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开国历史演义小说插图小考
- 格式:pdf
- 大小:776.24 KB
- 文档页数:2
第一章明代文学概说一、明代的社会与文学概况明代建国以后,进一步巩固并发展了中央集权的统治,在思想文化上实行专制主义,大力提倡程朱理学,采用八股取士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就箝制了文人的思想,对文学的创作极为不利。
明代中叶,社会情况发生了显著变化。
在政治上,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以及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趋向尖锐、激化;在经济上,城市商业经济逐渐繁荣,市民阶层日益壮大;在思想上,前期的控制有所松动,启蒙思潮开始兴起,出现了王阳明的心学、王艮的泰州学派等与理学相抗衡,这些都对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代末年,随着国事多艰,经世实学思潮抬头,部分作家又重新强调文学的社会功用,开启了清代文学思潮的转变。
明代的文学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 明代前期文学,包括从太祖建国至宪宗成化年间的文学,是明代文学的停滞期。
此期的文学创作基本上沿袭元代文学的余绪,并为明代中期文学的突变作好了准备。
此期的著名作品几乎都集中在元明之际,主要成就体现在新兴的长篇小说和传统的诗文创作两个方面。
《三国志演义》与《水浒传》是划时代的作品,二者的崛起标志着中国古代长篇小说创作在它的初始阶段就达到了辉煌的高峰,它们分别成为历史演义小说和英雄传奇小说创作不可企及的楷模。
宋濂、刘基、高启等由元入明的诗文作家,也写出了一些揭露现实黑暗、反映民生疾苦的优秀作品,使明初文学取得令人注目的成就。
但此后的一百多年,文学创作在整体上出现停滞不前甚至倒退的局面。
首先在诗文领域占统治地位的是以三杨为首的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台阁体”,继之而起雄踞文坛的是李东阳的茶陵派,追求格律声调,也保留有台阁体的痕迹。
在戏曲领域,是以朱权、朱有燉为代表的宫廷派杂剧作家以及以邱濬、邵璨为代表的宣扬忠孝节义的道德伦理剧创作。
在小说领域,文言小说较有特色,出现了瞿佑的《剪灯新话》与李昌祺的《剪灯余话》,白话小说则几乎一片空白。
2. 明代中期文学,包括从孝宗弘治元年至穆宗隆庆年间的文学,是明代文学的全面复苏与迅速发展期。
第十章明代英雄传奇小说第一节英雄小说与演义小说的区别最先注意英雄小说与演义小说的不同并加以区分的是郑振铎先生。
他认为英雄传奇小说与演义小说有三点不同:一是描绘英雄人物的传奇事迹,显示他们的武勇和力量,反映特定时期的社会生活,寄托作者的情思;二是多撷取民间传说故事。
主要人物和事件,或有历史的影迹,但多为虚构,作家可以充分想象,随心所造,不受历史的拘束;三是多采用纪传体写法,人物多为草泽英雄,可真可幻,若实若虚,而其基本结构格式则是以某一个英雄人物或英雄群像为线索展开故事,铺排历史。
(《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如果以此标准衡量,英雄传奇小说的代表作无疑是《水浒传》,而我们在演义小说一章中介绍的说岳系统、杨家府系统以及说唐系统的后半也可视为英雄传奇小说。
比如《杨家府演义》,描述杨业、杨延昭、杨宗保、杨文广、杨怀玉一门五代忠勇保宋的故事,歌颂了他们父死子继、夫亡妻承、前仆后继、不屈不挠的抗击辽和西夏的英雄报国精神。
但是杨业、杨延昭都是名将,是“正史”中有记载的真实人物,而杨业之妻杨氏(佘太君)、之孙杨文广(杨宗保、杨文广)、部将焦赞等也是实有其人的历史人物,因此写他们两代人的故事,明显具有演义小说的性质。
相反,杨宗保、杨文广、杨怀玉三代特别是杨门女将佘太君、穆桂英、杨宣娘等人的故事,乃根据南宋以来在民间广泛流传的杨家将故事加工而成(它以前,宋代有其故事流传,如南宋临安说话人即有说《杨令公》《五郎为僧》评话。
金院本中有《打王枢密爨》。
元明两代有许多杨家将故事的戏曲作品,如元杂剧有《昊天塔孟良盗骨》、《谢金吾诈拆清风楼》等。
另外有传为熊大木的讲史小说《北宋志传》)。
因此,又明显具有英雄传奇小说的特点。
除此之外,熊大木《英烈传》也具有历史演义与英雄传奇双重性质的特点。
小说从元顺帝荒淫失政起,叙至朱元璋建立明朝、分封诸子止。
除朱元璋外,小说着重写描写徐达、常遇春、刘基等一批“开国元勋”。
所叙故事大都本于史传及野史、笔记,侧重于历史事件和战争过程的一般描写,有明显的模仿《三国志演义》的痕迹。
明末闵齐伋《会真六幻》之《幻因图》考王宇【摘要】近年来,德国科隆大学“东亚艺术博物馆”收藏的一套西厢记版画受到越来越多的瞩目,这套版画出自于明代末年闵齐伋刊刻的《会真六幻》.此时,中国古代戏曲、小说的插图,首次以侄版彩色套印的方式出现在世人的面前,而且与同时期刻印的画谱、笺谱相比,丝毫不逊色.作为版画艺术的一个特殊范式,对闵刻《会真六幻》版画的考证于明末木刻画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期刊名称】《艺术探索》【年(卷),期】2017(031)002【总页数】6页(P18-23)【关键词】闵齐伋;《会真六幻》;版画插图;侄版套印【作者】王宇【作者单位】南京艺术学院人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1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120.9晚明的江南一带,图书的刊刻事业异常繁荣兴盛。
这期间所刊出的书籍,不仅种类繁多、刻印精美,更为重要的是,版画慢慢从文字的附属地位转向多彩套印的独立品种。
大众喜闻乐见的戏曲文学作品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出版家、画工和刻工,他们将戏曲舞台上转化而来的人物扮相和故事情景以插图的形式固化在书籍中。
“日本历史学家传田章(Denda Akira)曾统计了明代出版的六十多种不同版本的才子佳人曲作品《西厢记》,其中超过三十种收有插图。
巫鸿在引述其研究结果的同时,进一步指出,几乎三十多种插图版均出自于16世纪末17世纪初。
”[1]36在这样一个时代,以刊刻多色套印批点本而著名的刻书家闵齐伋①《碑传集补·闵齐伋传》:“闵齐伋,字及武,号寓五,乌程人。
明诸生,不求进取,耽著述,批校《国语》、《国策》、《檀弓》、《孟子》等书,汇刻十种,士人能雠一字之讹者,即赠书全帙,展转傅较,悉成善本。
著有《六书通》,盛行于世。
”,出版了一部《会真六幻》西厢记,这套版画以明末发明的饾版套印技术、明末复兴的蝴蝶装帧形式,展现出了异于以往西厢记版画的全新图像。
范景中认为:“这些图把明代版画、笺谱和套印的成就结合起来,不论是在创意上,还是在设计上、印刷上,都达到了中国古代版画史上的高峰,以至我们可以不同意前贤以万历时期为中国版画史黄金时代的观点,而把这个时代再下降30年左右。
浅谈明清时期的小说插图意识及其功能论文浅谈明清时期的小说插图意识及其功能论文从明代始,已有颇多文人学者对通俗小说的批评,主要形式有评点和序跋文。
但是,这些通俗小说中的大量插图,却没有引起文人学者的足够重视。
这也许是由于插图的文化身份——它位于雅与俗、艺术与实用的模糊境界上。
这可能造成了明清文人学者对于小说插图的轻视与忽略。
不过,在有些插图本小说的凡例或识语中,却出现了有关插图的批评,涉及到插图的审美价值、效用性和玩赏方式等。
由此可知,在明清时期,小说插图还是引起了文人学者一定程度的注意的。
小说版本卷首的凡例与识语一般用来介绍出版目的和书籍体系,是广告意识比较浓厚的文章,主要出自出版业者之手。
通过这些短短的文章,我们可以了解明清时期书坊版刻插图本小说的目的和当时读书阶层对于插图本的玩赏方式。
插图本小说凡例与识语所反映的明清时期的小说插图意识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图像对文字的补助作用,另一方面是插图本身具有的审美价值与玩赏功能。
一、插图的导读功能与效用万历十九年金陵仁寿堂周曰校刊本《三国演义》的封面识语说:“俾句读有圈点,难字有音注,地理有释义,典故有考证,缺略有增补,节目有全像。
”可见,插图的地位与圈点、音注、释义等文字补助要素的地位是同等的,书籍中增加插图的目的是为阅读能力不强、文化水平不高的读者提供解释。
这就是说,插图具有导读功能。
建安双峰堂余象斗的识语也表明了同样的情况。
万历二十二年建安双峰堂刊本《忠义水浒传评林》识语说:“《水浒》书坊间梓者纷纷,偏像者十余副,全像者只一家。
前像版字中差讹,其板像旧唯三槐堂一幅,省诗去词,不便观诵。
今双峰堂余子,改正增评。
有不便观览者芟之,有漏者删之,内有失韵诗词,欲削之恐观者言其省陋,皆记上层。
前后廿余卷,一画一句,并无差错。
士子买者,可认双峰堂为记。
”这里强调本书与其它书坊插图本的差异:有“全像”的,图像的“上层”还有诗词,“一画一句,并无差错”,让读者便于“观诵”。
明代文学试题:2437、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是____________。
2438、从______《娇儿诗》“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可以看出三国故事唐代时已在民间流传。
2439、《东京梦华录》记载了________的专门艺人霍四九,说明三国故事在宋代进一步流传。
2440、元刊《全相平话五种》之一的______________是现存最早的讲三国故事的话本。
2441、《三国演义》现存最早的版本是________。
现在通行的《三国演义》是经过清代________修改定型的本子。
2442、现在通行的《三国演义》是经过清代________修改定型的本子。
2443、“文不甚深,言不甚俗”是对____________这部小说语言特色的概括。
2444、《三国演义》中着墨最多、倾注全力塑造的人物是______。
2445、南宋末年,画家龚开的__________________,初次完整地记录了宋江等三十六人的姓名和绰号。
2446、宋末元初的________________一书中有关水浒故事的部分,可以认为是说水浒故事的最早的话本。
2447、明末清初,金圣叹腰斩《水浒》,改成____回本,流传较广。
2448、《水浒传》中的“智多星”是____的绰号。
2449、“九纹龙”是《水浒传》中____的绰号。
2450、“浪里白条”是《水浒传》中____的绰号。
2451、《水浒传》中杨志的绰号是__________。
2452、在《西游记》的成书过程中,南宋出现的_____________________,已经大致具备了取经故事的轮廓。
2453、我哈缵一部长篇章回世情小说(或称人情小说)是_______________。
2454、《金瓶梅》是由《水浒传》中_________的故事演化而来。
2455、现存《金瓶梅》最早的版本是明万历年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56、《金瓶梅》这一书名中的“梅”是指_______。
第一讲明代文学概况(第四周1)绪论:综观明代文学,小说成就最高,戏曲次之,诗文相对衰微。
《三国志演义》可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高峰,《水浒传》则是英雄传奇小说的典范。
《西游记》可说是神魔小说的楷模,《金瓶梅》在世情小说中揭露封建社会黑暗方面也是前无古人的。
明代的白话短篇小说,是宋、元话本的继续和发展,其成就也很高,代表作是“三言”、“二拍”。
戏曲中的《牡丹亭》以其独特的构思,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精神,影响深远。
所以,明代小说、戏曲的成就是极为辉煌的。
明代文学的演变发展,大致可分为前后两个大的阶段,从明初到正德年间是明代文学的前期,从嘉靖年间到明亡是明代文学的后期。
这两个阶段的文学有着显著的变化,表现着鲜明的时代特点。
这种变化和特点,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哲学思潮发生变化的必然结果。
【前期文学】明代前期文学的发展,有个曲折的过程。
除元、明之交产生了著名的长篇小说《三国志演义》和《水浒传》外,这时期没有产生成就较大的作品,只是到成化年间戏曲和民歌才有一些新的开拓。
【后期文学】从嘉靖以后,小说、戏曲等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创作十分繁荣,不仅数量多,而且取材面也较广。
这是明代后期文学的一个显著特点。
明代后期的通俗形式的文学取得了重大成就。
长篇小说《金瓶梅》,短篇小说集“三言”和“二拍”,戏剧如汤显祖的《牡丹亭》等,都在各自领域中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
这一时期“雅”、“俗”文学传统相互混融的现象,也比前一时期更为突出。
一、明代社会对文学的影响(一)前期沉寂的原因元明之际社会动荡,形成了一股人心思治、崇拜英雄的思潮,涌现了一批精神上比较解放而且富有时代使命感的文人,作品有阳刚之气,作家有忧患意识。
以《三国演义》、《水浒传》、南戏中兴、宋濂、刘基、高启诗文为代表。
但这种繁华很快就遭到阻扼和摧残。
1、明初,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统治,把自秦汉以来的封建专制主义发展到顶峰。
朱元璋针对元代由于政治制度松懈思想统治的松懈所带来的社会变化,以强烈的手段建立了空前的独裁统治。
明清小说插图研究摘要:明清时期是中国小说发展的黄金时代,其中小说插图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主要探讨明清小说插图的历史背景、插图风格、插图内容及插图与文本的关系。
文章通过选取《聊斋志异》、《金瓶梅》、《红楼梦》等著名小说,分析其中的插图特点和所表达的意蕴。
同时,还对明清时期插图的制作工艺、插图对读者的引导作用及其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进行探讨,揭示出插图对于明清时期小说艺术的重要贡献。
关键词:明清小说、插图、历史背景、风格、内容、制作工艺、引导作用、文化交流一、引言明清时期是中国文学界的一个黄金时段,也是中国小说发展的重要时期。
小说作为一种文化形态,通过其生动、细致的描写手法,能够表现出人性的多种面貌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与此同时,小说插图也成为了明清时期小说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本文旨在通过研究明清小说中的插图,探讨插图在明清时期小说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历史背景明清时期,是中国小说插图发展的黄金时期,插图形式多种多样。
明朝时期的《聊斋志异》、《封神演义》等都有趣味的插图加持。
到了清朝时期,随着科技的进步,印刷技术的发展,小说插图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小说插图的多样化也为读者提供了不同的阅读感受,丰富了阅读体验。
三、插图风格明清小说插图风格在潜移默化中传达了一种艺术审美和文化价值,展示了当时社会的生活、文化、伦理道德和审美风尚。
明清小说插图具有艺术简练、风格纯美的特点,代表作品如《金瓶梅》、《红楼梦》、《聊斋志异》等。
这些插图既有形式美的追求,也具有语言美的表现,形似所述,形文字一,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四、插图内容明清小说插图主要包括人物画、景物画、草书字体、铅印花饰等。
人物画主要描绘小说中的各类人物形象,描绘了小说中人物的情感、性格和行为特征等。
而景物画则描绘自然景色和建筑场所,以及其中所反映的社会文化内涵。
草书字体则更贴近文化内核,展现了明清时期的文学和书法水平。
铅印花饰则多用于精装本的插页上,表现出了当时风俗美学的趣味和品味。
收稿日期�2009-06-23作者简介�元鹏飞(1974-),男,河南汤阴人,文学博士,河南大学文学院硕士生导师,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4,���9论明清的小说刊本插图元鹏飞(河南大学文学院,河南开封475001)摘要�明清小说大量的插图系借鉴民间看图讲故事的形式而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着版式方面的种种变化�这些变化有的与小说评论互相影响�也有的和戏曲演出活动发生联系�图像作为重要的研究材料�值得小说和戏曲研究领域的专家予以更多关注�关键词�明清时期�小说插图�形式特征�影响�价值中图分类号�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2�(2009)04-0001-04如果说宋代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开始出现了雏形的市民阶层,那么,经过宋元时期的过渡,明代社会开始出现了"市民文化"现象,这在各个方面包括文学领域都有反映文学领域最重要的标志就是小说,戏曲作品的大量出现为满足民众需求,雕版印刷技术又为批量生产提供了极便利的条件明中叶叶盛曾指斥当时小说,戏曲作品出版的盛况今书坊相传射利之徒伪为小说杂书南人喜谈如汉小王光武蔡伯喈邕杨六使文广北人喜谈如继母大贤等事甚多农工商贩抄写绘画家蓄而人有之痴騃文妇尤所酷好好事者因目为女通鉴有以也甚者晋王休征宋吕文穆王龟龄诸名贤至反态诬饰作为戏剧一为沽酒乐客之具有官者不以禁杜士大夫不以为非或者以警世之为而忍为推波助澜者亦有之矣意者其亦出于轻薄子一时好恶之为如西厢记碧云騢之类流传之久遂以泛滥而莫之捄欤!�1�(����)这种局面反过来又加强了对于出版业的刺激,使之进一步面向广大的需求市场书中插入版画成为出版商与书商招徕顾客和互相竞争的重要手段就明代版画插图的全貌来看,前期是官刻版画兴盛,以宗教插图为主流到明中期,其他种类的版画得到进一步发展,版画的表现题材不断扩大,包括儒家经史子集,篇帙浩繁的类书,自然科技与日用通俗读物万历后为满足市民文化需求,画谱,酒牌,笺谱,山水游记,诗词文集,小说,戏曲剧本的出版,进一步造成了明代缤纷灿烂的版画插图"黄金盛况""如果说宋朝是中国和世界印刷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代,那么,明朝就可称作中国古代版画发展史上的唯一的黄金时代"2郑振铎先生说明之中叶及末年是中国插图史上的黄金时代今所能得到的好插图�当以这时代为最多�而这时代不仅绘图的艺术极为精工�即雕刻的艺术也到了前莫与京之佳境�3�(�8)他所举的例证也以小说戏曲版画为主�学术界在谈到中国书籍插图,版画艺术,美术成就等话题时,这一时期也往往是被浓笔重彩加以描绘的�我们首先看一下明清小说插图的情况�一明初至万历时期根据宋元时期文学类书籍刊印的情况可以看出,小说及其插图本的出现都要早于戏曲�目前所见最早的明代小说版画是1967年出土于上海嘉定县城东公社宣姓墓中,明成化七到十四年(1471-1487)北京永顺书堂刊刻的词话唱本�内有说唱词话11种和南戏1种,词话含讲史类三种��新编全相说唱足本花关索出身传�,�新刊说唱全相石郎驸马传�和�新刊全相唐薛仁贵跨海征辽故事公案类六种��新编说唱包龙图工案断歪乌盆传�,新刊全相足本仁宗认母传�,�新刊全相说唱包龙图陈州粜米记,�新编包龙图断白骨精案�,�全相说唱师官受妻刘都赛上元十五夜看灯传�和�新刊全相说唱包待制出身传另有传奇类两种��新刊全相说唱开宗义富贵孝义传和新刊全相莺哥行孝义传��和元代相比,这些刊印于北方的小说图版在形式上有所变化,除�花关索出身传为上图下文,沿用�全相平话五种�的形式风格外,其他诸本皆为整版图,当为年代最早的整版小说版画�自全相三分事略�开始的插图本小说,在版画插图形式特征方面有两个引人注目的特点,其一是根据文字的竖排和图像的横列方式可以看出,变文艺术对于小说插图产生了重要影响�纸质印本书籍出现之前,图文配合第�期元鹏飞论明清的小说刊本插图的方式本是左图右文,但受变文艺术运用"变相"配合叙事讲述故事的形式的影响,最初的插图都采用了连环画的形式,这和其他图解说明式图像与文字配插的方式形成了鲜明对比.其次就是几乎每幅图版都有榜题.所谓"榜题"早在东汉时期出土的画像砖石上已经出现,是用来对图像作出说明的文字.这种形式在此后的敦煌壁画,出土遗书,尤其是现存古代寺庙壁画中都是十分常见的.这些榜题的运用可以分为三种情况一种是标示某一人物的身份名姓,即作为人物肖像的文字说明第二是对某一场景的内容给出一个简略的概括,相当于故事画的内容提要第三种情况是综合运用给人物标示名姓与概括故事场面情节的方法,更方便看客的理解.以上三种情况,在小说插图中都是较为常见的,比较特别的是至元新刊全相三分事略,其图像是所有明清小说,戏曲插图中唯一运用第三种情况的.此后的小说主要是继承了对图像情节进行概括的方式,而不再单独标示人物姓名,所以第二种情况是最为常见的.而第一种情况在小说戏曲插图中的出现较晚,明末戏曲插图受仕女画创作的影响,曾有运用,但未形成规模,至清代绣像小说出现,才得到大量运用.此外,由于榜题本质上是对图像的文字说明,早期小说,戏曲图像中也曾出现过一种新的榜题,即为了表示故事情节的特定场面,在一些图像上题写"旅店","井"等文字,但总的来讲不是太普遍.福建建阳,崇安地区在古代小说刊刻史上占有卓绝的地位.这里不仅最早刊刻小说图书,还一度成为万历以前全国各地刻印小说最多的地区,成为我国古代兴起较早,规模较大,而且延续时间最长的书业基地.崇安,建阳相距不远,版画插图风格基本相同,被统称为"建安派".自明初直到万历年间,建安书坊刊印的小说,占据全国一半数量.()其余一半分属官设司礼监,都察院和金陵等外地私刻书坊,而唯有建安派的绝大多数小说都插有版画.其中,刊于正德六年()的杨氏清江堂新增补相剪灯新话大全是建安插图本书籍趋于兴盛的标志.此后,嘉靖三十一年()书林清白堂刊本的新刊大宋演义中兴英烈传主要讲述岳飞抗金故事,为最早的"岳传"刻本,是图全用整幅大版,在以上图下文为主要形式的建本小说版画中显得引人瞩目,图板形象粗豪,气势壮观,是现存最早的双面连式古小说插图版画形式,有利于展示作品的表现空间,为小说版画的发展开辟了新路.如果说郑振铎评价的"中国的木刻画发展到明的万历时代(�),可以说是登峰造极,光芒万丈",���(����)是着眼于中国古代版画全局的论断,那么,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我们不能不承认建安派是造成这一局面的中坚力量.因为,进入这一时期,版画书籍的刊印已是百花齐放,几乎所有地区的书坊都重视图像的作用.当时插图书籍品种之多,数量之大远迈前代,并逐渐形成了金陵,新安等新的地区中心.但论图版数量,开创之功,活跃程度,深远影响等,建安版画还是执当时牛耳的一支.其中刘氏书坊中刘龙田的乔山堂首次将以往建安派上图下文的刊印方式,变为一面文字,一面图版,左右映衬对比的方式,以合于所谓"左图右书"的传统.余氏萃庆堂刊印的�新镌晋代许旌阳得道擒蛟铁树记�则是画幅更大的双面连式图版,此外还出现了文中嵌图的图文并茂新形式,这在折子戏选刊本中较为常见.新的图版印刷形式还有万历二十年()开始出现的余氏双峰堂�新刊校正演义全像三国志评林�和�京本增补校正全像忠义水浒志传评林�,万历三十四年(����)署"书林文台余象斗评梓"的�新刊京本春秋五霸七雄全像列国志传�等书,都采用上评,中图,下文的形式.万历时期,建安派的版画插图成就逐渐被后起之秀的金陵,新安,杭州等地超过,但在版画的形式特征上还是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其中谭邑刘氏明德堂�详刑公案�变方框式图像为花纹边框,对后来出现的月光版图像版框具有启示意义,而最重要的是一系列所谓"评林"本的小说插图.所谓"评林"是指对故事中的情节,人物,事件等所作出的评论.戏曲"题评"的出现是戏曲进一步案头化,文本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但对于小说来讲,"评林"是小说艺术在创作构思,技巧等方面有了明确认识的进步现象.这类"评林"小说有万历三十四年(����)三台馆本列国志传评林�,特点是图像左右是一句榜题,而上方空出两个字格,题写评论文字�万历二十二年(����)双峰堂刊水浒志传评林�上方的评论文字则还有三个字的小标题,叫做"评",具体由图像内容决定.这一形式特征的变化对于戏曲小说插图都产生了相当的影响.金陵,新安,杭州等新的版刻中心以戏曲版画插图为主,万历时期版画的"光芒万丈"指的也正是小说戏曲共同的成就.其中南京金陵的印刷源于五代,经过宋元的发展,到明代臻于鼎盛,成为有明一代书坊最多的地区.其内容和品种,以大众化的通俗平话,小说,故事,戏曲,传奇等读物为主,也有一些医书,经书,文集,尺牍,琴谱,绘画等书.此地唐姓书坊数量最多,刻书的数量和品种也最多,但所刊图书以戏曲为著,小说不多见.刻印小说较多的是唐姓书坊之外的周曰校万卷楼和周如山大业堂两家,倘非他们,金陵小说版画的成就会更逊色.其特点是精工细致,形式则一改建安派的上图下文为主,而易以单面图版以至于双面连式为主.新安就是常说的徽派,又称新安派.此地刻书史也可远溯至宋代,但其版画插图的出现要晚于以上两地,而以应用性的插图为主,并且在自成一派的过程中受到了江浙的影响.但其一旦成为流派就以高度精工的特色著称于世,而且有着重大的意义�"徽派版画的崛起,是明代版画艺苑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国古版画史,古小说版画史上具有决定性的,分水岭意义的一第期大标志."()那就是以往的版画流派是以地域划分,新安派的崛起造成了以风格划分流派的可能,一是新安派技法并不拘守于当地,而是在汲取此前诸家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婉约"的风格特点�.徽派版画的另一个特点是逐渐形成了画家参与,为画工进行画稿创作的局面,这是徽派版画艺术价值提高的重要条件.再就是这一地区的刻工包括最有名的有黄,汪两家,也不局限于当地,而是走向武林,金陵,苏州等地,造成了狭义和广义的"徽派".所以,可根据他们基本的特色在地域区分之外通以"婉约派"称之.这一派的版画也是以戏曲插图为主,小说插图少到只有寥寥几种,所以,确定这一派成就的代表作也以戏曲插图为主.二�明万历后至明末万历以后为小说插图版画的发展作出贡献的主要是武林和苏州两地.但建阳地区在插图形式方面还是有所发展的,如余氏萃庆堂刊萨真人咒枣记,吕纯阳得道升仙记,许旌阳擒蛟铁树记延续嘉靖清白堂刊本大宋演义中兴英烈传的样式双面联式大图,图版追求写实效果,而改一句话式榜题为左右对称联语两句,显见有所继承又有所发展.就武林和苏州的版画数量看,武林地区以戏曲插图为多,但天启,崇祯年间的小说版画也出现了难以尽数的佳作.代表之一是黄诚之,刘启先刻本的忠义水浒传,计页面插图,最典型的成就是构图繁复而手法多变.比如"斗杀西门庆"和"火烧翠云楼"等图,采用俯瞰式构图法,同时表现近处与远处两个空间不相连属而故事情节相呼应的场面,层次分明,手法高超,弥补了线条图缺少立体感的缺点.由徽派刻工主刀的新刻批评绣像金瓶梅则采用全写实手法,绘声绘色地展示了明代豪门显贵的生活场景,总数幅的图版皆匠心独运,别出机杼.这一派的小说插图中成就最高,为后世所重的首推三遂平妖传图版,艺术特色兼具金陵,武林两地艺术之长.传北京大学教授马隅卿先生初得此本,欢喜之余改书斋"不登大雅之堂"为"平妖堂",此本版画艺术成就于此可见一斑.武林地区之外,苏州在小说版画方面成就更大,首先是数量最多,其次是艺术成就在承继之余有所创新.甚至可以说,自万历以迄明末,明代中后期的小说刊印史几乎就是苏州版画的发展史,正好与前期建安派在小说版画领域雄视诸侯的成就相近似,只是此时各地在戏曲版画方面也已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使其小说版画的成就无法独擅其盛.万历以后小说插图的形式特征是继承已有之形式为主,而有进一步的发展.这种情况在崇祯年间表现得尤为明显.造成这一情况的重要原因是画家参与了版画插图的创作活动.在谈古代绘画发展时,已有学者以戏曲插图为例指出,金陵地区文林阁,继志斋版画"人物动态也更接近现实生活,并注意到背景的描绘,标题也被去掉,以摆脱舞台痕迹."���(����)这里所谓具有舞台痕迹的版画是指唐氏富春堂,世德堂本戏曲插图,然而,这两家的版画风格却是明显受到时代更早的建安派版画影响的结果.自万历中叶开始,大多数小说,戏曲插图都已开始摆脱舞台痕迹,图像风格走向高度写实.很显然,高度写实的图像吸收了美术故事画的长处,能够比民间故事画更真实地表现客观世界,在画家直接加入版画创作后更是强化了这一点.由于古代画家同时又是文士,他们的艺术品味对于版画形式特征发生了重要的影响,使之有了新的发展,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图版副页的出现.小说戏曲插图最基本的任务就是辅助文字,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进行直观的展示,因此无论是单页还是双面联式,无论受不受到舞台演出影响,都要服务于这一根本职能.我们所说的图版副页,正是因为完全摆脱了小说戏曲插图的这一基本任务属性而被称为"副页",以与那些辅助文学描述意义的插图相区别.这些副页的具体情况又可分为两种情况�其一是根据正页中插图的具体情况,用不同的书法字体题写咏赞品评文字.这其实是"评林本"小说插图图版上方题评文字位置的转移,虽然不再是图版的形式,但和剧情以及插图图像还是较为有着直接联系的.崇祯翠娱阁本�辽海丹忠录�,�山水情�等书就是这种形式.第二种情况的副页则是一些花鸟虫鱼或器物衣饰等图版,除了作为点缀之用,与插图应有的功能毫不相干.崇祯刊本�七十二朝人物演义�就是这样的,该书卷,每卷一图,共��幅插图,并相应配置了��幅副页,这些副页基本包罗了此类插图所涉及的对象,比如古瓶,瑟,枪,剑,甲胄,合卺杯,犬,鼎彝等等.七十二朝人物演义�在形式特征上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根据每回一图的配图方式,把小说回目的标题题写在相应的图像上.这其实是受了金陵博古斋本�元曲选插图的影响(详见下节).这种情况在明末也是较为常见的,如崇祯本�鼓掌绝尘���回,每回两句联语则配��图.拍案惊奇�与�二刻拍案惊奇�也是这样.此外,明末小说插图形式特点上的新变还有武林地区兴起的月光版,自崇祯间抱瓮老人选编�今古奇观�大量采用这一版式以来,遂造成一度流行.但总的来说,自万历时期的一些书坊所刊插图摆脱舞台痕迹以来,为我们通过图像认识戏曲舞台演出形态�周心慧先生说"如果说建安版画属质朴派,金陵版画属雄劲派,徽州版画就是婉约派".周心慧�中国古小说版画史略�,�中国古代版刻版画史论集,学苑出版社,年版,第页.元鹏飞论明清的小说刊本插图���第�期造成了极大困难但这些图版写实化,生活化的人物形象和故事场景,又有利于在涉及戏曲活动的情节时,为我们留下一些当时演剧的真实场景三�清代小说版画清代是中国古代版画的守成和集大成时期,举凡明代的版画工艺,无不继承,但未能进一步发展版画产出数量巨大,又因时代不远,存世者不少但产品良莠不齐,既有极精致的上乘之作,也有粗制滥造的应景之作清统治者对待版画艺术和对待其他文化领域的人与事物一样,既要利用其作为粉饰太平和歌功颂德的工具,又要加强控制于是,一方面以"诲盗诲淫"为理由,反对戏曲,小说的流行,甚至查缴没收刊本,集中焚毁,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戏曲小说的发展,也阻碍了版画插图的发展,使之陡然衰颓下来同时满清统治者又允许版画中歌颂皇帝的作品继续存在统治秩序基本稳定下来之后,更进一步地利用,如乾隆帝就曾罗致许多版画名家入宫,刊印"殿本"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小说戏曲版画开启了一丝生机,但名工的拔升对于小说戏曲插图艺苑又相当于釜底抽薪这都造成整个清代版画艺术发展的先天不足,其成就自然可想而知清代前期的民间书坊版画,基本上是明末的延续小说版画最著者是乾隆五十六年(����)梓行的程伟元活字本红楼梦所镌��幅插图,是这部文学名著最早的插图本由于版画的表现手法,艺术水准已在明代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清代又受到统治阶层政治手段的打击,所以小说版画总的趋势是走向衰落的但是和明代相比,也有新的特色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版式方面,多数小说插图变正文插图为卷首插图图像特点方面则是在卷首出现没有任何背景衬托的,独立的人物绣像,其中对戏曲演出研究价值尤为重大的是以嘉庆年间狄青前传为典型代表的一批人物绣像,完全取之于戏曲舞台,有些甚至完全保留或直接描绘了舞台脸谱,因此成为珍贵的人物演出剧照式的图像资料可以说,绣像人物画是清代小说版画最为突出的成就与特色之一文学书籍中插入独立的人物画像,在明末戏曲插图中已有端倪,但主要是受当时仕女画风习的影响,所以没有成为普遍流行的样式,小说插图也未受影响但在清乾嘉年间,受花部演出兴盛局面的影响,大量历史小说,尤其是与花部热衷于表现的金戈铁马征战题材有关的小说,开始根据舞台演员的形象,在卷首配置人物绣像这从绝大多数的绣像人物都能表现出的舞台痕迹可以看得很清楚判断清乾嘉时期的绣像人物插图小说是受到了当时花部兴盛局面的影响,由此前所叙插图自身形式特征变化的规律也可以找到根据�自万历时金陵继志斋,武林,新安等地的版画走向写实性表现人物形象,故事场景以来,版画的文士化特点也日益增强�即使明末戏曲插图中出现过绣像人物图,也没有成为主流,表明舞台上戏曲人物造型,表演技艺水平还不能给人眼前一新的感受,也就引不起为其写照的艺术冲动�乾嘉时期,花部之所以能数度冲击雅部的地位并最终崛起,在于其曲词,念白虽不如雅部之有文人雅士为之润饰,显得粗鄙俗陋,但其最突出的成就不在此而在彼��舞台表演艺术的新颖别致�这种新颖体现在人物造型方面,就是促成小说版画插图中绣像人物出现的动力�否则,这种突兀的形式变化是无法解释的一定的社会背景往往是事物表面发生变化的决定性要素�花部兴起影响到小说绣像人物的出现也是如此在第三章相关论述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变一般故事画为戏曲故事画的兴盛局面也恰出现于清乾嘉年间,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我们的判断�当然,�狄青前传�的插图在其书中人物绣像具有舞台演出特征的同时,对此前的版画形式特征还是有所继承的比如每幅绣像人物都有副页,其上题写对该人物的品评文字并其名姓,直到道光年间出现的�清风闸�和�争春园等书中还是如此�这类绣像人物小说中也有不配置副页的,如乾嘉之际的�鬼谷四友志�等�比较别致的是,一些副页虽然也画出一些与故事情节无关的花鸟器物,但却同时在副页的空白位置或图像中题写对正页人物的评论,很是别致�如广东蝴蝶楼刊�绣鞋记警贵新书�等书就属于这种类型�参考文献��1�(明�叶盛.水东日记���.北京�中华书局�1��0.�2�白化文.中国古代版画溯源(下����.中国典籍与文化�1���,(1).�3�郑振铎.插图之话���.郑尔康.郑振铎艺术考古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据王清原�牟仁隆�韩锡铎.小说书坊录���.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郑振铎.中国古代版画史略���.郑尔康.郑振铎艺术考古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周心慧.中国古小说版画史略���.中国古代版刻版画史论集���.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单国强.明代绘画史���.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责任编辑�陈松柏�元鹏飞论明清的小说刊本插图�。
哈师大附中高二学年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5分,共32小题,合计48分)1.有人把春秋战国各种思想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中央集权的法制派”“提倡节俭与互爱互利的反战派”“拥有无限同情心与爱心的礼仪派”。
下列正确对应描述的是A.儒、道、墨、法B.墨、儒、法、道C.法、儒、道、墨D.道、法、墨、儒2.唐中宗曾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直接封拜官职,但因心怯,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被称为“斜封墨敕”,这表明A.三省体制受到削弱B.所封官吏不能履职C.皇权受到一定约束D.官吏任命全凭君意3.唐朝后期推行两税法: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资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
“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这一政策A.放松了国家对劳动力的人身控制B.导致了唐代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C.税制更加繁复增加了农民的负担D.巩固了封建国家的土地所有制度4.明清之前的中国小说刊行时很少配有插图,一般以文字为主。
但明清时期这种现象发生改变,很多小说中的木刻版画插图数量竟达数百张,如《官板大字西游记》插图近200张,《三宝太监西洋记》有200余幅,《忠义水浒志评传》配插图1200余幅。
这种变化A.意在满足市民阶层的文化需要B.体现出明清绘画技术的发展C.迎合小说传播途径多样化特点D.极大地提高了民众审美水平5.明清时期,江苏南汇、川沙两县盛产棉花,所产粮食仅够当地居民吃两个月,无锡县“乡民食于田者,惟冬三月”,其余各月均是“抱布贸米以食”。
以上现象反映当时A.农民固守传统经营方式B.农民生活困苦濒临破产C.棉布生产替代了丝织业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很高6.英国海军军官游历太平天国后记载:“太平天国已经废除了妇女缠足的恶俗,男子摆脱了剃发垂辫的奴隶标记,这是太平天国最显著的两个改革,这两项也是以往欧洲人最为嘲笑的内容。
明代历史演义小说 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第九章明代历史演义小说第一节演义小说及其发展概况一、什么是演义小说“演义”一词出自晋代潘岳《西征赋》,原意是援引古事、敷陈其事而加以引伸的意思。
大约元末明初开始成为小说体裁的名称。
演义小说,简单地说就是敷演历史事实的小说。
由于它是敷演所谓“历史事实”的,所以通常称之为历史演义小说。
依据郑振铎的意思,这种小说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创作主旨在于演绎历史事件,反映历史发展概貌,记述朝代兴亡,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二是所写的主要事件和人物,多本有其事而添设敷衍,实多虚少,因而创作往往受历史的局限;三是多采用编年体的写法,或记述一代史实,或通演古今事,人物多为帝王将相,具有历史感(《插图本中国文学史》)。
二、演义小说的发展演变演义小说由宋代说话的“四家”(吴自牧《梦粱录》计四科为:小说;谈经,说参请,说诨经;讲史书;合生。
但耐得翁《都城纪胜》、周密《武林旧事》各书记载稍异)之一的“讲史”发展而来。
讲史的特点是演说“历代书史文传兴废争战之事”(《都城纪胜》《梦粱录》),题材一般取材于正史如《通鉴》,但作一定程度的虚构;也有取材于野史传说的。
“讲史”形式上分卷分目,略具后来章回小说雏形。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严格意义上的“演义”小说是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
由于它采用章回的形式,以后的演义小说也都一样一律采用章回的形式。
明代是演义小说繁荣昌盛的时代,它的起点就是《三国演义》。
由于《三国演义》的巨大成功,影响了明清两代的演义小说的创作,产生了不少新的历史演义小说。
可观道人《新列国志叙》说:“自罗贯中氏《三国志》一书,以国史演为通俗演义,汪洋百余回,为世所尚。
嗣是效颦日众,因而有《夏书》《商书》《列国》《两汉》《唐书》《残唐》《南北宋》诸刻,其浩瀚几与正史分签并架。
”到清代,历史演义小说又有发展。
这些历史演义小说,影响最大的有四个系统:列国、杨家将、说唐和说岳。
明代开国历史演义小说插图小考
发表时间:2018-06-06T11:45:01.593Z 来源:《知识-力量》2018年4月下作者:马晨阳
[导读] 作为副文本的一种,插图研究为明代开国历史演义小说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和思路。
论文将通过梳理明代开国历史演义小说各版本中的插图
(黑龙江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
署名单位“黑龙江大学”,此论文为“黑龙江大学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资金资助”,项目编号为YJSCX2017—102HLJU
摘要:作为副文本的一种,插图研究为明代开国历史演义小说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和思路。
论文将通过梳理明代开国历史演义小说各版本中的插图,重点分析插图的审美价值及其与作品文本的交互。
关键词:明代开国历史演义小说;插图研究;审美价值
1.插图的内容与流变
法国批评家热拉尔·热奈特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副文本概念,为文学作品研究提供了新视角与新领域。
明代开国历史演义小说各版本作品中包含了大量的插图,这些插图与文字一同构成了作品文本。
明代开国历史演义版本繁多,其中有插图的版本主要有四种,即:明刊六十回本《皇明英武传》,明刊六十回本《英烈志传》,清刊八十回本《英烈传》,赵景深校注本《英烈传》增附《明太祖功臣图》。
《皇明英武传》是最早带有插图的刻本,六十回八卷中共有插图41幅。
插图配有解说文字,能够表现书中的关键性情节,辅助阅读。
但就其艺术性来看,插图的画工较为粗糙,人物五官刻画不够精细,且刊印质量不高,造成插图多有模糊。
对人物形象的描绘较为粗糙,加之刊印质量不高,使得插图的艺术价值大打折扣。
在明代开国历史演义插图版本中,目前仅存一卷十五节的《英烈志传》是较为特别的,因其每版上半均为插图,共111幅,数量多。
艺术上,画工较为精细且插画内容均表现了作品关键情节,在插画中还配有说明性文字,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做出了概括。
图1 图2
与《皇明英武传》的插图相比,《英烈志传》的插图更为精细。
将表现同一情节的图1与图2对比,可以看出图1一人跪地,两人站立,图中三人表情几乎一致,没有区分性;《英烈志传》中的图2就很好地表现了“遇春大海争为先锋”这一主题,图画上一人端坐明堂,神色平淡中带有一丝笑意,显然是朱元璋,而堂下两名将领相背而立,却又四目相对,表情激动甚至愤怒,显然是争夺先锋的胡大海、常遇春二将。
由此可见,《英烈志传》的插图在细节上更为精致,着力于表现人物的外貌、神态、服饰等细节,在情节上依循作品,更为全面细致地还原了书中的场景、人物。
田藻校注本《英烈传》选用了清致和堂本的插图,每幅插图均为人像图,不再表现故事情节。
插图设置在书的开篇,形式为一页三人,共绣像24人,其中不仅有朱元璋、刘伯温等正面人物,在插图的后两页还对陈友谅、张士诚等反面人物进行了描绘。
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更为细腻,无论是人物的神态和各具特色的相貌,还是精心绘制、毫无雷同的衣物细节,较之《英烈志传》的插图又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赵景深、杜浩铭校注本《英烈传》选用了清代著名画工上官周的《明太祖功臣图》,作为其校注本的插图,一页四幅,共十页四十幅,艺术价值很高。
上官周将“画”之标准与像赞之“图”成功结合,读史求真,呈现出栩栩如生的明代开国历史人物群像。
值得注意的是,明刊本明代开国历史演义小说的插图为情节再现式插图,而清刊本的插图多为人物绣像式。
一方面是因为清代版画和刊印技术的发展使得对人物精细刻画的绣像式插画得以广泛推行,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读者的阅读趣味的倾向而导致的市场选择。
从明代开国历史演义小说插图的内容来看,插图表现的情节往往是文本中最具代表性的内容,或者是最具戏剧张力的情节。
受中国传统文化诗书画结合的影响,小说中的插图与题词结合紧密,并且密切贴合文本内容,插图、题词与小说文本三者相辅相成、相互诠释。
从明代开国历史演义小说的变迁与发展来看,小说插图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向精致、由表现情节向描摹人像变化的过程,体现出插图绘画工艺的发展和读者欣赏倾向的变迁。
2.插图的意义
从上述明代开国历史演义各版本插图中,我们可以了解明代开国历史演义小说插图的发展概况。
在通俗小说发展的历史上,插图的出现和普及也有着自身重要的意义。
首先,插图作为一种副文本,其主要的功能便是导读与辅助叙事,对文字内容进行丰富和扩充。
鲁迅曾提到“中国文字太难,只得用图画来济文字之穷”,可见插图能够补充文字表述所不能尽之处,可以帮助文化水平较低的下层读者通过图像形式更好地理解作品,这也是通俗小说中插图广泛存在的一个原因。
插图将关键情节直观地展现给读者,使读者可以省略逐字细读便能感受到情节的冲击力。
其次,插图能够促进作品的刊刻、传播。
随着明代图书出版产业的不断发展,书坊林立,同一作品可能会有多个版本,书坊主为了使自己的版本获得更高的销量,往往会采取一些营销手段,例如假托文坛巨擘之名出版校点本、批评本,同一作品换名翻印等等,刊印插图以吸引中下层市民读者也是其中一个有效的营销手段。
鲁迅就指出小说插图“大概是在引诱未读者的购买,增加阅读者的兴趣和理解”,明代开国历史演义小说的插图版本,就是以插图来吸引读者,促进自身传播的。
再次,插图本身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具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
插画这门艺术形式随着白话小说出版业的发展,也在不断的发展,又因印刷、刻板等技术工艺进步的影响,插画的艺术形式越来越丰富,表现力也越来越强。
同时,在书坊林立、市场竞争激烈的背景下,书坊
主为了提高销量不惜重金聘请著名画匠与刻工,制作出一批又一批精良的插图作品,形成了一种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独特的艺术形式。
总体而言,插图是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促进了小说的流通与传播。
插图不仅是机械复制小说内容加以印刻,而是通过画师对小说的理解和品位进行的阐释和再创作。
小说文本与插图是紧密联系,相互补充的关系,插图为小说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野,而小说也为插图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参考文献
[1]郭味蕖. 中国版画史略[M]. 朝花美术出版社. 1962(142-143).
[2]鲁迅. 且介亭杂文[M].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20).作者简介:马晨阳(1992年1月—),男,河北省邢台人,哈尔滨市南岗区黑龙江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2015级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明清文学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