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大纲
- 格式:doc
- 大小:16.71 KB
- 文档页数:4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课程名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英文名:Mental Health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学时学分:26/1.5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授课对象:全校一年级各专业教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内蒙古教育厅主编,参考书目:【1】黄希庭.心理学导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2】张春兴.现代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3】樊富珉.大学生心理素质教程.北京出版社.2002年【4】理查德•格里格等,(王垒等译).心理学与生活.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年【5】段鑫星、赵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6】孔燕等.微笑成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年【7】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年一、课程的目的和任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教育作用。
该课程的主要任务是系统、重点地介绍心理学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让学生掌握维护心理健康的基本方法,掌握训练良好心理素质的基本技能,充分地认识到心理健康对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
总之,该课程的核心功能是对大学生进行“心育”,为他们在大学学习及毕业后走上各级各类工作岗位,适应社会的快速变化打下坚实的心理基础。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和教学内容1.基本要求:(1)着力提高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
教学中从青年心理学角度,运用心理学有关知识,探讨成长中青年所面临的种种问题,侧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努力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为“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
(2)探讨在新的形势下青年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快速发展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对大学生心理的多种影响。
(3)系统介绍当代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新研究成果,夯实大学生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基础。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大纲第一章心理与心理健康(2学时)绪论1、为什么要开这门课2、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一、教学任务(一)教学内容1、什么是心理学2、心理健康的定义、标准,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3、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常见的心理困惑(二)教学目的充分了解什么是心理健康,大学生活将会面临哪些心理问题。
(三)重点难点重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难点:对心理异常的三种解释,代表理论、代表人物、代表观点二、思考题1、界定心理健康的三准则2、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3、对心理和行为异常的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的解释。
掌握代表理论、代表人物及代表观点。
4、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是什么第二章适应大学生活(1学时)一、教学任务(一)教学内容学习、时间管理、合理消费、能力发展四方面的适应(二)教学目的主要了解大学学习、时间管理、消费和能力发展等方面的特点、变化,引导学生学会适应和应对。
(三)重点难点重点:时间管理策略难点:社团心理和“选择”社团二、思考题1、时间管理三技巧(p44)时间管理中如何处理“紧急”和“重要”2、参加社团的原则如何选择社团切忌:哪几个误区第三章聪明的学习者(1学时)一、教学任务(一)教学内容1、学习动机的激发2、学习效率的提高(二)教学目的了解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激发学习动机的办法,了解大学学习的特点,掌握正确的学习策略,掌握动机与活动效率的关系(p6: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p72学会合理归因、p76巧妙使用认知策略难点: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记忆规律—p77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二、思考题1、如何使用认知策略2、面对成败,如何学会合理归因(p72)3、如何根据“动机—活动”规律和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来提高学习效率第四章学会交往(2学时)一、教学任务(一)教学内容人际交往的含义、基本技巧、易发问题(二)教学目的了解人际交往的动静态含义、人际交往对人成长的意义;掌握人际交往各阶段的基本技巧;了解人际交往中的易发问题,并掌握基本的应对方法。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大纲●本课程教学的目的●学习方法指导●本课程的重、难点●本课程教学的目的就具体而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优化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帮助学生解决成长发展中的各种困惑及问题,增强其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开发个体心理潜能,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全面而健康的发展。
●学习方法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大学生为对象,采用课堂教学与学生自行学习相结合的方式,为广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帮助和服务的一门课程。
本课程除了要告诉有关心理健康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心理健康的标准外,还要强调一个观点:一个人的成长和幸福取决于个人的选择。
本课程教学的作用在于传达大学生自助的观念。
个人的自助,可以通过改变认识,通过体验情感,通过实践行动来实现。
在学习本门课程的过程中,既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来思索、来感悟,更要采取实际行动去改变自己,并养成习惯。
要分享自己的感受和领悟,从别人的经验中学习,同时也要给别人以帮助。
●本课程的重、难点.本课程重在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成长经历,帮助学生探索,探索每个人有怎样的自我,以及自我是怎样影响着思想、感受和行动选择,探索什么是爱、如何去爱,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怎样改变自己。
教会大学生管理情绪和缓解压力,处理人际交往问题也是本课程教学重要的目标。
本课程的难点在于:1、自我探索:过去的经验无时无地不在对我们的现在发生着影响,过去的经历沉淀在现实我们的心理结构中,因此要学会自我探索,探索是那些过去的经验,在帮助我们获得现在的成功,或者在妨碍我们现在的成功和幸福。
2、理论联系实际:学习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帮助自己更好的适应环境,更健康地去成长。
●本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及课时分配和教学环节安排第一章绪论(2课时讲授,课堂讲授、课件演示、课堂活动)【知识点提示】: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
【重点、难点提示】重点为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学,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这门课程;促进学生间相互认识、相互交流。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根据《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要求,要在高校健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结合实际,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计划,规范课程设置,对新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大力倡导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选修和辅修课程,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全覆盖。
本课程按照《指导纲要》的要求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课程内容紧贴大学生生活实际,希望通过案例教学、课堂活动和体验、社会实践等方式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
本课程共17次课,每节课2学时,共34学时。
二、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有关理论与基本概念,在大学生容易出现困惑的一些主题上,增强自我探索,掌握自我调适的基本方法,培养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切实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一)第1课课程导学及班级团队建设学时(2)主要内容:师生相互认识,建立开放、接纳、相互信任的班级氛围,建立师生心理联结感;通过分组团队建设,促进小组成员相互熟识,形成学习型小组氛围;帮助学生了解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设置,形成理性的课程期待,并做出学习承诺。
教学要求:通过分组团队建设等方法,促进小组成员相互熟识,建立师生心理联结,形成学习型小组氛围,并做出学习承诺。
重点难点:授课教师、课堂内容及规则介绍,分组及组内团建,课堂规则形成及承诺。
(二)第2课大学生心理健康概述学时(2)主要内容:心理健康的的含义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大学阶段的发展任务和生活适应,初步掌握提升心理素质的方法。
教学要求:通过对心理健康内涵、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深入了解,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了解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心理素质的提升。
重点、难点: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自评和心理素质提升。
(三)第3课大学生健全自我意识塑造学时(2)主要内容:自我意识的内容、结构和发展特点,健全自我意识的标准和塑造,了解和识别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出现偏差的原因,学习自我意识偏差调适的方法。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大纲
二、课程简介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为初入大学的你,专门设计的“心理检测、心理安抚、心理免疫、心理提升”课程,我们知道你已经长大、懂得好多、富有主见、向往自主,所以,我们的课程试图通过主讲教师简洁明了的讲授,传递科学的心理健康观,引领和启发你对生命的意义、亲情友情爱情学业的理智认知和积极解读,在你心中建立一个“科学主义为架构、积极心理学为精髓”的心理健康观念、知识、策略、智慧的思想体系,为你的大学时代和此后的人生“经风雨,见彩虹”培植良好的“心理基因”。
我们会将更多的时间留给你和你的小伙伴们,你关心的、关注的,你思考的、困惑的,任何富有心理意义的话题都是我们心理健康课堂应该回应和解答的。
三、课程教学目标(精炼概括条目标,本课程教学目标须与授课对象的专业培养目标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认识自己、懂得自己、善待自己、修养自己;
、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学会相处,学会合作;
、危机来临,理智应对,是非面前,长远眼光;
、为人生找到“对”的方向,为幸福注入“心”的动力。
四、课程进度表
理论教学进程表。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大纲一、课程信息课程名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类别:素质选修课/专业基础课课程性质:选修/必修计划学时:32计划学分:2先修课程:无选用教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适用专业:本课程可作为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也可作为社会相关心理学从业人员的参考课程。
课程负责人:二、课程简介本课程以促进学生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切实提高心理素质,全面发展为主线,内容设置涵盖心理健康导论、适应心理、自我意识、职业生涯规划、学习心理、人际交往、爱情与性心理、压力应对、情绪调节、网络应用、人格发展、生命教育与心理危机干预等专题,从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到大学生活的种种应对,再到自我意识的发展与完善,以及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培养,内容设计上既完整清晰,又遵循大学生心理成长的内在逻辑。
三、课程教学要求注:“课程教学要求”栏中内容为针对该课程适用专业的专业毕业要求与相关教学要求的具体描述。
“关联程度”栏中字母表示二者关联程度。
关联程度按高关联、中关联、低关联三档分别表示为“H”“M”或“L”。
“课程教学要求”及“关联程度”中的空白栏表示该课程与所对应的专业毕业要求条目不相关。
四、课程教学内容五、考核要求及成绩评定注:此表中内容为该课程的全部考核方式及其相关信息。
六、学生学习建议(一)学习方法建议1.通过开展课堂讨论、实践活动,增强的团队交流能力,学会如何与他人合作、沟通、协调等等。
2.通过思考,加深自己的兴趣,巩固知识点。
3.进行练习和实践,提高自己的技能和应用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二)学生课外阅读参考资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潘俊勇主编,2021年,电子工业出版社教材。
七、课程改革与建设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既有心理知识的传授、心理活动的体验,又有心理调适技能的训练等,是集知识、体验和训练为一体的综合课程,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平时对学生的考核内容包括出勤情况、学生的课后作业、课堂讨论等方面,占期末总评的50%。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大纲负责教师王丽萍编写时间2017,8,21第一部分课程说明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集知识讲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必修课程旨在使学生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切实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基础知识,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以及异常心理的表现,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
二是帮助学生增进自我认知,了解自身的心理特点,性格特征,能够对自己的身体条件、心理状况、行为能力进行客观评价,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
三是增强学生的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如学习发展技能、人际沟通技能、情绪管理技能、环境适应技能、压力管理技能、问题解决技能、人际交往技能和生涯规划技能等。
第一部分:了解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教学目标和要求: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了解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惑及异常心理的表现,能够初步的识别和诊断;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和心理咨询观念,能够自主地调整心理状态以及拥有自主求助意识。
教学重点:1. 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2,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3,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扰及其应对,4,大学生心理咨询的意义和特点教学难点:1,. 大学生异常心理的识别与诊断2,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和心理咨询观念第二部分:了解自我,发展自我(一)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讲授2学时,实训2学时)教学目标和要求:使学生了解与掌握自我意识的内涵、结构和特征,自我意识发展的规律以及常见的困扰;掌握客观地认识自己的途径与方法,学会正确评价自我积极接纳自我;能够有效调控、不断努力发展与完善自我。
教学重点:1,自我意识的概念、结构与特征,2,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特点及常见问题3,认识自我的主要方法4,完善自我的主要途径教学难点: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方法实训内容:通过20个“我是谁”的课堂学习,使学生了解自我意识发展的状况。
合用专业:师范类专业课程编码: 12022926制定单位:教育心理教学部执笔者:田虎审定时间: 2022 年 8 月 29 日审定:教育科学学院教学工作指导指导委员会一、课程说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面向全校大学生的一门公共课,总计课时 32 课时, 2 学分。
该门课程旨在于通过密切结合当前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生活经验,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个性,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人材。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份。
目的:本课程是大学生心理学通识知识体系中具有核心地位的课程,幸福而又成功的人生需要先进人生理念的思想洗礼、科学知识的接纳吸收、决策方略的学习操练、经典案例的借鉴思量,这正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所设定的教学目标和课程使命。
任务:匡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
匡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
本课程作为大学生的公共课,负责解决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是大学生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必要组成部份。
课程内容第一章大学生心理健康导论第二章自我意识与人格完善第三章学习心理与创造力培养第四章人际交往与和谐心理第五章情绪管理与调适第六章心理适应与发展第七章性心理和恋爱心理第八章职业生涯规划与能力发展学时分配34544444姬建锋,贾玉霞《大学生心理健康》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22 年。
主要教学参考书:(1)程宇洁编著.心理课堂:给大学生的 50 堂心理学课上海大学出版社2022(2)储克森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十课题.机械工业出版社 2022(3)丛媛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国电力出版社.2022(4)戴朝护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北京大学出版社.2022(5)邓先丽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21世纪高职高专规划教材·通识课系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2(6)樊富珉,王建中主编.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武汉大学出版社.2022(7)龚惠香编著.大学生心理素质训练.浙江大学出版社 2022(8)官汉蒙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程.湖南人民出版社.2022.(9)郝宏伟编著.大学生心理健康自助手册.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10)何照红,覃干超编著.心理健康与成功人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11)蒋平生,黄卫国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22(12)李汉华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22(13)李虹著.压力应对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考查(1)贯彻启示教学思想; (2)使用和设计问题教学法; (3)组织自学基础上的课堂讨论; (4)以教材内容为基础,适当结合课程与教学论的新发展和教育实践中的热点问题,丰富教学内容; (5)逐步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不断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根据《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和《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精神,要求高校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向本专科生开设心理健康公共必修课,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
本课程积极践行课程思政新理念,充分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结合积极心理学思想,将家国情怀、幸福观、生命价值、爱情观、个人修养、挫折观以及网络安全等内容融入教材,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统一,落实立德树人任务。
充分考虑大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征,针对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常见问题与困惑,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心理评估,并据此对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策略训练和自我反思。
本教材还专门设计了当前大学生最为关注的生命教育、挫折应对、心理危机应对和网络使用等章节内容,以培养大学生珍视生命、热爱生活的心理品质。
注重将心理知识的传授、心理活动体验和心理调适策略训练相结合,突出实用性、活动性和可操作性;同时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自主自助意识,挖掘心理潜能,优化心理品质,培养心理调适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
二、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大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有关理论和知识,能够结合自身需求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己成长学习和发展的问题和困扰,让学生梳理正确的人生观、生命观和价值观,能够积极、正面的认识自我、完善自我,让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心理都得到质的飞跃。
能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做情绪的主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自爱,掌握自我调适和自我完善的基本方法和策略,切实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三、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一)第一章大学生生活从“心”开始--大学生心理健康概述学时(3)主要内容:了解心理健康的概念、特征、标准及其判断依据,增强心理健康意识;认识大学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和影响因素,并可以对心理健康进行自我评估;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方法,呵护自身心理健康。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大纲《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课程类型: 必修课课程代码: 0140066 课程学时: 36 学分: 2.0 适用专业: 各专业开课时间: 2014 年级第2 学期开课单位: 通识教育部大纲执笔人: 曾本君、梁艳、吴伟华大纲审定人: 唐植文一、课程性质、任务该课程为全校必修课,授课对象为各专业本科生。
本课程旨在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保健能力,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帮助大学生成功走向社会,让大学生生了解一些心理健康的一般知识,认识现实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并掌握一些可操作的方法。
开设本课程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独立生活、社会交往和自我心理调试以及心理危机应对的能力,更好的度过人生中的“黄金时期”——大学生涯。
并为将来进入激烈的社会竞争,提前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二、课程教学内容1)教学内容、目标与学时分配总学时:36学时2)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重点介绍心理健康方面的基本常识,给予学生正确的自我认识和对他人的认识,引导学生结合自身与周围人的实际学习和生活进行进一步的深入思考,真正学有所用,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教学难点:在大量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讲述的基础上,结合现实生活事例,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和关注自身的身心健康和谐发展,以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
三、课程各教学环节的基本要求1)课堂讲授:以教材为依据,以多媒体课件为辅助,进行拓展、引导性的讲述。
2)实验(实训、实习):3)作业:书面课后作业1次4)课程设计:5)考试:考查四、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先修课程:无后续课程:无五、建议教材及教学参考书建议教材:唐植文主编.《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13.8 教学参考书:朱智贤.心理学大辞典.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陈建文.青少年社会适应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结构、机制和功能.硕士论文.西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2001,6:42~46郑日昌.中学生心理诊断.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4樊富珉.社会现代化与人的心理适应.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4):43~48张大均,冯正直,郭成,陈旭.关于学生心理素质研究的几个问题.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3):25~28George E.Vaillant著,颜文伟等译.怎样适应生活――保持心理健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黄雪薇.大学心理健康教程[M].广州:广东技术出版社.2007(4):24-25黄希庭.简明心理学词典.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1):196周永康.大学生角色认同实证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博士论文.2008(6):1李宏翰,赵崇莲.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基于心理健康的分析[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4(40):1张翔.不同年级大学生心理健康比较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硕士论文.2004(5):1黄希庭,郑涌等著: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郑洪利主编:大学生心理素质训练教程.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美)卡耐基著,李志敏译. 人性的优点.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黄希庭著:心理学导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章志光主编:社会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秦启文、黄希庭著:应用心理学导引——个体和团体的效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张积家主编: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林崇德:学习与发展.北京教育出版社,1992宋敬先.健康心理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樊富珉.大学生心理素质教程.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刘华山.学校心理辅导.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时蓉华.社会心理学.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胡德辉.大学生心理与辅导.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田万生.青年心理学.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陶国富,王祥兴主编.大学生交往心理.华东师大出版社,2005张大均,邓卓明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十五”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格里格,津巴多. 心理学与生活. 申荷永. 心理教育.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 张大均吴明霞大学生心理健康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王晓刚大学生心理健康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杨治良青年支点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卡伦·达菲,伊斯特伍德·阿特沃特心理学改变生活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2006 B.H.坎特威茨实验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邱观健. 快乐成长,幸福人生. 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参考文献:(第九章心理问题与精神疾病)梁瑞琼邱鸿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训练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保罗·贝内特异常与临床心理学北京:人们邮电出版社 2005韦彦凌贾晓明汪远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郝伟. 精神病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乐国安咨询心理学.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钱铭怡. 心理咨询与治疗.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许又新. 现代心理治疗手册. 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1993童慧琦王振王素琴心理急救操作指南美国:美国国立儿童创伤中心,2008高育仁. 心理治疗DIY. 北京:华龄出版社,2001翟书涛. 危机干预与自杀预防. 北京:人们卫生出版社,1997。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开设依据根据教思政厅[2011]1号《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苏教学[2011]8号《关于进一步加强江苏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为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造就拔尖创新人才,高校应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我校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为必修课程,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普遍接受心理健康课程教育。
二、课程目标通过学习本课程,学习者应能能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现实意义,掌握心理保健知识,明晰心理健康对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树立心理保健意识,认识心理活动的规律和自身特点,掌握心理调适方法,学会化解心理困扰,能够处理好环境适应、学习成才、人际交往、恋爱感情、情绪调节和挫折应对等方面的困惑,树立自我意识,正确认识自己,悦纳自我,增强适应能力、压力管理能力、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引导大学生拥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优化心理品质,培养健全人格。
三、学习者能力产出1、通过本课程学习,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发展的自主意识,了解自身的心理特点,能够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把握心理健康的知识与心理健康调试技能,在遇到心理问题时能够进行自我调适与寻求帮助,积极探索适合自己并适应社会的生活状态。
2、让学生有能力进行自我探索,掌握心理调适能力及心理发展能力,如学习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压力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
学生能够运用所掌握知识合理评估自我健康状态,自觉加强自身心理素质的训练与优化,形成健全人格,促进自身完善与发展,积极适应环境与社会。
四、课程教学内容对毕业要求及指标点的支撑1.理论教学安排五、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1、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标准本课程采用试卷考核,期末考试和平时考核相结合的方式组织课程考核,课程成绩由两部分构成,期末考试占比70%,平时考核占比30%(出勤率、课堂讨论及作业情况)。
一、课程基本信息适应对象:大学一年级学生学时分配:18学时课程学分:1学分二、课程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是面向全院学生开设的应用心理类公共必修课程,在大学生心理学通识知识体系中具有核心地位。
其任务是促进大学生形成积极向上、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促使大学生在人生道路上不断进取、走向成功。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仅向大学生传授科学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正确的人生价值理念,还引导他们在学习、生活中去思考、去体验,并试着用心理健康知识助人助己,拥有健康的心理,迈向成功的明天。
三、教学目的与要求教学目的:(一)了解心理健康的概念和相关知识。
(二)掌握心理健康的途径与方法。
(三)学会应用心理健康知识解决自身心理问题,提高心理素质水平。
实施要求:(一)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注重启发式教学,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心理健康知识。
(二)组织课堂讨论,把小型讨论与有准备的课堂讨论结合起来,尽量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三)加强课堂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加深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掌握。
(四)组织心理健康测量,让学生更了解自身心理健康状况。
(五)推荐学生阅读心理健康方面的书籍。
(六)指导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心理问题。
四、教学内容与安排第一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概述(2课时)第一节科学健康新理念一、健康的概念(一)传统认识:长期以来,人们常把“健康”看作是“没有疾病”,把“疾病”看成“不健康”。
仅从生物医学的观点出发,认为人体器官系统发育良好,功能正常,体格健壮就是健康。
(二)现代观念当今,人们已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对健康的概念较为完整的认识应该包括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三个维度,三个方面的健康状态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健康的概念已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走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并将道德健康增纳入科学健康新理念。
(三)亚健康概念20世纪80年代初,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亚健康”这个崭新的概念,即一种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第三状态”。
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虽然各项体检指标均为正常,也无法证明有某种器质性疾病,但与健康人相比却又显得生活质量差、工作效率低、极易疲劳,许多人常有食欲不振、睡眠不佳、腰酸腿痛、疲乏无力等不适。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大纲
第一章心理与心理健康(2学时)
绪论
1、为什么要开这门课?
2、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一、教学任务
(一)教学内容
1、什么是心理学
2、心理健康的定义、标准,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
3、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常见的心理困惑
(二)教学目的
充分了解什么是心理健康,大学生活将会面临哪些心理问题。
(三)重点难点
重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难点:对心理异常的三种解释,代表理论、代表人物、代表观点
二、思考题
1、界定心理健康的三准则
2、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3、对心理和行为异常的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的解释。
掌握代表理论、代表人物及代表观点。
4、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是什么?
第二章适应大学生活(1学时)
、教学任务一(一)教学内容
学习、时间管理、合理消费、能力发展四方面的适应
(二)教学目的
主要了解大学学习、时间管理、消费和能力发展等方面的特点、变化,引导学生学会适应和应对。
(三)重点难点
重点:时间管理策略
难点:社团心理和“选择”社团
二、思考题
)?时间管理中如何处理“紧急”和“重要”?p44、时间管理三技巧(1.
2、参加社团的原则?如何选择社团?切忌:哪几个误区?
第三章聪明的学习者(1学时)
一、教学任务
(一)教学内容
1、学习动机的激发
2、学习效率的提高
(二)教学目的
了解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激发学习动机的办法,了解大学学习的特点,掌握正确的学习策略,掌握动机与活动效率的关系(p6: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p72学会合理归因、p76巧妙使用认知策略
难点: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记忆规律—p77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二、思考题
1、如何使用认知策略?
2、面对成败,如何学会合理归因?(p72)
3、如何根据“动机—活动”规律和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来提高学习效率?
第四章学会交往(2学时)
一、教学任务
(一)教学内容
人际交往的含义、基本技巧、易发问题
(二)教学目的
了解人际交往的动静态含义、人际交往对人成长的意义;掌握人际交往各阶段的基本技巧;了解人际交往中的易发问题,并掌握基本的应对方法。
(三)重点难点
重点:人际关系的三种状态:轻度、中度和深度卷入;三种人际关系状态下的基本技巧;首因效应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大学生人际交往易发问题的应对。
难点:人际关系作为一种“心理关系”,如何理解和处理好“卷入”和“距离”的关系?
二、思考题
1、如何理解人际关系中的“卷入”?
2、什么是首因效应?在人际交往中如何发挥首因效应的作用?
3、在人际关系的三种卷入状态中,各有哪些基本交往技巧??
4、宿舍人际关系常出现的问题是什么?如何应对?
、校园人际关系常出现的问题是什么?如何应对?5.
第五章恋爱与性心理(2学时)
一、教学任务
(一)教学内容
1、爱情的要素、类型
2、择偶标准的规律及基础
3、如何区别喜欢与爱情(课本外,需要拓展知识,后面有补充知识)
4、恋爱应注意的问题
5、大学生的性心理(课本外,需要拓展知识,见黄希庭教参)
6、如何对待婚前性行为
(二)教学目的
掌握斯腾伯格的爱的三要素及爱的类型,了解择偶标准及其建立的基础,掌握爱与喜欢的区别,
掌握恋爱前的心理准备、恋爱中应注意的问题、失恋后的心态调整,了解大学生性心理的发展特点与表现(黄希庭,p141、142),正确对待和面对婚前性行为
(三)重点难点
重点:斯腾伯格的爱的三要素及爱的类型,爱与喜欢的区别,恋爱前的心理准备、恋爱中应注意的问题、失恋后的心态调整,性道德的基本原则
难点:择偶标准建立的规律和基础、如何正确对待性冲突
二、思考题
1、爱情的基本核心倾向是什么?用一句话解释。
2、简述斯腾伯格的爱的三要素及爱的类型。
3、根据择偶标准建立的规律和基础,结合自己的特点,谈谈你对择偶标准的理解。
4、恋爱前要做哪些心理准备?
5、恋爱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6、失恋后如何调整心态?
7、性道德的基本原则?
第七章自我完善与成长(3学时)
一、教学任务
(一)教学内容
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发展自我
(二)教学目的
了解心理学的“自我”理论、掌握应对自卑心理的方法;了解自尊的含义、大学生自尊的,掌握培养进取心的办法;了表现,掌握培养自信心的办法;掌握麦克利兰的“三种需要理论”
解马斯洛关于自我实现者的心理特点,通过心理练习学会为自己设定目标、制定计划。
(三)重点难点
重点:如何认识和应对自卑心理;自信心的培养;麦克利兰的成就动机理论和进取心的培养,制定自我发展计划。
难点:如何认识自我;三种心理学的自我理论;自尊的内涵、形成和作用;成就动机理论,目标设定和计划制定。
二、思考题
1、自卑的表现形式?如何应对自卑?
2、请结合自尊者的特点,思考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获得自尊感?
3、遇到挫折,如何重建自信?
4、根据麦克利兰的成就动机理论,如何培养进取心、发展自我?
第八章认识常见的心理问题(3学时)
一、教学任务
(一)教学内容
1、人格的基本内涵、健全人格的塑造、
2、压力、挫折的产生及应对
3、情绪的调节与控制
(二)教学目的
了解人格的基本内涵、大学生常见的人格缺陷及其心理情绪表现,掌握促进健全人格发展的方法;掌握引发个体心理压力的压力源、掌握压力应对策略;了解情绪的定义和功能,掌握“情绪的ABC机制”、根据ABC机制如何调节情绪,掌握大学生常见情绪问题的调节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大学生常见的人格缺陷及其心理情绪表现,引发心理压力的压力源及压力应对策略,根据ABC机制如何调节情绪,大学生常见的情绪问题及调节
难点:人格的内涵、全面理解“情绪的ABC机制”
二、思考题
1、简述人格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2、谈谈如何理解大学生的人格发展缺陷?
3、大学生促进人格健全发展的方法?
4、结合大学生的实际,谈谈如何看待引发心理压力的压力源?
5、具体说说大学生应对压力的有效策略。
6、简述艾里斯“情绪的ABC机制”,并根据ABC机制、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如何调节情绪。
、谈谈大学生常见消极情绪的表现和调节方法。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