
三问答题
1、发生输血反应时的应急预案
1.立刻停止输血,更换输液管,改换生理盐水。
2.报告医生并遵医嘱给药。
3.若为一般过敏反应,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情况好转者可继续观察并做好记录。
4.必要时填写输血反应报告卡,上报输血科。
5.怀疑溶血等严峻反应时,保留血袋并抽取患者血样一起送输血科。
6.患者家属有异议时,立刻按有关程序对输血器具进行封存。
输血查对制度(三)输血查对制度1.抽血交叉配血查对制度(1)医生开具临床输血申请单后,根据医嘱,两名医护人员持临床输血申请单和贴好标签的试管到患者床边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民族、病案号/门急诊、病室、床号、血型(含rh因子)和诊断,无误后采集血样。
不允许同时采集两个患者的交叉配型标本。
(2)采集患者血样后,采血医护人员必须在临床输血申请单上签全名。
(3)由医护人员将受血者血样与临床输血申请单送至输血科,双方进行逐项核对。
2.取血查对制度(1)用血科室医护人员持血液制品领取单到输血科取血时,必须与血库发血者共同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门急诊、科别、病室、床号、献血者姓名、血袋号、血型(含rh因子)、血液有效期、交叉配血试验结果、血液品种和血量、以及血液制品的外观(要求做到血袋无破损,袋口包封严密,标签卡无破损不清,血液无溶血、凝块和污染情况等),准确无误后,双方在交叉配血单上签全名后方可取发血。
(2)血液自输血科取出后,运输过程中勿剧烈震荡,勿加温,根据情况可在室温下放置15-____分钟。
3.输血查对制度(1)输血前,由两名注册护士共同核对血液交叉配型报告单及血袋标签各项内容,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漏,血液颜色是否正常。
(2)输血时,两名注册护士带病历及血液交叉配型报告单共同到患者床旁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门急诊、病室、床号、血型(包括rh因子)、输血同意书等,同时让患者自诉姓名及血型,有疑问时应再次查对。
如患者处于昏迷、意识模糊或语言障碍时,需与其家属共同进行确认,同时确认患者腕带标识。
确认与配型报告相符,再次核对血液后,将血袋内的成分轻轻混匀。
准确无误后在血液交叉配型报告单(黄单)上签时间及双人全名,每组血制品均应有双人核对签名,将血袋号标签贴在血液交叉配型报告单(黄单)的背面。
用符合标准的输血器严格按照输血技术操作规程进行血液或血液成分输注。
(3)输血通道应为独立通道,不得同时加入任何药物一同输注。
输血查对制度范文1.目的:确保输血过程中的安全性和准确性,防止输血错误和感染风险。
2.适用范围:适用于所有需要输血的患者,包括医院的各个科室。
3.责任:3.1 医生:负责评估患者的输血需求和确保输血适应症。
3.2 护士:负责执行输血查对流程和记录相关信息。
4.流程:4.1 输血前查对:4.1.1 确定输血血液和患者信息的一致性,包括血液袋标签和医嘱中的信息(患者姓名、住院号、ABO血型、Rh阴性/阳性等)。
4.1.2 核对患者的身份(姓名、住院号)。
4.1.3 患者血型检测,确认与输血血液配型一致。
4.1.4 确认患者是否有输血过敏史或其他不良反应史。
4.2 输血中查对:4.2.1 将输血血袋上的标签展示给患者,确认患者信息的准确性。
4.2.2 确保用新的输血针头连接到输血装置,避免交叉感染。
4.2.3 开始输血后,每15分钟观察一次患者的体征,包括心率、血压、呼吸等。
4.2.4 注意观察患者是否出现输血反应,如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头痛、发热、寒战等。
4.3 输血后查对:4.3.1 输血结束后,记录输血量、输血时间和患者反应情况。
4.3.2 核对患者的身份(姓名、住院号)。
4.3.3 移除输血装置,清点剩余血液和相关物品。
4.3.4 根据机构的要求,妥善处理输血袋和输血器具。
5.文档记录:5.1 输血前检查记录:记录患者的基本信息、血型检测结果、过敏史等。
5.2 输血查对记录:记录输血血袋标签和患者身份的核对情况以及输血的过程。
5.3 输血后观察记录:记录输血量、输血时间、患者的反应情况等。
5.4 输血不良反应记录:如有输血不良反应,应及时记录报告。
6.培训和评估:医院应定期对相关人员进行输血查对流程的培训,并对其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和纠正。
7.附:输血查对的一般原则:7.1 2名不同的医务人员参与输血查对流程,互相核对。
7.2 采用多重核对方式,包括人工核对和技术核对(如条码扫描)。
7.3 以写字的形式记录查对过程,便于日后追踪和评估。
输血安全查对制度范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障输血安全,提高输血工作质量,制定本查对制度。
第二条本查对制度适用于所有从事输血工作的医务人员。
第三条输血安全查对是指在进行输血前、输血中和输血后,医务人员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要求,对输血相关的信息和操作进行核对和确认,以确保输血过程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第四条输血安全查对的原则是“五查对一确认”,即需要进行五个环节的查对和一个最后的确认。
第五条输血安全查对应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流程进行,不得有任何违规行为。
第六条输血安全查对的结果应当记录在相关的记录表中,并及时报告相关部门。
第七条任何违反或者疏忽大意导致的输血事故,责任人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并承担相应的纪律责任。
第二章输血前查对第八条输血前查对是指在进行输血前,医务人员对病人和输血相关信息进行核对和确认。
第九条输血前查对的步骤包括:(一)核对病人的姓名、住院号和出生日期等个人信息;(二)核对血液和输血成分的标签,包括血型、血液组分、过期日期等;(三)核对血袋的完整性和是否有渗漏;(四)核对病人的专科和科室等相关信息;(五)为病人安装输血设备并准备输血所需的相关药品和器具。
第十条输血前查对应由输血医师和护理人员共同完成,应当相互协作,确保核对无误。
第十一条输血前查对应由记录人员记录并签名确认查对结果。
第十二条输血前查对的结果应记录在《输血相关信息核对记录表》中,存档备查。
第三章输血中查对第十三条输血中查对是指在进行输血过程中,医务人员对输血相关操作进行核对和确认。
第十四条输血中查对包括:(一)核对输血的输血速度和时间,确保控制在安全范围内;(二)核对病人的病情和血液指标,确保输血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三)核对病人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等,确保病人的安全;(四)核对输血设备和输血管路的畅通性和无菌性;(五)核对病人是否出现输血不良反应和过敏反应,及时处理并报告。
第十五条输血中查对应由输血医师和护理人员共同完成,应当相互协作,确保核对无误。
输血前检查核对制度1、输血前必须对患者进行输血前检查包括血型、血常规(血色素)、转氨酶、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检测,阳性结果必须记录并告知患者家属。
2、临床输血的核对:(1)取血者与发血者应严格执行“双查双签”制度,共同认真查对科别、姓名、住院号、血型、血类、贮血量、输血日期、交叉配合结果和血液质量,以确保输血安全。
(2)输血前要严格刻对,由两名医护人员对“输血申请单”、交叉配血报告单和血标签上的内容逐一仔细核对;检查血袋有无1.标签破损、字迹不清;2.血袋有破损、漏血;3.血液中有明显凝块;4.血浆呈乳糜状或暗灰色;5.血浆中有明显气泡、絮状物或粗大颗粒;6.未摇动时血浆层与红细胞的界面不清或交界面上出现溶血;7.红细胞层呈紫红色;8.过期或其他须查证的情况。
(3)确认受血者。
输血实施前,由两名医护人员面对受血者,核查受血者姓名、病案号(住院号)等资料,询问并让受血者或家属回答相关问题,以确认受血者并记录在案。
3、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一次性输血器。
4、严格执行输血的无菌操作程序。
5、从输血科取走的血液,因强烈震荡、破损、污染、放置时间过长而造成的浪费应由用血科室负责。
6、输血后,经治医师应及时填写《输血记录卡》,并与血袋、输血器具于____小时内一并送回输血科,以便进行输血疗效观察和登记。
7、为了保证输血安全,防止意外事故发生,血液从输血科取走后,一律不能再退回输血科。
8、检验科要及时清理已溶血标本并将当天已发出血液的献血者标本,放在规定的试管架上,置4℃—2℃冰箱保留____天以便查对。
输血前检查核对制度(二)为加强输血安全根据国家____部颁布的《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本院制定输血前检验和核对制度。
输血前检验:一、输血前必须对患者进行输血前检查包括血型(正反定型、rh 血型)血常规(血色素)转氨酶、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检测,阳性结果必须记录并告知患者家属。
输血查对制度范文为了确保输血安全和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完善的输血查对制度。
下面是一份输血查对制度的范文,供参考:一、目的确保输血安全,确保输血血液与受血者相符,减少输血相关的医疗事故的发生。
二、适用范围适用于医疗机构内进行输血操作的各个环节,包括输血准备、输血执行和输血完成后的记录等。
三、具体内容1. 输血准备阶段(1)核对血袋信息:核对袋号、血型、血袋编号等信息是否与输血申请单相符。
(2)核对受血者信息:核对患者姓名、住院号、输血申请单上的信息与受血者的身份信息是否相符。
2. 输血执行阶段(1)双人签名:由两名经过相应培训并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医护人员在输血操作的相关记录上签名确认。
(2)核对血袋:在输血操作前,核对血袋的配血记录、血袋信息等,确保血袋的相关信息正确。
(3)核对标本:核对受血者的血样标本和输血前的配血记录,确保血型匹配正确。
(4)核对输血记录:在输血操作前,核对输血申请单、配血记录、血袋信息等,确保输血操作准确。
3. 输血完成后(1)完成输血记录:在输血完成后,医护人员应及时记录输血的相关信息,包括输血时间、输血量、输血过程中的特殊情况等。
(2)评估患者情况:输血完成后,医护人员应仔细观察受血者的病情变化,记录并报告相关情况。
四、责任与要求1. 医务人员:医务人员应具备相关知识和技能,参与培训并通过考核后方可执行输血操作。
遵守输血查对制度的规定,确保输血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2. 管理者:医疗机构管理者应负责建立、完善和执行输血查对制度,确保制度的贯彻执行和效果的监督。
3. 监管部门:医疗机构所在的卫生监管部门应加强对输血查对制度的监督检查,确保制度的有效实施。
五、制度的评估与改进医疗机构应定期进行输血查对制度的评估,将评估结果用于改进制度,提高输血查对制度的质量和效果。
六、附则1. 本制度为医疗机构内部制度,医务人员和管理者均应严格按照制度的规定执行。
2. 对于制度违反者,医疗机构应按照相应的管理办法给予相应的处罚。
输血安全查对制度范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障输血安全,提高输血工作质量,制定本查对制度。
第二条本查对制度适用于所有从事输血工作的医务人员。
第三条输血安全查对是指在进行输血前、输血中和输血后,医务人员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要求,对输血相关的信息和操作进行核对和确认,以确保输血过程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第四条输血安全查对的原则是“五查对一确认”,即需要进行五个环节的查对和一个最后的确认。
第五条输血安全查对应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流程进行,不得有任何违规行为。
第六条输血安全查对的结果应当记录在相关的记录表中,并及时报告相关部门。
第七条任何违反或者疏忽大意导致的输血事故,责任人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并承担相应的纪律责任。
第二章输血前查对第八条输血前查对是指在进行输血前,医务人员对病人和输血相关信息进行核对和确认。
第九条输血前查对的步骤包括:(一)核对病人的姓名、住院号和出生日期等个人信息;(二)核对血液和输血成分的标签,包括血型、血液组分、过期日期等;(三)核对血袋的完整性和是否有渗漏;(四)核对病人的专科和科室等相关信息;(五)为病人安装输血设备并准备输血所需的相关药品和器具。
第十条输血前查对应由输血医师和护理人员共同完成,应当相互协作,确保核对无误。
第十一条输血前查对应由记录人员记录并签名确认查对结果。
第十二条输血前查对的结果应记录在《输血相关信息核对记录表》中,存档备查。
第三章输血中查对第十三条输血中查对是指在进行输血过程中,医务人员对输血相关操作进行核对和确认。
第十四条输血中查对包括:(一)核对输血的输血速度和时间,确保控制在安全范围内;(二)核对病人的病情和血液指标,确保输血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三)核对病人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等,确保病人的安全;(四)核对输血设备和输血管路的畅通性和无菌性;(五)核对病人是否出现输血不良反应和过敏反应,及时处理并报告。
第十五条输血中查对应由输血医师和护理人员共同完成,应当相互协作,确保核对无误。
输血科查对制度一、背景介绍输血科是医院中负责输血工作的专业科室,其主要职责是确保输血过程的安全和有效性。
为了保证输血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建立和完善输血科查对制度是非常必要的。
二、查对制度的定义输血科查对制度是指在输血过程中,对血液、病人和输血单据进行核对和确认,以确保输血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的一系列规范和流程。
三、查对制度的内容1. 血液查对a. 确认血袋标签上的献血者信息、血型、血液成分等与病人需求匹配。
b. 核对血袋外观,确保无渗漏、破损等异常情况。
c. 检查血袋上的过期日期,确保血液的有效性。
d. 核对血袋的保存条件,确保血液的质量。
2. 病人查对a. 核对病人的身份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等。
b. 核对病人的医嘱,确保输血操作符合医嘱要求。
c. 确认病人的血型和血液成分需求与血液标签上的信息匹配。
3. 输血单据查对a. 核对输血单据上的血袋号、献血者信息、病人信息等与实际情况一致。
b. 核对输血单据上的输血量、输血速度等与医嘱要求一致。
c. 确认输血单据上的签字、时间等信息完整和准确。
四、查对制度的操作流程1. 输血前准备a. 输血科护士收到输血医嘱后,核对医嘱与病人信息。
b. 根据医嘱准备相应的血液成分,核对血液的标签和保存条件。
c. 核对输血单据上的病人信息和输血量等。
2. 输血操作a. 将血液与输血单据一同带到病人床边。
b. 核对血袋标签上的献血者信息、血型等与病人信息匹配。
c. 核对输血单据上的血袋号、输血量等与血袋标签一致。
d. 与病人核对身份信息和输血需求。
e. 开始输血操作,注意观察输血过程中的异常情况。
3. 输血后处理a. 输血结束后,核对输血单据上的签字、时间等信息完整和准确。
b. 将输血单据归档,确保记录的完整性和可追溯性。
c. 对输血过程中的异常情况进行记录和汇总,及时报告相关部门。
五、查对制度的意义1. 提高输血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避免输血错误和事故的发生。
输血科查对制度一、背景介绍输血科作为医院的重要科室之一,负责血液及其制品的采集、储存、检测和输注等工作。
为了确保输血工作的安全和质量,建立一套完善的查对制度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输血科查对制度的相关内容,包括制度的目的、适用范围、责任分工、查对流程、查对内容等。
二、制度目的输血科查对制度的目的在于确保输血工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防止输血过程中的错误发生,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通过建立查对制度,可以有效减少输血操作中的差错率,提高工作效率,保障血液制品的质量,避免患者受到不必要的伤害。
三、适用范围输血科查对制度适用于医院内所有涉及输血操作的科室和人员,包括输血科医生、护士、实验室技术人员等。
无论是采集、储存、检测还是输注环节,都必须遵守查对制度的要求。
四、责任分工1. 输血科医生:负责核对患者的输血指征、输血血型和血液制品的配血结果,确保患者与输血血液的匹配准确无误。
2. 输血科护士:负责核对患者的个人信息、输血血袋标签和患者的身份,确保输血血袋与患者的匹配准确无误。
3. 实验室技术人员:负责核对血液制品的标签、血型鉴定结果和配血记录,确保血液制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五、查对流程1. 输血前准备:患者进入输血科后,输血科医生与患者进行沟通,核对患者的输血指征和血型信息。
同时,实验室技术人员进行血型鉴定和配血操作,并将结果记录在相应的表格中。
2. 输血操作:输血科护士根据患者的个人信息和输血血袋标签进行核对,确保患者与输血血袋的匹配准确无误。
同时,护士还需核对血液制品的标签、血型鉴定结果和配血记录,确保血液制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3. 输血后记录:输血科护士在输血完成后,将输血相关信息记录在患者的病历中,包括输血血液的种类、输血量和输血反应等内容。
六、查对内容1. 患者信息核对:包括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个人信息。
2. 输血血袋标签核对:包括血袋编号、血型、过期日期等信息。
3. 血液制品标签核对:包括血液制品的名称、规格、批号等信息。
输血安全查对制度
01抽血交叉配血查对制度
01.1 根据医嘱认真核对交叉配血单、血型检验单、患者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
等信息。
01.2 抽血时 2 名护士(一名护士值班时,应有值班医师协助),一人抽血,一人核对,与患者核实无误后方可抽血配型。
01.3 抽血后须在采血管上写上病区(号)、床号、病人的姓名,字迹必须清晰无误,同时将
采血管号码条贴在化验单上,便于进行核对工作。
02取血查对制度
02.1 取血时,取血者应与发血者一起进行查对,要求做到血袋无破损,袋口包封严密,血型
无误,血液无溶血,凝块和污染情况;
02.2 应认真核对血袋上的姓名、性别、床号、血袋号、血型、输血数量、血液有效期、交
叉配血报告、有无凝集,准确无误后将血袋放入清洁容器内送至病区。
02.3 血液自血库取出后勿振荡,勿加温,勿放入冰箱速冻,在室温放置时间不宜过长。
03输血查对制度
03.1 输血前查对:须由 2 名医护人员严格执行输血“三查、十一对”制度;
三查:查血液有效期;输血装置是否完整;血液质量(有无凝血块、溶血,血袋包装有无裂
痕)。
十一对:受血者姓名、性别、腕带、床号、住院号、血瓶(袋)号、血型交叉配血实验结果、
血液种类、剂量、采血日期、有效期。
03.2 输血时,两名医护人员到床旁共同核对床号、患者姓名、性别、年龄、查看床头卡,
询问血型,以确认受血者。
03.3 输血前、后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管道,连续输血用不同供血者的血液时,用
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器,再继续输注另外血袋。
输血期间,密切巡视病人有无输血反应。
03.4 输血开始应先慢后快,根据病情、年龄调整滴速,应观察3-5 分钟再离开。
输血过程须严密观察有无输血反应。
当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时,应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液装置,用生理盐水维持通道,按照“输血反应应急预案”进行治疗抢救。
03.5 输血完毕,再次进行核对,确认无误后签名。
如实填写输血安全记录单,将输血记录
单(交叉配血报告单)及输血安全护理记录单夹在病历中。
03.6 血袋封口,同时填写输血反应回馈卡立即送血库。
7 血液标本的采集和处理流程
流程:采血前核对病人姓名、性别、年龄、及检验项目等,准备好相应的试管→特殊检查确认病人是否空腹→采血部位通常选前臂肘窝的正中静脉,不宜在手术、输液同侧手臂采血→采血时应动作迅速,尽可能缩短止血带使用时间→使用普通注射器采血,采血后应取下针头,将血液沿管壁缓慢注入试管内→标本采集后应尽快送实验室分析,运送过程中避免剧烈震荡→要视所有标本为传染品,对“高危”标本,如乙肝病人标本、艾滋病病人标本等要注明标识,急症或危重病人标本要特别注明。
8. 抽血交叉配血查对流程
流程:根据医嘱认真核对交叉配血单、血型检验单、患者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核对无误后抽血→抽血后在试管上注明科室、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将采血管号码条贴于化验单,便于核对。
9. 取血查对流程
流程:取血者与发血者共同查对→查看血袋无破损,袋口包封严密,血型无误,标签卡无破损不清,血液无溶血、无凝块和污染情况→核对血袋上的姓名、性别、床号、血袋号、血型、输血量、血液有效期、交叉配血报告→血液自血库取出后勿振荡,勿加温、勿放入冰箱速冻,在室温放置时间不宜过长
10. 输血查对流程
流程:输血前由 2 名医护人员严格执行输血“三查、八对”制度→输血时由 2 名医护人员到床旁再次共同核对床号、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床头卡、血型,以确认受血者→输血前后,
连续输入不同供血者血液时,用生理盐水冲洗输血管道→输血开始应先慢后快,根据病情、
年龄调整滴速,观察3-5 分钟再离开→密切巡视,观察病人有无输血反应→出现输血反应,
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血装置,用生理盐水维持通道,按照“输血反应应急预案”进行救治→
输血完毕,再次核对,确认无误后签名→填写输血安全护理记录单→血袋封口,同时填写输
血反应回馈卡→立即送血库。
Welcome To Download !!!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