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阴阳应象大论
- 格式:ppt
- 大小:217.00 KB
- 文档页数:42
《黄帝内经》第五篇:阴阳应象大论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应,即相应、对应;象,事物可见的现象或摹拟物象的像。
本篇以阴阳为理论的认本,论述阴阳与自然之象、人体生理、病理之象的相应,故篇名为“阴阳应象大论”。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
引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黄帝说:阴阳,是自然界的一般规律,是分析和归纳千变万化客观事物的总纲,是万事万物发展变化的根源,也是发生、发展和灭亡的根本,自然界中的无穷奥妙都是从阴阳对立统一之中变化出来的,所以诊断和治疗疾病也务必求之于阴阳这一根本。
再拿阴阳的变化来说,阳气轻清上浮,积而为天;阴气沉浊下降,积而为地。
静止属阴,躁动属阳;阳主生发,阴主成长;阳主肃杀,阴主收藏。
阳易动散,故能化气;阴易凝敛,故能成形。
阴阳之气,在一定条件下,可向其对立面转化,故阴寒至极可转化为阳热,阳热至极可转化为阴寒。
寒气凝敛,能生浊阴;热气长散,能生清阳。
如果人体中脾脏的阳气下陷而不升,就会产生完谷不化的腹泻病;苦胃中的浊阴之气堵塞在上而不降,就会产生胃脘胀满类疾病。
这就是阴阳运行失常反映出来的一种病理现象。
清阳之气上升蒸腾而为天,浊阴之气下降凝聚而为地;地气蒸发上升为云,天气凝聚下降为雨;雨是由地气上升之云转变而成的,云是由天气下降之雨蒸发而成的。
人体的变化也是如此,清阳之气从上窍耳目口鼻而出,如呼吸、声音、听觉、视觉等,都要依靠清阳之气才能维持;而浊阴之气从下窍而出,如大小二便等秽浊之物从前后二阴排出。
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2)原文阴阳应象大论(2) 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
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腑,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
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
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
故曰: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
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慄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
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
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
【注释】①道:即法则、规律。
②父母:这里指作根源、起源的意思。
③生杀之本始:生,指生长;杀,指消亡;生杀之本始,就是自然界万物生长和消亡的根本动力。
④神明之府:神,变化玄妙,不能预测;明,指事物昭著清楚;府,物质积聚的地方;神明之府,就是说宇宙万物变化极其玄妙,有的显而易见,有的隐匿莫测,都源于阴阳。
⑤清阳实四支:支通肢;清阳,指在外的清净的阳气;四肢主外动,所以清阳充实四肢。
⑥风胜则动:动,即动摇,这里指痉挛、抽搐及眩晕一类的症状。
风性善行,所以风胜则动。
风胜则动就是说风邪偏胜就会出现痉挛、抽搐及眩晕这一类的症状。
⑦浮:即浮肿的意思。
⑧濡泻:指腹泻黏膩之病。
⑨厥气:指厥逆不顺之气。
⑩会通六合:会通,即交会贯通;六合,指十二经脉相互配合成六对。
气穴:经气所汇集的部位,即穴位。
谿谷属骨:肉之小会为谿,肉之大会为谷;属骨指与谿谷相连的骨节。
经纪:同纲纪,此处作规律讲。
阴阳应象大论篇原文:原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清气在下,则生飧sūn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
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译:黄帝道:阴阳是宇宙间的一般规律,是一切事物的纲纪,万物变化的起源,生长毁灭的根本,有很大道理在乎其中。
凡医治疾病,必须求得病情变化的根本,而道理也不外乎阴阳二字。
拿自然界变化来比喻,清阳之气聚于上,而成为天,浊阴之气积于下,而成为地。
阴是比较静止的,阳是比较躁动的;阳主生成,阴主成长;阳主肃杀,阴主收藏。
阳能化生力量,阴能构成形体。
寒到极点会生热,热到极点会生寒;寒气能产生浊阴,热气能产生清阳;清阳之气居下而不升,就会发生泄泻之病。
浊阴之气居上而不降,就会发生胀满之病。
这就是阴阳的正常和反常变化,因此疾病也就有逆证和顺证的分别。
原文: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còu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译:所以大自然的清阳之气上升为天,浊阴之气下降为地。
地气蒸发上升为云,天气凝聚下降为雨;雨是地气上升之云转变而成的,云是由天气蒸发水气而成的。
人体的变化也是这样,清阳之气出于上窍,浊阴之气出于下窍;清阳发泄于腠理,浊阴内注于五脏;清阳充实与四肢,浊阴内走于六腑。
原文: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
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
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
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译:水分为阴阳,则水属阴,火属阳。
人体的功能属阳,饮食物属阴。
饮食物可以滋养形体,而形体的生成又须赖气化的功能,功能是由精所产生的,就是精可以化生功能。
而精又是由气化而产生的,所以形体的滋养全靠饮食物,饮食物经过生化作用而产生精,再经过气化作用滋养形体。
阴阳应象大论解读
阴阳应象大论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篇章,主要论述了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以下是对该篇章的解读: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中医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它是宇宙中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两种基本力量或原理。
阴阳的相互作用和平衡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基础。
二、阴阳在医学中的应用
1.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中医认为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是由阴阳平衡维持的。
阴阳平衡则人体健康,阴阳失衡则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2.解释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医通过阴阳失衡来解释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例如,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等。
3.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医通过调节阴阳平衡来治疗疾病。
例如,对于阴虚火旺的病人,医生会采用滋阴降火的中药进行治疗。
三、五行在医学中的应用
五行是中医理论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它包括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与阴阳学说密切相关。
中医认为五行与人体五脏相对应,通过调节五行平衡可以维护人体健康。
例如,肝属木,与酸味、绿色、春季、东方等相应,因此养肝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
四、整体观念
阴阳应象大论强调了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和整体性。
人体内部各个器官、组织之间以及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因此,在诊断和治疗疾病时,中医注重全面考虑病人的整体状况,包括体质、环境、气候等多方面因素。
总之,阴阳应象大论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阐述了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为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黄帝内经素论》第五篇:阴阳应象大论(四)SW05—Q0208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
中央生出湿气,湿气化生泥土,泥土滋生甘味,甘味促进生脾,脾生然后生肉,肉生然后生脾,脾脏主管口唇。
Q0209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
在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
中央在天上是湿气,在地上是泥土,在人体是肌肉。
在五脏是脾脏,在五色是黄色,在五音是宫音,在五声是歌声,在变动是干呕,在九窍是口唇,在五味是甘味,在五志是思虑。
Q0210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
思虑伤脾,发怒抑制思虑;湿气伤肉,风气抑制湿气;过甘伤肉,酸味抑制甘味。
‖SW67—Q1309→Q1312‖≈→‖SW05—Q0208→Q0210‖SW67—Q1309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
中央生出湿气,湿气化生泥土,泥土滋生甘味,甘味促进生脾,脾生然后生肉,肉生然后生肺。
Q1310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
在气为充,在脏为脾。
中央在天上是湿气,在地上是泥土,在人体是肌肉。
在物体为充实,在五脏促进生脾。
Q1311其性静、兼,其德为濡,其用为化,其色为黄,其化为盈,其虫倮,其政为谧,其令云、雨,其变动、注,其眚淫、溃,其味为甘,其志为思。
中央本性为宁静、兼容,其属性为濡润,其作用为变化,其五色为黄色,其生化为盈满,其催生裸虫,其政治为静谧,其行令为积云、雨水,其衰变为流动、灌注,其灾害为泛滥、溃堤,其五味为甘味,其五志为思虑。
Q1312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脾,酸胜甘。
思虑伤脾,发怒抑制思虑;过湿伤肉,风气抑制湿气;过甘伤脾,酸味抑制甘味。
SW05—Q0211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肺主鼻。
西方生出燥气,燥气化生金石,金石滋生辛味,辛味促进生肺,肺生然后生皮毛,皮毛生然后生肾,肺主管鼻子。
省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竞赛选拔试题及答案省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竞赛选拔试题及答案1. 《黄帝内经》这一书名最早见于()A 、《史记·扁鹊传》B 、《七略》 ( 正确答案 )C 、王叔和《脉经》D 、皇甫谧《针灸甲乙经》E 、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2. 《灵枢》最早被称为“九卷”,始见于()A 、《黄帝内经》B 、《针灸甲乙经》C 、《难经》D 、《伤寒杂病论》 ( 正确答案 )E 、《脉经》3.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认为药食中味厚者的功能是()A 、通B 、泄 ( 正确答案 )C 、发热D 、发泄E 、发散4.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清阳实四肢”,“清阳”是指()A 、糟粕B 、使上窍发挥各种功能的精微物质C 、饮食化生的精气 ( 正确答案 )D 、津液E 、营血5.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知之则强,不知则老。
”经文中“之”是指()A 、阴阳五行B 、脏腑气血C 、养生规律D 、呼吸精气E 、七损八益 ( 正确答案 )6. 据《灵枢?本神》篇所述,心有所忆谓之()A 、意 ( 正确答案 )B 、心C 、志D 、思E 、虑7. 据《灵枢?本神》篇所述,肝气实的症状是()A 、恐B 、怒 ( 正确答案 )C 、笑不休D 、腹胀 , 经溲不利悲E 、思8. 根据《灵枢?决气》,精脱者的表现是()A 、目不明B 、耳聋 ( 正确答案 )C 、腠理开、汗大泄D 、骨属屈伸不利,色夭,脑髓消,胫痠,耳数鸣E 、色白、夭然不泽9. 据《灵枢·百病始生》篇中“三部之气,所伤异类”的观点,“清湿”所伤的部位是()A 、上部B 、下部 ( 正确答案 )C 、五脏D 、经脉E 、络脉10. 《素问·平人气象论》指出虚里是()A 、脾之大络B 、心之大络C 、肺之大络D 、肝之大络E 、胃之大络 ( 正确答案 )11. 据《素问·平人气象论》,妇人手少阴脉动甚者,是()A 、水肿B 、黄疸C 、胃疸D 、带下E 、妊子 ( 正确答案 )12. 下列哪项不属于汤剂的特点()A .吸收快,药效发挥迅速B .便于随证加减C .便于服用或携带 ( 正确答案 )D .服用量大E .适于病证较重或病情不稳定的患者13. 以简、便、廉、效为显著特点的方书是()A .《五十二病方》B .《肘后备急方》 ( 正确答案 )C .《刘涓子鬼遗方》D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E .《伤寒明理论》14. 首先提出君臣佐使理论的是()A .《医学心悟》B .《黄帝内经》 ( 正确答案 )C .《景岳全书》D .《圣济经》E .《医方集解15. 麻杏甘石汤的功用是()A .辛凉透表,清热解毒B .辛凉疏表,清肺平喘 ( 正确答案 )C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D .清泻肺热,止咳平喘E .宣降肺气,清热化痰16. 麻杏甘石汤主治证候的病机是()A .外感风邪,邪热壅肺 ( 正确答案 )B .风温初起,肺失清肃C .痰饮郁结,肺气上逆D .风寒外束,痰热内蕴E .肺有伏火,肺失宣降17. 败毒散的功用是()A .发汗解表,散风祛湿B .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 正确答案 )C .益气解表,理气化痰D .助阳益气,解表散寒E .清热解毒,祛风除湿18. 益气解表的常用方是()A .败毒散 ( 正确答案 )B .荆防败毒散C .加减葳蕤汤D .葱白七味饮E .再造散19. 治表里俱寒证的代表方是()A .四逆汤B .当归四逆汤C .再造散D .麻黄细辛附子汤 ( 正确答案 )E .回阳救急汤20. 参苏饮的功用是()A .温通心阳,平冲降逆B .益气解表,理气化痰 ( 正确答案 )C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D .温脾和中,缓急止痛E .散寒祛湿,益气解表21. 九味羌活汤主治证候的病机是()A .外感风寒,里有郁热B .外感风寒,内伤湿滞C .外感风寒,肺气失宣D .外感风寒,营卫不和E .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 ( 正确答案 )22. 柴葛解肌汤的组成中含有()A .杏仁B .防风C .五味子D .桔梗 ( 正确答案 )E .川芎23. 原书桂枝汤中桂枝与白芍的用量比例为()A . 2:lB . 1:2C . 1:1 ( 正确答案 )D . 3:2E . 2:324. 体现甘温除热法的方剂是()A .四君子汤B .补中益气汤 ( 正确答案 )C .参苓白术散D .清暑益气汤E .导赤散25. 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是 : ()A .《本草拾遗》B .《本草经集注》C .《神农本草经》 ( 正确答案 )。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本章要点]一、说明人的阴阳和天地四时之阴阳息息相通,无论养生、治病,率皆法于阴阳,才能取得临床效应.二、具体说明人如何取法于阴阳.[原文]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①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②,生杀之本始③,神明之府④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支⑤,浊阴归六腑.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风胜则动⑥,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⑦,湿胜则濡泻⑧.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⑨上行,满脉去形.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帝曰: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脏腑,端络经脉,会通六合⑩,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谿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其信然乎?岐伯对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徵,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肺主鼻.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脏为肺,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窍为鼻,在味为辛,在志为忧.忧伤肺,喜胜优,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脏为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慄,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帝曰:法阴阳奈何?岐伯曰: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慄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帝曰:调此二者奈何?岐伯曰: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故曰:知之则强,不知则老,故同出而名异耳.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愚者不足,智者有余,有余则耳目聪明,身体轻强,老者复壮,壮者益治,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惔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帝曰:何以然?岐伯曰:东方阳也,阳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则上盛而下虚,故使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也.西方阴也,阴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则下盛而上虚,故其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也.故俱感于邪,其在上则右甚,在下则左甚,此天地阴阳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纪,地有五里,故能为万物之父母.清阳上天,浊阴归地,是故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故能以生长收藏,终而复始.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脏.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以天地为之阴阳,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暴气象雷,逆气象阳,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腑,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与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故曰: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慄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注释]①道:即法则、规律.②父母:这里指作根源、起源的意思.③生杀之本始:生,指生长;杀,指消亡;生杀之本始,就是自然界万物生长和消亡的根本动力.④神明之府:神,变化玄妙,不能预测;明,指事物昭著清楚;府,物质积聚的地方;神明之府,就是说宇宙万物变化极其玄妙,有的显而易见,有的隐匿莫测,都源于阴阳.⑤清阳实四支:支通"肢〞;清阳,指在外的清净的阳气;四肢主外动,所以清阳充实四肢.⑥风胜则动:动,即动摇,这里指痉挛、抽搐与眩晕一类的症状.风性善行,所以风胜则动.风胜则动就是说风邪偏胜就会出现痉挛、抽搐与眩晕这一类的症状.⑦浮:即浮肿的意思.⑧濡泻:指腹泻黏膩之病.⑨厥气:指厥逆不顺之气.⑩会通六合:会通,即交会贯通;六合,指十二经脉相互配合成六对.气穴:经气所汇集的部位,即穴位.谿谷属骨:肉之小会为谿,肉之大会为谷;属骨指与谿谷相连的骨节.经纪:同纲纪,此处作规律讲.玄:指自然界深远微妙的化生力量.握:指抽搐握拳,是肝主筋病变时的表现.哕:即干呕.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阴右行,阳左行,阳从左升,阴从右降,所以说阳从左右是阴阳的道路.能始:能与"胎〞通假,能始,本始,根源的意思.喘粗为之俯仰:喘粗即呼吸困难的意思;喘粗为之俯仰,意思就是指因呼吸困难而前俯后仰.烦冤:即心胸烦乱之义.七损八益:七损,指房事中损伤人体精气的七种情况;八益,指房事对人体精气有益的八种情况.八纪: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八个节气合称八纪. 傍:即依靠,这里意思是效法、按照.见微得过:微,指病初发之征兆;过,指疾病所在;见微得过,就是能与早正确认识疾病的轻重程度的意思.权衡规矩:权,古代的秤砣,有下沉的意象;衡,古代的秤杆,有平衡的意象;规,圆润的器物,有圆润的意象;矩,为方形的器物有平盛的意象;权衡规矩又来借代四时的四种脉象.[译文]黄帝说:阴阳是宇宙之中的规律,是一切事物的本源,是万物发展变化的起源,是生长、毀灭的根本.对于人体来说,它是精神活动的根基.治理必须以阴阳为根本去进行考查.从阴阳变化来说,阳气积聚而上升,就成为天;阴气凝聚而下降,就成为地.阴的性质为静,阳则为动;阳主萌动,阴主成长,阳主杀伐,阴主收藏.阳主万物的气化,阴主万物的形体.寒极会生热,热极会生寒.寒气能产生浊阴,热气能产生清阳.清阳之气下陷,如不能上升,就会发生泄的病.浊阴在上壅,如不得下降,就会发生胀满之病.这就是违背了阴阳运行规律,导致疾病的道理.清阳之气变为天,浊阴之气变为地.地气上升成为云,天气下降变成雨;雨源出于地气,云出自于天气.人体的变化也是这样,清阳出于上窍,浊阴出于下窍.清阳从腠理发泄,浊阴内注于五脏.清阳使四肢得以充实,内走于六腑.水主阴,火主阳.阳是无形的气,而阴则是有形的味.饮食五味滋养了形体,而形体的生长发育又依赖于气化活动.脏腑功能由精产生.精是依赖于真气而产生的,形体是依赖于五味而成的.生化的一切基于精,生精之气得之于形.味能伤害形体,气又能摧残精,精转化为气,气又伤于味.属阴的五味从下窍排出,属阳的真气从上窍发泄.五味之中,味厚的属于纯阴,味薄的属于阴中之阳;阳气之中,气厚属于纯阳,气薄属于阳中之阴.作为五味来说,味厚会使人泄泻,味薄能使肠胃通利.作为阳气,气薄能渗泄邪气,气厚会助阳发热.亢阳促使元气衰弱,而微阳能使元气旺盛.亢阳侵蚀元气,元气赖于微阳的煦养;亢阳耗散元气,微阳却使元气增强.气味之中,辛甘而有发散作用的属于阳;酸苦而有涌泄作用的,属于阴.阴阳在人体内,是相对平衡的.如果阴气偏胜了,阳气必然受损害.同样,阳气偏胜了,阴气也必定受损害.阳气偏胜就产生热,阴气偏胜就产生寒.寒到极点,又会出现热象;热到极点,又会出现寒象.寒邪能操作人形体,热邪能操作人气分.气分受伤,就会因气脉阻滞使人感觉疼痛;形体受伤,就会因为肌肉壅滞而肿胀起来.所以凡是先痛后肿的,是因为气病而伤与形体;若是先肿后痛,是因为形伤而累与气分.风邪太过,形体就会动摇、颤抖,手足痉挛;邪热太过,肌肉就会生发红肿;燥气太过,津液就枯涸;湿气太过,就会生发泄泻.天有春夏秋冬四时,对应五行而形成春、夏、长夏、秋、冬五时的变通,以利生长收藏以产生寒暑燥湿风的五候变化.人有五脏,五脏化生出五气,发为喜怒悲忧恐这些不同的情志,过喜过怒,都会伤气.寒暑外侵,则会损伤形体.大怒会伤阴气,大喜会伤阳气.更可怕的是逆气上冲,血脉阻塞,形色突变.喜怒如不节制,寒暑如不依例,就有伤害生命的危险.因此,阴气过盛就要走向它的反面,同样阳气过盛也要走向它的反面.所以说冬季感受的寒气太多了,到了春季就容易发生热性病;春季感受的风气太多了,到了夏季就容易发生飧泄的病;夏季受的暑气太多了,到了秋季就容易发生疟疾;秋季感受的湿气太多了,到了冬季就容易发生咳嗽.黄帝问:我听说古代圣人,讲到人体形态,辨別脏腑的阴阳,审察经脉的联系,使得会通六合,各按其经络循行起止;气穴所发的部位,各有它的名称;肌肉与骨骼相连结的部位,都有它们的起点;皮部浮络的阴阳、顺逆,各有条理;四时阴阳的变化,都有它一定的规律;外在环境与人体内部的对应关系,也都有表有里.是否真的是这样呢?岐伯答:东方生风,风能滋养木气,木气能生酸味,酸味能养肝,肝血能够养筋,而筋又能养心.肝气上通于目.它的变化在天是五气里的风,在地是为五行里的木,在人体中则为筋,在五脏中则为肝,在五色中则为苍,在五音中则为角,在五声中则为呼,在人体的变动中则为握,在七窍中则为目,在五味中则为酸,在情志中则为怒.怒伤肝,但悲伤能够抑制怒;风气伤筋,但燥能够抑制风;过食酸味能够伤筋,但辛味能够抑制酸味.南方生热,热能生火,火气生苦味,苦味养心,心生血,血养脾,心气与舌相关联.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人体为血脉,在五脏为心,在五色为赤,在五音为徵,在五声为笑,在人体情志变动为忧,在七窍为舌,在五味为苦,在情志的变动上为喜.过喜伤心气,但恐能抑制喜;热伤气,但寒水能抑制热;苦味伤气,但咸味能抑制苦味.中央生湿,湿使土气生长,土生甘,甘养脾气,脾滋养肌肉,肌肉强壮使肺气充实,脾气与口相关联.它的变化在天为五气里的湿,在地为五行里的土,在人体为肌肉,在五脏为脾,在五色为黄,在五音为宫,在五声为歌,在人体的变动为干呕,在七窍为口,在五味为甘,在情志变动上为思.思虑伤脾,但怒气能抑制思虑;湿气伤肌肉,但风气能抑制湿气;过食甘味伤肌肉,但酸味能抑制甘味.西方生燥,燥使金气旺盛,金生辛味,辛养肺,肺气滋养皮毛,皮毛润泽又滋生肾水,肺气与鼻相关联.它的变化在天为五气里的燥,在地为五行里的金,在人体为皮毛,在五脏为肺,在五色为白,在五音为商,在五声为哭,在人体的变动为咳,在七窍为鼻,在五味为辛,在情志变动上为忧.忧伤肺,但喜能抑制忧;热伤皮毛,但寒能抑制热;辛味伤皮毛,但苦味能抑制辛味.北方生寒,寒生水气,水气能生咸味,咸味能养肾气,肾气能长骨髓,骨髓又能养肝,肾气与耳相关联.它的变化在天为五气的寒,在地为五行中的水,在人体为骨髓,在五脏为肾,在五色为黑,在五音为羽,在五声为呻吟,在人体的变动上为战栗,在七窍中为耳,在五味中为咸,在情志变动上为恐.恐伤肾,但思能抑制恐;寒伤血,但燥能抑制寒;咸伤血,但甘味能抑制咸味.因此说,天地使万物有上下之分,阴阳使血气有男女之别.左右是阴阳循行的道路,而水火则是阴阳的表现.阴阳变化,是一切事物生成的原始.所以说,阴在内,有阳作为它的卫外;阳在外,有阴作为它的辅佐.黄帝说:人该怎样取法于阴阳呢?岐伯答:阳气太过,身体就会发热,腠理紧闭,喘息急迫,俯仰反侧汗不出,热不散,牙齿干燥,心里烦闷,若再有腹部胀满的感觉,就是死症.经得起冬天,而经不起夏天.阴气太过,身体就会恶寒,出汗,身上时常觉冷,屡屡寒战,夹杂作冷,最后就会出现手足厥冷的现象,再感腹部胀满,就是死症.经得起夏天,而经不起冬天.这就是阴阳偏胜,失去平衡,所引起的疾病症状的机转啊!黄帝问:那么,怎样才能使阴阳得以调和呢?岐伯答:能够知晓七损八益的道理,就可以做到阴阳调和.不能借用七损八益,就会早早衰弱.就一般人来说,年到四十,阴气已经减了一半,起居动作,就显得衰退了;到了五十岁,就身体笨重、耳不聪、目不明了;到了六十岁,阴痿,气大衰,九窍功能减退,阴虚于下,阳浮于上,流鼻涕,淌眼泪都出现了.所以说,懂的人,就强健;不懂的人,就衰老.同样都活在世上,结果却不相同.聪明的人洞察一般规律;愚蠢的人,却看到的仅是个别.愚蠢的人,常感到体力不足;聪明的人,却感到精力有余.精力有余,就会耳聪目明,身轻体壮.即使身体本已衰老,也可以焕发青春;本来就强壮的人,就更强壮了.所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以恬静为快乐,在清虚的环境寻求最大的幸福,因此,他的寿命就无穷尽,与天地同寿.这就是圣人的养生方法啊!天气在西北方是不充分的,所以西北方属阴,而人右边的耳目也就不如左边的耳聪目明.地气在东南方是不充盈的,所以东南方属阳,而人左边的手足也就不如右边的灵活.黄帝问道:这是什么道理?岐伯回答说:东方属阳,阳气是精华聚合在上部,上部旺盛了,下部就必然虚弱.就会出现耳聪目明,手足却有不便利的情况.西方属阴,阴气是精华聚合在下部,下部旺盛了,上部就必然虚弱.就会出现耳不聪目不明,而手足却灵活有力.所以同样是感受了外邪,如果在上部,那么身体右侧就较重,如果在下部,那么身体左侧就较重.这就是天地阴阳之气不能不有所偏胜,而在人身也有阴阳左右的不足,身体哪里虚弱了,邪气就会乘虚停滞在哪里.所以天有精气,地有形质;天有八节的,地有五方的.因此,能成为万物生长的根本.阳气轻清而升于天,阴气重浊而降于地,所以天地的运动和静止,是由神妙的变化来把握的,因而能使万物的生、长、收、藏,循环往复,永无休止.只有那些贤明之人,对上,顺应天气来养护头颅;对下,顺应地气来养护双脚;居中,则依傍人事,来养护五脏.天之气与肺相通,地之气与咽相通,风之气与肝相应,雷之气作用于心,五谷之气感应于脾,雨水之气滋润于肾.六经好像大河,肠胃好像大海,九窍好像河流.以天地的阴阳来比喻人身的阴阳,那么人的汗,就好像天地间的雨;人之气,就好像天地间的风;人的暴怒之气,就好像雷霆;人的逆气,就好像久晴不雨.所以养生如不符合天地之理,那就要发生疾病了.所以邪风的到来,有如暴风骤雨.善治病的医生,在病邪刚侵入皮毛时,就给以治疗;医术较差的,在病邪侵入到肌肤时才治疗;更差的,在病邪侵入到筋脉时才治疗;再差的,在病邪侵入到六腑时才治疗;最差的,在病邪侵入到五脏时才治疗.假使病邪已经侵入到五脏,那么治愈的希望与死亡的可能性同样大.人们如果感受了天的邪气,就会使五脏受到伤害;假使感受了饮食的或寒或热,就会使六腑受到伤害;假使感受了地的湿气,就会使皮肉筋脉受到伤害.所以善于运用针法的人,观察经脉虚实,有时要从阴引阳,有时要从阳引阴;取右边以治左边的病,取左边以治右边的病;用自己的正常状态来比较病人的异常状态,从在表的症状去了解在里的病变,这是为了观察病的太过和不与的原因,如果真看清了哪些病是轻微,哪些病是严重,再给人治疗疾病,就不会失败了.善于治病的医生,看病人的色泽,按病人的脉搏,首先要辨明病属阴还是属阳.审察浮络的五色清浊,从而知道何经发病;看病人喘息的情况,并听其声音,从而知道病人的痛苦所在;看四时不同的脉象,因而知道疾病生于哪一脏腑;诊察尺肤的滑涩和寸口脉的浮沉,从而知道疾病所在的部位.这样,在治疗上,就可以没有过失.但追本求源,还是由于在诊断上没有错误.所以说:病在初起的时候,用刺法就可治愈,若在邪气盛时,就需要等邪气稍退再去治疗.病轻的时候,要加以宣泄;病重的时候,要加以攻泻;在它将愈的时候,则要巩固之,防其复发;形体羸弱的,应设法温暖其气;精气不足的,应补以其有形的味.如病在膈上,可用吐法;病在下焦,可用疏导之法;病胸腹胀满的,可用泻下之法;如冒风邪的,可用辛凉发汗法;如邪在皮毛的,可用辛温发汗法;病情发展太重的,可用抑收法;病实证,可用散法或泻法.观察病的阴阳,来决定用剂的柔刚,病在阳的,也可治其阴;病在阴的,也可治其阳.辨明气分和血分,血实的就用泻血法,气虚的就用升补法.。
绪言练习选择题:1 《灵枢》又名()A九卷B难经C甲乙经D内经 E 外经2 《内经》作者是()A黄帝B扁鹊C无从考证D刘安 E 张仲景3 《内经》成书年代的下限应在()之前A黄帝时期B战国时期C秦代D西汉 E 东汉4 《黄帝内经》书名首见于()A《史记》B《淮南子》C《汉书·艺文志》D《伤寒论序》 E 《甲乙经序》5 目前所知,第一个注解《素问》的作者是()A 全元起B杨上善C王冰D林亿 E 黄帝6 今天传下来的《素问》通行本最早是由()校订整理的。
A全元起B杨上善C王冰D林亿 E 皇甫谧7 现存最早的《素问》善本是()A宋本B元本C明本D明代翻宋本 E 清本8 现存最早的《灵枢》善本是()A宋本B元本C明本D明代翻宋本 E 清本9 现存最早注释《内经》的注本是()A素问训解B黄帝内经太素C黄帝内经D类经 E 素问集解最早注释《素问》的注本是()A素问训解B黄帝内经太素C黄帝内经D类经 E 素问集解10 下面注释《内经》的医家皆为江浙籍,除()以外A李中梓B张志聪C高世栻D吴昆 E 马莳11 下面哪部注释书是由日本籍医家所著()A内经知要B类经C素问识D读素问抄 E 灵素节注类编12 《类经》的作者是()A张介宾B李中梓C吴昆D马莳 E 张志聪13 《内经知要》的作者是()A张介宾B李中梓C吴昆D马莳 E 张志聪14 《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的作者是()A张介宾B李中梓C吴昆D马莳 E 张志聪15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的作者是()A张介宾B李中梓C吴昆D马莳 E 张志聪名词解释经典版本影印本善本内经素问灵枢思考题1如何看待《内经选读》课程和《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关系?2《内经》理论体系的学术特点有哪些?四气调神大论篇习题一、选择题1 《四气调神大论》篇中春三月,此谓()A发陈B蕃秀C容平D闭藏 E 物华2 《四气调神大论》篇中夏三月,此谓()A发陈B蕃秀C容平D闭藏 E 物华3 《四气调神大论》篇中秋三月,此谓()A发陈B蕃秀C容平D闭藏 E 物华4 《四气调神大论》篇中冬三月,此谓()A发陈B蕃秀C容平D闭藏 E 物华5 《四气调神大论》篇中春三月,宜()A夜卧早起B夜卧晚起C早卧早起D早卧晚起 E 鸡鸣则起6 《四气调神大论》篇中夏三月,宜()A夜卧早起B夜卧晚起C早卧早起D早卧晚起 E 鸡鸣则起7 《四气调神大论》篇中秋三月,宜()A夜卧早起B夜卧晚起C早卧早起D早卧晚起 E 鸡鸣则起8 《四气调神大论》篇中冬三月,宜()A夜卧早起B夜卧晚起C早卧早起D早卧晚起 E 鸡鸣则起9 《四气调神大论》篇中春三月,养生之道,逆之则伤肝,夏为()A寒变B痎疟C飧泄D痿厥 E 咳逆10 《四气调神大论》篇中夏三月,养长之道,逆之则伤心,秋为()A寒变B痎疟C飧泄D痿厥 E 咳逆11 《四气调神大论》篇中秋三月,养收之道,逆之则伤肺,冬为()A寒变B痎疟C飧泄D痿厥 E 咳逆12 《四气调神大论》篇中冬三月,养藏之道,逆之则伤肾,春为()A寒变B痎疟C飧泄D痿厥 E 咳逆13 《四气调神大论》篇中春三月,宜()A以使志生B使志无怒C无外其志D使志若伏 E 使志安宁14 《四气调神大论》篇中夏三月,宜()A以使志生B使志无怒C无外其志D使志若伏 E 使志安宁15 《四气调神大论》篇中秋三月,宜()A以使志生B使志无怒C无外其志D使志若伏 E 使志安宁16 《四气调神大论》篇中冬三月,宜()A以使志生B使志无怒C无外其志D使志若伏 E 使志安宁17 《四气调神大论》篇中“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之“佩”字是()之义A佩服B佩带C违背D遵循 E 惩罚18 《四气调神大论》篇中“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之“药”字是()之义A针刺B毒药C治疗D仙丹 E 饮食19 《四气调神大论》篇中“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之“苛疾”指()A小草B烦恼C疾病D谴责 E 卧床20 《四气调神大论》篇中“被发缓形”之“被”是指()A盖B握C假D披 E 提二、解释下列划线处的名词术语:1、春三月,此谓发陈2、夏三月,此谓蕃秀3、秋为痎疟4、秋三月,此谓容平5、冬为飧泄6、冬三月,此谓闭藏三、简答题:1、如何理解“春夏养阳,秋冬养阴”2、如何理解“不治已病治未病”四、原文背诵:“春三月┅┅奉生者少。
《内经知要·上卷》阴阳《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天主于动,地主于静。
《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
阴阳者,本道体以生,道者,由阴阳而显),万物之纲纪(总之为纲,大德敦化也;纷之为纪,小德川流也),变化之父母(经曰∶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
《易》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朱子曰∶变者化之渐,化者变之成。
阴可变为阳,阳可变为阴,然变化虽多,靡不统于阴阳,故为父母),生杀之本始(阴阳交则物生,阴阳隔则物死,阳来则物生,阴至则物死,万物之生杀。
莫不以阴阳为本始也),神明之府也(变化不测之谓神,品物流形之谓明。
府者,言变化流形,皆从此出也)。
治病必求于本(人之疾病,虽非一端,然而或属虚,或属实,或属寒,或属热,或在气,或在血,或在脏,或在腑,皆不外于阴阳,故知病变无穷,而阴阳为之本。
经曰知其要者,一言而终是也。
但明虚实,便别阴阳,然疑似之间大难剖别。
如至虚有盛候,反泻衔冤;大实有羸状,误补益疾;阴症似阳,清之者必败;阳症似阴,温之者必亡。
气主煦之,血主濡之,气药有生血之功,血药无益气之理。
病在腑而误攻其脏,谓之引贼入门;病在脏而误攻其腑,譬之隔靴搔痒。
洞察阴阳,直穷病本,庶堪司命。
若疑似之际,混而弗明,攻补之间,畏而弗敢,实实虚虚之祸尚忍言哉)。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躁(积者,汇萃之称也。
合一切之属于阳者,莫不本乎天;合一切之属于阴者,莫不本乎地。
阴主静,阳主躁,其性然也),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之和者为发育,阴之和者为成实,故曰阳生阴长,此阴阳之治也。
阳之亢者为焦枯,阴之凝者为封闭,故曰阳杀阴藏,此阴阳之乱也。
《天元纪大论》曰∶天以阳生阴长,地以阳杀阴藏。
夫天为阳,阳主于升,升则向生,故曰天以阳生阴长,阳中有阴也。
地为阴,阴主于降,降则向死,故曰地以阳杀阴藏,阴中有阳也,此言岁纪也。
上半年为阳升,天气主之,故春生夏长;下半年为阴降,地气主之,故秋收冬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