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现东台董永传说
- 格式:doc
- 大小:446.00 KB
- 文档页数:4
董永的民间故事
董永是一个传说中的民间英雄,他的故事流传很广,深受人们喜爱。
据传说,董永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家庭,但他非常聪明能干,勤奋好学,从小就展现出了过人的才华。
他的父母虽然穷困潦倒,但仍然疼爱他,支持他读书。
董永长大后,他决定离开家乡,到外面闯荡一番。
他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奋努力,不断地探索和学习,最终成为了一位商业大亨和政治家。
但是,董永并没有忘记自己来自于平民百姓,他时刻关注着百姓的生活状况。
一次,他听说有一个贫困的家庭因为儿子患病而无法支付医药费,于是他毫不犹豫地拿出了自己所有的钱,帮助这个家庭解决了难题。
董永还经常为民众解决各种问题,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他的善举和公正为民的行为深受百姓们的爱戴和尊敬。
虽然董永的故事只是一个传说,但它反映了人们对于英雄和公正的追求,也启示我们要勇于担当,为人民利益着想,用自己的力量为社会作出贡献。
- 1 -。
人文东台魅力东台作者:王平华来源:《时代中国》2007年第03期因为董永与七仙女的爱情故事,我猜想着东台的传奇;因为精美绝伦的“发绣”,我感悟着东台的灵秀;当我在霏霏细雨中踏上东台的土地,在东台市有关领导的陪同下采访了这里的企业,用脚步丈量了西溪古镇的热土和安丰古镇的青石板街道,和热情好客的东台人有了亲密接触后,切切实实地感觉到东台的人文底蕴深厚,焕发着特有的无与伦比的魅力。
董永与七仙女的传奇故事西溪,为始建于两汉中叶的一个古镇,在这块古老的土地流传着董永与七仙女的传奇故事。
阳溪镇西北角有一小村庄,叫“董家舍”。
传说,东汉初年董永就出生在这个村子里。
早在南宋时的《方舆胜览》中就有记载:“海陵西溪镇,汉孝子董永故居。
”清嘉庆《东台县志》详载:“汉董永,西溪镇人,父亡,贫无以葬,从入贷钱一万,以身作佣……”。
西溪镇北有一水塘,叫“凤凰池”,昔日池水碧波荡漾,清澈见底。
传说王母娘娘的七个女儿常来此沐浴。
凤凰池后建有“天女庙”(久废)。
西溪西南面有一村庄叫“鹤落七仑”,传说七仙女深为董永的勤劳和孝心所感动,一日在众姐姐的帮助下,乘鹤下凡来到人间,七仙女乘鹤下凡之处,得名“鹤土仑”,即今台南镇社东村,东庄叫“鹤东”,西庄叫“鹤西”。
七仙女下凡后,在两溪南面的“十八里河口”与董永相遇,后在“十八里河口”附近的老槐树下,二人拜天地成了亲。
天长日久,十八里河口旁边的村庄也成了“河口”村(今属台南镇)。
董永死后,后人有感于董永的孝心,为其建“董孝贤祠”,又称“董永庙”。
早在新石器时代的中晚期,西溪就有先民生存。
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0年),刘邦平楚,次年封刘贾为荆王,东台为荆国东阳郡广陵县地。
汉高帝十二年,刘邦封刘濞为吴王,建都广陵(今扬州市),东台属吴国,因其地高阜且傍海故得名“海陵”。
西汉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建海陵县,领海安、西溪两镇,两溪之名也始见于此。
丰厚的盐文化底蕴西溪曾是历史上盐税的主要征集地,北宋时期的三位名相吕夷简、晏殊和范仲淹早期都曾在泰州的西溪做过盐税官员。
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董永传说董永传说最早载于西汉刘向的《孝子传(图)》。
此后三国曹植的《灵芝篇》和东晋干宝的《搜神记》也都有相关记载。
干宝的记载因主题突出(行孝)、情节完整(“鹿车载父”、“卖身葬父”与天女适嫁“助君偿债”)而在中国农村地区广泛流传,成为两千多年来故事嬗变和文学移植的母本,对后世影响深远。
由于董永与七仙女的故事是一则既有教化作用又有爱情色彩的民间传说,其教化内容同中国民众长治久安的大众心理需求相适应,爱情故事又契合了民众追求婚姻幸福的内在感情,所以它的神奇幻想同人间现实巧妙融合的艺术特色深受民众喜爱。
该传说在长期口耳相传的过程中,因地、因时、因人而异,不断演变,在发展流变过程中具有了向爱情故事演变的趋势,但主题和“母体”并没有大的变化。
20世纪以来的一百年间,董永故事一直成为拥有广大受众的俗文学(如说唱、戏曲)以及后起的影视文学创作追逐的题材,出现了电影黄梅戏《天仙配》等影响广远的作品。
董永传说在两千多年的漫长流传过程中,不断与各地的民众生活相结合。
由于民众情感的渗透和口碑的附会,产生了富有地方特色的传说,留下相沿而成的风俗及与董永身世有关的文物、碑碣、村落、地名等遗迹。
山西省万荣县、江苏省东台市、河南省武陟县、湖北省孝感市等地不仅有与董永相关的遗迹,而且地方志中也多有记载,都称董永是当地人,如山东博兴有董家庄、董永墓;山西万荣小淮村有“董永故里”的匾额,民间还织造“合婚布”;河南省武陟县每年农历二月初三和十一月初十均举行盛大的祭拜孝子的庙会活动;江苏省东台市有董家舍,南宋《方舆胜览》即记载这里为“孝子董永故居”等。
多地流传、不断附会的“滚雪球”现象是传说故事常有的特点。
董永传说蕴含的历史、文学资料对研究我国各个历史时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特别是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研究都有一定的价值。
董永传说的教化功能对当今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董永传说- 传说故事董永传说董永卖身二十四孝图中有董永卖身葬父的故事。
东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十分丰富,以下是其中一些的详细介绍:
1、董永传说。
这是广泛流传于中国各地的四大民间传说之一,东台西溪古镇是其历史最悠久、地名遗迹最多的地方。
2006年,东台的“董永传说”入选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东台葫芦画。
这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以葫芦为载体,通过精湛的绘画技艺,展现出各种生动、形象的画面。
3、蚕丝被制作技艺。
东台的蚕丝被制作技艺源远流长,其独特的制作工艺使得蚕丝被具有轻柔、保暖的特性,深受人们喜爱。
4、打连厢。
这是一种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舞蹈,表演者手持连厢,通过击打和舞动,展现出欢快、热烈的气氛。
5、灯彩。
东台的灯彩制作技艺精湛,造型各异,色彩鲜艳,为各种节日和庆典增添了浓厚的喜庆氛围。
此外,烙画、装裱技艺、富安民间故事、巴斗黄泥螺制作技艺、渔鼓道情、安丰麦秆画、里下河糖塑、时堰木雕、溱东传统砖瓦制作技艺、后港茶干制作技艺、真丝地毯织造技艺、梅氏骨科疗法和许河杂技等也是东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这些项目各具特色,充分展示了东台地区丰富多彩的文化底蕴和民间艺术的魅力。
董永七仙女文化园作文500字在我们东台,董永七仙女文化园是一个著名的景点。
作为一位东台人,我怎能不去游览一下呢? 刚进大门,就有一尊七丈雕塑映入我的眼帘。
他们便是董永和七仙女的塑像,两个人深情地望着对方。
我站在他们的脚下作为一个第三者,开始“阅读”他们的故事。
往前走,前方是一个董孝贤祠,里面是董永父亲和董永的墓。
据说董永父亲去世时家里穷,都又没钱给父亲买棺材。
董永是个孝子,只好插了一根稻草来到大街上卖身,被一个大财主逼做三年的奴仆,而他帮董永买棺材。
从此,这一个故事就在民间传开了,他的品行也被世人以“孝”字而大加赞颂。
旁边是一个凤凰池,这就是天上的神仙七仙女洗澡的地方。
而第七位仙女在洗澡时,被董永的故事感动了,就制造了在老槐树下的偶然相遇。
两人一见钟情,但可惜的是董永不是自由之身,于是,七仙女便给大财主织了十匹布!在初遇的老槐树下,土地公作证,老槐树做媒。
从此,他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沿着一座桥走去,是一个舍子头,那里有一尊七仙女把孩子轻轻地放在草地上的雕像,眼里尽是不舍和怜爱。
七仙女为什么要将孩子放在草地上呢?那是因为王母娘娘命七仙女回天上,七仙女无奈,只好将孩子放在那里,又托梦告诉董永,自己依依不舍地离开了人间。
夕阳西下,我终于回过神来。
自己在民间故事中转了一圈,还以为那才是真实的世界。
因为那个世界朴实又精彩,望着董永七仙女文化园,回想着刚才的故事,不知不觉,夜深了…… 老师点评:家乡的景点介绍时,家乡的人文历史,你在游玩的过程中阅读了一个民间故事,并进行了很好的解读。
董永故事考略董永故事考略2009-09-16 16:03:27 华夏经纬网董永故事发生在西汉晚期董永卖身葬父行孝的故事,流传千古,在旧时代,人们只当是个传说故事而已,没有人去留意它的真实性。
至于其发生时代,更是众说纷纭,因而使人们怀疑历史上并没有其人其事,看来研究董永故事的前提是要先弄清它的时代了。
一、清代《孝感县志》记载的董永事迹孝感人对于董永故事怀有特殊的感情,他们当仁不让地认为董永故事是发生在这块土地上的。
但是,对于董永故事究竟发生在什么时代,并没有人进行过认真研究。
清代编纂的三部《孝感县志》都记有董永故事。
最早的顺治志载:“董永,青州千乘人,早丧母,汉灵帝中平中,黄巾起,渤海骚动,永奉父来徙。
家贫,永佣耕以养,父殁不能葬,货钱里富人裴氏,约身为奴,偿之。
既葬,如裴氏为奴,道逢一妇人,求为妻。
裴氏诧曰:‘许一人鬻而益以二乎?妇何能?吾实不能荒饱若。
’永曰:‘妇解织’。
裴难之曰:‘能一月织三百缣,免若仆,否,即去若妇。
’妇曰:‘能。
’遂织弥月,得缣如约,裴惊异,放永归。
妇中路谓永曰:我织女也,天帝感君纯孝,令助偿债,事既毕矣,天限有期,逝将去君耳。
言讫,腾空去。
南宋(南朝刘宋)以故名其地曰孝昌,永殁葬父墓侧。
相传董家湖旧有裴巷,即其处也。
”记述中把董永故事发生的时代说成是东汉末年的中平年间(公元185年),即黄巾农民军起义之时。
这种说法早有人怀疑。
主纂光绪《孝感县志》的沈用增就提出:“董永事不见正史,邑志云汉灵帝时人。
刘向《孝子传》云:前汉董永千乘人,或云前汉,或云汉灵帝,时代悬殊,岂传说之误欤?”他的怀疑是有道理的。
二、干宝《搜神记》、曹植《灵芝篇》中的董永故事董永故事究竟发生在东汉还是西汉呢?这是值得研究的。
董永故事正史虽无记载,但在其他古书里还是有传述的。
目前能看到的有晋代干宝的《搜神记》和三国时曹植的《灵芝篇》诗,此外就是上面提到的刘向《孝子传》,其书早佚,只能见于《法苑珠林》、《太平御览》等书转引情节。
“董永故里”石匾
“董永故里”石匾
江苏东台市台南镇董贤村董孝祠日前收到经国务院批准、文化部颁发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董永传说”匾牌。
“七仙女和董永”的凄美感人爱情故事在我国广为流传。
传说玉帝之女七仙女因感天宫孤独寂寞而思慕人间生活。
一日随六位姐姐往凌虚台游玩,偶见下界卖身葬父的青年农民董永,被他的忠厚老实所打动而萌发爱情。
她不顾天宫戒律森严,下凡与董永结为夫妻,并帮助丈夫成功赎身。
就在夫妻双双愉快返家途中,空中出现天兵天将,传下玉帝圣旨,限七仙女立刻返回天宫,违命则将董永碎尸万段。
七仙女不忍丈夫无辜受害,只得将自己的来历向董永说明,并在槐荫树上刻下“天上人间心一条”的誓言,怀着悲愤的心情,返回天庭。
东台台南镇系汉代著名孝子董永故里,也是民间爱情传说《天仙配》的发源地之一。
中国口头文化遗产——董永遇仙传说研究中国口头文化遗产——董永遇仙传说研究董永遇仙传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流传至今。
这个传说故事是关于一个男子董永的仙遇经历,充满了浪漫与神秘。
通过对董永遇仙传说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口头文化传承以及其对人们价值观和信仰的影响。
董永,原名郭白,据传于宋代的福建南平人,是一个纯朴、善良的男子。
他为了报答养育之恩,年少之时远行北地,做起了长安城门前的卖花郎。
一年的时间里,董永依靠勤劳努力,兢兢业业地经营自己的花摊,换来了一定的经济收入。
然而,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董永遇到了一位留下名字的女子。
她叫正在这演戏的茂林。
董永的真诚和勇敢感动了茂林,茂林也决定与董永结婚。
茂林的真实身份是天界的仙女,她之所以来到人间,是因为她犯了天界的禁令。
董永和茂林的爱情之路并不平坦,他们遭受了许多困难和考验。
但最终,在仙女的帮助下,他们终成眷属。
然而,董永并未成为茂林的丈夫太久,茂林必须返回天界,与董永永别。
这个故事中的董永遇仙传说在中国社会中一直被传颂,并且成为了流传至今的口头文化遗产。
他们的故事充满着浪漫与神秘,代表了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追求。
这个故事中的董永形象鲜明,他勤劳善良,乐观向上,得到了人们的喜爱和尊敬。
董永以自己的勤劳、善良、真诚感动了仙界,也感动了茂林。
他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人伦关系、尊重他人,以及积极面对困难的价值观。
这些价值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且影响了人们的行为和思想。
董永遇仙传说还提供了对中国古代人们对于仙界的想象与崇拜。
在传说中,茂林作为天界的仙女,她的存在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遐想和幻想。
对于古代中国人而言,仙界是一个神秘而美好的地方,是他们向往的境地。
在这个故事中,茂林成为了人们心中的梦中情人,代表了人们对于完美爱情的追求。
这种对仙界的想象和崇拜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们对超越世俗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通过对董永遇仙传说的研究,我们不仅可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口头传承,还可以看到故事所传达的价值观和对高尚情操的追求。
2019年第2期现代园艺再现东台董永传说———园林景观设计中的情景化叙事表达张慧(杭州园林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杭州310007)摘要:通过东台市董永七仙女文化园景观设计实践,积极思考了情景化叙事表达手法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
将文化的传承与表达通过景物和融入人的活动与体验来实现,通过立意、命名、路径、体验,触发游赏者情感共鸣。
关键词:情景;叙事;景观;体验东台市位于江苏省中部,气候温和湿润,属于长江三角洲沿江经济开发带。
古镇西溪是东台历史文化的起源地,青砖铺就的“三里路”、傍河而建的犁木街、巍峨雄伟的海春轩塔、佛道合一的泰山寺富含历史文脉,东台传说故事纵观历史,更为这里增添了几分神秘与向往。
2006年,东台董永传说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董永七仙女文化园位于西溪旅游文化景区,面积9hm2。
1景观叙事所谓“叙事”。
就是讲故事,是一种人类本能的表达方式。
叙事起源于拉丁文和,叙事暗示着一种通过行为和体验的偶然性来获得知识的一种方式[1]。
情景包含“情”和“景”2个方面,其中“景”包括由客观物质环境要素组成的景物和人的活动。
“情”包含2方面:一是造园者和设计者的意图即以情入景,二是游赏者触景生情、引发情感体验[2]。
通过情景化的讲故事的手法使得历史情景再现在现代人的面前,游客通过行为和感知,忆往昔、思当下,达到古今对话的深层次体验。
2设计定位与理念2.1设计定位围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董永传说”,打造以董永七仙女“爱情故事”和“孝贤文化”为主题的文化主题休闲公园。
以打造“国家4A级旅游景区、省级服务业集聚区”为目标,彰显西溪古镇地方特色,展现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2.2设计理念(1)“珠帘式”的长卷———提升一期已建成的景点,结合二期设计合理的景观空间,利用地形、植被、建筑、水体等元素在不同的空间合理设置董永七仙女为主题的内容,使整个公园整体形成一幅“珠帘式”的长卷,供游客细细品味。
(2)情景化的叙事表达手法———将董永七仙女神话故事的产生、发展过程在公园内用场景式的手法表现,通过建筑、植物、小品等元素来展现董永七仙女的相识、结姻缘、幸福生活、分离的阶段,使游人可以身临其境的感受故事的发展。
董永传说之源流随笔散文董永传说之源流随笔散文史志、正史是官方语言,是强权政治的产物,是体现统治者意志的粉饰文章。
而民间传说则不受强权的干扰,有什么就说什么,是什么就说是什么,反映了真实的历史与事实,是劳动人民世代相传的伟大记忆。
董永传说属于民间文学的范畴,它虽来源于真实的人生故事,但经过长时间、多地区的反复加工、升华与神化,已成为中华民族忠孝文化的历史瑰宝,成为全中国人民所共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只要符合三个基本标准,即:一是在当地有广泛影响,群众普遍认同;二是有地方特色的历史传说或文字记载;三是有遗址、图片等实物资料。
作为民间传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可同时接受多个地方的申报。
申报董永传说的地方越多,越能说明董永传说的全国性、普遍性、历史性、群众性,越能说明董永传说对全国人民的巨大影响力,越能证明董永传说在民间文学领域中占有了极其重要的位置。
董永作为民间文学中的典型人物,虽来源于真实的历史人物,但只不过用了其人物原型,用他作为载体,堆积了中华民族五千年孝文化的精华底蕴,耸立起了孝文化的一座丰碑。
他是用许多地方、许多时代的无数个孝子形象集中塑造出来的孝的符号,孝的化身。
他充分表达了我国古代人民的美好愿望,是中国人民两千年来共同创造、不断完善的艺术精品。
董永传说是民间文学,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不是考古发掘、文物保护,具有多元性、广泛性,而不存在唯一性,没必要争得脸红脖子粗,都说自己的地方是董永故里,闹得人们一头雾水,莫名其妙。
董永传说有其传播的源流,源流所经的各个地方的董永传说都有其各自的历史背景和地方特色,各地在宣扬董永传说的同时一定要尊重历史,实事求是,一定别弄错董永传说的源流方向。
董永传说就像一条源远流长的大河,有其源头,有其主流,也有很多支流,从涓涓细流到波澜壮阔,最后汹涌澎湃、浩浩荡荡,汇入辽阔的大海。
它从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原的怀县向四处扩散,传播的主流向东到山东千乘,再向南过汝南到安陆,然后再汇入江南广大地区。
董郎孝道古今传有爱东台何羡仙作者:来源:《华人时刊》2020年第11期百善孝为先,深情天地鉴。
董永七仙女的爱情传说在中华大地上傳颂千年,作为故事发源地的东台,更是代代相传着“卖身葬父”“织锦还乡”“七姐下凡”的故事……一直以来,东台市将董永传说的孝贤文化融入城市发展的血脉之中,成为一个带有城市独特印记的重要标识。
传说入选非遗2006年,东台西溪古镇的“董永传说”,因故事集中完整、历代记载无间断、地名遗址最多、当地民间流传深远等因素,从全国20多个地方脱颖而出,入选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虽是民间传说,但确有史料佐证。
据考,北宋《晏溪志》、南宋《方舆胜览》、明朝《嘉靖惟扬志》、清嘉庆《东台县志》等都提及了东台董郎传说。
东台在申报董永传说的过程中,还发现了比较完整、鲜为人知的故事版本。
据清代刘积兰的《彭城堂笔记》中记载:西汉时,山东巢州有一个农家女叫张七妹,随父逃荒到东台西溪,见董永卖身葬父,很为同情,便嫁给了他。
家贫无食,七妹把藏在怀中的一张“蚕子”孵化,摘桑叶饲养,三年后,四乡八镇广为推广。
七妹用织绢偿债,操劳过度死去,遗有一子一女,乡亲们很怀念她,就附会她是七仙女下凡,后归天庭。
这个故事版本的完整性和独特性,很大程度上助力了东台非遗申报。
而这个故事,也是在当地流传最广的董永传说版本。
古迹见证历史如今,走在西溪古镇,哪怕是不识字的老奶奶,也能绘声绘色地给你讲一段她从祖辈那里听来的董永七仙女故事。
他们的讲述“依据”十足,因为在他们周围,有太多太多与传说有关的遗迹。
在西溪南边有一“董家垛”,为董永的出生地。
村南有一“泥灌窑”,是董永栖身的寒窑。
村东有董永在谭庄头家当牧童的“放牛场”和割饲草的“港坂河”。
村北的“傅家舍”,就是董永卖身的傅员外的故宅。
还有“凤凰池”“八舍”“缫丝井”“辞郎庄”等都是与传说相关的地方。
最具代表性的便是位于梁垛镇董贤村的“董孝贤祠”,祠堂内至今还供奉着石刻董永画像。
董永传说儿童故事
《董永传说》是中国传统的儿童故事之一,讲述了一个关于董永的传说。
董永是一个贫苦的农家子弟,他聪明机智,勤奋好学。
他的家境虽然贫困,却并没有阻挡他向上的志向。
他努力读书,希望通过学习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
有一天,董永听说皇上要举办科举考试,准备选拔优秀的人才。
董永决定参加考试,他希望通过考上进士,能够改变自己家庭的境况。
董永努力备考,但是他的家庭状况导致他无法获取高质量的教育资源。
于是,董永决定外出寻找更好的学习环境。
在他的旅途中,他遇到了一位神秘的老人。
老人告诉董永,他可以帮助他获得更好的学习机会,但是需要他答应一个条件,就是成为他的徒弟并学习法术。
董永接受了老人的条件,并开始了与老人的学习之旅。
经过几年的学习,董永学会了许多法术,并且他的天赋也越来越突出。
他利用法术为人治病、除妖灭魔,并帮助了很多需要帮助的人们。
最终,董永参加了科举考试,以他过人的才智和努力,考取了状元的好成绩,成为了一名官员。
他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公正的判断,为人民造福,改善了社会的状况。
《董永传说》的故事传承了励志和奋斗的精神,告诉孩子们只要努力学习,不畏困难,就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
董永与七仙女的故事传说一个叫董永的年轻小伙子,他从小就无父无母,靠给地主王财主家放牛度日,每日里董永白天去地里放牛,干各种杂活,晚上回来还要干家里的各种家务事,财主一家,每年也不给他多少东西,只让他吃饭就算了,可是若是董永若哪天身体稍一不好,他们也是从不给他看的。
财主婆还会骂他说:“真的是又穷又懒呀,难怪你要做一辈子的穷光蛋!”董永忍气吞声,每日里就这样田里家里地劳碌着。
从没有一个人会心疼这个无父无母的可怜孩子的。
这一天,董永又像往日一样,沿着山坡,牵着老牛,到田里去种地耕田。
当他走在古树成荫的山间小径上时,董永也在慢慢地想着自己的心思:我哪天才能熬出头呢?天天这样被财主家人吵着骂着,实在是活得太憋气了。
然而,又有什么办法呢?天地星空这么辽远,可是有谁会为我作主呢?想着想着,老槐树的枝叶一阵轻摇,一阵带着槐花清香的清风拂来,如同槐树老爷爷轻轻地抚着董永的头一般。
所以董永每次经过这棵老槐树的时候,就要坐在它的荫凉里休息一下。
天长日久,就和老槐树爷爷有了情感,董永再有了什么心思,总会对老槐树爷爷说说。
虽然老槐树爷爷不会回答他,可是他总会为他送上一阵清凉,一阵清香,使董永的心情一下子畅快了许多。
董永继续牵着牛向前走,沿着潺潺的小溪,来到了田地边,田地边上有一个池塘,董永劳动很累的时候,就爱坐在池塘边上休息一下,池塘中的水映着董永年轻的脸,好一个眉清目秀的俊朗青年,虽然自幼无父无母,无人疼无人爱的,可是天地万物还是把精华蕴于了董永的身上。
他高高的个子,脸似银盆,目若寒星,棱角分明的脸庞上还有一对浅浅的酒窝,不笑不说话,一笑就给人更陶醉的感觉。
平日里董永从村中走过,村上的许多小姐姐小妹妹们都喜欢和他说说笑笑地玩。
董永虽然是长得这么帅,可是因为身为雇工,所以早就超过了十八岁了,也始终不敢考虑找对像的终身大事,每日里还是这么替王财主一家买命。
池塘中生了满池的荷花,董永平时没有伴,也没有亲人,他早也把池塘中的荷花当做了自己的亲人,没事的时候,就爱坐在池塘边,深情地望着池塘中的荷叶与荷花翩翩起舞。
东台文化作文素材《东台文化作文素材》素材一《东台鱼汤面:味蕾上的东台记忆》东台鱼汤面那可是相当有名。
有一次我天还没亮就出门,就想找个老店尝尝正宗的鱼汤面。
那小面馆,就在一个小巷子里,不仔细找还真看不见。
一进店,就能闻到一股浓浓的鱼香味。
那老板,就像个美食魔法师。
他把事先熬好的鱼汤舀出来一大勺放在锅里,那鱼汤啊,白得像牛奶似的。
接着把细长的面条下进去。
煮面的当口,老板还会跟你唠两句,说这鱼汤面可有讲究了。
要用野生的鲫鱼,先煎再煮,小火慢慢熬上几个小时才行。
面煮好捞出来,放在碗里,再把鱼汤往上一浇。
这时候还会加些葱花、虾籽啥的当点缀。
我吃上一口,那面条爽滑劲道,鱼汤鲜得不得了,感觉从嘴巴一直鲜到胃里。
从那以后,鱼汤面就成了我到东台就必吃的食物,它就像东台文化的一个小招牌,让每个吃过的人都忘不了。
素材二《东台发绣:发丝间的奇妙艺术》东台发绣可真的是很神奇。
有一回我去看发绣展,一进展厅就被眼前的景象惊着了。
那些发绣作品看起来栩栩如生。
我就停在一幅牡丹图发绣前面看了半天。
这些发绣都是用头发绣成的呢。
那些艺人先得挑选质量好的头发,听说是要用少女的头发,比较柔顺有光泽。
然后根据图案设计,把头发分好丝缕。
他们刺绣的手法细腻得很,一根小小的头发在他们手里好像有了生命。
就说那牡丹图吧,花瓣的层次,颜色的过渡,靠的就是一双巧手把一根根头发针针绣就的。
我看着看着,真觉得那些头发好像不是头发了,而是画家手中的颜料,但又比颜料神奇得多,毕竟这是用人的头发创造出这么美的作品。
这东台发绣把东台人的匠心体现得淋漓尽致,它就像一张独特的文化名片,张扬着东台文化里那细致入微的艺术气息。
素材三《东台董永传说:口口相传的爱情佳话》说到东台文化,可不能少了董永传说。
我老家有个老大爷,就特别喜欢讲董永的故事。
有一天傍晚,大家在村口大树下乘凉,老大爷又开讲了。
他说董永那可是个大孝子,家里穷得叮当响,但是心眼好。
然后仙女下凡看上他了。
老大爷讲得绘声绘色,说仙女怎么从天上飘下来的,那衣服像云彩一样好看。
江苏东台启用董永与七仙女传说风景日戳
益军
【期刊名称】《上海集邮》
【年(卷),期】2002(000)004
【总页数】1页(P15)
【作者】益军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894.1
【相关文献】
1.2002-23《民间传说——董永与七仙女》 [J],
2.发掘董永七仙女传说创立中日“七夕”节庆活动 [J], 奚向红;张旭伟
3.西溪与董永、七仙女有关的地名传说 [J], 施泽银;崔益云
4.再现东台董永传说——园林景观设计中的情景化叙事表达 [J], 张慧
5.东台市档案馆征集到“董永与七仙女传说”档案资料 [J], 沈国健;夏如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董永传说儿童故事【原创版3篇】目录(篇1)1.董永传说的背景和起源2.董永传说的故事梗概3.董永传说的寓意和价值观4.董永传说在我国儿童教育中的影响和作用5.董永传说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和意义正文(篇1)【1.董永传说的背景和起源】董永传说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民间传说故事,起源于汉朝,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这个故事以孝道为主题,讲述了董永为了葬父而卖身,以及他与仙女的爱情传说。
它广泛流传于我国各地,被改编成各种版本,成为家喻户晓的儿童故事。
【2.董永传说的故事梗概】故事的主人公董永,是一个贫苦的农民。
他的父亲去世后,因为家中贫困,无法安葬父亲,于是决定卖身葬父。
董永的孝心感动了天地,一位仙女下凡,帮他还清了债务,并答应嫁给他。
董永和仙女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但他们的生活并不奢华,而是以勤劳和节俭为主。
董永的孝心和勤劳感动了世人,成为一代又一代人学习的榜样。
【3.董永传说的寓意和价值观】董永传说的主要寓意是孝道和勤劳。
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董永为了葬父而卖身的故事,体现了他对父亲的深厚感情和责任担当。
而董永的勤劳和节俭,则是他对生活的态度和价值观。
这些价值观,对于儿童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4.董永传说在我国儿童教育中的影响和作用】董永传说在我国儿童教育中,起到了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这个故事以其深入人心的寓意和生动形象的故事情节,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儿童,让他们明白了孝道和勤劳的重要性。
它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是一种教育方式和价值观的传承。
【5.董永传说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和意义】尽管董永传说起源于两千多年前,但是其价值观和教育意义,在现代社会依然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在现代社会,许多人因为生活的压力和快节奏,忽视了对家人的关爱和照顾。
而董永传说正是提醒我们,要时刻记住孝道,关爱家人。
目录(篇2)1.董永传说的背景和起源2.董永传说的主要内容3.董永传说的教育意义4.董永传说在我国的影响力正文(篇2)董永传说是我国著名的儿童故事之一,起源于汉朝,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董郎故里东台——五千年前已有先民生活董郎故里东台——五千年前已有先民生活早在1万年前,东台地区即已陆地东移,从当地2000年8月31日引江河工程中出土的贝壳亚化石,经碳14测定证实了这一事实。
西溪附近的开庄新石器遗址于1995年12月9日发掘,共挖掘出有人类生活的水井、柱洞和灰沟等遗迹,出土了石斧、石凿、骨镞和数百件陶器,完整器物有陶鼎、豆、罐等40余件。
科学地证实了在五千年前这里已有先民聚集生活。
在西溪董永故里附近,多处发现麋鹿、犀牛、鳄鱼化石,经测定,距今也已七千余年。
开庄新石器遗址系良渚文化——大汶口文化,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的中晚期,西溪就有先民生存。
从东台隶属演变中,也可以看出《董永与七仙女》故事的历史渊源。
远古时代,东台东濒滔滔黄海,西襟西乡沃野,古称淮夷地,属九州之一的古扬州。
西周武王采用分封制建立吴国后,属吴国。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全国分为36个郡,东台属东海郡广陵县。
东台西溪古镇始于何时呢?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刘邦平楚,次年封刘贾为荆王,东台为荆国东阳郡广陵县地。
汉高帝十二年,刘邦封刘濞为吴王,建都广陵今扬州市,东台属吴国,因其地高阜且傍海故得名“海陵”。
西汉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建海陵县,领海安、西溪两镇,西溪之名也始见于此。
宋文认为东台只有230年的历史,忽略了西溪古镇原为海陵属地,因此有“东台只距今不过230年”的历史之误。
宋文中将著名的政治家范仲淹主持修筑的180里长的捍海堰唐大历二年<公元767年>由淮南黜陟使李承筑捍海堰,名常丰堰,由楚州庙湾至海陵县境。
范仲淹于公元1023年在此基础上重建说成“捍海塘”;将小海误为“少海”,茶写成“拼茶”等,有关东台地区人文信息的误解,实属遗憾。
再次,宋文中引证《泰州志》、《广舆记》,认为“董永为丁溪场人……泰州董孝子想是另一人。
”历史事实是,泰州丁溪场在东台西溪北,清初,东台西溪也曾隶属于丁溪场,东台设县时,丁溪场一直是东台的一部分。
东台传统文化东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民俗文化绚丽多彩,既有东台发绣、董永传说、渔民号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又有酥儿饼、鱼汤面、陈皮酒等传统美食,还有溱东大鼓、许河杂技、渔鼓道情等一批源于基层、源自生活,有着坚实群众基础的民俗文化艺术特色。
1、董永传说。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说玉帝之女七仙女因感天宫孤独寂寞而思慕人间生活,一日随六位姐姐往凌虚台游玩,偶见下界卖身葬父的青年农民董永,被他的忠厚老实所打动而萌发爱情。
她不顾天宫戒律森严,下凡与董永结为夫妻,并帮助丈夫成功赎身。
在我市目前有辞郎河、老槐树、董贤村、肝肠河等80余处地名与董永传说相关。
2、海春轩塔西溪沧桑越千年,古塔雄姿今依旧。
位于西溪景区的江苏第一古塔海春轩塔建造于唐贞观年间,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它像一位远古的老人屹立在泰东河畔,向人们讲述着千百年来沧海桑田的变迁,传承着大美东台的文明。
渔民们又称此塔为“定海神针”、“镇海塔”。
据清嘉庆年间《东台县志》记载:“海春轩塔,在西溪南,广福寺东侧。
传为唐尉迟敬德监造,塔顶有题名。
”公元约640年海春轩塔建成,其初名为“孝母塔”。
相传唐代开国元勋尉迟敬德幼时随母逃难曾住过西溪。
那时,西溪为海边渔村,常有海难发生。
尉迟敬德母亲心地善良,嘱咐他今后如有能力,要在这里建座灯塔,让渔民出海能辨别方向。
发迹后的尉迟敬德没有忘记母亲的嘱托,他奏请唐太宗李世民,批准在西溪建塔。
海春轩塔为七层八角砖结构密檐塔,塔高20.8米,底层直径7.2米,每层每面,有神龛供奉神像。
塔内为空,无楼梯可上。
海春轩塔无地基,就建在泥地上,工匠们用青砖加糯米浆砌筑,千百年来历经岁月洗礼,仍巍然屹立如初,堪称建筑界的奇迹。
3、东台发绣。
具有13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民间传统的艺术奇葩。
发绣,取妙龄少女秀发绣制而成,为世间唯一带有人类生命符号艺术,银针代笔,匠心成画,工艺精湛,风格典雅,誉为“天下一绝”。
发绣以少女头发为载体,倾注众多情感因素、人文背景、个性特征,是生命符号艺术。
再现东台董永传说
作者:张慧
来源:《现代园艺·园林版》2019年第02期
摘要:通过东台市董永七仙女文化园景观设计实践,积极思考了情景化叙事表达手法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
将文化的传承与表达通过景物和融入人的活动与体验来实现,通过立意、命名、路径、体验,触发游赏者情感共鸣。
关键词:情景;叙事;景观;体验
东台市位于江苏省中部,气候温和湿润,属于长江三角洲沿江经济开发带。
古镇西溪是东台历史文化的起源地,青砖铺就的“三里路”、傍河而建的犁木街、巍峨雄伟的海春轩塔、佛道合一的泰山寺富含历史文脉,东台传说故事纵观历史,更为这里增添了几分神秘与向往。
2006年,东台董永传说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董永七仙女文化园位于西溪旅游文化景区,面积9hm2。
1景观叙事
所谓“叙事”。
就是讲故事,是一种人类本能的表达方式。
叙事起源于拉丁文gnarus和to know,叙事暗示着一种通过行为和体验的偶然性来获得知识的一种方式。
情景包含“情”和“景”2个方面,其中“景”包括由客观物质环境要素组成的景物和人的活动。
“情”包含2方面:一是造园者和设计者的意图即以情人景,二是游赏者触景生隋、引發情感体验。
通过情景化的讲故事的手法使得历史情景再现在现代人的面前,游客通过行为和感知,忆往昔、思当下,达到古今对话的深层次体验。
2设计定位与理念
2.1设计定位
围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董永传说”,打造以董永七仙女“爱情故事”和“孝贤文化”为主题的文化主题休闲公园。
以打造“国家4A级旅游景区、省级服务业集聚区”为目标,彰显西溪古镇地方特色,展现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2.2设计理念
(1)“珠帘式”的长卷——提升一期已建成的景点,结合二期设计合理的景观空间,利用地形、植被、建筑、水体等元素在不同的空间合理设置董永七仙女为主题的内容,使整个公园整体形成一幅“珠帘式”的长卷,供游客细细品味。
(2)情景化的叙事表达手法——将董永七仙女神话故事的产生、发展过程在公园内用场景式的手法表现,通过建筑、植物、小品等元素来展现董永七仙女的相识、结姻缘、幸福生活、分离的阶段,使游人可以身临其境的感受故事的发展。
(3)浪漫的讲故事的公园——将公园塑造成一个地形空间变幻丰富、景观优美的园林空间,空间内述说着故事情节。
3叙事表达手法
3.1命名立意
命名是设计者借助文字语言来为园中的景点诠释意图,表达情感,富有文学趣味,耐人寻味。
通过语言的魅力,拉近游人与景物之间的联系,触景生情,引发人、景物、环境之间的互动。
董永七仙女文化园内的景点命名都取自于董永传说中的历史典故和相关记载,设计通过梳理整合,提取重点,将以下景点结合公园内的建筑、小品、水系等融入,如黄泥垛、金牛汪、
曹家大院、董孝贤祠、缫丝井、鹤落堬、七仙湖、凤凰桥、十八里河、辞朗桥、凤升桥、双鞋庄、金钗井、舍子头,这些在园林中通过视觉、听觉等传达给游客,使游人仿佛重回董永故里,产生共鸣。
其中在相关记载中可以找到的绘图如曹家大院、凤凰桥、凤升桥、舍子头等在园林景观中通过建筑、水体、景观桥、雕塑等形式真实的再现。
3.2分区线性顺序叙事
公园的规划结构为:三区、十八景(图1)。
三区:孝贤文化感知区、爱情故事体验区、生态文化休闲区。
孝贤感知景点:金牛汪、黄泥垛、孝感动天(曹家大院)、董孝贤祠。
爱情故事景点:十八里河相识、槐树结姻、芦花草堂、辞郎相别、双鞋庄、金钗双井、托梦舍子、诗碑长廊、鹤落堬、缫丝井院。
其他景点:仙侣广场、摹云剧场、荷风茶舍。
将“孝贤文化”和“爱情故事”的文化在园中分区述说,形成两条叙事路径,为游客划分不同文化体验区块。
孝贤文化感知区,主要表达董永幼年家境贫寒的生活以及卖身葬父的感人故事,位于公园北侧区域。
爱情故事体验区主要表达董永与七仙女的爱情发展历程,位于中心区域。
2个区的故事景点可以相对各自组成游线,主题特色鲜明。
2条游览路径分别按照故事的时间顺序和因果逻辑关系排列,以一系列变化的铺装、雕塑、水体、植物、建筑等创造变换的景观,空间或开敞或密闭,视线或通透或遮挡,通过这种开合有致、起承转合的空间变换,营造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尾的序列。
参观者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全方位获得情感体验。
3.3情景化的叙事与体验结合
情景化的叙事表达与公园的休闲体验结合,公园作为东台市的文化旅游名片,为游客提供了文化感知的场所,同时为东台市市民提供户外休闲娱乐活动,可作为青少年户外教育课堂、户外婚庆活动的主要场所,活动符合公园文化主题。
黄泥垛:是董永小时候取土挖泥做泥罐的地方。
设计中结合儿童活动布置沙坑、泥坑等游乐场地,寓教于乐。
曹家大院:体现董永勤劳和孝心的高尚品德。
设计中结合院落式建筑布局,将建筑功能规划为青少年的教育课堂与培训基地,让青少年来这学习与体验,使中华孝贤的传统美德得到传承与发扬。
十八里河相识、槐树结姻:表达董永与七仙女相遇并缔结良缘。
“天作主、地作证,老槐树,是媒人”。
规划古朴的小石桥与溪流景观,以及一座质朴的土地庙,一旁栽植老槐树,是市民可以在此举办小型传统婚礼的场所。
设计师通过主观的设计意图使游赏者触景生隋,引发隋感体验。
芦花草堂(图2):营造自然生态的景观,通过草亭、水体、植物等情景化再现的手法,展现董永七仙女男耕女织的幸福田园生活。
同时可以作为婚纱摄影的取景之地。
摹云剧场(图3):设计一座3层楼高的阁楼建筑摹云阁,摹云阁是园中的制高点,也是故事的高潮,是东入口的轴线和南面延续泰山寺轴线的叠加点。
游赏者可以登高眺远,鸟瞰整个公园以及南面的宋城和泰山寺。
摹云阁南面梳理水面,通过竖向高差设计一处水上舞台,展现董永传说的浪漫剧场。
园内规划定时的表演、观演活动,生动的演绎董永七仙女的传说故事。
通过视觉与听觉增强游客的体验与感知,情景交融。
同时,也可以作为市民举办水上传统婚礼的场所,与爱情文化融合。
4结语
园林景观设计的人文关怀是为人们创造舒适宜人的户外活动空间,注重人的情感体验和功能需求。
设计尝试情景化的叙事表达手法,希望将文化精神通过人的体验感知来得到更好的传承,在游赏中实现对历史故事的追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