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23古诗二首同步课时训练湘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18.00 KB
- 文档页数:2
第 23 课:古诗两首一、在带点字的正确读音下边画“——”。
醉( zuìzhuì)书卷 (ju àn ju ǎn)地净慈寺(sìshì)翻墨 (mòmù)映(yìn yìng)日无量碧(bì biè)二、比一比,再组词。
墨()连()何()竟()碧()默()莲()荷()竞()壁()三、解说词语。
翻墨:跳珠:无量碧:别样红:晓:四时:四、默写古诗。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五、填空。
1.《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所写,他笔下的云、雨、风各具特点。
诗人把乌云比作“”,把大雨比作“”,用“”写出了风的大,显得形象生动,极富立体感。
诗中的望湖楼在今日的(哪里)。
2.六月的西湖天气变化极快,先后。
诗句描绘的色彩极其丰富,云与雨形成鲜亮的对照,山是色色的,而雨后的湖水与天空都是色的。
3.《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代诗人杨万里送挚友时所作的一首诗,送其他时间是,送其他地址是,诗中主要抓住了西湖的和两样光景,给我们展现了一幅的画面。
杭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称,那边一年四时风光如画,风景宜人,诗中的“、”表达了诗人的感觉;诗句“、”再现了西湖六月的风景特点,成为千古佳句。
六、阅读、累积。
1 / 21.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适宜。
这首诗把西湖比作,描述了它时候和时候各具特点的漂亮风景,衷心地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以后,人们把西湖称为“”,就是从这首诗中来的。
诗句中与“淡妆”相对应的是“”,与“浓抹”相对应的是“”。
苏轼的作品我们读过好多,如《》、《》等。
你还知道宋代的诗人和作品有:《》;《》。
2.描绘西湖的诗: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3.描绘荷花的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小池》2 / 2。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后练习题古诗二首
要想学好一门课就必须大量反复地做题,为此,小编为大家整理了这篇五年级下册语文课后练习题:古诗二首,以供大家参考!
一、将括号中不正确的注音划去。
渭(wèn wèi)浥(yì bā)曛(xún xūn)
二、解释字词的意思,再翻译句子。
1.渭城朝雨浥轻尘
浥:_______________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劝君更尽一杯酒
更:_________________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千里黄云白日曛
曛:_______________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按课文内容填空。
1.默写古诗《别董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首诗是______代诗人_________写的。
2. ___________________, 客舍青青柳色新。
(1)这两句诗选自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
(2)柳树的颜色是________。
(3)古诗前两句是写景还是写送别的?
(4)这首古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以上就是查字典语文网为大家整理的五年级下册语文课后练习题:古诗二首,怎么样,大家还满意吗?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同时也祝大家学习进步,考试顺利!。
《古诗二首》习题
一、基础过关
想想诗中这些字是什么意思?
渔者:
但:
爱:
美:
君:
出没:
二、综合训练
1.多音字组词
没
2.读汉字,写拼音
仲淹鲈舟风波
3.组词
但:爱:
美:君:
波:风:
三、拓展应用
1.这首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2.说说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一、基础过关
打渔的人
只
喜爱
味道鲜美
你
若隐若现。
指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二、综合训练
1.出没没有
2.略
3.略
三.拓展应用
1.对比,岸上人来人往,只想着鲈鱼的美味,船上渔民风里来浪里去:通过两幅画面的对比,反映了渔民劳作的艰辛,表达了对“江上往来人”的规劝。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渔人疾苦的同情,这是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一个写照。
题西林壁一、默写《题西林壁》。
二、读《题西林壁》,按要求填空。
1、《题西林壁》的作者是()代诗人()。
前两句写了诗人从()、()不同的角度,处在()、()、()、()不同位置观看()的感觉。
2、俗话说:“当事者迷。
”诗中有哪句诗说明这个道理,请填在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三、给生字注音。
莫()腊()浑()豚()疑()四、解释下面字词的意思。
1、题(题西林壁):()2、缘(只缘身在此山中):()五、《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人生哲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你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吗?举个例子说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六、读古诗,回答问题。
十五从军征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杂树,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1、“十五”“八十”是____的手法,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2、主人公归家后,看到家中凄凉破败的景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此诗抒发了老翁怎样的心情?通过哪句诗体现出来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七、拓展知识。
湘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二首》教案教学目标:一、理解“人杰、鬼雄、元、定、同、祭祀、乃、翁”等字词的意思,明白古诗大意。
二、背诵并默写这首古诗,进一步感悟理解古诗的方法。
三、感受项羽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体会“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人生价值。
四、了解历史背景,感受民族豪情,背诵并默写这首古诗,进一步感悟理解古诗的方法。
教学重点:背诵并默写这首古诗,进一步感悟理解古诗的方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预热。
1、板书“英雄”,哪些人称得上“英雄”?(1)才能勇武过人的人;(2)不怕困难,不顾自己,为人民利益而英勇斗争,令人钦佩的人;(3)具有英雄品质的人。
2、古今中外,你知道哪些英雄?3、下面,老师给大家推荐一位女英雄――李清照。
(屏幕出示,师朗诵)在我国群星璀璨的历史长河中,有数不胜数的杰出的文学大家。
然而,这其中能够留芳千古的女性作家却廖若晨星,李清照独出群芳,是秀的一个。
她学识渊博,才华出众,工于诗词,长于文赋,精通音律,善作书画。
在诗词创作方面,她的盛名不仅可与宋朝的苏轼、陆游、辛弃疾比肩,亦可直追前代大师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而与之齐名,跻身于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之列。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李清照写的一首小诗。
二、呼唤英雄。
1、同学们,两千多年前的楚汉战争时期,出现过一位大名鼎鼎、叱咤风云的英雄,他就是西楚霸王――项羽。
历有许多文人墨客写文章评述过项羽,其中最的是八百多年前的南宋李清照的。
2、请同学们把这一首绝句端端正正地临写在方格纸上。
(生临写钢笔字帖,师巡回指导,两分钟内完成)3、同学们,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的二十个字,但读起来壮怀激烈,铿锵有力。
谁来读一读这首诗。
(正音,如“为”念第二声。
)三、赞颂英雄。
1、同学们,这首诗中李清照用了两个词语赞颂项羽的英雄气概,(人杰、鬼雄)2、你怎么理解这两个词语?(人杰:人中的豪杰、人中俊杰、了不起的人物、杰出的人、出色的人;鬼雄:鬼中的英雄、)3、(项羽认为人活着,就要成为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l 咱们来看一段悲壮的历史。
《古诗二首》一、给带线的黑体字字注音。
水光潋滟山色空濛总相宜净慈寺
二、背诵两首诗,想想他们描写的景色有什么不同之处?
参考答案
一、liàn méng yí sì
二、《饮湖上初晴后雨》从绝妙的天气入手,为我们展示了西湖晴雨之间的一幅幅全景图。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从季节的对比特写,则将我们带到了一个大红大绿的特写镜头之中;如果说苏轼的“西子”传达了西湖的神韵之美,杨万里的“无穷碧”、“别样红”则为我们奉上了一席奢华的视觉盛宴,让读者久久不能忘怀与那“不与四时同”的六月西湖。
二位诗人因其独特的视角,敏锐的感受力,凝练的笔触为我们再现了西湖之美。
《古诗二首》同步检测1
一、写同音字。
yuán bì
()故墙()
()因宝()
()丁未()
()形关()
二、默写古诗。
《题西林壁》
[苏轼]
,。
,。
三、我能理解下列语句的意思。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识:缘:
(2)我能写出这句诗包含的深刻哲理:
答案
一、写同音字。
缘壁原璧园必圆闭
二、默写古诗。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三、我能理解下列语句的意思。
(1)认识因为我不认识庐山的真面目,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中,视野太狭窄了。
(2)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
《古诗二首》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懂得诗歌蕴含的哲理。
过程与方法: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诗句的意思,懂得诗歌蕴含的哲理。
[重点难点]重点:懂得诗歌蕴含的哲理。
难点:从读中去感悟,懂得诗歌蕴含的哲理。
[教学准备]教师:生字卡片、课件学生:预习并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检查预习生背诵《观书有感》师:光会背还不行,能默写吗?生:能!师:还要做一些准备工作吗?生:翻开课本,看字词。
师:谈一谈有没有要注意的字词?师生重点交流“鉴”、“徘徊”、“渠”等字词。
以“渠”字为例:师:这是上下结构的字,如何在书写上突出“上下结构”呢?生:将“木”的一横写长些。
生默写并自查。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检查进一步理解字词意,选择自己方法学习生字词,并用自己的方法理解诗意。
二、品读课文,感悟诗意师出示诗句:半亩方塘一鉴开,(重点指导“一鉴开”)师:“半亩方塘”好理解,“一鉴开”怎么理解呀?谁来帮帮我?要是“一剑开”我肯定知道是指诗人一剑把半亩方塘里的水给劈开了。
可这儿用了这个“鉴”字,哎!(师作焦虑状)生:老师“鉴”是镜子的意思。
师:噢,有这个意思?你怎么知道的,说出理由来听听?生:我查字典知道的或看注释。
师:你真行!会用工具书帮助学习了。
师:再读一下这句。
生读后。
师:读出什么来了吗?师:你不仅能联系句子还能图文结合思考,谢谢你帮我解决了第一个“拦路虎”。
可“开”字你们理解吗?生:当“打开”讲。
老师课前查过资料了,古代的铜镜有镜袱盖着,用时打开。
现在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吗?生试说指一生说:半亩方方的池塘像一面打开的镜子。
师出示:天光云影共徘徊师:我们经常用镜子照美丽的小脸蛋,诗人说池塘像一面镜子,那此时谁在照呢?生:天光和云影师:他们一边照还一边徘徊呢!什么叫“徘徊”?(强调双人旁)生:来回移动师:能否说成“晃动”?生:不行,用“晃动”说明方塘里的风太大了。
《古诗二首》同步练习(精选12篇)《古诗二首》同步练习篇1一、看拼音写汉字bairixun chuiyan fenfen千里黄云( ),北风 ( )雪( ) 。
mochou zhiji bushijun( ) 前路无( ) ,天下谁人( )。
weichengzhaoyuyiqingchen keshe( ),( )青青柳色新。
quanjun jin yangguan guren( ) 更( )一杯酒,西出( )无( ) 。
二、给下列字注音白日曛()浥()轻尘客舍()更尽()二、多音字组词朝舍三、形近字组词曛()己()识()轻()进()醺()已()帜()青()尽()四、解释词语.别白日曛前路知己君使朝雨浥客舍新更尽故人五、用自己的话解释两首诗。
六、回答问题.1、《》的作者高适()代()诗人,董大是()。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描写了()的景象,“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则写出了()。
《送元二使安西》作者(),()代诗人。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描写了(),“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则写出了()。
2、这两首诗均采用的是()写法。
其区别在于()。
《古诗二首》同步练习篇2教学内容:李白《秋浦歌第十四首》;罗隐《蜂》教材分析:《蜂》一诗,借对蜜蜂辛勤劳作的描写及其意义的反思,赞颂那些象蜜蜂一样贡献了一生,不求名利,为人类造福的劳动者。
《秋浦歌》的第十四首诗的题材非常特殊,写的是正在从事紧张劳动的冶炼工人,这类形象不但在李白的诗中是绝无仅有,而且就是在中国整个诗歌艺术宝库中,也是十分罕见的,工人们这种乐观向上,团结互助,不畏艰辛的精神面貌,作者由衷地发出赞美和钦佩之情。
教学目标:1、读懂二首古诗,了解古诗所描写的劳动情景,从中感受劳动者无私奉献、团结向上、不畏艰辛的精神。
2、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3、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有感情地背诵这二首古诗。
教学重点:1、了解古诗所描写的劳动情景,从中感受劳动者无私奉献、团结向上、不畏艰辛的精神。
12 古诗二首课时练
一、认真读一读,写一写。
首角
无采
爱尖
二、比一比,再组词。
首采
自菜
无角
天用
三、课文整体梳理。
《池上》是唐代著名诗人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该作品文字洗练,内容通俗淡雅,寥寥数字,生动逼真地描述了一个天真活泼、憨厚可爱的形象。
四、重点段落品析。
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1.这首诗的作者是代。
2.“小荷才露尖尖角”中“小荷”指的是:,这一句的意思是:。
五、读一读,注意画出停顿。
池上[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参考答案
一、略
二、一首自己采花白菜无法天地一角用处
三、白居易儿童
四、宋杨万里小荷叶水里的荷花还和小孩子一样,刚刚一点点。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3古诗二首同步课时训练湘教
版
一.读《已亥杂诗》,完成练习。
已亥杂诗》是()朝诗人()写的,这是他的《已亥杂诗》中是第()首。
其中“九州”的意思是();“生气”的意思是();“恃”的读音是(),意思是();
“喑”的读音是(),意思是();“万马齐喑”是比喻()。
“究”的意思是();
“抖擞”的意思是()。
二.在《竹石》中,你认为哪些字词写得最传神?
三. 你认为竹子具有哪些品质?
答案:
一. 清龚自珍二百二十中国生气勃勃的局面 shì依靠 yīn 哑社会政治毫无
生气终究,毕竟振作精神
二. “咬”字极为有力,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
三. 竹是空心的,很谦虚;竹在生命的旅程中每成长一步会留下印记;竹不开花,朴素,保
持本色;竹扎根很深,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湘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二首》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两首古诗的基本内容,感悟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2.培养学生朗读、背诵古诗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通过学习古诗,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1.理解两首古诗的基本内容。
2.培养学生朗读、背诵古诗的能力。
教学难点1.感悟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2.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准备1.课件:两首古诗的图片、注释、译文。
2.黑板:板书课题、诗句。
教学过程一、导入1.联系生活,引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为什么?今天我们要学习两首古诗,让我们一起领略古诗的魅力吧!二、学习《静夜思》1.自读诗歌,理解诗意。
a.请同学们自由朗读《静夜思》,注意节奏和停顿。
b.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简单介绍一下这首诗的意思。
2.诗意解析。
a.教师解释诗中的生僻字词。
b.教师逐句解析诗意。
3.体会诗人情感。
a.请同学们谈谈自己读这首诗时的感受。
b.教师引导同学们深入理解诗人思念家乡的情感。
4.朗读、背诵诗歌。
a.请同学们齐读《静夜思》。
b.请同学们背诵《静夜思》。
三、学习《春晓》1.自读诗歌,理解诗意。
a.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春晓》,注意节奏和停顿。
b.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简单介绍一下这首诗的意思。
2.诗意解析。
a.教师解释诗中的生僻字词。
b.教师逐句解析诗意。
3.体会诗人情感。
a.请同学们谈谈自己读这首诗时的感受。
b.教师引导同学们深入理解诗人赞美春天的情感。
4.朗读、背诵诗歌。
a.请同学们齐读《春晓》。
b.请同学们背诵《春晓》。
a.请同学们谈谈在本课中学到了什么。
2.拓展延伸。
a.请同学们课后搜集其他古诗,进行阅读和欣赏。
b.鼓励同学们参加诗歌朗诵、书法等传统文化活动。
五、课后作业1.背诵并默写《静夜思》和《春晓》。
2.家长签字确认。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两首古诗《静夜思》和《春晓》,同学们对古诗有了更深的了解和感悟。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同学们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培养同学们朗读、背诵古诗的能力。
第23课古诗二首夏日绝句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自主认识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受古诗的精练,喜欢读古诗。
重点难点:识字、朗读、背诵古诗。
感受项羽宁死不屈的品质和诗人的爱国情怀教学过程:一、小小古诗朗诵家(背诵古诗,揭示课题)1.背诵自己知道的古诗,争当小小古诗朗诵家.2.揭示课题,简介诗人二、合作学习,初读古诗,学习生字1.我会读(1)学生自由读(2)同桌读,你读我认真听,注意纠正字音(3)请生读,其余学生评一评,教师相机指导(4)听示范朗读2.我会认(1)自渎古诗、勾画生字、并读一读(2)考考同桌(3)汇报学习情况,游戏:让美丽的星星出来吧3.我想问学生自由质疑,感知古诗三、读中感悟1.学生自渎古诗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2.汇报交流3.前两句自由读,抓住人杰、鬼雄体会诗句,举例项羽,简单介绍四面楚歌的故事.相机板书4.后两句在反复朗读中结合项羽的故事以及这首古诗的写作背景感受项羽宁死不屈的精神和诗人的爱国情怀四、深情朗读,深入体会1.听课件朗读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首古诗,看谁读得最好3.配乐朗读,感受诗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4.多种形式赛读,读出感情。
5.配乐齐读五、熟读成诵。
六、拓展1.把这首诗有感情的背诵给父母听2.把这首诗的意思讲给同学听。
第二课时示儿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词,在理解每个词语意思的基础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能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古诗《示儿》,进一步感悟理解古诗的方法。
3.体会两位伟大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重点难点:重点: 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是什么。
2.体会这首诗明白如话而感染力极强的特点。
难点: 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并通过重点词语的品析及反复吟诵来体会。
2.在指导学生理顺句子时要增补诗句中省略的内容,适当调换词语的顺序。
3.体会诗文的思想感情,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注释]
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北麓。
题:写上。
西林:西林寺,在庐山。
横看:正面看,从山前山后看,山横在眼前,所以说横看。
庐山总的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侧:侧看,从侧面看,从山的一端——南端或北端看。
岭:顶端有道路可走的山,形状长而平。
峰:山顶端,形状尖而高。
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自古以来就是浏览胜地。
只缘:只因为。
此山:指的是庐山。
[译诗、诗意]
横看庐山是雄奇的大岭,侧看则是陡峭的高峰,随着视线的转移,从高处、低处、远处、近处各不同角度去看,景象各不相同。
令人迷惑不能认识庐山的真正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处庐山之中。
6.古文两篇一、我能写得正确美观。
cáo xièjiē( )操感()大()( )杂()出台()( )中松( ) 比比()是二、我能正确组词。
堕()皆()泄( )痕()三、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1.置象于船上,刻其水痕所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去象,将他物积载船中,使水及原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用画示意图的方法,说明曹冲如何使“象重可知"的。
画完后,再用自己的话介绍一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一、曹谢街嘈泄阶槽懈皆二、堕落皆是泄露痕迹三、1。
把大象牵到船上,看水到船舷的哪儿,刻上记号。
2.把大象牵上岸,把其他东西装到船上,直到水达到原来刻记号的地方。
四、把大象牵到船中,看水道船舷的哪儿,刻上记号然后把象牵上岸,把其他东西装到船上,直到水达到原来刻记号的地方。
再称这些东西,这些东西的重量就是大象的重量.尊敬的读者:本文由我和我的同事在百忙中收集整编出来,本文档在发布之前我们对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有疏漏之处请指正,希望本文能为您解开疑惑,引发思考。
文中部分文字受到网友的关怀和支持,在此表示感谢!在往后的日子希望与大家共同进步,成长。
This article is collected and compiled by my colleagues and I in our busy schedule. We proofread the content carefully before the release of this article, but it is inevitable that there will be some unsatisfactory points. If there are omissions, please correct them. I hope this article can solve your doubts and arouse your thinking. Part of the text by the user's care and support, thank you here! I hope to make progress and grow with you in the future.。
五年级下语文同步备课资料包(同步练习)
一、写同音字。
uán bì
()故墙()
()因宝()
()丁未()
()形关()
二、默写古诗。
》
朱熹
,。
,。
三、我能理解下列语句的意思。
1“头活水”在诗中比喻_____________。
体景物的描写,表达关于_________的心得体会。
3请你将第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出。
、四句诗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答案:
二、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头活水。
三、
1 "头活水",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2读书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飘动的天光云影清清楚楚地在“镜子”中荡漾。
4要使自己的知识越越丰富,就要不断地习新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