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地质学——劈理和线理
- 格式:ppt
- 大小:9.12 MB
- 文档页数:36
名词解释第一章绪论地质构造:组成地壳的岩层或岩体在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发生的变形,从而形成诸如褶皱、节理、断层、劈理以及其他各种面状和线状构造等。
第二章沉积岩层的原生构造及其产状层理:通过岩石成分、结构和颜色在剖面上的突变或渐变所显现出来的一种成层构造。
有:平行层理,波状层理,斜层理几个概念:岩层、沉积岩层、层面(顶面、底面)、厚度、原生构造。
岩层与地层概念的区别岩层的产状要素走向:岩层面与水平面相交的线叫走向线。
倾向:岩层最大倾斜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方向。
倾角:岩层最大倾斜线与水平面的夹角。
整合:上、下两套地层层序没有间断。
不整合:上、下两套地层层序有间断,有地层缺失1.平行不整合:表现为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彼此平行,但在两套地层之间缺失了一些时代的地层。
2.角度不整合:上、下两套地层之间既缺失部分地层,产状又不相同第三章地质构造分析的力学基础外力:对于一个物体来说,另一个物体施加于这个物体的力,有面力和体力。
内力:是同一物体内部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分固有内力和附加内力。
应力:作用于单位面积上的内力。
应力场:一系列点的瞬时应力状态均匀应力场、非均匀应力场构造应力场:地壳内一定范围内某一瞬时的应力状态规模上:局部构造应力场、区域构造应力场、全球构造应力场时间上:古构造应力场、现代构造应力场应力轨迹:表示构造应力场中主应力和最大剪应力的作用方位的应力迹线应力集中:在均匀应力场中局部的应力异常增大现象应力集中一般出现在以下部位:断裂的端点、拐点、分枝点、错列点和待交会点及空洞周围等。
光弹实验和数值计算可以显示出应力集中现象。
均匀变形:岩石的各个部分的变形性质、方向和大小都相同的变形称为均匀变形。
非均匀变形:岩石各点变形的方向、大小和性质变化的变形称为非均匀变形。
线应变:单位长度的改变量横向线应变/纵向线应变=泊松比泊松比<=0.5弹性变形: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变形,当外力解除后,又完全恢复到变形前的状态,这种变形称为弹性变形。
上一页下一页2007年8月1日星期三第七章劈理及线理从几何的角度来看,任何地质构造都可以概括成面状构造和线状构造。
岩层层面、断层面、节理面、褶皱的轴面及劈理、片理、片麻理等都属于面状构造;褶皱枢纽、柱状矿物的定向排列、各种构造面的交线都属于线状构造。
本章讨论的劈理和线理是面状构造和线状构造中比较广泛发育的两大类型。
面状构造和线状构造都可分为“透入性”和“非透入性”两类。
所谓透入性构造,一般是指均匀地弥漫于地质体中的构造,它反映了这一地质体作为一个整体,已均匀地发生了变形。
非透入性构造则是以一种不连续面分散地存在于地质体中,变形只集中在不连续面本身及其附近,并把均匀连续的地质体分划成若干部分,所以又称为“分划性”构造。
,在小型尺度上构造的渗入性和非透入性这两个概念是相对的。
如图7—1中S2观察是透人性构造,而以微型尺度上去看,则应为分划性构造。
同样,肉眼直观认为是分划性的构造,如某些节理群和断层群,但从航片或卫片上去观察,则又应该属于透入性构造了。
本章讨论的劈理和线理,是广泛分布于强烈变形岩石当中,在露头上和手标本上(即小型尺度上)所看到的透入性面状构造和线状构造。
第一节劈理劈理是一种将岩石按一定方向分割成平行密集的薄片或薄板的次生面状构造。
它发育在强烈变形的岩石里,具有明显的各向异性特征,发育状况往往与岩石中所含片状矿物的数量及其定向的程度有着密切关系。
劈理与片理、片麻理等合称面理(foliation)。
它们的差别视形成过程中机械作用的大小和重结晶作用的强弱而定。
一般说来,对劈理的研究似乎更侧重它的力学成因,而片理则以其构造矿物晶体的粗大指示着较高级的重结晶作用。
至于片麻理,主要出现在深变质岩系里,由颜色深浅不同的重结晶矿物分集条带构成,一般看作是热应力作用的构造。
一、劈理岩石的域组构具有劈理的岩石都有一组密集的潜在裂开面,称为“劈理面”。
当用锤子敲击时,岩石易沿着劈理面裂开,显示岩石内部纹理的存在,并据此来测量劈理的空间方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