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南师大 植物学 复习提纲

南师大 植物学 复习提纲

南师大  植物学 复习提纲
南师大  植物学 复习提纲

植物地理学复习提要

绪论

1.植物地理学:植物地理学是研究植被的空间分布规律的学科,它研究植被的组分、性质、分布类型及其形成原因、动态以及实践中的应用等。

2.生物圈:地球上存在生命的部分,由大气圈的下层(对流层),水圈和岩石圈的上层(风化壳)组成。

3.植被:一个地区内所有植物群落共同形成植物覆被层,称为植被。

4.植物的生态作用:

1) 植物是生产者,平衡地球现代大气成分

2) 植物参与了自然界的物质循环,维护地球系统的生态平衡

3) 对环境的指示作用

4) 植物为地球上其他生物提供了赖以生存和繁衍后代的场所和物质基础

5.植物地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区系植物地理学、生态植物地理学、历史植物地理学

第一章

1.物种P6

物种是生物分类学的基本单位,包含若干起源于共同祖先,形态和生物学特征极为相似的植物个体,且能自然交配,产生正常(主要指可育性)后代,并具有一定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类群

2.种群P6

种内的个体常分成若干群,每个群成片地分布在某个地段内,即各群在空间上互有间断,称为种群。(P6)

3.植物的命名原则P8

生物命名采用林奈创立的双名法, 并统一使用拉丁文。即给植物种的命名用两个拉丁词或拉丁化形式的词构成的方法——每种植物只有一种合法名称:学名学名= 属名+ 种名+ 命名人其中属名字首要大写,统一用斜体;种名字首小写,统一用斜体;命名人字首大写,可缩写,用正体;

4.生物分界学说简介

二界系统:动物界、植物界

三界系统:植物界、动物界、原生生物界

四界系统:植物界、动物界(除原生动物外)、原核生物界(原生动物、细菌和蓝藻)、真菌界

五界系统:植物界、动物界、原生生物界(包括原生动物,单细胞藻类、粘菌等)、真菌界(包括真菌和酵母等)、原核生物界(细菌和蓝藻等)

5. 植物分类的原则和依据

原则:客观反映亲缘关系和进化过程。

6.常见的植物分类

按形态结构特点

低等植物:植物体结构简单,无根茎叶分化(藻类、菌类及地衣)

高等植物:植物体有根茎叶分化(苔藓、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按繁殖器官及繁殖方式

隐花植物:以孢子繁殖新个体(菌类、藻类、地衣、苔藓、蕨类植物)

显花植物:以种子繁殖产生新个体(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按维管束系统

维管束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

非维管束植物:(藻、菌、地衣、苔藓)

按胚珠位置

裸子植物:胚珠裸露

被子植物:胚珠具包被,开花过程非常明显,具有真正的花

按光合作用色素藻类植物分门的主要依据。

光合作用色素是植物的特有成分,在菌类、藻类中,色素的成分差异较大。按生按生按生按生态环境态环境态环境态环境水

生植物、陆生植物、湿生植物、中生植物、旱生植物

7.植物界大类群

(一)原核生物原核生物原核生物原核生物

细菌门

(1)细菌的一般特征

最古老的微小的单细胞生物(平均体长2~3 μm, 宽0.5 μm);无细胞核,绝大多数不含叶绿素;形态结构简单。一般只有球状、,杆状、和螺旋状细菌细胞壁成分为粘质复合物。

(2)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地球生命的先锋;地球物质循环的重要参与者(分解动植物残体、参与C,N,P,S等的循环过程);农业上的有益菌:固氮菌、磷细菌、土壤其他细菌(改善土壤结构、提供植物生长需要的营养盐等);工业微生物:发酵、酿酒、制糖等;医药方面:生产各种酶制剂、活菌制剂等;环境保护方面:污染治理、污染监测有害菌:痢疾、伤寒、霍乱等人畜家禽流行病

蓝藻门

(1)蓝藻的一般特征

可进行简单的光合作用:没有叶绿体,但含有叶绿素a,β-胡罗卜素、藻胆素(蓝藻素)。单细胞生物,无细胞核膜,无核仁和核膜分化细胞壁由纤维素(内层),果胶质(外层)组成;营养繁殖和孢子繁殖

(2)蓝藻与自然环境

种类多,分布广,喜潮湿和阳光;水生蓝藻多喜生于有机质丰富的碱性水体(表水、近岸、小型湖泊);是水体富营养化的标志(水华/赤潮);农业上固氮,增加土壤有机质;

(二)真核藻类、真菌、地衣

藻类

(1)藻类植物主要特征细胞具有核、线粒体、质体等细胞器;具有光合作用色素(叶绿素a)和其他色素;无真正的根茎叶分化;繁殖方式多样;合子萌发后要脱离母体,不能形成胚;

(2)藻类与环境分布广泛,但以水生为主;藻类对环境具敏感指示作用;藻类数量、种类是水产业中简单划分水质等级(肥、活、嫩、爽等级)的依据;可作为水体生态环境退化的标志;净化污染水体

(3)藻类的经济意义食用:螺旋藻, 发菜、,海带,紫菜,石花菜,麒麟菜等;养殖业天然饵料;提取工业、医药成分(藻胶酸、琼胶、卡拉胶、碘化钾等);藻类化石是探矿的重要指示生物。

真菌门

(1)一般特征

真菌营养体一般是由向四周伸展的菌丝(hyphae)构成菌丝体(mycelium);无叶绿素,属异养型;细胞壁成分为多糖类的几丁质;

孢子繁殖

(2)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重要的分解者;食用:蘑菇、香菇、木耳、银耳等;药用:冬虫夏草、竹黄、茯苓、灵芝等酿造:酵母、曲霉、毛霉、根霉等

地衣门

(1)地衣的一般特征

真菌和藻类的共生体;地衣形态几乎完全由真菌决定(壳状、叶状、枝状);耐极端环境;喜光耐干旱:悬崖峭壁、树皮、沙漠等地方有分布;耐寒性强:高山雪线、冻土带、南北极等有地衣生长.

(2)地衣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地衣植物门先锋植物:生长于峭壁和岩石上的地衣,能分泌地衣酸,是岩石表面逐渐龟裂和破碎,促进岩石分化成土过程,为植物生长开路;环境污染的指示生物:对SO2反应敏感;药用、食用:地衣酸抗菌作用,地衣多糖的抗癌作用;石耳、石蕊等可食用;高山苔原的地衣是鹿等动物的饲料;工业原料:化学指示剂、定香剂、化装品、杀菌剂、染料等;有害地衣:冷杉树冠上挂满松萝,导致树木死亡.

(三)苔藓和蕨类植物

苔藓植物门

(1)苔藓植物的一般特征

有茎、叶分化,但无根的分化,没有完善的维管束;多细胞结构的生殖器官:颈卵器精子器,故又称颈卵器植物;合子萌发不离开母体,并形成胚,故又与蕨类、种子植物合称为有胚植物;配子体发达,在世代交替中占优势,孢子体退化,这一点与其他陆生高等植物不同;矮小,喜阴暗潮湿的环境

(2)苔藓植物的代表类群

苔纲植物体有背腹之分,两侧对称;茎不分化为中轴;叶不具中肋;成熟的孢蒴多纵裂藓纲(Musci) 植物体无背腹之分,辐射对称;茎有中轴分化;叶具中肋;成熟的孢蒴多盖裂

(3)苔藓植物在自然界的作用植物界的拓荒者之一;保持水土的作用;指示森林类型;环境污染的重要指示生物(对土壤、大气污染有敏感的指示作用)经济用途:药用、燃料、肥料等。

蕨类植物门

(1)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有根茎叶分化;有维管束系统(原始的维管植物);配子体产有颈卵器和精子器;具有独立生活的配子体和孢子体,区别其他高等植物。孢子体占优势,配子体逐渐退化。孢子囊成群着生于叶

(四)种子植物

1.裸子植物门

(1)主要特征

孢子体特别发达,都是多年生木本植物;大型叶簇生枝顶,多为针形、条形或鳞片形,极少数为扁平宽叶;胚珠裸露,有大小孢子叶具有颈卵器结构;传粉时花粉直达胚珠;具有多胚现象

2.被子植物门

(1)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具有真正的花;孢子体高度分化,组织分工完善,具有导管;胚珠包藏在由1个心皮(大孢子叶)或几个心皮结合成的子房内;子房受精后,继续发育,形成果实;植株形态、生境、营养及传粉方式的多样化;双受精现象

8. 植物个体发育

生物从生命的某个阶段开始(种子),经过一系列形态变化和生理变化(萌发、生长、分化、发育、成熟、生殖等),再回到开始的发育阶段(产生第二代种子)的全过程。

9.植物系统发育

一种生物或一个生物类群在地球环境中发生、发展、衰亡的整个历史过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植物或植物类群的长期进化过程。

10.个体发育与系统发育的关系

二者共同推进生物进化;个体发育是基础(遗传、变异、适应、发展进化);个体发育受系统发育的影响和制约;个体发育周期相对较短,系统发育周期漫长

第二章

1.植物区系P26

植物区系是某一地区,或者是某一时期、某一分类群、某类植被等所有植物种类的总称。

2.种分布区

一个物种的所有植物个体占有的全部地域。分布区有形状、大小、类型、成因、历史变化等特征,揭示种与环境的关系。

种分布区表示方法:点图发;轮廓法;涂斑法

分布区结构:气候生态型、土壤生态型

3、分布范围

世界种——分布遍及世界各地的植物种

特有种——分布局限于某一地区范围内的植物种

属分布区:亲缘关系相近的各个种的分布区的总和。

(1)同一属内彼此很相近的种,或者具有不重合的分布区,或者虽有局部重合而其内部结构互有差别。(2)一般种间不能正常杂交。科分布:是科内各属分布区的总和。比属分布区结构更复杂。

属、科分布区表示方法:常用轮廓法描绘,或补充以多种形式说明。

分布中心——属的分布区内,种数最丰富的地区称为该属的分布中心或多样性中心。

最常见的属科间断分布为距离间断。

世界属、科——见于世界各大陆,甚至热带温带等地均有分布的属。仅缺失于某一大洲的称亚世界属。特有属——仅见于某一地理区的属。特有科——半球分布、泛热带、洲际、地中海地区;

物种形成:原种内某些种群间出现新的生殖隔离而终止可育性,相应分化出新种和新分布区。影响因素:1物种生殖隔离;2遗传基因变异;3环境变化;4物种迁移导致分布格局改变

异地物种形成:由于不可抗拒的外界原因,原有分布区分割成数块,因距离遥远,花粉和种子无法传送,导致生殖隔离,形成新种及其相应的分布区的过程。

同地物种形成:细胞内染色体分裂失常,致使新一代个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增加一倍,使具有两组染色体的个体不能与同种四组染色体的个体(多倍体)正常杂交,出现生殖隔离,转化为新种的过程。

平行物种形成:分布很广的植物,其中一部分进入新环境,与当地其它种群间无物理障碍,但也缺乏基因交流,逐渐形成新种的过程。

分布区变化的环境机制

1)气候演变2)地形变化3)板块运动4)人类活动

4..世界种P30

少数种类植物的分布遍及世界各地,称为世界种。

5.成对种P35

异地分化的亲缘很近的两个种所呈现的地理隔离称为成对种。

6.替代种P35

一个属内关系亲近的若干个种,特征相似而具有各自独立的分布区(或稍微交叉),在空间上依次排开,称为(地理)替代种。

7.生物入侵P71

指生物由原生地经过自然或人为途径侵入到另一个新的环境,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损害或生态灾难的过程。

8.植物分布区的形状可分为哪两种类型?P29

(1)连续分布区:指分布区内该种植物重复出现在适宜它生存的生境,各部分之间没有障碍隔断;

(2)间断分布区:也称不连续分布区,指分布区中间被障碍隔开,分裂为相距遥远的两部分或更多部分。

9.植物区系主要有哪些成分?P45-46

地理成分(根据生物的现代地理分布来划分的,自然分布区大体一致;现代分布中心相近)

发生成分(区系中植物来源相似的成分,不同起源中心的植物分属不同的发生成分)

迁移成分(按植物迁移路径划分的区系成分)

历史成分(按植物区系内的各个成分在区域内出现的时间序列确定的区系成分。)

生态成分(按照植物种的适应生境而划分出的区系成分)

10.世界植物区划划分出几个植物区?分别是什么?P49-53

(1)泛北极植物区

(2)古热带植物区

(3)新热带植物区

(4)澳大利亚植物区

(5)好望角植物区(开普植物区)

(6)南极植物区

11.我国植物区系分属哪两个植物区?P59-60

中国植物区系区分为两个植物区(七个亚区)。

泛北极植物区(欧一亚森林植物亚区、亚洲荒漠植物亚区、欧—亚草原植物亚区、青藏高原植物亚区、中国一日本森林植物亚区、中国-喜马拉雅森林植物亚区);

旧热带植物区(马来亚森林植物亚区)。

12.中国植物区系分区中划分出哪些植物亚区?P60

Ⅰ、欧-亚森林植物亚区

Ⅱ、亚洲荒漠植物亚区

Ⅲ、欧一亚草原植物亚区

IV、青藏高原植物亚区

V、中国一日本森林植物亚区

Ⅵ、中国一喜马拉雅森林植物亚区

VII、马来亚森林植物亚区

13.理解岛屿的隔离作用及岛屿种子传播的特点。P63-64

岛屿隔离的影响: 受海洋的隔离,岛屿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以海流和鸟播为主。

岛屿种子传播的特点:

(1) 海流传播的种子可抵达很多海洋岛屿。

(2) 粘附鸟类体表的种子传播较近,在大陆岛常见,在远洋岛屿较少。

(3) 通过鸟体内传播的植物在一切岛屿都有大量生长。

(4) 由哺乳动物动物传播的植物一般仅出现在该动物能到达和生活的大陆岛上。

(5) 新出现的岛屿上,首先到来的是风播植物,稍迟为海流携带植物,然后是鸟播植物。

第三章

1.环境及环境因子P74

环境是与主体相对应的周围一切事物及现象的总和。

环境因子:指主体外部、直接或间接影响主体存在及运行的各种因素的总和。

2.生境P74

生物群落生活地区的生态环境称为生境。也就是与植物体周围具体而直接的小环境,是与一般的、广泛的环境相对而言。

3.生态因子及基本类型P74

外界环境包括很多要素,其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地理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因子叫生态因子

类型:气候、土壤、地形、植物、动物、人为

4.适应P77

适应指一种植物在某类生境中能够正常生长和繁殖的现象。

5.生态幅P78

生态幅三基点每个种对生态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称为生态幅,即耐性范围,这主要决定于植物的遗传特征。

6.环境胁迫与干扰P75

胁迫:环境中某种因子出现异常,并抑制植物生命活动或威胁生存,这种现象称为环境胁迫.

干扰: 干扰是自然界的普遍现象,是指各种生态因子破坏了部分或全部的植物个体、种群乃至群落正常生命过程。

7.生态类群:

多种不同的植物,对某一生态因子(如生理、形态、结构以及物候等),具有相似需求性和耐受力,表现出比较一致的适应性特征. 8.生态型P82

分布在不同地域的同一种群,适应于分布区内各个部分的局部条件,而出现某些生理、形态上的差异,称为生态型,也成生态差型,以表示种内生态属性的连续变化

生活型:生活型是生物对外界环境适应的外部表现,同一生活型的物种不但体形相似,而且其适应特点也相似。这是由不同科属植物趋同进化而形成的生活型反应了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不同种类的植物在相同或相似环境中趋同适应,称为相同的生活型。P159

生长型:依据植物营养器官的生长形态特征,划分出的植物类型称为生长型。P162

9.耐荫性P90

植物忍耐遮荫的能力,即在弱光环境下植物生长和繁殖的能力,称为耐荫性。

10.光补偿点

光合作用合成与呼吸所消耗的碳水化合物达到平衡时的光照强度,即光合作用所固定的CO2与呼吸释放的CO2相等时的光照强度。

11.光饱和点

在一定的光强范围内,植物的光合强度随光照度的上升而增加,当光照度上升到某一数值之后,光合强度不再继续提高时的光照度值。

12.黄化现象

植物因受光不足,不能形成叶绿素而呈现黄色、机械组织不发达、茎细软、伸长较快、叶子不舒展的现象。某些植物的黄化后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如豆芽、韭黄、石刁柏等。

13.积温P99

积温是日平均气温的累加数,只要达到某一限度(如大于0℃或大于等于10℃)的温度都可以累计进去。

14.有效积温P100

植物开始发育的温度并非物理零度,而各有自己的生物学零度(生物学下限温度),低于此值为无效温度,所以计算积温应当累加下限温度以上的温度值,该值被称为有效积温。

15.蒸腾作用

水分以气体状态通过植物表面(主要是叶子)蒸发散溢到体外的现象。

意义:蒸腾作用可以促进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运转,降低植物的体温,促进营养盐的运转和分布;蒸腾作用是植物水分吸收和运输的主要动力;蒸腾作用有利于矿物和有机物的吸收和运输;蒸腾作用是植物降低体温的主要方式。

土壤供水适宜、通气好、光照强、温度高、风速大,都能促进蒸腾作用。

16.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P75+PPT

(1)综合作用:多因子对生物的联合作用、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2)主导因素作用:在诸多因子中,对生物群体成长、发育、演替等生态过程起决定作用的生态因子

(3)直接与间接作用:一些生态因子直接对生物及其群落产生影响,而一些生态因子通过对其他因子的影响发生作用,这称为间接作用。如地形因子中起伏程度、坡向、坡度、海拔高度及经纬度等对生物的作用不是直接的。

(4)阶段性作用:在生物及其群落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各种因子的作用特性差异明显。

(5)生态因素的补偿作用和不可替代性:各种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虽然并非等同,各具有重要性,缺一不可,不能由另一个因子来代替,但是局部是可以补偿的。

(6)生态因子的限制作用: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况的食物的量。

17.影响光强的环境因素

纬度;天气;地形(山地的阴坡、阳坡);植被(高大植物、森林植物顶冠层的遮光);水体(光在水体中的衰减、水体消光系数、光补偿深度等)

18.影响光质的主要因素

海拔高度、空气湿度、大气中的尘埃、臭氧层、植物顶冠层

19.理解光照条件、温度条件、水分条件、营养条件对植物的影响

(1)光照条件

对生物的影响主要从光质、光强度和光周期三个方面来理解。

光质的生态作用P92

光照强度影响了植物的生长发育,并主要表现在植物开花结果上:光照越强,花的发育越好,数量也越多;同时光照强度增加,对果实的成熟与品质也有密切的影响,在强光照下,能增加苹果、梨、桃等果实的含糖量和耐贮性。P87-91

光周期是生命活动的定时器和启动器。P94

(2)温度条件P96

①温度与植物的水分代谢-温度过低或过高都限制植物根系吸水-温度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

②温度与植物的光合作用-光合作用需要适宜温度范围-光合作用的三基点温度:光合最适温,热补偿点(光合最低温与光合最高温)

③温度与植物的呼吸作用-植物呼吸需要适宜的温度范围-不同地理起源的植物呼吸温度三基点差异大

④温度与植物的生长发育-植物各器官生长需要适宜的温度范围-植物自身体温直接影响其生长发育和各种生理过程(3)水分条件

①水分构成生物体的主要物质

②参与生物体内一切生物化学反应

③水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

④植物吸收养分的主要渠道

⑤水分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

(4)营养条件

营养元素包括N:氮P:磷K:钾S:硫Ca:钙Mg:镁M:锰Fe:铁B:硼

20.根据植物对光强的适应,可分为哪三种类型P87

阳生植物: 适应强光环境,耐荫力弱,对强光的利用力强

中生植物:对光的适应范围较宽

阴生植物:适应弱光环境,耐荫力强,对弱光的利用力

21.光周期的生态作用及生物适应P94

(a )光周期:昼夜节律、季节节律

光周期现象:受光照和黑夜时间长短变化所制约,植物的各种生理活动依次有规律出现的现象。

(b )植物对光周期的适应

长日照植物:通常是在日照时间超过一定数值时,植物才能够开花,否则只能进行营养生长,不能形成花芽。温带和寒温带地区的植物多为长日照植物。如:凤仙花、冬小麦、大麦、油菜、菠菜、甜菜、甘蓝和萝卜等。

短日照植物:通常是在日照时间短于一定数值(8-12h)植物才能够开花,否则只能进行营养生长而不开花。许多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在早春或秋季开花的植物多属此类。如:牵牛、菊类、水稻、玉米、大豆、烟草、麻和棉等,通常在早春或深秋开花。中日性植物:中日性植物只有在某一定中等长度的日照条件下才能开花,而在较长或较短日照下均保持营养生长状态的植物。例如甘蔗,最适日照长度是12.5小时,再长和再短的日长下都不开花。

中间性植物:在任何日照条件下都可以开花,如番茄、黄瓜等。

22.土壤的生态特性

a.土壤是植物的立足点;

b.土壤向植物提供全部水分;

c.土壤向植物提供营养物,土壤的理化性质影响着植物对营养盐物的吸收利用;

动物对植物的生态作用

23.生物之间的相互影响P143

1)动物对植物的生态作用

a.营养关系:植食动物的生态作用

植物对植食动物的适应和防御

b.传粉关系:植物和传粉动物间的协同共生关系,导致两者分布密切联系,常常一致。

c.种子散播关系:附着传播、被食传播、偶然传播三种传播种子的方式,植物因此也进化出了相应的特征

2)植物之间的生态作用

a.营养关系:

寄生关系:一物种的个体生活于另一个体体内或体表,一方获利,而另一方遭受损害,但不致死亡的关系。(高等植物的寄生类型:全寄生植物和半寄生植物)

共生关系:不同种的两个个体,相依为命,不可分离的现象称为互惠互生。这种类型主要发生在自养生物和异养生物之间。

b.机械性相互关系:附生植物、藤本植物、绞杀植物

c.化学性相互关系:化学促进作用、化学抑制作用、化学致杀作用

d.资源竞争关系

24.拉恩吉尔的生活型系统将植物分为哪几种类型P160-161

①高位芽植物(P),这类植物在渡过一年中不良季节时,其芽或嫩枝着生在植物体上离地面较高的部位。更新芽高于地面以上25cm处,包括乔木和灌木。热湿

②地上芽植物(Ch),更新芽位于地表不到25cm高处,芽紧贴地面上,冬季能被雪覆盖,包括北极和高山寒冷气候条件下的植物和部分温带植物。极寒冷

③地面芽植物(H),冬芽位于土壤的最表面,冬季地上器官全部或大部分死去,芽被枯死的地被物或土壤上层覆盖保护。主要为温带草本植物。较长严寒

④隐芽植物(Cr),冬季所有地上部分和一部分地下茎都死去,更新芽藏在地下或水中(水生植物或沼生植物),皆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在地下器官中储存营养物质。冷湿

⑤一年生植物(T),在环境恶劣时地上地下器官都死去,只留下种子延续生命。干旱

25.CO2对光合作用的影响P141

(1)CO2对植物光合作用具有强烈的影响。

(2)光合速率随CO2浓度的增减而变化。

(3)随着CO2浓度的继续升高,光合速率与CO2浓度呈线性正关系增加。

(4)CO2浓度过高会抑制植物呼吸作用.,从而间接影响光合作用速率。

26. .植物生活史一般可分为哪三种类型P165-166

一年生植物:其优势在于生殖期早,产籽量大,环境恶劣时通过种子休眠安度,弱点在于只生活一个生长季,很难在高度上参与竞争

多年生草本植物:优势在于多年占据一定空间,地上植冠每年都死去,却不需将光合产物转用于木质结构的生产与维持

乔木和乔木状植物:要生长多年才能开始生殖,需要大量营养物质作为资源投入到茎和根的生长,能占据高层优势,生命持续时间至少要数十年乃至千百年,生殖能力延续不断。

第四章

1.植物群落与群落P172

植物群落:是指由一些植物在一定生境条件下所构成的一个相互影响、互为关联的总体。

群落:在特定的空间或特定的生境下,具有一定的生物种类组成及其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形成的具有一定的外貌结构,包括形态结构与营养结构、并具有特定功能的生物集合体。

2.种群

种群是在一定空间中同种个体的组合,是物种在自然界存在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

3.种群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

①数量特征(密度和大小)

②空间分布特征:分布格局

③遗传特征:选择、基因流、突变和遗传漂变。

4.种群动态

主要研究种群数量在时间上的变动规律,是种群生态学的核心内容。P189

5.种群密度

指单位面积(体积)上的生物个体数量。一般以样方法直接计数统计种群的密度。

6.单体生物的个体由一个受精卵(合子)发育而成,各个体保持基本一致的形态结构。

构件生物的个体由一个合子发育成一套构件(modules)组成。

7.种群结构

种群密度是描述种群结构的基本参数,种群结构指标包括种群大小(密度和分布)、种群年龄、性别等;

影响种群大小的种群基本参数(初级种群参数) :出生率、死亡率、迁入、迁出

(a)种群年龄结构(分布):不同年龄组个体在种群内的比例和配置情况。

增长型、稳定型、下降型

(b)种群空间格局: 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的位置状态或分布,称为种群空间格局或内分布P179

四种内分布型或格局:a 随机分布;b 成群分布;c 规则均匀分布;d 簇生

(c)种群增长模型

与密度无关的种群增长模型:1)种群离散增长模型2) 种群连续增长模型(J型增长);

与密度有关的种群增长模型:密度制约型增长,即S型增长

d N/d t = rN(1-N/K), 即Nt=K/(1+e(a-rt)).

K:环境容量(环境承载力)--某特定环境能够容纳或承载的生物种群最大数量。

8.生态位

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

基础生态位现实生态位空间生态位营养生态位

9群落的特征:

①具有一定的外貌:群落外貌是指生物群落的外部形态或表相。它是群落中生物与生物间、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综合

反映。陆地生物群落的外貌主要取决于植被的特征,由组成群落的植物种类形态及其生活型所决定的。植物群落中,植物的生活型(或生长型)决定其高级分类单位的特征,如宽叶林、灌丛或草丛等.水生生物群落的外貌主要取决于水的深度和水流特征。

②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每个群落都是由一定的物种组成,种类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首要特征,种类成分及每种个体

数量是衡量群落多样性的基础。

③具有一定的群落结构:生物群落是生态系统的一个结构单元,有一系列结构特点,包括形态结构、生态结构与营养结

构。如生活型的组成、种的分布格局、成层性、季相、捕食与被捕食关系等。

④形成群落的环境:群落对其环境的改造。

⑤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生物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

⑥一定的动态特征:季节动态、年际动态、演替与演化。

⑦一定的分布范围:固有规律与环境变化对分布范围的影响.

⑧群落的边界特征:群落之间的交界(边界)有时明显,有时不明显而处于连续变化中。

10.群落外貌的决定性因素是:

(a)群落的优势种所具有的生活型(乔木、灌木、草本等);

(b)个体具有的密度(密生群落,疏生群落);

(c)群落的高度(乔木林、灌木林、草原等);

(d)季节引起的变化(常绿林或落叶林等);

(e)优势种的叶形(针叶林、阔叶林等);

(f)群落组成种的复杂程度(例如高纬度的针叶林较为单纯,热带雨林较为复杂)等

11. 群落交错带:

不同群落之间的过渡地带。

边缘效应: 在群落交错区,物种的数目和种群密度增大,生物多样性增高的现象

12.群落组成调查(以植物群落为例)

调查步骤:

(1) 踏勘。将调查区段植物群落划分成若干片段,或识别群落(即识别实体);

(2) 样地位置定位。在已识别的片段中选择样地;

(3) 样方设计。根据调查地段的实际情况确定样方的形状和大小;

(4) 测量与记录。根据调查目的确定记录内容、设计调查表格。

13. 样方最小面积确定的调查方法P180:

对角线法、坐标法、逐步扩大法

14.种群种类组成的实地调查指标P184-189

每个种群在群落(样地)中的数量反映其生存状况和所起的作用,是最基本的群落特征。

(1)多度和密度:表示一个种在群落中的个体数目。(个体的直接计算法、目测估计法)

(2)盖度:盖度可分为投影盖度和基部盖度,盖度的大小不决定于植株的数目,而是决定于植株的生物学特性,如体形,叶面积等。投影盖度是植物地上器官垂直投影所覆盖土地的面积,可用百分数来表示。基部盖度又称纯盖度,是指植物基部实际占的面积。

(3)频度:频度是表示一个种群在一定地段上出现的均匀度。某种群的频度与样地中全部种类的频度总和之比值,称为相对频度。

(4)高度:植物个体在地面以上垂直方向伸展的长度。

(5)重要值:某种植物的相对密度、相对显著度和相对频度反映了该种植物在群落全部成员中的重要性,将这三个数值合并,构成植物的重要值。

(6)总优势度:用于分析草本和许多灌木的重要性,利用枝叶部分的相对盖度、相对高度、相对重量以及相对密度、相对频度作为基本参数,求取这些相对值数量的平均数。

(7)年龄结构: 年龄结构——某一种群各年龄级或繁殖状况(生育前期、生育期、生育后期)的个体数目占总数的百分比。

年龄金字塔——根据某一种群从幼龄到老龄的个体数目顺序所作的图示,即为种群的年龄金字塔。按各年龄级个体的多寡,把

种群划分为增长种群、稳定种群和衰退种群三类

15.群落中物种的综合数量指标:

(a)优势度(b)多样性

16.生物多样性:综合反映群落内生物物种的丰富度和均匀性的指标P181。

(1)Simpson指数(辛普森指数)D=1-∑(P i)2 P i:指群落中i种的个体的比例, P i= n i/N。

(2)Shannon-Wiener指数(香农-威纳指数)H= - (P i)log2P i,

17.物种多样性受哪些因素影响P182

①环境稳定,各物种有同样充足的发展时间;

②可利用资源丰富;

③空间(生境)异质性强;

18.群落组成的性质分析P194

(a) 优势种和建群种:

优势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物种。

建群种:群落的不同层次有各自的优势种,其中优势层(森林的乔木层)的优势种为建群种。

(b) 亚优势种:指个体数量与作用都次于优势种,但在决定群落性质和控制群落环境方面仍起着一定作用的物种。

(c ) 伴生种:群落中常见种类,与优势种相伴存在,但不起主要作用。

(d) 偶见种或稀见种:在群落中出现频率很低的种类。

19.群落的结构(时空格局)

群落的结构有时称为群落的格局:指生物在环境中的分布及其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所形成的结构。

(1)群落的垂直结构包括两类:

不同类型群落的垂直分化:主要指不同海拔高度陆生群落以及不同水域深度水生群落种类组成及数量的区别;

同一类型群落的垂直分层:主要指群落内部不同物种及其数量组成的分异。

(2)群落的水平格局

形成主要取决于:

a.物种亲代的散布习性;

b.物种对环境的选择适应(包括土壤、温度、光照、湿度、水分等环境要素);

c.物种间的相互作用:物种间存在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等复杂的种间关系决定了物种空间分布距离的近疏。

群落内一个种群个体水平分布形式:a 随机分布;b 成群分布;c 规则均匀分布;d 簇生

(3)群落的时间格局

a.由自然环境因素的时间节律所引起的群落各物种在时间结构上相应的周期性变化

b.群落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一种类型转变为另一种类型的顺序过程,即群落的演替。

20.水平格局的镶嵌性

镶嵌性是群落在二维空间中的不均匀配置,使群落在外形上表现为斑块相间的特性。具有这种特征的植物群落叫做镶嵌群落。自然界中群落分布的均匀性是相对的,而镶嵌性是绝对的。

21.影响群落组成结构的因素

a.生物因素(竞争、捕食)

b.干扰对群落结构的影响

c.空间异质性与群落结构:空间异质性是指生态学过程和格局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及其

复杂性;是空间缀块性和梯度的总和。缀块性主要强调缀块的种类组成特征及其空间分布

与配置关系,比异质性在概念上更具体。

22.植物群落的波动P199

植物群落的波动是指在短期或周期性的气候、水文变动等因素影响下,植物群落出现的逐年或年际的变化。

波动的特点:

a.波动往往是短期的;

b.波动方向的不定性;

c.在典型情况下群落种类组成的相对稳定性;

d.波动在一定情况下,可能会导致群落演替。

23.植物群落的演替P200

群落演替又称为生态演替,是群落经过一定历史发展时期,由一种类型转变为另一种类型的顺序过程。或者说是一定区域内不同群落的替代过程。

演替有一定方向、一定速率。

(1)演替类型

按演替的时间长短:世纪演替;长期演替;快速演替

按演替的主导因素:群落发生演替;内因生态演替;外因生态演替

按演替的基质类型:水生基质演替;旱生基质演替

(2)演替过程

原生演替:从裸地上开始的演替

次生演替:原生植被受到破坏,植物重新恢复的过程

24.群落演替的一般过程

裸地形成→生物入侵、定居及繁殖(物种互不干扰)→环境变化→物种竞争(物种相互干扰)→群落水平上的相对稳定和平衡(共摊、进化)

25.演替顶极

群落演替始终是向稳定的方向发展,到达稳定阶段的群落(顶极群落)和当地的气候等调节保持协调平衡,这个演替的终点称为演替顶极(climax)。

26.顶极群落

如果一个群落在某种生境中,在某一个或几个环境因子作用下,能够自行繁殖并结束其他演替过程,并可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稳定,这个群落就是顶极群落。

27.植物群落分类原则P208

一般分类原则:

形态学原则、生态学原则、特征种原则、生态外貌原则、相似性原则

中国群落分类原则:

植物种类组成、外貌和结构、生态地理特征、动态特征

28.植物群丛P210:

主要种类组成相同,外貌结构一致,并与生态环境构成一定相互关系的一些植物群落的联合。它是植物群落分类的基本单位。

29.群丛、群系、植被型P211

我国所采用的植物群落分类系统,是三个基本等级制,即基本单位是群丛,中级单位是群系,高级单位是植被型。

群丛是植物群落分类的基本单位,它是在主要种类组成上相同、外貌结构上一致、并与生态环境构成一定相互关系的一些植物群落的联合。

群系是最重要的中级分类单位,凡是建群种或共建种相同的植物群落联合为群系。

植被型是最重要的高级分类单位。在植物型组内,把建群种生活型相同或近似,同时对水热条件生态关系一致的植物群落联合为植物型。

30.理解群落内生态因子的变化P175-178

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会影响到群落内的

温度:变动和缓

空气流动:郁闭的热带雨林林内是处于静风状态;具有一定高度的森林内,近地面无风、中部风速变化较大、林冠上层变化微弱

空气成分:CO2在一天内的含量变化,夜间光合作用减弱,含量稳定

截留降水的能力

空气湿度:林内湿度相对较高,群落内部日照少,温度变化缓和,少受风的作用,湿度比较稳定。

环境学概论试题B卷1及答案

我以一名大学生的人格尊严保证,在本场考试中,自觉遵守考试纪律,服从考试管理,决不作弊或帮助别人作弊!签名:学院专业学号级班 ··················密···················封·····················线·················· 命题人签字:系主任签字:审核院长签字:共印份数: 第1页共4页 聊城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08—09学年第1学期期末考试2007级、2008级《环境学概论》试题(闭卷B卷) 一、填空题(共10题,每空1分,共19分) 、当大气稳定度为中性时,烟流的形状呈形。 2、城市环境噪声标准中一类区(居民文教区)昼间和夜间标准分别为 dB和 dB。 3、污水的二级处理常用法和法。 4、固体废物处理的“三化”原则是指固体废物的、和。 5、环境问题按成因分为环境问题和环境问题。 6、常用和表示农药在土壤中的存留时间。 7、生物多样性一般包括遗传多样性、多样性和多样性。 8、旋风除尘器是利用旋转气流产生的使尘粒从气流中分离的装置。 9、酸雨是由于燃料燃烧和天然排放的和所造成的。 10、环境质量评价按时间可以划分为环境质量回顾评价、、三种 类型。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题至少有一个正确选项,少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共8题,每题2分,共 16分) 1、震惊世界的日本富山事件是由于食物和饮用水被污染所引起的。 A.甲基汞 B.多氯联苯 C.镉 D.铅 2、我国从固体废物管理的需要出发,将固体废物分为。 A.工业固体废物 B.城市垃圾 C.放射性废物 D.危险废物 3、是决定污染物在大气中扩散稀释的最直接最本质的因素。 A.风 B.大气稳定度 C.下垫面状况 D.湍流 4、是世界上第一个确定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国家。

南京师范大学英语语言学考研复试经验813-精选

南京师范大学英语语言学考研复试经验 南师英语语言文学下的语言学方向和外应初试和复试考的是一样的,只是进去后的研究方向不同。 楼主初试总分398,排名第二,政治68,日语94,专业一117,专业二119,复试笔试122,面试80,口语82,最后综合排名也是第二。 查分后,对结果不满意的,可以申请复查,但基本不会有变动。 看过17年的题,比16年略微简单点,所以分数线应该会偏高一点。去年外应最高分402,然后就是398,397,393,389。英语语言文学初试最高399,录取的最低为373。 这个复试线基本就是按照大家的成绩来确定的(当然,最后扩招的话,就另当别论了。我们去年是扩招了,今年不清楚。上课到现在,老师也没给我们透露过,这样也好,对大家都公平)。去年是1:1.2的比例确定进复试名额的,比如总共招5个人,那么进复试的有6个人。这个比例还算好的。我闺蜜,去年考陕师大,1:2的比例,对半刷,比南师狠。 那么重点来了,去年,我们可以给学长(南师研究生贴吧里有学长可以帮忙查排名,具体帖子自己去找)发邮件,查排名,然后按照1:1.2的比例,结合招生官网的录取人数,就可以算出来自己能不能进复试。南师不给排名,搞得很多分数处于边缘的同学很纠结,所以知道排名还是很有用的。貌似有人说今年学长不干了,这个我就不清楚了,有心的同学自己去贴吧找找看。 群 那么如果真的不能通过学长查了,那就得靠你们自己了。 另外,复试分面试和笔试,具体的复试经验我之前都说过了。

最后的重点来了,语言学方向的同学,不管是外应还是英语语言文学下的语言学,复试的考题和初试不太一样,所以真题是很有价值的。那么真题找谁呢,你懂的。某号,就无散领斯伊斯无就。如果辨别不出来这个号,那我也无能为力了。最后祝大家好运。在美丽的随园校区等大家来。 特别要说的是,复试的压力绝对在初试之上。总共名额9个,推免推了5个,留给我们这些参加考试的就只有4个名额了。而且复试全考专业课,考的不仅细,就题目本身来说,较初试还上升了一个难度,挺有挑战性的。最最关键的,它超钢,会考到其他书里的东西。所以,真题是极其有价值的。当时就是买了去年考上的学姐的复试资料。南师复试还是比较公平的,以实力说话,而且复试也绝不是走过场,你要付出比初试更大的努力。楼主当时准备复试,前后差不多一个月,把戴的书过了3遍,买的资料过了2~3遍,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就这么熬过了3月份,最终结果很欣慰,笔试122。另外,楼主每天会跟读一会儿新概念2,因为面试也是很重要的。 以上内容为仙林南师大考研网整理的英语语言文学考研知识点,如果同学还想获得更多英语语言文学考研资料,可以加入我们的南京师范大学考研复试交流群还可获得超强院校专业信息、每日打卡监督学习、研究生学姐答疑,不定期奖励活动等。

综合自然地理学笔记

第一章 地理学就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是由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相互重叠、相互联系所构成的整体。 自然环境是由地球表层各种物质和能量所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的地理环境部分。 经济环境是在自然基础上由人类社会形成是地理环境部分,主要指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经人类利用、改造后形成的生产力的地域综合体。 自然地理学是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动态及空间分异汇率的学科。 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是自然环境环境的整体性、分异性、结构和功能,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制定等级系统划分各级自然地理综合体并研究其动态、发展史、预测其未来发展变化,以及人类与整体自然环境的关系等。 天然环境指那些只受人类间接或轻微影响的、而原有自然面貌基本上未发生明显变化的原生自然环境,如极地、高山、大荒漠、大沼泽、热带雨林、某些自然保护区以及人类活动较少的海域等。 人为环境指那些自然条件经受人类直接影响和长期作用之后,自然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次生自然环境,如放牧的草场,经过采伐的森林、农田、鱼塘、水库、运河等。认为环境的成因及其形式,主要取决于人类干预的方式和强度。不过它自身的演变和作用过程仍受自然规律制约。 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组成具有相对独立性、整体性和区域性的特点。 自然地理学可分为部门自然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和区域自然地理学。 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以部门自然地理学为基础,综合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阐明环境整体的组成与结构特点、功能效应、发展动态、地域差异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等基本问题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规律。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任务:①研究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彼此之间的本质联系和作用效应;②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动态,从整体上阐明它的变化发展规律,预测其演替趋势;③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分异规律,划分不同等级的自然综合体;④确定自然综合体的特征及其开发利用的方向,参与经济建设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评价以及自然灾害防治的研究;⑤协调环境、资源、人口和发展的关

环境科学概论试卷 B卷 及答案

环境科学概论试卷 B卷及答案 环境科学概论试卷(B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多选) 1、那两种汞化物毒性最大1.4 (1)HgO(2)Hg2Cl2(3)Hg(4)Hg(CH3)2 2、生态工程的特点与优势1.2 (1)资源低消耗(2)成本多效益(3)设计多样化(4)工程人为化 3、全球环境变化中次生环境问题1.3(1)酸雨污染(2)水土流失(3)生物多 样性锐减(4)海洋资源保护 4、复合污染生态效应机制1.4 (1)协作作用(2)相互作用(3)降低作用(4)独立作用 5、环境科学数据的重要来源1.3 (1)环境监测(2)网络(3)科技期刊(4)学术讲座 6、河流环境监测点的设置原则3.4 (1)城市污染(2)面源污染(3)河流的宽度(4)河流的深度与流速 7、有效预防污染最重要的手段2.4 (1)污染控制技术(2)法律与法规(3)环境经济手段(4)公众参与 8、空气污染指数的监测指标1.2 (1)TSP(2)NOX(3)灰尘(4)病毒 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对策1.4 (1)节约资源与能源(2)推行污染治理与管理(3)制定法律与法规(4)绿 色生活方式 10、与绿色核算相比经济核算的不足:1.4 没反映自然资源的消耗(2)计算成本不准确(3)没有计算人类的消费(4)(1)

环境成本费用 二、名词解释(任选3题,每题6分,共18分) 1、有机污染物与POPs 有机污染物是指由人为因素产生并排放到环境中,由于超出环境容量和环境承载力而累积,达到一定浓度,对环境及人体健康带来影响并造成危害的有机物质。 POPs,持久性有机物,是指一类具有半挥发性、难降解、高脂溶性等理化性质,可进行远距离甚至全球尺度的迁移扩散,并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浓缩累积,对人体和生态环境产生毒性影响的有机污染物。 2、全球环境变化与温室效应 全球环境变化是指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所导致的全球环境问题及其相互作用。 温室效应是指温室气体如CO2、CH4、N2O、O3、CFCS、O3等物质允许太阳的短波辐射通向地表,而部分吸收地表长波辐射,使大气具有与温室中玻璃相类似的特性,即温室效应。 3、污染物河口扩散模式与海水入侵 污染物河口入海的扩散模式:p233 由河口向海湾的流线多呈喇叭状,在稳定条件下,污染物以半圆形散布。设各个方向上的扩散系数相等,连续流入的污染物浓度为p0,则在半径为r处的污染物浓度。 海水入侵:指河口生态系统由于入海水量的不足或断流,导致咸淡水平衡被打破,使海水倒灌,影响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水量、水沙平衡,同时也会影响能量和物质的平衡,产生生态退化和环境恶化和地下水咸化等一系列严重问题。 4、生态系统结构与景观

(完整版)自然地理学复习笔记(非地理学专业用)

自然地理学复习笔记 第一章绪论 1.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 2. 地理环境组成是: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 3. 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天然环境、人为环境。它们都具有圈层性。 4. 四大物质组成是:岩石、水、空气、有机体 5. 地理上的六大要素是:气候、水文、地貌、土壤、植物、动物 第二章地壳 1. 地球内部的组成是:地壳一一地幔一一地核 2. 地球外部有三大圈,分别是: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3. 岩石的分类有:岩浆岩(火成岩),沉积岩(水成岩),变质岩。其中,分布面积最 广的是沉积岩,重量占份最多的是岩浆岩。而施工中多用岩浆 _ 4. 岩浆岩包括:侵入岩,喷出岩。主要构造有:气孔构造,杏仁构造,流纹构造,流线 构造。 5. 沉积岩的主要构造有:层理构造 6. 8. 岩石的意义: 是物质世界的重要载体 为我们提供资源 形成了地貌景观是探索研究宇宙的窗口和研究对象 9. 典型岩石景观如张家界,属于砂瑛沉积岩,其特点是层理清晰,纹理均匀。 10. 园林常用石材如:太湖石(岩浆岩),黄石青石(岩浆岩),钟乳石(沉积岩)等。 11. 褶皱构造有背斜和向斜两种。背斜是指岩层向下凸曲,但不一定凸起。向斜是指岩层向 下凹曲,但不一定凹陷。 12. 断层构造的类型有:正断层,逆断层,平移断层,枢纽断层。 13. 火山类型分为: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 14. 全球火山带主要有:环太平洋带,地中海火山带,大西洋海地带,东非火山带。 15. 火山的地理意义:

A. 引起污染 B. 释放有害物质 C. 引起全球气温变化 D. 引发毁灭性灾害 E. 形成风景名胜 F. 提供资源 16. 地震的几个基本概念:震源,震级,震中,震源深度。(裂度:毁坏性大小) 17. 地震的类型:浅源地震(71%,震源深度0~70km),中源地震(25%,震源深度 70~100km),深源地震(4%,震源深度超过300km)。 18. 地震的破坏性与许多因素有关。 19. 地震按照成因类型可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冲击地震,水库地震。 20. 全球主要地震带有: A. 环太平洋带 B. 地中海——喜马拉雅山脉带 C. 大西洋中脊海陵带 D. 大陆裂谷地震带 21. 中国地震主要分布在:华北,东南沿海,西北,西南。 第三章气候 1. 大气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散逸层(外层)。其中,对流 层形成各种天气;平流层富含臭氧,气流水平运动,适合飞机飞行;中间 ________ 气流垂直对流;暖层可反射无线电波。 2. 全球7个纬向气压带是:2个极地高压带,2个副极地低压带,2个副热带高压带,1个 赤道低压带。其中,极地高压带和副极地低压带之间属于少雨段,副极地低压带和副热带高压带之间属于多雨带。 极地高压带 副极地低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赤道低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副极地低压带 极地高压带 3. 三个盛行风风带是:信风带,西风带,极地东风带。 4. 三圈环流是指:信风环流圈,中纬环流圈,极地环流圈。 5. 季风环流是指以一年为周期,大范围地区盛行风随着季节而有显著改变的现象。冬季由 大陆吹向海洋,属性干冷;夏季由海洋吹向大陆」性暖湿。

最新环境学概论试卷答案.

《环境学概论》试题 一、填空题(共10题,每空1分,共19分) 1、当大气稳定度为中性时,烟流的形状呈形。 2、城市环境噪声标准中一类区(居民文教区)昼间和夜间标准分别为 dB和 dB。 3、污水的二级处理常用法和法。 4、固体废物处理的“三化”原则是指固体废物的、和 。 5、环境问题按成因分为环境问题和环境问题。 6、常用和表示农药在土壤中的存留时间。 7、生物多样性一般包括遗传多样性、多样性和多样性。 8、旋风除尘器是利用旋转气流产生的使尘粒从气流中分离的装置。 9、酸雨是由于燃料燃烧和天然排放的和所造成的。 10、环境质量评价按时间可以划分为环境质量回顾评价、、 三种类型。 二、不定项选择题 1、震惊世界的日本富山事件是由于食物和饮用水被污染所引起的。 A.甲基汞 B.多氯联苯 C.镉 D.铅 2、我国从固体废物管理的需要出发,将固体废物分为。 A.工业固体废物 B.城市垃圾 C.放射性废物 D.危险废物 3、是决定污染物在大气中扩散稀释的最直接最本质的因素。 A.风 B.大气稳定度 C.下垫面状况 D.湍流 4、是世界上第一个确定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国家。 A.美国 B.日本 C.英国 D.法国 5、水体富营养化可以采用等指标进行判断。 A.总氮 B.总磷 C.叶绿素a D.湖水透明度 6、以保障人体健康和正常生活条件为主要目标,规定大气环境中某些主要污染物最高允许浓度 的大气标准为。 A.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B.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C.大气污染控制技术标准 D.大气警报标准 7、下列农药中为有机氯类农药。 A.DDT B.乐果 C.敌百虫 D.三氯杀螨醇 8、噪声污染具有等特点。 A. 主观性 B.局部性和多发性 C. 不积累、不持久 D.危害较小 三、名词解释(共5题,每题3分,共15分) 1、大气二次污染物 2、氧垂曲线 3、土壤重金属元素背景值 4、固体废物处理 5、分贝 1、试从污染类型、污染源、污染物和反应类型四个方面比较伦敦型烟雾和洛杉矶型烟雾。(8分) 2、简述水体中耗氧有机污染物生物降解的一般规律。(4分) 3、土壤条件是如何影响重金属的迁移转化的?(8分) 4、固体废弃物有哪些危害?(5分) 5、简述噪声的危害。(5分) 五、绘图题(共1题,共5分) 试绘图说明非保守物质进入河流后,河流水对污染物的推移、分散作用和污染物的衰减过程。六、论述题(共1题,共15分)

《环境学概论》试题答案

环境学概论》试题(四)答案 一、 名词解释 : (每题 3 分,共 30 分) 1. 大气二次污染 是指由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互相作用经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形成的 与一次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其毒性比一次污染物还强 2、水体富营养化 :是一种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所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现代湖 沼学也把这一现象当作湖泊演化过程中逐渐衰亡的一种标志。 3.半衰期 :是指某种特定物质的浓度经过某种反应降低到剩下初始时一半所消耗的时间。 4.人口环境容量: 又称“人口承载力”,指在一定生态环境条件下,一个国家、地区生态 系统所能承受的最高人口数。 5.废物资源化: 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讲,表示资源的再循环;狭义讲,指为了再循环利 用废物而回收资源与能源,指从原料—成品—消费—废物—生产系统。 6. 生物入侵 : 是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 , 并对本地生态系统 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 7. 环境科学: 研究人类-环境系统之间的协调关系 8. 环境保护: 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 ,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保障经济 社会的持续发 展而采取的各种运行的总称。 9. 电磁污染: 电场和磁场的交互变化产生电磁波。电磁波向空中发射或汇汛的现象,叫电 磁辐射。过量的电磁辐射就造成了电磁污染。 10. 环境评价: 是研究人类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评价环境质量水平,对环境要素或区域环 境质量进行定量描述,为改善和提高环境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至少有一个正确选项,少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 10 分) 1. B E F 2. A C D 3. A B D E 4. A E 5. B 四、简答题(每小题 5 分,共 30分) 1. 举例说明按其化学特性大气污染可以分为哪两种类型,每种类型的主要污染物是什么, 发生的天气条件是什么? 答:要点①还原型(煤炭型):主要污染物:S02 CO 和颗粒物,在低温、高湿、阴天、小 风、逆温情况下,在当地地形条件的影响下,污染物被封盖在城市上空,造成对人体健康 极大的危害,致使上千人死亡。 ② 氧化型 ( 汽车尾气型 ) :污染物主要来自于汽车排气、燃油锅炉以及石油化工生产。 2. 食品污染的途径和类别有哪些? 答:要点(1)污染途径:①作为食品原料的动物、植物在生长过程中,环境污染物质进入其 内部并积累起来; ② 食品在加工、包装、贮运、销售和烹调过程中,受到污染物质或其他有害物质的玷 污。 (2) 类别:①生物性污染; ②化学性污染; 6. 遗传) ( 生态系统) 7. 8. ( 堆肥) (焚烧) 9. 10. (移动源) (固定源) 11. 12(山谷风) (海陆风) 13 14( 0— 1 20分贝) 2. (气压梯度力) (风) (湍流) 4. (空间辐射) (导线传播) (热带森林和温带植被的破坏) (吸附交换) (络合- 螯合) (工业) (农业) (生活) ( COD ) ( BOD5) (在氮、磷过剩)(水华) (赤潮) 2分,共 二.填空题(每空 1分,共 30分) 1. (发生和发展)(调节和控制) 3. (总有机碳 TOC ) (总需氧量 TOD ) 5. (工业生产、燃料燃烧排放是一些废 气)

南师大考研复试问题

五、复试 复试时间、地点由我校自定,复试办法和程序于2011年4月初公布。复试时对考生资格进行审核,不符合报考条件者,不予复试。复试在2011年4月中下旬进行。 (一)复试方式、内容 1.笔试 主要为专业课测试,满分为150分。对同等学力(以报名时为准)考生须加试两门不同于初试科目的本科主干课程,满分均为100分。 2.实践(实验)能力考核 部分学科(专业)组织进行。主要测试实验和操作技能,或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满分为100分。考核内容和方式由各学科(专业)自定。 3.面试(含专业面试及外语听力、口语测试) 面试是为了了解考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了解考生的思维能力、治学态度、专业技能、个人志趣与特点,是否具有创新精神。专业面试成绩和外语听力、口语成绩满分均为100分。 4.思想品德考核 考核考生的政治态度、思想表现、工作学习态度、职业道德、遵纪守法等。 六、调剂 报考学术型和报考专业学位研究生之间的相互调剂政策,待初试结束后,视第一志愿生源上线情况而定。调剂工作的具体要求和程序由招生单位按教育部录取政策确定并公布。届时,考生可通过研招网调剂服务系统填写报考调剂志愿。 七、体检 体检工作在复试阶段组织进行,体检须在我校指定的医院进行,具体要求见我校复试通知。 八、录取 (一)拟录取基本要求 1.复试中专业课笔试成绩不低于70分; 2.有实践(实验)能力考核的学科(专业),其实践考核成绩不低于60分; 3.复试中专业面试成绩不低于60分,外语听力、口语成绩不低于50分; 4.思想品德考核不合格者,不予录取; 5.没有接到考生考试档案和未确认待录取的调剂考生,不予录取。 (二)录取性质 硕士研究生录取类别分为定向、非定向、委托培养和自筹经费。参加单独考试的考生,只能被录取为回原单位的委托培养硕士生。 研究生录取性质按综合成绩的高低确定。破格及单独考试的考生一律作为计划外录取。 (三)调档政审与签定协议 对拟录取考生,所在单位要提供政审意见,拟录类别为非定向和自筹经费的非应届本科毕业生,还须所在单位提供人事档案(预计5月中旬)。 拟录取名单确定后,定向培养、委托培养和自筹经费培养硕士生应在录取前签订协议书,完善录取手续。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笔记整理笔记

自然地理学笔记 (一):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地球转产生的自然现象是多方面的 1:产生了昼夜更替的现象,并使地表个中国成具有一昼夜的节奏 2:由于自转,产生了地球自转偏向力 3:造成地球上同一时刻,不同经度的地方有不同的地方时 4:天体引力产生潮汐,由于自转,相反的潮汐又阻碍它的运动。 5:地球整体的自转,同它的局部运动也有密切的关系。 可以影响大陆漂移、地震、潮汐摩擦、洋流等。 此外,自转产生的离心力,也是影响地球形状的原因。 (二):地球公转的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昼夜的长短,视晨昏圈分割纬线的情况而定。一般情形下,纬线被晨昏圈分割成两部分:位于昼半球的部分叫昼弧;位于夜半球的部分叫夜弧。昼弧和夜弧的弧长,决定该地的昼长和夜长。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太阳直射点发生南北移动,因此,除了在赤道和春秋分日外,各地的昼弧和夜弧都不等长。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太阳高度,是指太阳对于地平的高度角。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地面或得太阳热能的多少。太阳高度最大的时候,地面上得热最多(光束面积、途径短)。 3:四季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球的公转,造成地球上各地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一年分成春夏秋冬四季。季节变化是半球性的现象,南北两个半球没有同事来临的同一季节,而总是彼此相反。这是因为影响季节变化的两个主要的因素: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是半球性的。这两个因素影响地球所得太阳热量在南北两个半球之间的分配。 (三)、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 1.太阳辐射集中分布于地表,太阳能的转化亦主要在地表进行。 2.固态、液态、气态物质同时并存于地表,三相物质相互转化,形成多种多样的物质系统。 3.地球表面具有其特有的、由其本身发展形成的物质和现象。 4.相互渗透的地表各圈层之间,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 5.地球表面存在着复杂的内部分异。 6.地球表面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环境,在人类的参与下,使其变得更加复杂。 尽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有可能潜入深海或上升至宇宙空间,但地表仍然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场所。 二:大气环流 (一):全球环流 1:全球气压带当空气由赤道上空流向极地时,开始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很小,基本上按气压梯度力方向沿经圈运动。往后,随纬度增高偏转力加大,气流逐渐具有西风的成分,至纬度20°—30°,地转偏向力与气压梯度力大致平衡,气流运动方向大致与纬圈平行,不可能向极地运动。但是,上空不断有空气来补充,在此堆积的空气必然作下沉运动,以致近地面层空气密度增大,形成动力高压带,这就是副热带高压带。副热带高压带与极地高压区之间是一相对的低压带,称为副极地低压带。这样,全球近地面气层就形成了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极地高压区。 2:行星风系不考虑海陆和地形的影响,地面盛行风的全球型式称为行星风系。P126. 3:经向环流假设地球不自转,地表均匀。这样形成一个直接热力环流圈。P127.

最新环境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大气污染: 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使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一般指有害物质,如SO2、NOx、HC、O3、飘尘等超过国家质量标准),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2.水体自净: 水体受到废水污染后,逐渐从不洁变清的过程,称为水体自净。 3.逆温: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的现象称为逆温; 4.永久性听力偏移: 如果长期暴露在较强噪声(90分贝以上)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就会导致听力永久丧失,这就是噪声性耳聋,也叫永久性听力偏移。 5.生物入侵: 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 目前国内外垃圾处理的主要方法是采用填埋、(堆肥)和(焚烧)三种方法。 2. 水体污染的人为源按人类活动方式可分为(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染源。 3. 大气污染的来源主要分为自然源与人为源,人为源又分为(移动源)和(静止源)。 4. 反映水质有机污染的主要化学指标为( CODcr )和( BOD5 )。 5.影响大气污染物扩散的地理因素包括( 山谷风 )和( 海陆风 ) 。 6.水体中某些藻类,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如氮、磷过剩)会突发性地增殖和聚集,引起一定范围内一段时间中水体变色现象,这种现象若发生在淡水中称(水华),若发生在海洋中则称为(赤潮)。 6.人可听声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其强度范围约为(0~120dB)。低于20Hz 的声波称为次声,高于20000Hz的声波称为(超声)。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至少有一个正确选项,少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10分) 1. 属于次生环境问题的是( B E F )。 A.海啸 B. 全球温室效应 C. 火山喷发 D. 地方缺碘性甲状腺肿 E. 水旱灾害 F. 噪声污染 2. “九五”期间,我国确定的“三河”、“三湖”、“两区”、“一市”污染防治工作全面启动,其中三河指的是(A C D )。 A 淮河 B 黄河 C 海河 D 辽河 E 长江 E 松花江 3. 噪声作为一种公害有以下特征即(A B D E) A、主观判断性 B、多发性的 C 对人的危害性小 C、无残余物质需要处理 D、局部的 4. 城市环境噪声标准中一类区(居民文教区)昼间和夜间标准分别为( A E )。

《环境学概论》试题六参考答案

《环境学概论》试题六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 大气污染: 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使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一般指有害物质,如SO2、NOx、HC、O3、飘尘等超过国家质量标准),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2. 水体自净: 水体受到废水污染后,逐渐从不洁变清的过程,称为水体自净。 3. 逆温: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的现象称为逆温; 4. 永久性听力偏移: 如果长期暴露在较强噪声(90分贝以上)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就会导致听力永久丧失,这就是噪声性耳聋,也叫永久性听力偏移。 5. 生物入侵: 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 目前国内外垃圾处理的主要方法是采用填埋、(堆肥)和(焚烧)三种方法。

2. 水体污染的人为源按人类活动方式可分为(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染源。 3. 大气污染的来源主要分为自然源与人为源,人为源又分为(移动源)和(静止源)。 4. 反映水质有机污染的主要化学指标为( CODcr )和( BOD5 )。 5.影响大气污染物扩散的地理因素包括( 山谷风 )和( 海陆风 ) 。 6.水体中某些藻类,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如氮、磷过剩)会突发性地增殖和聚集,引起一定范围内一段时间中水体变色现象,这种现象若发生在淡水中称(水华),若发生在海洋中则称为(赤潮)。 6. 人可听声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其强度范围约为(0~120dB)。低于20Hz的声波称为次声,高于20000Hz的声波称为(超声)。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至少有一个正确选项,少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10分) 1. 属于次生环境问题的是( B E F )。 海啸 B. 全球温室效应 C. 火山喷发 D. 地方缺碘性甲状腺肿 E. 水旱灾害 F. 噪声污染 2. “九五”期间,我国确定的“三河”、“三湖”、“两区”、“一市”污染防治工作全面启动,其中三河指的是(A C D )。 A 淮河 B 黄河 C 海河 D 辽河 E 长江 E 松花江 3. 噪声作为一种公害有以下特征即(A B D E)

南京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考研复试真题答案经验经历

南京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考研复试真题答案经验经历南师初试成绩出来后不公布排名,而且很晚才会通知复试,这点真的非常折磨人。几乎会让人等到花儿都谢了的时候才会明确的,大家得有心理准备。我们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这次是3月26号发复试通知,31号报到、体检的。复试(笔试和面试)日期是4月2号。 期间的那些杂事,比如订车票、宾馆、整理行李、还有在两个校区之间的奔波、审核体检排几个小时的队什么的既耗费时间又让人疲劳,因此看书时间一定要早,要在复试通知之前把书看完,否则到了后面,时间很多都花在这些杂事上,一般看不进书也没时间看书,心里会很慌的。而且如果初试成绩不是特别高的话,还得花心思关注调剂的事情,所有这些都会影响看书的效率,因此复试看书是宜早不宜迟。这在我体会特别深,希望大家引以为戒。 报到审核的时候就只看了身份证和毕业证,连学士学位证都没检查,更不用说什么六级证书之类的了。先前我还在遗憾走的时候太着急,没带上“三好学生”之类的证书。后来才知道大可不必。本身审核的时间就那么两三分钟,可排队就排了将近两个小时(从8点半开始),因此建议要么去得特别早,要么就下午再去,以免浪费时间和精力。体检也是如此。我那天从上午7点从随园校区出发,结果弄到下午3点才从仙林校区回来。累得半死,更别说看什么书了。幸好还有4月1号可以缓冲下,在南京过了个愚人节恢复下体力,呵呵。 如果是在随园复试的话,提前看考场是很必要的,因为随园里面好像也没什么路标,又有山坡和很多树,对于像我一样容易路痴的孩子是比较容易迷路的。而且中午时间非常短,提前找好吃饭的地方也是节省时间的关键之一。

4月2号上午8:40—11:40笔试语言学概论,是在随园那栋很老的文学院里面进行的(大家到了实地通常会有点吃惊的,仿佛时光倒流了二三十年)。很久没怎么写字,有点不习惯,卷面很不整洁,写晕了,中间还跳了一页,后来只好问老师要了张附加的答题纸。有两个名词解释没看到过,自己瞎编的,不管怎样,反正把卷子写满是必须的。复试题目我回忆了一下,等补充完整一点就贴出来供大家参考。 之后都来不及多想就得赶紧吃饭,准备下午1点的面试。我是吃的东门那家麦当劳(比较近的缘故),后面那个苹果派都来不及吃完,带走了,还想着万一饿了还可以充充饥,呵呵。中午的时间真的非常短,能吃完饭就差不多了,更别说打个盹了。 下午1点钟开始面试,文学院的各个专业似乎都集中在南大楼进行的。我们这次的顺序好像是按照初试的名次排的。每次有两个同学呆在考场里面,也就是说第1名答题,第2名在旁边准备,以此类推。我比较靠后,于是就趁着在走廊里等待的时间赶紧看下书,或者和周围的同学交流下。前面的同学出来时还可以打听下他(她)考的题目。等到自己时还是难免有些紧张。还好因为先前看过古代汉语的视频,那几位古代汉语老师都面熟,感觉会好些。一共有三道题目,都是进去后再抽签的,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和英语各一道,答题也是按这个顺序。我抽到的古代汉语是韩愈的诗《左迁蓝关示侄孙湘》的首联的平仄,用笔画在纸上就行了。南京师范大学考研复试交流QQ群:二四八三六八五八五感觉老师还挺满意的。然后是现代汉语,抽到的题目是“她扶着老太太上了公交车”语法分析。不知怎么回事,后来老师进一步问的时候忽然晕了,越说越糊涂似的,越紧张越是说不清。老师还给了些提示,好不容易才过了。到英语时放松了一些,题目是”Could you say something about your family?”可能说得还比较流利吧,还没说完老师就说OK了。我当时因

自然地理学考试笔记

自然地理学考试笔记 绪论: 1、地理学 (1)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地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三类。 (2)研究对象: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这一“表层”是具有独特物质结构形状和一定厚度的圈层,在地理文献中称为地理圈、地理壳、景观壳、或地球表层。地球具有圈层构造: 外部有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内部有地壳、地幔、地核。 (3)自然地理学的任务 1、研究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 2、研究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彼此之间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动态过程,从整体上阐明它的变化发展规律。 3、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分异规律,进行自然地理分区和土地类型划分,阐明各级自然区和各种土地类型的特征和开发、利用方向。 4、参与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评价。 5、研究人为环境的变化特点、发展动向和存在问题。 第一章: 1、太阳系中,行星及其卫星绕太阳运动的共同特征 ①所有行星的轨道偏心率都很小,几乎接近圆形。②各行星轨道面都近似的位于一个平面上,对地球轨道面即黄道面的倾斜也都不大。③所有行星都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除金星天王星外,其余行星自转方向也是自西向东,即与公转方向相同。④除天王星外,其余行星的赤道面对轨道面的倾斜都比较小。⑤绝大多数卫星的轨道都近似圆形,其轨道面与母星赤道面比较接近。⑥绝大多数卫星,包括土星环在内,公转方向均与母星公转方向相同。 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地球自转决定昼夜更替,并使地表各种过程具有昼夜节奏。 (2)产生自转偏向力,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3)同一时刻,不同经线上地方时不同。 (4)月球和太阳的引力使地球体发生弹性变形,在洋面上则表现为潮汐。而地球自转又使潮汐变为与之相反的潮汐波,并反过来对它起阻碍作用。 (5)地球的整体自转运动同它的局部运动,例如地壳运动,海水运动,大气运动等都有密切关系。

环境学概论试题答案

《环境学概论》试题(四)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30分) 1.大气二次污染物:是指由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互相作用经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形成的与一次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其毒性比一次污染物还强。 2、水体富营养化:是一种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所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现代湖沼学也把这一现象当作湖泊演化过程中逐渐衰亡的一种标志。 3.半衰期:是指某种特定物质的浓度经过某种反应降低到剩下初始时一半所消耗的时间。 4.人口环境容量:又称“人口承载力”,指在一定生态环境条件下,一个国家、地区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最高人口数。 5.废物资源化: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讲,表示资源的再循环;狭义讲,指为了再循环利用废物而回收资源与能源,指从原料—成品—消费—废物—生产系统。 6.生物入侵:是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 7.环境科学:研究人类-环境系统之间的协调关系 8.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运行的总称。 9.电磁污染:电场和磁场的交互变化产生电磁波。电磁波向空中发射或汇汛的现象,叫电磁辐射。过量的电磁辐射就造成了电磁污染。 10.环境评价:是研究人类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评价环境质量水平,对环境要素或区域环境质量进行定量描述,为改善和提高环境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 1.(发生和发展)(调节和控制) 2.(气压梯度力)(风)(湍流) 3.(总有机碳TOC)(总需氧量TOD) 4. (空间辐射)(导线传播) 5.(工业生产、燃料燃烧排放是一些废气)(热带森林和温带植被的破坏) 6.(遗传)(生态系统) 7.(吸附交换)(络合-螯合) 8.(堆肥)(焚烧) 9.(工业)(农业)(生活)10.(移动源)(固定源) 11. (COD)(BOD5) 12. (山谷风)(海陆风) 13.(在氮、磷过剩)(水华)(赤潮) 14.(0—120分贝)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至少有一个正确选项,少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10分) 1. B E F 2. A C D 3. A B D E 4. A E 5. B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 举例说明按其化学特性大气污染可以分为哪两种类型,每种类型的主要污染物是 什么,发生的天气条件是什么?

环境学概论试题及答案2

专业:姓名:得分: 环科系2002级本科生 《环境学概论》期末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水体污染:污染物进入水体后,其含量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体的水质和底质的性质或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及功能的现象,称水体污染。 2、光化学烟雾:含有NO X和烃类大气,在阳光的紫外线(290~430nm)照射下,发生反应所产生的产物及反应物的混合物叫光化学烟雾。 3、人口环境容量:又称“人口承载力”,指在一定生态环境条件下,一个国家、地区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最高人口数。 4、固体废物资源化: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讲,表示资源的再循环;狭义讲,指为了再循环利用废物而回收资源与能源,指从原料—成品—消费—废物—生产系统。 5、生物多样性:地球上所有的生物–––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及其所构成的综合体,它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组成部分。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环境科学是以“人类—环境”系统为其特定的研究对象,它是研究“人类—环境”系统的 发生和发展、调节和控制以及改造利用的科学。 2、大气的运动是在各种力的作用下产生的,作用于大气的力中,以水平气压梯度力和重力最为重要。而风和湍流是决定污染物在大气中扩散稀释最直接最本质的因素。 3、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工业生产、燃烧排放有毒气体和热带森林、温带植被破坏。 4、固体废弃物最终处置的方法有许多种、最适合我国国情的方法是卫生填埋,但需注意防止土壤地下水环境的污染。 5、一般认为,当土壤中重金属离子浓度高时,以吸附交换作用为主,而土壤溶液中重金属浓度低时,则以络合—螯合作用为主。 三、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 水体富营养化的基本成因是( B. )。 A. 藻类大量繁殖 B. 有机物大量进入水体 C. 氮磷营养物质浓度升高 D. 溶解氧降低 2. 大气中颗粒物的二次污染物包括( D. )。 A. 飘尘 B. 重金属元素 C. 多环芳烃 D. H2SO4 3. 震惊世界的日本骨痛病是由于人食用了富集( A. )的食物而引起的病变。 A. 镉 B. 铅 C. 甲基汞 D. 铬 4. 城市污水三级处理的目的是为了( C. )。 A. 去除有机物 B. 去除无机物 C. 去除氮、磷 D. 去除颗粒物 5. 烟囱排出的烟流形状与大气的温度层结有关。最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的烟流形状为( D. )。 A. 波浪型 B. 锥型 C. 上升型 D. 熏蒸型 四、简答题(每题7分,共35分) 1、有机污染物进入水体后中会发生什么变化?举例说明其规律。

自然地理学考研复习资料

自然地理学考研复习资料 自然地理学笔记 第一章地球 1、掌握太阳系行星运动特点及地球运动的意义 2、掌握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 A、掌握太阳系行星运动特点及地球运动的意义 一:太阳系行星运动规律 很早的时候,人们根据自己的直观感觉,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这也符合宗教的教义。但是这样的地球中心说和观测的现象存在着矛盾,使得一些现象无法解释。当哥白尼提出“日心说”把地球排除出宇宙的中心,以太阳取而代之以后,看起来好像杂乱无章的星星世界,显现出惊人的统一性。受时代的局限,哥白尼的体系也存在缺陷。比如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等。揭示太阳系行星运动真实规律的,是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1571—1630)。他经过对前人观测记录的严密分析,提出著名的行星运动三定律: 1:所有行星分别在大小不同的椭圆轨道上绕太阳运动,太阳位于行星轨道椭圆的二个焦点之一。这是行星运动第一定律,也叫轨道定律。 2:在同样的时间内,行星向径在其轨道平面上扫过的面积相等。这是行星运动第二定律,也叫面积定律。 3:任何两个行星绕太阳公转的周期的平方之比,等于它们与太阳的距离的立方之比。为行星运动第三定律,也叫周期定律。设 T1和T2分别表示两行星的公转周期,a1和a2分别表示它们与太阳的平均距离(即各自轨道的半长轴),得公式: 二:掌握地球运动的意义自转与公转 (一):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地球转产生的自然现象是多方面的 1:产生了昼夜更替的现象,并使地表个中国成具有一昼夜的节奏 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所以在同一时间里,太阳之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向着太阳的半球是白天。由于地球不停的自转,昼夜交替的周期不长,这样使得地面白昼增温不至于过分炎热,黑夜冷却不至于过分寒冷,从而保证了地球上生命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节律性。 2:由于自转,产生了地球自转偏向力公式: 角速度与纬度正弦的积,只影响方向,不影响速度。而运动物体的速度影响偏转力的大小。物体静止不动,偏转力也就为零。影响气团、洋流、流水等。 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3:造成地球上同一时刻,不同经度的地方有不同的地方时 一个地方正当午时,距它180度的地方,正当午夜。说明每隔15度精度,时差相差一个小时。为此人们划定了地球的时区。共24个时区。以本初子午线为中心,东西7度30分为中时区。东西各加15度为东一区、西一区。自西向东,每过一个时区,要加一个小时,过了国际日期变更线要减去一日。

环境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校综合知识课 《环境学概论》期末考试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土壤污染: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超过了土壤环境自净作用的速度,引起土壤质量恶化的现象叫土壤污染, 2、生化需氧量:指在好气条件下,微生物分解水中有机物质的生物化学过程中所需溶解氧的量,是反映水体中有机污染程度的综合指标之一。 3、噪声性耳聋:永久性听力偏移是暂时性听力偏移未充分恢复的状态下继续受到强烈噪声的反复作用引起的听力不能恢复了,区别是听力可不可能恢复。 4、人口环境容量:又称人口承载量。一般理解为在一定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全球或者地区生态系统所能维持的最高人口数。 5、可持续发展: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二、填空题(每题1分,共10分) 1. 反映水质污染的微生物学指标为( 细菌总数)和( 大肠菌群)。 2. 固体废弃物的处理方法包括许多种,适合我国国情的方法是( 填埋法),但需注意防止( 土壤)环境的污染。 3. 大气中含硫化合物的二次污染物包括( SO2 )和( H2SO4)。 4. 噪声控制常用的声学技术是吸声、( 隔声)、消声和( 隔振)等。 5. 伦敦烟雾又被称为(还原型或煤炭型)烟雾,洛杉矶烟雾又被称为(氧化型或汽车尾气型)烟雾。 三、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 据测算,我国的适度人口约为( B )。 A.10亿 B.7亿 C.6亿 D.2亿 2. 通常所说的“白色污染”是指( A )。 A.聚乙烯的白色塑料垃圾 B.冶炼厂的白色烟尘 C.石灰窑的白色烟尘 D.白色建筑垃圾 3. 震惊世界的日本神通川“痛痛病”是由于人们食用了含( C )的稻米引起的病变。 A.甲基汞 B.铬 C.镉 D.铅 4.城市环境噪声标准中1类区昼夜间标准为( D )。 A.65、55 B.60、50 C.60、55 D.55、45 5.酸雨是指PH<( C )的降水。 A. 4.5 B. 5.0 C. 5.6 D. 6.5 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水体中有机污染物的生物降解过程。 有机物降解的共同规律是:首先在细胞外发生水解,然后在细胞内部继续水解和氧化。降解后期产物都是生成各种有机酸,在有氧条件下,继续发生分解为无机物,其最终产物是CO2、H2O及 NO等,在 3 缺氧条件下发生反硝化、甲烷发酵和酸性发酵过程,最终产物除CO2、H2O外,还有NH3、有机酸和醇等。 2.固体废弃物的定义、按来源分类及特点是什么? 固体废弃物指人类在生产和生活活动中丢弃的固体和泥状物质,包括从废水、废气中分离出来的固体颗粒物。 固废分类及特点: ①工业固废,特点是数量庞大,种类繁多,处理困难; ②矿业固废,特点:数量大,污染程度及范围小; ③农业固废,特点是:N、P含量多,易引起水质恶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