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教案-《谏太宗十思疏》公开课教案(新课标) 精品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4
高一语文第二册《谏太宗十思疏》公开课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研究本文多用比喻说理的手法,体会对偶句、排比句的风格特征。
能力目标:掌握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高超劝谏艺术,不断提高学生的说话技巧。
德育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虚怀若谷,虚心纳他人意见。
教学要点:1.研究本文作者真诚而委婉的劝谏艺术。
2.品味本文语言特色。
教学方法:1.问答法。
2.探究拓展法。
教学过程:一、巩固背诵。
学生先根据内容层次试背,再齐背。
)二、根据课文内容默写填空:(略)三、导语设计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评“龙鳞”,逆“圣听”,需要___与大智。
多少忠臣义士,忠心耿耿,尽忠进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
比干、___悲惨的故事千古流传。
但是,唐代著名谏官___进谏___,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___的表扬。
___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___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___,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四、研___高超的劝谏艺术。
出示投影:1.作者为什么称自己为“下愚”,称___为“明哲”?2.能否将“臣闻”改为“臣以为”?3.能否删去文中“承天景命”一句?4.能否将“诚能见可欲”改为“是故见可欲”?小结: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真诚谦虚、委婉而又通达。
五、品味语言特色:1.委婉谦虚。
2.多用比喻,生动形象。
3.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文中的对偶句、排比句,谈谈其表达效果。
对偶句: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盖在___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排比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小结:骈散结合,华美流畅。
2.画线句的出处,说说引用的作用。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___。
(出自《诗经大雅》“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载舟覆舟(出自《荀子王制篇》“君则舟也,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诚能见可欲(出自《老子》上篇:“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谏太宗十思疏》高一语文教案《谏太宗十思疏》高一语文教案6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谏太宗十思疏》高一语文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谏太宗十思疏》高一语文教案1知识目标1、辨析“安、信、求、治”等多义词的词义;积累文言虚词“以、哉、所”的用法;区别文中“根本、以为、虚心、纵情”等古今异义词的含义。
2、领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以纳下”的道理及“十思”的积极意义。
3、学习魏征的高超的劝谏艺术。
能力目标1、掌握作者反复开异,循循善诱的高超的劝谏艺术,不断提高学生的说话技艺。
2、在理清文章思路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德育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虚怀若谷,虚心纳他人建议;勤俭简朴,继承优良传统。
教学重点1、掌握“浚、殷、冲、牧、壅、谬、董、振”等文言词的义项。
2、理清思路,理解“十思”内容及其意义。
3、学习文章用比喻说理,生动形象的特点,体会作者在遣词造句上整齐而富于变化的风格特征。
教学难点1、文章第三段的内容理解。
2、引导学生背诵全文。
教学方法1、朗读法(在反复朗读中,理解句意,体味语气,加强记诵)2、问答法(如对文章第1-2段浅显内容的分析理解)3、讨论法(如对文章第3段较深难内容的分析理解)4、探究拓展法(课内适当穿插一些文句训练,拓展学生思维)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课程:一、导入新课:(故事导入)据说唐太宗李世民非常喜欢鸽子,有一天,有大臣给他孝敬了一只非常可爱的鸽子,当他正玩得高兴的时侯,魏征求见,急得他把鸽子左放右藏就是找不着合适的地方,无奈之下就背过双手,抓在手里,不想一翻长谈之后鸽子不幸捂死,留下他独自感伤。
提问: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问题?为什么?投示:太宗怕、敬重魏征。
二、作者简介(多媒体显示)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阳(现在河北省晋县)人。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谏太宗十思疏》是唐代文学家韩愈于公元819年所写的一篇散文,内容为谏言宣扬儒家道德观念和政治理念,以劝谏太宗李世民建立和谐社会,加强君臣关系。
下面是《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引言】【教学目标】1.了解《谏太宗十思疏》的主要内容和背景;2.理解文章中表达的思想观点,加深对韩愈的儒家思想的认识;3.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教师简单介绍韩愈的生平和《谏太宗十思疏》的写作背景,引导学生对这篇文章产生兴趣。
第二步:整体理解(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读一遍全文,要求学生抓住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要观点。
第三步:逐段阅读(20分钟)教师请学生每人批阅一段,然后互相交流,共同理解韩愈的思想观点。
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每段的主旨和关键词,然后由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每段的主要理解和思考问题。
第四步:情感体验(1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文章的情感体验。
老师可以提问引导学生,例如:“韩愈为什么要批评太宗的行为?你们是否赞同韩愈的观点?”等等。
学生可以通过讨论,表达自己对文章的喜爱或者不喜爱的原因。
第五步:深化思考(15分钟)教师提出一些拓展性的思考问题,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和能动性。
例如,“韩愈为什么认为君子应该给予人民更多的尊重?”“韩愈提出的人治思想如何体现在今天的社会中?”等等。
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分享自己的思考。
第六步:写作练习(30分钟)教师提供两个写作题目。
学生可以选择一个写作题目进行写作,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补充思考和写作。
写作题目1:韩愈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提出了很多关于政治和社会秩序的观点,请你发表自己的看法。
写作题目2:请你根据韩愈所提出的“人治”观念,谈谈你认为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应该具备哪些品质?【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再次强调学生需要重点理解韩愈的思想观点,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语文《谏太宗十思疏》精品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古代议论性散文》,具体内容为《谏太宗十思疏》。
本文是魏征于唐太宗贞观十一年上书的一篇奏疏,主要针对太宗的施政提出十点建议,劝谏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文章的主题思想,了解奏疏的文体特点。
2. 掌握文章中的重要文言文知识点,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 领悟文章的论证方法,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议论文写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文章中的文言文知识点,如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
重点:文章的主题思想、论证方法和奏疏的文体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讨论“居安思危”的意义,引出本文的主题。
2. 诵读:让学生齐读课文,感受文章的气势,了解奏疏的文体特点。
3. 讲解:对文章进行逐段讲解,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解释重要文言文知识点。
4. 例题讲解:分析文章中的一道典型题目,指导解题方法。
5. 随堂练习:针对文言文知识点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并及时反馈。
六、板书设计1. 文章结构图2. 重要文言文知识点3. 十点建议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居安思危”和“戒奢以俭”的认识。
2. 答案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不少于300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其他古代议论性散文,如《谏逐客书》、《出师表》等,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文章的主题思想理解。
2. 文言文知识点的掌握。
3. 论证方法的分析。
4. 奏疏的文体特点认识。
5. 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的设计。
6. 作业的布置与答案要求。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文章主题思想理解《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征针对唐太宗的施政提出的建议,旨在劝谏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文章通过分析历史经验和现实状况,阐述了君主应当如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优秀3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篇一教案示例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本文先设喻明理,然后据事发挥,最后引发出主题的论证思路。
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3.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和语言现象、句式特点。
4.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作者的论证思路和理论结构。
教学难点1.字词及文言现象的把握。
2.“十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一课时一、导入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
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智与大勇。
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千古流传。
但是唐代却有一位著名的谏官,有胆有识,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
他就是唐代著名的大臣——魏征。
魏征所处“贞观之治”时期,天下大治,而他却提出居安思危,足见其战略眼光。
他死后,唐太宗亲写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
魏征殁,吾失一镜矣。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
二、解题本文选自《旧唐书·魏征传》。
谏,下级对上级的直言规劝。
疏,奏章,封建时代臣子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三、阅读课文1.学生试读课文,边读边正音。
陌生的字词边读边看注解或查阅古汉语字典。
2.教师提名学生朗读。
四、疏通字词1.通读全文,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掌握以下字词?①固:培土加固。
根本:树的根②德义:德政与信义。
③明哲:明哲的圣人。
④不胜:不堪⑤景命:大命⑥殷忧:大忧⑦行路:路人⑧董:督责。
⑨苟免:苟且免罪。
⑩宜:应当。
⑾高危:居高位的危险。
谦冲:谦虚。
自牧:自立调养。
⑾简能:选拔人才。
⑾垂拱:垂衣拱手。
2.粗知句义。
3.教师巡杳答疑。
五、布置作业课后练习二——五。
第二课时一、检查作业1.订正练习二——五2.难句的翻译。
教师可选择一些难句让学生翻译。
二、分析课文1.第1段请一名学生口头分析本段内容,教师引导补充。
教师小结:第1段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心论点:为人君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谏太宗十思疏教案四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谏太宗十思疏教案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篇1教学目的:1、知识目标: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掌握文本的内涵。
2、能力目标: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背诵全文。
3、思想感情和价值观目标:体会魏徵的爱国忠君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掌握文本的内涵。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背诵全文。
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与一般的议论文教学一样,让学生在掌握文言文的一般学习程式之基础上进而提升学习能力,感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
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
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讲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
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传。
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
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他是怎么写这篇文章的。
二、解题识人这是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
唐太宗初年励精图治,颇称英明。
后来却追求珍宝异物,兴建宫殿园囿,魏征就不断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来提醒他。
这一个魏征连上四疏。
本文是其中的一篇。
文章写得语重心长,肯切深厚。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
他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
隋朝末年,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
后参加李密的反隋起义军。
李密失败后,他降唐,辅佐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
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
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谏太宗十思疏》这篇文章。
该文选自教材的第三册第四章,详细内容主要围绕魏征向唐太宗提出的十点思考,包括选贤用能、虚心纳谏、勤于政事、节约用财、恤民为本等,旨在劝谏太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并理解《谏太宗十思疏》中的文言文词汇、句式及文章结构。
2.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思辨能力,使其能分析、评价魏征的谏言。
3. 通过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治国安邦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对文章深层含义的挖掘。
重点:掌握《谏太宗十思疏》中的文言文词汇、句式,理解魏征的谏言。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唐太宗与魏征的故事,激发学生对文章的兴趣。
2. 新课导入:带领学生阅读《谏太宗十思疏》,讲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
3. 文章解析:详细讲解文章中的文言文词汇、句式,分析文章结构。
4.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思考如何将魏征的谏言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5. 例题讲解:分析文章中的难点、重点,进行讲解。
6. 随堂练习:让学生翻译文章中的关键句子,并进行讲解。
六、板书设计1. 文章《谏太宗十思疏》2. 作者:魏征3. 文章结构:起、承、转、合4. 重点词汇:选贤用能、虚心纳谏、勤于政事、节约用财、恤民为本5. 重点句式:……(根据实际教学内容设计)七、作业设计(1)……(句子1)(2)……(句子2)(3)……(句子3)答案:(1)……(答案1)(2)……(答案2)(3)……(答案3)2. 课后思考: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对魏征谏言的理解和感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浓厚,但对文章深层含义的挖掘仍有不足,今后需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关于魏征的谏言和唐太宗的治国故事,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高一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3篇)高一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声情并茂、文质兼美、骈散结合的写作方法。
2、把握“安”、“信”、“求”、“治”等实词的义项,辨析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留意古今词义的不同。
3、背诵全文,归纳成语典故。
4、学习古人“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纳下”的治国思想及为人之道。
课时:3第一课时教学重点:1、介绍作品背景及文体学问。
2、疏通文字障碍,以诵读为主,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教学内容及步骤一、简介及写作背景1、:魏征(580—643),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初为太子洗马,太宗即位后,擢为谏议大夫,常召入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
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
本文《谏太宗十思书》,被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
其文风影响到宋代欧阳修、苏轼。
2、背景: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生活简朴,颇有作为。
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
在贞观初年,他鉴于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省、慎重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国计民生的政策。
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进展,百姓生活也富有起来,加上边防稳固,内外无事,唐太宗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
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糊涂的看到了在富强兴盛的后面隐蔽着危机,在群臣齐唱赞歌时,独能屡次上疏进谏,使太宗猛醒。
文章力劝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太宗看后感到很惭愧,表示从谏改正。
二、通读全文,正音,了解也许内容。
1、留意加点字的读音。
求木之长浚塞源载舟壅蔽黜恶谬赏2、对比解释,粗通文章,自读五分钟。
要求:把解释、翻译困难的句子找出来。
(质疑)3、同学间相互商议,把疑难问题解决,如有解释、翻译不当的地方,教师准时订正;个别较难翻译,同学间解释不当的地方,教师重点讲析。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学习目标1.掌握本文相关文言基础知识(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成语积累等)。
2.把握本文的中心论点和论证思路,掌握对比和比喻论证方法,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高超劝谏艺术。
(难点)3.深刻理解“十思”的内涵和意义,增强责任和担当意识,学会理性地表达意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重点)⏹晨读积累※文本名句1.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2.怨不在大,可畏唯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3.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而下百川。
4.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魏征名言1.学问欲博,而行已欲敦。
2.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
3.荣辱之责,在乎己而不在乎人。
4.人君出言欲闻己过,其国即兴;若出言欲人从己,其国即丧。
⏹知人论世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阳(今河北晋县)人。
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
少孤贫,有大志。
隋末参加李密义军,后随李密投唐。
太宗即位,授以谏议大夫。
由于魏征生性刚直,善于直言诤谏,竭诚以事太宗,因此深得太宗信任。
唐太宗“数引征入卧内,访以得失”。
魏征一生先后上书二百多次,达数十万言,大都被采纳。
他死后,唐太宗悲痛不已,亲自为他写了碑文,并对侍臣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
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这足见魏征在当时的影响。
魏征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自其手,时称良史。
《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征在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奏疏。
其中心要旨是陈述如何接受强隋遽亡的历史教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以巩固新兴的唐帝国的统治。
魏征之所以选择这一时机,是有其背景的。
唐太宗李世民在战乱时代,跟随父亲南征北战,勇武过人,生活俭朴,礼贤下士,很是奋发有为。
选修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谏太宗十思疏》的历史背景、作者及文化价值;2.理解《谏太宗十思疏》的重要内容和思想;3.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思辨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质。
教学重点1.《谏太宗十思疏》的文化价值;2.重要内容和思想;3.学生思维能力的拓展。
教学难点1.与当代生活的联系,对思想的深入理解;2.针对文本语言的积累和分析。
教学过程导入(10分钟)教师简单介绍《谏太宗十思疏》的历史背景、作者及文化价值。
精选篇章解读(30分钟)教师选择《谏太宗十思疏》中的重要篇章,进行讲解和解读,重点分析篇章的思想和写作技巧,让学生对篇章有更深入的理解。
小组合作(20分钟)教师让学生小组讨论,分析《谏太宗十思疏》中的重要思想和内涵,并结合当代生活、社会问题等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和分析能力。
个人思考(20分钟)教师让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对《谏太宗十思疏》进行思考和探讨,体现思考的自主性和多样性。
总结(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回答学生的问题,引导学生加深对《谏太宗十思疏》的理解和思考。
教学评价1.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思考、沟通;2.通过个人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思考能力;3.通过精选篇章解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谏太宗十思疏》的思想和语言技巧;4.通过总结,检查学生对本堂课的掌握情况。
展示或作业教师布置阅读《谏太宗十思疏》课外阅读并写读后感。
同时,要求将阅读心得展示给全班同学,培养学生的表达和展示能力。
笔者总结选修语文是高中学生培养综合素质的学科之一,而《谏太宗十思疏》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其思想和文化内涵都是高中学生必须了解和掌握的内容。
本教案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思辨、分析和自主学习能力,达到综合素质的提高。
《谏太宗十思疏》优秀教案设计〔优秀9篇〕《谏太宗十思疏》优秀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的1、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2、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3、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
重点难点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重点〕2、翻译难懂的语句。
〔难点〕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初步熟悉课文,疏通字词一、导语设计: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
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
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讲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
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传。
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
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二、作者·解题学生读注释。
教师补充。
魏征,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以刚正不阿、敢于直谏而名垂史册。
他同那些尸位素餐、苟何取容的封建官吏不同,有意见敢当面提,当面顶,不口是心非,不看脸色行事。
后世一些诤臣,如称为青天的包拯都以他为楷模。
他不仅敢谏,而且善谏。
从唐太宗贞观初年到其去世,十七八年间共上重要奏疏二百屡次,达数十万言,大都为太宗采纳,使太宗防止了政治上的不少失误。
唐初社会能够出现号称“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作为谏臣的魏征是有其功绩的。
题目中的“谏〞是进谏的意思。
疏,是一种文体名,属于奏疏类。
三、阅读课文第一次:试读,正音。
边读边正音。
已经认识的字词不但要读准声调,还要读清平舌与翘舌、前鼻音与后鼻音,以读出汉语的美感来。
陌生的字词那么边读边看注释或查阅词典。
第二次:朗读,提名学生朗读。
四、疏通字词第三次:粗读,正义。
边读边看注释,以粗知句义;同时边读边揣摩句内停顿,如: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教师巡查答疑。
五、布置作业完成练习二——五第二课时教学要点:具体学习课文教学过程一、检查作业1、文言现象2、完成练习二——五3、难句的翻译〔教师选择一些难句让学生翻译〕二、分析课文1、提名朗读2、学生自由朗读3、思考练习一第一段:开篇没有直接提出“十思〞的内容,而是以生动形象的比喻翻开话题。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优秀3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可爱的小编帮大伙儿整编的《谏太宗十思疏》教案(优秀3篇),欢迎借鉴,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谏太宗十思疏》优秀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学习本文多用比喻说理的手法,体会对偶句、排比句的风格特征。
2、掌握“长”“者”“诚”“盖”“信”“安”等多义词的用法。
3、掌握“以”“所”“哉”等虚词的用法。
能力目标:在理清文章思路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德育目标:学习作者直言进谏的精神,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培养学生虚心接纳别人的建议,虚怀若谷的情操。
教学重难点:1、掌握文言实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2、掌握本文的主要观点,理清思路,理解“十思”内容及其意义。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方法:串讲法诵读法教学过程:一、导入在封建社会,讽谏帝王往往会招致祸患,比干被挖心、屈原被放逐,司马迁受宫刑,便是千古明证。
然而也有不少人以善谏、敢谏而名垂青史。
如果说,《战国策》中记载的触龙和邹忌是委婉而讽的典型,那么,唐代著名政治家魏征便是直言敢谏的代表。
他一生上疏言事二百多次,非但没有招致祸患,反被唐太宗视为一面镜子,并以其策治国,出现了著名的“贞观之治”。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效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流传千古的《谏太宗十思疏》,一起来寻找答案吧!二、解题1、课题:谏——劝谏;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我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十思——是本文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疏——奏疏,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与上疏、奏书、奏章相同,属于议论文,是文体的一种。
2、作者与作品:魏征(繁写体为“徵”),字玄成,唐朝巨鹿曲阳人,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
隋末,因避乱而出家做道士,后参加李密反隋的起义军,李密失败后投唐。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前言《谏太宗十思疏》是唐代名臣魏征所写的一篇劝谏文。
虽然文中苛刻批评了唐太宗李世民的一些政策和行为,但其实质是希望太宗能够反思己过,改正失误,更好地治理国家。
本文将以《谏太宗十思疏》为基础,探讨如何在今天的社会中,将其中的教益运用到现实中。
第一思:宽大为怀魏征在第一思中谏太宗宽大为怀,不要一刀切地惩罚官员。
这一思想在今天同样值得借鉴。
在工作中,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包容和理解他人,避免任意扣分、处罚等行为。
第二思:圆教化民第二思是强调教育和普及知识。
在今天,这一思想同样需要贯彻。
在教育工作中,应有计划地开展优质、全面、多样化的教育活动,以广泛涉猎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
第三思:铸厄鬼剑第三思着重阐述为人处世的道理,提出“斯由人而起,由己而归”的观点。
今天,我们同样应该坚持这一思想,做一个有情感、有温度的人,用正义之剑铸造自己的美好人生。
第四思:清名峻品第四思是指节操、品德要保持清白。
在今天的社会中,人们更加注重道德和信用,因此,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普通员工,都应该树立良好的道德操守,注重执政为民,以人民利益为重。
第五思:博人宜言第五思是怂恿太宗宽松的文风,开放的言论环境有利于政治和经济的发展。
在今天,我们不断追求思想和意识的解放,需要保护和支持人民的自由表达,让每个人的声音都能被听见。
第六思:混同党社第六思针对衙门中的权力和利益问题提出批评,提醒太宗要警惕这种情况的发生。
在今天,我们仍然要对权利的滥用和利益之争保持警惕,更加注重廉政教育和反腐败工作,使政治清明纯洁。
第七思:居非自深第七思提出领导干部要注意以身作则,示范给员工正确的道德操守和职业精神。
这一思想同样适用于今天,只有领导干部能够以良好的品德和作风示范给员工,才能真正发挥其领导作用。
第八思:资过找景第八思讲述的是资历上的经验不等于真正的能力。
今天我们同样需要对这一思想有所认识,不应该只看重资历,忽略人们的真实能力和潜力,更应该实行能力至上的职业评价制度。
1《谏太宗十思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知识,梳理文本内涵。
2.了解作者魏征和“疏"的文章体裁特点。
3.把握各段内容及文章主旨,学习本文的论证思路及论证方法。
4.赏析魏征高潮的劝谏艺术,领会魏征忠心耿耿、敢于直谏的精神品格。
【教学重难点】1.积累重点文言知识,梳理文本内涵。
2.赏析魏征高潮的劝谏艺术,领会魏征忠心耿耿、敢于直谏的精神品格。
【教学过程】导入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唐初“贞观之治”的繁荣局面令世人瞩目。
演绎这一盛世的重要人物有两位:一个有着敢讲的嘴巴,一个有着善听的耳朵;一个是犯颜直谏的良臣,一个是虚怀若谷的明君。
君臣之间披肝沥胆,他们便是魏徵与李世民。
让我们凭借《谏太宗十思疏》走进“诤臣"魏徵的情感世界。
预习简介1.作者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今属河北)人。
唐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
隋末参加李密义军,后随李密投唐,任太子洗马。
太宗即位,后擢为谏议大夫。
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犯颜直谏,史有“诤臣”之称。
死后赠司空,谥号“文贞"。
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北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
魏征从政十六七年,上书言事两百多次,达十万言,其奏疏收在《魏郑公谏录》《贞观政要》中。
他以“犯颜直谏”而闻名。
他那种“上不负时主,下不阿权贵,中不侈亲戚,外不为朋党,不以逢时改节,不以图位卖忠"的精神,千百年来,一直被传为佳话。
拓展:唐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在位23年(627-649)是唐朝第二代皇帝,中国封建社会伟大的军事家,将领,卓越的政治家,著名的理论家,书法家和诗人。
千古一帝之一,中国最有作为的皇帝。
在位期间国泰民安,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繁荣。
通过主动消灭各地割据势力,并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容许百姓休养生息,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
高中语文教案:谏太宗十思疏教案目标:通过学习《谏太宗十思疏》这一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对于历史和人物的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谏太宗十思疏》的主题和写作意图;2. 掌握《谏太宗十思疏》的基本内容;3. 分析《谏太宗十思疏》的行文结构和修辞手法;4.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文学思维。
教学难点:1. 理解《谏太宗十思疏》的思想内涵;2.了解《谏太宗十思疏》对于历史的影响;3. 分析《谏太宗十思疏》的修辞手法对于作品的表现力的作用。
教学准备:1. 《谏太宗十思疏》的文本;2. 多媒体投影设备;3. 活动材料。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入《谏太宗十思疏》的背景介绍和历史背景。
2. 引导学生对于唐太宗李世民的印象,并对他的历史地位进行简要介绍。
阅读与理解:1. 分小组让学生阅读《谏太宗十思疏》的全文。
2. 学生交流讨论阅读体会和理解,分享对于作品的感受和思考。
分析与讨论:1. 引导学生分析《谏太宗十思疏》的主题和写作意图。
指导学生理解作品中表达的思想和观点,并分析这些思想和观点对于历史和人物的影响。
2. 分析《谏太宗十思疏》的行文结构和修辞手法,在讨论中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手法对于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的作用。
拓展活动:1. 小组合作分析《谏太宗十思疏》与其他文学作品或历史事件的联系和共同点,分享分析结果。
2. 分组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通过扮演作品中的角色,重新演绎《谏太宗十思疏》中的一段情节,加深对于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总结和评价:1. 整理学生对于《谏太宗十思疏》的理解和印象,展示学生对于作品的思考和感想。
2. 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思考能力。
作业布置:让学生回顾整个学习过程,总结自己在学习《谏太宗十思疏》中的收获和不足之处,并撰写一篇读后感或文评。
《谏太宗十思疏》一、理论依据(一)课标规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要“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独立研读文本,并联系学习过的古代作品,梳理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提高阅读古代作品的能力”“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汲取思想、情感和艺术的营养,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
在《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独立阅读,锻炼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再引导学生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写作意图,知人论世,初步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在教学中,结合文本的内容和中心思想,培养学生的使命责任意识,帮助他们树立起远大的抱负和理想和勇于担当时代使命的精神。
(二)教材和教参要求1.教材要求:本篇课文属于《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八单元的课文,《谏太宗十思疏》这篇课文是直言进谏,警示君主的奏疏。
思路缜密,表达技巧高超,可以激发学生关注现实,深入思考。
在单元导语中提出要围绕“倾听理想的声音”这一核心任务展开,体会作品的现实针对性,学习作者解决实际问题的理性思维,欣赏理性的艺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在课后的学习提示中指出,学生在课后要收集有关资料,了解作品背景,从课文的论述出发,讨论“创业与守成”“善始和克终”“墨守成法和因时而变”“同俗媚众与坚持自我”等问题。
在本单元的学习任务中也有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任务。
2.教参要求:教参中在人文主题方面,提出在教学本篇课文时,要求学生要学习古人爱国爱民的情怀以及讲责任、敢担当的精神,增强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意识。
在语文素养方面,学生要学会知人论世,体会作者观点的现实针对性,把握理性思维方式;培养大胆质疑、缜密推断的批判性思维;在学习完本单元后,学生要学会写论述性文章,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学情预估高一年级的学而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古文阅读能力,但高中文言文词汇量较大,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教学中要巩固和提高学生的文言知识积累。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示例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谏太宗十思疏》的背景和作者2. 理解《谏太宗十思疏》中的思想观点3. 分析《谏太宗十思疏》对于历史的影响和意义4.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教学重点:1. 理解《谏太宗十思疏》中的主要思想观点2. 分析《谏太宗十思疏》对于历史的影响和意义教学难点:1. 分析《谏太宗十思疏》对于历史的影响和意义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1. 通过图片、视频或其他途径介绍《谏太宗十思疏》的背景和作者,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
Step 2:阅读理解1. 让学生先阅读《谏太宗十思疏》的原文,理解其中的内容和意义。
2. 分组讨论,并整理出《谏太宗十思疏》中的主要思想观点。
Step 3:思辨讨论1.组织学生就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谏太宗十思疏》对于历史的影响和意义是什么?- 你认为《谏太宗十思疏》对于当代社会有何启示?- 如果你是太宗,你会如何回应《谏太宗十思疏》中的批评和建议?Step 4:展示分享1.请学生汇报他们的讨论结果,并展示他们的分析和观点。
2.老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和点评,并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Step 5:拓展延伸1.介绍《谏太宗十思疏》对于历史发展的影响和意义。
2.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考和讨论,思考《谏太宗十思疏》对于现代社会的意义和启示。
Step 6:总结评价1.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2.教师对学生的表现和回答给予评价和点评。
Step 7:课后作业1.让学生总结本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并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于《谏太宗十思疏》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资源:1.《谏太宗十思疏》原文2.图片、视频等相关资料3.讨论题目和问题评估方式:1.学生对于《谏太宗十思疏》的理解和分析能力2.学生对于问题和讨论的参与和回答3.学生对于课堂学习效果的自我评价。
高中高一下册语文教案范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名称:高中高一下册语文教案《谏太宗十思疏》教学目标:1. 了解《谏太宗十思疏》的作者、内容和写作背景。
2. 分析《谏太宗十思疏》的文学特点和艺术价值。
3. 掌握如何理解和阅读《谏太宗十思疏》这篇文章。
4.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批判思考能力。
教学内容:1. 《谏太宗十思疏》的作者、内容和写作背景介绍。
2. 分析《谏太宗十思疏》的文学特点和艺术价值。
3. 阅读和理解《谏太宗十思疏》并进行文本分析。
4. 练习“听、说、读、写、译”等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1. 能够熟悉并理解《谏太宗十思疏》。
2. 掌握《谏太宗十思疏》的人物形象和意义的把握。
3. 能够分析《谏太宗十思疏》的文学特点和艺术价值。
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法。
通过讲解、分析和解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谏太宗十思疏》。
2. 合作学习法。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归纳各自的思考和理解,激发学生多角度的思考和观点交流。
3. 阅读训练法。
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多次的阅读与理解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中国古代文学史、唐诗宋词元曲等相关知识,并简要介绍《谏太宗十思疏》的作者、内容和写作背景。
二、分析《谏太宗十思疏》(15分钟)1. 让学生对《谏太宗十思疏》进行默读,然后进行互动讨论: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主要通过哪些方式来体现?2. 引导学生分析《谏太宗十思疏》的文学特点和艺术价值,如言辞优美,思想深邃等等。
3. 通过对比《谏太宗十思疏》与其他类似文章的差异,指出其独特之处。
三、阅读和理解《谏太宗十思疏》(20分钟)1. 学生进行阅读《谏太宗十思疏》,并标注重要句子和段落。
2. 学生就文章的主题、结构、主旨等进行思考和讨论。
3. 学生从多个角度解读文章,包括历史背景、时代特点、作者观点等。
四、文本分析(20分钟)1. 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各自对《谏太宗十思疏》的理解和感受。
2. 学生整理归纳各组讨论的内容,并汇报给全班。
高一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的背景及作者的基本观点。
2.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修辞技巧。
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思辨能力。
二、教学重点1.文章的基本观点和论证方法。
2.文章的修辞技巧和语言风格。
三、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阅读理解。
2.对文章深层含义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介绍作者魏征及其与唐太宗的关系。
2.简要介绍《谏太宗十思疏》的背景。
二、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的基本观点,如:十思疏的意义、作者对太宗的忠告等。
2.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
3.讲解文章的修辞技巧,如:排比、对偶、夸张等。
三、课堂练习1.让学生找出文章中的排比句、对偶句等。
2.让学生分析文章中的对比论证。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2.提问:文章的基本观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论证的?二、课堂讲解1.深入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
2.讲解文章的深层含义,如:作者对太宗的期望、对国家的关心等。
三、课堂练习1.让学生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自己对文章的理解。
2.让学生尝试用文言文写作,表达自己的观点。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内容。
2.提问:文章中有哪些修辞技巧?作者是如何运用这些技巧的?二、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的语言风格,如:简洁、明了、生动等。
2.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技巧,如:排比、对偶、夸张等。
三、课堂练习1.让学生尝试用文言文表达自己的观点,运用文章中的修辞技巧。
2.让学生互相评价,共同提高。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三节课的内容。
2.提问:文章的核心观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论证的?2.强调文章的深层含义,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大事。
三、课堂练习2.让学生进行课堂分享,共同交流学习心得。
第五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四节课的内容。
2.提问:文章中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二、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的历史价值,如:对太宗的忠告、对国家的影响等。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o了解魏征及其作品《谏太宗十思疏》的背景和地位。
o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的用法。
o理解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观点。
2.过程与方法:o通过朗读、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o运用比较阅读法,理解魏征的劝谏艺术与唐太宗的治国理念。
o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分析鉴赏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体会魏征的忠诚与智慧,学习其勇于直谏的精神。
o引导学生思考君臣关系与国家兴衰的深刻联系。
o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o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的用法。
o理解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观点。
•教学难点:o深入理解魏征的劝谏艺术与唐太宗的治国理念。
o引导学生思考君臣关系与国家兴衰的深刻联系。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谏太宗十思疏》原文、多媒体教学课件、相关历史背景资料。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魏征及唐太宗的生平事迹和时代背景。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o播放一段关于唐太宗与魏征的历史故事视频,引发学生兴趣。
o提问:你知道唐太宗与魏征之间的哪些故事?引出课题《谏太宗十思疏》。
2.作者简介及作品背景o介绍魏征(580-643),字玄成,唐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曾任太子洗马、谏议大夫等职,以直言敢谏著称。
o简要介绍《谏太宗十思疏》的创作背景,强调其作为古代谏议文的典范地位。
3.初读感知o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受文章的语言风格与结构特点。
o提问:你认为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请简要概括。
4.字词疏通o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中重要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的用法。
o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整理,形成知识网络。
第二课时1.段落解析o引导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并概括每段的主要内容。
o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明确“十思”的具体内容及其逻辑关系。
2.思想观点探讨o提问:魏征在文章中提出了哪些主要观点?你如何理解这些观点?o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观点进行深入分析,并派代表发言。
《谏太宗十思疏》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本文多用比喻说理的手法,体会对偶句、排比句的风格特征。
能力特征:掌握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高超的劝谏艺术,不断提高学生的说话技巧。
德育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虚怀若谷,虚心纳他人意见。
教学要点:
1、学习本文作者真诚而委婉的劝谏艺术。
2、品味本文语言特色。
教学方法:
1、问答法。
2、探究拓展法。
教学过程:
一、巩固背诵。
(学生先根据内容层次试背,再齐背。
)
二、根据课文内容默写填空:(略)
三、导语设计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
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
多少忠臣义士,忠心耿耿,尽忠进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
比干、屈原悲惨的故事,千古流传。
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
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四、研习魏征高超的劝谏艺术。
出示投影:
(一)作者为什么称自己为“下愚”,称唐太宗为“明哲”?
(二)能否将“臣闻”改为“臣以为”?
(三)能否删去文中“承天景命”一句?
(四)能否将“诚能见可欲”改为“是故见可欲”?
小结: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真诚谦虚、委婉而又通达。
五、品味语言特色:
1、委婉谦虚。
2、多用比喻,生动形象。
3、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文中的对偶句、排比句,谈谈其表达效果。
对偶句: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排比句: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小结:骈散结合,华美流畅。
2、画线句的出处,说说引用的作用。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出自《诗经大雅》“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
载舟覆舟(出自《荀子王制篇》“君则舟也,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
诚能见可欲(出自《老子》上篇:“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引用了《易经》“卑以自牧”的意思。
)
垂拱而治(出自《尚书成武》“垂拱而天下治。
”)
小结:“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金”“字字有出处”“事事有依据”
(强调积累下列成语:局安思危、戒奢以俭、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垂拱而治、纵情傲物、载舟覆舟、长治久安、竭诚待下)
六、延伸拓展。
下面是宋代洪迈《容斋随笔》中的《魏郑公谏语》,请与课文作比较阅读,并回答文后问题。
魏郑公谏止唐太宗封禅,中间数语,引喻剀切,曰:“今有人十年长患,疗治且愈,此人应皮骨仅存,便欲使负米一石,日行百里必不可得。
隋氏之乱,非止十年,陛下为之良医,疾苦虽已 y ì(此字打不出,“刈”字去掉右边)安,未甚充实。
告成天地,臣切有疑。
”太宗不能夺。
(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5年10月版)
从课文及此文这两处你可看出魏征劝谏有什么特点?请稍作展开,用自己的话表述。
明确:从这两处可看出魏征劝谏不但有大勇,还有大智。
他很讲究劝谏艺术,善于用比喻来说理。
课文《谏太宗十思疏》一开始就是比喻,用“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引出道理:积累道义是治国之本。
本文则以“十年长患”来比喻“隋氏之乱”,以“疗治且愈”“日行百里必不可得”来说明“告成天地”(封禅)之事的不可行。
魏征劝谏确实是“引喻剀切”,得体动人,能让唐太宗心服。
七、课文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反复诵读,我们逐层领悟了作者高超的劝说方法和积极的治政、修身思想。
文言文中有不少蕴涵着传统文化精髓的佳作,领悟它、掌握它,对于我们奠定语言功底及文化功底,都有直接的益处,它会让我们享受终身。
八、作业布置。
•1 熟练背诵全文。
•2请结合上学期学过的《烛之武退秦师》《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等篇目,谈谈你对文学史中烛之武、邹忌、触龙、魏征等论辩艺术的感悟,他们的才能何在?说辩技巧何在?成功的奥妙何在?
•3古人的说辞奥妙无穷,对于处在现代社会中的现代人,对于面临现代社会复杂的人际关系的现代人,不断提高说话技巧,有何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