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42.00 KB
- 文档页数:9
《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说课稿一、使用教材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六课—《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从教材的地位看,本课介于《光和热》与《做个太阳能热水器》两课之间,在教学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实验器材自制教具模型,灯泡,不同颜色的电子温度计5个,不同颜色的探头组,秒表,手机,调光开关;太阳能吸热板,小风扇,旋钮。
三、实验创新要点/改进要点(一)改进一:探究物体颜色与吸热的关系图1. 教材中的实验教材中提供的实验环境中光源来自于太阳,这就导致了实验受天气影响很大,阴雨天没法实验操作;教学需要在户外开展,不利于课堂组织;实验耗时长,效果不明显。
基于以上不足。
我对实验方式进行了改进。
用灯泡代替太阳,可以随时随地做实验;用电子温度计代替液体温度计,可以直观显示具体数据,且数据准确。
用不同颜色的感温探头代替不同颜色的纸袋,有利于控制变量。
这样就可以把实验从户外搬到室内。
图2.探究物体颜色与吸热的关系实验装置轻轻地打开电源开关就可以开始实验啦,我们选用了一款调光开关,可以随环境和温度的变化而进行调整,从示数可以看出效果明显。
(二)改进二:探究光照角度与物体吸热的关系光照角度对于孩子们来说比较难把握,改用了太阳能吸热板和小风扇,这些材料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验现象也更直观,同时增加实验的趣味性,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图3. 教材中的实验图4. 探究光照角度与吸热的关系实验装置我们只需要将右侧的旋钮旋转180度就可以开始探究活动了。
打开电源开关,轻轻旋转旋钮侧方的三个角度,关注小风扇转速变化和太阳能吸热板的倾斜度,与光线垂直,倾斜,平行,小风扇越转越慢;再倾斜,垂直,小风扇越转越快。
图5.三个角度的太阳能吸热板(三)改进三:学以致用延续探究图6.探究受热面积大小、表面光滑程度、光源远近与物体吸热的关系四、实验原理/实验设计思路物体的吸热本领与物体的颜色、光线照射角度等因素有关。
利用改进的实验装置将实验活动搬到了室内进行,只需要打开电源开关,不同颜色的探头开始吸热,不同颜色电子温度计数值变化,发现规律: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多。
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说课稿(省级获奖实验说课案例)XXX《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说课稿开场白: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实验说课的课题是《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使用教材:本实验来自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光”单元的第六课“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学生在前五节的研究中已经了解了光与热和光的反射。
本节课教材共安排了两个实验活动,(指屏幕)其中,学生掌握“探究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关系”的实验,是第二个探究活动有效开展的前提。
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说课。
实验教学目标、实验内容设计、实验方法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实验教学反思与评价)五年级的学生对光与热的关系有自己的感性认识,已经了解有的光源在发光的也会产生热,但限于认知水平,他们不知道物体本身的颜色是否会对吸热产生影响,以及光照角度不同产生的影响又是如何。
本节课所设计的探究实验,正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一、实验教学目标1.根据教材和学情阐发,结合课程标准对本节内容的具体请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学四维目标。
科学知识:知道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快。
知道物体与光垂直比斜射吸热快。
科学探究:做探究物体颜色、光的照射角度与吸热本领关系的实验。
科学态度:实事求是地采集观察数据和记录。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相信科技的发展能促使人们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和自然规律的观点。
2.教学重难点统筹学生的具体学情,为更好的落实教学目标,我制定了以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物体的颜色与吸热本领的关系。
探究物体光照射角度与吸热的关系。
教学难点:学会对比数据,分析实验现象。
通过一个自制教具完成两个探究活动,使得实验操作简化、现象明显,以此来突出重点;根据对教材的掌握以及对学生的了解,我认为该实验的难点是“学会对比数据,分析实验现象”,我计划运用温度传感器连接笔记本电脑将数据自动成折线图,把温度的变化用图像显示出来,给学生最直观的感受,以此来突破难点。
二、尝试内容设想为了有效达成教学目标,我将本课尝试内容设想为三个部分:1.用自制教具测量在光照下不同颜色纸的温度变化。
小学科学26《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教案)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小学科学《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光的传播方式和产生光的原因;2. 掌握如何得到更多的光与热的方法;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理解光的传播方式和产生光的原因;2. 掌握如何得到更多的光与热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1. 课件、图片、手工实验用品、黑纸、白纸;2. 实验用的植物。
四、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新课1. 老师出示光线照明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光的作用以及具体应用场景。
2. 引导学生思考,光是从哪里来的?光是怎样产生的?Step 2 探索光的传播方式1. 老师出示黑暗房间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黑暗房间中的光是从哪里来的?2. 分组小组讨论并分享自己的想法,老师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在没有光的情况下无法看到东西。
3. 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探究,将黑纸放在阳光下进行实验,观察黑纸的颜色变化。
4. 对比黑纸被光照射前后的差异,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光可以进入房间中,并且被房间的物体遮住。
Step 3 怎样得到更多的光1. 老师出示照相机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照相机是如何得到更多的光?2.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一起探索如何得到更多的光。
3. 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探究,将白纸放在阳光下进行实验,观察白纸的颜色变化。
4.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阳光照射在白纸上,白纸会变亮?5. 通过讨论和实践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得出结论:通过使用反射或聚光的方法,可以得到更多的光。
Step 4 怎样得到更多的热1. 老师出示太阳能热水器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太阳能热水器是如何得到更多的热?2. 引导学生一起探索如何得到更多的热。
3. 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探究,将真空瓶中的水与普通瓶中的水放在阳光下,观察两者的温度变化。
4.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真空瓶比普通瓶更能保温?5. 通过讨论和实践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使用保温材料可以得到更多的热。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2.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本领有关,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块。
3.物体受阳光照射角度与吸热的关系,物体与阳光垂直比倾斜吸热快。
过程与方法1.做探究物体的颜色与吸热本领有关系的实验。
2.做探究物体吸热与阳光直射、斜射关系的实验。
3.将物体的颜色与升温情况的实验数据绘制成折线图。
【教学准备】教师演示:人类利用太阳能的课件及图片分组实验:白色纸、粉色纸、黑色纸、黑色蜡光纸、铝箔纸对折做成的纸带,温度计;三个同样的黑色纸带分别插上温度计【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人类只利用了太阳能量的很少一部分,还有大部分的光和热没有充分利用。
除了利用凹面镜和凸透镜汇聚阳光外,我们还有什么办法能得到太阳更多的光和热?2.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二、物体的颜色与吸热1.我们冬天和夏天都喜欢穿怎样的衣服?为什么冬天的时候喜欢穿深色的,而夏天的时候喜欢穿浅色的呢?是因为物体的颜色与吸热有关吗?2.看书本上的图以及表格,说说实验需要准备的器材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实验的步骤、需要记录的数据以及实验注意事项。
(除了纸的颜色和光滑程度不同,其他条件如摆放的地点、方式、时间等尽量保持一致)3.学生实验、记录先让学生说出本实验所要用到的实验仪器以及实验方法。
对学生说的进行补充。
三、物体吸热与受阳光直射、斜射的关系1.学生阅读书上的实验方案。
2.学生分析对比实验的注意事项。
3.学生实验记录。
4.将观察到的数据绘制成图表教师讲解绘制的方法:横、纵坐标各表示什么?刻度值是多少?点和线的颜色要按照教科书的要求来画。
5.分析:为什么黑色蜡光纸比黑色无光纸升温慢?四、总结归纳回顾第5.6两课,总结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来得到更多太阳的光和热附:板书设计2.6 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升温快表面粗糙比表面光滑升温快阳光垂直照射的物体升温快。
《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教学设计——基于STEM的教学研究【教材分析】《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是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六节课的内容。
在前面几节课探究的基础上,本节课重点是从物体本身的属性来探究怎样才能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从而为后面学习太阳能热水器的知识以及运用于生活实践做好预备、打好基础。
【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做中学。
已经有一定的观察动手能力,对于光和热的特点有一定的前概念。
但他们的认知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有效地探究实验,借助准确、有力的实验证据,发现规律,从而在前概念的基础上构建科学概念。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通过探究实验认识到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本领有关系,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快。
2.认识到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
过程与方法1.做探究物体的颜色与吸热本领有关系的实验。
2.能准确地记录实验数据,并根据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和推理,做出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让学生在探究实验中能严格按照实验要求进行操作,实事求是地记录观察数据。
2.认识到自然事物的变化之间是有联系的。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探究实验认识到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本领有关系,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快。
教学难点:较准确地记录实验、观察中的数据,并根据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和推理,做出自己的解释。
【教学课时】第1课时(共2课时)【教学准备】各种颜色的沙(黑色、白色、深蓝色、浅蓝色、棕色、黄色、红色、粉色)、带刻度的试管、橡胶塞、温度计、白炽灯(涂有护眼涂层)、excel表格。
【教学设计亮点】创造性地改进了实验装置。
实验数据更精准,效果更明显。
引入STEM课程理念。
问题源于自然,围绕生活中的现象展开探究。
有效地在科学、技术、工程、数学之间形成相互碰撞、相互支撑、相互补充、共同发展,把它们交织在一起,融合在一起,实现深层次的学习、理解性学习,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技能和认识。
S:物的的颜色与吸热的本领有关系,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快。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第6课《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本课内容选自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光》中的第6课。
本课内容紧接着上一课《光与热》的内容,研究怎样才能得到更多太阳的光和热。
上节课学生知道了用多面镜子把光投射到一点,以及用凹面镜和凸透镜都可以会聚阳光使物体升温。
本节课是从物体本身属性,以及物体受阳光照射的角度来进行探究。
同时,这一课又是为第7课《做一个太阳能热水器》作准备。
所以本课在这一单元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课内容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物体的颜色与吸热”,但其实这一部分还隐含了“物体表面光滑程度(反光能力)与吸热”。
;第二部分是“阳光直射、斜射与吸热”。
【学情分析】学生是独立的个体,所以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结合实际,有的放矢。
本节课针对的是五年级上册的学生,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关于光与热的基本知识,也知道了用多面镜子把光投射到一点,以及用凹面镜和凸透镜都可以会聚阳光使物体升温。
通过本课的学习帮助学生建立物体吸热本领与它自身属性、及光照角度相关的科学概念。
在第一单元中学生已经拥有了设计对比实验的能力,因此本节课中在对比实验设计上应该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
另外,现在的小学生对于电子设备的应用都得心应手,因此本课用平板代替了纸质实验设计单和记录单。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2、物体吸热的本领与颜色有关,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本领强。
物体吸热的本领与表面光滑程度有关,表面粗糙的物体比表面光滑的物体吸热本领强。
3、物体吸热的本领与受阳光照射角度有关,物体与阳光垂直比倾斜吸热本领强。
过程与方法1、做探究物体的颜色与吸热本领、物体表面光滑程度与吸热关系的实验。
2、做探究物体吸热与阳光直射、斜射关系的实验。
3、用平板记录实验设计方案及实验数据,并分析获得的实验数据及数据统计图,得出实验结论。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的一课。
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如何通过不同的方式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教材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深入理解光的传播和热能的传递,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于光的传播和热能的传递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对于一些专业术语和概念可能还不太理解,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进一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光的传播和热能的传递的原理。
2.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解决问题和得出结论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光的传播和热能的传递的原理。
2.如何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解决问题和得出结论。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解决问题和得出结论。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光源、镜子、热源等。
2.实验材料:纸张、塑料等。
3.教学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感受光的传播和热能的传递,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呈现(10分钟)通过教学课件,向学生介绍光的传播和热能的传递的原理,让学生对这两个概念有更深入的理解。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通过实验来观察和验证光的传播和热能的传递的原理。
教师在实验过程中进行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4.巩固(5分钟)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实验结果,总结光的传播和热能的传递的原理。
5.拓展(5分钟)让学生思考和讨论如何利用光的传播和热能的传递的原理来解决实际问题,比如照明、取暖等。
6.小结(5分钟)教师对学生的实验和讨论进行总结,强调光的传播和热能的传递的原理及其应用。
7.家庭作业(5分钟)让学生回家后,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如何在家庭生活中利用光的传播和热能的传递的原理,提高生活品质。
《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第1篇:《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2、物体的颜*与吸热的本领有关,深*物体比浅*物体吸热块3、物体受阳光照*角度与吸热的关系,物体与阳光垂直比倾斜吸热快过程与方法1、做探究物体的颜*与吸热本领有关系的实验2、做探究物体吸热与阳光直*、斜*关系的实验3、将物体的颜*与升温情况的实验数据绘制成折线图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实验中能严格按照实验要求进行*作,实事求是地记录观察实验2、认识到自然事物的变化之间是有联系的3、认同科技的发展能促使人们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和自然规律地观点二、教学准备教师演示:人类利用太阳能的课件及图片分组实验:白*纸、粉*纸、黑*纸、黑*蜡光纸、铝箔纸对折做成的纸带,温度计;三个同样的黑*纸带分别*上温度计三、教学重、难点对比实验:物体的颜*与吸热的关系;物体吸热与受阳光直*、斜*的关系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1、导入1)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人类只利用了太阳能量的很少一部分,还有大部分的光和热没有充分利用。
除了利用凹面镜和凸透镜汇聚阳光外,我们还有什么办法能得到太阳更多的光和热?2)学生自由发表意见2、物体的颜*与吸热1)物体的颜*与吸热有关吗?请学生自学书上的要求2)师生讨论这个对比实验的注意事项除了纸的颜*和光滑程度不同,其他条件未完,继续阅读 >第2篇:《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优秀教学设计教材分析1.《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是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光》的第六课时。
光与我们的生活关系十分密切。
光是一种物质,光也是一种能量。
本单元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它的传播特点——直线传播和反*现象,另外认识太阳光具有热能,探究阳光强弱和温度的关系。
学习本课,对本章《光》了解将进一步加深,促进本册教材的学习兴趣。
2.光是最切近我们生活的因素,通过学习本节,让学生了解光的特*,并学会运用光为我们生活服务,提升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教案一. 教材分析《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的一课。
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如何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光的传播和热能的传递,掌握一些基本的光和热的获取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基础的科学知识,对于光的传播和热能的传递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他们可能对于如何得到更多的光和热还不是很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索如何得到更多的光和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科学探究精神。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光的传播和热能的传递,掌握一些基本的光和热的获取方法。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索如何得到更多的光和热,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科学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性,培养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了解光的传播和热能的传递,掌握一些基本的光和热的获取方法。
2.难点: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索如何得到更多的光和热,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感受光的传播和热能的传递。
2.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生活中得到更多的光和热的方法。
3.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实验结果,互相学习和交流。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透明塑料袋、水、手电筒、镜子、热源(如热风机)等。
2.教学课件: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包括实验步骤、图片、视频等。
3.教学资源:收集一些关于光和热的获取方法的资料,供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来导入课题。
将一个透明塑料袋装满水,放在阳光下,让学生观察塑料袋内水的温度变化。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塑料袋内的水会变热?我们如何得到更多的光和热?2.呈现(10分钟)呈现一些关于光和热的获取方法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观察和分析。
如何获得更多的光和热〔创新实验〕1、创意根源:对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二单元?如何获得更多的光和热?的颜色与吸热关系实验,推行的改进。
利热光源取代太阳光,让实验不受天气的影响。
将纸袋架在PVC管架上,让实验不受地面温度影响。
用数显的金属探头电子温度计取代红液温度计,便于学生更正确的读数。
2、用途:演示物体颜色与吸热的关系实验3、PVC板电线开关4、改进点:〔1〕原实验是将红液温度计装入不一样颜色的纸袋放于地面,在阳光的照耀下推行。
该实验存有以下几个问题:①实验受天气要素的影响;②实验受地面温度的影响;③实验时很难做到同时读数.〔2〕工程改进:第一次改进:①改进光源:用热光源取代太阳光,让实验不受天气的影响。
②改进地面温度影响:将纸袋架在PVC管架上,让实验不受地面温度影响。
③改进温度计显示:用数显的金属探头电子温度计取代红液温度计,便于学生更正确的读数。
第一次改进后存有的问题:〔1〕由于光源的光芒很强,使数显温度计读数显示不清楚,造成读数困难。
〔2〕将PVC管摆放成一条线,使受热不够平均。
第二次改进:①改进PVC管摆放地点:摆放为前后两排。
②改进温度计的地点:将温度计安置在光源上边,温度计显示读数不再受强光扰乱,显示清楚,读数正确。
3〕实验过程:①摆放:第一记录初始温度,打开“太阳〞开关。
②记录:而后在2、4、6、8、10分钟分别记录电子温度计所显示的不一样温度,为了防备读数时温度变化,可用推行摄影记录后再整理到对应的数据记录表格中。
③剖析数据:对比1—5栏的数据,可以得出深色物体比淡色物体吸热快。
4、创新点:经过改进,这个实验不再受天气要素的影响,同时也不受地面温度的影响,用数显金属探头电子温度计和摄影记录数据,辅助学生战胜了读数困难,同时也提高数据的正确性,提高了讲堂效率。
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2、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本领有关,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块。
过程与方法1、做探究物体的颜色与吸热本领有关系的实验。
2、将物体的颜色与升温情况的实验数据绘制成折线图。
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实验中能严格按照实验要求进行操作,实事求是地记录观察实验。
2、认识到自然事物的变化之间是有联系的。
3、认同科技的发展能促使人们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和自然规律地观点。
二、教学准备教师演示:统计表分组实验:白色纸、粉色纸、黑色纸、黑色蜡光纸、铝箔纸做成的纸袋、温度计、蜡烛、火柴、彩铅三、教学重点对比实验: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关系;四、教学难点将观察到的数据绘制成图表。
五、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物体颜色结论: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快说课稿::这节课,分了三个大环节:导入、探究、延伸。
我是这样导入的,问:地球上最大的光源和热源是什么?你了解太阳吗?阅读资料:太阳是一个在熊熊燃烧的巨大火球,外部温度6千多度,内部温度高达两万多度,日夜不停地把光和热散发到宇宙空间,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地球得到的太阳能量,仅仅占太阳放射能量的二十亿分之一。
然后提出问题:你有办法得到更多的光和热吗?出示课题。
当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内容后,想不出别的方法时,我这样引导:问:你们有没有注意到,人们夏天穿的衣服的颜色与冬天穿的衣服的颜色是否一样。
夏天人们喜欢穿什么颜色的衣服,冬天呢?这是什么原因呢?(学生都知道深色衣服吸收热量多,浅色衣服吸热少。
)然后提出要研究的问题:物体的颜色和吸热本领有关吗?如何证明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呢?然后进行设计实验——实验操作——绘制图表——分析——得出结论。
这个过程,我为学生准备了不同颜色的纸袋和温度计、蜡烛。
为什么我要给学生准备这些材料呢?前段时间上课,指导学生按教材进行第一个实验,即:把五支温度计分别插入五个同样大小的纸袋(白色、粉红色、黑色卡纸、黑色蜡光纸、铝箔纸),每2分钟记录一次温度,实验历时10分钟。
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2、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本领有关,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块。
过程与方法
1、做探究物体的颜色与吸热本领有关系的实验。
2、将物体的颜色与升温情况的实验数据绘制成折线图。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实验中能严格按照实验要求进行操作,实事求是地记录观察实验。
2、认识到自然事物的变化之间是有联系的。
3、认同科技的发展能促使人们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和自然规律地观点。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统计表
分组实验:白色纸、粉色纸、黑色纸、黑色蜡光纸、铝箔纸做成的纸袋、温度计、蜡烛、火柴、彩铅
三、教学重点
对比实验: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关系;
四、教学难点
将观察到的数据绘制成图表。
五、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结论: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快
说课稿::
这节课,分了三个大环节:导入、探究、延伸。
我是这样导入的,问:地球上最大的光源和热源是什么?你了解太阳吗?阅读资料:太阳是一个在熊熊燃烧的巨大火球,外部温度6千多度,内部温度高达两万多度,日夜不停地把光和热散发到宇宙空间,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地球得到的太阳能量,仅仅占太阳放射能量的二十亿分之一。
然后提出问题:你有办法得到更多的光和热吗?出示课题。
当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内容后,想不出别的方法时,我这样引导:
问:你们有没有注意到,人们夏天穿的衣服的颜色与冬天穿的衣服的颜色是否一样。
夏天人们喜欢穿什么颜色的衣服,冬天呢?
这是什么原因呢?(学生都知道深色衣服吸收热量多,浅色衣服吸
热少。
)然后提出要研究的问题:物体的颜色和吸热本领有关吗?
如何证明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呢?然后进行设计实验——实验操作——绘制图表——分析——得出结论。
这个过程,我为学生准备了不同颜色的纸袋和温度计、蜡烛。
为什么我要给学生准备这些材料呢?前段时间上课,指导学生按教材进行第一个实验,即:把五支温度计分别插入五个同样大小的纸袋(白色、粉红色、黑色卡纸、黑色蜡光纸、铝箔纸),每2分钟记录一次温度,实验历时10分钟。
完成这个实验后我们到教室里进行了汇报交流,但各小组得出的结论各不相同,有的温度上升最快的有些是黑色卡纸、有些是铝箔纸,有些是黑色蜡光纸,而温度上升最慢的也各有不同。
分析了原因,一是五种纸袋的材料,大小一样了,可是厚薄不同,蜡光纸和铝箔纸的材料一种是蜡质、一种是金属材质的吧,对吸热能力有较大的影响。
二是实验室里的温度计误差太大,我们做过实验了,两支初始温度基本相同的温度计,同时放入热水中加热,液柱上升的快慢相差很大,实验中2分钟一次的读数偏差也很大。
所以,在多次实验的基础上,我为学生准备了比较合适的材料。
为了完成好这个探究实验,我们一起准备了材料,买来不同颜色厚薄相同的纸,裁好、粘好。
拿着新制作的材料上课特别的带劲。
不同颜色的纸袋在实验中也很好的发挥了作用,现象很明显!最后进行汇总统计,完成作业,课堂完整、充分,感觉非常舒服!
为什么不选择在阳光下进行实验?主要是因为阳光斜射,单位面积获得的热量较少,效果不是太明显。
另外,我对教材进行了处理,重点让学生专注于颜色对吸收光的作用。
课本中还有一部分内容就是关于直射与斜射对吸收光的影响,在一个班尝试了实验教学,发现课本中图示的操作方法是存在问题的,不能把纸袋直接置于地上,因为地面温度的影响太大了,
实际测得的数据肯定是平放在地面的温度高,影响科学的结论得出。
要把两个探究活动充分的在40分钟的课堂展开,并最终汇总数据、完成作业那简直是不可能的!我的理解是强化其中第一个活动。
让学生观察分析数据,从而得出结论!这样的实际效果可能会更好。
况且,教科版的课时是以每周2课时设计的,而我们实际上是每周3课时,所以,有些课我们可以用2课时完成。
存在问题:
1.本课教学受条件限制比较大,太阳好的时候,现象比较明显。
以上是我对这课教材的理解,有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提出宝贵意见。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