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9课《湖心亭看雪》学案2(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92.00 KB
- 文档页数:6
《湖心亭看雪》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反复诵读,培养诵读能力。
2.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3.体味文章写作手法及语言风格,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诵读、美读,疏通文意,体验西湖夜雪的空灵境界。
学习难点:引导学生真切地走入奇景中,感知人物的精神品性。
学习方法:1.诵读法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本文文字较浅显,注释较详细,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文意不成问题。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风格。
学习时间:一课时学习过程:一、导入教师:出示几首写西湖的诗句导入。
“若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苏轼”“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白居易”学生:齐读。
教师:有人说,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能真正领山水之绝者,尘世有几人哉!也有人说,张岱笔下的《湖心亭看雪》,诵读之,品味之,言有尽而意无穷。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湖心亭看雪》,去领略西湖雪景之美!(出示题目:《湖心亭看雪》)二、出示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反复诵读,培养诵读能力。
2.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3.体味文章写作手法及语言风格,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用红色突出重点,学生看到可以引起重视。
)三、整体把握课文1. 朗读课文,正音正字,明确朗读节奏(白板出示朗读内容)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 gēng)定矣,余/拏( ná )一小舟,拥/毳(cuì )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sōng )沆(Hàng )砀(dàng),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dī)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jiè),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zhān)对坐,一童子/烧酒/ 炉正沸。
29﹡湖心亭看雪班级______ 学习小组 小主人姓名________ 上课时间1.背诵课文。
翻译全文,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
2.品味雪后西湖奇景,了解本文运用的白描手法。
3.理解作者孤高自赏的情怀。
1.背诵课文。
了解白描手法。
2.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张岱,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
寓居杭州。
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
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
他的小品文笔墨精炼,风神绰约,寥寥几笔,意在言外。
他擅长写景和表现士大夫的闲情逸致,以清淡天真之笔,写国破家亡之痛,寓情于境,意趣深远,今存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石匮书》等。
第一课时疏通文意,赏析写景,学习白描。
1.读准字音。
更.定 拏. 毳.衣 雾凇沆砀... 一芥. 铺毡. 喃.喃 长堤. 更.有此人 2.把握节奏。
①湖中/人鸟声/俱绝 ②天/与云/与山/与水 ③一童子/烧酒/炉正沸3.解释词义。
余挐.一小舟( ) 雾凇沆砀....( )( ) 大.喜( )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 客.此( ) 及.下船( ) 重点难点自主学习 学习目标 资料链接 课时要点是.日更定(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 人鸟声俱绝.( ) 是.金陵人( ) 更.有痴似相公者 ( ) 沿溯阻绝.( ) 余挐一.小舟( ) 上下一白.( ) 绝.巘多生怪柏( ) 上下一.白 ( ) 三大白. ( ) 哀转久绝.( )1.小组合作,口译全文。
2.品读文中描写雪景的文字,学习白描手法,体味作者的语言风格.① 划记文中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并翻译。
明确翻译: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② 齐读该段文字,想像画面。
③ 写景的顺序是:从 整体 到 局部 。
在整体描写部分,又采用了由 上 到 下 的顺序。
第29课《湖心亭看雪》五、引导学生赏析本文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特色1.学生齐背课文。
2.提问:作为一篇游记,作者是怎样处理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的?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叙事是行文的线索。
作者开头用俭省的笔墨交代了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中间交代了游踪“到亭上”“及下船”,并且记叙了湖心亭巧遇一事。
但是叙事中处处有情。
比如“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西湖经历三天大雪后,人鸟声俱绝,空阔的雪景使天地间呈现出一股肃杀、冷寂,作者偏偏此时去赏雪,可见他此时的心态及与众不同的情趣。
再如“独往湖心亭看雪”“舟中人两三粒”,看似矛盾,实则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文人雅士式的孤傲。
又如湖心亭巧遇一事,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有独自赏雪的落寞,有意外相遇的惊喜,有分别的伤感,也有天涯巧遇知音的愉悦。
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作者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正是茫茫雪景中的亮点,这正透露出作者游湖观雪的雅趣,显得悠远脱俗,卓然独立。
3.学生齐背课文。
六、课堂练习提问: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不同之处。
学生共同回忆《江雪》,背诵“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学生思考,交流。
明确: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
《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
在表达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超凡脱俗的感情,《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七、课堂小结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淡雅致的西湖雪景,白描手法的运用娴熟老练,浑然天成;写景、叙事、抒情水乳交融,浑化无迹;文中所展示的作者高雅脱俗的情怀,颇让我们这些生活在都市忙碌不堪的人唏嘘感叹。
如此精美绝伦、形神兼备的小品文,学起来简直是一种享受。
但是不容忽视的一点就是对作者这种消极避世的意绪,还应该批判地对待。
29湖心亭看雪参与是走向成功的开始,结果有你的努力更精彩!1.给下列字词注音。
(1)更.定(2)拥毳.衣(3)崇祯.(4)雾凇.(5)沆砀..(6)与余舟一芥.(7)铺毡.对坐(8)强.饮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①更定.②湖中人鸟声俱绝.③余挐.一小船④拥毳.衣炉火⑤独.往湖心亭看雪⑥雾凇沆砀....⑦焉得..更有此人⑧余强饮三大白.而别⑨客.此⑩及.下船3.反复诵读课文三遍以上,完成以下填空。
①本文选自《》,作者字,号,山阴人,明亡后不仕。
②大雪三日,。
③是日更正,,,独往湖心亭看雪。
④,,上下一白。
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4.作者在文中主要叙述了哪些事件,从中你读出了作者的一种怎样的情怀?5.有人说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有价值。
读文中你发现问题了没有?请记下来吧。
课后检测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1、解释句中加点的字。
①是日更定.②余挐.一小船③长堤一痕.④客.此2、补出下列语句的省略成分。
到亭上大喜曰是金陵人客此拉余同饮3、用现代文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4.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的年号,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5.“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6.“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7.“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8、上文画线句子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特点?八年级语文(上)预习学案29湖心亭看雪【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掌握本课中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欣赏雪后西湖的奇景,理解作者游湖的雅趣。
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天山第六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9课湖心亭看雪》教学案新人教版主备人审核人(备课组长)审批人(学科主任)教学案编号授课人课题授课时间班级教学方法朗读法、品味探究教具准备辅助资料,PPT课型教读课教学内容及分析《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
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中窥知一二。
预习检测第一课时读准字音,幻灯片检测第二课时见练习册97页2、3、4题学习目标1、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2、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3、体会本文写景的白描手法,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重难点教学重点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达标检测见练习册98页当堂检测题教学难点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第一课时一、预习检测(见练习册97页1题)二、导入新课,出示学习目标三、读文正音,感知文意四、疏通文意,感悟内容1、疏通文句,可同桌间讨论交流,然后圈画出还不解的文句,进行质疑问难。
2、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1)一字多义:①余挐一小舟:撑,划;上下一白:全。
②是日更定:是,这;是金陵人:是,判断动词。
③是日更定:更,古代夜间计时单位;焉得更有此人:更,还。
(2)词类活用:客此:客,客居,名词作动词。
3、请一同学用现代汉语讲述本文主要内容。
4、(回读)齐读课文,要正确流畅,读出韵味。
五、细读品读,探究课文朗读课文,思考问题(小组合作,自主探究)1、女生朗读得不错,男生是不是能读得更好呢?男生把课文读一遍。
(全班男生齐读)。
读得一、导入新课冬季,最浪漫的无疑是下雪,最美丽的无疑是银妆素裹的雪世界,让我们随张岱一同去湖心亭看雪。
二、出示学习目标三、读文正音,感知文意1、听录音或范读,指导学生从字音、停顿、感受等方面朗读(自读、组内互读、整组读、展示读),从整体把握课文。
湖心亭看雪教与学目标:1、熟读美读课文,理解“绝、拿、强、更、痴”等字。
2、赏析雪后奇景,体味白描手法。
3、解读张岱的精神世界。
重点与难点:【重点1、朗朗背诵,积累文言词语。
整体把握文意,理清文章思路。
2、赏析雪后奇景,体味白描手法。
【难点】1、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2、解读张岱的精神世界。
教与学方法诵读教学法;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练习法。
第一课时教与学要点:1、读懂课文,初步理解文意。
2、理解文中常考字词。
教与学过程:一、作者、作品背景:见《金榜行动》二、检查预习1、读准下列字音崇祯(chóng zhēn) 毳(cuì)衣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铺毡(zhān) 喃喃(nán)更(gēng)定更(gâng)有此人强(qiǎng)饮2、读注释①,提示要注意的三个地方:(1)课文选自《陶庵梦忆》,忆——这是一部回忆录。
写于明王朝灭亡之后,表现了对故国往事的怀念。
(2)作者的家乡是哪里?——山阴(即今天的浙江绍兴)。
而他寓居的地方是?——杭州。
这说明作者身在他乡,客居异地。
(3)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仕”?——不想给清廷做事。
这说明他有深深的故国之思。
明亡后,张岱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在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
他的文章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总带有淡淡的哀愁。
三、入课学习结合常考字词注释表,从课文中找出例句并译成现代汉语。
词类活用四、展示、评议五、课后作业1、完成《金榜行动》第一部分第二课时教与学要点:1、读懂课文,感知文意。
2、研读课文,探究内容。
教与学过程:一、前测入课1、《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写于以后。
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淡淡的笔触融入。
2、“是日更定矣”“是日”是那一日?3、大雪三日后环境如何?4、本文写景的特点是使用白描手法,你知道什么是白描手法吗?请写出来,告诉大家。
山东省青岛市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9课湖心亭看雪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山东省青岛市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9课湖心亭看雪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山东省青岛市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9课湖心亭看雪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湖心亭看雪课题湖心亭看雪第 3.4 /共 2 课时课型复习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背诵及默写课文.2、理解并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
掌握“重点词语及用法.3、能流畅地翻译文句。
掌握省略句等特殊句式,增强举一反三的能力。
重难点教学目标2.3教学流程一、复习导入二、合作探究(温故)(一)课文背诵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绝。
是日更定矣,余一小舟,拥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长堤一、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相公者! (二)理解背诵重点单个字及翻译1、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
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接连下了三天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3、是日更定矣,余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这一天初更以后,我撑着一只小船,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4、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全白5、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翻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廊,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湖心亭看雪课题湖心亭看雪课型新授执笔人教研组长审核签字级部审核时间第周第导学稿教师寄语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张岱的文学常识。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感受艺术境界。
3、深入了解本文写景的特点——白描手法。
4、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5、背诵并默写全文。
教学重点1、关于张岱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语的用法。
2、本文写景的特点——白描手法。
教学难点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探究作者的精神世界。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过程【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
寓居杭州。
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
他的小品文可谓名副其实,长的不过千把字,短的仅一二百字,笔墨精炼,风神绰约,洋溢着诗的意趣。
以隽永见长,寥寥几笔,意在言外,有一唱三叹之致,无捉襟见肘之窘。
他擅长写景和表现士大夫的闲情逸致,文笔清新活泼,趣味盎然。
他继公安三袁(袁宏道、袁中道、袁宗道)之后,以清淡天真之笔,写国破家亡之痛,寓情于境,意趣深远,算得晚明散文作家中一位成就较高的“殿军”。
他一生著作颇丰,今存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石匮书》等。
《陶庵梦忆》是作者对早年生活及有关世俗人情的回忆。
《西湖梦寻》是一些记叙西湖风景及掌故的文章。
《石匮书》是记载明代历史的书。
2、背景资料张岱出身于仕宦之家,明亡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
明亡以后,他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
《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
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他在《陶庵梦忆·序》中说:“鸡鸣枕上,夜气方回,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
今当黍熟黄粱,车旅螳穴,当作如何消受?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向佛前,一一忏悔。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第29课《湖心亭看雪》学案教师寄语: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的实词,通过诵读,感悟文章的简约之美。
2、通过想象,感受雪后西湖凝静清绝的意境之美。
3、沉潜涵泳,体悟作者旷达的志趣和故国之思。
一、基础知识1、读准下列加点的字更()定拥毳.()衣崇祯.()雾凇.( )沆砀..()与余舟一芥.()铺毡.()对坐强.()饮2、本文选自《》,作者字,又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3、文章描写西湖的景象,表达了作者自己及文人雅士清高拔俗的志趣,寄寓了对的怀念。
二、理解探究4、记叙看雪的背景、时间、天气有何作用5、说说本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有什么特色。
6、文中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况且文章末尾舟子还出现了,这是不是矛盾?三、合作释疑7.写作方面,作为一篇游记,作者是怎样处理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的?8、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
体味本文所用的白描手法。
四、课内精读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一)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9.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的年号,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10.“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11.“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12.“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13.上文画线句子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特点?(二)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14.补出下列语句的省略成分。
《第29课湖心亭看雪》导学案走近作者:张岱(1597-1679),又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天孙,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汉族,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
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精于茶艺鉴赏,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
张岱为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其最擅长散文,著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白洋潮》等绝代文学名著。
写作背景:明亡以后,张岱曾参加过抗清斗争。
《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明亡他入山以后。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了这一山水小品中,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中窥知一二。
(一)、给下列字词注音。
更.定余挐.一小舟毳.衣雾淞.沆砀..一芥.铺毡.强.饮喃喃..(二)、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更.定挐.沆砀..一白焉得更.有此人三大白.客此相公(三)、翻译下列句子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见余大惊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四)划分下面句子的节奏1、湖中人鸟声俱绝2、一童子烧酒炉正沸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4、余挐一小舟(五)文学常识填空1、本文选自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字_______,又字________,号________,别号________晚号________,______(朝代)人。
作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他的文笔___________,饶有情趣,风格独特。
2、本文是一篇游记小品文,记叙了作者在“_____________”(年号月份)“__________”(具体时间)到“____________”(地点)去____________的事情。
3、默写柳宗元的《江雪》:第一课时(一)作者是怎样叙写这次湖心亭看雪的经过?(二)品味本文语言特点。
第29课湖心亭看雪
学习目标
1、了解写作背景,积累文言词语。
2、疏通文意,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3、赏析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4、体味本文写景的白描手法及语言风格,正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预习导学
1、走近作者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侨寓杭州。
其家自曾祖以来,均为显宦。
他早年过着精舍骏马,鲜衣美食,斗鸡放鹰,弹琴吟诗的贵公子生活。
喜游山水,通晓音乐戏剧,一生未曾仕宦。
典型例题:问题一:记叙看雪的背景、时间、天气有何作用?
2、写作背景
本文开篇叙事,交代看雪的时间及背景,“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朴实的记叙,交代了一个不寻常的人。
写不一般的纪年方法、不一般的时间、不一般的天气,都是突出“独”,字。
“独”,不仅强调数量(只有自己一人);更写出了作者,与众不同心态与情趣。
3、给下列字注音。
更()毳()凇()沆砀()()喃()痴()4、解释加点的词。
矣________
(1)湖中人鸟声俱绝.________ (2)是日,更定
..
(3)惟.长堤一痕________ (4)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________
..
________ (6)及.下船________
(5)是金陵人,客此
..
(7)湖中焉得
更有此人_______
..
5、翻译下列句子。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合作探究
1、疏通文意
第一段
第二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