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量与畜禽营养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4
《能量饲料》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设计背景《能量饲料》是高中生物课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主要涉及到生物能量转化的过程。
同砚通过进修能够了解到植物如何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并且被其他生物利用,形成食物链,体验生态系统中环节之间的互相作用。
因此,设计一些详尽有趣的作业能够援助同砚更好地理解和精通这部分知识。
二、作业设计1. 实地考察要求同砚选择四周环境中的一片植被茂密的区域,进行实地考察。
观察植物种类、植被密度以及发展状态,并通过记录数据和拍摄图片的方式,为后续的作业做筹办。
2. 食物链图制作要求同砚依据实地考察所得数据,选择其中一个食物链,制作食物链图。
图中要包括植物、初级消费者、中级消费者和顶级消费者,并标明它们之间的干系。
3. 能量传递模拟同砚进行小组合作,每个小组代表一个食物链中的一个生物。
通过模拟食物链中的能量转移和损失,让同砚亲身体验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之间的互相作用。
4. 太阳能营养圈引导同砚沉思太阳能的重要性,可以让他们制作一个太阳能营养圈。
圈中分为太阳能、植物、初级消费者、中级消费者和顶级消费者等环节,同砚需要用文字或图片填写每个环节的名称和作用。
5. 能量饲料作文要求同砚结合实地考察和教室进修,撰写一篇关于《能量饲料》的作文。
内容包括对食物链、生态系统,以及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等内容的理解和沉思。
6. 能量饲料展示同砚将自己制作的食物链图、太阳能营养圈和作文集中展示,可以组织一个小型展示活动,让同砚互相沟通分享所学和体会。
三、评判标准1. 实地考察记录准确完备,图片明晰展示。
2. 食物链图准确显示各环节干系,标注明晰。
3. 能量传递模拟过程真实有效,小组合作协作良好。
4. 太阳能营养圈设计合理,每个环节内容详尽。
5. 能量饲料作文表达明晰,逻辑性强,沉思深刻。
6. 能量饲料展示丰富多样,展示内容完备。
四、作业时长本作业设计方案共需时2周,包括实地考察、制作食物链图、模拟能量传递、制作太阳能营养圈、撰写作文和展示活动。
《能量饲料》导学案
导学目标:
1. 了解能量饲料的定义和分类;
2. 掌握能量饲料的作用和应用范围;
3. 了解能量饲料的生产和质量控制;
4. 掌握能量饲料的应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导学内容:
一、能量饲料的定义和分类
1. 定义:能量饲料是指能够为动物提供能量的饲料,主要包括谷物、豆粕、油料、饲草等;
2. 分类:按来源可分为植物性能量饲料和动物性能量饲料;按形态可分为全价饲料和浓缩饲料。
二、能量饲料的作用和应用范围
1. 作用:提供动物发展、发育、运动和产奶等所需的能量;
2. 应用范围:广泛应用于畜禽养殖、水产养殖和宠物饲养等领域。
三、能量饲料的生产和质量控制
1. 生产:能量饲料的生产包括原料采购、加工、配比和包装等环节;
2. 质量控制:峻厉控制原料质量、加工工艺和生产环境,确保产品质量稳定。
四、能量饲料的应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1. 应用方法:按照动物种类、发展阶段和需求量合理配比,确保能量饲料的充分利用;
2. 注意事项:避免过量喂养、保持饮水充足、定期清洗饲槽等,确保动物健康发展。
导学任务:
1. 阅读相关资料,了解能量饲料的定义和分类;
2. 调查实际案例,掌握能量饲料的作用和应用范围;
3. 参观当地饲料生产企业,了解能量饲料的生产和质量控制;
4. 组织小组讨论,总结能量饲料的应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导学评判:
1. 能准确描述能量饲料的定义和分类;
2. 能理解能量饲料的作用和应用范围;
3. 能描述能量饲料的生产和质量控制;
4. 能正确应用能量饲料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第一章畜禽营养基础第一节动物与植物的组成成分考纲:1、了解组成动物和植物体的化学元素。
2、了解组成动物和植物体的化合物。
3、了解动物和植物体所含营养物质的差异。
考点:1、组成动植物的化学元素:种类基本相同,含量略有差异。
分为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常量元素:动物和植物体内含量不低于0.01%的化学元素,包括碳、氢、氧、氮、钙、磷、氯、钠、钾、镁、硫等。
微量元素:动物和植物体内含量低于0.01%的化学元素,包括铁、铜、钴、锰、锌、碘、硒。
2、组成动物和植物体的化合物:水、蛋白质、脂肪、糖类、矿物质和维生素。
(1)、三大有机物质:蛋白质、脂肪、糖类。
(2)、饲料常规养分分析: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纤维、粗灰分、无氮浸出物、水。
粗蛋白质:动植物体内一切含氮物质的总称。
包括真蛋白质和非蛋白氮(NPN)。
粗脂肪:动植物体内脂类物质的总称,又称乙醚浸出物。
粗纤维:植物细胞壁的主要组成成分,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等。
粗灰分:动植物体内的所有有机物质在550-600℃高温电炉中全部氧化后剩余的残渣。
无氮浸出物:是单糖、双糖、多糖等物质的总称。
水:动植物体内的水分以两种状态存在:游离水:指存在于动植物细胞内,与细胞内物质结合不紧密,可以自由移动,容易挥发。
结合水:与细胞胶体物质紧密结合在一起,难以自由移动及挥发。
3、动物和植物体所含营养物质的差异:(1)、动物体内水分含量较稳定,为45%-60%;植物体内水分差异大,为5%-95%。
(2)、动物体内粗蛋白含量稳定,为13%-19%;植物体内粗蛋白含量差异大,为1%-36%。
植物体内NPN多,动物体内真蛋白质多。
(3)、动植物体内脂肪种类各不相同,差别较大。
植物体内不饱和脂肪酸较多,还有蜡质、色素;动物体内以饱和脂肪酸为主。
(4)、植物体内糖类多,以淀粉和粗纤维为主,动物体内糖类少,小于1%,不含粗纤维。
第二节畜禽对饲料的消化考纲:1、掌握畜禽消化、吸收、消化力与饲料可消化性的概念。
第1章畜禽营养基础第1章畜禽营养基础⼀、动物与植物的组成成分1.了解组成动、植物体的化学元素知识点(1)按化学元素在动、植物体内含量的多少,可分为:常量元素:含量≥0.01%碳、氢、氧、氮、硫、磷、钠、钾、钙、镁、氯、硅微量元素:含量<0.01%铁、铜、锌、碘、锰、钴、硒(2)动、植物体细胞的化学元素种类基本相同,含量略有差异。
例题①组成动、植物体的化学元素可分为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两类。
②动、植物体内含量 <0.01%的化学元素称为微量元素。
(另例)③下列属于常量元素的是( A )。
(另例)A) 钙 B) 铁 C) 铜 D) 钴④构成动、植物体细胞的化学元素的种类和含量完全不同。
(×)2.了解组成动、植物体的化合物知识点(1)组成动、植物体的化合物主要有6种:⽔、蛋⽩质、脂肪、糖类、矿物质、维⽣素。
(2)动、植物体的三⼤有机物:蛋⽩质、脂肪、糖类,主要由C、H、O三种化学元素组成。
(3)实验室中,由饲料常规营养成分分析,构成动、植物体的营养物质有:⽔、粗灰分、粗蛋⽩质、粗脂肪、粗纤维、⽆氮浸出物。
(营养成分关系,见教材P.3)(4)名词:①粗灰分(Ash):是动、植物体内所有有机物在550~6000C⾼温电炉中全部氧化后剩余的残渣,主要为矿物质氧化物,盐类等⽆机物,有时也含有少量泥、沙,称为粗灰分或矿物质。
③粗蛋⽩质(CP):动、植物体⼀切含氮物质总称为粗蛋⽩质,它包括真蛋⽩质和⾮蛋⽩氮。
⾮蛋⽩氮(NPN):⾮真蛋⽩质的含氮化合物,如氨基酸、硝酸盐、铵盐、氨、尿素等。
④粗脂肪(EE):动、植物体内的脂类物质总称为粗脂肪。
在常规营养成分分析中通常⽤⼄醚来提取脂类物质,所以⼜称为⼄醚浸出物。
⑤粗纤维(NFE):是单糖、双糖、多糖等物质的总称。
例题(1)组成动、植物体的化合物主要有6种:⽔、蛋⽩质、脂肪、糖类、矿物质和维⽣素。
(2)由常规营养成分分析,构成动、植物体的营养特可分为:⽔、CP 、Ash 、EE 、 CF 和 NFE 。
《能量与畜禽营养》导学案
导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将能够理解能量在畜禽营养中的重要性,掌握能量的来源、转化和利用方式,以及如何合理搭配饲料以满足畜禽对能量的需求。
一、导入
1. 请同砚们回顾一下上节课进修的内容,简单介绍一下畜禽对能量的需求及其重要性。
2. 提出问题:你认为在畜禽饲料中,哪些成分提供了能量?为什么能量在畜禽养殖中如此重要?
二、进修内容
1. 能量在畜禽营养中的作用
- 能量是维持畜禽生命活动和发展发育的基础
- 能量来源主要包括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
2. 能量的转化和利用
- 能量的转化过程:消化、吸收、代谢
- 能量的利用方式:维持基础代谢、发展发育、运动等
3. 合理搭配饲料以满足畜禽对能量的需求
- 根据畜禽的发展发育阶段和品种特性确定能量的供给量
- 合理搭配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保证能量的平衡
三、讨论与实践
1. 分组讨论:请同砚们分组讨论如何根据不同畜禽的需求确定能量的供给量,并提出合理搭配饲料的建议。
2. 实践操作:通过实验或案例分析,让同砚们深入理解能量在畜禽营养中的应用,掌握合理搭配饲料的方法。
四、总结与展望
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能量在畜禽营养中的作用、转化和利用方式,以及合理搭配饲料的重要性。
2. 展望下节课的内容:将介绍畜禽对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需求,以及如何合理搭配饲料以满足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需求。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置信同砚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能量在畜禽营养中的重要性,掌握合理搭配饲料的方法,为今后的畜禽养殖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
希望同砚们能够认真进修,积极思考,不息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
《能量饲料》导学案
一、导言
本节课将进修关于能量饲料的知识,了解其在畜牧生产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通过进修本节课,我们将能够掌握能量饲料的分类、特点和应用,为今后的畜牧生产提供理论支持。
二、进修目标
1. 了解能量饲料的定义和分类;
2. 掌握不同类型能量饲料的特点和应用;
3. 理解能量饲料在畜牧生产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 能量饲料的分类和特点;
2. 能量饲料在畜牧生产中的作用。
四、教学内容
1. 能量饲料的定义和分类;
2. 不同类型能量饲料的特点和应用;
3. 能量饲料在畜牧生产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五、教学方法
1. 讲授结合实例;
2. 讨论交流;
3. 视频展示。
六、进修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一段关于能量饲料的视频,引导学生了解能量饲料的观点和重要性。
2. 进修:讲解能量饲料的定义和分类,介绍不同类型能量饲料的特点和应用。
3. 活动:分组讨论,让学生就能量饲料在畜牧生产中的作用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见解和体会。
4. 总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能量饲料在畜牧生产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七、作业
1. 阅读相关资料,了解更多关于能量饲料的知识;
2. 思考并总结能量饲料在畜牧生产中的应用价值。
八、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对能量饲料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认识到其在畜牧生产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在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他们的进修兴趣和主动性。
第一章畜禽营养基础第一节动物与植物的组成成分考纲:1、了解组成动物和植物体的化学元素。
2、了解组成动物和植物体的化合物。
3、了解动物和植物体所含营养物质的差异。
考点:1、组成动植物的化学元素:种类基本相同,含量略有差异。
分为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常量元素:动物和植物体内含量不低于0.01%的化学元素,包括碳、氢、氧、氮、钙、磷、氯、钠、钾、镁、硫等。
微量元素:动物和植物体内含量低于0.01%的化学元素,包括铁、铜、钴、锰、锌、碘、硒。
2、组成动物和植物体的化合物:水、蛋白质、脂肪、糖类、矿物质和维生素。
(1)、三大有机物质:蛋白质、脂肪、糖类。
(2)、饲料常规养分分析: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纤维、粗灰分、无氮浸出物、水。
粗蛋白质:动植物体内一切含氮物质的总称。
包括真蛋白质和非蛋白氮(NPN)。
粗脂肪:动植物体内脂类物质的总称,又称乙醚浸出物。
粗纤维:植物细胞壁的主要组成成分,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等。
粗灰分:动植物体内的所有有机物质在550-600℃高温电炉中全部氧化后剩余的残渣。
无氮浸出物:是单糖、双糖、多糖等物质的总称。
水:动植物体内的水分以两种状态存在:游离水:指存在于动植物细胞内,与细胞内物质结合不紧密,可以自由移动,容易挥发。
结合水:与细胞胶体物质紧密结合在一起,难以自由移动及挥发。
3、动物和植物体所含营养物质的差异:(1)、动物体内水分含量较稳定,为45%-60%;植物体内水分差异大,为5%-95%。
(2)、动物体内粗蛋白含量稳定,为13%-19%;植物体内粗蛋白含量差异大,为1%-36%。
植物体内NPN多,动物体内真蛋白质多。
(3)、动植物体内脂肪种类各不相同,差别较大。
植物体内不饱和脂肪酸较多,还有蜡质、色素;动物体内以饱和脂肪酸为主。
(4)、植物体内糖类多,以淀粉和粗纤维为主,动物体内糖类少,小于1%,不含粗纤维。
第二节畜禽对饲料的消化考纲:1、掌握畜禽消化、吸收、消化力与饲料可消化性的概念。
《能量与畜禽营养》作业设计方案
一、课程背景:
《能量与畜禽营养》是畜牧兽医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主要介绍了动物体内能量代谢与利用、畜禽饲料中的能量成分、能量需求测定等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进修,学生可以了解动物对能量的需求及摄入,掌握畜禽饲料中能量成分的计算方法,从而为畜禽饲养提供科学依据。
二、教学目标:
1. 熟悉动物体内能量代谢与利用的基本原理;
2. 掌握畜禽饲料中的能量成分及其计算方法;
3. 能够进行畜禽能量需求的测定和计算;
4.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三、作业设计方案:
1. 作业一:动物体内能量代谢与利用
要求学生根据课程内容,选择一种畜禽动物,钻研其体内能量代谢与利用的机制,并撰写一份500字的实验报告。
报告内容包括该动物的能量代谢途径、能量利用效率、影响因素等。
2. 作业二:畜禽饲料中的能量成分计算
要求学生选择两种常见的畜禽饲料,测定其能量成分(如粗蛋白、粗纤维、粗脂肪等),并根据采用的计算方法,计算出其
能量含量。
学生需将实验数据整理成表格,并撰写一份300字的实验报告。
3. 作业三:畜禽能量需求测定
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选择一种畜禽动物,测定其日能量需求,并结合其发展发育阶段和环境条件,计算出合理的日摄入能量。
学生需将实验数据整理成图表,并撰写一份500字的实验报告。
四、评分标准:
1. 实验报告内容完备,结构清晰,表达准确,语言通顺,得分占比30%;
2. 实验数据准确可靠,计算方法正确,数据处理规范,得分占比30%;
3. 实验操作规范,实验过程安全,实验结果可靠,得分占比20%;
4. 实验报告撰写规范,格式整齐,。
畜禽营养与饲料加工技术一、课程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畜禽生产与疾病防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平台课程。
其功能是为了满足现代畜牧业对生产一线的工人及技术操作和经营人员的需要,使学生掌握畜禽营养与饲料加工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其后续学习专门化方向课程做好前期准备,同时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实践能力。
二、课程教学总体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饲料的营养成分在畜禽营养中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掌握饲料能量在动物体内转化的过程及能量对畜禽生产的重要作用;掌握不同生产性能畜禽的营养需要及畜禽饲养标准,能够灵活运用畜禽生产营养需要和饲养标准的相关知识,为合理配制饲料提供科学依据;掌握饲料的分类及常见饲料的种类、营养特性及加工调制;了解配合饲料的特点和种类,掌握饲料配方设计的原则和方法,掌握保证所设计配方的营养科学性和安全环保性的控制手段、实现配方经济实用性的有效措施和方法;了解配合饲料生产各工序的设备及配置,理解配合饲料生产各工序的加工工艺流程;会本课程基本技能操作;达到饲料检验化验员中级工职业标准的相关要求,同时具有诚实、守信、善于沟通和合作的品质,在此基础上形成以下职业能力。
1.会判断动物典型的营养缺乏症。
2.会运用所学知识,在生产中科学合理地选用各类饲料。
3.会青贮饲料的制作及粗饲料的化学调制。
4.会设计配合饲料配方,具备使用电脑配方软件选择畜禽最低成本日粮配方的能力。
5.会应用预混合饲料、浓缩饲料。
6.会配合饲料生产各工艺的操作。
7.会判断配合饲料产品品质的优劣。
8.会使用常用分析仪器,进行饲料概略养分的常规分析。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模块一畜禽营养基础项目一畜禽营养概述任务一动植物组成与饲料养分能简单分析出饲料中六大成分,会比较动植物饲料组成的不同点。
任务二畜禽对饲料的消化掌握饲料消化率的计算方法和影响消化率的因素。
项目二水与畜禽营养任务一水的作用、来源与排出掌握水的功能和缺水后果,理解水的排泄方式。
项目六能量与畜禽营养任务一饲料能量在畜禽体内的转化任务二饲料能量效率知识点一:畜禽能量来源及衡量单位(一)畜禽能量来源畜禽生存和生产所需要的能量,是由贮存于饲料养分分子化学键中的化学能提供的。
饲料能量来源于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在三大养分的化学键中贮存着畜禽所需的化学能。
由于糖类在常用植物性饲料中含量最高,来源丰富,所以畜禽能量的主要来源是糖类。
糖类中的单糖、低聚糖及淀粉是单胃动物主要能量来源。
反刍动物除从这些物质中获得能量外,还可从纤维素、半纤维素得到所需的大部分能量。
饲料中脂肪和脂肪酸的有效能值约为糖类的2.25倍,但在饲料中含量较少,同时脂肪用量过大时对畜禽产生不利影响,故不宜作为能量的主要来源。
蛋白质作为能源的利用率较低,并且蛋白质在畜禽体内不能完全氧化,氨基酸脱氨产生的氨过多,对畜禽机体有害,且蛋白质价格较高,因此不宜作为能源物质使用。
(2)能量衡量单位常用的单位有卡(cal)、千卡(kcal)、兆卡(Mcal)。
现在国际上通用畜禽营养的能量单位是焦耳(J),常用单位有焦耳(J)、千焦耳(kJ)、兆焦耳(MJ)。
知识点二:饲料能量在畜禽体内的转化畜禽摄入的饲料能量伴随着养分的消化代谢过程,遵循能量守恒定律,发生一系列转化,其过程如图所示。
(一)总能(GE)总能是饲料中三大养分完全燃烧所产生的能量总和,可由弹式测热计测定。
总能是评定能量代谢过程中其他能值的基础,但不能反映饲料的真实营养价值。
(二)消化能(DE)饲料中可消化养分中所含的能量为消化能,即食入饲料总能与粪中能量(FE)之差。
DE=GE-FE由上式得到的是表观消化能(ADE)。
粪能包括未消化吸收的饲料养分、消化道微生物及产物、消化道分泌物和经消化道排泄的产物、消化道脱落细胞四部分物质中所含的能量,后三部分所含能量为代谢粪能(FmE)。
表观消化能除去代谢粪能即为真消化能(TDE)。
TDE在生产中较难测定,故现行畜禽营养需要和饲料营养价值表一般使用A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