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第4课
- 格式:ppt
- 大小:4.99 MB
- 文档页数:27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四课知识点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一、遣唐使和鉴真东渡
1.遣唐使
(1)含义:唐朝时期,为了学习中国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遣唐使”。
(2)概况: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十几批,最多的一次达到500多人,同行的还有许多留学生和留学僧。
(3)代表人物:阿倍仲麻吕(晁衡)
(4)贡献: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鉴真东渡
(1)时间:唐玄宗时期
(2)过程: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754年,鉴真第六次东渡抵达日本,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
(3)地位:鉴真是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
(4)贡献: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传播唐朝文化);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二、唐与新罗的关系
①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
②新罗仿唐朝建立了政治制度、科举制,还引入了中国的科技成就;
③朝鲜半岛的音乐也传入中国。
三、玄奘西行
1.时间:唐太宗贞观初年。
2.目的:到天竺(唐时称古印度,包括今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国)求取佛经,研习佛法
3. 过程:玄奘经过4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
遍访名寺,研习佛法,在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
4.贡献:主持翻译佛经,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由其口述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专注教育教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4课《孙权劝学》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4课《孙权劝学》课文原文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4课《孙权劝学》知识点【字词】①初,权②谓吕蒙曰:“卿③今④当涂⑤掌事,不可不学!”蒙⑥辞⑦以军中多⑧务。
【详解】①初:当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
②谓:告诉,对……说,常与“曰”连用。
③今:现在。
④当涂:当道,当权。
涂,通“途”。
⑤掌事:掌管政事。
⑥辞:推托。
⑦以:用。
⑧务:事务。
【字词】权曰:“①孤②岂欲③卿④治经⑤为⑥博士⑦邪!⑧但⑨当⑩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详解】①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②岂:难道。
③卿:古代君对臣的爱称。
朋友、夫妇间也以“卿”为爱称。
④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经,指《易》《书》《诗》《礼》《春秋》等书。
⑤为:成为。
⑥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⑦邪:语气词,后写作“耶”。
⑧但:只,只是。
⑨当:应当。
⑩涉猎:粗略地阅读。
?见:了解。
?往事:指历史。
?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孰:谁。
?若:比得上。
【字词】孤常读书,自①以为大有所②益。
”蒙③乃④始⑤就学。
【详解】①以为:认为。
②益:好处。
③乃:于是,就。
④始:开始。
⑤就:从事。
【字词】①及鲁肃②过寻阳,与蒙③论议,大④惊曰:“卿今者⑤才略,双击可编辑删除 1。
七年级下册冀教版英语第四课知识点
以下是七年级下册冀教版英语第四课的知识点总结:
1. 重点词汇:这节课将学习一些与休闲活动相关的词汇,例如“cinema”、“park”、“博物馆”、“skating rink”等。
2. 语法重点:掌握一般现在时态的用法,特别是当描述经常发生的动作或存在的状态时。
3. 交际口语:学会用英语谈论自己的休闲活动和喜好,并了解他人的喜好。
4. 阅读理解:通过阅读短文,理解并掌握一般现在时态在描述休闲活动时的用法。
5. 写作练习:根据所学知识,写一篇关于自己休闲活动的短文,锻炼英文写作能力。
6. 文化背景:了解西方国家的常见休闲活动和场所,增进跨文化意识。
以上是对七年级下册冀教版英语第四课知识点的概括,通过深入学习,您将能够更好地掌握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
七下历史第4课笔记咱今天就来好好唠唠七下历史的第 4 课!这课啊,讲的东西可真是丰富多彩,让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久远的时代。
先来说说这课里提到的政治制度吧。
当时的那些统治者们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可真是绞尽了脑汁。
就比如说那个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分工明确,互相牵制。
这就好像是一场权力的游戏,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职责和任务,谁也别想一家独大。
尚书省下面又分设了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这六部就像是六个大管家,管着不同的事儿。
吏部管官员的选拔和考核,这可重要了,要是选了些不靠谱的官,那老百姓可就遭殃啦。
户部管着钱粮税收,那就是国家的钱袋子,得捂得紧紧的。
礼部负责各种礼仪和祭祀,这在古代可是大事,一点都马虎不得。
兵部管军事,保卫国家的安全就靠他们啦。
刑部处理法律案件,得保证公平公正,不然老百姓可要闹翻天。
工部管工程建设,什么修桥修路盖房子,都归他们管。
再说说经济方面。
那时候农业可是国家的根本,农民们辛辛苦苦地在田地里劳作,盼着能有个好收成。
政府也重视农业,出台了不少政策来鼓励耕种。
还兴修了水利工程,让农田能得到充足的灌溉。
就像那个大运河,那可是个了不起的工程!它把南北连接起来,让物资运输变得更加方便。
运河上船只来来往往,有运粮食的,有运货物的,热闹得很。
河边的码头也是人来人往,有卖东西的小贩,有赶路的商人,还有来凑热闹的小孩。
这场景,光是想想就觉得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文化方面也很有意思。
那时候的诗歌、书法、绘画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诗人们用优美的词句表达着自己的情感和想法,有的豪迈奔放,有的婉约细腻。
书法家们的字那叫一个漂亮,龙飞凤舞的,让人看了忍不住赞叹。
还有那些画家们,用画笔描绘出了美丽的山水、人物,每一幅画都像是在讲述一个故事。
我记得有一次,老师在课堂上讲这课的时候,给我们讲了一个特别有趣的小故事。
说是有个官员,因为在吏部的考核中表现不佳,被降了职。
他心里那个郁闷啊,整天愁眉苦脸的。
七年级历史下第四课知识点七年级历史下第四课是关于中国历史的,讲述了中国历史上的四大发明以及中华文化的强盛及其影响力。
以下是本课的重点内容。
一、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国古代创造了许多的伟大发明,其中最杰出的四项发明即为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这四大发明为:1.火药火药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传统科技发明,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发明之一。
早在唐朝时期,人们已经使用黑色硝石、细木屑以及硫磺或木炭来制造火药。
火药的发明不仅推动了冶炼技术的发展,而且在战争和生产领域也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2.指南针指南针是一种方向指示仪器,可以用来确定航向。
中国古代的指南针由磁铁所制成,有助于航海、旅行和军事用途。
中国古代发明的指南针对世界的交通、商业和文化交流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3.造纸术造纸术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主要发明,可以追溯到汉朝时期。
中国最早的造纸工艺是用树皮、草和其他纤维素材料制成的纸张。
中国古代人的这项发明使书写、印刷和出版工业得到了很大的推动,并被视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象征。
4.印刷术印刷术是中国古代的一项发明,可以将文字和图像印刷到纸张或其他材料上。
中国古代的印刷术起到了改善书籍和报纸生产速度的了不起效果,这使得更多的人可以读到更多的书籍和文学作品,从而使教育得到了很大的推进。
二、中华文化的强盛及其影响中华文化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的文化遗产,是中国古代人们的智慧结晶。
中国古代的文化艺术领域十分丰富多彩,其著名的书法、绘画、音乐和舞蹈等艺术形式都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广泛的影响力。
中国古代的中华文化无疑是世界古代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和进步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在世界文化交流方面,中国古代的中华文化无疑是宝贵的文化资产和符号。
以上便是七年级历史下第四课的知识点重点内容。
四大发明和中华文化的发展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以及世界文明史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掌握这些知识点将对我们的历史文化认知产生积极的作用,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中华文化的魅力。
《春风》难点解析1.这篇文章是如何运用对比烘托手法突出春风的可爱的?本文两处对比非常强烈,一是作者起初无限怀念江南春风,觉得它抚摸大地,像柳丝的吹拂,体贴万物,像细雨的滋润。
可后来多次下乡在京西的大山上,“看到积雪不管立春、春分,只管冷森森没有开化的意思”,坚冰顽固地驻守着北方的原野,没有想过要退出舞台。
面对这样的坚冰,“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的南方的春风是无可奈何、无济于事的。
而北国的春风却以摧枯拉朽的力量、不可遏制的气势,横扫整个北国,吹开了冰冻,吹醒了生命,催生了万物。
通过这一对比,北国春风的形象显得尤其可爱。
二是作者回想江南的春天与春风,有的只是“乍暖还寒、最难将息”,有的只是“淡淡的阳光”,“蒙蒙的细雨”。
更不用说发霉的墙角散发出的“死耗子味儿”与“能不怀念北国的春风!”形成鲜明对比,让北国的春风显得更加可爱,对北国春风的敬意也油然而生。
2.从全文来看,作者对北方春风的态度有什么变化。
开篇就用北京人的话说“春脖子短”和觉得南方来的人觉得这个“脖子”有名无实,来说明北京春天之短暂,冬夏交接之迅速,人们无法感受“吹面不寒杨柳风”的美好,也无法欣赏百花斗艳的声景,有的只是淡淡的哀愁和心灵的缺憾。
第二段又举出北国春风带给人们的恶感——起风、刮土、让人睁不开眼睛,人们对它恨之入骨、骂之连天,怨声载道,叫苦不迭,似乎北国春风是那么的令人厌恶、令人生畏,令人可恨-——这是抑、抑北国春风。
第3、4段,“我”相对怀念江南的春风,引用诗句“暮春三月,江南……”并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对江南春风温馨宜人,滋润万物进行大肆褒扬。
与北国的春风形成对比,作者是一味的抑北国春风扬南国的春风吗?不是第5段突然笔锋一转,用一个设问句,引出了北国春风的另一个方面,引出下文感情的变化,表达自己对北国春风的喜爱和怀念之情。
3.作者为什么能把给人带来诸多不便,遮天蔽日,飞沙走石的春风写得如此之美?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认为,北方的春天,尤其是北方的春风虽然“粗暴”却别有一番诗意的美,有毫不逊色于江南春景的另一种美好。
七年级下历史第4课知识点七年级下历史第4课主要讲述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史以及夏商周三代王朝的兴衰历程。
本文将就该课程的重点知识点进行详细解读。
一、中国的古代文明
中国拥有着悠久的文明历史,其最早的文明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后期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
约在公元前2100年左右,夏朝王朝在中原地区建立,成为中国第一个王朝。
夏代王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青铜时代。
夏朝王朝的政治制度以世袭的制度为主,官僚制度也是一种贵族制度。
夏朝王朝开创了中国王朝制度的先河,标志着中国古代文明的开端。
二、夏商周三代王朝的兴衰历程
1. 商代王朝的兴起
商代王朝起源于黄河流域中游的商朝。
商代王朝的政治制度非
常强大,主要采用世袭制度。
商代王朝主要经济类别是农业和手
工业,同时加强与古代文明国家的贸易往来。
2. 商周之际的政治变局
春秋时期是中国各国互相纷争的时期,是中国的战国时期的先驱。
在这个时期,各种势力的经济和文化发展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3. 周代王朝的兴起
周朝是中国古代的重要王朝之一。
周朝王朝采用与商朝相似的
制度,并发展了一套完整的礼仪制度。
周朝王朝分为西周和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时期。
总结:
七年级下历史第4课的知识点较为琐碎,需要结合多次审视才
能理清头绪。
本文着重讲解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和夏商周
三代王朝的兴衰历程。
虽然内容不算复杂,但深度较大。
了解中
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和历史上的王朝兴起和衰落有利于我们了解和研究中国的文化和历史。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4课《孙权劝学》知识讲解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现在属山西夏县)人,生于光州光山(现在河南光山)。
北宋政治家、史学家,世称涑水先生。
他立志编撰《通志》,作为封建统治的借鉴。
治平三年(1066)撰成战国迄秦的八卷上进。
英宗命设局续修。
神宗时赐书名《资治通鉴》。
于熙宁三年出知永兴军。
次年退居洛阳,以书局自随,继续编撰《通鉴》,至元丰七年(1084)成书。
元丰八年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听政,召他入京主国政,次年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传郎,数月间尽废新法,罢黜新党。
为相八个月病死,追封温国公。
主持编纂编年体通《资治通鉴》,共29卷,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
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
遗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是根据从略的原则对先前史书的有关记载改写而成的,所写的故事发生在三国时期。
建安十五年(公元20年),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中大胜曹军。
不久,周瑜病死。
鲁肃代替周瑜成为孙权的谋佐,劝孙权联刘拒曹,逐渐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东吴大将吕蒙由于出身行伍再加上军务繁忙,还没有自觉学习的意识。
孙权劝吕蒙注意学习的故事就发生在此时。
关于孙权、吕蒙、鲁肃【成长龟鉴(下)—《孙权劝学》】孙权(182—252),字仲谋,汉族,吴郡富春(现在浙江富阳)人,三国时期吴国的创建者,公元229-252年在位。
他继承父兄的基业,成为三国时期的一代英雄。
孙权的父亲孙坚是东汉末年吴郡富春人,原先只是一县小吏,黄巾起义爆发后,他募得兵勇千余人拥兵自守,升为别部司马,继为长沙太守,曾依附袁术巩固势力,192年在与刘表作战中中箭身亡,孙坚的长子,年仅17岁的孙策以孙坚旧部为基础占据江东,不到十年时间便削平江东各方割据势力,成为江东霸主。
公元200年,孙策被刺客淬毒刺伤后身亡,他的弟弟,18岁的孙权便成为江东的新主人。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四课揭开情绪的面纱1、情绪的种类有哪些?人的情绪是复杂多样的,除了常见的喜、怒、哀、惧等基本情绪,还有害羞、焦虑、厌恶和内疚等复杂情绪2、影响情绪的因素有哪些?我们的情绪受多方面的影响,如个人生理周期、对某件事的预期、周围的舆论氛围、自然环境等。
随着周围情况的变化,我们的情绪也经常变化3、情绪对我们有什么影响?(1)情绪影响着我们的观念和行动。
(2)积极作用:能激励我们克服困难、努力向上;(3)消极作用:也可能让我们因为某个小小的挫败而止步不前。
4、青春期情绪的特点(1)情绪反应激烈(2)情绪波动与固执(3)情绪的细腻性(4)情绪的闭锁性(5)情绪的表现性5、如何正确认识并对待青春期的情绪特点(1)青春期的情绪特点体现了青春活力,带给我们不同感受,善于激发正面情绪感受,让生活更美好。
(P37)(2)青春期的情绪也包括烦恼与担忧。
学习积极面对负面情绪,同样是我们成长过程中需要经历的。
(P38)1、情绪的表达有何特点?对我们有何启示?(1)特点:①人与人的情绪会相互感染。
即使没有语言的交流,一个人的表情、声调、姿态和动作所表达的情绪,也会影响周围的人。
②情绪的表达不仅与自己的身心健康有关,而且关乎人际交往。
(2)启示:在人际交往中,我们需要了解自己的情绪,接受它们,并学会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
1、为什么要调控情绪?(1)保持积极的心态,享受喜悦和快乐,让我们的青春生活更加美好。
(2)适度的负面情绪,可以帮助我们适应突发事件。
但持续地处于负面情绪状态,则可能危害我们的身心健康。
2、调节情绪的方法(1)改变认知评价(2)转移注意(3)合理宣泄(4)放松训练等。
3、掌握调节情绪方法有什么作用?(1)学会合理的调节情绪,使情绪在生理活动、主观体验、外显表情发生一定的变化,有助于我们更好的适应环境。
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调节情绪,成为情绪的主人。
(2)运用情绪调节的方法,我们还可以帮助同学家人改善情绪,使他们保持积极乐观的心境。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知识点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一、列举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实。
1.日本遣唐使来华,学习唐朝先进的制度和各种技术
2.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经和各种中国的先进文化,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具有不畏艰难、意志坚定,矢志不渝的精神)。
3.玄奘西行天竺(印度)取经。
(玄奘的见闻,由弟子整理成书——《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
4.唐朝与新罗交往频繁,
新罗派遣使节和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仿唐制建立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引入了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
朝鲜半岛的音乐也传入中国。
5.跟阿拉伯、欧洲和非洲都有交往。
二、唐朝中外文化交流频繁的原因(吸引世界各国来华的原因)
1、唐朝政权强大,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2、唐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3、唐代实行对外开放和友好往来的政策;
4、玄奘、鉴真等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起到了重要作用。
5、唐朝海陆交通发达。
6、唐朝的科技文化领先世界。
初一语文第四课讲解摘要:一、初一语文第四课概述1.课文标题:《草原》2.作者:老舍3.主要内容:描述了作者在内蒙古大草原上的所见所闻,展现了草原的辽阔壮美以及蒙古民族的风俗人情。
二、课文背景及主题1.背景:课文写于1956 年,当时作者老舍先生访问内蒙古,亲身感受到了草原的壮美和蒙古民族的热情好客。
2.主题:通过描绘草原的优美景色和蒙古民族的生活风俗,表现了我国辽阔草原的壮美以及民族大团结的主题。
三、课文结构及主要情节1.结构:课文分为三部分,分别是草原美景、草原生活、告别草原。
2.主要情节:- 草原美景:描述了作者在草原上看到的辽阔的草原、成群的牛羊、美丽的日出日落等优美景色。
- 草原生活:讲述了作者在草原上与蒙古民族同吃同住,体验了骑马、摔跤、唱歌、跳舞等草原生活。
- 告别草原:表现了作者离别草原时的依依不舍以及对草原美好回忆的怀念之情。
四、课文艺术特色1.形象生动:课文通过丰富的描绘手法,生动展现了草原的优美景色和蒙古民族的生活风俗。
2.情感真挚:作者在文中表达了对草原的热爱和对蒙古民族的热情好客的赞美之情。
3.结构紧凑:课文的结构安排合理,情节紧凑,使文章主题鲜明,脉络清晰。
正文:初一语文第四课《草原》是老舍先生创作的一篇描绘我国内蒙古大草原壮美景色和蒙古民族风情的优美散文。
文章通过作者访问内蒙古的亲身经历,展现了草原的辽阔壮美以及蒙古民族的风俗人情。
课文的背景是作者在1956 年访问内蒙古时,亲身感受到了草原的壮美和蒙古民族的热情好客。
通过描绘草原的优美景色和蒙古民族的生活风俗,表现了我国辽阔草原的壮美以及民族大团结的主题。
课文结构紧凑,分为三部分:草原美景、草原生活、告别草原。
在草原美景部分,作者描述了看到的辽阔的草原、成群的牛羊、美丽的日出日落等优美景色。
草原生活部分则讲述了作者与蒙古民族同吃同住,体验了骑马、摔跤、唱歌、跳舞等草原生活。
在告别草原部分,作者离别草原时的依依不舍以及对草原美好回忆的怀念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蜡烛》重点、难点精讲
重点精讲
人物形象的刻画细腻传神
《蜡烛》一文中的老妇人始终一句话没有说,丰富的内心活动都是通过她的动作表现出来的。
老妇人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埋葬牺牲的红军战士的?如何通过人物动作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怎样的主题?
“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老妇人置生死于度外,她是冒着炮火安葬红军烈士的;老妇人年老体弱,她是不顾艰难,用双手舀干弹坑里的积水,用双手把烈士遗体拖进弹坑,用双手捧土,一捧一捧堆成坟堆的;老妇人摆正了烈士遗体,还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老妇人为悼念烈士,拿出珍藏45年的结婚的喜烛,点在坟上。
在这些细腻传神的描写中,我们深刻地感受到这种血肉凝结的情谊是多么深厚!
这篇战地通讯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
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难点精讲
文中结尾两句话的含义以及烛光的含义
“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
“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
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
这位苏联青年,红军战士,是为解放南斯拉夫而牺牲的,他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土地上。
坟堆是南斯拉夫老妇人育乞西为他堆的,她不忍红军烈士暴尸战场,她要让红军烈士安息在南斯拉夫国土上。
老妇人对一个苏联青年情同母子,他们之间已经没有国界,这是反法西斯同盟的军民用血肉凝结的情谊。
烛光,是红军烈士生命之光;烛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烛光,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