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力学课程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927.62 KB
- 文档页数:22
水力学教案教案标题:水力学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水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水力学中常用的计算公式和实验方法。
3.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水力学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能力。
5. 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教案内容及安排:课时一:水力学基础知识1. 概念引入和知识预热:a. 引导学生谈论日常生活中与水力学相关的现象和设备。
b. 介绍水力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2. 水流特性:a. 着重介绍流速、流量和水位等基本概念。
b. 解释雷诺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c. 制作实验装置,测量不同条件下的流速和流量。
3. 流体静力学:a. 解释水压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b. 讲解帕斯卡定律和阿基米德原理。
c. 进行实验验证帕斯卡定律和阿基米德原理。
课时二:管道流动1. 管道流动的基本原理:a. 介绍管道流动的各种失压和流动特性。
b. 讲解一维和二维流动模型。
2. 流量计算公式:a. 掌握流量计算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b. 利用实验数据进行流量计算。
3. 管道系统:a. 讲解水力平衡方程和管道系统的分析方法。
b. 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管道系统中的流动情况。
课时三:水泵和水轮机1. 水泵的工作原理:a. 介绍水泵的分类和工作原理。
b. 讲解水头、功率和效率等概念。
c. 进行水泵性能实验和效率计算。
2. 水轮机的工作原理:a. 介绍水轮机的分类和工作原理。
b. 讲解水轮机的特性曲线和效率计算方法。
c. 进行水轮机性能实验和效率计算。
课时四:河流和水库调节1. 河流调节:a. 介绍河流的形态特征和调节目标。
b. 讲解河流调节的方法和措施。
c. 分析不同河流调节措施的优缺点。
2. 水库调节:a. 介绍水库的调节功能和目标。
b. 解释水库调节水位和泄洪方式的关系。
c. 探讨水库调节和水能利用的关系。
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引入真实或虚拟案例,让学生分析和解决其中的水力学问题。
2. 实验教学:通过自主观察、操作实验装置和处理实验数据,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精神。
水力分析与计算课程设计背景介绍水力学是研究水在管道和河道中的流动和相互作用的学科,是现代水利工程设计和规划的基础。
水力学课程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液体的物理特性、流动的稳态和非稳态运动、力学原理和能量守恒定律等。
在水利工程中,水力学的应用范围很广泛,包括水泵、水电站、防洪工程等。
本课程设计旨在通过实际案例来学习水力学基本理论和应用。
实验目的1.了解水力学基本理论和基本计算方法2.掌握水力学模型设备和实验技术3.学习水力学建模及其数学计算方法4.通过实际案例模拟,综合运用水力学理论和应用实验内容本实验包括以下部分:实验器材1.流量计2.压力计3.水泵4.水沟模型实验步骤1.测量水沟模型长度和高度。
2.安装流量计和压力计。
3.调整和测试水泵的流量、压力和功率。
4.测量实验过程中的数据。
5.计算比能量损失系数。
实验数据实验过程中需要测量的数据包括以下内容:1.水量2.压力3.流速4.动能5.功率实验原理流体力学原理主要是通过质量守恒、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原理,对流体进行研究和分析。
在建立流体动力学模型并计算过程中,必须确定一些物理性质,例如流速、压力、密度、流量、比能量损失和液面高度等。
在水力学中,常用的计算公式包括以下几条:1.流量公式:Q=VA其中,Q表示流量,V表示流速,A表示管道横截面积。
2.连通管道两端的压力损失公式:$\\Delta P=h f \\frac{L}{D} v^{2} / 2 g$其中,$\\Delta P$表示两端压力差,h表示流体的比能量损失系数,L表示管道长度,D表示管道直径,v表示平均流速,g则表示重力加速度。
3.泵经管道输送的功率公式:$P=\\rho Q g h$其中,P表示功率,$\\rho$表示流体密度,Q表示流量,g表示重力加速度,h则表示水头。
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1.实验器材的说明和使用方法2.实验数据的测量和处理方法3.实验计算原理和结果分析4.实验结果的讨论和结论总结通过这次实验,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水力学的基本理论和应用。
水力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概述
水力学是土木工程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主要研究水的运动规律
及其对各种工程结构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本课程旨在通过系统地介
绍水力学的基本理论、计算方法和实践应用,培养学生在工程实践
中运用水力学理论进行分析和设计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 理解水的运动规律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
2. 熟悉水力学基本概念和影响水流的因素。
3. 能够应用水力学理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
4.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水力学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
1. 水力学基础知识
- 水流基本性质:流速、流量、压力等概念及其测量方法。
- 流动方程:连续性方程、动量方程和能量方程的推导和应用。
- 流动状态:定常流动和非定常流动的概念和分析方法。
2. 水力学实验室
- 水流测量实验:流量计测量、流速测量和压力测量实验。
- 进水和排水实验:水泵、水坝和排水管道等实验。
- 水力力学实验:水力学模型的设计、搭建和测试。
3. 水理计算方法
- 水流管道计算:水流压力和流量的计算方法。
- 水流阻力计算:临界流速、流态转变和水流阻力公式的应用。
- 水尺控制计算:水流调节和水位控制的计算方法。
4. 应用案例分析
- 水力工程案例:水电站、水坝和水渠工程的水力学问题分析。
- 自然界水力学现象:洪水、地下水流和波浪等自然界中的水
力学问题。
- 环境水力学:水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中的水力学应用。
四、教学方法。
水力学与桥涵水文第二版课程设计课程介绍课程名称本课程为《水力学与桥涵水文》第二版课程设计。
课程背景随着城市化的日益加速,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已经成为当代社会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而水利工程则作为水资源的重要管理方式之一,已经成为人们重视的研究领域之一。
本课程旨在通过对水力学与桥涵水文的学习和研究,使学生们对水利工程有更加全面深入的理解,为实际工程实践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们以下方面的能力:1.熟悉水流运动的基本原理和流量计算方法。
2.熟悉桥涵水文的基本理论和设计方法。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实际水利工程问题。
课程内容第一章:水力学基础1.1 水流运动的基本原理1.2 流量计算方法第二章:流体力学2.1 流态2.2 流场基本方程2.3 流场的数学模型第三章:水力模型实验3.1 水力模型原理3.2 模型实验系统第四章:桥涵水文基础4.1 桥涵水文概述4.2 涵洞水文及设计4.3 桥梁水文及设计第五章:实际水力工程案例分析5.1 古运河泊坡涵的水文设计5.2 沙河大桥水文设计5.3 泰伯梁桥水利特性分析课程设计概述本课程设计旨在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们能够身临其境地了解水力学与桥涵水文的实际应用,从而更加深入地掌握课程内容。
设计方案本课程设计包括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案例引导在本部分,老师将向学生推荐三个水利工程案例,并简要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及重点分析内容。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业方向,在老师推荐的案例中选择一个进行深入研究。
推荐案例如下:1.古运河泊坡涵的水文设计2.沙河大桥水文设计3.泰伯梁桥水利特性分析第二部分:案例研究在本部分,学生将根据自己选择的案例进行深入研究,并撰写一份研究报告。
报告的撰写应包括以下内容:1.案例背景介绍2.案例分析方法3.案例分析结果及结论第三部分:案例展示在本部分,学生将向全班展示自己选择的案例,并详细介绍自己的研究成果。
此外,学生还需就其他同学的展示进行评价和讨论。
水力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水力学是研究水的运动规律以及水在各种工程和自然环境中的应用的学科。
本课程旨在向学生介绍水力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际应用,使其掌握水流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以及了解水力学在工程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掌握水的基本性质和水流的运动规律;2. 理解水力学的基本原理,能够运用水力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3. 了解水力学在水利工程、水电站等领域的应用,并理解其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4. 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验和实际操作的技能。
三、教学内容1. 水力学基本概念和基本性质1.1 水的物理性质1.2 水流的基本参数1.3 水力学的基本概念2. 水流的运动规律2.1 一维流动和二维流动2.2 流态的分类和流速分布2.3 麦克斯韦方程和纳维-斯托克斯方程2.4 水流动力学方程3. 水流的测量和实验3.1 水流参数的测量方法3.2 水流实验的基本原理3.3 实验室实践和水流模型试验4. 水力工程中的应用4.1 水力发电原理和技术4.2 水利工程的设计和施工4.3 水道工程和渠道设计4.4 堤坝工程和防洪措施5. 河流水动力学5.1 河流流态和河道形态5.2 河流水动力学模型5.3 河流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四、教学方法1. 理论讲解:通过教师讲解、课堂讨论等形式,提供水力学基本理论知识;2. 实验操作:组织学生进行水流实验和模型试验,加深对水力学原理的理解;3. 课外阅读:布置相关文献阅读和研究报告,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思维深度;4. 工程实践:组织学生参与水利工程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表现:包括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等;2. 实验和模型操作:对学生实验和模型试验的操作技能进行评价;3. 课程论文和报告:学生撰写的课程论文和研究报告的质量和深度;4. 期末考核:包括笔试、实验操作和课程设计等。
六、教材及参考资料主教材:《水力学导论》刘大恒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参考资料:1. 《水利水电工程概论》刘明宇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 《水利水电工程结构力学》王勇著,人民交通出版社3. 《流体力学》张春燕著,高等教育出版社七、课程设计学生需要设计一个小型水利工程项目,包括工程方案、设计图纸和技术报告,并进行口头答辩。
水力学教程教学设计简介水力学是研究水流运动规律和水力学原理的一门科学。
在工程设计中常常需要应用水力学知识,如水利工程、水电站建设和管理、水库管理等。
因此,水力学在工程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本教程的目的是为学生提供系统全面的水力学知识。
本教程的教学设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 教学目标;2. 教学内容;3.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本教程的教学目标主要分为以下几点:1.掌握水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熟悉流体的动力学特性;3.能够分析水力问题并解决实际工程问题;4.熟练掌握水利设施建设的设计和管理。
教学内容第一章:水力学基础知识1.1 水和水的物理性质 1.2 水动力学和重力学 1.3 流体的动力学特性第二章:流体的运动规律2.1 流体的流动状态和流动速度 2.2 流体的压力和流速 2.3 流体的流量和涡动第三章:水力学原理3.1 海拔高度差和水压头 3.2 水力特性和水压力 3.3 液位和水力开展第四章:水利工程建设设计4.1 水坝的设计和建设 4.2 水电站和涡轮发电机的设计和建设 4.3 污水处理设施的设计和建设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是本教程中的核心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只能提供理论知识,而通过实践教学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水力学知识。
以下是课程中的实践教学方式:1.现场考察:通过参观不同类型的水利设施,如水坝、涡轮水电站和污水处理设施等,实地了解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
2.模拟实验:通过模拟实验,提供系统的水力学知识。
例如,通过模拟水压力变化和液位变化,提高学生对水力学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3.课题研究: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课题进行研究,如水坝建设的环境影响分析或水电站的管理优化等。
通过课题研究,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总结本教程的教学设计旨在为学生提供系统全面的水力学知识。
通过理论知识的讲授,实践教学的方式,以及自主探索的课题研究,学生可以掌握水利工程建设和设计的理论知识,并提高其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水力学课程设计背景水力学是研究流体(气体与液体)在管道、河道、水桥等流动中的原理、规律、技术、应用与发展的学科。
作为土木工程和环境科学工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门学科,水力学应用广泛,涉及到城市建设、水利工程、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
因此,设计一门水力学课程至关重要。
目的针对水力学的课程,我们的设计目的如下:1.帮助学生认识流体的物理特性、流体的运动和控制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
2.了解不同的流体流动过程的基本方程。
3.加强对水力学设计和建模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实践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章:流体静力学•流体静力学基本定义•流体静压力与基本定律•流体静力学运用第二章:流体动力学•流体动力学基本定义•牛顿公式•费慕勒公式•流体动力学方程第三章:液体流动和河道流动•经典面向分析和计算的习惯•流动与氢能学的本质区别•流动方程的微分形式•基本不可压流动方程和其解析解第四章:液体流动中粘性和湍流流动•液体黏度的定义和测量法•液体流动中粘性的作用•液体流动中的层流和湍流第五章:渠道流动•单相流动方程•均匀流动和不均匀流动•偏心度的衡量和计算•渠道内部机理和轮廓尺寸第六章:水利工程的应用•不同类型水利工程的应用•设计标准和计算公式•实例分析实践环节在教学设计中,我们还将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具体实践内容如下:1.小组作业:在小组内完成基于特定调查数据分析水利工程设计与方案。
在选定一项问题后,小组通过举办实地调查、数据收集、建模和模拟,展示最佳水利工程建议。
2.实践课:在实践课程中,学生将进一步加深在实验室的实践经验,通过实验掌握水力学理论的应用。
3.期末项目:结合各自的专业背景,小组完成设定的水利工程设计,并对设计方案进行实验验证。
教学方法本课程主要采用讲授、互动和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讲授阶段,老师以讲解主要理论和技巧为主,以解控制题型并答疑为辅;在互动环节中,老师将探讨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并让学生主动提问和回答问题;案例研究课程中,老师将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程案例,引导学生探索问题和解决方案。
水力学水文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掌握水力学基本原理,理解流体静力学和流体动力学的概念;2. 学会运用水力学公式进行简单水文问题的计算和分析;3. 了解水文循环过程,掌握水文观测数据的基本处理方法。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水力学知识解决实际水文问题的能力;2. 提高学生进行数据收集、处理和分析的技能;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沟通表达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水力学和水文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好奇心;2.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水资源的重要性,树立节约用水的观念;3. 培养学生严谨、认真、负责的科学态度,为未来从事相关领域工作奠定基础。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高中物理拓展课程,结合水力学和水文学知识,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学生特点:高中学生具有一定的物理基础,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要求: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达到预期的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1. 流体静力学原理:流体压力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其应用;浮力原理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2. 流体动力学基础:流体运动方程、流体速度和流线概念;流体阻力和升力的计算。
教学安排:对应教材第3章流体力学部分。
3. 水文循环过程:降水、蒸发、入渗、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等水文循环环节的讲解。
教学安排:对应教材第5章水文循环部分。
4. 水文观测与数据处理:水文观测方法、设备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水文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基本方法。
教学安排:对应教材第6章水文观测与数据处理部分。
5. 实践应用:结合实际案例分析,运用水力学和水文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安排:结合教材实例,安排实践项目。
教学内容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按照教学大纲的安排,分阶段、分层次地进行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对水力学和水文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水力学溢洪道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水力学基本原理,掌握溢洪道的功能及设计要点;2. 掌握溢洪道各部分结构及其作用,了解不同类型溢洪道的适用条件;3. 学习相关的数学模型和计算方法,能够计算溢洪道的水力学参数。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工程案例,提出改进措施;2. 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溢洪道设计和计算的能力;3.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水利工程建设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2. 树立正确的工程伦理观念,认识到水利工程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感,激发为我国水利事业贡献力量的志向。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课程,结合学生年级特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水力学基础,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探索精神,对水利工程有较高的兴趣。
教学要求:教师应结合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采用案例教学、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课堂效果。
同时,注重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1. 水力学基本原理回顾:流体力学基础,流体静力学,流体动力学;2. 溢洪道功能及设计要点:溢洪道的定义、作用、分类,设计原则及主要参数;3. 溢洪道结构及作用:进口段、控制段、泄槽段、出口段等结构组成及功能;4. 数学模型与计算方法:一维流动、二维流动的数学模型,水力学计算方法;5. 溢洪道设计案例分析:分析不同类型溢洪道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总结设计经验;6. 计算机软件应用:介绍常用溢洪道设计软件,如AutoCAD、Mike等,并进行实际操作练习;7. 实践项目:分组进行溢洪道设计实践,包括资料收集、方案设计、计算分析及成果汇报。
教材关联章节:1. 《水力学》第一章:流体力学基本原理;2. 《水力学》第二章:流体静力学;3. 《水力学》第三章:流体动力学;4. 《水利工程概论》第十章:溢洪道设计与计算;5. 《水利工程实例分析》相关案例分析。
水力学单元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并掌握水力学基本概念,如压力、流速、流量等;2. 掌握流体静力学和流体动力学的相关原理;3. 学会运用水力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流体静力学原理进行水压力的计算;2. 能够运用流体动力学原理进行水流速和流量的计算;3. 能够运用水力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水力学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索精神;2.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学会与他人共同解决问题;3.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认识到水力学在保护水资源和防治水污染方面的重要性。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自然科学领域的水力学单元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水力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本课程面向初中年级学生,他们在认知水平和动手能力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好奇心强,善于观察和思考。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和课程性质,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将以此为基础,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二、教学内容1. 流体的基本性质与流体静力学- 流体的概念、密度和粘性- 课本第3章:压力的概念、计算及表示方法- 阿基米德原理及浮力计算2. 流体动力学基础- 课本第4章:流速、流量、雷诺数等基本概念- 流体流动的分类及流体阻力的计算- 流体加速原理及伯努利方程3. 水力学应用实例分析- 课本第5章:水坝设计原理、水压力分析- 水泵、水管、水渠等水利设施的工作原理- 水力学在环境保护和灾害防治中的应用教学大纲安排:第一周:流体的基本性质与流体静力学第二周:流体动力学基础第三周:水力学应用实例分析与实践操作教学内容进度:第一周:完成流体基本性质、压力、阿基米德原理的学习第二周:完成流体动力学基本概念、流体流动分类、伯努利方程的学习第三周:结合实例进行水力学应用分析,并进行实践操作教学内容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课本章节进行组织,使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掌握水力学知识。
水力学基础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水力学的基础知识,包括流体的性质、流体的流动和压力等基本概念。
通过学习,学生能理解并应用流体力学的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此外,学生还应掌握实验操作技能,能够进行简单的流体力学实验。
在情感态度方面,学生应培养对水力学的兴趣,提高科学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流体的性质、流体的流动和压力等基本概念。
首先,介绍流体的定义和性质,如流体的连续性方程和流速分布等。
然后,讲解流体的流动,包括层流和湍流的特点和判定条件。
接着,介绍压力和压强的概念,讲解如何测量流体的压力。
最后,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感受流体力学现象,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节课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首先,通过讲授法,讲解流体的性质、流动和压力等基本概念。
其次,利用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次,通过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流体力学问题,让学生学以致用。
最后,利用实验法,让学生亲身参与流体力学实验,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
首先,教材《流体力学基础》作为主要的学习材料,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理论知识。
其次,参考书《流体力学实验指导》为学生提供实验操作的指导。
再次,利用多媒体资料,如流体力学动画和视频,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流体力学现象。
最后,准备流体力学实验设备,让学生亲身体验流体力学现象,提高实验技能。
五、教学评估本节课的教学评估将采用多元化的方式,以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平时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小组讨论等表现,评估其对水力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2.作业:布置相关的习题和案例分析,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通过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水力学第三版上册课程设计本次课程设计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理论学习和实际应用来加深对水力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应用水力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介绍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实验方案、结果分析和总结。
课程设计主要内容本次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两个部分:理论学习和实验应用。
其中,理论学习部分涵盖水力学的基本概念、水流理论、能量与动量方程、水力阻力、稳态流、非稳态流、水泵等内容;实验应用部分涵盖水力冲击、水力阻力测定、水流在河道中的运动规律等实验。
实验方案实验一:水力冲击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探究不同形状截面的水流在突变口处所产生的水力冲击。
实验设备:突变截面水槽、水头计、差压计、流量计等。
实验步骤:1.将水头计、差压计和流量计分别安装在水槽的不同位置;2.开启水泵,调节水流量以维持恒定;3.记录并比较使用不同形状截面水面突变口产生的水力冲击的大小和特点。
实验二:水力阻力测定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测定液体在管道中流动时所产生的水力阻力。
实验设备:水泵、压力计、管道等。
实验步骤:1.改变管道长度和粗细,调整流量率,测量流速;2.测量不同流量率下压力变化,计算水力阻力系数;3.将所测数据绘制成图表,进行分析和比较。
实验三:水流在河道中的运动规律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探究水流在河道中的运动规律。
实验设备:河道模型、波浪发生器、流速计等。
实验步骤:1.用波浪发生器产生水流;2.测量水流速度分布、水平面和强度等参数;3.比较不同流量下河道中的流动规律。
结果分析和总结经过以上三次实验的实际操作和数据记录与分析,大大丰富了学生的水力学知识和实践能力。
另外,本次课程设计还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了水力学的基本概念、水力阻力、水泵、稳态流、非稳态流等知识点,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创新精神。
水力学实验课程设计1. 引言水力学是研究水流和水力现象的一门学科。
在土木工程和水利工程中,水力学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领域,因为其研究内容和成果可以直接应用于水电站、堤坝、渠道、河流等各种工程中。
本次课程设计主要围绕普通速度流、流量计算及壳程流进行实验研究,并结合水力学公式和计算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估。
2. 实验原理2.1 普通速度流实验原理普通速度流又称定常流,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水流的流速和方向不发生变化的情况。
普通速度流可以通过Bernoulli定理进行分析:$$ \\frac{1}{2} \\rho v^2 + \\rho gh + P = C $$其中,$\\rho$为液体密度,v为液体在该点的速度,g为重力加速度,ℎ为该点的压力高度,P为该点的压力,C为常数。
2.2 流量计算原理流量计是一种用于测量液体或气体流量的仪器。
常用的流量计有暗孔、侧孔、喉管、泊松式流量计等。
主要原理是利用流体动量守恒定律或连续性方程进行计算。
2.3 壳程流实验原理壳程流是指流体在壳程内流动的现象。
通过维诺伦定理可以得到壳程流动时的瞬时流量:$$ Q = \\frac{\\phi_1 - \\phi_2}{\\pi}Dh $$其中,$\\phi_1$和$\\phi_2$分别是入口和出口处液体在轮廓面上的速度势函数,D为壳程直径,ℎ为液位高度,Q为瞬时流量。
3. 实验列表实验名称实验目的普通速度流了解普通速度流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流量计算学习流量计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壳程流研究壳程流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4. 实验步骤4.1 普通速度流实验步骤1.连接好实验水路,调节水阀使水流稳定;2.在测量段上设定好测点,测量并记录每个点的液位高度和压力;3.采用Bernoulli定理计算出每个点的流速和瞬时流量;4.分析实验结果。
4.2 流量计算实验步骤1.新洪量表安装后根据级差标定,保证流过计口的流体不泄漏和渗漏;2.通过流量计测量水流,记录每秒钟的流量变化;3.计算流量和瞬时流量;4.分析实验结果。
水力学课程设计1. 引言水力学是土木工程领域的重要学科之一,主要研究的是流体在运动中的各种物理现象及其规律。
水力学的理论研究和应用开发对于科学研究和各种工程项目的开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在水利工程、环境工程、海洋工程、交通工程等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应用中,水力学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水力学的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本课程设计主要围绕流量计算、水力力学及水力分析等方面展开。
2. 实验内容2.1 流量计算实验流量计算实验是水力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该实验可以让学生了解流量计算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该实验重点讲解以下内容:•流量计算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流量计算中常用的实验设备和仪器;•实验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
2.2 水力力学实验水力力学是水力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的是水在管道和自由流中的流动现象和力学特性。
水力力学实验是教学中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必要环节,该实验主要讲解以下内容:•水力力学中常用的基本参数及其计算方法;•管道和自由流中的流动特性;•实验设备和仪器的使用方法。
2.3 水力分析实验水力分析是水利工程中的重要任务之一,通过对水流的深度、速度、流量等参数进行分析和计算,可以使工程项目得到合理的设计和优化。
水力分析实验是教学中实践场景的模拟,主要讲解以下内容:•水流分析的思路和方法;•受阻流和无阻流的分析方法;•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
3. 实验设计3.1 实验目的通过对上述实验内容的学习和操作,实现以下目标:•掌握流量计算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了解管道和自由流中的流动问题;•熟悉水力力学中的实验设备和仪器;•掌握水流分析的方法和流程。
3.2 实验原理实验的原则是将水流放置于合适的容器或管道中,根据实验的目的选用相应的实验设备和仪器,通过对水流的参数进行测量和分析,得出合理的结果和结论。
3.3 实验设备和仪器实验设备和仪器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流量计;•试验管道;•计时器;•测量水位计;•水泵等。
水力学教案初中课程目标:1. 了解水力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2. 掌握流体的基本性质;3. 理解流速、流量和压强的概念;4. 学习流体力学的基本方程。
教学重点:1. 流体的基本性质;2. 流速、流量和压强的概念;3. 流体力学的基本方程。
教学难点:1. 流体力学基本方程的推导和应用。
教学准备:1. 流体静力学和流体动力学的相关教材;2. 流体压强和流速的演示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日常生活中哪些现象与流体有关?2. 学生分享生活中与流体相关的现象,如水流动、风等。
二、流体的基本性质(10分钟)1. 讲解流体的定义和分类,如液体、气体和蒸汽;2. 介绍流体的基本性质,如连续性方程、动量方程和能量方程。
三、流速、流量和压强的概念(10分钟)1. 讲解流速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流速的计算方法;2. 介绍流量和压强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四、流体力学的基本方程(10分钟)1. 讲解流体力学基本方程的推导过程;2. 引导学生理解流体力学基本方程的应用,如求解流速、流量和压强等问题。
五、课堂练习(10分钟)1. 布置课堂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2.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六、演示实验(10分钟)1. 进行流体压强和流速的演示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流体的性质;2.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
七、总结与布置作业(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流体的基本性质和流体力学基本方程的重要性;2.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了水力学的基本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同时,加强对流体力学基本方程的讲解和应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水力学的基本原理。
水力学综合练习计算书指导老师:X X X学生姓名:X X X学号:X X X班级:X X XXX年XX月目录前言 (2)1、目的和意义 (2)2、计算内容 (2)3、工程资料 (2)4、练习任务 (4)5、计算过程 (4)前言水力学是一门技术基础课,该课程具有理论性强、公式多、水流运动型太复杂、与工程实际联系密切等特点。
为了加深同学们对水坝水闸的认知和理解,而已让同学们去自已去设计并进行计算。
之所以进行水力学实训,进行水库,河岸溢洪道的设计与校核。
就是为了加深同学们动手设计实践能力,对水库,水坝工程项目进一步研究!这对于深化巩固所学过的理论知识,加深对有关公式及图表的实用范围和使用方法的印象,培养灵活运用知识,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初步了解工程设计中水力计算的基本内容,调动和提高学习专业课的积极性,为水工专业课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打下牢固的基础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而对于这次实训,希望同学们能够做到人人动手实践,动手计算,对水库的加回水曲线的计算要认真落实,校核。
并对河岸溢洪道的水力计算,闸门的运用情况,进行设计,验证,是否达到安全程度。
相信同学们会好好的认真对待这次水力学实训。
1、目的和意义水力学是一门技术基础课,该课程具有理论性强、公式多、水流运动型太复杂、与工程实际联系密切等特点。
而这些也给我们带来学习的困难,在每一章内容中除了阐明水力学基本原理之外,只是解决一两个水力学问题,在实际工程中的水利学计算,一般包括几类水力学问题。
因此,在理论课结束后,安排一定的时间,对同学们进行一次较全面,较系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训练,让同学们综合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去解决实际生产课题,是十分必要的。
这对于深化巩固所学过的理论知识,加深对有关公式及图表的实用范围和使用方法的印象,培养灵活运用知识,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初步了解工程设计中水力计算的基本内容,调动和提高学习专业课的积极性,为水工专业课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打下牢固的基础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给我们初步了解工程设计中水利学计算的基本内容,对我们水工专业课和实践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计算内容1、水库的回水(水面)曲线计算2、河岸溢洪道的水力计算3、工程资料某水库以灌溉为主,结合防洪、供水、和发电、设计带弧形闸门的驼峰堰开敞式河岸溢洪道。
3.1水库设计洪水标准本水库的水工建筑物为Ⅱ级工程,相应设计洪水标准为:百年一遇(P=1%)设计米秒相应设计泄流量Q=633.83/相应闸前水位为25.39米相应下游水位为4.56米千年一遇洪水(P=0.1%)校核米秒相应校核泄流量Q=752.53/相应上游水位为26.3米相应下游水位为4.79米正常高水位为24.0米,迅前限制水位22.9m ,水库上游河道断面实测资料见附表;河道糙率n=0.044、溢洪道的有关资料驼峰剖面选用广东省水科所1979提出的形式(参阅武汉水院水力学教研室编的水力计算手册,P156图3-2-16a堰流量系数PH>0.06520.240.414PmH-⎛⎫= ⎪⎝⎭时0.6570.240.3850.171P PmH H⎛⎫≤=+ ⎪⎝⎭时堰顶设两扇弧形闸门,转轴高程23.2m;溢洪道共两孔,每孔净宽限10米;闸墩头为圆形,墩厚2米;边墩为半圆形;混凝土糙率可取n=0.012~0.015;堰顶高程为了18.70米;堰底高程为了17,45米;堰后设陡段边墙高度要求比掺气水深超高2米;溢洪道纵剖面、平面示意图(见图2)5、其它资料溢洪道下游河床高程为0.00米;溢洪道下泄流量~下游水位关系曲线见表1;挑不出去的流量Q=35m3/s;水库上游河道断面实测资料见表2;河道糙率n=0.04;下游河道岩石弱破碎,冲刷坑系数k=1.6;水库下游无防洪任务。
闸门运用情况;洪水来临,用闸门控制下泄流量等于进库流量,保持汛前限制水位不变;当闸门底提升到汛前限制水位22.9米时,闸门全开。
任务二: 分 析溢洪道水平段和陡坡段的水面曲线形式,考虑高速水流掺气所增加的水深中,算出陡坡段边墙高。
边墙高按设计洪水流量设计,校核洪水流量校核;绘制陡坡纵剖面上的水面曲线。
(二)计算过程:根据水面曲线的性质判别各坡段水面曲线的型式,然后按百年一遇洪水流量,采有分段求和法和计算各坡段水面曲线,在此基础上,考虑掺气水深的影响。
(一)水平段(i=0,水平长度L1=20m )(1) 该水库按百年一遇洪水为设计标准:p=1﹪设计洪水位25.39m,泄流量Q =633.8m 3/s 。
下流堰高:P 1=P=18.70-17.45=1.25m 堰上水头:H=25.39-18.7=6.69m 堰流量系数:H P =69.625.1=0.19<0.24 因而该堰流为孔流流量系数mo=0.385+0.171(HP )657.0=0.4424单宽流量q=Q/B=633.8/20=31.69 查表:ξk =0.7,ξo=0.25 该溢洪道有2孔,每孔净宽为10m,侧收缩系数:ε=1-0.2[ξk+(n-1)ξo]nbH= 1-0.2[0.7+(2-1) 0.25]X 20*269.6=0.936 Ho=(2gm 0εq32)=6.689m 取Ho=6.69mVo=o H q /=69.669.31=4.737 m 3/s Eo=Ho+P 1=6.69+1.25=7.94m 由教材上图8-8可查得流速系数ψ=0.95,由Eo=h+2222hcg q ϕ hc=hc Eo g q -222ϕ 222ϕg q =2295.08.9269.31⨯⨯=56.77 Eo- hc=7.94-hc试算假设h c 1=0, h c 2 =94.777.56=2.674m h c 2=2.674m ,h c 3 =674.294.777.56-=3.284mh c 3=3.283m ,h c 4=283.394.777.56-=3.5,同理可得:h c 4=3.5m , h c 5 =3.6m h c 5=3.6m , h c 6=3.61m h c 6=3.61m , h c 7=3.62m hc 7=3.62m , hc=3.63m故:hc=3.625m,因为比较接近,故不需再算其水跃产生的第二共轭水深:Hc ″=2hc (3281ghc q +-1)=2625.3⨯(32625.38.969.3181⨯⨯+-1)=5.922m h k =32g q =328.969.31=4.68>hc=3.625m则其水跃长度jL =6.9)(c h h -''=6.9×(5.922-3.625)=15.849m水平段:(i=0,α=0,ϕ=0.95,Q=633.8m 3/s )假设总长L 〈jL 故曲线在C 区,属C0型水面曲线。
(2)用分段求和法计算C0型壅水曲线,以闸后收缩断面为控制向下游推算,将渠道分成五个断面:由此可得:A=bh χ=4h+b R=X A C=n 1R 61v=A Q Es=h+gav 22J =R C v 22ΔL=Ji Es Es --21上式中:b 为泄洪闸的陡坡的宽度,χ为该断面的湿周,A 为过水断面的面积, R 为水力半径,Es 为断面比能,J 为流段内的平均水力坡降,ΔL 为流段长度。
R 为水力半径,Es 为断面比能,J 为流段内的平均水力坡降,ΔL 为流段长度。
由上表可知,水平段:(i=0,α=0,ϕ=0.95,Q=633.8m 3/s )总长L=5m<15.849m,故假设成立。
故曲线在C 区,属C0型壅水曲线。
第一陡坡(1:10)1、 判别水面曲线:Ko=i Q =1018.633=2004.3 m 3/s用以下公式:A=bh χ=4h+b R=X A C=n 1R 61v=AQK=AC R ;(图 1)由曲线表图可查得:Ko=2004.3 m 3/s ,对应的水深即为正常水深ho=1.26m, 单宽流量q=Q/b=633.8/22=28.81S m /2临界水深:32328.9/81.280.1/⨯==g aq h k m 39.4= 又因为ho=1.26m,<h k =4.39m, 因而故渠道为陡坡,又因为Ho=1.26〈 H=3.625〈 Hk, 所以该水面曲线在b 区,陡坡1的水面曲线为b 2型曲线。
2 用分段求和法计算水面曲线,计算同水平段般例表得:(表 4) 计算同水平段般例表得:(表 4) 第二陡坡段:(i=1:3.02)长度为20.00m ,其宽度为22m,流量不变.①水面曲线的分析:首先计算其正常水深h 0,且Ko=i Q =02.318.6331101.4m 3/s,取用试法。
A=bh χ=4h+b R=X A C=n 1R 61v=AQK=AC R(图 2)算出ho=0.83m,<h k ,故渠道为陡坡,水面曲线在b 区,水面曲为b 形降水曲线用分段求和法计算该水面曲线,起算段面紧接着第一段坡得水深,以此为起算断面向下推算。
列表得:(表 6)现以h 1=2.55m ,h 2=2.25m 为算例:A 1=bh=22×2.55=56.1m 2 χ1=b 2+2h 1=22+2×2.55=27.1m A 2=bh=22×2.25=49.5m 2 χ2=b 2+2h 1=22+2×2.25=26.5m R 1=11X A =1.271.56=2.07m R 2=22X A =5.265.49=1.867mC 1=n 1R 161=80.637 m 0.5/s C 2=n1R 261=79.268 m 0.5/sv 1=A Q =15.188.633=11.297m 3/s V 2=A Q =86.178.633=12.804m 3/sg av 221= 6.512m gav 222=8.364m Es 1=h1+gav221=9.062m Es 2=h 2+gav222=10.614mJ =RC v 220.0115ΔL=Ji Es Es --21=4.857m设计陡坡段边墙高:当断面平均流速V >7m/s 时需考虑掺气水深,在此基础上设计边墙。
以第一陡坡段5—5断面计算掺气系数k=0.005 h5=3.65,V5=7.89,R5=2.741含水比β=gRv k211+989.0741.28.989.7005.0112=⨯⨯+,掺气水深:ha=βh = 3.65/0.989=3.69 陡坡边段边墙高度要求比掺气水深超高2米。
h 设计= ha+2 m =3.69+2=5.69m按校核洪水流量校核:该水库按千年一遇洪水为设计表准:p=0.1﹪设计洪水位26.3m,泄流量Q =752.5m 3/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