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语文 2.古诗两首
- 格式:doc
- 大小:42.00 KB
- 文档页数:4
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二课课文古诗两首《咏柳》、《春日》是人教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二篇课文,即《古诗两首》。
店铺在此整理了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二课课文《古诗两首》,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二课课文《古诗两首》《咏柳》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日》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二课《古诗两首》之《咏柳》赏析这是一首咏物诗,写的是早春二月的杨柳。
写杨柳,该从哪儿着笔呢?毫无疑问,它的形象美是在于那曼长披拂的枝条。
一年一度,它长出了嫩绿的新叶,丝丝下垂,在春风吹拂中,有着一种迷人的意态。
这是谁都能欣赏的。
古典诗词中,借用这种形象美来形容、比拟美人苗条的身段,婀娜的腰支,也是我们所经常看到的。
这诗别出新意,翻转过来。
“碧玉妆成一树高”,一开始,杨柳就化身为美人而出现;“万条垂下绿丝绦”,这千条万缕的垂丝,也随之而变成了她的裙带。
上句的“高”字,衬托出美人婷婷袅袅的风姿;下句的“垂”字,暗示出纤腰在风中款摆。
诗中没有“杨柳”和“腰支”字样,然而这早春的垂柳以及柳树化身的美人,却给写活了。
《南史》说刘悛之为益州刺史,献蜀柳数株,“条甚长,状若丝缕。
”齐武帝把这些杨柳种植在太昌云和殿前,玩赏不置,说它“风流可爱”。
这里把柳条说成“绿丝绦”,可能是暗用这个关于杨柳的著名典故。
但这是化用,看不出一点痕迹的。
“碧玉妆成”引出了“绿丝绦”,“绿丝绦”引出了“谁裁出”,最后,那视之无形的不可捉摸的“春风”,也被用“似剪刀”形象化地描绘了出来。
这“剪刀”裁制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给大地换上了新妆,它正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给予人们美的启示。
从“碧玉妆成”到“剪刀”,我们可以看出诗人艺术构思一系列的过程。
诗歌里所出现的一连串的形象,是一环紧扣一环的。
也许有人会怀疑:我国古代有不少著名的美女,柳,为什么单单要用碧玉来比呢?我想,这有两层意思:一是碧玉这名字和柳的颜色有关,“碧”和下句的“绿”是互相生发、互为补充的。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课本第二课古诗两首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课本第二课《古诗两首》分别是《咏柳》和《春日》,两首古诗的主题是一致的,即描写和赞美春天的景色。
店铺在此整理了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课本第二课《古诗两首》,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课本第二课《古诗两首》课文咏柳(唐·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日(宋·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课本第二课《古诗两首》学习要点这篇精读课文由两首古诗组成,描写和赞美了春天的景色。
《咏柳》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作品,写的是初春二月柳树、柳条、柳叶。
《春日》是宋代理学家朱熹所作,是一首春游诗,赞美了万紫千红的春天景色,同时也点出了“东风”是万紫千红春天的源头这个道理。
两首诗把春天描写得姹紫嫣红,多姿多彩,而又充满了勃勃生机,表达了作者对万物复苏的春天的渴望,以及春天到来的喜悦。
《咏柳》,咏,意思是用诗词的形式描述。
在本课是歌颂、赞美的意思。
柳树在春天生发,是春天有代表性的景物,作者描写柳树,歌颂春天,赞美大自然世界呈现出的勃勃生机。
“碧玉妆成一树高”:“碧玉”,绿色的玉,这里把柳树的枝叶比作碧玉。
“妆”,打扮。
“一树”,满树,“一”字这里不表示数量,表示满、全、整个的意思。
全句的意思是: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装饰扮的一样。
“万条垂下绿丝绦”:“万条”,泛指柳树枝条多。
“绦”,一种丝织的带子。
全句的意思是:从树上垂下来无数好像绿色丝带一样的柳条来。
“不知细叶谁裁出”:“细叶”,柳树新萌发滋生的又细又嫩的叶子。
“裁”,裁剪。
全句的意思是: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剪裁出来的?“二月春风似剪刀”:似,好像。
全句的意思是:原来是二月春风这把剪刀裁出来的啊!《咏柳》前两句用比喻的手法,描绘了静态中的柳树,却使人感到柳树内在的生命力。
3年级语文下册古诗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3年级语文下册中古诗篇数不多,但每一篇都有其深刻的意义和内涵,让小学生能够在欣赏古诗的培养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理解。
以下是几首3年级语文下册中常见的古诗:1.《静夜思》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作品,描写了一个人在夜晚思念故乡的情景。
月光照着床前,仿佛是地上铺了一层霜,让人不禁回忆起家乡的景象和亲人。
2.《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名篇之一,描绘了登高远眺的壮丽景色。
诗人站在鹳雀楼上,眺望远方的山川,黄河奔流入海,心中有着无限的向往和追求。
3.《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绅创作的作品,描写了农民劳作的辛苦和付出。
诗人感慨于农民的辛苦劳作,吃下一餐饭背后的辛苦,呼吁社会尊重劳动,珍惜粮食。
这几首古诗都具有深刻的内涵和启迪性,可以让孩子们在欣赏古诗的引导他们去关注生活中的美好和真实,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情感体验。
希望学生们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能够启发他们的智慧,增长见识,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以上为辅助完成,2000字的要求可自行增加有关古诗的背景知识、作者生平等内容,来充实文章的内容。
】第二篇示例: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们流传千古,代代相传,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情感。
在小学三年级的语文下册中,也会学习一些古诗,帮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和语文素养。
学校教材中涵盖的古诗种类繁多,有关于自然风光的《春晓》、《江雪》等,也有表现人生哲理的《静夜思》、《将进酒》等。
学生通过认真学习这些古诗,不仅可以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还能锻炼自己的语文表达能力和情感认知能力。
比如《春晓》这首古诗,描述了清晨的田野、树木和小鸟,勾勒出一个充满生机和美好的春天场景。
学生通过学习这首古诗,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从而培养自己对美好事物的感知能力和热爱自然的情感。
3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以下是三年级语文下册的部分古诗:
1. 《绝句》(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2. 《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3. 《三衢道中》(宋·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4. 《忆江南》(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以上是部分三年级语文下册的古诗,如果想要了解更多,建议查阅教材或咨询语文老师。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课古诗两首课文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课《古诗两首》分别是《咏柳》和《春日》,店铺在此整理了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课《古诗两首》课文,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课《古诗两首》课文-原文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日(宋·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课《古诗两首》课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认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碧玉、妆成、裁出、剪刀、万紫千红”等词语。
2、背诵两首诗。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教学重点】让学生大体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记背诗句。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准备】教师:作者简介、描写春天的古诗,本课挂图。
学生:两首古诗的有关资料,收集描写春天的古诗。
【教学思路】这两首古诗描写的是春天的内容,教学时,要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充分感受春天的自然景象,再学习诗句。
古诗的学习要以诵读为主,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来读,在自读的基础上,可以教师范读、音乐配读等。
教师指导学生边读边体会诗句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达到对诗句内容有一个大体的了解。
指导朗读时。
重点让学生读出感情、读出诗的节奏感。
可以结合看图,想象情境来感悟诗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所想所感。
再通过诵读把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到的情感表达出来。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背诵古诗,导入新课。
1、引导:还记得古诗《赠刘景文》和《山行》吗?2、谈话:美丽的秋天转瞬即逝,随着冬天的离去,春天悄悄到来。
古往今来,赞美春天的诗不少,你知道哪首?今天我们随着古代诗人贺知章和朱熹一起走过迷人的春天,看看他们分别赞美了春天的什么?1、齐背两首古诗。
2、说出自己知道的描写春天的古诗。
自读两首古诗。
提出自读要求:1、把两首诗读得正确、流利,认识生字。
《咏柳》、《春日》课后生字组词
《咏柳》课后生字组词
1.咏(yǒng):咏史、歌咏、吟咏、咏叹
2.柳(liǔ):柳树、柳叶、垂柳、柳条
3.妆(zhuāng):妆扮、梳妆、妆饰、化妆
4.绿(lǜ):绿色、绿叶、绿化、碧绿
5.丝(sī):丝绸、丝线、蛛丝、发丝
6.绦(tāo):绦子、丝绦、锦绦、绦带
7.裁(cái):裁剪、裁衣、裁员、裁决
8.剪(jiǎn):剪刀、剪切、剪影、剪裁
《春日》课后生字组词
1.胜(shèng):胜利、名胜、优胜、胜券在握
2.日(rì):日子、日光、日期、日夜
3.寻(xún):寻找、探寻、寻味、寻章摘句
4.芳(fāng):芳香、芳草、芳名、芬芳
5.滨(bīn):海滨、湖滨、滨江、滨河
6.新(xīn):新鲜、新年、新衣、新居
7.识(shí/zhì):认识、知识、见识、识破
8.等(děng):等待、等号、等于、同等
9.紫(zǐ):紫色、紫罗兰、紫荆花、万紫千红
10.红(hóng):红色、红花、红旗、红颜
这些生字和组词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两首古诗,同时也能丰富他们的词汇量,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书词语表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1. 燕子。
乌黑轻快翅膀剪刀尾巴活泼机灵微风赶集聚拢光彩夺目增添生机掠过稻田一转眼偶尔一圈音符演奏赞歌。
2. 古诗两首。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细叶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3. 荷花。
荷花清香挨挨挤挤碧绿莲蓬破裂仿佛衣裳翩翩起舞舞蹈蜻蜓。
第二单元。
5. 翠鸟。
翠鸟苇秆腹部衬衫透亮又尖又长清脆疾飞一眨眼泡泡逃脱饲养渔翁石壁打消念头。
6. 燕子专列。
专列欧洲瑞士舒适空调列车启程站台特殊长途成千上万麻烦气温骤降风雪疲劳饥寒交迫温暖政府纷纷救护开动友情致谢。
7.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山谷森林郁郁葱葱湛蓝甜润锋利盖房裸露扩大一栋栋各式各样应有尽有家具喘气儿黎明洪水咆哮狂奔而来势不可当村庄不知去向侥幸所有包括锋利斧头。
9. 寓言两则。
寓言亡羊补牢羊圈窟窿叼走街坊后悔劝告把式盘缠硬要南辕北辙楚国应该虽然马跑得快车夫是个好把式离楚国越来越远。
10. 惊弓之鸟。
魏国射箭打猎大雁拉弦悲惨愈合裂开孤单失群惊弓之鸟大吃一惊本事悲惨愈合作痛拼命射箭能手。
第四单元。
13. 和时间赛跑。
赛跑疼爱忧伤持续安慰日月如梭虽然狂奔赢了暑假受益无穷将来假若检阅庭院排除忧伤欺骗实话实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14. 检阅。
检阅俱乐部商定鸦雀无声截肢队伍沉默局面方便羡慕情不自禁盛大隆重街道人山人海主席台观众纠正淹没议论。
第五单元。
17. 可贵的沉默。
沉默蕴藏异口同声骄傲神气十足左顾右盼情绪传染瞥了一眼索性阻止蕴藏重复安静恰好缓和外婆建议惊喜表达烦恼享受稚拙迅速烦恼继而七嘴八舌不约而同寂然无声。
18. 她是我的朋友。
医院医生护士消息确认输血血型是否草垫酒精掩盖拳头制止轻柔周围迫在眉睫阮恒啜泣呜咽哭泣抽泣颤抖休克立刻输血迫在眉睫血型。
21. 太阳。
传说寸草不生差不多抵得上温度摄氏钢铁庄稼生存繁殖蔬菜热量比较杀菌预防世界光明黑暗温暖寒冷。
22. 月球之谜。
夜幕降临悬挂奥秘努力登上任何一旦曾经估计年龄神秘探索荒漠洒满。
三年级下册人教版语文古诗三首第一首古诗:《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古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描写了登上高楼眺望的景象,
通过对自然风景的描绘,表达了对人生追求无止境的向往。
这首诗以
豁达的胸怀和崇高的境界,表现出了诗人对于人生精神追求的理想。
第二首古诗:《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名诗,通过对“静夜”中月色的描
绘和自我感慨,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这首诗以明月光影为背景,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情感。
第三首古诗:《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这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豪放豪迈的诗篇,通过对黄河奔流和人生变迁的比喻,表达了对人生短暂和快速流逝的感慨。
这首诗以诗人豪情激昂的笔调,表达了对人生的豪放态度,展现出了诗人对于人生的思考和感慨。
以上三首古诗分别描绘了登高远眺、思故乡之情和对人生短暂的感慨,展现了古代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感慨。
这些古诗以朴实无华的文字,表达了深刻的哲理和对生活的热爱和感慨,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让人们感受到古人对自然和生活的感悟和追求,也给人们启示和思考。
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
一、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古诗三首》《古诗三首》的内容如下:
1、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之《绝句》
《绝句》
作者:唐代·杜甫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2、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之《惠崇春江晚景》
《惠崇春江晚景》
作者:宋代·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3、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之《三衢道中》
《三衢道中》
作者:宋代·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晴,
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
添得黄鹂四五声。
二、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古诗三首》
1、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之《元日》
《元日》
作者:宋代·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2、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之《清明》
《清明》
作者:唐代·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3、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之《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作者:唐代·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学生感悟“同物同景不同‘诗”’的缘由,使学生在对比中更加深刻地体会诗人的感情。
第二课时
学习《春日》
一、理解诗意,体会心情。
1.学生自读吟诵,根据注释理解诗意。
2.师:知道诗人朱熹在春日里的心情吗?(高兴、喜悦、兴奋、激动、舒畅、得意)依据是什么?找出诗中的词句说明。
(寻芳——踏青赏花,看花观景,春游时心情肯定很高兴;无边——一望无际,视觉开阔,心情也会开阔;一时新——一下子焕然一新。
万物更新使诗人耳目一新,令人欣喜。
万紫千红——什么颜色都有,形容百花齐放,色彩艳丽。
看到百花争艳的景象,诗人能不高兴吗?)
二、想象画面,诵读诗句。
师:朱熹看到百花争艳的景象,能不高兴吗?引读——“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欣赏到万紫千红的春色,心情怎能不好?引读——“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此时你就是踏春赏春的朱熹,看到那万紫千红的景色,你想怎样吟诵此诗来表达此时的心情呢?(引读整首诗,读出高兴、喜悦、兴奋、激动、舒畅、得意的心情)
设计意图:立足于对文本的整体把握,通过自读理解后再来解读朱熹的心情,也就找到了本诗的教学重点及情感基点。
学生的反复吟诵,想象画面,与语言“亲密接触”读出了诗人的心境,读出了诗人的情感。
三、用心品诗,感悟哲理。
师:朱熹欣赏到了万紫千红的春色,心里非常高兴,这只是文字表面的意思,这首诗还有它的深层意义,不了解朱熹就读不出诗的真正内涵。
1.了解作者朱熹,特别强调他的诗歌特点:他的诗自然清新。
寓意含蓄,简练明快,很多作品成功地表现了大自然的壮丽秀美和诗人的远大胸怀,常于朴实中透出深刻的哲理。
2.抓住重点,感悟诗理。
泗水——在山东的曲阜,从曲阜的北面流过,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孔林、孔庙、孔府所在的那个地方。
我们读《论语》的时候就知道“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那么他看到这个“川”就是泗水,孔夫子是在这个地方教他的门徒的,也就是说这里即圣人之地。
胜日寻芳——实际上告诉我们他在春日寻找的这个“芳”,这个芬芳的东西是孔孟之道的芬芳、是人间的圣人之学的芬芳。
万紫千红——他找到了一种充满希望的景象,也就是找到了民族精神和人生意义。
他的这首诗,在从容沉着的风景描写之中,透露的是一种自信和喜悦。
设计意图:了解朱熹的生平及时代,了解诗中有特别意义的地点和景物,既丰富了学生的积累,也有助学生理解诗中的深层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