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软件需求稳定性
- 格式:pdf
- 大小:173.15 KB
- 文档页数:2
浅谈计算机软件系统的维护与管理措施摘要:互联网背景下,计算机软件系统的应用有效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便利性,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动力基础,助力综合国力增强。
随着计算机软件系统的不断深入推广和普及,软件系统引发的各种影响和事故逐渐凸显,成为当前计算机网络应用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因此,在有效应用计算机软件系统的同时,强化计算机软件系统的安全性和高效性,在提高工作效率及进度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软件系统的维护和管理工作,能够改善上述的各种影响和不足,还能有效提升计算机软件性能,增强运行环境的安全性,提升运行的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计算机软件系统;维护管理;存在的问题;解决措施前言在工业领域,计算机软件系统及技术减少了人力投入,降低了人工失误,提升工作效率,缩短工时,企业经济效益增加。
在日常生活领域,各种互联网计算机应用的普及,给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改变了传统的生活节奏,提供更好的服务与帮助。
因此,为了提高计算机软件的应用性能,提高应用效率。
本文通过对计算机软件系统当前应用及维护的分析,找到其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阐明维护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并助力计算机软件系统的不断进步。
1计算机软件系统定义计算机软件系统常见的主要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
系统软件是计算机运行的动力和操作系统,对计算机硬件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应用软件多为针对性软件,可以通过应用软件完成必要的操作目的,如office办公软件、wps办公软件等。
这两类软件共同作用,实现计算机的主要应用技术及应用效果,满足日常的生产生活所需。
2计算机软件系统维护管理现状当前,互联网技术发展迅速,计算机应用普及,大力提倡5G技术的时代背景下,计算机软件系统的开发与应用水平已经非常先进,甚至位居世界前列。
在不断发展的基于和健全管理体系监督下,向着标准化、规范化发展。
但是,对于不同的计算机技术研究单位,所研发的技术、软件都具有差异性,无法达成共享或统一,这是导致技术应用不够普及广泛的重要原因之一。
浅谈计算机软件工程化管理计算机软件工程化管理是指对软件项目进行全面、系统地组织、规划、控制和管理的过程。
它主要涉及项目管理、质量管理、配置管理、需求管理、变更管理以及工作流程管理等方面,旨在提高软件开发效率、质量和可维护性。
下面将从项目管理、配置管理、质量管理和需求管理四个方面来浅谈计算机软件工程化管理。
项目管理是计算机软件工程化管理的基础和核心。
项目管理包括项目计划、进度管理、资源管理、风险管理等。
在项目计划阶段,需要制定详细的项目计划,明确项目的目标、范围、时间和成本等要素。
在进度管理方面,要合理分解和安排项目任务,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并及时跟踪项目进展情况,及时解决问题。
在资源管理方面,需要合理配置项目资源,包括人力、物力和技术等。
在风险管理方面,要及时识别并评估项目风险,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以降低项目风险对项目目标的影响。
配置管理是软件工程化管理中的关键环节,它主要包括配置项的控制、配置项的标识、变更控制和版本控制等。
在配置项的控制方面,需要明确软件项目中的各个配置项,并建立相应的配置项库,确保每个配置项的完整性、一致性和可追溯性。
在配置项的标识方面,需要为每个配置项分配一个唯一的标识符,用于跟踪和管理配置项的变更和版本。
在变更控制方面,要建立严格的变更控制流程,确保所有的变更都经过评审、测试和验证,以防止不合格的变更进入项目。
在版本控制方面,要及时记录和管理软件的版本,确保对软件的修改和发布有序进行。
质量管理是保证软件项目高质量的关键。
质量管理包括质量计划、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等。
在质量计划方面,需要制定详细的质量计划,明确每个阶段的质量目标、评估方法和检测标准等。
在质量保证方面,需要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包括过程审核、培训和管理评审等,以确保软件项目按照规定的过程和标准进行。
在质量控制方面,要建立合适的质量控制措施,包括代码检查、单元测试、集成测试和系统测试等,以发现和解决软件项目中的问题,确保软件的质量和稳定性。
浅谈对软件工程的认识和理解1、系统分析系统分析包括软件需求分析和系统可行性分析。
软件需求分析就是回答做什么的问题。
它是一个对用户的需求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正确理解,然后把它用软件工程开发语言(形式功能规约,即需求规格说明书)表达出来的过程。
系统可行性分析就是通过需求调查来确定此系统是否具有可行性。
2、系统设计系统设计可以分为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两个阶段。
实际上软件设计的主要任务就是将软件分解成模块。
概要设计就是结构设计,其主要目标就是给出软件的模块结构,用软件结构图表示。
详细设计的首要任务就是设计模块的程序流程、算法和数据结构,次要任务就是设计数据库,常用方法还是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
3、系统编码系统编码是指把软件设计转换成计算机可以接受的程序,即写成以某一程序设计语言表示的"源程序清单"。
4、系统测试系统测试的目的不是验证软件的正确性,而是以较小的代价发现尽可能多的错误。
测试从需求阶段开始,此后与整个开发过程并行,换句话说,伴随着开发过程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重要的测试活动,它是预期内按时交付高质量的软件的保证。
5、系统维护系统维护是指在已完成对软件的研制(分析、设计、编码和测试)工作并交付使用以后,对软件产品所进行的一些软件工程的活动。
即根据软件运行的情况,对软件进行适当修改,以适应新的要求,以及纠正运行中发现的错误。
编写软件问题报告、软件修改报告。
在实际开发过程中,软件开发并不是从第一步进行到最后一步,而是在任何阶段,在进入下一阶段前一般都有一步或几步的回溯。
在测试过程中的问题可能要求修改设计,用户可能会提出一些需要来修改需求说明书等。
总的说来,软件开发是一个环环相扣的设计和实施过程,整个系统开发的过程当中,系统分析和设计是重中之重。
只有把握好系统分析,才能使后续改动尽可能多的减少;只有把握好系统设计,才能保证软件的根基比较稳固。
也即是它们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软件开发的周期以及寿命。
浅谈测试需求分析测试需求分析是软件测试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它是为了确保软件在开发和测试过程中能够满足用户和项目的需求而进行的一项活动。
测试需求分析的目标是明确软件的功能和性能需求,以便测试团队能够设计和执行适当的测试策略和测试用例。
测试需求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需求确认:测试需求分析的第一步是确认软件的需求。
测试人员需要仔细阅读需求文档,并与项目经理、开发人员和用户进行沟通,确保对需求的理解一致。
在这个阶段,测试人员还需要检查需求的完整性和一致性,以确保软件开发和测试过程中不会出现问题。
2.功能需求分析:功能需求是软件的核心需求,即描述软件应该具有哪些功能。
在测试需求分析中,测试人员需要根据用户和项目的需求,明确软件的功能需求。
这包括确定软件的主要功能、输入和输出信息、操作流程、界面设计等。
在这个过程中,测试人员还需要考虑各种使用场景和测试用例的设计。
3.性能需求分析:性能需求是描述软件在执行过程中的性能指标,如响应时间、吞吐量、并发用户数等。
在测试需求分析中,测试人员需要根据软件使用的环境和用户的需求,明确软件的性能需求。
这包括确定软件的性能目标、测试方法和工具、性能测试环境的搭建等。
在这个过程中,测试人员还需要考虑各种负载和压力情况下的测试用例的设计。
4.可靠性需求分析:可靠性需求是描述软件在正常和异常情况下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在测试需求分析中,测试人员需要根据用户和项目的需求,明确软件的可靠性需求。
这包括确定软件的容错能力、恢复能力、安全性等。
在这个过程中,测试人员还需要考虑各种异常情况和边界条件下的测试用例的设计。
5.其他需求分析:除了功能、性能和可靠性需求,测试需求分析还可以包括其他需求,如安全性需求、可维护性需求、可扩展性需求等。
测试人员需要根据用户和项目的需求,明确软件的其他需求,并在测试策略和测试用例中进行相应的考虑。
在进行测试需求分析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确保需求的完整性:测试人员需要确保测试需求分析过程中明确了软件的所有功能和性能需求,以便后续的测试策略和测试用例的设计。
浅谈软件系统可靠性1 概述近年来,随着计算机在军用与民用产品上的应用日益增多,软件缺陷所引发的产品故障,甚至灾难性事故也越来越严重,软件故障已成为高新技术产品发展的瓶颈。
在这种情况下,一旦计算机系统发生故障,则其效益就会大幅度地消减,甚至完全丧失,从而使社会生产和经济活动陷入不可收拾的混乱状态。
因此可以说,计算机系统的高可靠性是实现信息化社会的关键。
计算机系统硬件可靠性方面已有六十余年的发展历史,冗余技术、差错控制、故障自动检测、容错技术和避错技术等可靠性设计技术已经成熟。
相比之下,软件可靠性的研究只有三十几年的发展历史,加上软件生产基本上仍处于作坊式的手工制作,其提高软件可靠性的技术与管理措施还处于十分不完善的状况。
20 世纪70 年代末至80 年代初,软件可靠性的研究集中于对软件可靠性模型进行比较和选择。
90 年代以来,软件可靠性研究工作进展较快,主要集中在软件可靠性设计、软件可靠性测试与管理以及软件可靠性数据的收集这三个方面。
2 软件可靠性的基本概念2.1 软件可靠性的定义1983年,美国IEEE计算机学会软件工程技术委员会对软件可靠性的定义如下: a)在规定的条件下,在规定的时间内,软件不引起系统失效的概率,该概率是系统输入和系统使用的函数,也是软件中存在的错误的函数;系统输入将确定是否会遇到已存在的错误。
b)在规定的时间周期内,在所述条件下程序执行所要求的功能的能力。
软件可靠性定义中提到的“规定的条件”和“规定的时间”,在工程中有重要的意义。
定义中的“时间”有3种度量。
第一种是日历时间,指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日、周、月和年等计时单元;第二种是时钟时间,指从程序运行开始到运行结束所用的时、分、秒;第三种是执行时间,指计算机在执行程序时实际占用的CPU 时间。
定义中所指的“条件”,是指环境条件,包括了与程序存储、运行有关的计算机及其操作系统。
2.2 影响软件可靠性的主要因素软件可靠性表明了一个程序按照用户的需求和设计的目标,执行其功能的正确程度。
浅谈软件需求分析作者:汪莹孙玉涛来源:《电子世界》2012年第17期【摘要】管理系统的开发是每个企业不可或缺的,而随着时间推移,许多系统不得不进行大量的更改甚至是重新开发,造成时间、金钱上的损失不等,究其原因,主要是开发先期没有进行良好的需求分析。
【关键词】需求分析;开发;重要性;风险1.引言软件需求是指用户在功能实现等方面的期望,开发人员根据用户需求规划系统功能模块,从而进行可行性分析等后续工作。
通俗地说,就是明确开发什么,了解所开发软件需要做到哪些以满足用户需求。
优秀的需求分析应当具有完整性、一致性以及可追溯性的特点。
完整性是指该分析几乎完全概括了客户所需的功能需求、客户需求和业务需求,把各方面因素都考虑到需求分析中;一致性是指业务需求与功能需求相一致,客户需求与业务需求相一致;可追溯性则要求所有的需求都是可以追究的,不能凭空设想,要有据可依。
需求分析还要应用图形工具,主要包括数据字典、数据流图、层次方框图和Warnier图等。
2.需求分析的重要性需求分析是软件工程中的基础环节,是用户与系统开发人员的交流工具,系统地描述了现实状况,把现实问题转化得易于管理。
所以,需求分析是软件开发的重要环节。
良好的需求分析能够有条不紊地引导后期开发工作,明确开发内容;而缺漏的需求分析则会造成返工或重新分析,增加成本。
(1)用户与系统开发人员的交流工具。
用户要表达出诉求,开发者要了解诉求,从而才能开发出真正满足用户需求的软件系统。
用户通过需求分析向开发人员陈述所要求实现的诸多功能,开发人员则通过需求分析了解问题从而规划系统。
如果开发者不够了解用户需求,或者用户不能完整表达自己的诉求,开发出来的系统则不能实现客户需求,也就是失败的系统。
(2)开发系统的基石。
只有在获取了完整详细的用户需求后深入了解将要开发的系统的具体功能,才能进行编码、测试和维护的一系列工作。
基石不牢则不成楼,在没有进行详细的需求分析的情况下,开发者就相当于走在错误的道路上,最终是不能达成实现功能的目的的。