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头活水、异彩纷呈”——谈语文教学的百花齐放
- 格式:pdf
- 大小:145.76 KB
- 文档页数:2
“百花齐放”的语文课堂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也是可持续发展的灵魂。
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会报告《我们的创造性的多样性》开宗明义地指出:“脱离人或者文化的发展是没有灵魂的发展。
”文化是民族个性的根基所在。
当今,经济全球化浪潮汹涌澎湃,文化的多样性已经成为保持人类的创造性、保持人类发展可持续性的一个中流砥柱。
在这样的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义不容辞地承担着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宣扬外国优秀文化的重任。
因此,从高中语文文本资源利用的有效性入手,密切联系文化多样性的教育研究,形成百花齐放的文化教学课堂,在让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发展。
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特点就是要求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
在这里他们可以通过文学作品,洞察人的本质,人类有共同的理想,价值观;也可以了解、鉴赏本民族文化的历史渊源与文化精粹,了解本民族文化对世界文化的独特贡献,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同时语文课本取材的广泛性又会让学生了解课文中涉及的有关“世界文化”知识。
所以我们利用语文文本这个抓手,提高其利用的有效性,使语文真正成为一门工具学科,成为与学生的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的学科,为其可持续发展服务,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从上述阐述中,我们不难看出,语文教育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满足学生社会生活的基本需要,能够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提供基本保障。
从接受全人类文化教育角度和世界遗产教育角度,高中语文课程承担着这样的责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以发展的眼光和开放的心态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尊重外来文化,理解外来文化,不是全盘接受,而是批判地吸收;同时注重跨领域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探求作文教学的源头活水教学实践中我总在思考“怎样才能把课堂效应提到最高”。
作文教学是我们语文老师教学中一块难以开垦的领地。
因为作文教学值得参考借鉴的东西太少,给予我们的操作空间很大。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指导得法,效益翻倍,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针对习作的不同要求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灵活指导。
一、得法于教材。
五年二期第15课是《花木兰》,本单元的“口语交际”题是《性别和个性》,作文任务是写自己的故事。
我引导学生找出自己的优点——女生比男生强或男生比女生强,再想想自己的缺点——自愧不如男生或女生的方面,用一件具体的事情来说明。
后来就有学生以《谁说女子不如男》、《我骄傲,我是女生》、《我自豪,我是男子汉》,彭沿龙同学写的文章我给修改了一个题目《我是妈妈的小“棉袄”》,发表在《长江信息报》上。
孩子们此次习作的成功得益于本单元的教材和“口语交际”。
学习《凡卡》后学习用插叙的方法表现文章中心。
本学期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儿》时对文中四个幻象描写的内容后,指导第一单元的想象作文引导孩子试着用这种办法。
二、取材于生活。
我们学校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不放过指导写作活动的好时机。
三年二期第四单元的“语文大课堂”——我是绿色小卫士。
记得教学这个内容前,我看到学校操场草坪中杂草丛生,于是萌生了带领学生开展除草行动的想法。
学生在拔草的过程中方法各异(有的徒手扯,有的用小木棍撬,我则拿小刀割(想把鱼腥草整颗整颗弄出来送给同事),还有的几个人合作)。
两节课后回到教室,我们复述自己的做的、说的、想的、看的,他们不愁没话说,只愁不给说话的机会。
当晚以《我当美容师》为题写作,学生拿到了一片写活动类作文的钥匙,于是一篇篇成功的活动类作文就此出炉了。
每年校运会是孩子必写的一个极好的题材。
当孩子四年级写这个题材时,我就指导他们如何“有详有略,有点有面,点面结合”写作;升入五年级再写这个题材,我们就指导他们采用倒叙的方法谋篇布局。
多元解读,让语文课堂异彩纷呈《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学生对课文的阅读感悟首先应该是整体的领悟,而迅速、准确地把握整体也是一项最基本的阅读能力,它直接影响着阅读活动的质量。
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与作者对话,奠定对内容理解的基础“文以载道”。
任何一篇文章的产生,都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心境,因而,对写作背景及作者的人生经历的充分了解和把握,会有助于我们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和深层次理解,同时对与之相关的人和事的了解,也会使我们以更高、更远的视角对文章内容产生独到的见解和感悟。
例如,笔者在讲解《祖国山川颂》时,是这样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解读文本的:现代著名诗人刘湛秋在他的《中国的土地》一诗中,曾这样深情地写到: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埋藏着黄金般的相思:一串串杜鹃花嫣红姹紫;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冬天从冻土层到绿色的椰子林;蔷薇色的海浪抚爱着沙粒,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黄皮肤黑头发是那样美丽:敦厚的性格像微风下的湖水;顽强勇敢又如长江一泄千里。
挂霜的葡萄下跃动着欢乐,坚硬的核里已绽开复兴的契机。
热爱祖国,这是一种最纯洁、最敏锐、最高尚、最强烈、最温柔、最有情、最温存、最严酷的感情。
一个真正热爱祖国的人,在各个方面都是一个真正的人。
大家耳熟能详的林则徐的一句话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今天我们随着现代著名作家黄药眠,一起走进祖国山川,感受他笔下祖国山川的壮丽美景,领略他字里行间流露的浓浓的爱国挚情!二、与文本对话,循序渐进,多元个性化解读“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思维活跃,关键是教师要能深入地理解课文,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把握课堂,多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正确理解新课标的精神,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具体说来,引导学生对课文整体内容的把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教学实践新课程NEWCURRICULUM
MiningintheLanguageTeachingMaterialOriginWuHailingAbstract:ThelanguageteachershouldbebasedonChinesetextbook,arousestudents’interestinwriting,soastoimprovethelevelofwriting.Keywords:Chinesetextbooks;writing;textmaterials誗编辑薛直艳
StudyonChildrenofMigrantWorkersintheEffectiveTeachingoftheMiddleSchoolEnglishListeningTeachingShenJingyingAbstract:Thisthesisdiscussestheeffectivelisteningteachingmethodswhichisbasedonthesituationofthemigrantchildren.Thefirst,askthequestionsandanalyzesthereasons.Thesecond,includesthetheoriesandprinciplesofthelisteningteaching.Thethird,designstheeffectivelisteningteachingactivitiesandspotssomeineffectiveways.Keywords:thechildrenofmigrantworkers;thejuniormiddleschoolEnglish;listeningteaching誗编辑薛直艳
感觉容量太大,无法吸收,而对教学产生负面影响。(2)听力活动的安排不当。听力前活动无法与主题发生迁移,刺激学生的旧有知识结构;听力前设计太多环节,导致本末倒置。听力中练习安排不当,如材料顺序打乱却要求学生进行字词填写;设计多次推测;要求理解大量信息而练习过少。听力后活动设计为大篇幅地复述听力材料或仅仅关注字、词、句,这对学生能力要求过高,并且也没有达到锻炼英语思维能力的目标。(3)听力行为的外在负面影响。学生的心理,教师的教态和心情,教学环境的安静程度,听力载体的清晰度等都会或多或少地作用于听力的有效性。有效的英语听力教学活动有利于培养民工子女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技巧,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在英语这个弱势学科上,民工子女值得去探讨的问题还有很多,只有经过长期的跟踪观察和研究,才能得到更多有效的成果。参考文献:[1][美]努南.英语语言教学理论与实践[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2][英]厄尔援著.语言教学教程:实践与理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3]顾曰国.英语教学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让语文课堂教学个性飞扬常听同行们说:“这语文课,越教越不会教。
”的确,语文教学长期以来就处于“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状态。
加之,新课程的推进实施,更使语文课的教法异彩纷呈。
一时间,各种新的教法,观摩课纷纷登台亮相,使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
更使得很多语文教师在课改的浪潮中迷失了方向,找不准语文教学的落脚点何在。
笔者经过近年来的语文教学实践,对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有以下几点思考:一、真正读懂文本,摒弃《教师教学用书》一统课堂的备课方式,建立自己的思维空间。
这是上好语文课的基础多年来,语文教师总是以《教师教学用书》作为备课的主要依据。
教参上讲的,上课一定讲;教参上怎样讲,上课就怎样讲。
与《教师教学用书》保持高度一致。
教师成为知识的“二传手”和“搬运工”,将上《教师教学用书》的内容搬运给学生。
由于在教学中没有融入自己的思考和认识,语文课常常是“照本宣科”式的“满堂灌”,找不到切入文章和启发学生思维的入手点。
久而久之,就形成离开《教师教学用书》就无法上课,也不知道该向学生教些什么,该让学生学些什么的可悲状况。
在这种情形下,教师本身都是稀里糊涂的,又怎能让学生洞若观火?又何谈使学生兴趣盎然?笔者认为要搞好语文教学,教师的第一要务是真正读懂文本,让《教师教学用书》退位,建立自己的思维空间。
拿到一篇文章,小到字词的意义,用典的出处,大到文章的结构,写作的手法,文章的深意,精彩的语段,教师在备课时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读懂一篇课文,非下点功夫咀嚼、思考、品味不可。
读懂一篇课文至少要能清晰地回答三个问题。
一是这篇课文写什么?二是这篇课文是怎么写的?三是为什么这样写而不那样写?”我想:只要我们能清清楚楚地回答出这三个问题,就算是读懂了一篇文章。
只有真正读懂了文本,才可以厚积而薄发,才可以匠心独具的设计出符合学生特点的课堂教学模式。
才能经得住学生的问,才能应付得了随时出现在课堂上的各种非预设的情况,才能与学生思维碰撞产生出火花。
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教学注重创新教育刍议[摘要]作为基础性学科的语文教学注重创新教育意义十分重大。
我们要抓住"活"这个中心做好创新教育这篇全新的文章。
要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增强教学的民主性;要注重因材施教,精心设计,增强教学的针对性;要鼓励大胆质疑,勇于探究,增强教学的参与性;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增强教学的开放性。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教育激发"探究 "活"语文是一间基础性学科。
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创新教育,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实施创新教育,需要我们把培养创新性人才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目的,即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但要重视字词句篇的训练和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更要注重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创新能力,健全创新人格。
"为有源头活水来。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紧紧围绕 "活"这个中心,做好创新教育这篇全新的文章:给学生一个活跃的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鼓励学生学得 "活"敢质疑,勇探究,培养创新能力;认真研究,努力教得 "活",以教师的创新之火点燃学生的创新之火;开展开放性教学,在活泼生动的语文课外活动中进行创新教育。
一、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增强教学的民主性。
民主性是创新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在特性。
教学管理学的研究表明,民主型的领导方式,会使学生心情舒畅,思维活跃,表现出较高的独立性,学习效率高。
学生感到宽松、融洽、愉快、自由,没有任何形式的压抑和强制,才能自由与自主地思考、探究,毫无顾忌地发表见解,大胆果断地决策并实施,才有可能发展自己的潜能,实现创新。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允许学生犯错误并改正错误,给每位学生以展示自己才能和水平的时间和空间。
例如当学生一时回答不出问题时,教师要有耐心,给学生充分的思考余地:"再想想"、"是否换一个角度考虑?"、"请先坐下思考一下"等等。
让作文教学绽放异彩渭源县清源镇第二小学李强语文课程改革以来,我校语文教学研究呈现出新的百花齐放、生动活跃的局面,大家在语文课程、语文教学研究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尤其是在识字教学改革和阅读教学改革上,积累了许多成功的、宝贵的经验,成绩是有目共睹的。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家对作文教学改革也表现出了越来越高的热情。
为了调动全体教师开展作文教学研究的积极性,进一步推动作文教学改革,语文组在学校教导处的安排下,于9月20日——10月13日开展作文优质课教学观摩活动。
梁亚梅、权淑兰两位老师大胆创新,各设计了生动活泼的作文指导课和讲评课,全组成员听、评两位老师的课,组内交流,探究习作教学新路子。
一、教给观察方法,指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语文课标”第二学段(3——4年级)的习作要求是“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第三学段(5——6年级)的习作要求是“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诊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新课标要求在两位老师的课上都得以凸现。
三年级学生大多数是8、9岁的孩子,他们年龄小,观察能力虽说比1——2年级有所发展,但对外界事物还缺乏敏锐的观察思考能力。
这就需要老师加强指导,告诉学生怎样去观察生活。
权老师在教学观察作文“说一说自己喜欢吃的水果”时,指导学生多角度观察葡萄,看一看(形状、颜色),摸一摸(感觉),闻一闻(气味),尝一尝(味道),说一说(作用),同时注重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这样充分调动了观察、习作的兴趣,培养了观察的条理性,使学生抓住所写物的特点。
梁老师在教学“写身边的一个人”时,提前告诉学生习作要求,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所写人物进行进一步观察,了解、采访、收集所写人物的具体事例,在课堂上交流整理收集的资料,这样,解决了学生无话可说、说空话、套话的问题。
学生经过观察、了解,对所写人物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写出来的人物才鲜活,从而让学生感受到作文离不开生活,养成平时留心观察,积累素材的好习惯。
直面语文教学对话的纷呈异彩随着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逐步深入到课堂,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发生了质的变化,特别是对话教学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对话成为一种时尚,似乎没有“对话”便不是语文课。
这一方面说明广大一线教师的教学理念有了质的变化、质的飞跃,但欣喜之余又隐约有一些忧虑,就是在这些实验探索课中还存在一些倾向性问题,提出来与广大同仁商讨。
倾向一:重视了“多彩”,忽视了“主彩”现在的中学语文课中的对话教学,为数不少的教师注意到对话问题设置的多样性,可谓色彩缤纷、五彩斑斓,这既丰富了课堂内容,又尽可能地让多数学生参与。
对话是多了,可听来听去总觉得没有给人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好像花花绿绿的图画中,找不出主色调。
这样的对话教学只能是凑数、充数,难以让学生真正带着问题去自主探究。
如:学习高尔基的《海燕》这篇经典课文时,有一堂课师生围绕这样的一些问题展开对话:⑴海鸥象征着什么?⑵海鸭象征了什么?⑶企鹅象征了什么?⑷乌云象征了什么?⑸海燕象征了什么?⑹雷声象征了什么?⑺暴风雨象征了什么?……将近20个问题是你问我答,平铺直叙,看不出什么波澜和高潮,课堂气氛单调乏味,并未出现对话教学应有的热烈。
“话”倒是“对”得不少,但缺少了“主彩对话”,便难以真正激发起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性、探究性,学生仍是应付式地懒洋洋地去回答问题。
因此,对话教学应在“多彩”中精心安排一些“主彩”,有重点地去凸现对话教学的艺术风彩,不能一味地求多、求全,这样反而削弱了对话应有的气势。
倾向二:重视了“异彩”,忽视了“真彩”现在的中学语文课中的对话教学,相当一部分教师往往注重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见解,可谓语出惊人、异彩大放,这能培养学生独创性思维,养成自主性品质。
但学生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几乎是旁伸斜逸、歪解成风,离问题越来越远,离生活现实越来越远。
离开了生活的梦幻式的“异彩纷呈”,就能让人赏心悦目?如:有这样一节作文课,要求以《由笨鸟先飞所想到的》为题写一篇作文。
情境体验是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 ——从于漪教学案例中获得的启示发布时间:2022-07-11T01:27:00.816Z 来源:《中国教工》2022年第5期作者:王丰宋锐[导读] 于漪老师的教学理念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语文人、教育者。
她的立体化施教,王丰宋锐佳木斯市第二中学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佳木斯市第八中学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摘要:于漪老师的教学理念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语文人、教育者。
她的立体化施教,全方位育人,文道统一以及生命教育观超越了时空的界限,成为教育界的一座里程碑。
她的教学案例为我们示范了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情境引领,以体验启发,让学生兴致勃勃地参与到语文课堂中来,又收获满满地从语文课堂回到生活中去,打破了“器”的教育观,真正实现了“人”的教育。
本文以于漪老师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课为依托,探究“情境体验法”在教学中的运用,并结合新课程理念和新高考方向,探索“情境体验”和语文教学的契合之处。
关键词:情境体验于漪案例教学启示于漪老师长期躬耕于中学语文教学事业,坚持教文育人,主张教育思想和教学实践同步创新,为推动全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作出突出贡献。
2019年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于漪“人民教育家”的荣誉称号。
于漪老师曾在《语文的尊严》这本书中这样表达她的大语文观:“我们的语文学科,必须从母语教学的个性特点出发,把学生领进大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把语文学习的课堂延伸到课外、校外,为学生打开认识现代社会、认识生命价值的大门,用时代的活水灌溉语文园地,这构成了我的大语文观。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于漪老师在教学中特别重视给学生创设具体情境,引领学生从实践中获得真实体验,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更好地认识社会,认识生命价值。
这是情境体验教学方式与语文教学的融合,也是当下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探究方向。
于漪老师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已经将情境体验法运用到了语文教学中,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课为例,她是这样导入的:“当我们迈步在校园时,我们总是情不自禁地赞美学校的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