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治疗药物监测与给药方案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4
治疗药物监测与给药方案TDM的主要目的是确保患者的药物浓度在治疗窗口内,即在达到治疗效果的同时避免药物的不良反应。
通过监测药物浓度,医生可以调整给药方案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TDM通常需要在患者经历一定时间的药物治疗后进行。
医生会收集患者的血液、尿液或其他适当的样本,并使用特定的分析方法来测量药物的浓度。
根据测量结果,医生可以评估药物在患者体内的代谢和清除速率,从而了解药物的剂量是否需要调整。
根据TDM的测量结果,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制定个体化的给药方案。
例如,如果药物浓度过低,医生可能会增加剂量或缩短给药间隔;如果药物浓度过高,医生可能会减少剂量或延长给药间隔。
这种个体化的给药方案可以更好地满足患者的治疗需求,并尽量避免药物的不良反应。
TDM在许多药物治疗中都有重要的应用。
例如,抗癫痫药物和抗抑郁药物的浓度与疗效相关,TDM可以帮助医生调整剂量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同样,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在治疗艾滋病毒感染方面也可以通过TDM进行监测和调整。
TDM在临床实践中有一些限制。
首先,TDM需要特殊的设备和分析方法,这可能会增加治疗成本。
此外,TDM只能提供静态的药物浓度信息,不能反映动态的药物代谢和清除过程。
而且,药物浓度与疗效之间的关系可能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因此TDM的结果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状况进行综合评估。
总的来说,TDM是一种帮助医生优化给药方案的重要工具。
通过监测患者的药物浓度,医生可以个体化地调整剂量,以实现最佳的治疗效果。
随着技术和研究的进展,TDM有望在临床实践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提高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治疗药物监测第1章绪论治疗药物监测(TDM)【定义】是通过测定体液或组织中的药物浓度,运用药动学的理论和方法,拟定个体最佳给药方案,以期提高疗效和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即是保证血药浓度维持在有效范围之内的重要手段,也是临床药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目的】保证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临床上治疗窗窄且个体差异大的药物往往需要进行血药浓度的监测。
【影响血药浓度的因素】1给药剂量(重要因素)2个体差异3药物剂型、给药途径和生物利用度4疾病状态5药物相互作用6食物与药物相互作用7 病人的依从性血药浓度与药物效应相关性1血浆药物浓度:(1)药物经吸收进入血液--血液循环分布--相应效应靶器官(2)靶组织中--药物与相应受体结合—产生生物学效应(治疗效应、毒性作用)(3)药物—肝代谢—肾排泄(4)体内消除临床实施TDM时,综合分析病人实际情况、药物使用情况、所测定的血药浓度,最终拟定给药方案。
(实际工作中,测定的是血浆总药物浓度,而非游离的药物浓度。
只有游离型药物才有药理效应。
多数药物在体内分布不均匀,作用靶点药物浓度与血浆不完全相同。
所以,一些药物的效应或毒性与血药浓度间无明显的相关性。
)2药物靶效应【定义】临床治疗目标或终点。
【举例】病情改善治愈、与临床疗效存在关联,能够定量或半定量的间接指标。
3靶浓度【定义】有时无其他合适靶效应,可考虑利用血浆中药物浓度作为治疗的终点。
4有效血药浓度与治疗窗【定义】最低有效浓度:能够产生临床治疗效果的最低血药浓度。
最小中毒浓度:能够引起中毒的最低血药浓度。
治疗窗:最低有效浓度与最小中毒浓度间的范围。
【意义】临床上,将治疗窗定义为个体化给药的目标值,以此作为调整给药剂量、设计给药方案的基本依据。
TDM的临床指征!!!!!!!!!!!!!!!!!1治疗窗窄的药物2存在影响药物体内过程的病理情况3难以获得稳定、可控的血药浓度的药物4不同治疗目的需不同的血药浓度5长期用药后不明原因引起药物的疗效降低或毒性增加6药物毒性症状与疾病症状不容易区分7药物代谢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8具有非线性药动学特征的药物适合TDM的药物类型1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药物:利多卡因、荃尼丁2抗生素:庆大霉素、链霉素3抗癫痫药物:苯妥英钠、苯巴比妥4支气管扩张药:茶碱5免疫抑制药:环孢素6抗癌药物:甲氨蝶呤、环磷酰胺7抗精神病药物:氯丙嗪8蛋白酶抑制药:茚地那韦进行TDM的原则1病人是否使用了符合其适应证的最佳药物?2药物的临床疗效指标是否不容易判断?3血药浓度与药物疗效的关系是否适合病情4药动学参数是病人内在的变异或其他因素干扰5病程长短是否使病人在治疗期间受益于TDM6血药浓度测定结果是否会显著改变临床决策并提供更多信息什么情况下进行TDM?1治疗指数低、安全范围窄、毒副作用强的药物2患者有肾、肝、心、胃肠道疾病时3一些需要长期使用的药物4合并用药时开展治疗药物监测流程TDM请求—血样采集—实验室检测—结果报告—药物相关参数、病人相关参数—决策—改变药物、剂量调整、继续治疗TDM的局限性!!1血药浓度与效应关系不明确2血药浓度与效应无实际关系3一些药物监测方法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不够(TDM应用受阻)4TDM的治疗窗只适合大多数人的参考值第2章治疗药物监测的体内药物浓度测定方法及应用样本选择1血液通过测定血药浓度进行治疗药物浓度监测,取药时需在血中药物浓度达到稳态后才有意义。
治疗药物监测与给药方案随着近年来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许多新型药物的出现使得一些疾病的治疗效果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然而,药物的治疗效果不仅与药物的种类、剂量等因素有关,也与药物的监测与给药方案密不可分。
正确的药物监测与给药方案能够帮助患者获得最佳的疗效,提高治疗的安全性和效率。
治疗药物监测治疗药物监测是指在给药过程中对患者接受治疗药物的指标进行监测和评估。
药物监测有助于评估患者接受治疗的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药物的安全性和疗效。
常见的治疗药物监测指标包括:血药浓度血药浓度是指药物在血液中的浓度。
在治疗药物中,血药浓度通常与疗效和治疗的安全有关。
因此,监测血药浓度有助于评估药物的疗效和确定药物的剂量。
肝功能指标治疗过程中,药物会经过肝脏进行代谢。
因此,监测肝功能指标有助于评估肝脏的代谢能力和药物的代谢情况。
常见的肝功能指标包括ALT、AST、GGT、ALP 等。
肾功能指标肾功能的好坏会影响药物在体内的排泄速度。
因此,在治疗药物中,监测肾功能指标有助于评估患者的肾功能,及时发现肾功能异常,避免药物在肾功能不好的情况下积累,导致药物副作用。
治疗药物给药方案治疗药物给药方案是指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药物的特点制定的用药计划,包括药物的种类、剂量、给药途径、给药时间等。
正确的治疗药物给药方案能够帮助患者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和避免药物的不良反应。
药物种类用药方案中第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就是药物的种类。
针对不同的疾病和患者情况,需要选择不同的药物进行治疗。
选择药物时需要考虑药物的疗效、药物安全性、代谢特点等多种因素。
剂量药物剂量是用药方案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药物剂量不仅与药物治疗效果有关,还与药物的毒性、药代动力学、患者个体差异等因素有关。
因此,制定用药方案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确定最佳的药物剂量。
给药途径药物的给药途径也是制定用药方案的重要因素之一。
目前常见的给药途径包括口服、注射、静脉注射、贴敷、吸入等多种方式。
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科学、规范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工作,保证用药安全、有效、经济,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以下简称《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卫生技术人员职务试行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是指医疗机构内以医院药学为基础,以临床药学为核心,促进临床科学、合理用药的药学技术服务和相关的药品管理工作。
第三条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负责全国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含中医药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工作。
第四条医疗机构药事工作是医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医疗机构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应设立药事管理组织和药学部门。
第五条按国家有关规定依法经过资格认定的药学专业技术人员,方可从事药学专业技术工作。
非药学专业技术人员不得从事药学专业技术工作。
第二章药事管理组织第六条二级以上的医院应成立药事管理委员会,其他医疗机构(诊所、中医诊所、民族医诊所、卫生所、医务室、卫生保健所、卫生站除外)可成立药事管理组。
药事管理委员会(组)监督、指导本机构科学管理药品和合理用药。
三级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委员由具有高级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药学、临床医学、医院感染管理和医疗行政管理等方面的专家组成。
二级医院的药事管理委员会,可以根据情况由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上述人员组成。
其他医疗机构的药事管理组,可以根据情况由具有初级以上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上述人员组成。
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委员会(组)应建立健全相应的工作制度。
第七条药事管理委员会(组)由5-____人组成。
其中设主任委员____名,副主任委员____名。
机构主管负责人任主任委员,药学部门负责人任副主任委员。
药事管理委员会(组)的日常工作由药学部门负责。
第八条药事管理委员会(组)的职责是:(一)认真贯彻执行《药品管理法》,按照《药品管理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机构有关药事管理工作的规章制度;(二)确定本机构用药目录和处方手册;(三)审核本机构拟购入药品或配制新制剂及新药上市后临床观察的申请;(四)制定本机构新药引进规则,建立新药引进评审专家库,随机抽取组成评委,负责对新药引进的评审工作;(五)定期分析本机构药物使用情况,组织评价本机构所用药物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提出淘汰药品品种意见;(六)组织检查毒、麻、精神及放射性等药品的使用和管理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七)组织药学教育、培训和监督、指导本机构临床各科室合理用药。
第1章绪论一、学习目标1. 掌握:临床药理学的概念,主要研究内容及主要职能。
2.了解:临床药理学的发展趋势。
二、学习内容1.临床药理学(clinical pharmacology)是一门以基础药理学和临床医学为基础,主要以人体为研究对象,研究药物的治疗作用、不良反应、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变化规律等,包括临床药效学、临床药代学、新药的临床实验、临床疗效评价、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及药物的相互作用等内容。
2.临床药理学的研究内容:临床药效学、临床药动学、毒理学、临床试用、药物相互作用。
3.临床药理学的主要职能:新药的药效学和毒理学评价;药代动力学研究;治疗药物监测;临床药理学的教学与培训;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三、本章重点、要点临床药物动力学的基本理论、新药临床研究与评价的主要内容。
四、建议学习策略在熟练掌握临床药理学概念的基础上,理解临床药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其主要职能。
五、章节练习1.临床药理学的概念2.临床药理学的研究内容答案要点1.临床药理学(clinical pharmacology)是一门以基础药理学和临床医学为基础,主要以人体为研究对象,研究药物的治疗作用、不良反应、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变化规律等,包括临床药效学、临床药代学、新药的临床实验、临床疗效评价、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及药物的相互作用等内容。
2. 临床药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药效学研究,药动学与生物利用度研究,毒理学研究,临床试验研究,药物相互作用研究。
第2章临床药动学一、学习目标1.掌握:药动学主要参数的概念和意义,及静脉注射一房室模型药动学参数的求算。
2.了解:临床给药方案的制订方法。
二、学习内容(一)、药物的体内过程及其影响因素1、吸收吸收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1)消化道内吸收(2)影响药物从消化道吸收的主要因素:药剂学因素、生物学因素、首关效应(3)消化道外吸收:从注射部位吸收、从皮肤粘膜吸收、从鼻粘膜、支气管或肺泡吸收2、分布分布是指吸收入血的药物随血流转运至组织器官的过程。
临床药理学思考题第一章绪论1.临床药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及职能是什么?主要研究内容:药效学、药动学、毒理学、临床试验、药物的相互作用研究. 职能:新药的临床研究与评价(GCP)、市场药物的再评价、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承担临床药理学教学与培训工作、开展临床药理学服务2.新药临床试验一般分为Ⅰ、Ⅱ、Ⅲ、Ⅳ四期,主要研究内容分别是什么?(P5)3.临床试验的伦理要求(赫尔辛基宣言的原则)1. 坚持符合医学目的的科学研究2. 保护受试者的权益3. 知情同意的原则贯穿整个临床试验4. 发挥伦理委员会的重要作用5. 提高实验人员的素质第二章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1、一级动力学和零级动力学的特点一级:1)等比转运,但单位时间内药物转运量随时间下降。
2)半衰期、总体清除率恒定,与给药剂量或浓度无关。
3)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的面积(AUC)与所给的剂量成正比零级:1)等量转运。
2)半衰期、总体清除率不恒定,加大剂量,半衰期超比例可延长,总体清除率可超比例减小,3)AUC与剂量不成正比,剂量增加,其面积可超比例增加。
2、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P11血浆蛋白结合率、细胞膜屏障、器官血流量和膜的通透性、体液的PH和药物的解离度、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药物转运体第三章治疗药物检测和给药个体化1、哪些药物需要进行TDM并举例(简述治疗药物监测的临床应用。
)(1) 药物的有效血药浓度范围窄。
此类药物多为治疗指数小的药物如强心苷类地高辛,它们的有效剂量与中毒剂量接近。
(2) 血药浓度个体差异大的药物。
如三环类抗抑郁药丙咪嗪。
(3) 具有非线性药代动力学特性的药物。
苯妥英钠,茶碱,水杨酸等。
(4) 肝肾功能不全或衰竭的患者使用主要经过肝代谢消除(利多卡因,茶碱等)或肾排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的药物时,以及胃肠道功能不良的患者口服某些药物时。
(5) 长期用要的患者依从性下降;或者某些药物长期使用后产生耐药性、诱导(抑制)肝药酶的活性而引起药效降低(升高),以及原因不明的药效变化。
第3章治疗药物监测与给药方案
第1节治疗药物监测
一、概述治疗药物监测(therapeutic drug mornitoring,TDM),是在药代动力学原理的指导下,应用现代先进的分析技术,测定血液中或其他体液中药物浓度,用于药物治疗的指导与评价。
对药物治疗的指导,主要是指设计或调整给药方案。
因此,又称为临床药代动力学监测(clinical pharmacokinetic mornitoring,CPM)。
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平均剂量给药,其结果是一些患者得到有效治疗,另一些则未能达到预期的疗效,而有一些则出现毒性反应。
显然,不同的患者对剂量的需求是不同的。
这一不同源于下列多种因素。
①个体差异。
②药物剂型给药途径及生物利用度。
③疾病状况。
④合并用药引起的药物相互作用等等。
在没有TDM技术以前,很难做到个体化给药。
因为临床医生缺少判断药物在体内状况的客观指标,也就无从找出上述因素中是哪些在起作用。
比如,病人服药后未出现预期的疗效,除了药物选择不当之外,还可能由下列原因造成:
①剂量方案不合理,剂量偏小,给药间隔过大;
②生物利用度低;
③药物相互作用引起的酶诱导效应等。
比如,抗心律失常药普鲁卡因胺,其治疗浓度范围较窄,仅靠临床观察,有时很难区别是剂量不足还是过量引起的毒性反应。
多年来,国内外以充分肯定TDM对药物治疗的指导与评价作用,比如,TDM之前,地高辛的中毒率达44%,经过TDM及给药方案调整后,中毒率控制在5%以下。
二、血药浓度与药理效应
药物进入人体后,与受体形成可逆的结合,产生药理作用。
对大多药物而言,药理作用的强弱和持续时间,与药物的受体部位的浓度呈正比。
通常我们只能测定血液中的药物浓度。
血液中的药物浓度与细胞外液及细胞内液的药物浓度形成一个可逆的平衡。
此平衡遵守质量作用定律。
因此,血液中的药物浓度间接反映了药物在受体部位的浓度。
三、TDM的临床指征
在临床上,并不是所有的药物或在所有的情况下都需要进行TDM。
血药浓度只是药效的间接指标。
当药物本身具有客观而简明的效应指标时,就不必进行监测。
其次,血药浓度不能预测药理作用强度时,测定血药浓度便毫无意义。
有些药物的血药浓度范围很大,凭医生的临床经验给药即可达到安全有效的治疗目的,不需要TDM。
(一)TDM的临床指征
在下列情况下,通常需要进行TDM。
⑴药物的有效血药浓度范围狭窄,如强心苷类;
⑵同一剂量可能出现较大的血药浓度范围差异的药物,如三环类抗抑郁药;
⑶具有非线形药代动力学特征的药物,如茶碱等;
⑷肝肾功能不全或衰竭的患者使用主要经肝代谢消除(茶碱等)或肾排泄(氨基甙类抗生素等)的药物时。
以及胃肠道功能不良的患者口服某些药物时;
⑸长期用药的患者,依从性差,不按医嘱用药;或者某些药物长期使用后产生耐药性;或诱导(或抑制)肝药酶的活性而引起的药效降低(或升高),以及原因不名的药效变化;
⑹怀疑患者药物中毒,尤其有的药物的中毒症状与剂量不足的症状类似,而临床又不能辨别的。
⑺合并用药产生相互作用而影响疗效的;
(二)决定TDM的原则
如上所说,并不是所有的情况下都要进行TDM的。
即使那些需要TDM的药物也没有必要进行常规监测。
因此,TDM有其临床执征的,具体的指征因药而异。
下列问题是进年来有关TDM临床指征的一般性原则,在决定TDM前应当明确。
①病人是否使用了适用其病症的最佳药物?
②药效是否不易判断?
③血药浓度与药效间的关系是否适用于病情?
④药物对于此类病症的有效范围是否很窄?
⑤药动学参数是否因病人内在的变异或其它干扰因素而不可预测?
⑥疗程长短是否能使病人在治疗期间受益于TDM?
⑦血药浓度测定的结果是否会显著改变临床决策并提供更多的信息?
如果上述问题都得到了肯定的回答,则TDM将是合理和有意义的。
四、TDM的实施方法
(一)TDM流程
⑴申请;
⑵取样;
⑶测定;
⑷数据处理;
⑸结果的解释。
(二)取样的时间
⑴单剂量给药时,选取药物在平稳状态时取血;
⑵多剂量给药时,在血药浓度达到稳态后采血;
⑶当怀疑出现中毒或急救时,可随时采血。
注意事项:
⑴准确记录病人服药时间及采血时间。
⑵血样应立即送检测部门处理,以免放置过久出现分解。
⑶采血试管不可随意代用。
(三)测定什么
⑴原形药物浓度;
⑵游离药物的监测;
⑶活性代谢物;
⑷对映体的监测。
(四)血药浓度测定方法
⑴光谱法
紫外分光光度法、荧光分光光度法。
优点:设备简单,费用低廉。
缺点:操作繁琐,灵敏度低,专一性差。
⑵色谱法
薄层层析、气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优点:灵敏度、特异性、重复性均佳,可对多种药物同时检测。
缺点:技术要求高、预处理繁琐、通量不够。
液质联用(LC-MS)——确定分子结构高效毛细管电泳法(HPCE)——手性药物。
⑶免疫法
放射免疫法(RIA)、荧光偏振免疫法(FPIA)、受体结合法(RBA)、微粒子酶免分析法(MEIA )。
优点:无环境污染和辐射伤害;自动化程度高,样品需求量少;重现性好,检测速度快。
缺点:试剂盒价格昂贵,有效期短,检测样品少,极易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因此更适用于批量检测;不能同时对多种药物检测。
其中荧光偏振免疫法在我国最普及,因为其具有操作简单,分析快速,灵敏准确,一机可分析多种药物等优点。
缺点是试剂盒昂贵,测试费用高。
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方法(fluorescence poliarization immunoassy ,FPIA )以抗原抗体竞争结合反应为原理,通过测定荧光偏振度的变化来确定药物浓度。
五、关于血药浓度的解释
(一)TDM 结果解释的内容
⑴了解患者情况,建立药历
⑵根据信息,设计个体化方案
⑶治疗方案调整
(二)有效血药浓度范围
多数药物的血药浓度与药理效应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有效血药浓度范围(therapeutic range )通常是指最低有效浓度(minimumeffect concentration ,MEC )与最低毒副反应浓度(minimum toxic concentration ,MTC )之间的血药浓度范围。
临床上常将此范围作为个体化给药的目标值,以期达到最佳疗效和避免毒副反应。
必须指出,有效血药浓度是一个统计学结论,并不适合于每一个人和每一个具体情况。
血药浓度与药理效应之间的相关可能因某些因素如衰老,疾病,合并用药等而产生变异,致使有效浓度范围在某个病人个体内显著地不同于一般人,故近年有人提出目标浓度的概念。
(三)掌握必要的资料
1. 年龄;
2. 体重,身高;
3. 合并用药;
4. 剂量,服药时间,采血时间;
5. 病史,用药史,诊断,肝肾功能,血浆蛋白含量等;
6. 病人的依从性;
7. 其他疾病的影响。
第2节 给药方案
临床给药方案,在根据病情和适应征选定最佳药物之后,通常确定药物的剂型,给药途径,剂量,给药间隔及给药时间,疗程等。
一.给药方案的设计
(一)负荷剂量和维持剂量
(二)给药方案
1.半衰期短的药物
2.半衰期中等的药物
3.半衰期长的药物
二、利用血药浓度调整给药方案
(一)稳态一点法
多次用药当血药浓度达到稳态水平时,采血测定血药浓度,若此浓度与目标浓度相差较大,可根据下式对原有的给药方案进行调整。
)C
C (×
D D ’’
D 原剂量 C ’目标浓度 D ’校正剂量 C 测得浓度
(二)重复一点法对于一些药代动力学参数偏离正常值或群体参数较大的病人,往往需要根据其个体参数值来设计给药方案。
Ritschel 在70年代末提出了简便的方法,重复一点法。
利用此方法只需采血两次,即可求算出与给药方案相关的两个重要参数,消除速率常数(K)和表观分布容积(V)。
具体方法:给与病人两次试验剂量,每次给药后采血一次,采血时间须在消除相的同一时间。
准确测定两次血样的浓度,按下述公式求算K 和V 。
)]/T 1
C -2 C 1 C ln(=K C1
De =V -KT
其中Cl 和C2分别为第一次和第二次所测血药浓度值,D 为试验剂量,T 为给药间隔时间。
三、肾衰时的用药方案
对于某些以肾排泄为主的药物,如地高辛,当肾功能严重受损时,其消除速率常数K 及消除半衰期t1/2显著增大,应根据肾功能修正参数和调整剂量,避免毒性反应。
肾衰时的消除速率常数可按下式修正:
K ’=K[(Cl ’Cr/ ClCr-1)×Fu]
其中,K ’和K 分别为肾衰和正常情况下的药物消除速率常数,Cl ’Cr 和ClCr 分别为肾衰和正常情况下的肌酐清除率,Fu 为药物由尿中排泄的分数。
肌酐清除率可由血清肌酐值求得:
ClCr,m=[(140-A)×BW(kg)]/72×Crs
ClCr,f= ClCr,m ×0.9
其中,ClCr,m 和ClCr,f 分别为男性和女性的肌酐清除率,A 为年龄,BW 为体重(kg),Crs ,为血清肌酐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